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葫蘆笙節

彝族葫蘆笙節

吹葫蘆笙起源於彝族葫蘆崇拜,直接來源於彝族創世史詩《梅葛》。吹葫蘆笙曲,跳葫蘆笙舞,是彝家人勞之餘特別是年節、喜慶之日必不可少的喜慶活動,吹葫蘆笙曲,跳葫蘆笙舞,是彝家人勞作之餘特別是年節及喜慶之日與生命融入一起的狂歡,是排遣孤獨寂寞的場所,是沖淡寡淡無味生活的秘藥良方。婚喪嫁娶之日是這樣,祭祀之日節日之際是這樣,青年男女們私下約定的跳歌場還是這樣。正如俗語所說,聽見葫蘆笙響,腳板兒就發癢。阿哥跳破千層底,阿妹跳爛繡花鞋,跳得地上黃灰起,跳得黃灰做得藥。藥是什麼藥,消愁解悶歡樂藥。


葫蘆笙簡介

彝族葫蘆笙節葫蘆笙,是姚安縣彝族山區廣泛流行的一種吹奏樂器。以挖空的葫蘆為笙斗,柄端為吹口,笙斗上環列安插穿透葫蘆腹部的五根或六根用苦竹製成的笙管(下端透氣處即底部按音孔),並在葫蘆腔內竹管部分嵌入紫荊竹削制的簧片,每根笙管旁的笙斗上均有小孔(即上部按音孔)。葫蘆笙音色柔和,像霧像雨又像風,悠長曠遠如茫茫群山,園潤深沉如遠古氣息,節奏輕快如跳動的火焰。
葫蘆笙曲,跳葫蘆笙舞,是彝家人勞作之餘特別是年節及喜慶之日與生命融入一起的狂歡,是喜怒哀樂的演繹場,是排遣孤獨寂寞的場所,是沖淡寡淡無味生活的秘藥良方。婚喪嫁娶之日是這樣,祭祀之日節日之際是這樣,青年男女們私下約定的跳歌場還是這樣。正如俗語所說,聽見葫蘆笙響,腳板兒就發癢。阿哥跳破千層底,阿妹跳爛繡花鞋,跳得地上黃灰起,跳得黃灰做得藥。藥是什麼藥,消愁解悶歡樂藥……

歷史流傳

葫蘆笙以及葫蘆笙調葫蘆笙舞都是祖輩們一代代傳下來的。源於何時,已經無從考證。但有一個傳說,世世代代在民間流傳:老古老古的時候,混沌初開,天地迷茫。天神嫌世間的人種良心不好,決定發洪水來換人種。結果,一場洪水過後,只有良心好的倆兄妹在天神的授意下躲在葫蘆里幸免於難。之後,倖存於世的倆兄妹遵照天神的旨意傳人種。哥哥在河的上游洗澡,妹妹在河的下游捧水喝,就這樣懷了孕,生下一個葫蘆。哥哥劈開葫蘆,從葫蘆里走出了漢、彝、苗、藏等九族,世間又恢復了人煙。
斗轉星移多少年,淪海桑田多少代。慢慢地,居住在山上的彝人感覺十分的孤單寂寞,總想著想個什麼辦法來娛樂消遣一下。但想啊想,還是想不出來。後來被天神知道了,有心幫助,就暗中託夢給一個叫張山的小伙子,說:人種從哪裡來,就從哪裡找快樂。於是,張山從靈台上取下供奉了不知多少代的神祗葫蘆,掏空籽粒,鑽通孔眼,插上長短不一的苦竹,終於製作出了第一個葫蘆笙。有了葫蘆笙,起先只是隨便吹著玩,但吹著吹著,卻吹成了節奏鮮明的調子。聽著這樣的調子,人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跳舞,但跳去跳來,總是跳不好。幸好與張山相愛多年的白花是個聰慧美麗的姑娘,就模仿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動作以及鳥獸的情態創造出了舞步,如“割草調”、“斑鳩吃水”、“蒼蠅搓腿”等。調子有了,舞步有了,荒涼沉悶的群山被葫蘆笙的調子被彝人的舞步鬧騰得隨著太陽月亮星星一起律動,一起譜寫天地人間至純至美的歡樂。
正當人們沉浸在張山白花創造的笙歌曼舞之中,像瑪櫻花一樣鮮艷像百靈鳥一樣靈巧的白花姑娘到姚州府趕街時失蹤了。為了尋找心愛的人,張山領著同伴下山,吹著葫蘆笙走州串縣,過府闖衙。每到一處就吹笙起舞。因為張山相信,只要聽見葫蘆笙調子,白花就會知道自己再找她。
事情果真如此。被搶進洱海皇宮的白花一心思念著心上人張山,終日以淚洗臉,鬱鬱寡歡,讓土皇帝無可奈何,不知該怎么做才能贏得美人兒的歡心。就在這時,宮牆外隱隱約約傳來葫蘆笙調子的聲音,白花就知道張山找自己來了,禁不住一陣歡喜,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土皇帝見美人兒終於笑了,心想,這是什麼器樂呀,美人兒竟然喜歡,就趕緊吩咐隨從傳器樂班子進來。
這是一群黑衣黑褲黑包頭身披黑羊皮頭飾箐雞彩羽吹奏葫蘆笙的山裡人,領舞者即是張山。遵照土皇帝的命令,他們在大殿上圍成圈,邊吹葫蘆笙邊起舞,忽兒像斑鳩撿食,忽兒像蒼蠅向後搓腿,忽兒像猴子望月,忽兒像老牛犁田……簡單近似於“安得勒勒安得安得勒勒”的鏇律,誇張如嬉戲般的舞姿,招引得土皇帝笑得前俯後仰手舞足蹈得意忘形。聰明的白花見狀,計上心來,對土皇帝說:聖上如此高興,何不如跟領舞者互換裝束與民同樂?難得美人兒主動跟自己講話,土皇帝想也沒想就答應了。於是,張山換上皇袍成了土皇帝,坐到白花身邊;土皇帝換上彝裝成了張山,吹著葫蘆笙領舞。於是,假皇帝藉口領舞者葫蘆笙吹得不好,舞跳得亂七八糟,說是故意搗亂,一聲令下,躲在暗處的刀斧手就把真皇帝拖出去砍了。事後,張山與白花也找機會帶著夥伴們悄悄溜出皇宮,回到自己的家園,回到親人的身邊。
為了紀念張山和白花,後人把每年的立秋日確定為葫蘆笙節。屆時,來自四面八方的山區彝族民眾歡聚一起,舉行祭祀活動,吹葫蘆笙跳葫蘆笙舞,同時進行物資交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