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敗醬

白花敗醬

白花敗醬入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以後歷代本草均將其收入。其根莖、根及全草均可人藥,性味苦、辛、涼,具清熱利濕、解毒排膿、活血化瘀、清心安神等功效,常用於治療闌尾炎、痢疾、肝炎、扁桃體炎、癰腫瘡毒等症。 (概述圖來自:中國自然標本館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白花敗醬 白花敗醬

白花敗醬Patrinia villosa Juss. 多年生草本,高達1m。地下莖細長,地上莖直立,密被白色倒生粗生或僅兩側各有1列倒生粗毛。基生葉簇生,卵圓形,邊緣有粗齒,葉柄長;莖生葉對生,卵形或長卵形,長4~10cm,寬2~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1~2對羽狀分裂,基部裂片小;上部不裂,邊緣有粗齒,兩面有粗毛,近無柄。傘房狀圓錐聚傘花序,花序分枝及梗上密生或僅2列粗毛;花萼不明顯;花冠白色,直徑4~6mm。瘦果倒卵形,基部貼生在增大的圓翅狀膜質苞片上,苞片近圓形。花期5~6月。

生長環境

白花敗醬 白花敗醬

喜生於較濕潤和稍陰的環境,較耐寒,通常生於海拔50—2000m 山地的溪溝邊、山坡疏林下、林緣、路邊、灌叢及草叢中。對土壤要求不甚嚴格,但以肥沃的沙質壤土為佳。

分布範圍

生於山坡草地、路旁。除西北外,全國均有分布。

主要價值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保健意識和返璞歸真、崇尚自然觀念日益增強,膳食結構和飲食口味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綠色無公害保健食品越來越為人們所青睞。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草有小毒。

營養及藥用價值

白花敗醬 白花敗醬

白花敗醬因其有益藥用成分異戊酸和多種皂苷具有的獨特陳醬氣和清苦味而得名,是我國的傳統救荒野菜。

據分析,每100g鮮嫩莖葉含17種胺基酸,總量還14995.69mg,維生素C 42.65mg,維生素B 20.22mg,B-胡蘿蔔素8.36mg,乙酸75.8mg,蘋果酸92.77mg,同時富含鐵、洹?~、錳、鉀、鈣、鎂等多種微量元素

經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敗醬的根莖和根含多種三萜類皂甙(敗醬甙等)和環烯醚萜及含有以敗醬烯和異敗醬烯為主成分的揮髮油,此外還含有內酯、香豆素、黃酮類及微量的生物鹼。具有鎮靜、鎮痛、抗菌、抗病毒、抗腫瘤、保肝利膽、止血和增強免疫力等多方面的藥理作用。

這些都為將白花敗醬用於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提供了科學依據。此外,白花敗醬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枯草桿菌、鏈球菌和變形桿菌等亦有抑制作用。

採制

夏季開花前採挖,曬至半乾,紮成束,再陰乾。

植物繁殖

白花敗醬 白花敗醬

1、選地 做畦選擇近水源田塊翻土做畦,畦寬80厘米,畦溝深20厘米,寬25厘米。清除雜草,平整畦面。每畦橫行打穴2個,株行距40×20厘米。每穴施腐熟欄肥和山灰少量,合667平方米施欄肥1750公斤,山灰1500公斤。 2、育苗定植採用幼苗定植、根狀莖扦插繁殖或種子繁殖均可。經試驗,幼苗定植返青最快,產量和產值最高。幼苗定植從2月至8月均可,最早可提前到年底。採用地膜覆蓋,可提早出苗,早期效益高些,但相對來說成本也高些。一般立春後移到生長良好的地方,用鋤頭連根挖取健壯的幼苗,剪掉頂端的黃莖葉定植,大苗1~2株一穴,小苗2~3株一穴,定植後用土蓋平。定植時間以晴天傍晚為佳。出苗後在畦中央澆施稀薄氮肥,一般每667 平方米施10公斤尿素摻水1000公斤。注意不沾著根。

草藥屬性

別名:苦薺公, 苦齋, 敗醬草, 胭脂麻,敗醬科,苦益菜,萌菜。

性狀:一年生草本, 高達1米, 莖直立, 全株初具倒生白色粗毛, 後漸光滑, 僅留少數於節處, 上部少分枝.葉對生, 幾無柄, 葉片狹橢圓形, 兩面均具粗毛, 先端長尖或尖, 邊緣具粗鋸齒, 基部窄狹, 下延並抱莖.花白色。

性味:苦、寒, 無毒.

功效:能散瘀消腫, 活血排膿.治腸癰有膿, 血氣心腹痛, 目赤障膜弩肉及敷瘡癤疥癬.

主治:闌尾炎、痢疾、肝炎、扁桃體炎、癰腫瘡毒等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