河間大鼓

河間大鼓

河間大鼓是一種河北省的傳統民間藝術。演奏風格獨樹一幟,鼓譜豐富,是中國民族音樂中的奇葩,是河間豐厚的文化藝術寶庫中的重要內容。2006年,河間大鼓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河間大鼓歷史上的一件喜事、盛事。

基本信息

歷史

河間大鼓因其體大而得名。制鼓專業行的師傅說:鼓面直徑1.8米以上的叫做大鼓,2.0米以上的叫特大鼓,鼓的打擊面用牛皮製成,為了發音響,又悅耳,耐打擊,牛皮不得有鞭傷、刀痕、針眼,質量要求十分考究嚴 格。

河間大鼓是全民性的民間藝術,而且分布很廣,每隊組建年代、歷史、流派各不相同。河間大鼓已有千餘年歷史,其中有兩個鼎盛時期,一個是明、清兩代太平時期,河間大鼓隊約有300多個;另一個是解放戰爭勝利、新中國成立時期,河間大鼓隊急增,約有300—400個,每逢農閒節日、慶典之時,大鼓表演十分紅火。

過去,河間大鼓隊大都以村為單位,有的以同村同姓氏人家(俗稱會)組成。鼓隊負責人稱鼓頭或班主、領班。一般由打鼓技藝高、會演奏的套數多、威望高的人擔任。鼓頭不僅負責器具的保管,組織演出,還負責鼓手的挑選和訓練。直到如今,鼓頭(班主)不少都是世襲制。到現在,有的鼓隊鼓頭已是六、七代傳人了。

大鼓的演奏員,俗稱鼓手,要求一是愛好打鼓,二是有悟性,三是尊重同事,服從指揮,四是身體好,五是技術全面,不僅會打鼓,還能敲鑔、鐃等伴奏銅樂器,六是不計較個人得失,因為有時為了鼓隊的發展,不少鼓手都得自己拿錢為鼓隊購制器具。

歷史上,河間大鼓曾多次晉京表演。由於鼓面大,表演的人多陣式大,會演奏的套路多,鼓聲響,鼓藝高,氣勢雄偉,場面壯觀,河間大鼓曾一度稱雄京津,名聞遐邇。

1996年7月,為了迎接香港回歸祖國,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歡聚一堂》欄目組,特意調河間市龍華店鄉北皇親莊和時村兩支大鼓隊,70多名演員,在中央電視台最大的演播廳內錄製演出。國際著名導演黃阿原,還親自給鼓隊編導了一套新鼓譜,並命名為“慶回歸”。大鼓隊以高超的鼓技贏得了在場觀眾雷鳴般的掌聲,主持人石富寬握著時村大鼓領隊孫天普的手久久不放,連連說“河北河間大鼓真棒!”節目錄製完成後,先後在中央電視台第一套節目、第四套節目的黃金時間通過衛星向國內和全世界播出四次。《歡聚一堂》欄目還將此作為1996年精品節目,於1996年年底和1997年年初在第四頻道又重播兩次。

特點

總起來說,河間大鼓具有演奏內容豐富、演奏技巧多變、演出效果火爆、參演人員眾多四個特點,深受民眾,尤其農村民眾的歡迎和喜愛,所以有其它藝術所不能具有的廣泛的社會基礎。

首先,河間大鼓演奏內容豐富。河間大鼓是打擊樂器,也有演奏樂譜——鼓譜。鼓譜,俗稱套,每一套表示一個內容。據調查,河間大鼓有100—150套鼓譜。現在比較流行的約30—50套。

其次,河間大鼓演奏技巧多變。大鼓演奏樂器都是由大鼓、小鼓(俗稱引鼓)、大鑔、小鑔、大鐃、大鑼(個別)、小鑼、雲鑼為主要樂器。一般一個大鼓隊配備一面大鼓及多副鐃、鑔和一面小鼓及多副雲鑼小鑔小鑼。按照演奏風格、技巧不同,河間大鼓大致分為兩個流派——東路和西路。東路以米各莊周邊為代表,沒有套鼓,鼓與鐃、鑔齊鳴,有的套路更注重鐃、鑔表演,演奏起來有萬馬奔騰之勢,不可阻擋;西路以興村周邊為代表,以套鼓為主,演奏時由小鼓(引鼓)先演,然後,大鼓(含鑔鐃)合之,引鼓演奏活潑輕快,大鼓敲擊火爆異常,震人心憾人魄,大有山崩地裂之感,再加之演員擊打動作詼諧有趣,增添了河間大鼓演奏的可觀賞性。無論哪種流派,演奏人員的表演都令人心曠神怡,鼓手們的鼓槌帶著彩穗時而上下飛舞,如彩蝶追花,時而輕擊鼓邊,如蜻蜒點水,打鐃鑔演員的表演也是花樣百出,時而挺胸仰首,雙臂高展,如二郎擔山,時而一鑔高拋,如飛燕穿雲,時而一鑔在另一鑔邊上直立鏇轉,如雙輪飛轉。不管是鼓手,還是其它樂器的表演者,一律身穿或紅、或綠、或黃的古代武士服裝,頭包彩巾,別上紅纓球,腰扎三寸多寬的彩帶,胸前胸後都佩飾護心明鏡,個個威武英俊,邊舞邊打。觀者眼花繚亂,心情激動不已;演者鬥志昂揚,豪情奔放難抑。

其三,河間大鼓演奏激情火爆。大鼓一般有2—6名鼓手一齊擊打,再配之以數十副大鑔、大鐃、大鑼齊鳴。真是鼓聲鏗鏗,鑔鐃聲鏘鏘。合在一起,如春雷初炸,驚天動地,翻江倒海,數里之遙可聞其聲。鼓手個個身強力壯,演奏到激情豪放時,哪怕是寒冬臘月,滴水成冰,演員們依然個個脫光了膀子或者只穿件單衣,人人頭冒白氣,汗流浹背。鼓手們跳著高地打鼓,鑔鐃演員們邊舞邊敲,“嘿!哈!”聲不斷,給人以極大的鼓舞和震撼。

其四,河間大鼓參演人員眾多。河間大鼓因其體大,伴奏樂器多,因而演奏時需眾多演員。小隊須15—20名演員,大隊則須 40—50名甚至更多,一般平均每隊20—40名演員。再加上鼓樂聲特大,所以必須有足夠大的場所才能表演。演員多,演出場地大,演奏的套路多,吸引的觀眾自然就多。在農村,每當大鼓表演時,可以說是家家鎖門,童叟出動,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或站高凳,或立房頂,或爬到樹上觀看。特別是農閒、節日時演出,更是觀者如醉,演者如痴。

河間現有大鼓隊151個,演員4600多名。而且連續20多年來,河間每年正月十二是傳統的民間文藝進城的日子。每到這天,都有五、六十支民間文藝隊進城表演,其中大鼓隊是主力軍,獅子、高蹺、秧歌、旱船等也都有大鼓伴奏,每年觀眾達三、四萬人。另外,部分鄉村還有在正月十三、十四、十五舉辦周邊村莊民間文藝隊聯誼演出的傳統。有些大鼓隊也吸收部分女青壯年鼓手參加,更增加了河間大鼓的民眾性。

河間大鼓是民眾性的民間敲擊藝術,全市大村鎮幾乎都有特大鼓和大鼓。部分大鼓隊領班人說:河間大鼓已有千餘年歷史,其中明、清(康乾盛世)最為盛行。新中國成立後,每到重大節日,更是鑼鼓喧天、威風八面。 大鼓因其體大而得名,歷史上,河間大鼓曾多次晉京表演,由於鼓面大,表演人多陣勢大,演奏的套路多,河間大鼓曾稱雄京都,號稱“天下第一鼓”。 河間大鼓經過了千餘年的風雨蒼桑,現在,出現了演員年齡老化、新生力量充實慢、活動費用募集困難、鼓隊樂器得不到充實的問題。另外,河間大鼓沒有完整的鼓譜記錄,套路傳授、技巧掌握,完全憑領班口傳面授,制約了新鼓手的成長,特別是一些複雜多變、演奏技巧高難的套路,僅憑口傳面授很難傳承。因此,形成了套路越來越少,套路又不能創新的局面,大鼓的觀賞性受到影響。所以,搶救和保護河間大鼓迫在眉睫。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鼓曲種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