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南陽最早的鼓兒哼戲班由鎮平藝人李效成、劉金魁等於1928年創建,它採用墜子的唱腔鏇律,糅合鼓兒詞的板式腔體,繪聲繪色,聲情並茂,悅耳動聽。
該戲農閒時常在民間演出,其樂器不多,演員陣容不大,對演出場地條件要求不高,故而深受民眾歡迎。”李國全說,在此基礎上創新而來的南陽大鼓加入了三弦伴奏,鏇律獨特,三弦演員還可以與主演進行交流,或兩人對口演唱,使演出形式更加靈活。
南陽戲曲文化早在張衡的《南都賦》中就可見一斑:“齊童唱兮列趙女,坐南歌兮起鄭舞”,而今天的南陽,仍是“小戲遍地跑”的戲窩子,南陽大鼓就是其中一例。鼓點聲聲不斷
鼓兒哼是南陽的稀有曲種,其伴奏的主要樂器為一面鼓,加之尾句拖腔哼聲較重較長,所以稱這種劇種為鼓兒哼。”南陽市曲藝團前任團長李國全告訴記者,1976年,全國曲藝調演在北京舉行,團里為了準備調演,特意在鼓兒哼的基礎上加工改造音樂和唱腔,形成了現在的“南陽大鼓”。南陽大鼓在北京的調演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演唱曲目
鼓兒哼演唱的曲目分長篇和短篇,傳統曲目內容浩繁,良莠雜陳。長篇大書可以演唱幾場到幾十場,有《包公案》《施公案》《大八義》《小八義》等60餘部;短篇以300句為限,或取材於漢族民間故事,或取材於社會生活,或是長篇大書中的節選,有《拉荊芭》《十字坡》《桃園結義》《劉全進瓜》《羅成算卦》等50餘篇。
此外,鼓兒哼還有“書帽”———即趣味性很強的小段,《十八扯》《大實話》《顛倒歌》《鴨子跳坑》是久演不衰的保留節目,其語言簡練生動,逗趣引人,作為大書開演之前的開場,頗受聽眾歡迎。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