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

瑤族

瑤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從事山地農業。自稱“勉”、“金門”、“布努”、“炳多優”、“黑尤蒙”、“拉珈”等。瑤族有自己的語言,通用漢文。1982年,中央民族大學的專家,以26個拉丁字母形式,設計了(勉語)文字。歷史上,瑤族和苗族有密切的親屬關係,同源於秦漢時的“武陵蠻”部落。瑤族人的長壽、美容與醫術均有極高造詣水準,已是世界公認的事實。瑤醫治療癌症、紅斑狼瘡、婦科病、跌打骨折、風濕病及毒蛇咬傷等病的效果,歷來得到廣大患者的公認。瑤族多信奉道教和巫教,少數山區的極少部分瑤民還擅長茅山巫術。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湖南、雲南、廣東、貴州等省。瑤族分布的特點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區。瑤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支系比較複雜,各地差別很大,有的甚至互相不能通話。通用漢語或壯語。沒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文。瑤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由於長期與漢、壯、苗等族接觸,各地瑤族一般又兼通漢語,部分兼通壯語和苗語。

基本信息

民族概況

瑤族瑤族
瑤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其歷史可追溯到幾千年前的遠古。瑤族最早生活在黃河流域,根據《盤瓠》、《渡海》和《長鼓》三個神話傳說推斷,瑤族先民曾是一支比較強盛的氏族,生活在中原一帶。

瑤族現有人口213.4萬人,雲南現有17.3萬人,分布於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思茅地區等。主要聚居區有河口瑤族自治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瑤族是山地民族,居住於半山區,山清水秀,自然環境優美。歷史上,瑤族和苗族有密切的親屬關係,同源於秦漢時的“武陵蠻”部落。大約在隋代,居於現在湖南湖北一帶的瑤族和苗族已分化成兩個族群。雲南的瑤族是明、清以後分別從兩廣和貴州遷入文山境內的。以後又發遷到紅河流域和墨江、勐臘等地。雲南的不少瑤族不僅會說本民族的語言,還兼操漢語、壯語和苗語,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在我國共有12個瑤族自治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6個:恭城瑤族自治縣、富川瑤族自治縣、巴馬瑤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都安瑤族自治縣、金秀瑤族自治縣。

廣東省3個:乳源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

湖南省1個:江華瑤族自治縣。

雲南省2個: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河口瑤族自治縣。

海外瑤族主要在美國法國加拿大、越南、泰國、寮國六個地區分布。

與其他民族相比,她有兩個鮮明的特徵:一是分布區域廣泛,二是自稱與他稱眾多。

瑤族內部形成平地瑤、布努瑤、茶山瑤、盤瑤四大支系。

盤瑤是瑤族傳統文化的主幹支系,它包含了瑤族的大部分人口。

民族語言

瑤族有自己的語言,瑤語屬漢藏語系瑤語族瑤語支,但情況比較複雜,一半以上的人說“勉”話,屬苗瑤語族瑤語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說“布努”語,屬苗語支;廣西地區有的說“拉珈”語,屬壯侗語族。多通漢語、壯語,無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文。口頭文學極為豐富。瑤族宗教因支系而異,但瑤語集團和茶山瑤的宗教深受漢地道教的影響,大致在元代前後,已發展成瑤族道教

瑤族男女長到十五、六歲要換掉花帽改包頭帕,標誌著身體已經發育成熟了。男孩到十六、七歲要經過“度戒”,度戒具有成丁禮的性質。一些瑤寨為了宣傳“十戒”,還特意請老藝人說唱,教育青少年勿淫、勿盜、勿奸、勿懶,要好學上進,尊老愛幼,勤儉持家等。瑤族婚戀自由,婚禮也比較節儉。藍靛瑤有上門入贅的習俗。

瑤族的節日比較多,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陽節乾巴節新米節目蓮節等,盤王節(又叫達努節或瑤年)是最大的節日。瑤族人民喜愛唱歌,每逢節日或喜慶,都要唱起嘹亮動人的歌謠。

民族歷史

(圖)瑤族瑤族——歷史

關於瑤族的來源,說法不一,或認為源於“山越”,或以為源於“五溪蠻”,或認為瑤族來源是多元的。但大多數人認為瑤族與古代的“荊蠻”、“長沙武陵蠻”等在族源上有淵源關係。

秦始皇建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後,採取遷“謫戍”民於邊疆民族地區的政策,從中原派大批漢人進入長沙、武陵蠻地區,帶來了先進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了這些地區生產的發展。西漢時,武陵蠻地區的蠻人按丁計稅,到了後漢仍對蠻族徵收“徭稅”。永和元年(136),由於“徭稅”過處重,包括瑤族先民在內的武陵蠻紛紛起義。

南北朝時,瑤族先民已分布到“東連壽春(今安徽壽縣),西通上洛(今陝西商縣一帶),北接汝潁(今河南東部及安徽西北部)”的廣大地區。這一時期瑤漢經濟文化交往密切。唐代瑤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及廣東、廣西境內,史稱莫徭蠻。莫徭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宋王朝對瑤族地區採取“以夷制夷”的政策加以控制,部分瑤族地區在土官或土酋的統治下,加速了封建化的進程。在瑤族的歷史上,有一次重要的遷徙。元朝時期,官員派人前來徵稅,當地瑤民熱情款待,以至官員忘了回衙,衙門誤以為瑤民殺了前來徵稅的官員,故派兵前來剿殺,瑤民被迫遷徙分轉各地,臨前將牛角分成十二節由十二姓掌管,相約千年之後在回故地。

元、明、清時期,瑤族的分布已遍及廣西、廣東以及湖南西南部和雲南、貴州的部分山區,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發展較快的地區已接近漢族地區的水平,而偏遠地區的瑤族“隨溪谷群處”,甚至不從事農耕,以獵山獸為生者,一部分尚處於原始社會發展階段。由於封建王朝剝削、征剿屠殺,明末清初,部分瑤族逃至越、老、泰等國邊境。至20世紀70年代,在越、老、泰等國的部分瑤族分別遷徙到美、法、加拿大等國居住。

風俗禮儀

婚姻

瑤族——禮儀瑤族——禮儀

一夫一妻是瑤族的基本婚姻制度,同氏族5代以外即可開親,但通常不與外族通婚

對歌是青年男女戀愛的主要方式,但婚姻的決定權仍在父母。對歌開始是男女集體分組對問對答,有相互看中者才單獨對唱,至情深意厚即互贈信物,女子以繡花腰帶、掛包相送,男子以銀飾回贈。姑娘還要在小伙子手背上咬一道深深的牙印,以示愛得深刻,永不變心。男子心動相印後各自稟明父母,男方請會說會唱的媒人帶一把菸葉或一包黃煙到女方家求婚,若女方家同意婚事就收下煙,經擇八字相符者便與媒人商定聘禮和婚期。聘禮有酒、米、肉和銀子(河口縣鹽水河一帶是三百六“老銀子”,即360個銀元,至今如是)。

姑娘出嫁前4個月即不再下地勞動,在家縫製嫁妝。婚日前夕,女家張燈結彩,獻祭天地祖宗,請長輩親友歌唱祖先業績和做人的規矩,祝福姑娘成婚後夫婦合諧、兒女成群,邊喝酒邊唱歌,徹夜不眠,叫作“盤歌堂”。婚日,新郎撐1把傘在媒人和小伴陪同下,來到女方村寨預約好的“東家”,待到吉時才由媒人引領至女方家門口,先是男方媒人唱頌歌,然後部方媒人唱合對答,直到女方媒人表示“認輸”才允許新郎進門。進門後即按族規向天地、祖宗、岳父母及長輩親友行拜見禮,每認一位叩拜12次、敬酒兩次。當日即接新娘回家,到男方家中再行與在女方家一樣的拜堂儀式。婚宴結束後,男女媒人和送親人要對新婚夫婦訓誡,內容是要孝敬老人、要與家人和睦相處和勤把手家之類。“吉門”瑤過去要給參加婚禮者格外饋送一塊約重1公斤的豬肉。今此禮已免。

俗話說,“春宵一刻值千金”,洞房花燭夜對於新婚夫婦來說應該是難忘的良宵美景,但是根據瑤族的風俗習慣,新婚夫婦洞房的第一天新郎是要離開的,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但這確實是實情。在瑤族新婚之夜新郎新娘不能同床共枕,新郎慨地讓出自己的床位,由陪伴新娘來的同胞姐妹、知心女友與新娘同床共枕。而新娘與陪伴而來的姐妹們常常徹夜難眠,趁著這難得的機會,說說知心話。新郎讓出床位後,便邀請未婚青年男女到村旁徹夜對唱山歌,其內容主要是與未婚青年話別,說明自己已成家立業,肩負家庭責任,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跟大家一起玩耍,並希望同齡青年儘快找到心上人,早日成家立業。未婚青年則祝福新郎新娘新婚幸福,萬事如意,早生貴子,白頭偕老。整個晚上,瑤寨都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中。按照瑤族的風俗習慣新郎只能待第三天早上新娘返娘家回來以後,方能進入洞房與新娘共度良霄。

河口縣瑤族盛行入贅婚,“秀門”在90%以上,“吉門”亦達50%左右。人贅勿須聘禮,新郎由媒人陪同至女家舉行婚禮,一切費用由女家負責。人贅不改姓,三、五年後自立門戶,也有長期從妻居的。他稱“白線瑤”的“秀門”,至今還有“偷婚”、“搶婚”習俗,定盟的雙方事先不告知父母。把姑娘“偷”或“搶”走後才請媒人謝罪議親。1950年前普遍盛行姑舅表婚,今大為減少。

離婚被視為人生的嚴重事件,一般不輕易離異,實在不能相處並經多次調解無效時才由“寨老”裁決。離婚手續簡單,只需雙方把盛飯用的木鏟一剖兩半,各執一半向相反方向走開,以後就互不干涉。非法的性關係要受到罰款、作“東道”(請全村人吃飯)、修路、攆出村寨等習慣法的制裁,但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視,寡婦再嫁也不受刁難。

家庭

個體家庭是構成村社的基本單位。各個獨立家庭中以男性長者為家長;父不在長兄為尊。弟兄成婚後,在舅父主持下分家另立門戶、家庭財產均分、非入贅女婿和非婚子亦有權分享。祖房山幼子女與父母同住。分家後的弟兄,仍有贍養老人和扶養年幼弟妹的義務.婦女地位低於男子,沒有繼承權,吃飯不能與男子同桌,更不能與父兄言笑,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男子的尊重,如回家、出門必先與女主人打招呼,婦女可積存“私房錢”,寡婦再嫁可帶走娘家帶來的財務及自己的“私房錢”。

命名

瑤族名字除有和漢族一樣的乳名、成人名外,還有特殊的法名。乳名多以排行或聰穎、敏捷的小動物而定,如老大、老五、小貓等。成人名是為人學和與外族交往而取的漢名。經過“渡戒”後,由師父賦予的名宇為法名。法名只能是師父叫,由師父寫在黃表紙上,平時密藏作護身符,死後隨體人葬。法名由輩份和靈名組成。靈名是按宗教班輩定的,意味著死後有資格記入祖先冊,享受子孫祭祀。靈名還有“法”和“郎”的等級。女子隨丈夫班輩資格以“者”和“娘”作標誌,夭折、終身未嫁和離婚改嫁者,死後不得以靈名記人本氏族的詛先冊。輩份名相當於漢族的排行字,表示宗族社會的尊卑。四、五代或六、七代一轉,瑤族把這種輪流方式稱為“耕田歇地,兒代一轉”。

渡戒

“吉門”稱作“度鰓”,“秀門”叫“栽奢”或“在”,是瑤族必經的成人禮。渡戒年齡大都在16~22歲之間,綠春縣12歲左右即舉行,19和21歲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年歲不舉行。“秀門”女子不渡戒,“吉門”女子15歲左右請師父來家舉行簡單儀式。

渡戒有“師戒”和“道戒”之分。師戒亦稱天戒、大渡,道戒亦稱地戒、小渡。“師戒”可授徒,儀式浩繁,必須在野外搭“雲台”,舉寨停止生產。“道戒”儀式簡單,在家中進行,也勿須舉寨參加,故多數人選擇“道戒”。無論哪種戒,戒前3~7日必須隨師父吃齋,不能出門見天,不得與師父以外的人講話,受戒人的父母亦要隨之吃素和忌行房事。師父每日為受戒者誦經祈禱,向受戒者講說戒律及本民族的歷史。

渡“師戒”者,事前要在村外用新伐的4棵松柏樹(去枝留尖)架成三、四米高的“雲台”(又稱“五台山”).戒日,戒師誦經舞拜後引受戒者於台上,再誦經祈請諸神和祖先佑護,領受戒者對大盟誓,即不殺人放火、不偷、不騙、不搶、不姦淫婦女、不虐待老人、不欺凌幼弱等10戒.誓畢,師父高喊一聲:“渡下!”受戒者即兩手交叉緊扣膝蓋,頭夾於兩膝之中,從台上背向後翻滾而廠,台下預先有8人拉扯一張藤網接應。墜落網中時,若受戒人手腳分開,則被人認為心不誠,不過關而終生被人看不起。受戒者的誓言連同法名寫在黃表紙上,由受戒人加蓋手印妥為保存。戒畢,全村人同聲祝賀,受戒者父母要宴請師父和親鄰。“渡戒”在“左”的錯誤的影響下曾被粗暴禁止,1980年後又恢復起來。

喪葬

瑤族喪葬瑤族喪葬風俗
歷史上行火葬(今金平縣部分瑤族對凶死者仍沿此習),河口縣原為瑤族居住的老劉寨,50和60年代數次發現過骨灰罐。清乾隆《開化府志》載有:“死者不落地,火化收藏。”民國《馬關縣誌》有“親死火化”之說。民國以後才普遍改行本棺上葬,但不立墓碑,盛行夫妻合葬。墳頭上築一道小石門,意為是供死者夫婦出人的靈門,非原配妻另築較小的一道石門,表示不能與丈夫平起平坐。墓後立一塊長形的“山神石”,作為亡靈的保護神。夭折或非正常死亡者,不得在家停喪,也不舉行喪禮。沒有固定的公共墓地,中年以上的人,大多在生前就選好自己的墓地並告知子孫。

老人死後,家人對空鳴3響銅炮槍報喪,然後由專人陪同孝子逐處向親友跪拜訃告。親友聞訊即帶著米、酒、雞等前來幫忙料理喪事,按死者性別由男女親戚為其沐浴、更衣、剃頭或梳頭,道公念經超渡後人殮封棺。棺釘一律為竹木釘。棺內墊放若干層草紙,並以白布蓋屍,再置放用竹子或苞茅稈扎制的一、二市尺長的梯子一架;意為是給亡靈上天的“天梯”。又按死者年齡放人若干枚硬幣,一歲一枚。經擇吉確定發喪日,一般停喪不超過3天。上午九時左右發喪。先由道公念《開路經》,然後抬棺在送葬人頭上過三次後啟行。棺材人穴後,首先由孝子每人捧三棒土背著放人穴中,然後幫忙民眾才動手填土堆墳。“吉門”老人死,要用彩紙剪成日、月、魚、雞等圖案貼在棺材上、下葬後先由道公蓋3鋤土,唱念道:一鋤蓋你頭,子孫後代吃不愁;二鋤蓋你手,兒女子孫代代有;“三鋤蓋你腳,金子銀子用馬馱。”之後,由送葬人按親疏順序每人蓋一鋤,然後才由幫忙安葬的人掩埋。葬畢回家路上,道公邊誦經邊在路上分段埋石,意為阻擋亡魂回家作祟。送葬者必須用香面洗手後才能進家。葬後半年或周年,扎五彩冥房到墳上燒化,並以酒肉祭奠,叫“燒靈”,以後每年清明到墳上掛紙錢祭掃。

社會經濟

(圖)瑤族瑤族——郵票

瑤族以種植稻穀(水稻、陸稻約各占一半)為主,附帶種一些棉花,藍靛、黃豆、玉米、草果和瓜果,產品主要用於自身消費。習慣於小家小戶的小規模經營,很少有商品交易。村寨離集鎮很遠,許多人活了一輩子沒有到過縣城。1950年前有的瑤族還處於游耕游居的狀態,1950年後雖然已定耕定居,但大多數人仍未徹底擺脫窮困,國家每年都要撥給大量的救濟糧、款給予幫助。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瑤族地區也注意到要因地制宜地發揮自然優勢,在“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大力發展以牛、馬為主的畜牧業和以草果、八角肉桂橡膠。紫膠。茶葉南藥香蕉鳳梨等為主的熱區經濟作物種植業,以農養副,以副促農,揚長避短。長路結合、不僅大多數農民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開始有部分人走上了富裕道路。隨著國家經濟和國防建設的發展,許多地方修通了公路,建立了水電站,恢復了供銷合作社,開闢了農村集市。長期封閉的自然經濟有了明顯的改變。

飲食習慣

瑤族主食大米,不用甑子蒸而用吊鍋或鼎鍋在火塘上燜,現吃現燜,不吃剩飯。沒有專門種植蔬菜的習慣。只是在玉米地中撒播一些南瓜黃瓜、青菜、白菜蘿蔔、黃豆、飯豆之類,或在田邊地角種點芋頭,更多的是採集野菜和獵取禽獸佐食。雞和雀鳥喜作成“雞參”吃,作法是去毛洗淨後剁碎,拌合鹽、辣椒香菜野芫荽)置放於於竹筒或臼中搗碎,再以烈火爆炒。殺豬時一時吃不完的肉或獵捕到的魚和禽肉,用鹽醃漬後吊在火塘上熏於備用,稱之“煙燻臘肉”。逢年過節,必染糯米花飯和包粽粑。粽粑以豬肉、綠豆做餡,並放一根木姜子枝條作香料。

男女均喜酒,尤好飲用糯米釀製的米酒,製法頗似漢族的醪糟,飲前兌水取液。酒色金黃透明,酒度低而有蜜香味,既當酒喝,又當清涼飲料。每釀製一次,可兌水三次。成年男女,都有吸水煙的嗜好。

服飾裝扮

(圖)瑤族瑤族

五色斑斕是瑤族服飾的特點。《搜神記》和《文獻通考》中均有瑤族“績織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裁製皆有尾形”的描述。所有衣料除部分裝飾的花邊、絲線、絨線和部分銀飾、料珠以外,全為自種棉花,自紡自織自染自縫。1950年前還有用火繩樹皮經捶打、浸泡、曬乾後製成的被子。

男子上身穿對襟或斜襟衣,長排蜈蚣形銀扣或布紐,下穿紐襠長褲,頭戴馬尾編織的平項圓帽或纏頭巾。“吉門”男子頭巾繡有五彩花紋,上衣背上繡方形圖案,稱“盤王印”。小孩不分男女均戴布制圓形平頂花帽。“吉門”女子從頭到腳的打扮均突出紅色,紅頭巾系紅流蘇,頭包上頂紮成平頂或旗形尖頂;正開襟長袖緊身衣,袖口、衣邊均繡飾以紅色為主的花紋,紅腰帶,紅後圍裙,胸前綴銀排扣並吊系紅色絨球;瘦腿長褲鑲紅邊,紅勾尖鞋;戴銀項圈、手鐲、戒指等,因而人稱“紅頭瑤”。“秀門”女子著青色上衣,前長過膝,後裙拖地,衣尾以腰帶系扎腰間,胸前吊系五色料珠串,瘦腿褲亦鑲花邊。頭髮來頂,綠春縣以碗形銀管插扣,其他地區以芭蕉葉或筍葉製成圓頂覆蓋,然後在頂上中心有圓白布的藍色方巾。河口縣橋頭河沿岸的“秀門”女子,頭頂紅邊藍布頭帕,系白色流蘇,故人稱“白線瑤”。居住河谷的“秀門”,因與壯族沙人習尚往來故稱“沙瑤”,婦女頭頂黑色紗帕,著形似漢族旗袍的黑色長上衣,窄腿褲,一般不加花邊。無論何支,瑤族婦女均喜以豬油梳飾頭髮,修眉,喜用青藍色衣料;出門時男子背用線和馬尾編織的同兜,女子背一面紅一面黑的掛包。

過去因其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特點不同,曾有“過山瑤”、“紅頭瑤”、“大板瑤”、“平頭瑤”、“藍靛瑤”、“沙瑤”、“白頭瑤”等自稱和他稱。在風俗習慣方面一直保有本民族傳統的特點,尤其在男女衣著上更為明顯。瑤族婦女善於刺繡,在誚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繡有精美的圖案花紋。髮結細辮繞於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繡有花彩紋飾。男子則喜歡蓄髮盤髻,並以紅布或青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著大褲腳長褲。

居住建築

瑤族民居瑤族民居
瑤族村寨遠離城鎮集市,多建於近林靠水的高山地帶,運輸全靠人背馬馱。山區氣候潮濕寒冷,故住房多低矮無窗。一般二、三十戶自成村落,村與村大都相距十數里或數十里。村寨距耕地亦相距甚遠,故每家在耕地處又建有田房,規模與村內住房大體相同而形成“村外村”、“家外家”。農閒住村,農忙住田房,糧食大部分堆放在田房內。

傳統住房多為土牆木柱草頂,一般3年就要翻蓋一次屋面。建屋前要選好地基,其法是用刀柄在地上杵搗1個小坑,坑內放置7粒稻穀,1粒在中,6粒環繞,然後用碗蓋上,點燃一柱香,待香燃完後揭碗看谷,如穀粒位置未移動即為吉地,反之則需另擇。動土之日,村鄰親友主動幫忙而不計報酬,三、五日即可建蓋好。落成要舉行“賀新房”的慶典,請“當龍師”吟誦古經,眾親鄰攜酒提肉、雞前來祝賀,在新房前載歇載舞,飲酒作樂。村寨周圍,幾乎家家安有水碓舂米。以竹筧槽連線的水管,從山箐里引來了清泉水,一直通到廚房,用水十分方便。住房為兩層3間,中間一格作堂屋,既是家家和議事之所,又是吃飯和接待賓客之地,兩側為廚房和寢室,靠堂屋門的地方置有火塘.樓上堆放糧食、雜物和接待客人住宿.畜廄大多單獨建在正屋後面。房屋周圍,廣植竹子和各種果木。

民族節日

(圖)瑤族瑤族

乾巴節

乾巴節是瑤族中的一個支系——藍靛瑤特有的一個獨特的節日。每年農曆二月下旬,人們便忙碌起來,商量乾巴節是上山狩獵還是下河捉魚,隨後各自分頭準備,燒木炭、修槍、沖火藥,準備打獵、捕魚的工具。同時各家還釀製最好的糯米酒,準備歡慶佳節。

三月初三這天,天剛亮,成年男子都要上山、下河,分頭去打獵或捕魚,婦女則在家殺雞、宰鴨,染制各種各色糯米飯。傍晚,人們回到寨中,按原始公社的分配製度,分配捕獲的野獸和魚類,人人有份;並取出好酒和野味飽餐一頓。入夜,人們便圍坐火塘,唱起動人的瑤歌。

達努節

達努節是瑤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達努”瑤語意為“不要忘記”。達努節又稱瑤年。有趣的是這個節日儘管定在農曆五月二十九,但並不是年年過,而是依當地傳統習俗和穀物收成,人畜健康狀況而靈活掌握。傳說,在遠古時代,萬山叢中有兩座對峙的高山,相距約一里,一個叫布洛西山,一個叫密洛陀山。經過995年,兩山靠近的只有五尺了,這年的農曆五月二十九日突然響聲雷動,從布洛西山走出一個男子,從密洛陀山走出一個女子,他們便結成了美滿夫妻,並生下三個女兒,後來大女兒扛著犁耙到坎子裡犁田耕作,就是現在的壯族;三女兒拿著媽媽給她的一斗小米、一面銅鼓,到山裡開荒種地去了,這便是現在的瑤族。也是該節的傳說。

盤王節

農曆10月16日是傳說中瑤族的祖先盤王的生日,又時值豐收季節,因此10月16日盤王節是瑤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節日期間,在瑤家聚居的地方,嗩吶、蘆笙伴奏著歌聲,婉轉悠揚。身著鮮艷瑤族服裝的瑤族人民跳起民族舞蹈,歡樂的場面夜以繼日。

瑤族的民族節日較多,除過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盤王節、祭春節、達努節、耍歌堂、啪嗄節等。節日裡因為人多,飯一般不用鐵鼎鍋煮,而用木甄蒸,這種飯香氣更濃。每逢節日。瑤族人家還要做粑粑。節日菜餚主要是雞、鴨、魚、豬肉、豆腐、冬粉以及各種蔬菜。有的地方瑤族四月八還要煮烏米飯。在湖南江水縣的瑤族姑娘,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過“野餐節”時要吃花蛋,製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們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時,小伙子不許偷看,違者還要受罰。

耍歌堂節

“耍歌堂”節,又叫“耍望”節,是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瑤族自治縣瑤族人民的隆重節日“耍歌堂”是瑤語譯音,意為慶豐收。也是青年男女對歌覓友的節日。三五年舉行一次,一般在金秋季節,十月十六日左右,歷時三天、九天不等。

當節日到來之前,各家各戶都得事先通知遠近的親友前來觀光。節日到來時,各村寨的人們抬著祖公的牌位從廟中抬出來巡遊、拜祭,他們帶著新收穫的包穀、紅薯和糍粑、米酒、山果等物品;成群結隊,翻山越嶺,匯集於事先選好的耍歌堂(地勢平坦的村寨)。炮響為號,吹響牛角曲。蓄髮盤髻、頭包紅布、插著美麗羽毛的英俊瑤族小伙,在鑼鼓聲中跳起剛健歡樂的長鼓舞。身著繡有絢麗花朵、紛飛彩蝶、秀麗山河、漂浮彩雲的瑤族姑娘翩翩起舞,選擇意中人。參加唱歌的青年,有時達八、九十對。小伙子一支又一支,姑娘們仔細地打量著唱歌的小伙子,暗暗地選擇心愛的人。小伙子們也盡情地唱呀,求得姑娘的歡心,白天在歌堂上認識後,晚上便可獨自向姑娘們唱歌求愛。在山坡上、樹蔭下,通過對歌互訴愛慕之情。其他人或是開懷暢飲、高談闊論,或是高唱瑤歌、極目遠眺,場面十分熱鬧。

節日期間,每戶人家做二十至三十斤的糯米糍粑,招待親戚朋友。每戶還出若干水酒(七斤左右),供人們任意飲用。“耍歌堂”場上,放置眾人提供的米酒,任人飲用。

曬衣節

每年舊曆六月六,廣西桂平縣的盤瑤要隆重地歡慶一年一度的曬衣節。節日的早上,各家各戶的老者指揮年輕人有秩序地把箱子、柜子及衣服、鞋子等搬到房外曬穀坪,攤開在竹墊上或掛在竹竿上,等候烈日曝曬,整個寨子色彩斑斕,成了衣物的“海洋”。曬到三四個小時後再把衣物等放回原處。到了傍晚,全寨人站在曬穀坪上,對著西沉的太陽頻頻招手,表示對太陽的感激和崇敬。“曬衣節”家家戶戶要宰雞殺鴨歡慶,別有情趣。

乾巴節

乾巴節,是雲南省河口瑤族自治縣瑤山鄉一帶藍靛瑤人(瑤族支系)人民一年一度的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

他們從農曆二月下旬便開始忙碌起來。大家首先商定節日這天是上山打獵還是下河捕魚,然後再分頭準備。決定上山打獵的人們就著手燒木炭、修槍、舂火藥、打碼子;準備下河捕魚的人們也各置器物。各家各戶都用最好的糯米釀製米酒,準備歡度“乾巴節”。節日那天,上山圍獵的成年男子,手持弓弩、火槍,帶上粑粑於破曉時踏上征途。獲得野味,大家共享,若是獲不到獵物,便會被人取笑。尤其是“門胞”(小伙子)要被“門煞”(姑娘)所輕視。因此,上山的“門胞”總是千方百計滿載而歸。下河捕魚蝦的人們也照此辦理。老人、婦女則留守,忙於準備年飯,燒雞鴨,煮五顏六色糯米飯,春粑粑,各美酒。

傍晚,人們回到寨中,互相串門,互相祝賀。大家取出香甜的米酒,吃著香噴噴的糯米花飯,將當天獵取的野味和魚,美美地飽餐一頓。不能吃完的,留下一部分,掛在火塘邊上,烤成乾巴,留著以後招待客人。晚上,當夜幕籠罩著山寨的時候,男女老幼經過一天的勞碌奔波,都圍坐在火塘邊,唱起動人的瑤歌。飯後,大家聚於廣場,男的敲銅鼓,女的舞蹁躚。人們盡情享受勞動之餘的歡樂,預祝豐收,歡度佳節。

月半節

農曆七月的月半節是瑤族人民的重要節日(相當於春節)。月半節前夕,家家戶戶忙得不亦樂乎,村寨內外到處是牛角聲、鑼鼓聲和歡笑聲。從初十開始,各家各戶都擺上魚、肉、酒等,歡度節日或祭祀祖宗,十五是節日的最後一天,也是最熱鬧的一個晚上,這個晚上,家家戶戶都做出最好、最豐盛的飯菜,主賓歡聚一堂,互祝家庭和睦,老小健康,五穀豐登。晚飯後,姑娘、小伙子身著節日盛裝,對歌跳舞,直到雞鳴晨曉,人們才進入夢鄉。

祝著節

1986年廣西民族事務委員會根據瑤族人民意願將此節日名稱改為“祝著”節。“祝著”節,亦稱祖娘節、二九節、盤古節或瑤年,是瑤族人民隆重的節日之一,尤其是分布在廣西都安、巴馬、大化、馬山一帶布努瑤支系的瑤族人民。時間是當年的農曆五月二十九日。由於居住地區不同。各地習俗和穀物成熟日期也不完全相同,因此節日周期,並非一年一度,有的地區兩、三年過一次,有的地區三、五過一次,有的地區十二、三年才過一次。

節日前,家家戶戶,村村寨寨都要打掃衛生,收拾得乾乾淨淨。然後殺豬宰鴨,釀米酒,做糯米耙粑,準備豐盛的節日食品。節日時,瑤族同胞備上美酒佳肴,到預定的場地吃團圓飯。在村寨擺歌台,敲起銅鼓跳起舞。出嫁的女兒也帶上兒女回娘家過節。

節慶活動豐富多彩,有唱歌、點大炮、吹奏嗩吶、武術表演、射擊比賽和斗鳥等。最有趣和最能體現瑤族文化的是銅鼓舞。銅鼓在布努瑤人心目中是祖神賜予的神物,敲起銅鼓就能趕跑鳥獸,保證莊稼好收成。因此,達努節的銅鼓聲如一面旗幟,集聚著民族的力量。銅鼓懸掛在木架上,人們輪流上場,每次2男1女,男的一個擊銅鼓,表演瑤族的傳統舞蹈,一個擊皮鼓為他伴奏,女的或撐雨傘或拿斗笠,邊舞邊為銅鼓手送去一陳陳涼風。鼓點鏗鏘,舞姿純樸,表現了山民耕作、狩獵的生活情景,風格粗獷剽悍。表演者雖談不上有多少藝術感覺,但在勞動中演練出的舞步,清新剛健,三人的配合默契和諧,不時博得觀眾的喝彩。最佳的舞者還能得到“鼓王”之美譽。

跳完銅鼓舞以後,接著是點燃衝天炮,人們把事先做好的衝天炮,按一定距離,在廣場上擺上數十個,或上百個。若干男女同時動手點燃,一直點到最後一聲炮響為止,看在同一時間內,誰點的衝天炮最多,比賽時,場上鴉雀無聲,周圍觀眾,屏住呼吸,注視著點炮的人們。當炮聲一響,接二連三的火光直衝天空,場上一片沸騰,人們蜂擁到優勝者面前,將他抬起來,拋向空中。

入夜,燈籠、火把蜿蜒在山道上,象一條火龍向聚集點游去。人們跳起了只有達努節才跳的“興郎鐵玖舞”:猴鼓舞、藤拐舞、獵獸舞、開山舞、南瓜舞、採茶舞、豐收舞、牛角舞、蘆笙舞、花傘舞等。這是一組反映布努瑤生產、生活的舞蹈。其中“猴鼓舞”的動作模似猴的動作,滑稽幽默,側身反背,靈巧敏捷。打山圍獵是瑤族的一種生產勞動形式。出門背火銃,獵狗作伴行的圍獵生活,在“獵獸舞”中展現得淋漓盡致。“開山舞”氣勢恢宏、“採茶舞”線條優美、“花傘舞”抒發了姑娘心中的愛意。舞罷,青年們對歌去了,老人則集體唱起密洛陀頌歌。他們你問我答,歌聲充滿了對密洛陀的敬意。聽歌的男女老少從密洛陀創世中吸取力量。除了唱密洛陀,他們還唱醉酒歌,飲酒歡呼,直到三星西斜仍不肯離去。

瑤族瑤族
關於“達努”節的由來,一個較為普遍的傳說是,古時候,在萬山叢中有兩座高大的寶山,兩山對峙相望,左邊那座山叫布洛西山,威武雄壯,像個武士;右邊那座山很象一個拖著裙服的姑娘,名叫密洛陀。每年這兩座山互相移近一點兒,經過九百九十九年,兩山就要挨在一起了。這年的五月二十九日,天空突然響起驚天動地的霹靂,這兩座山同時裂開一條縫,從布洛西山走出一個高大的男人叫布洛西,從密洛陀山里走出一個女人叫密洛陀,他倆結成了夫妻,後來生三個女兒。時間年復一年的過去,密洛陀的頭髮花白了,一天夜晚,她想起布洛西死時說的話,便對三個女兒說:“孩子們,如今你們長大了,應該各自謀生啦!”第二天早晨,大女兒扛著犁耙,到平原犁地耙田。後來,她與子孫組成了漢族。二女兒挑起一擔書走了,她與子孫形成了壯族,三女兒拿著小米和鋤頭到山裡開荒種地並在那裡安居樂業,成為瑤族的祖先,三女兒在山裡辛勤的耕耘。禾苗長得十分粗壯,籽粒飽滿。眼看就要收割了,不幸莊稼被野獸、地鼠和鳥雀偷吃光了,她含著眼淚返回家裡向媽媽訴苦,密洛陀安慰女兒,鼓勵再去生產,並給她一面銅鼓和一隻貓。第二年莊稼長得更好,貪饞的鳥獸又來偷食,三女兒按母親的話,敲響銅鼓,驚走了野獸和飛鳥,放出貓吃盡了地鼠,獲得了豐收。為了報答母親的恩情,在五月二十九日密洛陀生日這天,姑娘帶著豐盛的禮物,返回家裡向密洛陀祝福,並慶賀豐收。後來,瑤族人民就將這天作為民族節日。

盤王節

1、盤瓠崇拜

盤瓠亦稱盤王、盤護、盤古等,是神話傳說中龍犬的名字。瑤族的盤瓠崇拜,實際上是一種圖騰崇拜。很多瑤族人都認為盤瓠是瑤族的始祖,把他當作始祖神加以崇拜、祭祀與供奉,並形成特定的祭祀性節日──盤王節。

2、節日活動

盤王節,又叫“跳盤王”、“慶盤王”、“做盤王”、“還盤王願”等。過去,各地規模大小與時間長短不一。有的年年舉行,有的三五年舉行一次。有的單家獨戶活動,有的數村寨聯合歡度。少則3晝夜,多則7晝夜。節日期間,除殺豬宰羊,宴請賓朋外,還要誦經作法,祭祀神靈,跳盤王舞,唱盤王歌。1984年8月,在廣西南寧召開的全國瑤族代表座談會上,確定每年農曆十月十六日盤王節為全國瑤族共同的民族節日。1985年金色的秋天,全國各地瑤族代表和民間藝人在廣西南寧的聯歡會上歡聚一堂,歡度瑤族有史以來第一次全民族的盛大節日——盤王節。如今的盤王節,各種文化、娛樂活動更加豐富多彩,節日氣氛更加喜慶、吉祥、歡樂。

在廣西金秀大瑤山,瑤族人民在十月十五日晚就舉辦“跳盤王”的民俗活動。祭盤王第一項內容。祭堂內設有祭壇,掛著一幅盤王像。祭祀活動在3聲鐵炮聲中宣布開始,眾人踏著鞭炮的紅屑,奉上供品:豬頭、糍粑、雄雞、酒。祭祀盤王的儀式過後,族長唱起了盤王歌,歌聲敘述了盤王的業績,眾人在古歌中緬懷盤王,神情肅穆莊重。

次日清晨,在一陳鑼鼓聲、鞭炮聲、嗩吶聲中迎來了更歡樂的一天。眾人聚集在廣場中“跳盤王”。“跳”即舞之意,跳盤王是指人們載歌載舞以謝盤王的恩德,娛悅盤王,並祈求盤王保佑子孫安泰。所以,每年“跳盤王”的歌聲舞影,匯成了盤王節的歡樂海洋。黃泥鼓舞是跳盤王的主要舞蹈。它以1面母鼓,8面公鼓為主,母鼓鼓身短而粗,公鼓鼓身長而細。鼓身皆繪有寓意吉祥的花紋。8位瑤族姑娘,拿著絲巾圈成外圈,並隨著鼓聲翩翩起舞。公鼓與母鼓配合默契,有時母鼓在前,公鼓列成一排在後,有時公豉將母鼓圍在中央,有時相錯相插,鼓聲噼啪,舞姿敏捷。圍觀的人們也不時發出陳陳喝采聲。節日的瑤山,鼓樂齊鳴,載歌載舞,歡樂中充滿著神聖的氣氛。

暮色四合時,節日的舞台變得更寬、更大。山坡樹林、橋頭溪邊,老人在暢敘過去;女人在交流理家之道;男女青年在對歌物色意中人……夜深歌不停,人們仍沉浸在白日的歡樂之中。在桂北全州東山盤瑤鄉,敬盤王又是另一番景象。在這裡過盤王節同樣十分莊重,十分嚴肅。這裡慶盤王有三個階段,分為農曆六月六日上王盤古的生日;農曆九月九日王盤古的生日;農曆十月十六日為下王盤古的生日。慶下王盤古的生日正值收穫之際,人們慶盤王,是為把豐收的喜訊報告給盤王。每逢這一天。於本年度添丁的人家都要提上酒和公雞,到盤王廟祭祖,表示新添了盤王子孫,也表示全家對盤王的敬意。

慶盤王活動要請聖接兵,開始起鼓,但最主要的是唱盤王歌。唱盤王歌把祭祀盤王的活動推向了高潮,眾子孫仿佛看到盤王開天闢地的形象。

3、節日來源

相傳,帝嚳高辛王當政之時,皇后娘娘偶染耳病,久治不愈。後從耳中挑出一條金蟲,耳疾自愈。不久,用盤子扣於瓠籬中的金蟲變成了一隻遍體錦紋的龍犬,遂取名“盤瓠”。盤瓠漂亮又乖巧伶俐,深得高辛王及百官們的喜愛。後來,有一個勢力強大的番王興兵作亂,高辛王張榜招賢,許諾誰能擒取番王首級,就將女兒嫁給他。百官攝於番王的勢力,無人敢往。不料盤瓠卻隻身赴敵,趁番王酒醉之機咬下他的頭顱,獻於高辛王。高辛王依約將公主許配給他,他也置身金鐘之中,愈6日變成人身。婚後高辛王封他為南京石寶殿之王,後人因此稱之為“盤王”。但他不貪圖榮華富貴,夫妻雙雙搬入南山,生兒育女,耕獵勞作。高辛王賜其所生6兒6女每人一姓,這便是瑤族最早的十二姓。後來盤王在打獵時被一隻山羊撞下山崖而死,他的子孫們繁衍成了瑤族。

盤王生時有靈性,死後亦能護佑其子孫。傳說有一年天大旱,瑤寨12姓背井離鄉去逃難,途中渡海又遇風暴。危難之時,人們磕頭請求先祖保佑,並許下大願,只要船能平安靠岸,以後年年酬謝盤王。此願果然靈驗,船隊於農曆10月16日平安靠岸,這一天恰是盤王的生日,人們便互相慶賀,祭祀盤王,還盤王願。並從此相沿成習,傳承至今。

趕鳥節

1、節日活動

每年二月初一,是瑤族人民的“趕鳥節”,又稱敬鳥節、歌鳥節。名稱不同,形式多樣。家家都要做粑粑給“鳥”吃,先將粑粑粘在竹枝上,插到田頭地角餵鳥,邊插邊學鳥叫,意即喚小鳥來吃,莫損壞莊稼。江華、江永瑤族人民以此作為盛大節日開展歡慶活動。

江華瑤族自治縣嶺西一帶瑤族在二月初一這天,既是歡慶歌鳥節,又是未婚男女青年以歌為媒選擇佳偶的吉日。年年到了這一天,不管天晴下雨,方圓五、六十里的山寨男女青年,穿上一色寶藍襯白鑲邊的節日民族服裝,扎著彩色的頭帕,套著繡花的鞋襪,撐著青布洋傘,一夥伙,一群群,聚會山頭。對男對女,或四男四女,對坐於青草坪、岩頭上,或依偎茶樹蔸、松樹下,甜蜜地對唱情歌、山歌、猜字歌。對歌開始由男青年發歌唱道:

唱支山歌給妹聽,試妹接音不接音;

妹若有心來戀我,請把山歌接上音。

隨即傳來姑娘的回音唱道:

山歌一首回歌音,哥是妹的心上人;

哥若真心來戀妹,請在歌里吐衷情。

對歌有一男一女對唱的,也有二男二女重唱的,還有一人領唱,眾人合唱的,形式多樣,十分豐富。在對歌中,互報姓名,傾吐愛情,唱一首歌,雙方朝前走幾步,一首首歌,小伙子和姑娘越走越近,雙方的心越連越緊。從日出到月升,渴了,喝一捧清泉:餓了,吃幾個粑耙。鳥雀忘了歸巢,唱歌人不想回家,直到夜露濕透了頭帕,他們才男送女,女送男、送過嶺,送過山,送一程,唱一段,快進寨門了,才含情脈脈,依依不捨地分開。

1987年的農曆二月初一,在江華岩口鋪鄉的一塊寬大的山坡地上,聚集著幾千名男女青年,沿20公里上停放著1200多輛腳踏車,歌場上人山人海,穿梭不息。男女青年身著節日盛裝,歌聲不斷,此起彼落。這一天,青年們忙著趕會對歌,尋找知音;老年人便在家裡,把連夜舂出的糯米粑粑,捏成銅錢大小,戳在竹枝枝上,插在神壇邊或堂屋門旁,名叫“鳥仔耙”,任鄰居小孩們取食。說是烏雀啄了耙粑,就會把嘴殼粘住,再也不會糟蹋五穀了。到了晚上,耕山人過寨串火塘,品嘗各家的“鳥仔耙”,希望有個好兆頭。

這裡傳說,從前歌仙劉三妹來此唱歌,貧苦的瑤族人民得到啟發,明白了許多道理。而地主豪紳非常害怕,下令捉拿劉三妹,在瑤族人民幫助下,變成一隻小鳥飛走。嗣後,人們想念她,每年農曆二月初一,男女青年來此唱歌,這就成為岩口鋪一帶說的“鳥節歌會了”。

而江永縣松柏瑤族鄉一帶,每年二月初一至初三,舉行一次盛大愛鳥敬鳥活動。俗稱趕鳥會。湘桂邊境不遠百里的瑤、壯、漢民眾趕來參加。過去趕鳥會活動有斗野雞、賽八哥、比畫眉。野雞比鬥打,八哥比學舌,畫眉比抽彩,勝者得一份獎品,年復一年,趕鳥會人數越來越多,各種貨郎攤販也紛至踏來,三天的趕鳥會發展成了物資交流會。

2、趕鳥節傳說

據民間傳說,明嘉靖年間,江華瑤山來了個仙女,名喚英姑,愛上了瑤族青年李小二。兩人結成良緣後,被玉帝得知,二月初一派神兵下來捉拿英姑,英姑無法逃脫,在白頭山上與小二一起跳崖自盡,後變成一對飛鳥,雄的為鸞,雌的為鳳,比翼雙飛,永不分離。為歌頌英姑與李小二的愛情,瑤族人民就將二月初一定為歌鳥節。

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很久以前,瑤山鳥兒很多,往往把田裡的谷種全都吃光,農作物無收。瑤民只好四處逃荒,驚動京城。皇帝降旨,誰能趕走鳥兒,瑤山就歸誰,永不交租納稅。有個瑤族姑娘叫細妹,噪音清甜,是遠近聞名的歌手,只要她歌喉一開,百鳥就跟著她轉。皇帝降旨後,她帶領年輕人在農曆二月初一這天放聲歌唱,將鳥兒引進深山老林,鳥兒聽到歌聲,如痴如醉,半月不醒。鳥兒醒來時,播下的種子已成禾苗,獲得大豐收。有個山主想霸占瑤山,手捧話眉鳥去京請賞,皇帝偏聽偏信。民眾不服,打著長鼓去京告狀,皇帝派人察看山主趕鳥,他全無辦法,皇帝下令以欺君之罪處死,將瑤山判給了瑤家人。從此每年二月初一定為"趕鳥節",就是青年男女邀伴上山進行對歌、唱歌、賽歌的節日。在家的老人們將糯米飯捏成鳥的形狀,插在田邊,謂之鳥粑,據說鳥吃了會粘位嘴巴,使之不能啄食莊稼。

扎巴節

每年二月十五日,居住在河口大樹塘一帶的瑤家人都要舉行傳統的擇偶舞會,這就是“扎巴節”。這是未婚年輕人的節日,已婚男女都要自覺迴避,如果想分享佳節的歡樂,只能在家憑窗遠眺傾聽。這天,姑娘小伙子們打扮得漂漂亮亮。等三聲竹笙響過、小伙子姑娘們各自撐開手中黑傘、花傘,輕盈地步入曬穀坪,一邊跳起熟練的“扎巴舞”,一邊用那雙多情的眼睛在眾男眾女中尋找著如意的人兒。若看上了,就湊上前去,輕唱著自編的情歌:世上姑娘數不清,唯有阿妹合我心。如姑娘不中意,即禮貌地報以對方一個歉意的微笑,接著輕鞠一躬,轉身飄然而去;倘對方有心,即會隨聲應和:世上男兒數不清,唯有阿哥最多情。阿妹知哥情似火,願與阿哥伴終身。兩人一唱一和,在傘的遮掩下,雙方柔情相視,互吐愛慕之情,並將傘當作愛情的信物,相互交換,到此算完成了擇偶程式。然後攜手步出舞場,雙雙對對各選擇一幽靜處,依偎長談,互訂終身。

送懶節

農曆正月初三是寧遠北部、新田等山區瑤家的“送懶”節,這天各家都要把春節期間拋丟在室內的瓜殼、果皮、鞭炮紙悄、雜物垃圾,打掃乾淨,挑到村外焚燒,一路上要燃放鞭炮,謂之“送懶”。焚燒前,要點燭化紙,燒香祭拜,意喻新年伊始,家家戶戶都要乾乾淨淨,討一年的吉利兆頭。此俗今少有沿襲。

舞春牛

“舞春牛”,是瑤族過節民俗活動中的一種重要文藝形式,春節期間舉行。活動分三個部分:迎春牛、耍春牛、送春牛。春牛由兩個青年男子扮演,扎黑綁腿,穿緊身衣,牛頭為竹扎框架紙糊而成,牛身由一塊青土布製成。基本動作是牛走路、過橋、喝水、搔癢、撒歡、發怒等。春牛進寨時,全寨的男女老少都在寨前相迎,燃放鞭炮敲鑼打鼓,還高聲念《迎牛詞》。春牛進到表演場中,便撒歡、“滾水”。這時,大家都爭著摸春牛的眉心,討開年吉利。送春牛是像迎春牛那樣,全寨人列隊戀戀不捨地將春牛隊送往別的寨子。

小元宵

寧遠、藍山、道縣、新田等地瑤族,以農曆正月初五為“小元宵”節。這天,各家都要擺出過年的好酒好菜(葷菜),開懷暢飲。是日晚上,有條件的村還要舉行對歌舞龍活動。到正月十五日的大元宵節還顯得熱鬧。小元宵過後即投入勞動生產。此俗今已改變。

嘗新節

每年農曆六月初六,早稻開鐮收割之前,江華瑤山家家戶戶先打下今年的新禾穀,做成新米飯,擺酒設宴,歡度瑤家傳統的“嘗新節”。嘗新節的宴席上,酒肉、新米飯要先敬祖宗,再將一些肉飯餵狗,請狗“嘗新”,然後一家大小才能隨便吃喝。為什麼嘗新之前要先將些肉飯餵狗呢?相傳早先人間沒有稻穀,瑤人先祖便派狗上天取谷種。狗在玉帝的穀倉里打了個滾,沾滿了一身的谷種,然後返回人間。不料在渡天河時,狗身上的谷種全被河水沖走,只剩下狗尾巴上的幾粒。就是這幾粒谷種,使人間有了稻穀,並且稻穗長成了狗尾巴狀。為感謝狗的功績,瑤族同胞便在每年新禾收割之際的六月初六,將第一碗新禾米讓狗“嘗新”。

姑娘街

瑤族瑤族
是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期舉行。每逢這個街期、各族姑娘換上艷麗的民族服裝,從四面八方湧向集市。節日的小鎮,一派歡樂氣氛,在廣場上,各族姑娘圍成圓圈,在樂器的伴奏下歌舞。還有陀螺比賽也很引人注目。陀螺是用堅硬的木頭做成,比賽時,兩組相隔一定距離,各組的人輪流用自己鏇轉的陀螺去碰擊對方鏇轉的陀螺。擊中後被擊的陀螺依然在鏇轉者為勝。除此以外,街頭巷尾擺滿了五彩絲線、花邊、銀器、首飾等商品及各種美味小食。男男女女,熙熙攘攘,把大街擠得水泄不通。在歡樂的人流中,有身著桃花圖服裝,佩戴耳環,手鐲的瑤族姑娘;有穿大領短衣、百褶裙,頸間套有三、四條項鍊的苗族姑娘,有身著黑色衣褲,胸部佩戴大銀環——“批索”的哈族姑娘,有身穿鑲有花邊,繡著美麗圖案服裝、頭戴銀泡泡“雞冠帽”的彝族姑娘。她們成群結伴,在集市上出售自己帶來的農副產品,並在貨攤前選購花邊,五彩絲線和耳環、手鐲等銀質首飾。夕陽西下,小鎮上人們陸續散去,而城外田野卻歌聲悠揚。各民族一對對男女青年,在山坡、樹下、溪邊、湖畔,縱情歌唱。歌聲、琴聲和歡笑聲交織在一起,蕩漾在“姑娘街”上。

倒稿節

倒稿節在農曆十月十六日,是瑤族人民傳統的歡慶豐收的日子。這時,稻子、紅薯、包穀、粟米等農作物都己收割完畢,瑤族人民把這一天定為“倒稿節”。在這一天之前,誰種誰收,不準亂割濫收,否則按鄉規民約處以罰款。過了這天,任何人可以上山下田收撿成果,誰收誰得,不得干涉。

討念拜

隆回縣小沙江、虎形山、茅坳瑤區,嶺秀峰奇,谷深林密,方園數十里,瑤家祖祖輩輩散居在溪溪彎彎中。他們有許多獨特的習俗,其中最使人嚮往的,是那一年一度的瑤家傳統節目——討念拜節討寮皈節

討念拜意譯是月半所過的節,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舉行。這三天,瑤家山寨歡騰得象點燃的鞭炮。那些泡在清泉綠澗里長起來的姑娘,本是水色如玉,苗條多姿。這幾天打扮得嬌氣滴流,一個個身穿繡花襯衫,腰系多種圖案的挑花筒裙,戴著銀項練和鍍金耳環,微笑著遮在花綢傘下。小伙子們,頭裹方格巾幘,穿著具有民族特色的掛褲,虎身大眼,結實健壯,逗人喜愛。連老大爺、老大媽也換上節日的盛裝,四面八方,熙熙攘攘匯聚在水洞坪墟場,歡度傳統佳節。

說起討念拜,有個悲壯動人的歷史故事。相傳康熙年間,封建統治者的軍隊進逼瑤山。擄掠劫殺,無所不為。瑤家山寨,暗無天日,面臨著滅族亡種的悲慘絕境。在這危險之際,一位瑤家姑娘名奉姐,精明幹練,沸騰著滿腔熱血與無比悲憤,把山山寨寨的青壯年兄弟姐妹組織起來,壘石為堡,砍樹作寨,據險守防,抵抗來侵的敵人。在追擊進犯者直到他們的官衙後,放了一把火,將官衙化為灰燼。

這時,司門前巡檢司上奏清廷,派來了大兵。由於地形崎嶇複雜,奉姐指揮合竅,民眾團結一致,善守能攻,官軍一籌莫展。最後設了一個詭計,使一個青年悍卒化裝成賣貨郎,挑著滿擔瑤家日常生活物品,如鹽、布之類,上寨叫賣。奉姐見單人一個,不足為俱,便接進室內。那知這貨郎接近奉姐時,拔出利刃向奉姐刺殺,外面亦金鼓齊鳴,伏兵四起,帶傷的奉姐在一陣慌亂中沖了出來,在現今的水洞坪一帶,率眾與官軍殺了三天三晚,600多位瑤族同胞因寡不敵眾,全被官軍殺死。

英勇的奉姐姑娘犧牲了,卻永遠活在瑤族人民心中。人們紀念她,但又怕引起封建統治者的懷疑與嫉忌,於是在每年的五月十五至十七日三天,瑤家男女老少,都來到水洞坪舉行集會。青年男女,談情說愛,賽歌賽舞,以特殊的形式,表達他們對英烈的弔唁。最後形成為如今人人趕墟購物的傳統盛會——討念拜。

討寮皈節

討寮皈節,意譯是逃脫兇惡的菩薩。此節分兩段,第一次是農曆七月初二在茅勒舉行,這一帶的瑤民要過了這個節日,才吃黃瓜和白瓜。傳說宋朝末年,當地瑤民的祖先在江西吉安田盧地帶,遭到當地趙、魯二督統鎮壓。七月初二,有些孕婦逃到鵝頸大丘的黃瓜和白瓜叢中,哀求饒命,才倖免於死。因而起誓:永傳後代,要越過七月初二,才能吃黃瓜和白瓜,違者子孫不昌。第二次是農曆七月初八至初十,在小沙江舉行,傳說清朝雍正元年(1723),當地一豪紳追趕麻洞瑤族四姓六姐妹而引起反抗,豪紳卻謊報瑤民謀反,請求清兵鎮壓。瑤民先後在今大沙江和小沙江奮戰後退至麻塘山居險而守清兵只好議和。當時瑤民把戰地稱作大殺光和小殺光,以後為求民族團結,才改名大沙江、小沙江。如今節日裡,瑤民都盛裝,到集會地點盡情歡樂,周圍漢人,也參與同樂,人們趕集聚會,青年男女賽歌對舞、談情說愛,充滿喜慶氣氛。

民族文化

語言文字

瑤族——文化瑤族——文化
瑤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由於地區不同,又有若干方言土語,但只要同一支的瑤族均可通話,“秀門”支與海南島的苗族語言相通。紅河州內瑤族語言基本屬於“勉”語。“秀門”語的音調有13個,“吉門”語只有8個。

瑤族原無文字,不知何時起,經父子相傳、師徒傳授,以瑤音瑤意借用漢字來記述本民族的歷史、經文、詩歌和書寫信件、契約和經濟帳目。又由於傳抄訛錯後習以為常或漢文無法表達等原因,形成了一些特別的怪異字。用漢字形式記錄瑤語的情況有:l、瑤語音義近似漢語的直接採用漢字。2、漢音作音符記瑤語而不用漢義。3、採用漢義和不讀漢音。對瑤族知書識文的情況,史志均有記載。民國《馬關縣誌》說:“瑤族有書,父子自相傳習,看其行列筆畫似為漢人所著,但流傳既久,轉抄訛謬,字型文義殊難索解,彼復實而秘之,不輕示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廣西民族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同創製了一套新瑤文方案,結合旅美的美籍瑤族華人約瑟·候博士的研究成果,制訂了適合於各支瑤族的拉丁字母瑤文,新瑤文聲母30個,韻母121個,聲調8個。新瑤文在廣東、廣西試行,效果良好,紅河州內河口縣已先後舉辦師資培訓班兩次,並吸收了金平、屏邊的學員參加。

1949年前,全州瑤區沒有1所正規學校,部分男子靠以樹枝當筆、火塘灰作紙的“火塘教育”掌握漢文。

1954年屏邊縣瑤山自治區成立後,在區所在地梁子寨開辦了瑤區的第一所正規國小,以後各地也陸續開辦。各縣中學成立後,一些勤學有為的學生得以深造。經過30年的努力,瑤族不僅有了大學生,還有了教師、醫生,各級黨政機關也有了本民族的幹部。1985年,榮獲“全國普及教育先進縣”的河口縣,經省、州聯合驗收,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6.4%,普及率為95.7%,鞏固率為93.8%。畢業率為86.4%。

但是,瑤區的文化教育至今還很落後,以河口縣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資料為據,全縣12周歲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占總人口的40.6%,其中瑤族聚居的瑤山區占該區人口的51.82%,老范寨區占65.56%,蓮花灘區占78.44%。

歌舞

(圖)瑤族瑤族

唱歌是瑤族的喜好。古歌人人會唱,新歌人人能編。歌詞有五言句、七言句,也有少量長短句的,文詞簡潔,韻腳嚴整。“吉門”歌調高吭,“秀門”歌調深沉。過去唱的多為古歌、情歌、風俗歌。新中國建立後,許多歌手配合黨的政策和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以瑤歌形式進行宣傳,對促進民族團結,開展邊疆的社會主義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河口縣老范寨區80餘歲的老歌手鄧秀英,被民眾譽為“瑤家劉三姐”。她和國營南溪農場龍冬生產隊女歌手盤妹留先後在全國少數民族民歌比賽會上榮獲一等獎。國營螞蝗堡農場漫扒生產隊男歌手李老滿能歌善舞,1984年和1985年兩次在省、州民族原始音樂舞蹈匯演中獲獎。瑤族舞蹈只是宗教祭祀活動的一部分.尚未成為民眾性的娛樂活動。新中國成立後,經舞蹈工作者發掘、整理,已出現了一批如《賀新房》、《喜迎新娘》、《鈴舞》,《鼓舞》等人們喜聞樂見的節目。

工藝

瑤族日常生活所需的銀、鐵、木、竹用具,全系農業生產之餘自己動手製作的。竹、木用具較粗糙但結實耐用,而銀飾十分精緻,其工藝可與漢族專業工匠媲美。婦女善於刺繡,直接繡在面料上而勿須打底。刺繡的景物和圖案均源於生活,新穎別致,栩栩如生。水粉畫亦是瑤族擅長的傳統藝術。金平縣營盤區芨芨坡村李建清和李文秀的神象畫,遠銷文山、西雙版納和越南寮國等地。1982年河口第一中學學生李永祥創作的“瑤山春”,生動地描繪出瑤山春色,榮獲全國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覽二等獎。用馬尾編織的網袋和馬鬃編織的帽子,工藝更為精巧。

民族禁忌

除婚喪、年節、祭祀和倫理規定外,還有一些禁忌:男子的“皇帝頭”,任何人不能觸摸。產婦不滿月,外人不得進家門。正屋門口不得晾曬衣服,不得坐門坎,家中不許吹口哨。神桌上禁放雜物。不能踩跨火塘和往火塘內吐痰,火塘上的三腳鐵架不能隨便移動。產婦、孕婦不能在神桌前停留。不能踩墳墓和在墓地炸石挖土。嚴禁砍伐村前寨後的風水林。大年初一忌到別家游串。每逢初三、初五、初六忌出遠門。禁吃病死的禽獸肉。

民族醫藥

瑤族醫學理論體系

一、發病

瑤醫瑤醫

瑤醫看病大多是審症而不是診斷某病,盈虧平衡理論揭示了機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不但要求機體自身各臟腑之間的盈虧平衡,亦要求機體與周圍環境相互平衡。瑤醫認為,人體要保持健康,平衡是根本,平衡是關鍵,一旦這個平衡被破壞,身體健康失去可能。在這一理論思想指導下,瑤醫審症治病的方法是根據機體不平衡之所在,採用各種藥物或非藥物的治療方法,調整或促使機體與周圍環境及機體各臟腑之間盈虧達到平衡,從而使病體恢復正常。瑤醫認為盈則滿,滿則溢,溢則病,如腦出血、血山崩等。同樣,虧則虛,虛則損,損則病,如貧血、眩暈、腰痛、哮喘、心悸等症,這些症候大都由於某些臟腑的虧虛引起。在審症的基礎上,瑤醫用藥的原則是盈則消之,虧則補之。瑤醫將藥物分為風藥及打藥兩大類,對於盈症的治療,用打藥為主;治療虧症,則以風藥為主。臨床具體運用時還根據不同臟腑的盈虧,選用不同的打藥及風藥,有時是風打兩類藥合理配伍,使藥力更專更宏。

瑤醫盈虧平衡理論的另一重要內涵是人與大環境的關係。瑤醫認為人生活在大自然環境中,機體與周圍的環境要保持相互的盈虧平衡,才能少生病增健康,如果這個平衡被打破(或是破壞了),人就會生病,所以在治病時不能忽視調節機體與周圍環境的盈虧平衡。如秋季天氣久旱無雨,易引起老年人呼吸道疾病,瑤醫常用羅漢果燉豬肺等以潤肺來預防及治療,多能收效。又如冬春天氣久雨不晴,氣候潮濕,人們患病多有“濕氣重”的表現,即是濕盈,濕盈就會引起寒濕凝滯,寒濕凝滯常引起風濕病,故在嶺南冬春季風濕病為多發病,瑤醫常用祛風除濕、活血散寒的草藥煎水薰洗或藥浴,以消除機體內盈餘的寒濕來預防或治療風濕病。瑤醫注重調節機體與自然界的盈虧平衡還表現在冬補夏消春燥秋潤的飲食特點,這樣就能使身體內部及機體與周圍環境盈虧平衡,從而預防疾病的發生。同時瑤醫還認為,一年四季的更替,每月月亮圓缺的變化,晝夜的不同對人體盈虧平衡都有一定影響,所以在治病投方的藥物劑量及服藥時間上常根據季節的不同,月亮圓缺及晝夜的變化來進行調整,常能收到更顯著的效果。

二、病因

瑤醫認為人體患病與自然界環境影響、飲食不調、意外創傷、勞累過度、房事不節、先天稟賦異常等因素有很密切的關係。

(一)自然環境的影響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因此,自然界氣候或環境的變化,必然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人體。若氣候發生了異常變化或環境衛生不良,而人又不知道趨避或改善環境,就會導致人體生病。例如,春、秋兩季,本是風和日麗、氣候涼爽、令人舒適的季節,若氣候反常,或酷熱逼人,或綿綿陰雨致濕邪傷人,則會導致脘腹劇痛、欲吐不吐,甚至昏迷的“螞蝗痧”;又如,夏季烈日炎炎,而人若在烈日下長時間勞作,多會發生突發性脘腹劇痛、發熱、口渴、全身酸痛、皮膚變黃,甚至昏迷的“泥鰍痧”等。

(二)飲食不調

瑤族中有“人食五穀生百病”之說,這裡“五穀”泛指食物。瑤醫認為,五穀雖養人,若飲食不節制,或過食生冷,或食入不清潔食物,都會使人生病。

(三)意外傷害

瑤族人民多生活勞作在深山峻岭或茂密叢林之中,常會受到毒蟲、猛獸、狂犬侵襲,或農具、武器及不慎摔跌等傷害而致皮破肉裂、骨折、大出血,或感染破傷風、狂犬病、中毒等,這些常是導致他們身體病殘,甚至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

(四)勞累過度

過去瑤族人民生活極為貧困,為了生存他們常常超強度地勞動,為避戰禍他們常翻山越嶺,長途跋涉,遷徙到人跡罕至的深山叢林中重建家園,以致勞累過度,使臟腑、筋骨受損,而患全身筋骨疼痛、少氣乏力、食欲不振的“傷力病”。

(五)房事不節

瑤醫認為,夫妻同房是生兒育女、繁衍後代的一件生活大事,也是維繫夫妻感情的一種方式,但是房事應該有節制,否則會引起疾病。如“月癆”,即因婦女產後惡露未盡而行房事所致的身體久不康復、面黃肌瘦、食欲不振的婦科疾患;男子色慾過度,則會導致不思飲食、骨幹肉瘦的“色癆”等。

(六)先天稟賦異常

瑤醫認為,由於先天稟賦不同,人的身體素質有所差異,不同體質的人易患不同的疾病,所以瑤醫中流傳有“百人生百病”之說。

瑤族醫藥,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考察其治療方法,亦是十分豐富多彩。

瑤藥

瑤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我國南方山區。由於亞熱帶地區特有的溫和氣候,充足的雨量,肥沃的土地,繁茂的植被等自然條件;由於西南、華中地區動物資源豐富,這種多層次、多門類的生態環境類型,造就了瑤族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這裡的瑤族人民不僅改造了自然,而且利用當地動、植、礦物資源創造了瑤族醫藥。

受歷史條件限制,至今沒有任何記載以資證明瑤藥種類。據一些瑤族地區的藥物資源調查報告統計,瑤醫使用藥物品種約836種,土石草木,鳥獸蟲魚,無所不包。對836種藥物基源考證,隸屬於186科,瑤醫套用較多的藥用植物有水龍骨科、蓼科、薔薇科、豆科、唇形料、菌科、葫蘆科、百合科、蘭科等。

隨著醫學科學事業的發展,瑤醫藥寶貴的經驗正在被挖掘、研究。一些典型的、臨床常用的瑤藥,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確有可靠療效,大有開發價值。如:

冬心威:為杜鵑花科植物真白珠(Franch.)Rehd.的全株或根。用於產後或風濕性關節炎、慢性氣管炎,泡酒服或煎水洗澡。根、莖、葉均含揮髮油,其主要成分是水楊酸甲酯。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揮髮油有祛痰作用及抗菌、抗病毒的作用。這表明瑤胞用瑤婆風治療慢性氣管炎與現代藥理研究結果是相吻合的。董醬背:為茜草科植物玉葉金花的根或全株。用於腸炎、腹瀉,預防中暑,煎水服。莖、葉含豆甾醇、B-谷甾醇、三萜酸類阿江酸(arjunolicacidC30H48O5)。本品經預試有胺基酸酚類、甾醇類等反應。

釀摸勉:為菊科植物地膽草的全草。具有清熱解毒之功,主要用於慢性肝炎、黃疸型肝炎、目赤腫痛、癰腫瘡毒。江華高灘仲醫院,用地膽草、虎杖等配伍使用,治療肝炎,效果較佳。地膽草60克,海金沙葉60克,水梅柳葉60克,冰片6克,將前三味侵入淘米水內,揉爛,過濾後放人冰片,用鴨毛將藥水塗患處,治療天皰瘡;鮮地膽草適量,搗爛外敷治目赤疾病。全草含表無羈萜醇(epifriedeli一nol)、蛇麻脂醇(lupeol)、豆甾醇(stigmasterol)、三十烷醇(triacontan-1-01)、三十二烷醇(dotri-cotan-1-01)、乙酸蛇麻脂醇脂(lupeolacetate)、去氧地膽草素(deoxgelepha一ntopin)及異去氧地膽草素(isodeoxyelephantopin)。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地膽草注射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山慈菇山慈菇

山慈姑:為防己科植物青牛膽或纖梗青牛膽金果欖的塊根。用於治療痤瘡。塊根加米醋磨漿,醋漿塗抹於臉部,每天3~4次,效果很好。塊根含巴馬亭(Palmation)和加倫賓(Columbin)。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塊根對鉤端螺鏇體有抑制作用。

地雷:為毛莨科植物單葉鐵線蓮的塊根。用於跌打損傷疼痛、腹痛、癌症疼痛;外傷醋磨外敷。曾將地雷製成注射液在臨床上使用,對消化道平滑肌痙攣等所致腹痛及各種癌症疼痛,均取得很好的效果。化學成分測試:有酚性成分及皂甙類成分的反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地雷提取液能緩解腸、胃平滑肌痙攣。

走血風:為芸香科植物飛龍掌血的根。用於跌打損傷、風濕性關節炎、肋間神經痛、風濕偏癱等,煎水服。江華縣人民醫院曾將飛龍掌血製成注射液肌注,治療風濕關節痛取得較好的效果。根皮含白屈菜紅鹼、二氫白屈菜紅鹼、飛龍掌血內酯、飛龍掌血異成烯內酯、茴芹香豆素、異茴芹香豆素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飛龍掌血注射液按1ml/100g體重腹腔注射,對大鼠蛋清性踝關節腫、大鼠甲醛性踝關節腫、大鼠棉球肉芽腫以及對小鼠醋酸刺激痛反應都有非常顯著的抑制作用。

獲表:為蘭科毛萼珊瑚蘭的全株。用於風濕性關節炎、偏正頭痛,泡酒服或煎水服或作藥條灸患處。蘭山縣科委將毛萼珊瑚蘭作為風濕藥酒開發。

破石珠:為葡萄科植物三葉青的塊根。用於泌尿系統結石、胃痛、跌打損傷,煎水服或研末敷患處。民間以破石珠為主藥的複方,治療泌尿系統結石。塊根含黃酮及黃酮甙、精氨酸等多種胺基酸、粘液質、鞣質、酚類、甾體化合物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對流感、乙腦等病毒有抑制作用;具有促進家兔肝細胞吸收和吞噬放射性四碘四氯螢光素的功能,並對家兔四氯化碳中毒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黑蕻瓜:為大戟科植物算盤子的根。用於腹瀉、痢疾,煎水服或煮蛋吃,連湯服下。江華縣民族醫院形成了以算盤子根為主治療小兒腹瀉的協定處方:算盤子根、小鳳尾草、金銀花、火炭母草、石榴皮、十大功勞葉、野甘草各適量,效果很好。

癲子藥:為竹柏科植物竹柏的根、樹幹、樹枝。用於精神病,煎水服。江華縣著名瑤醫嚴坤明醫生經驗方(竹柏30克,黃柏15克,山豆根20克,前仁10克,麥冬10克,桔梗10克,大黃15克,梔仁20克,川芎10克,木通10克,黃連10克,桂枝10克,柴胡10克,甘草5g)以竹柏為主藥組成的複方治療精神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醬滴:為紫葳科植物紫葳的根、花。用於骨折、跌打損傷、酒糟鼻,煎水服或搗爛外敷,化學成分測試有黃酮、生物鹼、鞣質及還原糖的反應。

五指毛桃:為桑科植物粗葉榕的全株。用於肝硬化腹水,煎水服。根含甾體,香豆精、糖類及胺基酸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五指毛桃根的煎液、乙醇提取物、乙醇回流後殘渣之水提物,給小鼠灌胃(氨水噴霧引咳法)均有明顯的止咳的作用;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有較好的抑菌作用。

苦菜公:為敗醬科植物白花敗醬PatriniaVillosaJuss.的全草,用於敗血症、胰腺炎、指頭炎,煎水服或鮮品搗爛外敷。全草含揮髮油,乾燥果枝含黑芥子甙等;根及根莖含白花敗醬甙、白花敗醬醇、白花敗醬醇甙、齊墩果酸、番木鱉甙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本品有抗菌作用,在試管內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的生長;對葡萄球菌、鏈球菌有強烈的殺滅作用,對病毒亦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實驗證明本品提取物在雞胚內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同時能促進肝細胞增生,防止肝細胞變性;乾燥果枝能疏通門靜脈循環,加速肝細胞再生,並有降酶、降絮作用。自花敗醬已開發成沖劑、片劑等多種新藥。

雪朋仲:為番荔枝科植物瓜馥木的全株。用於風濕關節痛、坐骨神經痛,煎水服或煎水洗澡,每逢瑤族傳統的端午藥市,本品到處可見,常與其他風藥配伍洗澡。

繡花針:為茜草科植物虎刺的全株。用於B型肝炎及肝硬化腹水、身體虛弱、小兒疳積等,煎水服。此為著名瑤醫嚴坤明的單驗方,臨床使用,效果很好,有待進一步研究。本品含虎刺素、虎刺醇等多種蒽醌類化合物。

匝乾:為茜草科植物劍葉耳草的全草。用於小兒咳嗽,煎水服。本品昧甜,小兒樂於服用,在瑤族地區治療咳嗽廣泛使用,有待開發利用。

屆招覓:為五加科植物樹參的根或全株。用於風濕骨痛、偏癱,煎水服或煎水洗澡或泡酒服。瑤胞認為本品是治療風濕病、偏癱的必備藥,。

八角蓮:為小檗科植物八角蓮的根及根莖。用於毒蛇咬傷、肝癌,煎水服或搗爛外敷。瑤胞認為本品是珍貴藥物,治病效果好。該藥的抗癌作用有待進一步研究。本品根及根莖含抗癌成分鬼臼毒素和脫氧鬼臼毒素。

零陵香零陵香

零陵香:為報春花科植物靈香草的全草。具有祛風寒,辟穢濁,止癢之功,用於傷寒、感冒頭痛、胸腹脹滿、下痢、遺精、鼻塞,牙痛、皮膚瘙癢,為瑤族人民佩帶、懸掛之品,起著有病治病,無病避疫的作用。早在宋代即為瑤山的著名特產,一般生長於深山老林的蔭涼腐殖土中,至今還是大瑤山原始密林的特產,為瑤族地區重要的貿易藥材,現已能人工種植,大量出口國外,主要用於提取高級煙用香精。

瑤族保健

在歷史上,瑤族人民在預防醫學方面也總結出豐富的經驗。如瑤族先民很早就認識到某些疾病是可以互相傳染的,當隔離了病人或焚燒其屍或遷徙其居,就能預防某種疾病的傳播。《開建縣誌》:瑤族“懼患痘,有出而染者,不得復入”。在《阮通志》中有這樣的記載:“有病歿,則並焚其屍徙居焉”。瑤族對天花等烈性傳染病,“採取嚴禁天花患者回歸原來材寨居住的方法,將病人與居民隔離開,以減少這種疾病的流行”。這種隔離方法在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八排瑤族地區及廣西金秀瑤族自治區縣的羅運地區都曾採用過。瑤族許多地區有火葬的習慣。火葬既達到消滅傳染源的目的,又可保護環境免受污染。這種文明的葬禮,也正是當今社會所提倡和推廣的。

瑤族的村規民約,也反映了瑤族預防醫學歷史的又一個側面。如《瑤家河規》中規定:“不能亂倒雜物污染河水”。瑤族的“石牌”中也有關於不得亂放藥毒魚的規定。這都說明了瑤族人民在與疾病作鬥爭中很早就認識到疾病可以傳染,用隔離或消滅傳染源的方法可以制止傳染病的流行,用預防的方法可以減少疾病的發生,並採取了簡單易行而有效的隔離方法及地方法規性的環境保護措施。瑤族人民就是將防與治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而保證了本民族的健康、繁衍,也為人類的健康作出了貢獻。

瑤醫用的植物藥,常與動物的肉、骨頭或內臟配伍。究其原因是:植物藥大多是用新鮮的原生藥,未經過特殊的加工炮製,一般水煎服或外洗,這樣藥力一般較猛,易過量而產生毒副作用,特別是打類藥,與動物性藥物配伍後,藥力就和緩些。再則配入骨頭等共燉,煎煮的時間較長,一些毒性植物藥,久煎後毒性可降低。同時,由於瑤族歷來生活條件艱苦,生活水準較低,動物蛋白來源少,加入動物的骨、肉、內臟共燉,吃肉喝湯,可以增加機體動物蛋白的攝取量,從而增加機體的抵抗力,有些動、植物藥配用,還能起到協同、增加藥效的作用。由於上述種種原因,瑤族用藥以動、植藥物配伍,常能收到殊效。

衛生習俗,它反映了瑤族人民燦爛的傳統文化的健康部分,成為瑤族醫藥重要內容之一。

瑤族大多高山為居,遷徙頻繁,游耕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深山老林,藥物資源卻十分豐富。勇敢勤勞的瑤族人民,利用本地的藥物資源防病治病、保護健康、繁衍後代的經驗是很豐富的。然而沒有本民族的文字,無法對豐富的醫藥衛生經驗進行文字總結,傳給後代,衛生習俗則成為一種特殊的記載和傳錄方式,至今不少地區瑤寨仍沿用不衰。

(一)門邊插青葉

在金秀等一些瑤寨中,凡是家中添丁加口,即在大門邊插上一枝青葉,告示外人不準入屋。添的是男孩就在門連插上一枝竹葉,是女孩就在門連插上一枝樹葉。瑤族人民認為,嬰兒陽氣未足,接觸外人容易“招風引鎖”,故不準生人入屋,直至小孩滿月為止。

在嬰幼兒期,瑤家最忌的是“風”、“鎖”(包括現代醫學所指的新生兒肺炎、新生兒破傷風及嬰幼兒腹瀉)。“痘”(指水痘天花)。早在《開建縣瑤僮》中就有瑤人“最畏患痘,有出而染痘者,不得復入”的記載。

門邊插青葉實為一種有效的預防疾病措施,對減少許多新生兒疾病的發生,保證嬰幼兒的健康成長起了積極作用。

瑤族另一種衛生插青習俗是:家裡有人患重病,就用新鮮茅草打一個結,掛在大門邊上,暗示別人不要隨便進屋。他們認為,病人應忌風避瘴,而生人來時會給病人招風染瘴;另外,認為病人穢氣重,在自家大門邊插上青葉,別人看見青葉就會自動避開,以免把穢氣傳給別人,更不帶小孩去串門了。這不僅是瑤族人民在生活中養成的美德,也是他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與疾病作鬥爭而形成的對疾病傳播及預防的科學認識。

(二)火葬

瑤族的喪俗因地區和支系而異。如“勉”支大都行土葬,“布努”支過去興過岩葬,現興土葬。“拉珈”支葬式有3種:成年人火葬,未成年人土葬,嬰兒行掛葬,廣東連南八排行“游屍葬”。據考,在遠古的年代裡,瑤族老人逝世,大都裝入棺柩設靈堂祭奠,請師公、道師做道場為死者超度,然後火葬。後來由於受到壯、漢族文化的影響,部分地區才改為土葬。但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等地區的部分瑤族至今仍用火葬。他們認為,人死後,腐敗的軀體會散發出一種毒氣,這種毒氣會污染水源,山林,健康人接觸了被弄髒的水源、山林就會得病。他們還認為,那些因癆病(肺結核)、老鼠瘡(淋巴結核、鼻咽癌等)和發人瘟(霍亂)而死的人,他們的口鼻中會有孑孓蛆蟲湧出,這些孑孓蛆蟲不但能使接觸死者的人得病,還會通過污染水源、山林而使他人得病。所以凡是生“癆病”、“老鼠瘡”及“發人瘟”而死的人,死後立即用煎熟的雞蛋蒙住死者的口鼻。然後再洗身入殮,做道場,出山在野外火化。火化所用的燃料為送葬者每人帶一捆乾柴或松枝加上臨時就近拾來的乾柴,據說用煎蛋堵口鼻,一是堵住孑孓蛆蟲不讓其散發出來;二是已經散發出來的孑孓蛆蟲會附在有香氣的雞蛋上。這既保護了水源、山林的清潔,又方便了後代對遺骨的處理;更重要的是,對那些確患傳染病而死的人,經過火化,徹底地消滅了傳染源,保護了他人的健康。

(三)芭蕉葉當碗

瑤族人民非常講究禮節,尊敬長輩。許多地區的瑤族在紅、白喜事中,村寨內不管同姓異性,所有的男女長輩都要請到,就是有病的老人也不例外。有病的長老懂得到別人家裡飲酒作客或在民眾聚餐的場合,都自覺帶去食具。如果他們忘了帶食具,就會自覺地取芭蕉葉代碗,臨時修木枝代筷。餐中讓別人替他們挾菜放在芭蕉葉中。在這種場合,有病的老人不會受到歧視,反而很受人的尊重,同桌人都會熱情地給他們夾菜添飯。有的地方的瑤族還有家庭分餐的習慣。這說明瑤族先民對防止病從口入早已認識。所採取的手段和措施是科學合理的。並作為一種習俗沿襲下來。

(四)藥粑

瑤族由於高山而居,村寨零星分散,三戶一村五戶一寨,遠古年代,交通不便,缺醫少藥,生產技術落後,衛生條件也差,腸道寄生蟲病(如蛔蟲、鉤蟲等)頗為流行。為了保證人們特別是後代的健康,廣西金秀的茶山瑤每年三、四、五月份習慣採用一種植物的葉搗碎取汁與糯米粉、糖混合做成粑粑吃,吃藥粑後第二、第三天,常能驅出大量的蛔蟲。由於方法簡便易行,糯米粑粑味香可口,而且驅蛔效果好,無任何副作用,男女老少均樂於接受,故而形成一種習俗沿襲下來。如果哪一家因缺糯米而做不了粑粑,那么,鄰居的大嬸、大娘們會送些給他們,小孩子們相互之間也常會三五成群拿來粑粑做“家家”。從而保證了人們特別是兒童每年都能定期驅蟲,驅蟲覆蓋面達100%。這一習俗,在山區醫藥科學技術落後的年代裡,對保護人群特別是兒童的健康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就是在今天,用糯米藥粑驅蟲,對於分散居住的瑤寨,也比防疫保健工作者挨家逐戶地去分發驅蟲西藥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方便。

(五)藥浴

瑤族藥浴瑤族藥浴

自古以來,瑤族人民雖然居住條件差,文化水準低,但他們卻酷愛清潔。不論嚴冬臘月或是夏日酷暑,每天勞動後都要洗澡。他們洗澡不同於其他民族只有清水一盆,而是用藥水洗,俗稱藥浴。

據調查,居住在廣西金秀龍勝、忻城、上林、馬山、都安等縣各支系的瑤族人民及湖南的花瑤都有藥浴的習慣。

瑤族藥浴的藥材是採用當地盛產的草藥。一次藥浴所用的草藥,少則幾十種,多則上百種。這些藥都是平時勞動之餘就已採回的,有的是房前屋後野生的,或是種在菜園裡的,所以用時非常方便。所用藥物因地制宜,功能多種多樣,有清熱解毒、祛風散寒、舒筋活絡、滋補氣血等等。藥浴時,常根據不同對象、不同季節或不同疾病選擇不同藥物。通常新生兒及產後婦女多選用溫補和消炎作用的藥物,比如大血藤、五指毛桃、九節風、鴨仔風、穿破石、杜仲藤等,這樣可預防產婦及新生兒的各種感染,滋補氣血,促進產婦子宮復舊。產後藥浴,人們稱這為“月里藥浴”。許多瑤族婦女,產後經過藥浴等調養保健,產後十天左右就能上山參加體力勞動。同時新生兒往往有隨母藥浴的習慣。勞動後淋雨受寒,也要進行藥浴,可起到溫中散寒、舒筋活絡及恢復體力、預防風濕的作用。常選藥物為老薑、米酒、大發散小發散、桃樹葉、青蒿等。老年人也很注重藥浴,一般多用活血溫補之藥,如大鑽、小鑽、大血藤、扶芳藤、青春藤等。這無疑對促進機體新陳代謝,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很有幫助的。對患有風濕骨痛或外傷後遺症者,則多選用祛風散寒、活血化瘀、強筋健骨之藥,如山蒼子、木滿天星、九節風、大駁骨、小駁骨。松筋藤、毛杜仲等,這些藥物可起到舒筋活絡、恢復肢體功能等作用。若患有鶴膝風、肩周炎、坐骨神經痛及骨質增生等風濕痹痛,常選用祛風散寒、除濕、活血鎮痛之品,如大鑽、小鑽、十八症四方藤、兩面針及各種有刺的木本及藤本植物。

許多地區的瑤族還有應節進行藥浴的習慣,如時令佳節或年終歲尾,男女老幼都進行藥浴,如農曆五月初五,廣西的忻城、上林、馬山、都安、金秀等縣的瑤族,這一天上午家家戶戶都派人上山採集“百草藥”。所謂“百草藥”,即除有毒的和會引起皮膚過敏的以外,凡是綠色草木植物,每種都要采一些,採得越多越好,最好是采夠一百種,這些植物起到各種各樣的藥物作用,故稱為“百草藥”。采“百草藥”時,要帶刀子和鋤頭,大部分草藥是採集枝葉,有少部分是採集皮或根莖。如苦楝樹要皮,青龍草挖根,金銀花採花,冬茹要塊莖,野山梨則要果實。

采“百草藥”必須在上午完成,因為上午空氣清鮮,陽光暖和,花紅葉綠,百鳥歌唱,大自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景象,人們認為在這個時晨是一天當中最“吉利”最理想的時間。在這個時間裡採回草藥,洗澡,便可以治病強身,延年益壽。

“百草藥”採回以後,洗淨泥沙,置通風處吹乾,等到下午五時左右,由家裡一位年紀最大的、身體健康的老人將草藥砍成三寸左右小段,放進一個大鍋,加入數擔清水進行煎煮,約煮沸十五分鐘左右,將藥渣撈起,加入少許食鹽或不加食鹽,離火待藥液溫度自然降到適合洗澡時,按傳統規矩,按年齡由大到小順序,各人舀一盆藥水去洗澡。有的地方藥浴是用一個高70厘米,直徑70~80厘米左右的大木桶做澡盆,可以盛裝一兩百斤藥水,洗澡時除頭部外,全身都浸泡於藥水中。“百草藥”藥液氣味芬芳,經泡在藥水裡洗浴之後,感到筋骨輕鬆,渾身舒爽,精神倍增。

(六)打“老同”喝保健飲料

瑤族人民十分好客,遇到知己,不論本民族或壯、漢等其他民族,便結為摯友,稱打“老同”或“老庚”,並習慣以酒待客,有的還把“三碗槽酒”作為結交真正朋友的標誌。餐桌上,酒已成為瑤族人民不可缺少的保健飲料。他們喝的酒絕大多數都是自己釀製的米酒,濃度不高,還喜歡喝自己泡製的藥酒。他們採用深山裡豐富的藥物資源,並根據不同的季節或年齡配製不同的藥酒,有防治風濕的,有病後滋補的,也有老年飲用的。由於瑤族人民多高山而居,長年煙霧繚繞,氣候十分寒涼潮濕,酒可舒筋通絡、驅寒祛濕,加上某種藥物,長年飲用,可防病延年,益身健體。歷代瑤族人民在實踐中總結出豐富的酒文化,至今仍沿用不衰。

瑤族人民喜歡喝茶,除了綠茶外,還有桂皮老薑茶、血藤銀花茶、山楂茶及各種涼茶。其中綠茶是主要的茶基。綠茶都是自種(或野生)、自采、自製,採集的時間為每年農曆三月至四月份(即清明節前後)茶樹剛剛發芽之時,採集其嫩苗經小鍋生炒,手工揉搓等工藝精製而成。現代研究表明,綠茶不僅具有提神醒腦、幫助消化、降低血脂及解毒等作用,還有抗癌、防癌作用,其他茶型,常因不同的季節或年齡而臨時配製飲用。瑤族人民的喝茶習俗,對防病治病,增進健康無疑是有裨益的。

(七)掃寨

掃寨又稱洗寨,其意義是去除邪氣和疾病,祈求人畜興旺,五穀豐登的一種衛生習俗。廣西南丹縣等瑤寨,凡遇有疾病流行或禽畜發瘟時,全寨各家各戶都要舉行掃寨活動。從火堂開始,一直掃至大門外,然後清掃屋前屋後,把整個寨子掃得乾乾淨淨。這實際上是一次民眾性的衛生運動,對清除傳染源,控制疾病的蔓延,保障人民民眾健康、發展生產起了有益的作用。

(八)醫藥衛生融於地方法規中

一個民族的地方法規體現了民族的切身利益,起到了保障社會治安及促進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瑤族地方法規除了上述內容外,還把優生優育及環境保護等醫藥衛生內容列入其中。如“石牌”條文中明文規定:“凡是同一宗族的男女五代內不得聯婚;凡是有姻親關係的親屬三代內不準通婚……。”而在瑤族人民心目中,“石牌大過天”,石牌所規定的內容人人都得嚴格遵守。這就有效地控制了近親婚配,從而保證了本民族的人口素質。為了保護水源,保障環境不受污染,瑤族“河規”中規定:“不得把垃圾等污物倒入河中……。”這些地方法規對促進瑤族人民的健康繁衍起了積極的作用。

(九)瑤醫藥巾法

藥巾法是令患者佩戴含有藥物的巾帶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本法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活血通絡、利濕行水、溫中止瀉、養心安神和止血消炎等功效。主要用於善忘、水腫、痹痛、腹痛、腹滿、吐瀉、陰毒、陽萎、遺精、閉經和外傷出血等病症。

宗教信仰

瑤族的宗教信仰比較複雜,有些地區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或圖騰崇拜占有一定地位;有些地區則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道教對瑤族影響很大,凡屬喪葬一套祭祀儀式,基本上按道教法旨進行,只是其中摻雜了一些民族原始宗教的內容。瑤族人認為狗是自己的祖先,在重大節日時都是先有狗上桌舔食後方能食用。相傳在遠古時代,兩個大王之間互相打仗,其中一大王下詔,如殺死對方者將女兒許配給他,瑤族的祖先將詔文揭下,深夜潛入軍中將那大王頭顱咬下。許諾的大王不好反悔,卻又認為這是一隻狗,於是要求他們隱居深山。瑤族的祖先帶著大王的女兒來到你四面環山之地,不料,深夜瑤族的祖先竟由狗變成人,二人結為夫妻。後發展為千戶人家,此地被後人稱為千家峒。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熱瓦普
熱瓦甫
蘆笙
月琴
琵琶
瑤族

堂鼓
象腳鼓
鋼琴

排鼓
骨笛
木鼓
木葉
碰鈴
腰鼓
葫蘆笙
銅鼓
蜂鼓
勒尤
洞簫
伽倻琴
腰鈴
豎箜篌
艾捷克
大鼓
葫蘆絲
胡西它爾
彈布爾
三弦
光攏
阮鹹
弓琴

木琴
巴烏
海螺
考姆茲
鷹笛
竹笛
二胡
豎笛
短笛
納格拉
小提琴
卡龍
四胡
獨弦琴
吉他

柳琴
高胡
板胡
京胡
京二胡
椰胡
墜胡
墜琴
葫蘆胡
革胡
管子
口笛

板鼓
奚琴
拍板
冬不拉
雅托克
馬骨胡
竹鼓
棒棒
火不思
琤尼
天琴
口琴
鐵簧
小鑼
鳳首箜篌
牙箏
鑼鼓
東布爾
三胡
揚琴
嗩吶
杖鼓
大鑼
手風琴
庫布孜
銅鏡
八角鼓
侗笛
牛腿琴




石磬
口弦

長鼓
中胡

小鈸
龍頭三弦
卡龍琴
咚咚喹
篳篥
大筒
長號
打溜子
尺八
馬頭琴
芒筒
蒙古四弦琴
叮咚
鼻簫
口弦琴
木魚
薩它爾
梆子

牛腱琴
土胡
口細
橫笛
寧寧
排簫
竹筒
竹琴
都塔爾
庫木日依
蘆管
曲項琵琶
鉤鑼
雙飛燕
溜子鑼
曼多林
姊妹簫
筆管
銅角
狍哨
單面鼓
竹口弦
銅鈸
方響
雲鑼
口簧
短簫


哈亞

玄琴
納格納鼓
低胡
苗族三弦
竹筒鼓
架鼓
悶笛
大金
鼻笛
小金
依姆欽
角胡
擂琴
銅鈴


篳魯
小二胡
阿烏
扁鼓
土塤
嚓拉器
革鼓
托布秀爾

木庫蓮

盤鈴
羌笛
手鼓

唎咧
嗶噠
陶塤
牛頭塤
葉笛
秦琴
喃嘟喝
宰靠

葦笛
羊角編鐘

單鼓
大廣弦

艾介克
甲鈴
柄鼓
葫蘆琴
達夫
四弦胡
都它爾
杵臼
拉阮
軋箏
築竹

達甫
梅巴
哩嚕
鋩鑼
切波
新笛
匏笙
四弦奚琴
吐良
鹿哨
蒙古琵琶
克亞克
南堂鼓

搏拊
五弦

恆格勒格
鼓板
羯鼓
渾圖日
尚庫布孜
橫簫
獨他爾
抱懷
批把胡熱
岡林
葉琴
銅鑼
多吉尺布
大瑪如
羊皮豉
亞加
虎鈕錞於
科詩耐依
響蔑
牛角號
四弦
響篾
迷迷
蘇那
鐵鼓
直笛
苗族二胡
修德日格胡熱
節特根
匹昌庫
化昌子
光囡
托立
黃嘎日特
光宰
光貫
光賓
光克拉
手鈴
鈸鑔
木鼓魚磬
光妥
羊角號
賓剎
統嘎
鋩聳
線木
臘港
嘎臘薩
麻短
墨克納
麻賓
麻闊
木魚兒
滿大林
郭墮
潘琅
銅羅
篳朗木叨
篳咪
篳羅木
庫波孜

熱布甫
塞依託爾
班羅
布蘭孜庫姆
篳嚕
匹麗麗亞
篳桂罕
巴利曼
篳提尤
蘇爾耐
喀什熱瓦甫
烏孜別克熱瓦甫
篳鈴埋
篳伙
薩帕依
恰克恰克
括朔克
篳粉
懷三
皮克利
篳南害
巴拉來卡
抱跛埋
魚磬
傣定
笓笓
四頁瓦
定旦
庫涅
拉比斯
二弦琴
手琴
曼佗林
定郭叨
破鼓
朋奴化
文土文
定郭埋
定郭拎
獨木鼓
哨葉
猴鼓

口弓
阮琵琶
裝嫪
口拜
克勒庫布孜
灼吧
牛角郎
雞婁鼓
六孔竹笛
四孔佤笛
瓦弱直笛
破口直簫
稻稈笛
單簧吹管
笛喔
色不孜克
白族小鼓
卡爾得乃
阿德爾那
斯爾那依
缺口簫
同肯
臀板
腳鈴
麥稈嗩吶
土笛
咪咪兒
木笛
鼻哨
膜笛
神鈴
哈爾馬力
扎比
俄比

來都嘎
篳斜
冊節
烏翁
阿塔
大皮鼓
展積
什鴉
蘇古都
期哩
板鈴
哇嗚
增疆
確索
彈撥爾
謝勒鐵爾
薩孜
坎吉

中國56個民族名稱

官話拼音中文名稱人口
Hàn Zú 漢族1,230,117,207
Zhuàng Zú壯族16,178,811
Mǎn Zú滿族10,682,263
Huí Zú 回族9,816,802
Miáo Zú 苗族8,940,116
Wéiwúěr Zú 維吾爾族8,399,393
Tǔjiā Zú土家族8,028,133
Yí Zú彝族7,762,286
Měnggǔ Zú蒙古族5,813,947
Zàng Zú藏族5,416,021
Bùyī Zú布依族2,971,460
Dòng Zú侗族2,960,293
Yáo Zú 瑤族2,637,421
Cháoxiǎn Zú朝鮮族1,923,842
Bái Zú白族1,858,063
Hāní Zú哈尼族1,439,673
Hāsàkè Zú哈薩克族1,250,458
Lí Zú黎族1,247,814
Dǎi Zú 傣族1,158,989
Shē Zú畲族709,592
Lìsù Zú傈僳族634,912
Gēlǎo Zú仡佬族579,357
Dōngxiāng Zú東鄉族513,805
Gāoshān Zú 高山族458,000
Lāhù Zú拉祜族453,705
Shuǐ Zú水族406,902
Wǎ Zú佤族396,610
Nàxī Zú納西族308,839
Qiāng Zú羌族306,072
Tǔ Zú 土族241,198
Mùlǎo Zú仫佬族207,352
Xíbó Zú錫伯族188,824
Kēěrkèzī Zú柯爾克孜族160,823
Dáwòěr Zú達斡爾族132,394
Jǐngpō Zú景頗族132,143
Màonán Zú毛南族107,166
Sǎlá Zú撒拉族104,503
Bùlǎng Zú布朗族91,882
Tǎjíkè Zú塔吉克族41,028
Āchāng Zú阿昌族33,936
Pǔmǐ Zú普米族33,600
Èwēnkè Zú鄂溫克族30,505
Nù Zú怒族28,759
Jīng Zú京族22,517
Jīnuò Zú基諾族20,899
Déáng Zú德昂族17,935
Bǎoān Zú保全族16,505
Éluōsī Zú俄羅斯族15,609
Yùgù Zú裕固族13,719
Wūzībiékè Zú烏孜別克族12,370
Ménbā Zú 門巴族8,923
Èlúnchūn Zú 鄂倫春族8,196
Dúlóng Zú獨龍族7,426
Tǎtǎěr Zú塔塔爾族4,890
Hèzhé Zú赫哲族4,640
Luòbā Zú珞巴族2,96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