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雷拉戲

大雷拉戲

大雷拉戲,是通過演奏樂器,用琴音模擬戲曲演唱等聲音的一種雜技藝術。這種表演形式,在天津有悠久的歷史。

簡介

大雷拉戲 亟待接班人大雷拉戲 亟待接班人

大雷拉戲,是通過演奏樂器,用琴音模擬戲曲演唱等聲音的一種雜技藝術。這種表演形式,在天津有悠久的歷史。追本溯源,早在清光緒年間已在社會上流行。
但是,在近年出版的某些文藝辭書中,稱其為現代人王殿玉首創。此說似欠完整。因為王殿玉的大雷拉戲是對前人的藝術創造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後定型的,雖然前後名稱、所用樂器有所不同,但那是一件事物在演變過程中的兩個階段,似乎將這二者聯繫到一起才更客觀。
這種樂器出現於二十世紀20年代末,他的老師王殿玉(1899—1964)在墜胡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製成雷琴。雷琴表現力極為豐富,可以獨奏、合奏和重奏,又可以模擬人聲、戲曲唱腔,同時還可以表現各種動物的鳴叫聲以及笙、管、嗩吶、京胡、二胡、鑼、鼓等管弦樂器和打擊樂器的聲音效果。所奏戲曲流派唱腔,惟妙惟肖,俗稱“大雷拉戲”。

樂器演奏

雷琴雷琴

雷琴又名“雷胡”,由中國著名民間藝人王殿玉在墜胡的基礎上改革而成,它較墜胡音量大、音域寬、音色美,最早被稱之為“大弦子”“大雷”。1953年,王殿玉與趙玉齋、韓鳳田、宋東安等弟子商議,將這種樂器正式定名為“雷琴”。

雷琴可以是器樂演奏,也有獨特的模仿技巧,它通過弓法、指法、弦法及力度的變化,將各種戲曲唱腔、民歌小調以及人的哭、笑、對話、各種動物的鳴叫、各種自然界的音響準確地模仿出來,還能仿奏出笙、管、嗩吶提琴、小號、鑼鼓等多種樂器的音響效果。

琴桿窄而長,用紅木、花梨木製,表面為指板。琴頭呈鏟形,左右各置一弦軸,軸表面刻有瓣紋,軸頂嵌骨飾。琴筒大而短,銅製、圓形,蟒皮蒙面,後敞口。置琴碼,張兩弦。琴弓較二胡弓長,所拴馬尾束較寬。有大、小兩種。大者全長110厘米,張鋼絲弦;小者全長90厘米,張絲弦。大雷琴定弦e、a或d、a,小雷琴定弦高八度。音域均三個半八度。
演奏時坐姿,琴筒置於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弓在兩弦間拉奏。弓法有漸強、漸弱、慢弱突強、慢強突弱和大幅度變換等。擅長模擬人聲、戲曲唱腔和各種樂器的音響效果。所奏戲曲流派唱腔,維妙維肖。俗稱“大雷拉戲”、“巧變絲弦”。

現狀

張計川演奏張計川演奏

老人已和雷琴結緣55年
1952年,就職於省曲藝團的張計川開始跟一位從北京來的同事學習雷琴,從此愛上這門特別的樂器。“說它特別,是因為它是一種少見的仿聲樂器。音域寬廣、音量大,能獨奏、重奏、合奏,還可以模擬人聲、戲曲唱腔和動物鳴叫聲,還有笙、管等管弦樂器和打擊樂器的效果。它有撐起一個舞台的本事。”談起心愛的雷琴,張計川有說不完的話。55年裡,每逢演出,張計川必定精神抖擻地奉上一道“大雷拉戲”,都能博得滿堂喝彩。退休後,張計川仍不斷在朋友圈子裡過雷琴癮。
全國僅有十餘專業雷琴手張計川在家中演奏了一曲《少年壯志不言愁》。在他如痴如醉的演奏下,有一種如泣如訴的別樣味道。張計川笑著說,自己拉了這么多年雷琴,一直想在省會找個伴兒,一塊兒切磋交流,但一直沒發現還有誰拉這“怪怪的大琴”。“專業雷琴手,目前全國也只有十餘人。業餘的也不多見,能拉上50多年的,就更屈指可數了。雷琴文化急需傳承。”中國音樂家協會雷琴研究會秘書長張永智對雷琴發展現狀感嘆不已。
願意義務傳授雷琴技藝先後有11名年輕人慕名來向張計川討教雷琴的演奏技巧。看到這么多雷琴愛好者,張計川著實興奮起來。但熱鬧了一陣子後,“徒弟”一個個都沒了訊息。“有的登門十幾次來學習,也不知道他們學得怎么樣了。”張計川常常一個人感嘆,雷琴在演奏技巧上雖然有一定難度,“但不能失傳啊。如果誰對雷琴情有獨鍾,想學習這門少見的樂器,張計川樂意傳授自己的全部經驗。但張老告訴記者,學雷琴有個要求:要有恆心,還要能吃苦。他解釋,雖然學雷琴入門不易,但只要肯下功夫,學習起來其實並不難。“現在有一位老年朋友剛剛開始跟我學習拉雷琴,練了幾個月已經有模有樣了。有音樂基礎的,學起來會更容易。”

相關新聞

張計川張計川

“雷琴”已經被確定為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是,沒有繼承人的尷尬境地使這項曲藝絕活兒難以申請世界遺產。
“我的名字叫雷琴,說、學、仿、唱,能亂真。”2008年7月10日,在宋東安老師的家中領略了“雷琴”的風采。宋老先生用雷琴演奏的這句話就好比是真人發出來的聲音。拉奏京劇《玉堂春》時,琴弦上發出的聲音就好比京劇演員在演唱,抑揚頓挫、有板有眼。
今年74歲的宋老先生14年前從本市曲藝團退休,他是雷琴創始人王殿玉老師的第二代徒弟。目前,在宋東安這一代演員中,只有兩三名還健在,他們分別居住在不同城市,年齡也都在70歲以上。可以說,在天津,雷琴的專業老師就只有宋東安一個人了。
宋老師介紹說,這種樂器出現於二十世紀20年代末,他的老師王殿玉(1899—1964)在墜胡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製成雷琴。雷琴表現力極為豐富,可以獨奏、合奏和重奏,又可以模擬人聲、戲曲唱腔,同時還可以表現各種動物的鳴叫聲以及笙、管、嗩吶、京胡、二胡、鑼、等管弦樂器和打擊樂器的聲音效果。所奏戲曲流派唱腔,惟妙惟肖,俗稱“大雷拉戲”。
從文化局了解到,前不久,“大雷拉戲”已經被本市確定為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它被歸類在文化遺產的曲藝範疇內。然而,想要進一步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這其中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宋老師。原來,曲藝要想申遺是有一個基礎的,那就是一定要有傳授人,還要有傳承人。可惜,到目前為止,很多慕名而來的學生大都半途而廢。宋老師說,學習雷琴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模仿人說話、動物叫聲,根本就沒有記譜方法,只能靠自己摸索才能領悟,這需要一定的悟性和恆心。宋老師希望有人能繼承他的技法,將“大雷拉戲”傳承下去。

相關藝人

王殿玉王殿玉

資料記載,清光緒中期的瞽目藝人王玉峰,在天津用一種外觀與三弦相近似的樂器,模擬戲曲舞台上不同行當、不同角色的唱和念,以及胡琴過門、鑼鼓伴奏。一個人用這樣一種樂器演奏形式,表現成本大套的戲曲,時人稱之為拉三弦。王玉峰拉三弦,除戲曲聲腔外,還能模擬兵營里各種軍號聲、集合時的嘈雜聲、佇列行進中的腳步聲、指揮員的口令,等等。尤其是他能演奏出不同年齡、不同身份女性哭、笑的聲音,假如只聞其聲不見其狀,幾乎難辨真偽。他演奏時,看客常點出題目請他模仿。
1913年王玉峰病故,後學邵雅軒、王殿玉相繼在天津崛起,尤以王殿玉聲名卓著。他因小時生天花而雙目失明,後來學拉三弦,還曾在二夾弦戲班裡拉過墜胡。他20多歲以後對墜胡進行改造,將琴筒改為銅質,前面蒙蛇皮,張兩根弦。經他改造創新的這種樂器,演奏出的聲音洪亮,音色圓潤柔和,人們稱它為雷琴。王殿玉在王玉峰拉三弦的基礎上,用雷琴模擬戲曲聲腔,稱作大雷拉戲。同時,他惟妙惟肖地模擬雞鳴犬吠和生活中的許多音響,也同樣稱作大雷拉戲。
1964年王殿玉病逝後,他的弟子宋東安承襲乃師衣缽,對這門藝術作更深入的研究,成為繼王殿玉之後又一位成績斐然的雷琴演奏家。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