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鼓

喪鼓

喪鼓原名盆鼓,源於“莊周思妻,鼓盆而歌”,一直流傳至今。喪鼓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喪鼓主要流傳於鄂西南、鄂西北廣大地區,鄂東、鄂南部分地區也有所流傳,長陽、秭歸、遠安、宣恩、鄖西、鄖陽等縣(市)最為流行,神農架林區亦有此民風民俗。

簡介

喪鼓喪鼓

喪鼓是悼念亡者的一種傳統演唱形式,有坐喪(又稱打夜鼓、打待屍、唱孝歌)、跳喪和轉喪三種類型。因其表演形式主要為演唱者在靈堂擊鼓而歌,故而又稱為喪鼓歌。

喪鼓雖然是為死人所唱,但演唱者喪而不悲,主要是以此種形式給喪家予以幫助。俗諺“人死眾家喪,一打喪鼓二幫忙,”又說,“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打一夜喪鼓送人情”等,都是最好說明。打喪鼓具有廣泛而深厚的民眾性,並且世代相傳,至今不衰。坐喪通常由一人擊鼓,另兩人對唱,或由擊鼓者自打自唱或與另一人對唱。轉喪則是鼓手在前,歌師在後,圍繞棺木邊走邊唱,擊樂手隨之繞棺擊樂,參加守喪者亦隨之合唱,演唱者較多,一般有七八人或更多一些。無論坐喪和轉喪,都以肅穆的靈堂為歌場,其間悲哀與熱鬧,悼亡與慰生有機統一。

喪鼓曲目豐富,如《姊妹相合身後人》、《老鼠告狀》、《懷胎歌》等,其他曲種的傳奇故事,也可移植來唱。


喪鼓的源流

喪鼓喪鼓

喪鼓是鄂西土家族悼念亡者的一種祭祀性歌舞活動——打喪鼓(跳喪或跳“撒爾嗬”)時所唱的歌。喪鼓有跳喪與坐喪兩種形式。跳喪為亦歌亦舞,因其唱時多用襯詞“撒爾嗬”,故又叫“跳撒爾嗬”、“散憂兒嗬”。坐喪是只歌不舞,有的地方叫“鬧靈歌”或“鬧喪歌”等。不管是跳喪或坐喪,均需擊鼓而歌,其歌詞統稱喪鼓歌。 鄂西土家族地區的史志、家譜對喪鼓歌均有記載,其俗大體相同。而以巴東和長陽、長樂的記載較有代表性。同治《巴東縣誌》記載,“舊俗,歿之日,其家置酒食,邀親友,鳴金伐鼓,歌舞達旦,或一夕或三五夕。”同治《長陽縣誌》記載:“臨葬夜,諸客群擠喪次,擂大鼓唱曲,或一唱眾和,或問答古今,皆稗官演義語,謂之‘打喪鼓’,唱‘喪歌’。”同治《長樂縣誌》(今湖北省五峯縣)載:“家有親喪,鄉鄰來吊,至夜不去,曰‘伴亡’,於靈旁擊鼓,曰‘喪鼓’,互唱俚語哀詞,曰‘喪鼓歌’。”
打喪鼓、唱喪歌,用亦歌亦舞的方式悼念死者,是土家族先民巴人在長期生產與生活中所形成的獨特習俗,世相承襲,保持著濃厚的巴人遺風。它不僅是一種民俗,也表現了巴人特有的生死觀。人死只不過是靈魂離開軀體,在另一意義上它又是再生。因此打喪鼓雖哀而不悲,往往以歡快之歌舞表現,這就是土家族“喪歌”的思想基礎。
喪鼓儘管在鄂西土家族各地風格稍異,但它有深厚的民眾基礎,它與擺手歌、儺堂戲、哭嫁歌、薅草鑼鼓歌等同為鄂西土家人民喜愛的有民族特色的文藝樣式。
各地喪鼓歌表演程式大體相同,當死者裝殮入棺後,即於堂屋設靈堂以待遠親近鄰弔唁,時間約一至三天。入夜,憑弔者進門攏場,跳喪開始。由一人執槌擊鼓,二人或四人踏著鼓點相對而舞,邊舞邊唱,有時不等舞畢,他人即爭著上場替換。其鑼鼓緊湊、歌聲高昂豪放,舞姿粗獷古樸,動作多為模仿山中飛禽走獸和一些喪事動作。“開場”(即“開堂”)和“收場”是喪鼓歌必有的固定程式。清江流域開場時先有一人提鑼繞場,邊敲邊唱:“開天,天有八卦。開地,地有四方。大哥做了朝中的天子,二哥做了朝中的宰相,三哥出門上山打獵,四哥出門騎馬耍槍,五哥文武都沒有,學了一個唱歌的兒郎。”有的開場歌唱道:
天地開場,日吉時良。魯班到此,修下華堂。
秀才到此,做篇文章。歌郎到此,開下歌場。
一開一字王,二開永羅金王。三開去海大路,四開孝子回鄉。五開五方土地,六開三關六郎。七開七個仙姐,八開八大金剛。九開揚州的歌鼓,十開唱歌的兒郎。
開場歌后,即按各種曲調進行歌舞,無固定順序,曲調變換時有過渡唱段,如“這個號兒要改調,改調要把啞謎叫”,然後接唱《啞謎子》。這種歌帶有很強的娛樂性和隨意性,掌鼓者即興創作啞謎,舞者隨聲猜答,自行表演。此種通宵達旦徹夜歌唱的盛況,清代土家族詩人彭秋潭竹枝詞中描述為“誰家開路添新鬼,一夜喪鼓到天明”。

結束時要唱“剎鼓”收場,有的唱道:“天上金雞叫,地上紫雞啼,看看天大亮,正是收場時。日吉時良,天地收場,亡者要歸山崗,八大金剛站兩旁……”有的地方還要送完歌郎才算結束:“歌郎送出門,莊子返天庭,亡者安葬後,孝眷萬年興。”

喪鼓歌內容極為豐富。有祭奠死者、唱頌古人;有敘述歷史、演唱故事;有風俗民情、解字猜謎;有閒言趣事、插科打諢等。題材相當廣泛。其中長篇的多來自演義小說或野史話本,至今還有手抄本喪鼓詞流傳。一般優秀歌手除熟記傳統段子外,也具有即興創作能力。

文學藝術

喪鼓喪鼓

喪鼓有的還演唱民間故事傳說。由於喪鼓歌內容豐富而又不受局限,可以說喪鼓歌場即是土家族人顯示歌舞才能的舞台,也是土家人傳授知識、接受民族傳統教育的課堂。它的社會價值,已在喪葬文化章節中述及。

從文學角度看,喪鼓歌比較複雜、瑕瑜互見。有些是優秀的民歌,如“這山望到那山低,望到那山好田地,不種田的吃白米,不種棉的穿好衣,世上哪有這道理”。而為數眾多的歌是明顯的封建說教,宣傳因果報應,未能擺脫宗教的影響。喪鼓歌的文學意義在於培育了一代代“歌師”,造就了一批批“歌才”,對發展土家族民間文學起了重要作用。就其形式特點看,喪鼓歌不像律詩嚴格要求平仄對仗、歌詞中喜用一語雙關手法、演唱時多在七言四句基礎上加“相合之聲”的襯詞,極似竹枝詞中“竹枝……女兒”的體例,如:
師傅掌鼓(跳撒爾嗬嘞)我來接(撒爾嗬),
不知接得(跳撒爾嗬)接不得(撒爾嗬)。
雙手接過(跳撒爾嗬)鼓槌打(撒爾嗬),
心中抖得(跳撒爾嗬)亂如麻(撒爾嗬)。

可見喪鼓歌與古代巴渝民歌竹枝詞有一定淵源關係,有的認為喪鼓歌中所唱的就是竹枝詞這種古代巴渝民歌。據說唐詩人劉禹錫貶為朗州(今常德)司馬時,曾說此處“風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聲傖寧”,認為這種風習是“屈原居湘沅間,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的遺聲。於是劉禹錫乃“倚其聲作竹枝詞十餘篇”,造成了“武陵夷俚悉歌之”的局面。這裡的“武陵夷”即土家先民,“祠”即祭神鬼也。 “喪鼓”和“花鼓子”兩種喪樂的演唱方式都為典型的湖川風格,大概在清王朝的“改土歸流”時期傳入本地龍山。


坐喪鼓

喪鼓喪鼓

喪鼓,是流行於湖北荊門東寶區城鄉的一種喪葬禮儀習俗。這種習俗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時期。相傳莊子的妻子死後,莊子坐在一旁擊缶而歌。一些人見到後不明其意,便問他為什麼不泣反歌?莊子說,人死歸天,童子相迎,去到極樂世界,是人生極大解脫,為什麼要為之哭泣而不為之歌呢?眾人覺得莊子的話合民意、通民情、順民心、乃心悅誠服,遂開始仿效,以致漸漸形成打喪鼓習俗,且世代相傳。

坐喪鼓,也是土家族一種祭祀的形式,多流行於巴東縣信陵鎮周邊的鄉村。它不同於“跳喪鼓”那樣邊唱邊跳,粗獷奔放,詞調多樣,也不同於“轉喪鼓”那樣,莊嚴肅穆,繞棺而歌,只是由掌鼓人和用鑼、鈸、嗩吶等樂器的人,圍坐在靈堂前擊樂而歌,表示對死者的哀悼。歌詞內容大體與“轉喪鼓”相同。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