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琴書

中國貴州曲種。舊稱唱洋琴、唱曲子、揚琴戲。清嘉慶、道光時已出現,為文人自娛演唱,光緒年間最為興盛。演唱形式為坐唱,一般為7、8人,分生、旦、淨、末、醜等腳色,並分操樂器伴奏。唱腔清麗婉轉,有清板、二板、三板、楊調、苦稟、二黃、二流等七種板式。揚琴為主奏樂器。傳統曲本,稱為彈詞。曲詞為7字句或10字句,講究韻律,工穩典雅,多為文人所作。最有影響的作者為王石青,代表作為《二度梅》、《錦香亭》、《風月傳》、《恨海》等。

主要概述

貴州曲種。流行於貴州省大部分城鎮。舊時稱為“唱洋琴”、“唱曲子”、“洋琴戲”。據清代編修的貴州地方志書記載,唱洋琴在嘉慶、道光年間即已出現,為士大夫、文人墨客自娛的藝術,或在喜慶宴會時演唱,光緒年間最盛。清末落第舉子王石青最擅演唱,並能編寫腳本,曾吸收貴州梆子的“二簧”、“二流”唱腔和民間曲調,發展了洋琴的唱腔。民國初年在安順、獨山、黔西等地傳藝,使洋琴流傳於市井之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唱洋琴仍在民間以傳統的坐唱形式流傳,同時由專業藝人加以發展,形成了表白結合、說唱結合、走唱和坐唱結合的曲藝形式,定名為“貴州琴書”。

表演形式

唱洋琴傳統為分腳色坐唱形式,演唱者一般為七、八人,分擔、末、等腳色,並分操樂器伴奏。曲詞的唱與白都為代言體。音樂唱腔清麗婉轉,有清板、二板、三板、楊調、苦稟、二簧、二流等 7種板式唱腔,還吸收了風格相近的民歌小調〔二郎梭〕、〔花園跑馬〕、〔鮮花調〕、〔馬頭調〕、〔鬧五更〕等作為輔助唱腔。演唱曲詞前後演奏的音樂曲牌有〔八譜〕、〔小八譜〕。伴奏樂器以洋琴為主,配以瓠胡二胡、小三弦月琴、小京胡琵琶等,擊節樂器有單皮鼓摔板引磬(或雙碰鈴)。

貴州琴書的傳統曲本,稱為彈詞。曲詞都為七字句或十字句,講究韻律,文字清麗典雅,多是文人作品。故事內容取材廣泛,歷史題材有《列國志彈詞》、《南宋志彈詞》等;根據古典文學作品改編的有《西廂記彈詞》、《卓文君彈詞》、《紅樓夢彈詞》、《琵琶記彈詞》等;民間傳說題材有《珍珠塔彈詞》、《回龍閣彈詞》等。最有影響的作者是王石青,署名古築蒼厓子,代表作有《二度梅》、《錦香亭》、《風月傳》、《恨海》等。

主要分類

曲藝中的琴書,因演唱時用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
琴書種類很多,有北京琴書、翼城琴書、武鄉琴書、徐州琴書、安徽琴書、山東琴書、貴州琴書、四川琴書、雲南琴書等。各種琴書起源不一,大多是由當地民歌、小調發展而成。有些是受灘簧、南辭的影響或由大鼓演變而成。如安徽琴書是在流行於泗州地區的老鳳陽歌、泗州調、山歌、小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北京琴書、山東琴書最早是農民在農閒時傳唱自娛,後來發展為專業演唱。

表現形式

琴書的表現形式不一,有一人立唱,兩人或多人坐唱或走唱,也有分角色拆唱。唱詞也根據其樂曲,有七字句、十字句和長短句之分。有說有唱,一般以唱為主,以說為輔。伴奏樂器除揚琴之外,也兼用三弦、二胡、箏、墜胡等。

琴書的曲目

琴書的曲目以中短篇為主,也有長篇,大多取材於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如《拳打鎮關西》、《包公案》。《楊家將》、《梁祝下山》、《藍橋會》、《拾棉花》等。還有反映現實生活的曲目,如《雷鋒》、《烈火金剛》等。
介紹幾種特色的琴書
武鄉琴書
起源於武鄉農村,流行於武鄉、襄垣、榆社、左權、太谷、榆次等縣,約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傳說,武鄉琴書是由藝人將鼓兒腔和中原曲種鸚哥柳揉合,及吸收了當地小曲而成。藝人們稱之為“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最初,演唱以兩人一擋,以八角鼓擊節,用木胡伴奏,唱一段吉利詞賦,藉以乞食。
到清代同治年間,盲藝人開始坐場說大書,每檔增至六、七人。抗日時期,武鄉縣組織了盲人宣傳隊。為加強說抗日書目氣氛,藝人們承襲了鹹豐年間大板書藝人操打七件打擊樂器的技巧,這時才稱為武鄉鼓書。民間藝人們勤於探索,善於吸收他人的長處,對民間音樂和曲藝音藝頗有建樹。武鄉琴書後來創造了起腔、垛板、簧腔等。演唱的新書目有《西安事變》、《減租減息》的段子。
新中國成立後,盲人藝術工作者取消了打擊樂器,以上制月琴為伴奏,開始叫武鄉琴書。音樂唱腔中的起板,是由方言語彙與柳調鏇律構成的襯腔、樂句組成,富有鄉土特色,傳統書目有《呼家將》、《包公案》等。
北京琴書
前身是流行於清代河北安次縣及北京郊區農村的五音大鼓,又名單琴大鼓,揚琴大鼓。以三弦、四胡、揚琴等樂器伴奏。早期僅為農人自娛,無專業藝人。
十九世紀末逐漸有了專業藝人到北京和天津演唱。通縣樂亭大鼓藝人翟青山 
在電台播唱時僅用一台揚琴伴奏,故名“單琴”。其曲調近似平谷調,只是板式皆用一板三眼。1949年因演員改用北京語言演唱,定名為北京琴書。 
早期的曲目以長篇大書為主,如《三國演義》、《回龍傳》等十餘部,後來關學增與琴師吳長寶多年合作,唱腔借鑑京韻大鼓說唱轉圜自然的風格與技巧對北京琴書進行改進,唱調前半句多為數說,後半句拖腔,加入多板式的不同節奏的唱調,有疾有緩。其曲目轉多短段,多以現實題材為主。如《藍橋會》《拾棉花》等。經過整理的傳統曲目有《楊八姐遊春》《鞭打蘆花》等。
山東琴書

中國曲藝曲種,流行於以魯西南菏澤地區為中心的廢黃河下游地區的河南、江蘇、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及東北的個別市縣,在山東最先流傳於魯西南,後逐漸向北(濟南及惠民地區)、向東(青島、煙臺)延續擴展,約有二百年歷史。山東琴書最初叫揚琴,也有叫打揚琴的、唱小曲的,約形成於乾隆初年。早期為農民閒時自娛的莊家耍(又稱玩局)。清末漸趨興盛,名家輩出,分成了南、北、東三路,南路最早,以茹興禮為代表,稱為茹派,不用巧調花腔,重聲腔、咬字,唱段多憤世之作;北路是以鄧九如為代表的鄧派,善用方言俚語,於純樸中見幽默,平易中求韻味;東路則是以商業興為代表的商派,唱腔優美,富有變化。
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不同地區的語言、風俗的影響,逐漸形成為東亂、北路、南路琴書三大流派。其叫法也不想同,如商業興自稱改良揚琴;鄧九如文明揚琴。到一九三三年鄧九如在天津電台播音時,才定名山東琴書直今。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盤點中國曲藝曲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