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胡

三胡

三胡:“三弦胡琴”的簡稱。是20世紀70年代在二胡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一種新樂器。音色明亮淳厚,表現力強,可用於獨奏、重奏、器樂合奏或為歌舞伴奏。琴筒有八方形、六方形、雙筒等幾種。

簡介

三胡是彝族特有的弓弦樂器,是民間樂舞《阿細跳月》的主要樂器。流行於雲南路南、圭山、彌勒、滬西和宜良等彝族阿細人和撒尼人聚居地區。阿細人稱“嘿胡”,撒尼人稱“嘞胡”,木製琴筒,蒙蛇皮(或羊皮),琴桿用紫竹,桿端有三個森軫,三弦。琴弓略粗、竹製形、雙股馬尾,分別穿於一、二弦及二、三弦之間。演奏時一、二弦與二、三弦同時發音,音色豐富獨特,柔和、圓潤,可以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

歷史淵源

“三胡”是指清乾嘉時期績溪縣的三位學者: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翬祖孫三人。這三位學者同出一門,潛心經學,尤精《周禮》《儀禮》《禮記》的研究,引證浩博,考據精審,自成一家,世人尊稱為“三胡禮學”。

胡匡衷,字寅成,號朴齋,歲貢生。以孝友為鄉里重,著有《三禮札記》、《周禮井田圖考》、《井田出賦考》、《儀禮釋官》、《鄭氏儀禮回錄校正》,於經義多有發明,又有《朴齋文集》行世。

胡秉虔,字伯敬,號春喬,匡衷的侄子。嘉慶進士,歷官丹噶爾同知、刑部主事,著有《繩軒讀經記》、《周易小識》等,深受經史名家紀昀、王念孫推重。

胡培翬,字載屏,號竹村,匡衷的孫子。嘉慶進士,創立東山書院。培翬幼承家學,又師事歙縣經學家凌廷堪,為學博洽精審,長於禮經,撰成《儀禮正義》一書,對清代經學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歷史發展

(圖)三胡四胡、三胡、二胡

彝族三胡是源於奚琴類型的拉弦樂器。從清代初年起,隨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日漸頻繁,使拉弦樂器出現了許多新的品種。中國著名的音樂史學家楊蔭瀏先生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三十四章)中說:“到了清代,除了原有二弦的胡琴或二胡之外,又出現了四弦的四胡,專用於伴奏京劇的京胡……少數民族地區也出現了不少拉弦樂器,如……西南阿細族三弦胡琴。”這種三胡大約出現於清代晚期的鹹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年—1874年),是在漢族竹筒二胡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

七十年代製成的三胡,造型優美、協調,3 個螺絲弦軸橫列琴桿上部,琴頭呈彎脖形。琴桿是前平後圓的橢圓桿,不僅增強了抗彎強度,而且便於演奏、手感良好。琴筒為扁八方形,蒙以皮板厚實的蟒皮。3 條琴弦在千斤和弦馬上都呈階梯排列。採用雙毛弓,一束弓毛夾於d1 、a1 弦之間,另一束弓毛處於 a1 弦之外。它既有二胡的音色,又有中胡的低音音色,既能演奏單音鏇律。又能演奏和弦。

七十年代末製成的三胡,琴筒為六方形,較二胡筒稍大,蒙以較厚蟒皮。琴桿直徑較粗,並在靠近琴筒的上方向內凹進。採用固定千斤,凹形弦馬、琴弦按四、五度定為a 、d1 、a1 。低音a 弦的音色柔和、淳厚,二、三、四把位尤能與小提琴G 弦的音色媲美。由於四、五度定弦,增加了表現能力,使所奏樂曲的民族風格更加鮮明。

八十年代初研製成功雙筒三胡。它的琴筒分內筒和外筒兩部分。內筒呈八方形,筒後口裝音窗。並開有一圈立體音孔。外筒前口呈扁八方、後口為正八方形。弦馬也分內馬和外馬。3 條弦定為(g 、d1 、a1 )音,外筒張g 弦,內筒張(d1 。a1 )兩弦,使用雙毛弓。這種雙筒三胡。有二胡的傳統音色,音響宏亮,並可運用二胡的全部演奏技巧,豐富了和聲效果。

三胡尚未定型,它的研究和改進工作仍在進行中。

結構構造

形制與中胡相似,琴體較大。由琴筒、琴頭、琴桿、弦軸、千斤、琴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構成(圖)。演奏者多就地取材、自製自用,故規格尺寸很不一致,小者全長80厘米左右,大者全長105厘米左右。琴筒呈圓筒形,有竹製或木製兩種,竹製者多使用毛竹或較粗大的鳳尾竹製成;木製者多使用整塊的椿木、桐木、水冬瓜木或攀枝花木掏空或鏇制而成,兩端通透。琴筒長18厘米~25厘米、直徑10厘米~16厘米、壁厚0.8厘米~1.2厘米,筒前口蒙以蟒皮、羊皮或青蛙皮,筒後端敞口、不設音窗,筒身上下開有插入琴桿的通孔。琴頭和琴桿呈圓柱形,用一根竹材或木料製成。竹製者,多採用紫竹尾竹、白竹或枯竹;木製者,常用紅椿木、核桃木、青槓木等製作,以核桃木為佳,其長度與琴身全長相同,直徑2.2厘米~2.6厘米。 琴頭平頂無飾,琴桿上端橫設三軸。弦軸用黃楊木、楓木或羊角製成,軸長18厘米~22厘米,木製者軸柄呈方錐形或尖錐形,置軸方向與琴筒平行。在第三個弦軸處拴有一個細繩套,繩套並下垂至千斤處。琴桿中部設有絲弦千斤,將琴弦攏聚於一起,它是有效弦長的上端固定點。琴馬竹製,置於琴筒皮面中央,它是有效弦長的下端固定點。琴桿下端插入琴筒通孔中並露於筒外。張三條絲弦或鋼絲弦。琴弓較為短小,弓桿用細竹製作,彎度較大,長45厘米,兩端拴以兩股馬尾為弓毛,分別置於三條琴弦之間。

製作方法

琴筒 呈圓筒形,有竹製或木製兩種,竹製者多使用毛竹或較粗大的鳳尾竹製成;木製者多使用整塊的椿木、桐木、水冬瓜木或攀枝花木掏空或鏇制而成,兩端通透。筒前口蒙以蛇皮或羊皮,筒後端敞口、不設音窗,筒身上下開有插入琴桿的通孔。

琴頭和琴桿 呈圓柱形,用一根竹材或木料製成。竹製者,多採用紫竹、鳳尾竹白竹枯竹;木製者,常用紅椿木製作。其長度與琴身全長相同,琴頭平頂無飾,琴桿上端橫設三軸。弦軸用黃楊木、楓木或羊角製成。在第三個弦軸處拴有一個細繩套,繩套下垂至千斤處。琴桿中部設有絲弦千斤,將琴弦攏聚於一起,它是有效弦長的上端固定點。

琴馬和琴弓 竹製,置於琴筒皮面中央,它是有效弦長的下端固定點。琴桿下端插入琴筒通孔中並露於筒外,張三條絲弦。而琴弓較為短小,弓桿用細竹製作,彎度較大,長45厘米,兩端拴以兩股馬尾為弓毛,分別置於三條琴弦之間。

在製作的時候,一般三胡製作大多是就地取材、自製自用,故規格尺寸不一致,小的全長80厘米左右,大的全長105厘米左右,只要自己拉起來舒服,合適就是最好的、最標準的。

演奏方法

(圖)三胡三胡的演奏方法

演奏時,左手於千斤處扶持琴桿,大拇指勾住細繩套,將琴筒置於左側腰間,用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按弦。右手執弓夾於三弦間拉奏,不論拉奏裡弦或外弦,中弦都同時發音,形成自然和音。三胡的定弦因奏者的不同而有異,阿細人用的勒胡,定弦由里至外為g、c1、c,中弦比外弦高八度,裡弦音居中;撒尼人用的里胡,定弦由里至外為g、c、c1,外弦比中弦高八度,裡弦音居中。音域一個半八度。音色柔和渾厚,優美動聽,為中音樂器。由於三胡的琴弓短小,弓法上多用輕巧的分弓,左手指法的特點是滑奏,多用裝飾音和泛音等技法。演奏中鏇律多變,音響豐富而甘潤。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是節日《大三弦舞》、《跳月》的主要伴奏樂器。

文化

每逢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傳統的火把節夜晚,阿細和撒尼的青年男女聚集在松林邊或院壩上,男子歡快地拉起三胡、彈響大小三弦,同女子對舞,這就是著名的彝族民間傳統舞蹈《阿細跳月》(又稱《跳樂》)。舞步剛健,踏腳擊手,鏇律優美,節奏明快,充滿著青春、歡樂的氣氛。三胡音量較大,且富有細膩而深刻的表現力,是阿細人和撒尼人喜愛的民間拉弦樂器。兩鬢斑白的老人經常在夜晚拉奏三胡自娛,閉目冥思、回首往事,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感慨;年輕的小伙子和三胡則有著特殊的感情,每當他們晚上去和姑娘相會時,總要帶上心愛的三胡,用美妙的琴聲向心上人表達自己真摯的愛慕之情。三胡常和彝族其它樂器一起合奏。三胡與四弦的合奏曲有《跳舞調》。在彌勒縣,阿細人《跳月》時,常使用三胡、大三弦、四弦和無膜竹笛等伴奏;在路南縣,撒尼人的樂隊則由三胡、嗩吶無膜笛和大、中 、小三弦以及小金錢棍等樂器組成,多在《跳月》時演奏,常邊奏邊舞,樂曲有《迎春調》和《歡樂調》等。

存在現狀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里,陳列著兩支來自彝族支系阿細和撒尼民間的小三胡。其中一支琴筒用椿木鏇制而成,筒長21厘米、直徑10厘米、壁厚0.8厘米,筒前口蒙以羊皮,筒後端敞口。琴桿用五節鳳尾竹製成,全長78.2厘米、直徑2.2厘米。琴頭平頂無飾,在琴桿上端的三個竹節中,每節橫置一軸。弦軸用楓木製作,軸長19.5厘米,軸柄呈六方形錐狀體。琴桿中部設有絲弦千斤,下端裝入琴筒中並露於筒外。皮面中央置木製橋形琴馬,張三條絲弦。琴弓用火果木製作弓桿,張以兩束黑馬尾為弓毛,弓柄裝置金屬螺鏇,弓毛張緊度可調。此琴為1958年製品,由雲南省文化局贈予音樂研究所收藏。另一支小三胡,琴筒用粗大的鳳尾竹製成,筒長23厘米、直徑10厘米,筒前口蒙羊皮,筒後端敞口、筒壁邊緣鑲鐵皮。琴桿用枯竹製作,全長84厘米、直徑2.6厘米。琴頭平項,琴桿上端橫設三軸。弦軸黃楊木製,軸長20.5厘米,軸柄呈尖錐形。琴桿中部設絲弦千斤,皮面中央置竹製長橋形琴馬。張三條絲弦,細竹拴兩束白馬尾為琴弓。這支三胡是1984年製品,選料和工藝均較精細,皮面上繪有紅色五星圖案,周圍皮邊塗以蘭色漆飾。系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學家赴雲南調查採風時購自路南民間,已被載入大型畫冊《中國樂器圖鑑》中。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熱瓦普
熱瓦甫
蘆笙
月琴
琵琶
瑤族

堂鼓
象腳鼓
鋼琴

排鼓
骨笛
木鼓
木葉
碰鈴
腰鼓
葫蘆笙
銅鼓
蜂鼓
勒尤
洞簫
伽倻琴
腰鈴
豎箜篌
艾捷克
大鼓
葫蘆絲
胡西它爾
彈布爾
三弦
光攏
阮鹹
弓琴

木琴
巴烏
海螺
考姆茲
鷹笛
竹笛
二胡
豎笛
短笛
納格拉
小提琴
卡龍
四胡
獨弦琴
吉他

柳琴
高胡
板胡
京胡
京二胡
椰胡
墜胡
墜琴
葫蘆胡
革胡
管子
口笛

板鼓
奚琴
拍板
冬不拉
雅托克
馬骨胡
竹鼓
棒棒
火不思
琤尼
天琴
口琴
鐵簧
小鑼
鳳首箜篌
牙箏
鑼鼓
東布爾
三胡
揚琴
嗩吶
杖鼓
大鑼
手風琴
庫布孜
銅鏡
八角鼓
侗笛
牛腿琴




石磬
口弦

長鼓
中胡

小鈸
龍頭三弦
卡龍琴
咚咚喹
篳篥
大筒
長號
打溜子
尺八
馬頭琴
芒筒
蒙古四弦琴
叮咚
鼻簫
口弦琴
木魚
薩它爾
梆子

牛腱琴
土胡
口細
橫笛
寧寧
排簫
竹筒
竹琴
都塔爾
庫木日依
蘆管
曲項琵琶
鉤鑼
雙飛燕
溜子鑼
曼多林
姊妹簫
筆管
銅角
狍哨
單面鼓
竹口弦
銅鈸
方響
雲鑼
口簧
短簫


哈亞

玄琴
納格納鼓
低胡
苗族三弦
竹筒鼓
架鼓
悶笛
大金
鼻笛
小金
依姆欽
角胡
擂琴
銅鈴


篳魯
小二胡
阿烏
扁鼓
土塤
嚓拉器
革鼓
托布秀爾

木庫蓮

盤鈴
羌笛
手鼓

唎咧
嗶噠
陶塤
牛頭塤
葉笛
秦琴
喃嘟喝
宰靠

葦笛
羊角編鐘

單鼓
大廣弦

艾介克
甲鈴
柄鼓
葫蘆琴
達夫
四弦胡
都它爾
杵臼
拉阮
軋箏
築竹

達甫
梅巴
哩嚕
鋩鑼
切波
新笛
匏笙
四弦奚琴
吐良
鹿哨
蒙古琵琶
克亞克
南堂鼓

搏拊
五弦

恆格勒格
鼓板
羯鼓
渾圖日
尚庫布孜
橫簫
獨他爾
抱懷
批把胡熱
岡林
葉琴
銅鑼
多吉尺布
大瑪如
羊皮豉
亞加
虎鈕錞於
科詩耐依
響蔑
牛角號
四弦
響篾
迷迷
蘇那
鐵鼓
直笛
苗族二胡
修德日格胡熱
節特根
匹昌庫
化昌子
光囡
托立
黃嘎日特
光宰
光貫
光賓
光克拉
手鈴
鈸鑔
木鼓魚磬
光妥
羊角號
賓剎
統嘎
鋩聳
線木
臘港
嘎臘薩
麻短
墨克納
麻賓
麻闊
木魚兒
滿大林
郭墮
潘琅
銅羅
篳朗木叨
篳咪
篳羅木
庫波孜

熱布甫
塞依託爾
班羅
布蘭孜庫姆
篳嚕
匹麗麗亞
篳桂罕
巴利曼
篳提尤
蘇爾耐
喀什熱瓦甫
烏孜別克熱瓦甫
篳鈴埋
篳伙
薩帕依
恰克恰克
括朔克
篳粉
懷三
皮克利
篳南害
巴拉來卡
抱跛埋
魚磬
傣定
笓笓
四頁瓦
定旦
庫涅
拉比斯
二弦琴
手琴
曼佗林
定郭叨
破鼓
朋奴化
文土文
定郭埋
定郭拎
獨木鼓
哨葉
猴鼓

口弓
阮琵琶
裝嫪
口拜
克勒庫布孜
灼吧
牛角郎
雞婁鼓
六孔竹笛
四孔佤笛
瓦弱直笛
破口直簫
稻稈笛
單簧吹管
笛喔
色不孜克
白族小鼓
卡爾得乃
阿德爾那
斯爾那依
缺口簫
同肯
臀板
腳鈴
麥稈嗩吶
土笛
咪咪兒
木笛
鼻哨
膜笛
神鈴
哈爾馬力
扎比
俄比

來都嘎
篳斜
冊節
烏翁
阿塔
大皮鼓
展積
什鴉
蘇古都
期哩
板鈴
哇嗚
增疆
確索
彈撥爾
謝勒鐵爾
薩孜
坎吉

“八音”民族樂器列表

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中,發展出一系列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樂器,亦有依照樂器材質而形成的分類,古稱“八音”,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編鐘 | 特鍾) | 方響 | | 雲鑼 | 銅鼓 | | | | |
編磬 | 特磬
彈撥古琴 | | | 箜篌 | 琵琶 | 三弦 | | 柳琴 | 月琴 | 秦琴 | 獨弦琴
拉弦二胡 | 高胡 | 中胡 | 低胡 | 板胡 | 京胡 | 京二胡 | 馬頭琴 | 馬骨胡 | 牛腿琴 | 大廣弦 | 椰胡 | 墜胡 | 墜琴 | 大筒 | 大筒弦 | 葫蘆琴 | 葫蘆胡 | 土胡 | 角胡 | 三胡 | 四胡 | 擂琴 | 革胡 | 低音革胡 | 拉阮 | 奚琴 | 軋箏 | 胡琴
彈擊揚琴 |
笛子 | | 排簫 | | | 尺八 | 篳篥 | 管子 | 嗩吶 | 巴烏 | 芒筒 | 唎咧 | 口笛 | 新笛 | 侗笛
| | 蘆笙 | 葫蘆絲 | 葫蘆笙
|
| 大鼓| 板鼓 | 排鼓 | 南堂鼓 | 八角鼓 | 羯鼓 | |
木魚 | | | 鼓板 | 拍板 | 梆子
其他骨笛 | 口弦 | 木葉

中國民族樂器

樂器類別樂器名稱
吹奏樂器木葉| 紙片| 竹膜管(侗族) | 田螺笛(壯族) | 招軍(漢族) | 吐良(景頗族) |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 口笛(漢族) | 樹皮拉管(苗族) | 竹號(怒族) | (漢族) | 尺八 | 鼻簫(高山族) | (漢族) | 排笛(漢族) | 侗笛(侗族) | 竹筒哨(漢族) | 排簫(漢族) | (克木人) | (漢族) | (漢族) | (藏族) | 展尖(苗族) | 姊妹簫(苗族) | 冬冬奎(土家族) | 蓽達(黎族) | 口利咧(黎族) | 嗩吶(漢族) | (漢族) | 雙管(漢族) | 喉管(漢族) | 芒筒(苗族) | (漢族) | 蘆笙(苗| 瑤| 侗族) | 確索(哈尼族) | 巴烏(哈尼族) | 口哨(鄂倫春族)
彈撥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 竹製口弦(彝族) | 樂弓(高山族) | 琵琶(漢族) | (漢族) | 月琴(漢族) | 秦琴(漢族) | 柳琴(漢族) | 三弦(漢族) | 熱瓦甫(維吾爾族) | 冬不拉(哈薩克族) | 扎木聶(藏族) | (漢族) | 古琴(漢族) | 伽耶琴(朝鮮族) | 豎箜篌| 雁柱箜篌
拉奏樂器梆子(漢族) | (高山族) | 叮咚(黎族) | 梨花片(漢族) | 臘敢(傣族) | 編磬(漢族) | 木鼓(佤族) | 切克(基諾族) | (漢族) | 鑼(漢族) | 雲鑼(漢族) | 十面鑼(漢族) |(漢族) | 碰鐘 | (漢族) | 編鐘(漢族) | 連廂棍(漢族) | 喚頭(漢族) | 驚閨(漢族) | (漢族) | 木魚(漢族) | 吾攵(漢族) | 法鈴(藏族) | 腰鈴(滿族) | 花盆鼓(漢族) | 銅鼓(壯| 仡佬| 布依| 侗| 水| 苗| 瑤族) | 象腳鼓(傣族) |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 漁鼓(漢族) | 塞吐(基諾族) | 京堂鼓(漢族) | 腰鼓(漢族) |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 太平鼓(滿族) | (藏族) | 撥浪鼓(漢族) | 揚琴(漢族) | 竹筒琴(瑤族) | 蹈到(克木人) | 薩巴依(維吾爾族)
打擊樂器樂鋸(俄羅斯族) | 拉線口弦(藏族) | 二胡(漢族) |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 三胡(漢族) | 四胡(漢族) | 板胡(漢族) | 墜琴(漢族) | 墜胡(漢族) |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 擂琴(漢族) | 二弦(漢族) | 大筒(漢族) | 馬頭琴(蒙古族) | 馬骨胡(壯族) | 艾捷克(維吾爾族) | 薩它爾(維吾爾族) | 牛腿琴(侗族) | 獨弦琴(佤族) | 雅箏(朝鮮族) | 軋箏(漢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