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昆明揚琴,是在明代流行於昆明的對子書、清道光年間揚州、蘇州、杭州傳入昆明的揚琴擔子的基礎上形成的昆明地方說唱曲種,伴奏樂器以揚琴為主,另有二胡、三弦等。
昆明揚琴說唱藝人多為瞽目,單獨或結伴走街串巷賣藝為生,或在茶館集市、院壩或在私人家裡說唱,曲目由聽眾點。
1950年,昆明市曲藝藝人聯誼會成立,揚琴藝人參加了“曲藝聯”,祥雲街大眾遊藝場成為揚琴說唱的主要場所。增加了新編曲目,如《歌唱十二勞模》、《合作生產實在好》,宣傳《婚姻法》等。
1954年,由於非瞽目的青年加入揚琴說唱隊伍,大眾遊藝場舞台上出現了以揚琴曲調演唱的小戲《三換肩》、《志願軍未婚妻》等,此後揚琴說唱逐漸發展為昆明曲劇,坐唱形式逐漸消失。後期較著名的揚琴藝人有:高樹西、倪宣華、張義清、李純武、徐沛然、彭幼山等。
其曲目
昆明揚琴說唱的曲目分為書、經、花三大類。“書”以宣講《香山寶傳》一類善書,或古典小說、歷史題材為主;“經”即“洞經”之類有固定宗教儀式或固定的“經”、“懺”內容的說唱;“花”為上述兩類之外的揚琴說唱。昆明揚琴的曲調分為大調、小調、古典和書腔四類。
大調類主要曲調有《揚調》、 《道情》、《律簧》,擅長敘事,常用於演唱有情節、人物的曲目,如《單刀赴會》、《火燒琵琶精》等。小調類主要曲調有《虞美人》、《鬧五更》、《玲瓏板》、《四季景》、《花鼓調》等百支以上,形式短小,可靈活使用,分為常用曲調與專用曲調兩種,曲目有《老鼠告狀》、《孟姜女哭長城》等。
古典類曲牌有《寄生草》、《剪靛花》、《銀紐絲》、《倒板漿》、《打棗桿》等,多用於說唱元、明戲曲唱本和民間傳說故事。藝人稱為“大八套”“小八套”,每套分別為一個完整的段子。曲目有《朱買臣休妻》、《蔣世隆搶傘》、《八仙慶壽》等。書腔是說唱性最強的曲調,字多腔少,帶講帶唱,多用於演唱宗教題材的長篇善書。
揚琴說唱藝人多為瞽目,單獨或結伴走街串巷賣藝為生,或在茶館集市、院壩或在私人家裡說唱,曲目由聽眾點。
經常說唱的曲目的《水滸傳》 、《三國演義》、《紅樓夢》 、《蟠桃》、《靈官》、《祖師北嶽》、《火輪南嶽》、《前香山》、《龍華》、《雪山》、《後香山高王》、《梁皇懺》、《目蓮新母》等。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