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鼓

堂鼓

堂鼓,又叫做同鼓、戰鼓,清代則叫它杖鼓。鼓框是木頭作的,兩面蒙上皮革。現代堂鼓一般有三種規格,鼓面直徑分別為22、25、32公分,鼓高都是33公分,前兩種小堂鼓發音高亮,後一種堂鼓音色寬厚。演奏時,將鼓放在木架上,用木頭作的雙槌敲擊。

基本介紹

堂鼓又稱同鼓,屬打擊樂器。以木為框,兩面蒙牛皮。演奏時,將鼓放在木架上,用雙木槌敲擊。 鼓框是木頭作

堂鼓堂鼓
的,兩面蒙上皮革。 演奏時,將鼓放在木架上,用木頭作的雙槌敲擊。 堂鼓鼓面較大,從鼓心到鼓邊可以發出不同的音高,音色都不一樣,一般是鼓心的音比較低,鼓邊的音比較高。經由通過敲擊鼓邊鼓心和控制敲擊的力量,可以獲得大幅度的音量和音色對比,也能演奏出複雜的花點,對情緒及氣氛的渲染有較大的作用,是現代民間器樂合奏及戲曲音樂中常用的一種打擊樂器。 大堂鼓鼓面直徑在一尺半以上,音色低沉厚實,常扮演激勵人心、振奮士氣的角色,冬冬的鼓聲常讓人熱血沸騰。

大堂鼓:鼓類樂器中形體較大者,多使用椿木色木樺木楊木等製作鼓身,因鼓面較大,鼓皮多使用水牛皮。在鼓身上下蒙以兩塊面積相同的牛皮而成,平常置於木架上用兩個鼓捶演奏。大鼓發音低沉而雄厚,主要用於器樂合奏、舞蹈和戲曲伴奏,也是鑼鼓隊中的主要樂器。 
古代,大鼓多用於報時、祭祀儀仗軍事。作為報時的大鼓又稱“戒晨鼓”,常放置在城池的鼓樓之上。北京

堂鼓堂鼓
鼓樓上的大鼓制於清代,是專門作為公共報時用的。鼓面直徑達1.5米,曾有“鼓王”之稱。每到夜間報更時分,鐘鼓樓上鐘鼓齊鳴,低沉的鼓聲傳播全城。直到1915年鐘錶普遍使用後,它才成為供人們觀賞的文物。在北京天壇,也藏有一面清代製造的大鼓,面徑1.5米,高約2米,是過去皇帝祭天時才使用的。

大鼓由兩根較粗的木棰敲擊發音,鼓的中心發音較低而深厚,越向邊緣聲音則越高而堅實。由於從中心到邊緣各圈的音色不同,演奏時可利用這些變化來豐富它的表現力。演奏方法有單擊、雙擊、頓擊、悶擊、壓擊、搖擊和滾奏等。大鼓鼓面較大,音量能從很弱到很強,力度變化很大。對情緒和氣氛的渲染能起很大的作用。音響能與樂隊融合,可加強樂隊的低音。它還可以獨奏或作為效果樂器使用,模仿雷聲、炮聲。

實際用途

自我們祖先發明了鼓後,古往今來衍生的形制不下數十種。現常見的堂鼓近似圓筒形,木製,兩端蒙牛皮或豬

堂鼓堂鼓
皮。鼓身通漆成紅色,也有飾花紋圖案的。鼓側有四個鐵環,懸於木架卜,用一對木槌擊奏。用不同力度擊奏鼓心和鼓邊可產生豐富多變的音響。堂鼓的主要形制有大小兩種。大者鼓面直徑可達1米以上,發音宏亮、低沉;小者鼓面直徑僅20至30厘米,發音堅實、有力。

堂鼓常在民間節日喜慶時與鑼和鈸等一起敲奏,也用於民間器樂合奏及戲曲歌舞的伴奏。堂鼓的鼓面較大,從鼓心到鼓邊可發出不同的音高,其音色也不同。一般鼓心的音較低沉,愈向鼓邊則聲音愈高。擊奏時,音量能從很弱到很強,力度變化也很大,對情緒及氣氛的渲染能起較大的作用。是現代民間器樂合奏及戲曲音樂中常用的樂器之一。

名稱由來

相傳,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江西廬陵有一個名叫胡安道的,在朝廷做刑部秋官。此人機智善謀,審案

堂鼓堂鼓
公正,鐵面無私,賞罰分明,故有第二個包公的美稱。微宗皇帝龍顏大悅,就將宮廷的一面銅鼓賜給了他。這個銅鼓十分精緻,鼓兩面刻著花紋,鼓邊(鑄)有乳頭小點,還有四隻提耳。銅鼓有七寸多高,磨盤一樣大小,重二十五斤,輕輕一擊,聲如琴瑟,猛一重擊,聲如洪鐘。人們都說這是一件吉祥器物,加上這個銅鼓經過皇上加封,所以它就更是一件寶物了。
後來,胡安道年老卸職,回到家鄉,把這個銅鼓也帶回家鄉。全族的人聽到這個喜訊後,大禮迎接把銅鼓掛在宗祠里,頓時滿堂金碧輝煌,光彩奪目。這樣一來,可驚動了三村九姓,前來觀看的人絡繹不絕,胡氏宗祠被擠得水泄不通,好不熱鬧。
胡安道說:這是一件寶物,“寶不露白”,不能隨便掛在祠堂里,萬一壞人盜去,豈不成了“無妄之災”。大家一聽,變為言之有理,就同意將這個銅鼓收藏起來,後來,鄰村見銅鼓被藏起來了,既見不到鼓樣,也聽不到鼓聲,他們就仿照銅鼓的樣式,做了一個牛皮鼓,形狀一模一樣,敲
堂鼓堂鼓
起來聲音洪亮悅耳,於是就把它掛在祠堂里做為堂鼓,如遇急難之事,堂鼓一敲,全村的人都聚攏起來。後來慢慢演變,越用越廣,逢年過節,婚喪慶典,擂鼓三通,氣氛濃烈。舞龍燈,打獅燈,也擂鼓助興,成為民間不可缺少的一種樂器,一直沿用至今。

無論是在熱鬧的廟會或是過年過節的慶典上,常會看到圓圓胖胖,有著紅色鼓身,演奏起來氣勢驚人的中國大鼓,在許多傳統打擊樂器里,這也是一般民眾最熟悉的鼓類打擊樂器,而這種鼓其實有個正式的名稱叫做大堂鼓,是堂鼓的一種。

京劇中的作用

堂鼓 亦名同鼓。打擊樂器。以木為框,形似腰鼓,兩面蒙以牛皮。奏時置於木架上,用木敲擊。形制大小不一。京劇用於戰爭升帳升堂刑場起更等場面,及嗩吶吹打等。除了表現戰爭,都由鼓佬兼管。 大堂鼓 又名南堂鼓,因形似花盆、俗稱花盆鼓。木製框,面大底小,兩面蒙以牛皮。奏時架於木架上,以鼓棒槌擊發聲,聲音較堂鼓低沉雄壯。用於戰爭場面,能加重氣氛;有時也用於旦角唱反二黃的伴奏上(輕打);亦用於曲牌伴奏如[夜深沉]中;為《擊鼓罵曹》《戰金山》等劇中的專用鼓。

與大堂鼓的區別

堂鼓,清代稱杖鼓,以用鬆脆木材和牛脊背皮為佳。

堂鼓堂鼓
因地方性音樂的樂種或劇種之不同,除有大小之分別外,實際上在尺寸的比例上亦有所不同。堂鼓主要形制有大小兩種。大堂鼓為較大型的鼓,一般鼓面直徑在一尺半以上。大者鼓面直徑可達1米以上,發音宏亮、低沉;小堂鼓的鼓面直徑有三種規格,鼓面直徑分別為22,25,32厘米,鼓高為33厘米。發音堅實、有力,而有彈性,音也較大鼓為高。堂鼓常在民間節日喜慶時與鑼和鈸等一起敲奏,也用於民間器樂合奏及戲曲、歌舞的伴奏。

堂鼓有大堂鼓及小堂鼓的區別,其中大堂鼓一般稱為大鼓,而小堂鼓則稱為小鼓戰鼓。其形制由木製的圓桶上下蒙以兩塊面積相等的牛皮而成,鼓側有四個鐵環,懸於木架上,用一對木槌擊奏。用不同力度擊奏鼓心和鼓邊可產生豐富多變的音響。鼓面可分成中心、中圈、外圈等幾個部位,鼓中心是最主要的敲擊部位,發音較低沉、厚實,鼓外圈發音稍短稍薄,愈靠鼓邊愈是單薄。

演奏方式

堂鼓鼓面較大,從鼓心到鼓邊可以發出不同的音高,音色都不一樣,一般是鼓心的音比較低,鼓邊的音比較高。

堂鼓堂鼓
經由通過敲擊鼓邊、鼓心和控制敲擊的力量,可以獲得大幅度的音量和音色對比,也能演奏出複雜的花點,對情緒及氣氛的渲染有較大的作用,是現代民間器樂合奏及戲曲音樂中常用的一種打擊樂器。 大堂鼓鼓面直徑在一尺半以上,音色低沉厚實,常扮演激勵人心、振奮士氣的角色,冬冬的鼓聲常讓人熱血沸騰。 演奏時,手持兩根木槌敲擊鼓面發聲,亦有通過敲擊鼓邊、鼓框、鼓心和控制敲擊力量可獲得大幅度的音量及音色對比,除有單擊與只擊外,亦有悶擊、搖擊和滾奏(輪音)等方法,是一種非常具有表現力的樂器;在合奏中,大鼓有穩定節奏的作用,尤其在打擊樂隊及吹打樂隊中,常處於指揮或領奏的地位;而小鼓亦常與小鈸小鑼配合演奏輕快的節奏,與大鑼等配合則表現熱烈、興份的情緒。除合奏外,也可以獨奏。

鼓的分類

敲擊樂器泛指由敲擊而發音的樂器。中國敲擊樂器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套用廣泛。除了能夠在管弦樂中加強樂曲的節奏、營造豐富多采的音色變化外,更能夠組合起來獨立演奏,而不同類型敲擊樂器合奏亦各具獨特表現力。中國民族敲擊樂器由金屬類(如大鑼小鑼雲鑼、各種等)、竹木類(如拍板竹板梆子、木魚等)和皮革類(如大鼓排鼓單皮鼓手鼓等)製成。

鼓的材料多為皮製,也可按形狀大小分:大鼓:大鼓為漢族的大型鼓,又稱大堂鼓,是鼓類樂器中形體最大的。

堂鼓堂鼓
它是在鼓身上下蒙大牛皮而製成。平時大鼓置於木架上演奏,鼓手常用兩根木槌敲擊發音,有單擊、雙擊、頓擊、悶擊、壓擊、搖擊和滾奏等演奏方法。大鼓發音低沉深厚,鼓邊聲音高揚堅實;由鼓中心到邊緣各圈所發的音色各不相同,有豐富的表現力,主要用於器樂獨奏、重奏、合奏、舞蹈和戲曲伴奏。小鼓:小鼓,又名小堂鼓、戰鼓、高音鼓等,形制與大鼓相似,鼓面直徑約六、七寸,發音堅實而有彈性。

還有一些鼓是特殊命名的,如:板鼓:板鼓,又稱單皮鼓,在公元六、紀的唐代清樂中己使用,是革與木製成,圓形,鼓圈為極厚實的木料,上面蒙以厚豬皮,發音的鼓直徑只有五、六公分,以兩根或竹製的鼓鍵敲擊鼓心,演奏時將鼓身懸於架上,發音堅實清脆。板鼓常用於民間器樂合奏及戲曲伴奏之中,也可以獨奏,在合奏及伴奏時常居於指揮的地位。 排鼓:排鼓是將數個(一般為四個或更多)大小不同的定音鼓組合起來,一起進行演奏。太平鼓:太平鼓是一種有柄的單面鼓,形狀像蒲扇。原流傳於中國北方,它的起源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唐朝武則天為武周皇帝時,為了歌頌在她治理的天下是太平歲月,驅使宮娥們打鼓作樂而創。擊鼓時左手握鼓柄,右手持鼓鞭,邊打邊舞,因此表演者既是鼓手也是舞者。太平鼓鼓點節奏平穩,力度對比鮮明,熱烈灑脫。表演技藝以往都是靠祖輩相傳,鄰里薰陶,形成各種風格流派。定音鼓:定音鼓是打擊樂器中最富音樂性的樂器。它以兩個,或三個,四個作一組,每一個鼓的音高是照所需定好的。如果是兩個,通常一個定在主音,另一個定在屬音。但近代以後就不同,定音鼓的數目增加,音高也不一定只定在主音與屬音。大小不同的定音鼓,每一個都有它的音域,定音的方法舊式用螺鏇,新式的用槓桿 (踏板) ,後者比前者可以更迅速的得到所需音高。定音鼓的樂譜,通常在開在開首指示所要的音高,但在樂曲演奏中途也可能改變音高,這時候同樣在樂譜中指示出來。所以定音鼓演奏者要有臨時迅速的調整音高的訓練,換句話說,他需小鼓打擊技術之基本訓練之外,還需具備敏銳音感。定音鼓的樂譜用低音譜表。

世界樂器

所謂的樂器又稱為器樂,是指演奏音樂用的器具,也是聲樂的相對語。樂器的源起可追溯到遠古之前,起初只是當作信號之用,當時並不是為了聆聽音樂而製造的,經過了幾千年的演進,人們開始講求樂器的材質、音色、技巧,才演變到現今我們所看到的樂器。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熱瓦普
熱瓦甫
蘆笙
月琴
琵琶
瑤族

堂鼓
象腳鼓
鋼琴

排鼓
骨笛
木鼓
木葉
碰鈴
腰鼓
葫蘆笙
銅鼓
蜂鼓
勒尤
洞簫
伽倻琴
腰鈴
豎箜篌
艾捷克
大鼓
葫蘆絲
胡西它爾
彈布爾
三弦
光攏
阮鹹
弓琴

木琴
巴烏
海螺
考姆茲
鷹笛
竹笛
二胡
豎笛
短笛
納格拉
小提琴
卡龍
四胡
獨弦琴
吉他

柳琴
高胡
板胡
京胡
京二胡
椰胡
墜胡
墜琴
葫蘆胡
革胡
管子
口笛

板鼓
奚琴
拍板
冬不拉
雅托克
馬骨胡
竹鼓
棒棒
火不思
琤尼
天琴
口琴
鐵簧
小鑼
鳳首箜篌
牙箏
鑼鼓
東布爾
三胡
揚琴
嗩吶
杖鼓
大鑼
手風琴
庫布孜
銅鏡
八角鼓
侗笛
牛腿琴




石磬
口弦

長鼓
中胡

小鈸
龍頭三弦
卡龍琴
咚咚喹
篳篥
大筒
長號
打溜子
尺八
馬頭琴
芒筒
蒙古四弦琴
叮咚
鼻簫
口弦琴
木魚
薩它爾
梆子

牛腱琴
土胡
口細
橫笛
寧寧
排簫
竹筒
竹琴
都塔爾
庫木日依
蘆管
曲項琵琶
鉤鑼
雙飛燕
溜子鑼
曼多林
姊妹簫
筆管
銅角
狍哨
單面鼓
竹口弦
銅鈸
方響
雲鑼
口簧
短簫


哈亞

玄琴
納格納鼓
低胡
苗族三弦
竹筒鼓
架鼓
悶笛
大金
鼻笛
小金
依姆欽
角胡
擂琴
銅鈴


篳魯
小二胡
阿烏
扁鼓
土塤
嚓拉器
革鼓
托布秀爾

木庫蓮

盤鈴
羌笛
手鼓

唎咧
嗶噠
陶塤
牛頭塤
葉笛
秦琴
喃嘟喝
宰靠

葦笛
羊角編鐘

單鼓
大廣弦

艾介克
甲鈴
柄鼓
葫蘆琴
達夫
四弦胡
都它爾
杵臼
拉阮
軋箏
築竹

達甫
梅巴
哩嚕
鋩鑼
切波
新笛
匏笙
四弦奚琴
吐良
鹿哨
蒙古琵琶
克亞克
南堂鼓

搏拊
五弦

恆格勒格
鼓板
羯鼓
渾圖日
尚庫布孜
橫簫
獨他爾
抱懷
批把胡熱
岡林
葉琴
銅鑼
多吉尺布
大瑪如
羊皮豉
亞加
虎鈕錞於
科詩耐依
響蔑
牛角號
四弦
響篾
迷迷
蘇那
鐵鼓
直笛
苗族二胡
修德日格胡熱
節特根
匹昌庫
化昌子
光囡
托立
黃嘎日特
光宰
光貫
光賓
光克拉
手鈴
鈸鑔
木鼓魚磬
光妥
羊角號
賓剎
統嘎
鋩聳
線木
臘港
嘎臘薩
麻短
墨克納
麻賓
麻闊
木魚兒
滿大林
郭墮
潘琅
銅羅
篳朗木叨
篳咪
篳羅木
庫波孜

熱布甫
塞依託爾
班羅
布蘭孜庫姆
篳嚕
匹麗麗亞
篳桂罕
巴利曼
篳提尤
蘇爾耐
喀什熱瓦甫
烏孜別克熱瓦甫
篳鈴埋
篳伙
薩帕依
恰克恰克
括朔克
篳粉
懷三
皮克利
篳南害
巴拉來卡
抱跛埋
魚磬
傣定
笓笓
四頁瓦
定旦
庫涅
拉比斯
二弦琴
手琴
曼佗林
定郭叨
破鼓
朋奴化
文土文
定郭埋
定郭拎
獨木鼓
哨葉
猴鼓

口弓
阮琵琶
裝嫪
口拜
克勒庫布孜
灼吧
牛角郎
雞婁鼓
六孔竹笛
四孔佤笛
瓦弱直笛
破口直簫
稻稈笛
單簧吹管
笛喔
色不孜克
白族小鼓
卡爾得乃
阿德爾那
斯爾那依
缺口簫
同肯
臀板
腳鈴
麥稈嗩吶
土笛
咪咪兒
木笛
鼻哨
膜笛
神鈴
哈爾馬力
扎比
俄比

來都嘎
篳斜
冊節
烏翁
阿塔
大皮鼓
展積
什鴉
蘇古都
期哩
板鈴
哇嗚
增疆
確索
彈撥爾
謝勒鐵爾
薩孜
坎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