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跳書

三跳書

“三跳書”是桐鄉傳統的民間曲藝,曾在桐鄉農村廣為流傳,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因演唱藝人演出時所用之主要道具為三段毛竹板,即“三跳板”,故名“三跳書”。

簡介

三跳書三跳書

三跳書是長期流行於桐鄉烏鎮臨近一帶農村的以說唱古今通俗小說為主體的敘事性曲藝形式,藝人演出時所用道具為三段毛竹板,俗稱“三跳板”,故名其曲藝為“三跳書”,又稱“農民書”、“勸書”。

起源

“三跳”起於何時,目前尚未查到文字記載,三跳,民間傳說起源於隋朝。三跳傳入桐鄉據說已有上百年歷史,也有說是民國初年由三跳藝人通過師徒傳授正式傳入。

民間傳說

三跳書三跳書

據民間傳說:一千多年前,隋煬帝楊廣開鑿了大運河後,他為了到繁榮的江南水鄉遊樂,帶著皇親國戚及文武大臣,乘坐千百艘彩船,沿運河南下,這些遊船由數十名縴夫背纖前行,縴夫們背著沉重的纖板,拉著長長的縴繩,日以繼夜地背纖。寒來暑往,吃不飽,睡不成。冬季要忍受刺骨的寒風;夏天要遭受烈日的曝曬,而到了晚上,又要飽受蚊叮蟲咬之苦。日復一日,縴夫們實在忍受不了這非人般的生活,當船隻行至江南水鄉人口稠密地區時,縴夫們紛紛丟下縴繩向運河兩岸鄉間四處逃散。他們逃跑時,隨身只帶—塊用於背纖的毛竹纖板,其他—無所有,流落鄉間,—時難以歸家,只好將纖板壁製成道具,用毛竹片敲打發出有節奏的聲音,一邊說唱,沿村乞討謀生。久而久之,這種說唱的形式經過慢慢演變,逐漸形成了後來的民間曲藝——“三跳”。其演唱曲調名“勸世調”,並用纖板做成的道具,所以亦稱為“纖(勸)書”。
“三跳”的另—種說法是,它由明代的“宣卷”演變而來。據明代《吳興掌故集》卷十二記載:近來村莊流俗以佛經插入勸世文,俗語什伍群聚,相為倡和,名曰‘宣卷'……,另據《中國文化辭典》宣卷條稱:“宣卷”,曲藝曲種,即宣講寶卷之意……,明末清初,宣卷在江浙一帶設列發展,以演唱故事為主體,成為一種曲藝形式。因此,有關專家分析認為,桐鄉的“三跳”除內容、形式等“宣卷”中所述“勸世文”內容比較接近。由此可見,“三跳”,由明代“宣卷”演變而來一說也不無道理。但不論是民間傳說還是根據史料推測,“三跳”這一曲藝形式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是毋庸置疑的。

堂書

三跳藝人王祖良和女兒王麗民在鄉間茶館演唱“三跳”。三跳藝人王祖良和女兒王麗民在鄉間茶館演唱“三跳”。

桐鄉“三跳”的長篇曲本有五六十本之多。此外,它還有很多十分精彩的短篇“堂書”。所謂“堂書”,就是“三跳”長篇曲本開書之前加演的一段小曲,相當於蘇州評彈里的“開篇”。“三跳”堂書的唱詞不多,少則10幾句,多則幾十句。其內容以述說人物、事物、情景為主。經常演唱的堂書有《燒香堂書》、《英雄堂書》、《節氣堂書》、《特產堂書》等。
“三跳”堂書內容比較集中,唱詞精練生動,富有基於生活真實的想像和誇張。如《英雄堂書》:“一人一馬一條槍,兩國交戰動刀槍。桃園結義三兄弟,楊四郎回營見親娘。伍子胥要把昭關過,蘇秦六國封丞相。七星廟裡楊繼業,八錘大鬧朱仙(鎮)是岳家將。九犯中原金兀朮,十面埋伏楚霸王……”這篇“堂書”雖然只有20句唱詞(從一唱到二十),卻集中唱出了傳統戲劇故事中的20多個英雄人物。它的每一句唱詞就是一個人物,一段歷史,一齣好戲。這種高度凝練概括的唱詞,實為民間曲藝的一大特色。
再看《特產堂書》:“正月梅花報知春,文武百官出京城……二月杏花葉來抖,荀山橋出得白綿綢,桐鄉扣布石門出,貢緞綾羅出蘇州……四月薔薇日裡青,三甏好酒出紹興,金華火腿義烏出,山東出得好麵筋……六月荷花白飄飄,西興燈籠手段高,白銅煙管雲南出,杭州出把好剪刀……”這篇堂書以12個月花名為引句,通過簡潔樸素的唱詞,唱出了全國30多個地區的30多種地方特產,地方性、趣味性都很強。
“三跳”堂書不僅能表現人物、物品,也能表現人的情感。一篇《思君堂書》是這樣唱的:“一別之後好多年,兩地相隔望眼穿。去時說是三四月,至今已有五六年。七弦樂琴無心操,八行書信無人傳。久(九)久情思常牽掛,十里長亭盼君回……”這篇堂書以數字順序的排列為牽引,從一唱到十,從十唱到百、千、萬,再從萬唱回到千、百、十,以僅有的22句唱詞,唱出了一個痴情女子,對外出不歸的夫君,從望到盼,從思到念,從怨恨到寒心的複雜感情。這種精練、樸實、妙趣的唱詞,非常富有表現力,充分體現了民間文藝的優秀傳統。
桐鄉一些知名的“三跳”老藝人,如沈致和、沈蓉卿、王祖良、蔣玉亭等(均已過世),他們所唱的不少“三跳”堂書,至今還在桐鄉民間流傳。傳統的“三跳”堂書,雖然唱的是古人舊事,但有些內容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如老藝人王祖良在《和氣堂書》中這樣唱道:“家貧家富不要緊,一家和睦值千金。兒女不忘父母恩,敬重雙親行孝心。弟兄之間講和氣,妯娌合力又同心……姑嫂之間休鬥氣,兩家原是一家人……休聽旁人來挑唆,無義之徒莫交情。如今世上人眼淺,只認金錢不認人,貧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待人交友要真誠,有錢無錢一樣親……”這些樸素且富有哲理的唱詞內容,正是我們在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建立和諧社會過程中需要倡導的,它完全可以用來為現實生活服務。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