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弦

五弦,指管弦樂器中有五根弦的樂器,一般特指五弦琵琶(簡稱“五弦”),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彈撥弦鳴樂器。

五弦琵琶,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彈撥弦鳴樂器。簡稱五弦。歷史久遠、造型別致,盛唐時期曾流行於我國廣大中原地區,並東傳日本、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歷史追溯

自西漢張騫奉使西域後,“絲綢之路”就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大動脈。漢魏之交,西域樂人不僅帶來了箜篌和四弦琵琶,也帶來了五弦琵琶。這種樂器自西域傳入中原後,公元五六世紀盛行於北朝。唐代杜祐《通典》:“……然吹笙、彈琵琶、五弦及歌舞之伎,自文襄以來皆所愛好,至河清以後傳習尤盛。”北齊文襄帝即位是東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河清是北齊武成帝在位的公元562年~564年,五弦已為當時的統治者所愛好。至隋唐時期尤為盛行。隋唐九、十部樂的清樂西涼高麗龜茲疏勒高昌安國天竺諸樂中均有使用。在燕樂中尚有大五弦琵琶和小五弦琵琶兩種形制。《新唐書·禮樂志》有:“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國所出,舊以木撥彈,樂工裴神符初以手彈,太宗悅甚,後人習為掐琵琶。”唐淮安靖王李壽墓壁畫中有坐立部伎女樂人彈奏五弦琵琶的圖像。

形制結構

關於五弦琵琶的形制,《通典·樂典》、《舊唐書·音樂志》、《新唐書·禮樂志》和陳暘《樂書》等文獻均載為:制如琵琶,稍小。這種五弦小於四弦琵琶的記述,與事實是不相符合的。據高德祥、柳廷信等學者研究,在北魏、西魏、北周、十六國至隋、唐各個時期的敦煌壁畫中,畫有五弦琵琶的洞窟就有20餘處,通過比較,稍小的琵琶並非都是五弦,而是四弦的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尤其是莫高窟220、322、341等洞窟初唐壁畫中的五弦,並不小於四弦琵琶,特別是220窟北壁經變伎樂隊中的五弦琵琶,反而要比一般的四弦琵琶大。至於五弦小於四弦琵琶的現象也確是存在,這是因為五弦琵琶本身就有大小之分。五弦琵琶的外型式樣較多,頸項有直項、曲項的,音箱有半長梨形、半圓梨形、扁梅花形和扁圓形的等等。曲項、半長梨形音箱是五弦的最早形制,龜盤至山口處逐漸縮小、呈切開的長梨形,多見於敦煌早期壁畫中,琴身橫置演奏,琴頭朝向左下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將龜盤挾抱於右肩處持撥彈奏。在莫高窟唐代壁畫中,音箱呈半圓梨形的五弦較為多見,琴頸細長呈棒狀,面板上開有兩個對稱的彎月形出音孔,這是經過中原樂工改革的五弦。莫高窟220窟的扁梅花形音箱的五弦琵琶較為獨特,音箱似花瓣,琴頸細而長,琴頭向後彎曲,它是古代中原與西域樂器互相借鑑、融合的見證。音箱扁圓形的五弦,有如阮鹹,但琴背用整木挖制,面板中央繪有長方形的圖案。
五弦琵琶的構造與四弦琵琶大致相同,共鳴箱多呈半梨形,面板上設有十個品位,琴軫分列琴頭兩側,左三右二。琴弦使用絲弦,兩條外弦使用子弦(定弦也相同),向內依次為中弦、老弦和纏弦。五弦琵琶盛行於隋唐。唐代的五弦琵琶製作非常考究,在面板上還粘有皮革或玳瑁薄片,其上還鑲嵌或繪有各種紋飾或圖案。

文化交流

五弦琵琶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冊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在日本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珍藏著一張極為珍貴的五弦琵琶。它是我國唐朝宮廷送給日本聖武天皇的唐代藝術精品,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最早五弦琵琶傳世傑作。這張五弦琵琶,通體用紫檀木製成,直項,琴軫分列琴頭兩側,左三右二。全長108.5厘米,腹寬31厘米,製作工藝精細,通身施有螺鈿花紋,腹面桿撥處還貼以玳瑁薄片,其上用螺鈿嵌出一騎駝人撫彈琵琶的美麗畫面。日本聖武天皇非常珍愛這張五弦琵琶,公元756年,聖武天皇死後,將這張五弦獻給了東大寺大佛。如今,它已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稀世之珍。20世紀80年代,當我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風靡世界藝壇,人們驚嘆英娘的反彈琵琶的優美舞姿時,看到的正是這張五弦琵琶的仿製品。

相關詩詞

唐代詩人對五弦也特別偏愛,他們在許多詩歌中描繪著五弦琵琶的妙響。張祜的《王家五弦》中云:“五條弦出萬端情,撥間關漫態生。唯羨風流田太守,小金鈴子耳邊鳴。”大詩人白居易在《五弦彈》長詩中首先寫道:“五弦彈、五弦彈,聽者傾耳心寥寥,趙壁知君入骨愛,五弦一一為君彈。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風拂松疏韻落。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鶴憶子籠中鳴。第五弦聲最掩抑,隴水凍咽流不得。五弦並奏君試聽,淒淒切切復錚錚。”此詩對豐富的弦音描繪得非常細緻入微、淋漓盡致。韋應物的《五弦行》中也有:“美人為我彈五弦,塵埃忽靜心悄然”之句。元稹也作有《五弦彈》長詩。

現存狀況

五弦琵琶只流行到唐代,到了宋代,便不見教坊使用,而被四弦琵琶所取代。20世紀30年代,上海民族音樂團體大同樂會曾製成一面五弦琵琶,三個琴軫置於琴頭右側,兩個在左側,改子弦同音為加添一條低音弦。由於戰亂及其它原因,這張五弦琵琶已失散無存。20世紀70年代,音樂工作者錢鐵民在琵琶改革方面,曾作了縮小四弦琵琶弦的間距、增加一條低音弦為五弦琵琶的探索。這種五弦琵琶,是在原四弦曲項琵琶的弦槽上方,增加一個金屬鏇鈕式弦軸而成,定弦D或E,擴展了琵琶的低音區,使音色更加豐富,提高了演奏技巧,增強了音區之間的對比,將為琵琶樂曲的創作和演奏開拓新的領域。

博物館收藏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五弦琵琶兩張。其中一張是仿日本正倉院所藏唐制螺鈿五弦琵琶,柴木製,全長112厘米,面寬27厘米,直項、五品、骨制縛弦,原螺鈿鑲嵌處均以彩繪替代。惟不同之處是在面板上部的琴弦兩側,開有兩個對稱的彎月形音孔。此琴原為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之藏品,1958年,程先生將其捐獻國家。另一張五弦琵琶較為獨特,花梨木製,全長109.5厘米,共鳴箱呈半長梨形,蒙以桐木面板,面寬22.8厘米,扁平的琴頭向後彎曲、呈卷書形,弦槽前開,兩側置紅木琴軫左三右二,軫體表面刻有麻花形紋飾,軫端鑲以骨花,直項,四相十二品,紅木製相,老竹製品,張以五條絲弦。此琴原為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所藏,1958年,梅蘭芳先生將自己珍藏的240件古今民族樂器,全部無償地捐獻給國家,其中就有這張五弦琵琶。近年,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曾仿正倉院藏五弦琵琶複製一張,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熱瓦普
熱瓦甫
蘆笙
月琴
琵琶
瑤族

堂鼓
象腳鼓
鋼琴

排鼓
骨笛
木鼓
木葉
碰鈴
腰鼓
葫蘆笙
銅鼓
蜂鼓
勒尤
洞簫
伽倻琴
腰鈴
豎箜篌
艾捷克
大鼓
葫蘆絲
胡西它爾
彈布爾
三弦
光攏
阮鹹
弓琴

木琴
巴烏
海螺
考姆茲
鷹笛
竹笛
二胡
豎笛
短笛
納格拉
小提琴
卡龍
四胡
獨弦琴
吉他

柳琴
高胡
板胡
京胡
京二胡
椰胡
墜胡
墜琴
葫蘆胡
革胡
管子
口笛

板鼓
奚琴
拍板
冬不拉
雅托克
馬骨胡
竹鼓
棒棒
火不思
琤尼
天琴
口琴
鐵簧
小鑼
鳳首箜篌
牙箏
鑼鼓
東布爾
三胡
揚琴
嗩吶
杖鼓
大鑼
手風琴
庫布孜
銅鏡
八角鼓
侗笛
牛腿琴




石磬
口弦

長鼓
中胡

小鈸
龍頭三弦
卡龍琴
咚咚喹
篳篥
大筒
長號
打溜子
尺八
馬頭琴
芒筒
蒙古四弦琴
叮咚
鼻簫
口弦琴
木魚
薩它爾
梆子

牛腱琴
土胡
口細
橫笛
寧寧
排簫
竹筒
竹琴
都塔爾
庫木日依
蘆管
曲項琵琶
鉤鑼
雙飛燕
溜子鑼
曼多林
姊妹簫
筆管
銅角
狍哨
單面鼓
竹口弦
銅鈸
方響
雲鑼
口簧
短簫


哈亞

玄琴
納格納鼓
低胡
苗族三弦
竹筒鼓
架鼓
悶笛
大金
鼻笛
小金
依姆欽
角胡
擂琴
銅鈴


篳魯
小二胡
阿烏
扁鼓
土塤
嚓拉器
革鼓
托布秀爾

木庫蓮

盤鈴
羌笛
手鼓

唎咧
嗶噠
陶塤
牛頭塤
葉笛
秦琴
喃嘟喝
宰靠

葦笛
羊角編鐘

單鼓
大廣弦

艾介克
甲鈴
柄鼓
葫蘆琴
達夫
四弦胡
都它爾
杵臼
拉阮
軋箏
築竹

達甫
梅巴
哩嚕
鋩鑼
切波
新笛
匏笙
四弦奚琴
吐良
鹿哨
蒙古琵琶
克亞克
南堂鼓

搏拊
五弦

恆格勒格
鼓板
羯鼓
渾圖日
尚庫布孜
橫簫
獨他爾
抱懷
批把胡熱
岡林
葉琴
銅鑼
多吉尺布
大瑪如
羊皮豉
亞加
虎鈕錞於
科詩耐依
響蔑
牛角號
四弦
響篾
迷迷
蘇那
鐵鼓
直笛
苗族二胡
修德日格胡熱
節特根
匹昌庫
化昌子
光囡
托立
黃嘎日特
光宰
光貫
光賓
光克拉
手鈴
鈸鑔
木鼓魚磬
光妥
羊角號
賓剎
統嘎
鋩聳
線木
臘港
嘎臘薩
麻短
墨克納
麻賓
麻闊
木魚兒
滿大林
郭墮
潘琅
銅羅
篳朗木叨
篳咪
篳羅木
庫波孜

熱布甫
塞依託爾
班羅
布蘭孜庫姆
篳嚕
匹麗麗亞
篳桂罕
巴利曼
篳提尤
蘇爾耐
喀什熱瓦甫
烏孜別克熱瓦甫
篳鈴埋
篳伙
薩帕依
恰克恰克
括朔克
篳粉
懷三
皮克利
篳南害
巴拉來卡
抱跛埋
魚磬
傣定
笓笓
四頁瓦
定旦
庫涅
拉比斯
二弦琴
手琴
曼佗林
定郭叨
破鼓
朋奴化
文土文
定郭埋
定郭拎
獨木鼓
哨葉
猴鼓

口弓
阮琵琶
裝嫪
口拜
克勒庫布孜
灼吧
牛角郎
雞婁鼓
六孔竹笛
四孔佤笛
瓦弱直笛
破口直簫
稻稈笛
單簧吹管
笛喔
色不孜克
白族小鼓
卡爾得乃
阿德爾那
斯爾那依
缺口簫
同肯
臀板
腳鈴
麥稈嗩吶
土笛
咪咪兒
木笛
鼻哨
膜笛
神鈴
哈爾馬力
扎比
俄比

來都嘎
篳斜
冊節
烏翁
阿塔
大皮鼓
展積
什鴉
蘇古都
期哩
板鈴
哇嗚
增疆
確索
彈撥爾
謝勒鐵爾
薩孜
坎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