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二黃

漢二黃

漢二黃又名漢調二黃、山二黃。漢二黃是陝南地區僅次於南路秦腔(即漢調桄桄)的大型劇種。

劇種由來

漢二黃漢二黃

漢二黃又名漢調二黃、山二黃。漢二黃是陝南地區僅次於南路秦腔(即漢調桄桄)的大型劇種。音樂唱腔,與皮黃系統各劇種基本相同,以“西皮”和“二黃”兩種聲腔為主幹,幫與京劇接近。其二黃由來,在陝西省有各種說法,皆與湖北“黃崗”說、江西“宜黃”說、安徽“石牌”說不合,而與陝西直接關係。

據安康漢調藝人世代流傳,都說二黃是在本地土調“黃腔”基礎上受南北曲與兄弟劇種的影響發展演變而成。而所謂“黃腔”,在陝南三共本屬“出格”、“變調”之意。如此,則“二黃”也許是西秦腔在陝需的“變調”之意。在漢水流域,舊有“一清二黃三月(兩湖寫作“越”)調,梆子跟上胡吵鬧“之說。二黃名稱或與此相應。至於有人寫“黃”為“簧”,是否因原來曾用笛和嗩吶伴奏,尚待查考決定。清代威陽劉古愚、蒲城張東白、民國時富平王紹猷、乾縣范紫東等前代學考,相繼考察,同謂二黃乃“秦聲吹腔古調新聲”。這種說法是有它的道理的。它與“西皮調”東傳的時間,雖然有先有後,但其淵源則同屬早期“隴東調”、“西秦腔”在江漢流域的分支,與現稱的梆子秦腔同源異流,以致在清朝中葉秦腔藝人、漢調藝人與微調藝人先後同台,才成為可能,也因此進一步豐富發展了這一劇種。

歷史淵源

漢二黃漢二黃

漢二黃源於清代乾、嘉年間隨荊、襄移民帶進山的楚調與鄂西北方言語音、民間音樂逐漸結合流變而形成的地方劇種。查乾隆年間,黃州府一帶確有眾多移民在鄂西北及陝南落戶。清代英山縣《王氏宗譜》、崇陽縣《李氏宗譜》均有祖上族人遷徒鄖陽府的記載。鄂西北各縣及陝南諸縣亦均有清代黃州會館舊址。竹谿縣山二黃老藝人童覺平(1900-1983)祖籍為黃州府羅田縣。其家於乾隆中期遷居竹谿縣城,始以經商營生,至第三代即以傳唱山二黃,興辦“萬字”(即座堂清唱)出名。房縣山二黃老藝人范大德其祖父范仁保領班赴陝西安康演出,並留住安康辦了“祥瑞班”,傳了“瑞、彩、方、盛”四個字輩的藝人。

其中知名者有生角周瑞福,淨角夏瑞告,生角與末角兼演的姚彩盛等。清光緒年間,山二黃在鄖陽一帶相當盛行。時有鄖縣黃龍灘富豪蕭明甲出錢聘何宏生、周慶雲等為師,按“天、子、重、英、豪”五字排輩,開辦科班。該科班實際只辦到了“重”字科,但培養的人才已屬不少,成名者甚多。其中“天”字科三生陳天慶於抗日戰爭初期曾兩次應邀到陝西安康、漢中等十多個縣演出數月,在當地有“漢中紅”之譽。“子”字科三生王子清(即王茂洪)以唱功取勝,曾在安康縣城擺擂連演48天,座無虛席。

鄂西北山大人稀,交通不便,山二黃早期主要是業餘清唱,俗稱“坐萬字”,沒有固定的組織形式,由主辦者臨時邀約而成。民國年間,鄂西北各縣相繼有業餘“萬字班”改座堂清唱為掛衣登台演出。鄖縣的“萬山學社”,竹溪的“三亦社”、“新溪劇社”,竹山的“三易社”,房縣的“三樂社”等皆有一定影響,除此,各地較大集鎮也出現了一些業餘戲班。鄖縣的黃龍班、鮑峽班,竹溪的中合班,均縣(丹江口)的孫家灣班,鄖西的天河鎮班、上津班,竹山的官渡班等皆為知名。另外,還有十多個山二黃皮影班,巡迴山鄉演出。在長期的民眾性的演唱和學唱山二黃的過程中,山二黃逐漸吸收了地方雜腔小調(如八岔子、七句半等),道白吸收了方言土語,亦稱鄖陽官話。使山二黃逐漸形成了獨有的地方特色。

解放前山二黃主要排演傳統劇目,建國後並重排演現代戲,經過戲改和不斷的探索創新,山二黃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

主要特點

漢二黃漢二黃

漢二黃屬皮黃腔系地方戲曲劇種。其主要特點體現在漢二黃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劇目、聲腔、表演三個方面。
劇目
現存劇目100多個,早期以“座萬字”(座堂清唱)為主,多演唱傳統折戲和本戲,以唱工見長。中期組班立社,開辦科班,掛衣登台,演出以傳統本戲為主。當時各班社演出的傳統劇目,總起來約有400餘個,其中列國戲、唐代戲、宋代戲居多。漢二黃傳統劇目主要有一個“十”和六個“四”。所謂“一個十”是指“十大台”,即《一捧雪》、《二度梅》、《三奏本》、 《四進士》 、《五月圖》、 《六月雪》 、《七人賢》、《八義圖》、《九更天》、《十道本》;所謂“六個四”即“四大逼宮”、“四大家人”、“四大刺客”、“四大鍘”、“四大征”、“四大姻緣”等。與其他皮黃劇種相比,岳家戲和水滸戲較少。解放後,對傳統劇目“推陳出新”,整理改編和移植了一批優秀劇目,其中:《花子罵相》曾參加全省第一屆戲曲觀摩匯演。移植劇目《將相和》、《游西湖》、《革命自有後來人》等頗有影響。改革開放以後,創作演出的《娘子縣官》、《夜半鑼響》、《貴客臨門》、《村官拜師》等劇目均在省、市級獲多項大獎。
聲腔
漢二黃唱腔有西皮、二黃、嗩吶二黃、反二黃、四平調等,均屬板腔體。有時兼唱吹腔、雜調。少數劇目唱崑曲,如《大賜福》等。
西皮
上下句結構,男女行分腔演唱。男行唱腔(含小生老旦),上句多落2音,下句落1音。女行唱腔,上句多落i音,下句落5音。板式板眼規律多為眼起板落,其中《碰板一字》多為板起板落。胡琴定63弦伴奏,常用調高為l=D。
二黃
上下句結構,男女行無嚴格分腔。上句多落l或6音,下句落2或5音。胡琴定52弦伴奏,常用調高為l=D。用嗩吶伴奏的二黃腔,稱嗩吶二黃,唱腔高吭激昂,多用於紅生戲。反二黃是二黃的反調,鏇律婉轉,富於抒情,其板式與二黃同(無扣扣板),胡琴定15弦伴奏,常用調為l=A。二黃、嗩吶二黃、反二黃的板眼規律均為板起板落。四平,又稱二黃平板,上下句結構,無行當分腔。上句落2音,下句落1音,收腔又可落5音。板式只有一板一眼的《四平》,別無變化。板眼規律為上句板起板落,下句眼起板落。胡琴定52弦伴奏,常用調高為l=D。
漢二黃的組腔手法常有二黃唱段中用四平收腔,並有二黃西皮相互轉接演唱的傳統。如《二進宮》劇中,李艷妃、徐延昭、楊波三人對唱“他二人執意不肯把國保”唱段,即是由《二黃導板》、《原板》轉《西皮二流》、《三流》,再轉《二黃搖板》收腔。
表演
漢二黃的表演特別注重唱工,唱腔講求字正腔圓,音純韻美。既委婉優雅,又粗獷純樸。以唱工見長的行當,如末、生、淨、旦是不可缺少的。丑角也要求有好的唱工。同時並重做工和武工,強調唱文戲要有武戲的功底,唱武戲要有文戲的做派。在聲調方面,概用本音而不用邊夾音。堅持末角用團音、生角用本音,淨角用虎音,小生也用本音,旦角的傳統唱法為窄音,經改革後,真假嗓音結合使用。
漢二黃角色分十大行:一末、二淨、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小、八貼、九老、十雜。各行演唱自成特色,藝人中常有“旦講細園淨講寬,生講乾淨醜講酸,貧末苦旦糠糠戰,小生韻味如清泉”之說。十行角色皆有唱工重頭戲,其中生行唱工戲尤為突出。如《斬李廣》中李廣要連唱七十二個“再不能”,《白逼宮》中漢獻帝要連唱四十八個“欺寡人”,對嗓音、氣息的運用要求甚高。在行當應工方面,與其他皮黃劇種也有所不同。如漢劇的十雜行歸漢二黃的二淨行應工,漢劇的六外行由漢二黃的生末角或小生分擔,漢劇的二淨歸漢二黃的六外唱。漢二黃的十雜行為貼補行當,要求能為各個行當唱貼補角色。
漢二黃的道白基本採用本地語音,以原鄖陽地區“官話”為主。其調值音程跨度較小,顯得平穩、質樸。念白,打引一般為本地音配中州韻,韻押十三轍,因而具有鮮明的大眾性和雅俗共賞的特徵。某些劇中人物另有規定口音。如:太監操京白,《宇宙鋒》中的乳娘操黃州白,《張松獻圖》中的張松操四川白, 《穆柯寨》中的穆瓜操陝西口音等。
解放以後,漢二黃的表演不斷吸取其他藝術品種的優秀表現形式使其表現手段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如移植劇目《屠夫狀元》等,吸收運用了歌劇的領唱、伴唱、合唱等形式,增強藝術感染力。創作劇目《娘子縣官》,吸收了現代戲程式改革的經驗,使之更貼近生活,更具有時代感。

流行地域

漢二黃向以木偶、皮影與人演大戲三種形式在民間流傳。流行區域,以秦地為主,延至甘、鄂、豫、川等省。就現在所知,僅在陝西的的活動範圍,計達三十餘縣。按其區域,可分四路:一、商、鎮一路,以商縣、龍駒寨、山陽、鎮安為中心,流行於洛南、商南、及豫西、陝東部分縣域;二、安康一路,以安康、紫陽為中心,流行於洵陽、白河、石泉、漢陽、寧陝、佛坪、鎮坪、嵐皋等縣域;三、漢中一路,以西鄉、南鄭、鎮巴、漢中為中心,流行於城固、勉縣及甘南、川北一帶;四、關中一路,以西安、三原、涇陽為中心,流行於富平、鹹陽、鳳翔、戶縣、臨潼、藍田一帶。二黃戲的這些活動據點,多屬當時的水陸碼頭或商業重鎮。

器具

漢二黃漢二黃

伴奏樂器
漢二黃的伴奏樂器分武場和文場。武場有牙板、板鼓、堂鼓、鐃鈸、大鑼、小鑼、馬鑼梆子、二五子等。文場主要有京胡、二胡、月琴三大件,配以笛子、嗩吶、笙等吹管樂器。解放後,又增加了揚琴、大提琴、黑管等樂器。
服飾衣箱
漢二黃的服飾衣箱分大衣箱,二衣箱、盔箱,腳箱四大類。建國後政府多次籌資購置充實衣箱和盔帽箱。蟒袍、官衣、女披、開氅、大靠、官帽、鳳冠等近百樣,一應俱全。這些製品、規制仍沿用至今。
舞美作品
漢二黃舞台美術的特點和作用可以這樣概括:“一桌二椅”說時空、“彩墨勾臉”說性情、“朱衣畫褲”立象以盡意、“鼓之舞之”以盡神。漢二黃的舞台裝置在過去的傳統劇目中多為“一桌二椅”。建國後經過改革,舞台裝置主要是舞台布景作品。舞台布景分軟景和硬景兩種。軟景是根據劇情的需要,把較大的場面和較遠背景製作成幻燈片,用投影燈投射到底幕上,用以烘托氣氛。布置在表演區的軟景又稱為網景,是將所需景物繪製掏剪後貼於網上,增加舞台透視層次感。硬景是將劇情發生髮展的場地建築物、自然景物等製作成硬景片置於表演區,以虛擬再現的方式呈現於舞台,增加真實感。舞台布景一般採用軟景,硬景同時使用或交替使用的方法。近些年來,由於人力和物力的原因,簡化了舞台布景,多採用於劇情有象徵意義的圖案或象徵物裝飾舞台。
臉譜
臉譜是漢二黃戲曲獨到的藝術。通過臉上畫的各種圖案,用來惟妙惟肖的表現劇中人物的性格和特點。隨著劇種的發展,漢二黃由其初簡單的水粉、胭脂到油彩,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生旦淨醜的臉譜化妝圖案。

成就

漢二黃漢二黃

解放以後,各地專業劇團貫徹“推陳出新”方針,都整理改編和移植了一批優秀劇目,如《花子罵相》曾參加全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會演。歷經文革洗禮,全市其他縣劇團紛紛改弦易轍,唯竹溪文工團恢復唱漢二黃,並於1978年正式掛牌更名為竹溪漢二黃劇團。在縣委、政府的重視支持下,漢二黃重續昔日輝煌,特別是在八十、九十年代後期,一批優秀劇目得以創作和上演。1992年漢二黃劇團將大型古裝戲《娘子縣官》送到省會武漢,博得專家和觀眾的普遍好評。
《夜半鑼響》、《貴客臨門》等現代戲,也陸續在省、市評比中獲得大獎。戲劇《楊柳青青》在全市演出30餘場,引起強烈反響,受到社會廣泛好評。2002年又以反映竹溪發展茶葉產業為題材創作出漢二黃小戲《村官拜師》,在全市十六大創作新劇目匯演中,獲十項大獎,並於次年參加省第七屆戲劇新人新作展演,榮獲五項大獎。2008年,漢二黃折子戲《清風亭•趕子》參加首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演出獲4項大獎。竹溪漢二黃成為全省地方文化中的一枝奇葩,竹溪漢二黃劇團為竹溪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漢二黃已被《中國戲曲大全》(陳列於南京博物館)和《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收錄。著名漢劇藝術表演大師陳伯華稱“漢二黃乃漢劇之母”。漢二黃是全國的古老稀有劇種、全省22個地方稀有劇種之一,竹谿縣漢二黃是十堰市5縣1市2區中唯一的地方劇種。目前,能演出漢二黃劇種的也只有竹溪漢二黃劇團一個專業藝術表演團體。漢二黃戲劇種於2008年6月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5年5月,在竹溪召開了由十堰市文體局主辦、十堰市藝研所和竹谿縣文體局承辦的“首屆十堰•竹溪‘漢二黃’劇種生存與發展研討會”,整理收錄形成了一批價值較高的理論成果。
2008年7月,由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海南省文聯主席,海南省文聯、作協黨組書記韓少功為團長的9名中國著名作家及攝影家深入竹溪,開展了為期一周的“著名作家竹溪行”大型文藝採風活動。專家們通過對漢二黃的採風調研,一致認為: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姿多彩的民風,造就了竹溪“漢二黃”獨特的表演藝術,她清秀、甜美、祥和、委婉且不乏剛烈的音樂曲調和豐富多樣的劇目,使得漢二黃成為我國戲劇寶庫中一件瑰寶。“漢二黃”不僅僅是一種表演藝術,也是一種文化傳播的別樣手段。在漢二黃的表演當中,把中國人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對愛情的忠貞、對勞動的熱愛、對生活的嚮往,藝術地表達出來、灌輸下去,對竹溪人的人文品德是一種很好的滋養和發揚。
各級主流新聞媒體曾多次報導推介宣傳漢二黃。1997年7月28日,湖北衛視對外經濟節目轉播報導竹谿縣漢二黃劇團漢二黃唱段;1997年8月5日,中央電視台2台,轉播報導了竹谿縣漢二黃劇團漢二黃唱腔;1997年,湖北電視台,播放《荊楚一絕尋找漢二黃》專題片;2009年5月27日,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戲曲採風”欄目播出“竹溪漢二黃”專題報導,後連續在同欄目滾動重播一個星期;十堰電視台綜合頻道《十堰風采》欄目於2009年8月11日、12日、13日連續三晚播放竹溪系列專題——“竹溪漢二黃”上、中、下三集專題片。
漢二黃作為一種獨特的民間文化藝術,像一條悠久的歷史長河,從過去流到現在,從現在流向未來。竹溪百年風雨煙塵的身影就折射在這條長河之中,它不僅迴蕩著竹溪人驕傲的聲音,也刻印著庸巴獨特的文化記憶。

發展現狀

漢二黃漢二黃

由於受市場經濟和現代傳媒業的衝擊,古老的漢劇藝術從20世紀九十年代起步入了發展低谷,面臨失傳的危險,解放後陝西全省組建的13個漢劇團紛紛解散。安康漢劇團為全省唯一保留並不斷發展的專業團體。在省市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下,漢濱區實施了漢劇保護工程,通過開辦漢劇學員班培養接班人,蒐集整理印製了總字數400餘萬字的《陝西漢劇劇目、音樂、臉譜》、改造劇場,選拔急需專業人才進入劇團工作等系列措施,使漢劇在安康的發展從沉寂逐步走向了復甦,完成了一些搶救性保護工作,恢復一批專業劇團和上演劇目的同時,安康、漢中、商洛、西安等地相繼出現了專業或業餘的研究團體。
在“二黃研究會”帶動下,一些二黃愛好者,正將它列為自己的研究項目,這又將推進二黃劇的發展和提高。安康學者束文壽的研究成果《論京劇聲腔源於陝西》,在獲榮獲第二屆王國維戲曲論文獎一等獎並在《中國戲劇》等多家專業期刊發表後,其漢劇是京劇之母的觀點已初步得到戲曲史研究界的認可。這一研究成果,使漢濱區至今保存的漢劇音樂、臉譜、劇目等藝術資料,在京劇和其它相關劇種的產生流傳,中國戲曲文化發展流向等學術研究上,具有“活化石”的作用與價值。2003年,陝西省文化廳授予漢濱區“陝西漢劇(漢調二黃)之鄉”稱號,2006年,漢劇(漢調二黃)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

評價

漢二黃表演藝術家多年來一直以悠揚的曲調,豐富的戲劇內容,樸實的表演,撫慰著眾多普通山民的魂靈,豐富著他們平靜的生活,漢二黃就是從民間走來的,並吸取了民歌的智慧、民歌的曲調、民歌的通俗易懂、民歌的某種優雅之處和漢劇的種種章法,進行了自然的融合,這不僅提高了民歌的品位,也提升了漢劇的藝術品格,使其表演更加自然、優美、感人,更加的有影響力感染力。

“漢二黃”不僅僅是一種表演藝術,也是一種文化傳播的別樣手段。在漢二黃的表演當中,把中國人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對愛情的忠貞,對勞動的熱愛,對生活的嚮往,一一地藝術地表達出來、灌輸下去,對竹溪人的人文品德是一種很好的滋養和發揚。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