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三星鼓

宜春三星鼓

宜春三星鼓在袁州區已擁有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流行於廣大鄉村,是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器樂演奏形式,具有十分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風格。

簡介

三星鼓的基本樂器三星鼓的基本樂器

宜春三星鼓,民間器樂演奏形式。又名三聲鼓。宜春市袁州區的三星鼓是一種地地道道的民間音樂。由農民演奏,供農村婚喪喜事使用。
它起源於明朝,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流傳於袁州區柏木、蘆村、洪塘、三陽、下浦一帶,在娶親嫁女、祝壽生子、建房開業等時辰演奏,取福、祿、壽三星高照之意。
宜春三星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廣泛流傳於袁州區鄉村。它節奏明快,曲調悅耳動聽,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是宜春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器樂演奏形式,是該市民間藝術花叢中的一朵奇葩。當前,宜春市各地正在廣泛開展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
此次舉辦的三星鼓大賽,就是為廣泛宣傳展示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的民間藝術,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提高廣大民眾的保護意識,使宜春市的優秀民間文化藝術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其特點

宜春三星鼓宜春三星鼓

宜春三星鼓,民間器樂演奏形式。又名三聲鼓。因演奏時一人同時奏三面鼓(板鼓堂鼓腰鼓)而得名。流行於江西宜春、萬載等縣。舊時用於民間婚、喪、喜、慶和鬧元宵等場合。所用樂器除三面鼓外,還有夾板、檔鑼、小鈸、嗩吶、笛、二胡、低胡、三弦,後來加進琵琶、揚琴等。常用曲牌二十餘首,最富特色的如《慢拍》一曲,由“慢板上團花”、“丟板”、“下團花”、“王婆罵雞”、“柳青娘”組成。樂曲結構嚴謹,鏇律優美,節奏流暢。
它節奏明快,曲調悅耳動聽,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是宜春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器樂演奏形式。又因為它是由三面形狀不同、音調各異的小鼓伴和著嗩吶演奏,所以又稱三聲鼓。演奏時,一般由5人組成一個樂隊,一人擊鼓,兼任樂隊指揮;一人敲小鐺;一人碰小鈸;兩人吹嗩吶。為了增添氣勢,增強效果,也可以加上二胡、笛子、長號,並增加吹鼓手人數。

樂隊一般由鄰居、親友組成,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有業務演出,無業務種田。在長期的實踐中,民間藝人創作了40多首樂曲,其中經常演奏的有20多首,代代相傳。

演唱形式

演奏時,一般由5人組成一個樂隊,一人擊鼓,兼任樂隊指揮;一人敲小鐺;一人碰小鈸;兩人吹嗩吶。為了增添氣勢,增強效果,也可以加上二胡、笛子、長號,並增加吹鼓手人數。

樂隊一般由鄰居、親友組成,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有業務演出,無業務種田。在長期的實踐中,民間藝人創作了40多首樂曲,其中經常演奏的有20多首,代代相傳。柏木鄉茶頭坑組楊細華最近收集整理了一套三星鼓曲,刻印樂曲30多首。

榮譽

1957年3月,袁州區三星鼓被推薦代表全省赴北京參加全國民間藝術調演,演奏的《袁河兩岸慶豐收》受到劉少奇、周恩來、朱德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的高度讚賞,隨後還親切地接見了5位農民演員。接見時,周恩來叮囑演出人員:“民間藝術要發揚光大。你們回去以後,每人要帶5個徒弟,使三星鼓後繼有人。”看到他們衣裳單薄,周恩來還指示工作人員,給他們每人買了一件棉襖。這是袁州區三星鼓第一次進京演出的盛況。

1991年7月,袁州區三星鼓再次赴京演出新編曲目《歡騰的金秋》 ,得到社會各界一致盛讚。在長期的實踐中,民間藝人創作了40多首樂曲,其中經常演奏的有20多首。目前袁州區山村活躍有三星鼓演出隊40多支,極大地豐富了農村精神生活。地地道道的民間音樂,地地道道的農民演奏,兩次進京演出,三星鼓的魅力何在?在宜春,悠揚的樂曲響起處,正是三星鼓魅力再現的地方。

發展現狀

宜春三星鼓的發展現狀宜春三星鼓的發展現狀

袁州區各鄉鎮有這樣的三星鼓樂隊上百支,他們活躍於鄉村,極大地豐富了農村精神生活。 這樣的場面對於張家山社區三星鼓樂隊來說再熟悉不過。因為,每年進入十月份以後,他們“做日子”的時間就非常多。結婚、過生日、建新房、白喜事……各鄉鎮百姓家裡這些大事總忘不了請他們去吹上幾曲,熱鬧熱鬧。袁州區的三星鼓是一種地地道道的民間音樂。然而,正是這種“下里巴人”的藝術,卻有兩次進京演出的經歷。
1956年,舉辦首屆民間藝術調演,袁州區組織了三星鼓樂隊參加演出,獲得一致好評;並於第二年3月被推薦代表全省赴北京參加全國民間藝術調演。這一次進京演出,樂隊只有5人,張家山的王春才就是其中一位,另外還有來自柏木鄉的楊明才、楊節五兄弟倆和洪塘鄉的姚文清、孫偉純。他們演奏的曲目是當時新創作的《袁河兩岸慶豐收》。
演出時,劉少奇等中央領導人都去看了。大家對這個節目非常讚賞,之後,中央領導人還親切地接見了這5位農民演員。接見時,周總理叮囑他們說:“民間藝術要發揚光大。你們回去以後,每人要帶5個徒弟,使三星鼓後繼有人。”看到他們衣裳單薄,周總理又指示工作人員,給他們每人買了一件棉襖。這是袁州區三星鼓第一次進京演出的盛況。回來後,他們又被招去參加全省農民業餘藝術團,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巡迴演出。
1991年7月,三星鼓再次赴京演出,多次播放。這一次樂隊共有27人,演奏的曲目是當時新編的《歡騰的金秋》,氣勢恢弘,節奏明快。各界一致盛讚:袁州三星鼓,進京鬧金秋。
2004年,第五屆全國農民運動會在宜春召開。在由各街道參加的文藝匯演時,袁州區文化館的館長、副研究館員楊文柯想到了張家山社區有許多演奏三星鼓頗有實力的吹鼓手。於是他號召張家山社區三星鼓樂隊參加演出。胡炳生接到通知後立即叫上幾個“高手”連日排練。終於,在當天的文藝匯演時贏得了一片掌聲。
此後,這支隊伍就固定下來,每逢演出都取得了好成績。2006年,為廣泛宣傳展示宜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的民間藝術,使宜春市的優秀民間文化藝術薪火相傳,發揚光大,宜春市在鼓樓天文廣場舉辦了第一屆宜春三星鼓大賽,共有來自袁州區各鄉鎮村的9支代表隊參演。經過輪流登台演藝比拼,張家山三星鼓代表隊以一曲《開門紅》奪得冠軍。
三星鼓是宜春市民間藝術花叢中的一朵奇葩。現在,它不僅在袁州區受到當地人民的歡迎,還延伸到萬載、萍鄉等周邊城市。目前,他正在組織材料將三星鼓申報“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此同時,他希望廣大民眾能夠提高保護意識,政府相關部門也要大力支持發展三星鼓,讓它不僅傳承下去,還能不斷創新,成為宜春文化中一顆最為璀璨的明珠,發揚光大,代代相傳。

傳承人

楊氏家族同台演奏三星鼓楊氏家族同台演奏三星鼓

楊細華,55歲,黑里透紅的臉龐看上去非常精幹。他的家在袁州區柏木鄉柏木村,這裡民風淳樸,全村100多戶人家,400多位村民,在農閒或茶餘飯後,人們喜歡圍在一起,打打三星鼓,吹吹嗩吶,其樂融融。
“那時候太爺爺和我爺爺都是靠這個三星鼓為生。後來太爺爺死後,我爺爺就要我父親、還有我伯父他們三兄弟一定要把三星鼓傳下去。” 要說楊細華的爺爺那可是遠近聞名的三星鼓高手,為了不讓這些古曲流失,他要求三個兒子都要學好三星鼓。
楊細華12歲時,楊細華的父親也開始要求楊細華學三星鼓,但當時楊細華覺得三星鼓土氣,不願學:
1956年,楊細華的父親楊明財和二伯父楊節五參加江西省首屆民間藝術調演,他們表演的宜春三星鼓獲得了好評。1957年3月,楊細華的父親和二伯父又和其他三位農民演員組隊赴北京參加全國民間藝術調演:父親和伯父打三星鼓進了省城,上了北京,這對童年的楊細華觸動很大,於是楊細華暗下決心,一定要把三星鼓學好,將來也跟父親一樣,去北京演出。和所有的民間藝術一樣,三星鼓發源於鄉野,抒發的是人們對生活的感悟。沒有曲譜,靠的是一代代藝人口頭相傳,手把手的地教。楊細華從12歲起,就跟父親和伯父學習吹奏三星鼓,假日還隨大人們出去“做日子”,同時還幫父親把曲子整理成樂譜。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中國文化大革命的特殊環境,古老的三星鼓瀕於失傳。而楊細華傳承、發展三星鼓民間藝術的理想並未泯滅。 “我覺得這個祖傳的、民族的東西應該是很珍貴的,如果在我們手裡斷絕了,就對不起老祖宗了。”就是憑著這么一種樸實而執著的想法,楊細華偷偷地把三星鼓樂器藏起來,他暗暗下決心要把保護、傳承、發揚三星鼓這件事情做下去。那段日子裡,楊細華白天干農活,晚上記曲子,三星鼓曲《白鶴鳥》 、《四季調》、《過山鳥》等幾十首樂譜,就是在那種艱難的環境下一筆一畫記下來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文化工作者開始了對民間藝術的挖掘、整理工作。宜春市袁州區文化館館長楊文軻,就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進行三星鼓研究的一位專家:“在八十年代,文化部分組織了一些專家,深入到農村去搶救宜春三星鼓。我們專門到了柏木鄉,找到了楊細華,跟他們一起對這項工作進行了搶救、挖掘、整理,一些老的曲目我們都留下來了。”
為了使傳統的三星鼓樂曲和演奏形式能更好地與現代生活相適應,弘揚民族文化、推陳出新,楊文軻與楊細華這些農民樂手潛心鑽研,不斷創新,使三星鼓的曲調內容和演奏形式有了新的突破。楊文柯介紹說:“三星鼓的演奏形式非常靈活,為了增添氣勢,增強效果,可以增加三星鼓和嗩吶的數量,添加各種民族樂器。比如,我們在傳統的基礎上,添加了二胡、笛子、長號、笙、琵琶等,使得氣勢更加恢宏。” 1999年7月,包括楊細華在內的27位農民應邀來到北京,參加了中國文化部舉辦的國慶五十周年文藝匯演,當時演奏的就是這首《歡天喜地》。
楊細華兒時要像父親那樣進京演出的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楊細華興奮地說道:“三星鼓不但是農村請,現在城裡也請我們了,還可以參加演出,我們越吹越高興,越吹越有勁了。”有社會的需求,有政府的引導,如今古老的三星鼓煥發出勃勃生機。宜春三星鼓已經申報了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國家有關部門也已經把宜春三星鼓列為國家文化部的研究課題立項。作為楊氏第四代三星鼓傳人,楊細華已是宜春市上百支三星鼓樂隊的領軍人物,一年“做日子”的收入就有上萬元,經他培養演奏三星鼓的楊氏家族晚輩就有20多人,如今楊氏家族三星鼓已經發展到了第六代了。

完善鼓曲類詞條

曲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特別是鼓曲,種類繁多,各有說法
四川竹琴
長沙彈詞
四明南詞
揚州清曲
青海平弦
寧波走書
蛟川走書
上海說唱
贛州南北詞
鑼鼓書
粵謳
五句落板
貴州琴書
常德絲弦
陝西獨角戲
常德大鼓
花燈說唱
河間大鼓
山東大板大鼓
太平歌詞
陝西曲子
門歌
二夾弦
唐山大鼓
蘇北大鼓
浙江鼓詞
寧夏小曲
四川盤子
鐵片大鼓
滑稽大鼓
安康曲子
三跳鼓板書
祁陽小調
車燈
北板大鼓
沔陽漁鼓
安化地花鼓
祁東漁鼓
江西蓮花落
衡陽漁鼓
商雒花鼓
陝北道情
商洛道情
南陽鼓詞
隴東道情
瑞昌船鼓
西城板
耍花樓
無錫評曲
九江文曲
溫嶺道情
平谷大鼓
馬頭調
沁縣三弦書
翼城琴書
奉調大鼓
鼓兒哼
益陽大鼓
溫州蓮花
徐州大鼓
青海道情
山東花鼓
單人鑼鼓
鼓兒詞
滄州木板大鼓
臨清琴曲
河州調
杭曲
南昌道情
晉北道情
散花
金華道情
福州藝
五句板
打鼓草
南陽大鼓
燕山大板
褒歌
太原蓮花落
準北大鼓
浦東說書
廣西大鼓
鶯歌柳書
大廣弦說唱
逗腔
臨清時調
文曲坐唱
義烏道情
薌曲說唱
寧夏數花
太原大鼓
昆高笛曲
貴州燈詞
十音八樂
臨縣三弦書
沁縣三弦調
浙江道情
江西大鼓
對鼓
波陽漁鼓
廣西零零落
單琴大鼓
黎黃
閩東蓮花落
清音大鼓
臨海詞調
太湖大鼓
長沙大鼓
太平年
桂林漁鼓
寧夏道情
邵陽小調
湘南小調
湘西小調
岳陽小調
洪湖漁鼓
路橋蓮花
江蘇漁鼓
蘇北墜子
晉南道情
衡陽獨角戲
益陽獨角戲
常德獨角戲
株州獨角戲
衡陽地花鼓
上饒漁鼓
懷化獨角戲
湘潭地花鼓
邵陽地花鼓
常德地花鼓
零陵對子調
岳陽北花鼓
陝北琴書
晉南琴書
武崗零零羅
吉林琴書
溫州琴書
長沙蓮花落
雲南琴書
漢中蓮花落
延安蓮花落
陝北蓮花落
山東洛子
華北洛子
東北洛子
陝西琴書
潞安琴書
漢中金錢板
湘西錢板
打扦擔
滬劇說唱
蘇北琴書
粵曲說唱
白戲說唱
影調說唱
越劇說唱
秦腔說唱
青海越弦
湘昆坐唱
花鼓坐唱
府谷琴書
馬燈說唱
陽戲坐唱
昆明揚琴
碗碗腔說唱
建始揚琴
杭州花調
常德漁鼓
四句推子
商雒說書
長沙清音
陝南鼓詞
四川花鼓
瀘西花鼓
雙條鼓
隴東漁鼓
武崗絲弦
黃岩花鼓
木皮子
大庸絲弦
花兒小鼓
宜春三星鼓
東山番邦鼓
渾圓扇鼓
岳陽獨角戲
華容說鼓
邵陽絲弦
茶山鼓
圍鼓
坐鼓
喪鼓
孝鼓
贊土地
贊獅子
乾旱船
送春牛
南豐香
湘北鑼鼓
平定迓鼓
南寧春鑼
河南鼓子曲
安徽道情
溫州龍船
貴州彈詞
桂林彈詞
三跳書
瓷城三下響
蓮蕭
台州詞調
淮詞
山東彈詞
寧波彈詞
益陽彈詞
湘潭彈詞
杭州彈詞
陝南漁鼓
太平歌
紹興平胡詞
三弦平調
西寧弦子曲
河西曲子
河南道情
廣東木魚書
蘇州文書
月琴彈唱
大鐃書
小饒書
毛竹說書
胡琴書
昭通唱書
琵琶彈唱
拍南管
夏縣禹都調
霍縣碰猴書
台彎歌仔
下二調
上堂大鼓
商洛靜板書
湖北善書
貴州彈唱
大雷拉戲
北京時調
蘭州小曲
黃鸝調
太原秧歌
懷化漁鼓
霍縣地方書
廣濟文曲
湘南漁鼓
陝南道情
什錦班
衡南道情
山西道情
泉州歌冊
內蒙道情
令令
折尕
大名碟子曲
橫山調
麒麟調
簡板書
桑植小調
扯白歌
漢二黃
湖北號子
袒袒游
河州平弦
關中曲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