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北大鼓

淮北大鼓流傳於蘇魯豫皖接壤地區,明末清初已具雛形。2006年,北大鼓進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又被上報申請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淮北大鼓

淮北大鼓淮北大鼓

淮北大鼓流傳於蘇魯豫皖接壤地區,明末清初已具雛形。始以手鼓伴奏,以半說半唱的順口溜形式演唱。清代中期藝人們改手鼓為簡單支架固定鼓位固定場地演唱。淮北大鼓的器具主要有大鼓、鼓架和板。演員一手擊鼓,一手打板,亦說亦唱。唱腔有慢板、快板、垛子板三種形式。演唱時多用“活口”,俗稱“片子”、“贊賦”,靈活運用於描摹各種場景、場面等。演唱作品有《三國演義》、《封神榜》、《楊家將》、《岳飛傳》等傳統和現代書目。淮北大鼓以唱為主,說為輔,唱腔高亢婉轉,地方特色濃郁,多採用地方小調或吸收其他地方戲曲劇種曲調,語言詼諧幽默,深受淮北地區廣大民眾的喜愛。

補充

一位民間藝人與淮北大鼓的故事

淮北大鼓與曹廷虎淮北大鼓與曹廷虎

淮北大鼓的器具主要有大鼓、鼓架和板。鼓以檀木或棗木挖成圓形,上下蒙牛皮,邊緣用大頭釘固定,四周加鐵環以敲擊時產生諧音。鼓棒用柘樹條或石榴樹條,前端加工成彎頭狀,敲擊時不至損壞鼓皮。鼓架用六根竹條支成三角形支架。上用細麻繩攀系以固定大鼓。板有鋼板和手板兩種,鋼板形似半月牙狀,鋼或銅製成,也叫“月牙板”、“梨花片”,手板為三頊。
“哧咚咚,哧咚咚……夠不夠三百六,敲多了是饒頭!”一面鼓、一副板、一張嘴,這就是淮北大鼓的全部家當,但是這種以唱為主、說為輔的藝術形式,卻因為其高亢婉轉的唱腔、詼諧幽默的語言以及濃郁的地方特色,而深受大眾喜愛,特別是在淮北地區,廣受歡迎。
淮北大鼓誕生於淮北市濉溪縣,自明末清初已具雛形。最初只是以手鼓伴奏,半說半唱順口溜。清代中期,藝人們改革了這門手藝,他們把手鼓用簡單支架固定了鼓位,隨之,表演也變成了固定場地的演唱。新中國成立後,淮北大鼓發展到鼎盛期,但是,改革開放後大鼓藝人逐漸減少,目前已致青黃不接,後繼乏人。
12月11日,記者採訪到了淮北大鼓的嫡傳藝人,現在濉溪縣文化館任職的曹廷虎。從輝煌到衰落再到重新走向農村市場,獲得觀眾認可,曹廷虎告訴記者,自己是淮北大鼓這段歷史的見證人,而如今,他為了讓這門傳統的曲藝再現風采,正在不停地奔走。
“走不動,也要聽段淮北大鼓”
曹廷虎出生在安徽省蒙城縣,父親是當地有名的大鼓藝人,也是蒙城縣曲藝家協會會員。從5歲起,曹廷虎就跟著父親學習大鼓說唱,“一路行、一路歌”,曹廷虎跟隨著父親四處演出,見證了淮南大鼓的輝煌時期。
“那個時代的農村,往往三個月才能看一場電影,所以,淮北大鼓書,成了村里最大的精神食糧,每年秋收後到春節前,大鼓藝人走街串戶,是最搶手的人,經常這村還沒唱完那村就來請了,所以一出門,往往得準備不少衣服,因為這一出門,不到兩個月,回不了家咧。”
曹廷虎說到這裡,微微地閉起眼睛,似乎又回到了那個時代,看到了鄉親們圍著大鼓藝人大聲吆喝的場面:“就算走不動,也要聽段淮北大鼓,那時父親走到哪個村,全村男女老幼,沒人缺場子!”
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曹廷虎深深地愛上了這門邊走邊唱的藝術。綿延數百年的大鼓藝術,曹廷虎正式成為其中的“血脈”:“何”、“教”、“永”、“圓”、“明”、“志”、“立”、“中”、“長”、“信”,曹廷虎成為第二十代“志”字輩弟子,改藝名曹志安。父親更將自己唱大鼓的家當送給了曹廷虎,“老一輩人的這種方式,就代表了將大鼓的希望和未來交給了我們。”曹廷虎告訴記者。
和曹廷虎一樣,那個時代,大批年輕人選擇學習淮北大鼓,僅僅曹廷虎的家鄉蒙城縣,當時便有100多位大鼓藝人,活躍在各個鄉村的舞台上,這種熱鬧的場面一直持續到上世紀70年代。“那時,我父親帶徒弟,都是人家上門求著,還要為家裡幹活。所謂3年滿,4年圓,跟師送唱又3年才行。”曹廷虎說。
“只有自己盡力,才能無怨無悔”
1976年,憑著自己淮北大鼓的本事,曹廷虎考入蒙城縣曲藝隊,成為家鄉小有名氣的藝人。然而,他沒有料到,自己正處在這門藝術的一次歷史拐點當中。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類曲藝形式的豐富特別是電視、電影的普及,淮北大鼓的市場開始萎縮了。
1980年,曹廷虎所在的蒙城縣曲藝隊解散,他考入了蒙城梆劇團,改演梆子戲。
“老藝人逐漸減少,我這個年齡段的人很多也都轉行幹了別的,青年人才更別說了。”曹廷虎告訴記者,過去一個訓練班的100來號人,越唱越少,最後就剩下他一個。1988年,曹廷虎調入濉溪縣梆劇團。
落腳的地方變了又變、謀生的行當變了又變,但是心中不變的,仍然是對淮北大鼓不解的情緣,有事沒事,曹廷虎總愛支起鼓架,一手擊鼓,一手打著手板,縱情地唱上一段。隨著演出市場的萎縮,曹廷虎先後到外地做過臨時工、開過飯店,然而始終沒有放棄淮北大鼓。“是淮北大鼓改變了我的人生,沒有它,我不可能走到今天這步,所以可不能讓它就這么沒了。”
雖然沒法和以前一樣,一路行、一路歌,但是曹廷虎心中的大鼓夢從未捨棄。
市場萎縮,人才更加凋敝。曹廷虎開始嘗試張貼招生廣告,希望有人報名。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不但很長時間沒有人前來報名,而且最後有幾位年輕人上門諮詢,竟然首先問他,如果來學,曹廷虎每月付給自己多少錢!
十幾年過去了,曹廷虎沒有招到一個學生。他回憶說,“那個時候很絕望,不知道大鼓的冬天什麼時候才能結束!”
直到1995年,曹廷虎終於正兒八經地上台唱了一次大鼓。而正是這一次演出,成為一次巨大的改變。
1995年,安徽電視台錄製淮北節目,需要一位會大鼓的民間藝人,淮北市電視台一位編導推薦了曹廷虎,曹廷虎一口答應,但是心裡卻沒底,畢竟自己多年沒上過舞台。摸著鼓架,心裡感慨萬分,一個星期的準備,曹廷虎再次走上了大舞台。
“在後台準備時,我偷偷跑到化妝間哭了一場。”曹廷虎告訴記者:“唱了一輩子大鼓的父親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上一回電視,如今,我幫助父親圓了這個心愿。”
那一次的演出大獲成功,演出後一位老觀眾跑到後台激動地告訴曹廷虎:“聽了你的鼓,又想起了幾十年前。”
從那以後,曹廷虎暗暗告訴自己,絕不能讓淮北大鼓失傳。“唉聲嘆氣,毫無用處。只有多盡一份力,才能早點看到大鼓的春天!”
“我願意把一生獻給它”
1998年,曹廷虎調到了濉溪縣韓村文化站,在政府的支持下,他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鑽研淮北大鼓。他經常把演出場地搬到各村,向村民們演出。同時,他還創作許多結合現實的新段子,很受當地人歡迎。“唱完一段,經常還要補一段。”曹廷虎說,“尤其是40歲左右的人,特別喜歡。”
他似乎又回到了那個一路行、一路歌的年代。為了拓展大鼓的藝術表現力,他首先在內容上進行了大量的創新。
紀念淮海戰役的《活捉黃維》,為了寫好這個唱本,他從圖書館借來《淮海戰役》。閉門不出,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創作;1999年,費稅改革,他深入基層蒐集素材,創作了《農村稅費改革就是好》;還有計畫生育、農村醫保……
曹廷虎創作的大鼓,成了政府支持的送戲下鄉的重頭戲。不僅僅出新,還要推陳:為了整理淮北大鼓,這幾年,曹廷虎有時間就往鄉下鑽,通過詢問一些老藝人、經常聽大鼓的老觀眾,他已經整理出十幾個老段子,《秦瓊賣馬》、《陳元打擂》……這些經典的老段子,得以重新走上舞台。
不僅僅在內容上曹廷虎迸發出驚人的創作力,在形式上,他也開始注意創新。2004年,淮北市春晚,他與其他幾位藝人推陳出新,創作了《鄉韻鄉情唱相城》,將傳統的墜子書、琴書、淮北大鼓結合在一起,10分鐘的演出,得到了觀眾最熱烈的掌聲。
“其實,任何藝術都是相通的,我一直在想,如何在形式上有更多的創新,如果人夠多的話,我們完全可以做群口大鼓,就像相聲一樣,過去都是單口、雙口相聲,但是馬季先生則推出了大受歡迎的《說五官》等群口相聲,只要能創新,大鼓就有出路。”曹廷虎說。
2006年,淮北大鼓進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又被上報申請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媒體的宣傳、政府的推動,打響了淮北大鼓和曹廷虎的知名度。見到記者時,曹廷虎興奮地告訴記者:“第一個徒弟已經收到了,14歲的小丫頭,嗓子不錯,是塊料,關鍵是她願意學,家裡也支持!”
下一步,曹廷虎準備擴大招生的範圍。“不僅僅是年輕人,過去唱大鼓的,如果現在願意撿起來,我免費教;原來喜歡大鼓的,一直沒機會學,現在想學的,我也免費教。”在曹廷虎看來,讓這門古老藝術重新煥發光彩的最好方法,就是培養人才。“我願意將一生都獻給淮北大鼓。”曹廷虎告訴記者。
“哧咚咚,哧咚咚……夠不夠三百六,敲多了是饒頭,今天俺要說的是……”12月12日,在淮北濉溪老街,支起鼓架的曹廷虎,鼓槌剛一落下,記者就好像看到了另外一個曹廷虎,一掃採訪時的不善言辭,眼前的曹廷虎,他的天地里似乎只剩下了淮北大鼓。
雖然是寒冬,不一會,他的身邊便聚起了聽眾,略帶沙啞卻格外高亢的嗓音伴隨著鼓聲越飄越遠。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鼓曲種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