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琴曲

臨清琴曲

臨清琴曲,臨清稀有曲種之一,流行於石槽鄉蛤蜊屯一帶。

簡介

臨清琴曲《赤桑鎮》臨清琴曲《赤桑鎮》

臨清琴曲,臨清稀有曲種之一,流行於石槽鄉蛤蜊屯一帶。約在1882年(光緒八年),蛤蜊屯秀才徐殿元,通音律,愛小曲,以當地流行曲牌為基礎,創編書目《吳踏拉扛活》、《小禿鬧房》、《要陪送》、《放風箏》、《八仙慶壽》等,在鄉民中傳習,逢年過節演出為樂,取名“小調會”。20世紀50年代中期,該縣文化部門曾編演新節目進行宣傳演出。因主要伴奏樂器為揚琴,定名“臨清琴曲”。

臨清琴曲的出現,與臨清歷史上時調小曲盛行有直接關係。臨清因運河漕運之利,成為明清兩代南北小曲主要流行地之一。運河兩岸的農村鄉鎮,也多有傳唱者,但多為自發業餘自娛演唱,無正式組織,多半也只是會數支曲目或片段。緊依臨清的蛤蜊屯正是如此,屯子中婦孺老幼都能哼幾句小調、小曲。

演唱琴曲比較著名的有徐殿才、徐景秋、徐慶秋、徐印秋、徐孟秋等,演唱者皆為男性。屯中雖有婦女會唱者,也不準加入“小調會”。因此,臨清琴曲曲目中的坤角,皆系男性飾演。至80年代末蛤蜊屯還有琴曲演出。

發展

臨清琴曲《紅樓夢》臨清琴曲《紅樓夢》

琴曲,也叫“臨清小調”,是臨清的一種傳統小調。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建國後由省和縣文化部門對小調講行挖掘整理,並改名為“琴曲”。
清光緒年間,臨清蛤蜊屯有個頗通音律,擅長吹拉彈唱的秀才徐展元,他把民間流傳的故事和所見所聞寫成唱詞,配上曲子,並由專人在逢年過節時搭台演唱。這個演唱班子叫“小調會”。演唱時有兩三個人.最多五個人。早期用弦樂,夾雜有竹板,後來多用京胡、楊塞、三弦。二胡、四胡、簫等。演唱的曲目有《放風箏》、《佳人上吊》、《小禿鬧房》,《賢妻化母》、《要陪送》等。所用唱腔曲牌有《風陽歌》、《邊關調》、《疊斷橋》等。演奏用的曲牌有《哭周瑜》、《小開門》、《苦中角》等。琴曲唱腔樸實,表現力細膩動人,鄉土氣息濃郁,無論是在鄉村還是在城鎮都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
建國後,琴曲發展很快.1958年中央民族樂團曾來臨清,蒐集了大量的琴曲資料。當時臨清松林區文工團曾根據“琴曲”改編了很多演唱曲目,如:《紅姑娘》、《懶老婆》等。山東省藝術研究所張軍還將琴曲《吳塌拉扛活》整理改編後發表在當時的《曲藝》刊物上。
“臨清琴曲”和“臨清時調”同出於一個故鄉,有許多曲牌相同,但演唱形式和演唱方法不同。前者重在唱,後者演唱並重,又進而發展成戲劇型。另外,琴曲不採用打擊樂,因此有別于山東一帶的其它曲種,如:漁鼓類的弦小鼓、小鼓、三弦平調、山東落子等,使琴曲以高雅文靜稱著於北方藝林。
近年來,在石槽鄉、松林鎮一帶的不少村莊又恢復成立了“小調會”(即琴曲),在逢年過節或大型市場交易會上進行演唱。

藝術形式

臨清琴曲臨清琴曲

臨清琴曲無職業性演出,純為農民自娛自樂的一種藝術形式。一般在農閒的冬季,愛好者們相約習唱為樂。因農村娛樂形式很少,每次演唱都聚集了大批鄉民圍聽。

在春節、元宵節等大節日,農民們往往斂聚些錢物,置辦些戲裝行頭、樂器等,在場園搭台演唱。雖沒有正式戲班技藝高超,但演員皆相熟之鄉鄰,也別有情趣。每到此時,蛤蜊屯幾乎傾村而出,堆土搭台,添油點燈,無需攤派,都爭先恐後,自黃昏後開演直至夜半,往往數日不絕。相鄰的村鎮聞知,也紛來邀唱。

“小調會”內不分尊卑,演唱者中數輩相聚,樂器一響,開口一唱,呼妻喚子,一應曲中角色,雖爺孫倒置也不避嫌,那份認真投入令人羨嘆。

臨清琴曲平時習唱似曲藝,演員徒手而歌,小樂隊伴奏。人多時分包趕角,少時則一人跳進跳出,也無身段表演,隨手指劃稍應曲詞而已。在年節演出時又似戲曲,堆土成台,分上下場,演員著裝也分醜、旦、生各行,一應作派都模仿戲曲。只是缺戲曲的武場鑼鼓,只有類似文場的小樂隊伴奏。

藝術音樂

臨清琴曲的音樂為曲牌聯綴結構,因是農民自娛形式,音樂很不成熟,隨意性強,曲牌之間的聯綴也無規律,一般照曲套詞,自由聯接。現存曲牌計有〔鳳陽歌〕、〔四字鳳陽歌〕、〔疊斷橋〕、〔粉紅蓮兒〕、〔時謠〕、〔邊關調〕、〔悲調〕、〔打調〕、〔衛調〕、〔剪剪花〕、〔雁鵝調〕、〔哭五更〕、〔反臨清〕等10數支;樂器曲牌有〔小開門〕、〔小八板〕、〔頭通〕、〔鬥鵪鶉〕、〔哭周瑜〕、〔苦中魚〕等6支。

各種曲牌雖看名目似為普遍流傳的俗曲曲牌,但實際上大都名實不副,有許多為農民自行改造的產物,與同名曲牌相去甚遠。臨清琴曲的伴奏樂器有揚琴、三弦、二胡、四胡、簫、京胡等。因有簫、京胡的加入,使其具有一定的江南絲竹風格,尤其是京胡的左手抹音演奏,音色頗似高胡。

這與魯北流行以鼓吹為主的樂隊形式相差甚遠,約略可看出運河遺韻。

藝術曲目

臨清琴曲的曲目,相傳皆為創始人徐殿元所編,計有《吳踏拉扛活》、《小禿鬧房》、《放風箏》、《要陪送》、《八仙慶壽》、《佳人上吊》等14種。後人無有添增,一直演唱至今。從曲詞故事來看,當不屬徐氏獨創,像《小禿鬧房》、《要陪送》、《八仙慶壽》等,皆在民間曲藝中久已流傳,與聊城八角鼓、臨清時調等曲種的相同曲目比較,可以看出詞句基本相同,恐為徐氏依照姊妹藝術的曲目改編移植。

藝術影響

臨清琴曲因為農民自娛演出形式,所以影響面很小,只在蛤蜊屯附近數個鄉村中有演出活動。本世紀50年代時,臨清縣文藝團體曾試圖發展它,創編了新節目演出,但仍無巨大影響。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