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南北詞

贛州南北詞

曲藝曲種。流行於江西南康、大余、興國、贛縣、信豐、於都、安遠、瑞金、會昌等縣,相鄰的廣東北部和福建西南部的一些縣份也有流傳。約在清乾隆年間揚州南詞傳入江西,結合湖北黃梅傳來的文曲,形成南北詞。至道光年間南北詞由新建縣的藝人傳入贛州,此後曲目、曲調及演唱形式都有較大發展,形成具有地方色彩的贛州南北詞。長期以來,贛州南北詞主要是手工業者、店員、公職人員等在親友婚娶壽誕之期,於庭院、廳堂中作業餘娛樂性演出,沒有專業藝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培養了一批男女青年演員,使這一曲種得到了新的發展。

歷史淵源

贛州南北詞唐明皇
贛州南北詞始於唐初,唐明皇時盛行於宮廷,為其後各朝之雅樂,所以也稱為“國樂南詞”。贛州南北詞大都採用坐唱形式,演唱者與樂手之間沒有嚴格區分。其基本曲調是“八韻”,一共8句,每句一韻,七字句為主。主要樂器有揚琴北琵琶、北三弦、二胡等,贛州南北詞還運用浪帳、北月琴、金剛腿等樂器。

據江西贛州文化館編印的《贛州南北詞音樂》介紹,清乾隆年間,南詞由江蘇揚州傳入江西,結合湖北荊襄傳來的文曲,形成“南北詞”。據史書記載,清道光年間南詞傳入福建、台灣,所以也稱“贛派南詞”。據專家介紹,在漫長的古樂演變過程中,江西、江蘇的贛州南北詞已融入其他音樂的元素,而像福建贛州南北詞保持得如此“原汁原味”的,極為罕見。

伴奏樂器

贛州南北詞三弦
1、揚琴

擊弦樂器。又稱洋琴、打琴、銅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揚琴是中國民族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樂器。無論用於獨奏、伴奏還是合奏,揚琴的音色特點都可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揚琴是中國常用的一種擊弦樂器,與鋼琴同宗,音色具有鮮明的特點,音量宏大,剛柔並濟;但個性又不是很強,因此容易與其他樂器融合。慢奏時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時音色又如潺潺流水。它的音色清脆明亮,表現力極為豐富,可以獨奏、合奏或為琴書、說唱和戲曲伴奏,在民間器樂合奏和民族樂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北琵琶

北琵琶是由“頭”與“身”構成,頭部包括弦槽、弦軸、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

北琵琶的頭部,由“弦槽”、四隻“軫子(弦軸)”、“山口”等組成。

北琵琶的身部,上端又稱“頸”部,即“相位”之處,頸的上端疊出部稱“枕”中與中下部是“品位”,相與品古代都稱作“柱”,是一種音位裝置。身部的中下部分呈上狹下闊,底呈半圓,中空,即音箱;品位粘在用梧桐板製成的“面板”上,四條弦系在下端“覆手”的四個小孔內,在覆手中央處的面板上,開有一個小孔,稱作“納音”或“出音孔”。身部背面,稱作“琵琶背”,背的上端與頭相接,背的中下部與面板相粘接,腹內另有二條橫檔和幾個音柱,安置在一定的部位處;背料用紫檀、黑料、老紅木、花梨木、香紅木等製成的是上品,用白木製成的是普及品,因為紫檀紅木等木料善於在彈奏中發出自然泛音來。

北琵琶由六個相、二十五個品構成了音域寬廣的十二平均律。其一弦為鋼絲,二三、四弦為鋼繩尼龍纏弦。琵琶發聲十分特殊,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類樂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質清脆明亮。同時,琵琶發出的基音中又伴有豐富的泛音,這種泛音能使琴聲在傳播中衰減小,具有較強的穿透力,在平靜的空曠地彈奏時,用它演奏重強音時的琴聲能傳到二、三里地以外。

贛州南北詞笙的分類
3、北三弦

三弦:又稱“弦子”,中國傳統彈撥樂器。柄很長,音箱方形,兩面蒙皮,弦三根,側抱於懷演奏。音色粗獷、豪放。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於民族器樂戲曲音樂說唱音樂

4、二胡

二胡的構造比較簡單,由琴筒、琴桿、琴皮、弦軸、琴弦、弓桿、千斤、琴馬和弓毛等組成的。

5、笙

結構:主要由笙簧、笙苗(即笙體上的許多長短不一的竹管)和笙斗(即連線吹口的笙底座)三部分構成。

使用材質:笙簧,古代用竹製,現代多用響銅;笙苗,多用紫竹製作,每一竹管的下端嵌接有木製笙腳以裝簧片。

6、笛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裡面去節中空成內膛,外呈圓柱形,在管身上開有1個吹孔、1個膜孔、6個音孔、2個基音孔和2個助音孔。笛身由一根竹管做成,裡面去節中空成內膛。笛塞用軟木材製成的塞子,裝在吹孔上端管內一定的深度里。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個孔。笛子能發音,就是通過吹孔把氣灌進笛管內,使笛膜和竹管內的竹簧產生振動。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個孔。主要用來貼笛膜。笛膜在這裡起著變化音色的作用。笛子沒膜孔,也能吹奏,但得不到有笛膜的那種獨特的音色。笛膜:一般是用蘆葦膜做成的,經揉紋後取一小方塊使用。經過氣流振動笛膜,便能發出清脆、明亮的聲音。音孔:(按指孔)共有六個,分別開閉這些音孔,就能發出高低不同的音。

曲藝唱腔

贛州南北詞贛州南北詞
贛州南北詞的唱腔為板式變化體。南詞的曲調輕柔優美,抑揚婉轉,鏇律性強,字少腔多;北詞的曲調奔放明朗,節奏緊湊,字多腔少。在一個曲目中,南、北詞很少兼用,但可插用一些小調。小調多為揚州小曲,如《疊斷橋》、《剪剪花》、《銀紐絲》、《照花台》、《鮮花調》等。由於吸收了一些崑腔、高腔、皮簧戲的劇目,南北詞中也保留了部分崑腔、高腔、吹腔、二簧腔的音樂

表演形式

贛州南北詞揚琴
贛州南北詞以坐唱形式演出,演唱者一般是7~13人,圍坐一張方桌,分飾角色,兼操樂器伴奏。行當區分不嚴。以唱為主,夾以說白。舊時沒有女演員,旦腳唱腔多由男演員以小嗓演唱。使用樂器有揚琴琵琶三弦二胡笛子鼓板等,有時可加小嗩吶洞簫七弦琴碰鈴等,多由主要演員操鼓板。傳統曲目有反映歷史故事和移植戲曲劇目的正曲及反映人民生活細節的小曲兩種。正曲有《春香鬧學》、《陳姑趕船》、《岳母刺字》等;小曲有《王婆罵雞》、《姑娘算命》等。

歷史溯源

清道光初(公元1821年以後),由於東河戲、宜黃戲、吉安戲等“大班”風靡一時,客觀形勢要求三角班突破固有形式,上演較繁難的劇目。道光中葉(約公無1835年前後),寧都三角班已能演出《落馬橋》、《青龍山》、

贛州南北詞祁劇
《山伯訪友》、《山伯送友》等採茶形式不能勝任的劇目。班社規模起了變化,處於大型劇種與小型劇種、大班與三角班的中間狀態,民眾稱之為“半班”。
半班藝人從清末到解放前夕(早期的無法查考),有三個師承系統:一於都,一寧都,一永豐他們相互聯繫,又有一定的獨立性。較有影響的藝人,有於都的劉禮和、劉禮鳳、江發家、王昌福、劉鳳朱;寧都的謝滿秀子、童生子、柴梗子(鄧振福)、礱勾咀(吳家珍)、曾開祿;永豐的海青、吳老泊、金裁縫(羅家林)等。
清光緒中葉(約公元1890年前後),在寧都境內,有兩個祁劇班社與半班“合流”,開始時,兩個劇種同台演出,繼而兩個劇種的藝人相互配合演出,然後發展到半班藝人能獨自演出許多“大班”劇目,祁劇展出人與半班藝人合作演出,形成了獨特的“半整雜”形式。到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前後,“半整雜”的祁劇展出人,列的死,走的走,“大班”許多劇目逐漸無法演出,“半整雜”形式終於瓦解,仍回到“七緊八松九逍遙”的半班規模。
民國十六年(1927),兒戲園演同逐漸長大,改名為“興國青年演出團”,並吸收覺民社(興國縣的另一個科班1920—1926)散班後部分演員入團,全團演員擴充到二十人。上演劇目除原有東河、祁劇者外,尚有京劇《空城計》、《硃砂痣》,崑曲《琴挑》;南北詞、簧劇止,僅有《花園定計》等折。這個團多次增聘演員,日漸壯大,抗拒騷擾迫害,頑強屹立。民國二十七年(1938)已積累劇目二百多個;培養出了自己的著名演員李明經(花臉)、肖以璜(鬚生)、張榮楷(小丑)、孫世貴(文武小生)、呂繼鉅(旦)等多人。在於都銀坑和祁劇老舞台唱對台戲達十五天之久,民國三十五年(1946),全部衣箱及演出用具,被第六教養院強行借去,終未歸還。演出團兩手空空,無法演出,被迫停辦。興國地方戲劇的滾滾長河,從此暫時中斷。直至建國以後,七易其名的興國贛劇團(南北詞)崛起,繼續延綿。

發展狀況

被譽為與南音一樣古老的音樂活化石-贛州南北詞,消失30多年後,2003年在它的傳入地漳州起死回生。由一些民間老藝人自發組成的贛州南北詞古樂隊,通過對贛州南北詞古譜的搶救、發掘和演奏,使這種古老的民族音樂重新煥發了活力。

20世紀初,贛州南北詞第三代傳人、清末秀才楊瑞庵組建以文人雅士為主的專事贛州南北詞創作、演奏的“霞東鈞社”,使贛州南北詞發展進入昌盛時期;在民國初年,“霞東鈞社”的第二代掌門人顏榮諧曾組織以踩高蹺的形式表演贛州南北詞《秋江》、《活捉三郎》等,為贛州南北詞注入了新的活力。新中國成立後,南詞成為漳州獨有的民間藝術,一直廣為傳唱。1956年,南詞《秋江》、《文詞》、《關公圍城》、《水底魚》等由中國唱片公司錄製唱片並向海內外發行。

贛州南北詞排練
20世紀中後期,受種種因素的影響,贛州南北詞幾近失傳。1999年,在楊鎮江、蘇永泉、蔡錦波等老藝人的努力下,贛州南北詞又重新與觀眾見面了。

2001年,他們再度成立了“霞東鈞社”,將收藏百年的清代贛州南北詞古譜公諸於眾,並進行排練演出。老藝人們每周自發排練三天,所需費用全部自籌。現在,贛州南北詞樂隊有成員30來人,年紀最大的73歲,最小的45歲。一年來他們的演技日臻完美,並在漳州進行了多次專場演出,讓更多的人領略到古樂贛州南北詞的魅力。

漳州市正著手對贛州南北詞的音樂進行記錄、整理、研究和創作,幫助藝人們排練、恢復更多的贛州南北詞音樂,並從漳州藝校挑選了5名學生加入到贛州南北詞演奏隊伍中,使贛州南北詞這朵古老的民族音樂之花再現華彩。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