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笙

葫蘆笙

葫蘆笙:構造和笙大致相同,因笙斗用葫蘆做成而得名,流行在四川的涼山和鹽源,在雲南的大理、麗江、西盟和瀾滄江畔。1955-1960年,在雲南晉寧石寨山發掘了以滇王為首的貴族長期延續使用的古墓群,出土了青銅葫蘆笙斗和吹奏葫蘆笙的銅舞俑。1972年在雲南江川李家山發掘的先秦古墓中,也同樣發現了青銅葫蘆笙斗,表明這種樂器至少已有2500餘年的歷史。

概述

(圖)葫蘆笙葫蘆笙

葫蘆笙,是拉祜、傈僳、哈尼、黎、納西、怒、普米、苗等族單簧氣鳴樂器。彝語 稱布若、昂。拉祜語稱若、若果篳。佤語稱拜、拜桂、恩拜因 、唔變。傈僳語稱瑪紐、阿普篳。哈尼語稱拉結、報扎。納西語稱妞篾、貝批又。流行於雲 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保山地區、臨滄地區、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麗江地區,四川省涼山 彝族自治州,貴州省畢節地區、安順地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地區等地。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在雲南江川李家山二十四號墓、晉寧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銅葫蘆笙斗,據測定屬春秋至戰國之際的遺物。有五、六、七管三種。竹或木製笙管已腐朽不存,銅製笙斗的形制略有差異。李家山二十四號墓出土的兩支銅斗,上端均鑄一立牛為飾,造型生動形象,通高分別為26和28.2厘米。銅葫蘆笙系仿天然葫蘆匏形用青銅鑄造笙斗,另插竹木製笙嘴吹奏。主要用於伴奏舞蹈。如開化銅鼓面部主暈圖象中有匏笙舞,畫面上八人中有一人邊吹葫蘆笙邊舞,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鼓胴部畫面、舞俑、樂舞銅飾物和房屋模型中也屢見吹奏葫蘆笙的形象(《中國音樂史圖鑑》Ⅱ—48至Ⅱ—51)。

文獻記述葫蘆笙始於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載唐大中(847—859)年間,“夷部樂……有葫蘆笙”。唐代樊綽《蠻書》載南詔(今雲南大理)“少年子弟暮夜遊行閭巷,吹葫蘆笙或吹樹葉,聲韻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新唐書·南詔傳》:“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盞對釂。”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葫蘆笙兩江峒中樂。”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 :“葫蘆竹,攢竹於瓢,吹之鳴鳴然”。

以葫蘆為笙斗,細端穿孔接一長管為吹口,接管長25厘米左右。笙管黃枯竹製,有四至八管不等,長9— 90、管徑1—1.5厘米,環列並微穿葫蘆腹部,以蠟固定。每管靠近葫蘆處開一按音孔,下端透空為底部按音孔,插入葫蘆內的管上嵌有長2厘米、寬0.2厘米的竹製或銅製簧片。

傳說

(圖)葫蘆笙葫蘆笙

彝族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葫蘆笙的傳說1962年8月18日《涼山報》刊載陳元通的《捏覺補惹和他的葫蘆笙》一文,捏覺補惹是涼山彝族著名的民間藝人,文章寫道:“在很早以前, 涼山上住著一個老母親,她有五個兒子。一天,老母親趕場去了,五個兒子來到老林里掏鳥 蛋。誰知雀窩裡盤著一條毒蛇,大兒子先用手去掏,被蛇咬了一口,驚叫一聲縮回了手。其 他幾個兒子也都去試了試,結果都被毒蛇咬傷倒了下去。等到母親回來時,還有一口氣的大 兒子對媽媽說:‘我們死後,五座墳上不久就要長出五根竹子,請您把它們砍回來,做成一 支五根管子的笙,每一根管子就是我們一個弟兄,您吹著它,就像我們在您身邊一樣。’後 來,老母親就用兒子墳上的竹子做成一支葫蘆笙。有一天,她來到河邊,對著浪花翻滾的河 水吹奏,越吹越傷心,最後她把葫蘆笙丟在一旁投河而死。過路的把她遺下的葫蘆笙帶回家 去,寨子裡每戶人家都照樣做了一支,以表達對母子六人的同情。從此,葫蘆笙和 笙曲《老母親調》,就在彝族世代相傳下來了。”

瀾滄拉祜山寨,相傳古時候有一對老夫婦,他們的五個兒女都在外邊謀生,有的打獵, 有的捕魚,分散在五個方向,就是逢年過節也難得團圓。老夫婦心靈手巧,從山上砍來“波 搭”竹,做成五支精緻的竹管,在竹管的底端還削出簧片,用嘴一吹就發出響亮、優美的音 響,他們又從竹樓的棚架上選了一個光滑的葫蘆,掏出裡面籽粒,將五根長短不同的竹管捆 在一起,插在葫蘆膛里,又在葫蘆柄處安了一個木製吹嘴,葫蘆笙做好了,吹出了悠揚的樂 聲,老夫婦高興極了,他們吹起葫蘆笙,五個兒女在遠方聽到由家鄉傳來的新奇、悅耳的音 調,便從不同方向奔回家中。從此,老倆口再也不愁見不到兒女了,葫蘆笙就這樣在拉祜族流傳起來。

歷史

(圖)葫蘆笙葫蘆笙---立牛曲管銅葫蘆笙

葫蘆笙歷史久遠。早在2700多年前的周代,中國古代樂器八音分類中就有用葫蘆製作的匏類樂器——笙,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幾支戰國初期的笙,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我國西南少數民族使用的葫蘆笙,也有著較悠久的歷史。1955年—1960年,在雲南省昆明市晉寧縣石寨山發掘了以滇王為首的貴族長期延續使用的古墓群,出土了青銅葫蘆笙斗和吹奏葫蘆笙的銅 舞俑。1972年,在雲南省玉溪地區江川縣李家山發掘的先秦古墓中,又出土了兩支青銅葫蘆 笙斗,分別高28.2厘米和26厘米,上端為曲管,下部呈球形,其上分別有七孔和五孔,可插入相應的笙管,曲管細端鑄有立牛一頭,造型美觀、形象生動。此外,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大波那木廓銅棺墓中,也出土了銅葫蘆笙斗。據測定,這些銅葫蘆笙斗均屬春秋晚期和戰國初期的製品,說明先秦之時葫蘆笙已在中國西南廣大地區流傳,至少已 有2500年歷史。

唐代,在南詔(今雲南大理)地區居住的少數民族中,葫蘆笙或瓢笙已相當流行,青年們經常 在街頭巷尾用葫蘆笙吹出動聽的曲調,向心愛的姑娘傳遞愛情。唐代樊綽的《蠻書》在談到 南詔風俗時說:“少年子弟暮夜遊行閭巷,吹壺盧笙或吹樹葉,聲韻之中,皆寄情言,用相 呼召。” 《新唐書·南詔傳》 (卷二二二)載:“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盞勸酒。”說明在飲宴時,主人一面吹葫蘆笙,一面用葫蘆笙推移酒杯、勸客人飲酒的有趣情景。瓢 笙即葫蘆笙,晉人崔豹《古今注》:“瓢亦匏也,匏其總,瓢其別也。”古代南詔民間音樂 盛行,公元800年曾向唐朝獻過《奉聖樂》,豐富了燦爛的唐代音樂文化。著名的驃國(今緬甸)樂,也是通過南詔傳到唐代長安的,我國古代的葫蘆笙,笙管都是前後兩排橫向排列的 ,而在公元802年驃國向唐朝獻樂時,笙管已左右兩排豎向排列。《新唐書·驃傳》記載的 匏笙:“皆十六管,左右各八,形如鳳翼……竹為簧、穿匏達本。”至今,這種匏笙還在緬 甸、泰國、寮國和高棉等國流傳。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中有:“開元中有拍板……葫 蘆笙。”也提到在唐宣宗大中年間(公元847年—859年)的“夷部樂……有壺蘆笙”。

(圖)葫蘆笙立牛銅葫蘆笙

北宋時期,西南少數民族到宋都交納進貢物品時,也曾攜葫蘆笙獻樂京城汴梁(今開封)。《 宋史》有:“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其王龍漢,遣其使龍光進,率西南(今滇東、黔 西一帶)諸蠻來貢方物……令作本國歌舞。一人吹瓢笙,如蚊蚋聲;良久,數十輩連袂宛轉 而舞,以足頓地為節,詢其曲,則名曰《水曲》。”照此記載,我國少數民族的《葫蘆笙舞 》,也已有1000年的歷史了。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62歲的蘇東坡被貶到海南, 謫居儋州,他在《儋耳》一詩中,曾用生動洗鍊的文字,記述了海南黎族的民間歌舞活動, 在《和擬古》詩中有:“牲菌雞卜,我當一訪之。銅鼓壺蘆笙,歌此送迎詩”之句,句末 還有注說:“交取無柄之匏,剖而為笙。”可見這首詩是寫實的,說明中國海南省黎族地 區北宋時也曾有葫蘆笙流傳。

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中有:“葫蘆笙,兩江峒中樂”之句。南宋周去非在他的《嶺 外代答》(卷七)中寫道:“瑤人之樂,有盧沙、銃鼓、葫蘆笙、竹笛。”“葫蘆笙攢竹於瓢 ,吹之嗚嗚然。”宋人朱輔在《溪蠻叢笑》中有:“蠻吹葫蘆笙,亦匏余意,但列管六。” 文中所述和現在雲南楚雄彝族的六管葫蘆笙完全相同。唐宋以來,很多文獻都記載著在苗、 瑤、白、黎等族聚居的滇、黔、湘、粵、桂和海南等省區流行著葫蘆笙,今天有的民族雖 已不用,但在古代卻是以葫蘆笙為主的,湖南苗族直到清代還在使用,如《清朝通典》 (卷 六十四 )載:“湖南苗擊銅鼓、沙鑼以祀鬼神。親戚宴會,以匏笙、銅鼓為樂。”如今,葫蘆笙在 我國西南許多民族中都很流行,尤以彝、拉祜、佤、傈僳等族最為盛行。

演奏

(圖)葫蘆笙《葫蘆笙舞》

傳統葫蘆笙,音色各異。高音笙清脆明亮;中音笙圓潤柔和;低音笙渾厚低沉。音域較窄, 實用音域為一個八度。常用於獨奏、對奏或為歌舞伴奏,經常是邊舞邊奏,有時也和彝族笛 子、大、小三弦配合演奏。所奏樂曲,絕大部分是舞曲,有少數是用於節日和喜慶的樂曲, 但也都帶有舞曲風格,一般都比較輕快活潑、節奏鮮明。在彝族民間,葫蘆笙是“踏歌”、“打 歌”和《葫蘆笙舞》的主要伴奏樂器。“踏歌”是一種民眾性的娛樂活動,清人桂馥《滇游 續筆》中載:“夷俗男女相會,一人吹笛,一人吹葫蘆笙,數十人環繞踏地而歌,謂之踏歌 。”時至今日,這種歌舞在彝族地區仍很流行。《葫蘆笙舞》是以吹奏葫蘆笙為領舞的民眾 性民間舞蹈,在許多少數民族中普遍流行。聚居在金沙江畔的彝族人民,每逢春節拜年、迎 送賓客、嘗新米、舉行開秧門儀式、喜慶婚嫁或男女戀愛等場合,都要吹奏葫蘆笙,所奏的 樂曲也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傳統樂曲有《迎親調》 、《送親調》、《串姑娘調》、《過 山調》、《放羊調》、《趕街調》、《過年調》、《擺飯調》、《打歌調》和《舞曲》等。 拉祜族葫蘆笙,音色清脆悠揚,是拉祜族青年喜愛的樂器之一,他們隨身攜帶,走到哪裡吹 到哪裡,並經常為《葫蘆笙舞》伴奏,舞蹈時,男女青年手拉手、圍成圓圈,從晚上一直跳 到天明。佤族的葫蘆笙,在樂曲中很少使用管底發出的低音。能歌善舞的傈僳族人民,使用 的葫蘆笙不僅和彝族的一模一樣,就是所演奏的樂曲和用葫蘆笙伴奏的舞蹈,也和彝族的基本相同。

(圖)葫蘆笙彝族葫蘆笙舞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文工團的音樂工作者,對傳統葫蘆笙進行了較有成效的改革 ,研製出十管葫蘆笙,笙斗改為木製 ,笙管上增加了共鳴管,音域a—f2,擴展將近兩個八度,還增大了音量,它的最大特點 是能夠轉調,適用於獨奏、樂隊合奏或歌舞伴奏。目前,這種葫蘆笙已在彝族樂隊中使用, 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舊社會,勤勞的彝族人民,曾用葫蘆笙述說苦和淚,控訴仇和恨,人們常一邊吹著葫蘆笙 一 邊唱道:“過去的苦淚流成河,葫蘆笙吹爛了多少支?……古老的葫蘆笙啊!裝滿了彝家多少 仇和恨!”在彝族人民中還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千愁萬愁,抱起葫蘆笙解愁”。那時,凡 是有葫蘆笙流傳的地方,人們吹出的多半是悲涼、憂鬱的曲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後,彝 家和其他少數民族人民獲得了新生,古老的樂器也奏出了新的樂聲。人們用葫蘆笙吹出輕快 、活潑的曲調,抒發內心的歡樂情懷,歌唱美好幸福的生活。

各族的葫蘆笙

(圖)葫蘆笙傈僳族葫蘆笙

彝族的葫蘆笙流傳地域廣闊,多為五管或六管,有的地區還採用木製或銅製笙斗,笙斗到吹 口一般長25厘米左右。在四川省涼山州常見的為八管葫蘆笙,使用竹簧,在葫蘆柄處連線一 個較粗的竹管為吹口。雲南省楚雄州的低音葫蘆笙,第一管高79.5厘米、內 徑1 .3厘米,第二管高64厘米、內徑1.2厘米,第三管高55.5厘米、內徑1.1厘米,第四管高 48厘米、內徑 1.1厘米,第五管高41厘米、內徑1厘米,葫蘆長31.5厘米、高5.5厘米,葫蘆把加吹管長 23厘米, 吹口內徑0.9厘米,按音孔直徑0.5厘米。尤為獨特的是:在低音笙管的上端還橫置一個短 而粗的竹筒為共鳴器,可使音色更加圓潤、明亮。雲南省保山地區中音葫蘆笙,第一管高39 .5厘米、內徑1.3厘米,第二管高33.5厘米、內徑1.5厘米,第三管高29.3厘米、內徑1 .3厘米,第 四管高24.5厘米、內徑1.3厘米,第五管高21厘米、內徑1.5厘米,葫蘆長10厘米,吹管 長24厘米。

拉祜族的葫蘆笙,流行於雲南省瀾滄江兩岸的拉祜山寨,多為五管,笙管用野青竹 或泡竹製作,其中高音葫蘆笙,第一至第五管分別高15.5厘米、15厘米、10.5厘米、10. 5厘米、9厘米,葫 蘆柄長8厘米,吹管長25厘米,簧片用金竹削成,笙管以蜂蠟粘封,與大涼山彝族葫蘆笙相同。在西盟、瀾滄一帶,還有一種更小的高音葫蘆笙,通高不到15厘米,外出訪友或上山勞 動時常放入衣袋中攜帶。拉祜低音葫蘆笙,笙管最高者達90厘米、內徑1.1厘米,按音孔至 底孔相距10厘米。樂曲有《出門調》《豐收舞》等。

佤族的葫蘆笙,流行於雲南省西盟、滄源及其鄰近地區,有五根笙管,鑲竹製簧片,在葫蘆 的柄端接有細長的吹管。在西盟的葫蘆笙中,有一種在最高的一根笙管上套著對接的兩個葫蘆作為共鳴器,每個葫蘆上開有一個圓形出音孔,既能增大音量,外形又十分美觀。常用於舞蹈伴奏。樂曲有《過年調》等。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熱瓦普
熱瓦甫
蘆笙
月琴
琵琶
瑤族

堂鼓
象腳鼓
鋼琴

排鼓
骨笛
木鼓
木葉
碰鈴
腰鼓
葫蘆笙
銅鼓
蜂鼓
勒尤
洞簫
伽倻琴
腰鈴
豎箜篌
艾捷克
大鼓
葫蘆絲
胡西它爾
彈布爾
三弦
光攏
阮鹹
弓琴

木琴
巴烏
海螺
考姆茲
鷹笛
竹笛
二胡
豎笛
短笛
納格拉
小提琴
卡龍
四胡
獨弦琴
吉他

柳琴
高胡
板胡
京胡
京二胡
椰胡
墜胡
墜琴
葫蘆胡
革胡
管子
口笛

板鼓
奚琴
拍板
冬不拉
雅托克
馬骨胡
竹鼓
棒棒
火不思
琤尼
天琴
口琴
鐵簧
小鑼
鳳首箜篌
牙箏
鑼鼓
東布爾
三胡
揚琴
嗩吶
杖鼓
大鑼
手風琴
庫布孜
銅鏡
八角鼓
侗笛
牛腿琴




石磬
口弦

長鼓
中胡

小鈸
龍頭三弦
卡龍琴
咚咚喹
篳篥
大筒
長號
打溜子
尺八
馬頭琴
芒筒
蒙古四弦琴
叮咚
鼻簫
口弦琴
木魚
薩它爾
梆子

牛腱琴
土胡
口細
橫笛
寧寧
排簫
竹筒
竹琴
都塔爾
庫木日依
蘆管
曲項琵琶
鉤鑼
雙飛燕
溜子鑼
曼多林
姊妹簫
筆管
銅角
狍哨
單面鼓
竹口弦
銅鈸
方響
雲鑼
口簧
短簫


哈亞

玄琴
納格納鼓
低胡
苗族三弦
竹筒鼓
架鼓
悶笛
大金
鼻笛
小金
依姆欽
角胡
擂琴
銅鈴


篳魯
小二胡
阿烏
扁鼓
土塤
嚓拉器
革鼓
托布秀爾

木庫蓮

盤鈴
羌笛
手鼓

唎咧
嗶噠
陶塤
牛頭塤
葉笛
秦琴
喃嘟喝
宰靠

葦笛
羊角編鐘

單鼓
大廣弦

艾介克
甲鈴
柄鼓
葫蘆琴
達夫
四弦胡
都它爾
杵臼
拉阮
軋箏
築竹

達甫
梅巴
哩嚕
鋩鑼
切波
新笛
匏笙
四弦奚琴
吐良
鹿哨
蒙古琵琶
克亞克
南堂鼓

搏拊
五弦

恆格勒格
鼓板
羯鼓
渾圖日
尚庫布孜
橫簫
獨他爾
抱懷
批把胡熱
岡林
葉琴
銅鑼
多吉尺布
大瑪如
羊皮豉
亞加
虎鈕錞於
科詩耐依
響蔑
牛角號
四弦
響篾
迷迷
蘇那
鐵鼓
直笛
苗族二胡
修德日格胡熱
節特根
匹昌庫
化昌子
光囡
托立
黃嘎日特
光宰
光貫
光賓
光克拉
手鈴
鈸鑔
木鼓魚磬
光妥
羊角號
賓剎
統嘎
鋩聳
線木
臘港
嘎臘薩
麻短
墨克納
麻賓
麻闊
木魚兒
滿大林
郭墮
潘琅
銅羅
篳朗木叨
篳咪
篳羅木
庫波孜

熱布甫
塞依託爾
班羅
布蘭孜庫姆
篳嚕
匹麗麗亞
篳桂罕
巴利曼
篳提尤
蘇爾耐
喀什熱瓦甫
烏孜別克熱瓦甫
篳鈴埋
篳伙
薩帕依
恰克恰克
括朔克
篳粉
懷三
皮克利
篳南害
巴拉來卡
抱跛埋
魚磬
傣定
笓笓
四頁瓦
定旦
庫涅
拉比斯
二弦琴
手琴
曼佗林
定郭叨
破鼓
朋奴化
文土文
定郭埋
定郭拎
獨木鼓
哨葉
猴鼓

口弓
阮琵琶
裝嫪
口拜
克勒庫布孜
灼吧
牛角郎
雞婁鼓
六孔竹笛
四孔佤笛
瓦弱直笛
破口直簫
稻稈笛
單簧吹管
笛喔
色不孜克
白族小鼓
卡爾得乃
阿德爾那
斯爾那依
缺口簫
同肯
臀板
腳鈴
麥稈嗩吶
土笛
咪咪兒
木笛
鼻哨
膜笛
神鈴
哈爾馬力
扎比
俄比

來都嘎
篳斜
冊節
烏翁
阿塔
大皮鼓
展積
什鴉
蘇古都
期哩
板鈴
哇嗚
增疆
確索
彈撥爾
謝勒鐵爾
薩孜
坎吉

“八音”民族樂器列表

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中,發展出一系列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樂器,亦有依照樂器材質而形成的分類,古稱“八音”,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編鐘 | 特鍾) | 方響 | | 雲鑼 | 銅鼓 | | | | |
編磬 | 特磬
彈撥古琴 | | | 箜篌 | 琵琶 | 三弦 | | 柳琴 | 月琴 | 秦琴 | 獨弦琴
拉弦二胡 | 高胡 | 中胡 | 低胡 | 板胡 | 京胡 | 京二胡 | 馬頭琴 | 馬骨胡 | 牛腿琴 | 大廣弦 | 椰胡 | 墜胡 | 墜琴 | 大筒 | 大筒弦 | 葫蘆琴 | 葫蘆胡 | 土胡 | 角胡 | 三胡 | 四胡 | 擂琴 | 革胡 | 低音革胡 | 拉阮 | 奚琴 | 軋箏 | 胡琴
彈擊揚琴 |
笛子 | | 排簫 | | | 尺八 | 篳篥 | 管子 | 嗩吶 | 巴烏 | 芒筒 | 唎咧 | 口笛 | 新笛 | 侗笛
| | 蘆笙 | 葫蘆絲 | 葫蘆笙
|
| 大鼓| 板鼓 | 排鼓 | 南堂鼓 | 八角鼓 | 羯鼓 | |
木魚 | | | 鼓板 | 拍板 | 梆子
其他骨笛 | 口弦 | 木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