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三弦

龍頭三弦

龍頭三弦,是白族彈撥弦鳴樂器。因琴首飾以龍頭而得名。白語稱匈子加。流行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鶴慶、洱源、大理、雲龍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等地。

介紹

傳說很早以前,在洱海邊上住著一位老人,他有三個兒子,大郎貪財,二郎好吃懶做,三郎從小愛彈祖傳的龍頭三弦。三郎長成英俊的小伙,也彈得一手妙琴。悠揚的琴聲,白天能使含苞花蕾開放,夜晚能使星星不眨眼睛,他用琴聲教會四方八寨的姑娘唱歌跳舞。一年老人去世,兩個哥哥為多分家產把三郎趕出家門。三郎到處流浪,用琴聲安慰一切不幸的人,他在哪兒彈起三弦,哪裡就有歌聲和笑聲。有一天三郎走進一個村寨,見一家老兩口正在抱著女兒痛哭,原來村子本主廟裡來了一個妖魔,一會又變成一條粗蟒,它每天要吃一對童男童女,明天正好輪到老倆口獻出女兒。三郎決心為民除害,第二天晚上在廟裡燃起火堆,坐在火邊彈起龍頭三弦。借著火光,他看見牆上畫著一個絕色美人,正在對他微笑、眨著迷人的大眼睛,三郎不由自主地唱道:“姑娘,你是天上的仙女,還是人間的花神,你若有情,我願表意。”歌聲未完,畫上的美人竟飄然落地,圍著火堆翩翩起舞。突然,吃人的妖魔鑽了進來,它見了姑娘和少年想美餐一頓。誰知,美妙的琴聲使它癱軟入睡。姑娘忙解下龍頭三弦的背帶一抖,變成一條鐵鏈纏住妖魔的脖頸,三郎遂抽出腰刀,砍下它的腦袋,變成一條斷頭的大蟒蛇。原來,姑娘是洱海龍王的公主,羨慕人間花好月圓而出來遊玩,被妖魔定身在牆上變成一幅畫,是三郎美妙的琴聲才破了妖法。三郎和龍女結為夫妻,過上幸福的生活。從此,龍頭三弦在白族民間流傳開來,成為青年男女戀愛時離不開的樂器。
龍頭三弦由共鳴箱、琴頭、琴桿、弦軸、琴馬和琴弦等部分組成(圖),琴體規格尺寸不一,大者琴身全長90厘米~100厘米,小者琴身全長70厘米~80厘米。共鳴箱多為扁六角形,這是典型的傳統形式,也有扁八角形或扁圓形的琴箱,但為數較少。琴框用六塊或八塊紅木、梨木、核桃木或其它硬木板拼接膠粘而成,上下開有插入琴桿的方孔,琴框前面多蒙以厚棉紙為振動膜面,這種棉紙有著獨特的蒙制方法,要使用較清的糯米米湯,將五至八層薄棉紙裱糊在一起,經過自然陰乾後,再將其膠於琴箱前口,它不會受氣候影響而鬆軟塌陷,振動起來既有革面的柔韌,又有板面的硬實效果。在白族民間,也有蒙以羊皮或蟒皮的。琴箱後口多 置以音窗或敞口。琴箱大小有別,較大者對角面寬18厘米~24厘米、厚6厘米~8厘米;較小者對角面寬12厘米~16厘米、厚4厘米~6厘米。琴頭使用桃木、黃楊木等質地細膩的木料製作,自弦槽處向後 呈半圓形彎曲,上部多雕刻有栩栩如生、體積較大的龍頭,也有少數琴首平頭無飾者,下部中間開有通底弦槽,兩側設有三個黃楊木製弦軸(左一右二),軸體外表刻有條紋,軸頂多鑲嵌骨飾。琴桿用琴框材料製作,為半圓形柱狀體,前平後圓,上端設有山口,表面平滑為按弦指板,不設品位。琴箱膜面中央置竹或木製長橋形琴馬。張以三條絲弦。琴弦下端拴繫於琴箱下面的尾柱上。在弦槽和尾柱之間,系有一條彩色綢布背帶,上端還系有兩條彩色絲穗為飾。龍頭三弦多由民間木雕工匠製作,以劍川縣的白族匠師所制最佳,遠近聞名。不僅龍頭飾以彩繪,有的還在琴框上雕刻出花紋圖案,使白族龍頭三弦既是一件可供彈奏的民間樂器,又是一件可供觀賞、收藏的精美工藝品。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裡,珍藏著兩支龍頭三弦。其中一支為核桃木製,琴身全長97厘米,外表髹黑色漆。琴箱呈扁六角形,對角面寬23.5厘米、厚7厘米,前口蒙以多層棉紙,後敞口,琴首雕刻大型龍頭,三軸(左一右二),張三條絲弦。此琴來自白族村寨。 
1959年,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學家趙寬仁赴雲南民間調查採風時帶回。另一件龍頭三弦為紅木製,琴身全長95厘米,琴箱呈扁六角形,琴框用六塊紅木板拼粘而成,每面框線上都雕刻有精美的花紋圖案,前口蒙以多層棉紙,對角面寬22厘米、厚6.5厘米,後口置鏤刻花紋音窗。琴首為雕刻龍頭,體積碩大、造型粗獷、刀法細膩,外飾粉、黃兩色漆,龍鬚前端綴有兩個彩色絨球為飾。弦槽兩側設有三個黃楊木製弦軸(左一右二),外表刻有直條瓣紋,軸頂嵌以骨花。紅木山口,松木琴馬,張三條絲弦。此琴選料考究,工藝細緻,是珍貴的龍頭三弦精品,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演奏時,可採用坐姿或立姿,將背帶掛於頸項,琴體橫置於腰際,琴箱近右胯處或右大腿上,琴頭斜向左上方。左手虎口托持琴桿,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弦取音,右手食指套中空 錐形牛角尖或綁一竹製撥片彈撥琴弦發音。龍頭三弦的定弦,中弦、裡弦為五度或四度關係,外弦、裡弦為八度關係,規格較大者常定弦為:d、a、d1;規格較小者常定弦為:e1 、a1、e2。音色圓潤而深沉,音量較大。左手有滑音、揉音、打音、和音等奏法,常使用大幅度“滑揉”技巧;右手有彈挑、滾輪和掃弦等技法。龍頭三弦主要用於白族說唱和民歌伴奏,也用於獨奏或合奏。
龍頭三弦是白族說唱音樂“大本曲”和“本子曲”專用的唯一伴奏樂器。“大本曲”流行於大理、洱海地區,已有數百年歷史,唱腔豐富,傳統表演形式為一人演唱,另一人彈龍頭三弦伴奏,現已有自彈自唱藝人。“本子曲”流行於劍川一帶,表演形式為一人自彈自唱。劍川縣農民老藝人楊德宏,自彈自唱技藝高超,被當地人譽為“曲仙”。龍頭三弦還是白族青年男女唱山歌、對調子不可缺少的伴奏樂器。彈弦對調是白族青年戀愛的主要方式,每逢大理“繞三靈”歌舞盛會和劍川“石寶山歌會”期間,白族人民穿著節日盛裝,紛紛前往赴會。屆時,滿山滿嶺三弦聲,歌如美酒醉人心。青年男女唱著《大理白族調》、《洱海西山白族調》和《劍川白族調》,結識朋友和選擇配偶,待對歌定情後,還要經過交往了解,再請媒人說親,才能結為終身伴侶。龍頭三弦較著名的獨奏曲有:《劍川調》、《大擺三台》、 《 大邊水板》、《鳳羽白族調》、《甸北田埂調》、《通甸白族調》和《白族三弦調》等。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熱瓦普
熱瓦甫
蘆笙
月琴
琵琶
瑤族

堂鼓
象腳鼓
鋼琴

排鼓
骨笛
木鼓
木葉
碰鈴
腰鼓
葫蘆笙
銅鼓
蜂鼓
勒尤
洞簫
伽倻琴
腰鈴
豎箜篌
艾捷克
大鼓
葫蘆絲
胡西它爾
彈布爾
三弦
光攏
阮鹹
弓琴

木琴
巴烏
海螺
考姆茲
鷹笛
竹笛
二胡
豎笛
短笛
納格拉
小提琴
卡龍
四胡
獨弦琴
吉他

柳琴
高胡
板胡
京胡
京二胡
椰胡
墜胡
墜琴
葫蘆胡
革胡
管子
口笛

板鼓
奚琴
拍板
冬不拉
雅托克
馬骨胡
竹鼓
棒棒
火不思
琤尼
天琴
口琴
鐵簧
小鑼
鳳首箜篌
牙箏
鑼鼓
東布爾
三胡
揚琴
嗩吶
杖鼓
大鑼
手風琴
庫布孜
銅鏡
八角鼓
侗笛
牛腿琴




石磬
口弦

長鼓
中胡

小鈸
龍頭三弦
卡龍琴
咚咚喹
篳篥
大筒
長號
打溜子
尺八
馬頭琴
芒筒
蒙古四弦琴
叮咚
鼻簫
口弦琴
木魚
薩它爾
梆子

牛腱琴
土胡
口細
橫笛
寧寧
排簫
竹筒
竹琴
都塔爾
庫木日依
蘆管
曲項琵琶
鉤鑼
雙飛燕
溜子鑼
曼多林
姊妹簫
筆管
銅角
狍哨
單面鼓
竹口弦
銅鈸
方響
雲鑼
口簧
短簫


哈亞

玄琴
納格納鼓
低胡
苗族三弦
竹筒鼓
架鼓
悶笛
大金
鼻笛
小金
依姆欽
角胡
擂琴
銅鈴


篳魯
小二胡
阿烏
扁鼓
土塤
嚓拉器
革鼓
托布秀爾

木庫蓮

盤鈴
羌笛
手鼓

唎咧
嗶噠
陶塤
牛頭塤
葉笛
秦琴
喃嘟喝
宰靠

葦笛
羊角編鐘

單鼓
大廣弦

艾介克
甲鈴
柄鼓
葫蘆琴
達夫
四弦胡
都它爾
杵臼
拉阮
軋箏
築竹

達甫
梅巴
哩嚕
鋩鑼
切波
新笛
匏笙
四弦奚琴
吐良
鹿哨
蒙古琵琶
克亞克
南堂鼓

搏拊
五弦

恆格勒格
鼓板
羯鼓
渾圖日
尚庫布孜
橫簫
獨他爾
抱懷
批把胡熱
岡林
葉琴
銅鑼
多吉尺布
大瑪如
羊皮豉
亞加
虎鈕錞於
科詩耐依
響蔑
牛角號
四弦
響篾
迷迷
蘇那
鐵鼓
直笛
苗族二胡
修德日格胡熱
節特根
匹昌庫
化昌子
光囡
托立
黃嘎日特
光宰
光貫
光賓
光克拉
手鈴
鈸鑔
木鼓魚磬
光妥
羊角號
賓剎
統嘎
鋩聳
線木
臘港
嘎臘薩
麻短
墨克納
麻賓
麻闊
木魚兒
滿大林
郭墮
潘琅
銅羅
篳朗木叨
篳咪
篳羅木
庫波孜

熱布甫
塞依託爾
班羅
布蘭孜庫姆
篳嚕
匹麗麗亞
篳桂罕
巴利曼
篳提尤
蘇爾耐
喀什熱瓦甫
烏孜別克熱瓦甫
篳鈴埋
篳伙
薩帕依
恰克恰克
括朔克
篳粉
懷三
皮克利
篳南害
巴拉來卡
抱跛埋
魚磬
傣定
笓笓
四頁瓦
定旦
庫涅
拉比斯
二弦琴
手琴
曼佗林
定郭叨
破鼓
朋奴化
文土文
定郭埋
定郭拎
獨木鼓
哨葉
猴鼓

口弓
阮琵琶
裝嫪
口拜
克勒庫布孜
灼吧
牛角郎
雞婁鼓
六孔竹笛
四孔佤笛
瓦弱直笛
破口直簫
稻稈笛
單簧吹管
笛喔
色不孜克
白族小鼓
卡爾得乃
阿德爾那
斯爾那依
缺口簫
同肯
臀板
腳鈴
麥稈嗩吶
土笛
咪咪兒
木笛
鼻哨
膜笛
神鈴
哈爾馬力
扎比
俄比

來都嘎
篳斜
冊節
烏翁
阿塔
大皮鼓
展積
什鴉
蘇古都
期哩
板鈴
哇嗚
增疆
確索
彈撥爾
謝勒鐵爾
薩孜
坎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