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三胡

彝族三胡

彝族三胡,是彝族阿細、撒尼支系弓拉弦鳴樂器。阿細人稱勒胡,撒尼人稱里胡、額胡。彝語“勒”、“里”、“額”均為拉奏之意。形似中胡,音色柔和渾厚,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流行於雲南省路南彝族自治縣、彌勒、瀘西和宜良等地。

簡介

彝族三胡:彝族特有的弓弦樂器,阿細人稱“嘿胡”,撒尼人稱“嘞胡”,木製琴筒,蒙蛇皮(或羊皮),琴桿用紫竹,桿端有三個森軫,三弦。琴弓略粗、竹製弓形、雙股馬尾,分別穿於一、二弦及二、三弦之間。演奏時一、二弦與二、三弦同時發音,音色豐富獨特,柔和、圓潤,可以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

雲南彝族的兩大支系“撒尼”與“阿細”人的民間樂舞“阿細跳月”常用此樂器演奏。流行於雲南路南、圭山、彌勒、滬西和宜良等彝族阿細人和撒尼人聚居地區。

歷史

彝族三胡是源於奚琴類型的拉弦樂器。從清代初年起,隨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日漸頻繁,使拉弦樂器出現了許多新的品種。中國著名的音樂史學家楊蔭瀏先生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三十四章)中說:“到了清代,除了原有二弦的胡琴或二胡之外,又出現了四弦的四胡,專用於伴奏京劇的京胡……少數民族地區也出現了不少拉弦樂器,如……西南阿細族的三弦胡琴。”這種三胡大約出現於清代晚期的鹹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年—1874年),是在漢族竹筒二胡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

形制

(圖)彝族三胡彝族三胡

形制與中胡相似,琴體較大。由琴筒、琴頭、琴桿、弦軸、千斤、琴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構成(圖)。演奏者多就地取材、自製自用,故規格尺寸很不一致,小者全長80厘米左右,大者全長105厘米左右。琴筒呈圓筒形,有竹製或木製兩種,竹製者多使用毛竹或較粗大的鳳尾竹製成;木製者多使用整塊的椿木桐木、水冬瓜木或攀枝花木掏空或鏇制而成,兩端通透。琴筒長18厘米~25厘米、直徑10厘米~16厘米、壁厚0.8厘米~1.2厘米,筒前口蒙以蟒皮、羊皮或青蛙皮,筒後端敞口、不設音窗,筒身上下開有插入琴桿的通孔。琴頭和琴桿呈圓柱形,用一根竹材或木料製成。竹製者,多採用紫竹鳳尾竹白竹枯竹;木製者,常用紅椿木、核桃木、青槓木等製作,以核桃木為佳,其長度與琴身全長相同,直徑2.2厘米~2.6厘米。 琴頭平頂無飾,琴桿上端橫設三軸。弦軸用黃楊木、楓木或羊角製成,軸長18厘米~22厘米,木製者軸柄呈方錐形或尖錐形,置軸方向與琴筒平行。在第三個弦軸處拴有一個細繩套,繩套並下垂至千斤處。琴桿中部設有絲弦千斤,將琴弦攏聚於一起,它是有效弦長的上端固定點。琴馬竹製,置於琴筒皮面中央,它是有效弦長的下端固定點。琴桿下端插入琴筒通孔中並露於筒外。張三條絲弦或鋼絲弦。琴弓較為短小,弓桿用細竹製作,彎度較大,長45厘米,兩端拴以兩股馬尾為弓毛,分別置於三條琴弦之間。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里,陳列著兩支來自彝族支系阿細和撒尼民間的小三胡。其中一支琴筒用椿木鏇制而成,筒長21厘米、直徑10厘米、壁厚0.8厘米,筒前口蒙以羊皮,筒後端敞口。琴桿用五節鳳尾竹製成,全長78.2厘米、直徑2.2厘米。琴頭平頂無飾,在琴桿上端的三個竹節中,每節橫置一軸。弦軸用楓木製作,軸長19.5厘米,軸柄呈六方形錐狀體。琴桿中部設有絲弦千斤,下端裝入琴筒中並露於筒外。皮面中央置木製橋形琴馬,張三條絲弦。琴弓用火果木製作弓桿,張以兩束黑馬尾為弓毛,弓柄裝置金屬螺鏇,弓毛張緊度可調。此琴為1958年製品,由雲南省文化局贈予音樂研究所收藏。另一支小三胡,琴筒用粗大的鳳尾竹製成,筒長23厘米、直徑10厘米,筒前口蒙羊皮,筒後端敞口、筒壁邊緣鑲鐵皮。琴桿用枯竹製作,全長84厘米、直徑2.6厘米。琴頭平項,琴桿上端橫設三軸。弦軸黃楊木製,軸長20.5厘米,軸柄呈尖錐形。琴桿中部設絲弦千斤,皮面中央置竹製長橋形琴馬。張三條絲弦,細竹拴兩束白馬尾為琴弓。這支三胡是1984年製品,選料和工藝均較精細,皮面上繪有紅色五星圖案,周圍皮邊塗以蘭色漆飾。系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學家赴雲南調查採風時購自路南民間,已被載入大型畫冊《中國樂器圖鑑》中。

演奏方式

演奏時,左手於千斤處扶持琴桿,大拇指勾住細繩套,將琴筒置於左側腰間,用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按弦。右手執弓夾於三弦間拉奏,不論拉奏裡弦或外弦,中弦都同時發音,形成自然和音。三胡的定弦因奏者的不同而有異,阿細人用的勒胡,定弦由里至外為g、c1、c,中弦比外弦高八度,裡弦音居中;撒尼人用的里胡,定弦由里至外為g、c、c1,外弦比中弦高八度,裡弦音居中。音域一個半八度。音色柔和渾厚,優美動聽,為中音樂器。由於三胡的琴弓短小,弓法上多用輕巧的分弓,左手指法的特點是滑奏,多用裝飾音和泛音等技法。演奏中鏇律多變,音響豐富而甘潤。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是節日《大三弦舞》、《跳月》的主要伴奏樂器。

每逢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傳統的火把節夜晚,阿細和撒尼的青年男女聚集在松林邊或院壩上,男子歡快地拉起三胡、彈響大小三弦,同女子對舞,這就是著名的彝族民間傳統舞蹈《阿細跳月》(又稱《跳樂》)。舞步剛健,踏腳擊手,鏇律優美,節奏明快,充滿著青春、歡樂的氣氛。三胡音量較大,且富有細膩而深刻的表現力,是阿細人和撒尼人喜愛的民間拉弦樂器。兩鬢斑白的老人經常在夜晚拉奏三胡自娛,閉目冥思、回首往事,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感慨;年輕的小伙子和三胡則有著特殊的感情,每當他們晚上去和姑娘相會時,總要帶上心愛的三胡,用美妙的琴聲向心上人表達自己真摯的愛慕之情。三胡常和彝族其它樂器一起合奏。三胡與四弦的合奏曲有《跳舞調》。在彌勒縣,阿細人《跳月》時,常使用三胡、大三弦四弦和無膜竹笛等伴奏;在路南縣,撒尼人的樂隊則由三胡、嗩吶、無膜笛和大、中 、小三弦以及小鼓金錢棍等樂器組成,多在《跳月》時演奏,常邊奏邊舞,樂曲有《迎春調》和《歡樂調》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