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

拉祜族

拉祜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現有人口約41萬(1990年統計),主要分布在瀾滄江兩岸思茅、臨滄兩個地區。其中78%分布在瀾滄江以西,北起臨滄、耿馬,南至瀾滄孟連。此外,在瀾滄江以東的景東、鎮沅、景谷、金平、江城等縣以及瀾滄江以西的景洪和勐海等縣也有少量拉祜族人民居住。拉祜族主要分為兩大支系,即拉祜納支系和拉祜西支系,兩個支系均有著共同信仰和習俗、共同的文化傳統,大體同步的社會發展進程,只是在方言、服飾等方面有一些差異。雲南省是拉祜族的故鄉,省內拉祜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縣(市)總計22個,分別隸屬雲南省思茅地區、臨滄地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玉溪地區。拉祜族的服飾美觀、寬鬆、大方,極富民族特色。拉祜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它是與彝語、僳僳語、納西語、哈尼語並列的一種獨立語言,分為拉祜西、拉祜納兩種方言。

基本信息

民族簡介

拉祜族拉祜族
拉祜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族先民屬於古代羌人系統,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辭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拉祜族地區屬於亞熱帶山區,以農業為主,1950年以前,拉祜族社會的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地區已發展到地方經濟;有的保存著土司制度的殘餘;瀾滄西南部,孟連、滄源,耿馬和西雙版納等地的拉祜族都是被傣族封建領主所統治,保留原始公社制的殘餘。

拉祜族有自己的語言,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同漢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漢語和傣語,過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製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的基礎上創製了拼音文字。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民間文學也極為豐富,傳統的樂器有“蘆笙”和“三弦”。拉祜族除種植糧食以外,還大力種植甘蔗茶葉咖啡橡膠。創辦了煉鐵、農機、採礦等,其中瀾滄鉛礦是全省著名的大型企業。

民族歷史

(圖)拉祜族拉祜族——歷史

拉祜族源於原分於甘、青地區的古羌人,後不斷向南遷徒。至遲到戰國時代已活動在雲南境內。根據考古發現分析,戰國時期的拉祜族先民已脫離原始時代,他們男女均頭梳雙辮、身著及膝長袍,從事遷徙農業和畜牧業。但狩獵和採集仍占有較大比重。自三國、兩晉至唐,拉祜、彝等族先民共同組“烏蠻”集團。“烏蠻”集團是靠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形成的,拉祜族部落即以貢納形式隸屬於彝族主盟部落。社會性質處於奴隸制。政治制度是一種政教合一的“鬼主”制。即部落首領稱“鬼王”,主盟部落首領為“大鬼主”,隸屬的部落首領則為“小鬼主”。“鬼王”之間根據其勢力大小強弱相互制約、統治。

從兩晉到明、清,拉祜族部落先後以貢納形式隸屬於彝族主盟部落、南中大姓、南詔、大理國及傣族土司,在貢賦增重時往往進行軍事反抗,並不惜舉族遷徙。而拉祜族部落首領為滿足擴張需要,也不斷向外展開軍事掠奪活動,當軍事活動失敗後,則舉族遷離故地。自唐代起,拉祜族的遷徙活動一直沒有中斷過。宋末,拉祜族至少有三次大規模的遷徙活動。直到清代,拉祜族基本上定居於今分布地區,但仍有局部遷徙,部分甚至遷入緬甸泰國寮國越南等國。由於不斷遷徙,拉祜族形成了以瀾滄江為界的東、西這樣兩部分,同時也產生了東、西兩個地區不同的歷史發展狀況。

瀾滄江以東的拉祜族自元、明以來隸屬於傣族土司,經濟體制亦實行封建領主經濟。1724年,清政府推行改土歸流政策,部分拉祜族逐步由領主經濟過渡到地主經濟。

瀾滄江以西的拉祜族,也以貢納形式分別隸屬於當地傣族土司,經明、清兩代,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發展,歷史上長期存在的雙系大家庭公社開始解體,個體生產占據了主導地位。在傣族領主經濟的影響下,拉祜族社會也產生了封建主義萌芽。清代中葉,拉祜族封建勢力日趨強盛,與傣族土司成對抗之勢,清王朝為達到羈縻統治的目的,委任拉祜族首領為土都司。土司制度的推行進一步促進了拉祜族封建領主經濟的發展。然而,在雲南近代地主經濟和商品經濟的影響下,拉祜族的封建領主經濟還未發展成熟就逐步解體為地主經濟。

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地拉祜族的社會發展極不平衡,總體看來,可分為兩類地區。雲南瀾滄縣東北部、臨滄縣、雙江縣、景谷縣、鎮沅縣、元江縣、墨江縣等地的拉祜族,已處於封建地主經濟階段,生產水平與當地漢、傣族大體相當,但生產技術落後。雲南瀾滄縣西南部、孟連縣、西盟縣、耿馬縣、滄源縣及西雙版納等地的拉祜族,由於歷史原因被納入傣族封建領主經濟體制下,生產力水平低下,帶有濃厚的原始經濟殘餘。這類地區的拉祜族主要從事山地農業,兼營狩獵、採集和養蜂。另外,在雲南金平縣長約300公里,寬約30公里的森林中,還活動著拉祜族的一支“苦聰人”,其社會性質尚處於原始社會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拉祜族地區發生了巨大變化。1953年4月7日,成立瀾滄拉祜族自治縣,1954年6月16日成立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按不同地區社會發展的情況,於1952—1956年分別實行土地改革或和平協商土地改革。於1958年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金平縣組織工作組深入森林地區尋找居無常處的拉祜族的苦聰人,幫助他們在平壩定居下來。建國近半世紀以來,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拉祜族人民的艱苦奮鬥,使拉祜族農村、城鎮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迅速發展,拉祜族的社會歷史已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禮儀風俗

婚姻

拉祜族——禮儀拉祜族——禮儀
拉祜族實行一夫一妻制。不同氏族的男女,只要年齡相近、雙方情投意合都可通婚,不受輩份的限制。男女婚前社交極為自由,每到夜晚,或在田野或在村寨中的空屋內,圍著火塘,吹著“巴烏”或口弦,彼此表達戀情。若是不同氏族的人聚會,雙方都彬彬有禮。男女定情後,男方請媒人攜2~4對松鼠乾巴和1公斤酒到女方家求婚。如女方父母同意,男方再送聘禮並彼此商訂婚期和成婚方式(從夫居或從妻居)。從夫居者,婚日由男方家宴請親友並派人(新郎亦在內)去迎新娘,女方則請人陪送至男方家。從妻居者,由女方家備酒請客,新郎在媒人陪同下到女方家行婚禮後即在女方家居住,時間1年至三、五年不等,也有長期居住的,在女方家勞動生產,享受兒子待遇而不受歧視。按約定時間從妻居期滿者,請親友一餐酒筵,夫婦向老人表示一番謝意後,男方便可帶領妻子回家或就在妻子家村寨內另立門戶。無論哪種成婚方式,婚後第一個春節,殺豬時要砍下一條腿送給舅子,舅於則要連續3年將年豬或獵物的脖項和4塊糯米粑粑送給妹子,妹子收禮後再回贈6公斤酒。離婚很少見。戀愛經父母同意後,無論哪方變卦,都要由媒人出面罰處33兩銀子給對方,現在普遍改以人民幣為罰金、婚後感情不好而提出離婚者,提出的一方同樣按前述規定交罰金。夫死,妻可改嫁,但原來家要索回6~8元半開的身價,由新夫支付;如有孩子,大的必須歸原夫家,年幼的可隨母去,但新夫須再付一筆身價費。

婚禮流程

分合“豬頭”祝婚
舉行婚禮當天,男女雙方家裡都要殺一頭豬。男方首先將豬頭送到女方家,將豬頭砍成兩半後,一半留在女方家,一半由男方又帶回去。接著,女方家也按照同樣的方法,殺一頭,並將豬頭送到男方家。切成兩半後,留一半在男方家,另一半自己帶回。之後,雙方將各自的兩半豬頭合在一起,以表示骨肉之親和新婚和睦之意。
“背水、砍柴”示婚
這天,新郎和新娘還要一同下山背水、砍柴,然後將新背的水和新砍的柴送到女方家,然後獻飯給岳父岳母。接著,新郎新娘再回到男方家裡獻水獻飯,再到寨廟裡磕頭並供奉禮肉。
“雞肉稀飯”設宴
接著,由村寨老人主持祭寨神儀式。祭禮完結新郎新娘再到男女雙方家裡祭祖和敬拜父母親戚。上述這些儀式完成後,新郎新娘便和賓客一起吃雞肉稀飯,接著便進入婚禮的高潮——大規模的對歌活動。
“新人洗腳”鬧房
婚禮當天晚上則要鬧新房。屆時賓客們,特別是年輕人會擠滿新房,盡情地鬧房。其傳統的鬧新房過程主要為:
“火灰”泡腳
新娘端來一盆熱水,親切而甜密地喊丈夫洗腳,丈夫把腳伸進盆里,妻子便幫他把腳洗乾淨。這時候,鬧新房的人們故意用火塘灰把新郎的腳弄髒,讓新娘重洗,或在熱水裡撒火塘灰,讓新娘重去打洗腳水,如此反覆多次,新娘機警麻利地把新郎的腳洗好,把從娘家帶來的一雙新鞋給新郎穿上。據說這樣做是為了考驗新娘的脾氣是否溫和,為人是否可親,以及做事是否麻利、機靈等。
新娘表演節目
此外,賓客還會讓新郎新娘表演節目,然後向新婚夫婦索要喜煙、喜糖、喜酒等。

家庭

家庭是構成村社的基本單位。各個獨立家庭以二、三代父系血緣或外婚結成的婚姻集團組成。父親是當然的一家之長,父死則以長兄為家長(“抽母”),長兄死,次兄接替。家長的主要職責是奉獻祖先(“臥待”——祖先靈位),安排、調度全家的生產、生活,以獨立家庭代表的身份參與村社活動。“臥待”是維繫兄弟團結的紐帶,以一塊約長10厘米、寬4厘米的竹片掛在家長臥床頭的牆上表示,一家人只祭一代。父輩去世後,兄弟各自建立新家庭和新的“臥待”,無弟兄的,女婿可以替代並享有家長職權。婦女地位不如男子,其職責只是生兒育女,採集野菜和操持家務;但在產前、產後可以得到照顧,坐月期間,丈夫天天要殺雞或煮松鼠乾巴添加草果給產婦補養身體。嬰兒出生後,通常以出生時間的屬相命名,或以最先來家的客人的身份、稱謂命名。上學讀書時,則由先生另起學名。

喪葬

人死後停屍於正屋右側的火塘旁,頭朝里腳朝外,靈前供米飯一碗、筷一雙、熟雞一隻。婦女在旁哭泣守靈,並由1個領哭者領唱輓歌,讚頌死者一生的功德。停屍1日或數日,到選定的吉日良辰出殯,並鳴槍告知親友前來弔唁。來弔唁的人都要帶、酒來,作為喪禮。出殯前將喪禮中的豬、雞用木棍打死,人葬後在墳前供祭。供品除老人外,任何人都不能吃。

棺材有兩種:一是用篾席捲裹,一是普通的木棺。墳地就在家的附近,只要滾1個雞蛋於地,在蛋破處或停止處下葬。人葬時棺材的大頭朝向西方,墳壘高堆但不立墓碑。墓前置放一兩件死者生前用過的弓箭、背籮等物,成年人死後連續3年定期掃祭。若死者系成年男子,人葬後全家原住的房屋要燒毀,另遷新扯重建。

拉祜族的葬禮是隨著本民族的歷史發展而變化。在古代的時候,由於不停地遷徙,拉祜族處於一種動盪不安的狀態中,沒有固定的喪葬習俗。直到進入農耕社會以後,拉祜族逐步定居下來,才逐漸重視喪葬活動,有了固定的墓地。
拉祜族的喪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土葬;一種是火葬。土葬的規矩較複雜:首先是報喪,按拉祜族的習俗,凡是寨子裡的成年人去世,都要在家門口鳴放火槍報喪,寨子裡的人和親友聽到槍聲,就知道是哪家的人去世,大家都會來幫忙料理後事。
拉祜族人去世後,要請有處理後事經驗的人來幫死者沐浴更衣,在死者的口中放一點銀子,稱為“口含”,死者的屍體要用新的白布裹住放入棺材中入殮,然後,把棺材放到正堂讓親友和寨子人弔唁。棺材前要放上一些供品,有的人家還要殺豬給來弔唁的人吃,來弔唁的人一般都會帶著雞、煙等物品給死者家屬,表示對死者的弔唁和對喪事的支持。
辦喪事送來的雞,死者家屬一般都會殺在死者的墳墓前,有的也會放在死者的墓地附近,拉祜族稱這种放生的雞叫“鬼雞”,意思就是雞放到死者的墳墓附近,死者就會把雞拿到陰間去養,所有用在葬禮上的東西,都是屬於死者的。
拉祜族對死者的弔唁活動一般是三天,但這只是對老年死者的規定。一般的人是當天去世當天安葬,如果是在下午和晚上去世,可以在家裡停放一天,第二天再去安葬。死者出殯,要由“磨八”(巫師)為亡靈引路,棺材由幾個強壯的男子來抬。拉祜族的墓地是用丟雞蛋的方法來選定的,在死者沒有抬到墓地之前,死者的家人或親友就會拿著一個雞蛋為死者尋找墓地。
尋找墓地的時候,要把雞蛋往身後丟,如果雞蛋破了,就證明死者喜歡那個地方,大家就會把死者安葬在那裡;如果丟出去的雞蛋不破,證明死者不喜歡那個地方,還得重新再丟雞蛋尋找,直到雞蛋破為止。
據說,有的死者挑剔,丟了很多次雞蛋,雞蛋都不破,害得家人累得夠嗆。所以,直到今天,拉祜族丟雞蛋為死者選墓地的做法多少帶有一種神秘的色彩。
火葬是拉祜族的一種傳統的喪葬方式,一般是按家族的傳統來定,家族是土葬的就用土葬;家族是火葬的就有火葬。在拉祜族山寨,有的寨子用土葬,有的寨子用火葬。用火葬的寨子,在寨子邊都有一個公用的火葬場,那裡被視為神聖的地方,一草一木都不能動。
火葬的方式是用乾柴架起柴架之後,把屍體面朝下放在柴架上,由磨八念經,再點火燒,直到柴燒盡為止。火葬後,有的收骨灰,有的不收骨灰。對非正常死亡的人,一般不進行喪葬活動。如果是家裡的老人去世,做兒女的要守孝三年,三年內不能討親嫁女,不能蓋新房。
不論是土葬還是火葬,拉祜族都有掃墓的習俗。每年的“二月八”,也就是清明左右,進行掃墓活動,掃墓的時候要殺雞祭獻,還要請親友來參加,但信奉基督教的拉祜族沒有掃墓的習俗。

好客

拉祜族是個十分熱情好客的民族。逢年過節,都要邀請周圍傣、哈尼、布朗等族人民一道來飲酒會餐,吃團結飯。這時,全寨大宰牲畜,各戶都要分一節大腸和幾勺鮮血,伴以鹽巴、辣椒,剁細生吃。拉祜族認為,“剁生肉”是待客的最好菜餚。歡宴畢,主人還要用芭蕉葉包“份子肉”分送客人帶回。拉祜族過去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主食當地生產的大米和包穀。喜用雞肉或其他配料加大米或包穀做成稀飯,有瓜菜、菌子、血、肉等各種稀飯,其中雞肉稀飯為上品,在製作包穀飯時,先用難舂成碎塊,簸去糠皮,後用清水浸泡一夜,淋乾後舂細,揉成細小均勻的顆粒,用竹甑蒸熟成糕狀,即可食用。食時可用筷子,或用刀切成塊,有時還加上糖或蜂蜜,細糯香甜可口。拉祜族的日常菜有最喜歡的是將菜、肉及應加的佐料和水放入一段鮮薄竹筒內煮熟,既有竹之清香,又保持原有肉菜的香味。拉祜族烤肉別具風味,大都獵獲的野獸肉,或直接用火烤,或用蒼蕉葉將肉包住埋入火中,燒熟而食。烤肉香脆可口,佐以麻辣佐料後還能開胃。拉祜族中的苦聰人在狩獵時,習慣將獵獲的獸頭獎給第一槍射中者,支前腿獎給發現獵物的人,剩卜的肉,人均一份。獵獲物的下水和雜碎,就地燃火,放入竹筒內煮熟分食。在開膛剖肚時,中年人喜歡用手捧喝熱氣騰騰的“護心血”,據說獵物的護心血有補血消除勞損的妙用。拉祜族不僅會醃菜、醃肉、磨豆腐,還會釀酒。在民間,男女均喈飲酒,並有在酒和肉上不分彼此的習慣。平時喜飲烤茶,烤茶是將大茶入罐烤至焦黃,待香味飄出後對入水稍煮即飲。

禁忌

日常生活中的禁忌有:兒媳不能同分公、弟媳不能同夫兄同桌吃飯,接遞東西也不能直接過手,不能隨便進人公公和夫兄的“阿泡”。無論已婚或未婚的女子,在長輩前不能取下頭巾,更不能披頭散髮。

有花斑的馬被認為是“神”,布穀鳥被認為是“天雞”,禿尾巴的被認為是“”,任何人不得打殺傷害。殺豬殺雞時一定要看卦,雞的眼睛明亮、豬的膽汁多為吉卦,意味一切大吉大利,於什麼事都可放手,反之則為凶卦,行一切事均須小心謹慎。

社會經濟

拉祜族拉祜族工藝品
拉祜族大多數是50年代中後期,才從老林中出來定居的。金平、綠春兩縣各處的自然環境不同,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差異。綠春縣定居較早,散住在哈尼族村寨附近,在哈尼族的影響下,語言、服飾。習俗都和哈尼族有近似之處。金平縣的拉祜族約占全州拉祜族總人口的70%以上,大部分定居晚,出林前長年累月生活在高山箐林中,過著游耕遊獵的生活,內部沒有階級、貧富之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

從1957年調查的62個村426戶看,按村落分布和地理環境形成3種類型:住在高山原始森林的有14個村,占22%;由老林深處移至林邊的有33個村,占53%;位於山區、半山區的有15個村,占25%。但他們都是由血緣及婚姻關係自成“卡”的父系村落,以鳥和松鼠作為氏族的圖騰、如“法拉拖”(李姓)的圖騰是松鼠,“八拖”(王姓)的圖騰是啄木鳥等。漢姓是與其他民族交往後才出現的。村落小而分散,有的獨居一處;一般3~5戶就自成1個村落。

1957年金平縣翁當鄉的18個村寨,有10戶的村寨只有1個,5戶以下有的13個,單家獨戶的有4個。村落不固定,住房十分簡陋,矮小狹窄,用樹於作柱子,竹子和樹枝作牆壁,竹葉、芭蕉葉、茅草作屋頂。部分人家人畜共居。無被子,以雜草樹葉之類當床鋪。衣服很少,即便有一點也是用獵物與哈尼族換來給老人和小孩穿的,多數用獸皮、破爛市圍身。每到冬天寒冷季節,全靠燒火取暖。火,在拉祜族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不僅靠它保暖、燒煮飯食、照明,而且是刀耕火種生產中的巨大生產力。為了求得火石、火柴,即使付以二、三對松鼠乾巴或三、五塊銀元的高價。也毫不在乎。對火種的保護被認為非常神聖,火種通常由老人保管。無論外出生產勞動還是遷徙,最重要的是把火種妥善保存好。萬一火種失落,又討不到換不著,就只有以原始的方法取火:一是用一撮火草按在火石上,以鐵制火鐮擦擊火石,使其發出火花點燃火草;另一種是把一節於竹子劈為兩半,一半的下方切開一個小口,放置人草,然後用兩半竹子互相摩擦產生火花雨點燃火草。無論哪種方法取火,都要先念上幾句話,祈求上天保佑取火成功。

森林、土地等天然資源屬村社公有,任何民族和個人都可以居住、耕種和狩獵。占有和使用權的標準,是對土地勞動和加工。劃分土地,是以血緣親疏關係所組成的集團作為一個生產、生活的單位。占地的方法是先在選好的土地周圍砍出一條線,然後沿線每隔一定距離立一根用樹枝搭成的十字形樹樁,線內土地別人就不再占用。耕作形式有3種:一是二、三家集體占地,集體耕種,平均分配收穫物;二是個體占地、個體耕作。收穫物歸己;三是集體占地,個體使用、耕作,收穫物亦歸已。對土地的繼承和占有使用權,一般發生在幼林地上。如果耕作別家的幼林地,必須向原占有者送兩個松鼠乾巴或1個半開,以示酬謝。荒草地任何人均可占有使用。家禽、家畜、農具和農副產品才是私人財產。

刀耕火種是基本的生產方式。每家有3塊耕地,一塊播種早玉米,一塊播種晚玉米,一塊播種陸稻。耕地通常可耕種三、四次,然後休耕四、五年。土地休耕期間,要進行小規模地遷徙,尋找新的森林和土地。使用的生產工具有鐵制和木製兩種。鐵工具有鐵斧、彎刀、鐮刀、鐵鋤和木鋤的鐵尖,但擁有的人家不多。木工具使用十分廣泛,截取天然的樹枝或竹子當木鋤、木鍬、木撬棍、木鏟等。

拉祜族拉祜族
在農業生產中,每個男成員都能憑經驗選擇適合生產的森林和上地。伐木時,先將樹於下部砍斷一半,然後再礦上部,利用上部壓力把樹壓斷。巨大的樹則先要站在呈“A”形的梯子上砍。伐木砍樹的時間,普遍在秋收以後。次年正、2月間,經過曬乾和焚燒,然後在滿布灰燼的土地上播種。地不耕犁,只用木棍撬穴點種,再用腳扒上蓋上即可。有的五、六月間薅鋤1次,有的根本不薅鋤。陸稻比玉米晚種晚收1個月,即9月左右收割,收割前的六、七月間拔1次革。一個全勞力可耕種20公廳種子的土地,產量在兩石左右(每五100公斤)。耕地離家很遠,邊吃邊收,收完吃完。有的一到收穫季節,就搬到地里去住,直到糧食收完吃完才回家。

大多數人家有半年以上缺糧,彌補缺糧的辦法,一是採集,二是狩獵。採集品種包括植物的根、莖、葉、果。採集品有山薯、董棕、馬蹄根等,澱粉多,易儲存。野菜常年生長,隨時可採摘,有“那卡窩渣”、“朴窩渣”、蕨菜等。野果除冬春季節缺少外每個月都有。婦女和兒童是主要的採集者,一進人春季,各家一面備耕,一面進行採集、採集塊根是十分艱辛的,有時一兩個人用木棍挖撬一整天也一無所得.男子除種玉米外就是狩獵。獵具有竹製的弩、箭、竹樁、木棒和火藥槍。捕獵大的野獸,全村成年男子都要出動,由有經驗的人擔任指揮。獵物平均分配(包括獸皮在內),獸頭分給直接獵中者,以示獎賞,脖子分給他的姐姐(無姐姐就不分),然後分1塊最好的肉給鐵匠,因鐵匠能修理火藥槍和鐵農具,餘下部分由參加狩獵的人均分。分配可在林中,也可在家中。林中分的要共同吃上一餐,家中分的要舉行獻祭儀式,祈禱山神和祖先保佑獲得更多的獵物。

小動物的捕獵以戶為主,男女和兒童均可參加,通常每戶每年能捕獵到松鼠100隻以上。獵物除自食以外,剩餘的部分用以和哈尼族、傣族交換生產、生活用品。長期的捕獵生活中,他們創造了很多獵捕方法,如挖陷井(“上堵”)、安地槍(“厄多”)。置地下木桿(“車卡娃”)、安自動吊鉤(“克染娃”)、擲梭標等。糧食收成除與氣候有關以外,要看鳥獸危害程度決定。拉祜族也養雞、豬、狗等禽畜,除供祭祀外主要用於交換糧食和衣物。一般情況下,每戶每年養二、三頭豬,二、三窩小雞(每窩10隻左右)。狗既是狩獵和看守門戶的助手,又是與外族交換的物品。最初的交換場所是在靠近村寨的路上,東西放在路邊,人躲在附近的草叢或樹林中,易物雙方互不見面,逐步地形成了 “草皮街”。交換極不等價,l頭二、二十公斤的豬,只能換兩件舊衣服;3個松鼠乾巴,換半公兩鹽;l條狗換1件舊衣裳。

新中國建立後,各級黨委和政府十分關心拉祜族的發展進步,省、州、縣和駐軍經常派出工作組,幫助已出林定居的拉祜族(主要是綠春縣部分)建立基層政權,組織互助合作生產。1956年夏天,又組織大批工作隊深人金平縣的原始森林,尋找還在老林中游耕遊獵的“苦聰”人。金平駐軍某部副班長楊克彬和戰士鄭益厚、鄢國平3人,在瑤族婦女鄧三妹的幫助下,第一次找到了35戶185個“苦聰”人,政府撥出大量經費和糧食,幫助他們在翁當鄉建立定居點,並取名為新安寨。以後,一直到1963年的8年中,先後由工作隊動員並幫助定居的“苦聰”人達 3739人,“苦聰”人從此結束了老林生活。由政府和駐軍聯合組織的苦聰工作隊,長期與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手把手地教他們播種、薅鋤、做飯做菜、縫衣和使用耕牛等生產、生活技能,哈尼族、傣族民眾幫助他們蓋房子,讓給他們最好的水田,政府還經常向他們發放耕牛、鐵農具、鐵鍋、食具、種子、口糧等,細緻無微地關心體貼他們,逐步消除了他們的顧慮,安心定居下來。與此同時,還經常組織他們的代表到內地參觀學習,培養出了一批骨幹和積極分子。

剛出老林定居時,以定居點為單位,組織起來種團結地、團結田,在適應集體生產的基礎上,又按血緣姻親關係的家庭建立互助組。據1952年對有51戶204人的苦聰大寨(是最早定居也是最大的居民點)調查,開始建立了4個血緣關係的互助組,每組十來戶。互助組通過民主方法選舉組長,民族工作隊負責思想教育和生產技術指導。1956年糧食總收成58505公斤。1957年擴大耕地,又試種棉花,糧食增至94470公斤,增長61%,人均有糧為410.5公斤,試種的棉花收穫75公斤。1958年糧食上升為105750公斤。1959年遭受嚴重旱災、蟲災,但糧食產量仍然達到98057.5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各級黨委和政府進一步加強了“苦聰”地區的工作。在土地承包和多種經營促進下,“苦聰”人積極開溝引水,開墾新田,在海拔 600~1000米的高山上種了水稻,不少人學會了種植雙季稻、甘蔗、棉花、香蕉、鳳梨、草果和茶葉。傳統的藤竹編織品,也成為可觀的經濟收人來源。公路通車後,他們也學著其他民族,帶著農副產品趕街出售。從擺堆堆論數到學會了用秤計量,並能和顧客討價還價。綠春縣大黑山區拉是鄉瑪卜梁子寨21戶“苦聰”人,1981年後積極開荒造田,1985年全村水田增至187畝,人均有田14畝,糧食總產51000公斤,人均有糧408公斤,向國家交售議價糧4500公斤。全村已有水牛70頭、黃牛 43頭、騾子 7匹、生豬 323頭,雞、鴨每戶平均數十隻。全村有13戶蓋了土木結構的瓦房。金平縣勐拉區南科鄉聯防村農民黃老大,全家7口人,3個勞動力,除承包1.3畝責任田外,又新開田10畝。1985年全家收糧4250公斤,自食有餘還賣了議價糧;950蓬草果收於草果如公斤,收人 1100元;採集出售木耳100公斤,收人900元;織蔑墊30床,收人800元。人均收人達411元。還養了大小耕牛9頭、豬5頭。全家5個成年人都戴上了手錶,大人小孩都穿上了皮鞋、膠鞋,黃老大本人還縫了1件毛呢上衣。全家有棉衣、線衣、毛衣17件,絲綢被面的被子7床,棉毯9床,蚊帳8頂,熱水瓶3個,大小生產工具齊全,吃飯碗全部是細瓷器。隨著生產、生活的發展和提高,一批批於部和職工也迅速成長起來。1985年底止,全州已有拉祜族幹部、職工64人,其中婦女於部5人;有大學畢業生9人、中專畢業生3人、初高中畢業生21人。在州、縣、區、鄉黨政機關中,都有了拉祜族幹部。

然而,土地承包後,有的地方由於管理跟不上,幾年來糧食產量逐年下降,加之“誰有吃誰”的原始觀念,一部分人又恢復了貧困生活。金平縣拉祜族定居最早、人口最多的者米區苦聰大寨,1983年為51戶321人,594畝耕地,人均185畝,糧食總產量119500公斤,單產201公斤,人均產糧372公斤。1985年人戶增至對戶409人,耕地擴大到650畝,人均減少為159畝,糧食總產量降為113852公斤,單產降為175公斤,人均產量降為278公斤。(者米區1978年和1985年農村經濟結構見表12。)

者米區水草豐富,有著發展種植和養殖的有利條件,但至今大多數旱地仍然是刀耕火種,“種一山坡,收一籮籮”,不少人家經常流徙不定。六六新寨1958年出林定居時有40餘戶,包產到戶後又遷到老林附近,原來的1個村,變成了各占1個山頭的5個小村,村與村之間相距數十里,連原來耕種的水田也丟荒了。

生活習慣

飲食

食物分生食和熟食兩種。熟食主要是烤和煮。過去和現在均有吃烤肉的習慣,用兩根竹棍把塗有鹽和香料的肉夾在中間,放在火塘邊慢慢烤黃、烤香、烤脆後吃。玉米和旱谷都用木杵臼舂搗。1949年前只是個別人家有鍋和甑子,煮食物都用竹筒,把大米或玉米面加適量的水放人竹筒內,再用樹葉塞緊筒口後放在火上燒,燒熟破開竹筒食用。現在只是出山用竹筒燒煮,在家都普遍用鐵鍋、鋁鍋和木甑子來做飯做菜。主食玉米還有特殊的吃法,即將玉米舂去表皮,浸泡半天左右,撈出晾乾後再搗成面,然後蒸成糕。男女老少習貫飲酒。每個家庭每年都要用玉米和野果作原料釀酒。凡遇節慶或親友相訪,必開懷暢飲,大醉方休。無種植蔬菜的習慣,山野之中的植物,只要無毒無怪味,則隨手采來佐餐。

服飾

拉祜族拉祜族
古代,拉祜族男女皆著袍服。近現代,男子普遍上穿黑色無領短衣,內套淺色或白色襯衣,下穿肥大的長褲,頭纏長巾或戴瓜皮式小帽。婦女服飾各地不一,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頭纏長巾,身著大襟袍式長衫,長衫兩側開衩很高。衣襟上嵌有銀泡或銀牌,襟邊、袖口及衩口處鑲飾彩色幾何紋布條或各色布塊,下穿長褲。有些地區的婦女還喜歡腰扎彩帶。這一類型較多地保留了北方民族袍服的特點。另一種是典型的南方民族的裝束,上著窄袖短衣,下穿筒裙,用黑布裹腿,頭纏各色長巾。

拉祜族崇尚黑色,以黑色為美。所以服裝大都以黑布為底,用彩線或彩布條、布塊鑲繡各種花紋圖案。整個色彩既深沉而又對比鮮明,給人以無限的美感。

拉祜族會紡織的人很少,在老林生活時,常用獵物向哈尼族換破舊衣服穿。出林定居後,向哈尼族、傣族學習紡線織布,縫製衣服、現時,男子穿哈尼族武藍色或青色對襟短衫,下穿寬筒長褲。婦女衣飾有別,拉祜西是黑色右襟長袍,袖口、衣邊均鑲有各色布條花邊,有的在衣襟上再鑲飾貝殼;拉祜納穿黑藍色右襟短衫,褲腳鑲二、三條色布花邊。無論何支,均普遍將長發編成辮子後盤束於頂。已婚婦女用色布或染色編藤作發箍,箍上釘有銀泡。未婚姑娘用各色毛線編成發箍勒在頭上。比較富裕者也有戴耳環、項因、戒指手鐲等銀器和彩色料珠的。男子留短髮,中老年包黑布包頭,年輕的普遍戴有沿的圓形帽。進人80年代以後,青壯年的穿著大多向市場購買成衣,因此逐漸趨向現代潮流。

居住

拉祜族——建築拉祜族——建築
拉祜族的房屋建築結構簡單,低矮狹窄,陰暗潮濕。順山坡開挖地基,以土築牆,以茅草蓋頂,4~6棵木頭就蓋1間房子。房子兩邊的屋檐,一面迎著土坡,一面向著坡腳。一間房子隔成若於個“阿泡”(小房間),父母住1間,每對已婚兒女各住1間。左側的,“阿泡”父母住,右側的“阿泡”子女住或接等客人。除正堂屋內有公共火塘外,每個“阿泡”中另有1個火塘,火塘上面吊掛有1塊薄石板(個別為鐵板)作燒烤食物之用。每個家庭還有一個專供燒全家飯食的“周度”(灶塘)。室內農具或其他用具的擺放,都有固定位置,不能亂置亂放。

語言文化

語言文字

(圖)拉祜族拉祜族——文化

拉祜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故不少辭彙與哈尼族、彝族相同或近似。綠春縣的拉祜族普遍能講哈尼話,金平縣的拉祜族不少人還能操傣話。由於歷史上的種種原因,拉祜族從來沒有文字,至今刻木、結繩記事的情況仍然存在。1957年,國家為拉祜族創造了一種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但紅河州內至今未曾試行。因此,許多有關創世、遷徙的故事傳說、有關人們與大自然鬥爭的英雄業績以及諺語、歌謠等,全靠口碑相傳。

1985年,拉枯族識字的人很少,成年人中95%以上的是文盲,適齡兒童人學率也不高。金平縣拉祜族924個7~12歲的適齡兒童,實際人學的只有125人,入學率只有13.5%。全縣門名拉祜族教師,中師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初師文化程度的1人,國中文化程度的6人,國小文化程度的2人。金平縣拉祜族地區的6所學校,總建築面積只有770多平方米,而且有5所是危房。

歌舞

拉祜族拉祜族
歌舞是拉祜族生活中的最大樂趣、婚喪嫁娶、喜慶壽誕、宗教祭祀、農事活動乃至客人相訪,都以歌舞表達感情。歌曲有祖祖輩輩相傳下來的古歌,也有見景生情、隨口編吟的新歌。舞蹈除蘆笙舞外,還有反映生產、生活或摹擬各種動物動作的三步舞、六步舞,男女老少人人會跳。常見的樂器有蘆笙、巴烏和口弦。

工藝

拉祜族至今沒有專業匠人,竹、木用具每個成年人都能製作,尤其擅長藤、竹編織。他們利用山間野生的大竹、龍竹、吊竹、薄竹和藤條,編織篾席、篾墊、背籮、飯盒、箱子、桌子、椅子等,每件編織品都有不同的花紋圖案,深受其他民族歡迎。一個普通家庭每年都要編織數十件,除自用外還與其他民族交換生產、生活用品或投放市場出售。

宗教信仰

拉祜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宗教、大乘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其中,原始宗教在拉祜族的信仰體系中占主導地位。

拉祜族認為自然界有一種可敬可畏的神秘力量——精靈主宰著,他們把這種精靈稱為“內”,存在於天地、日月、星辰、山水和人體之內,天氣好壞、穀物收成高低、人畜康寧與否都與“內”有關。隨著“內”觀念的形成,產生了一種所謂懂得“內”、能與“內”往來的“畢莫”,為人占卜和舉行祭祀儀式。

在拉祜族民間廣泛流傳著葫蘆孕育人種和人類源自葫蘆的傳說。至今仍將葫蘆視為吉祥、神聖之物,人們喜將葫蘆籽縫在小孩的衣領或帕子上,而婦女的服裝及圍巾、包頭上也多有彩線繡制的葫蘆和葫蘆花圖案,拉祜族認為穿了這種服裝魔鬼便無法近身,孩子能健康成長,婦女能終年平安。在拉祜族看來,如果姑娘的胸部、腹部和臀部外形與葫蘆相似,那么,不僅姑娘健康美麗,將來還會多子多女。情人們相互贈送的信物上也繡有葫蘆花和葫蘆的圖案,以此象徵愛情的純潔與神聖。

民族文學

拉祜族拉祜族
拉祜族人口30餘萬(1982),主要聚居在雲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及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雙江縣、西雙版納山區。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1957年改革和推廣了拉祜新文字。拉祜族文學主要是口頭文學,包括神話、敘事詩、傳說、故事、情歌、風俗歌以及諺語、謎語等。涉及人類起源、民族來源、民族遷徙等內容的古老的神話傳說,充滿著瑰麗神奇的幻想色彩。

創世紀《牡帕蜜帕》,由《勐呆密呆》(《造天造地》)、《雅卜與乃卜》(《兩兄妹打獵》)、《勐屬密屬》(《尋找肥沃的土地》)三部分組成。詩中的天神厄莎,是拉祜族神話中的最高主宰。天地、日月、星辰、自然萬物都是由他創造的。其中關於兄妹婚的描述,反映了拉祜族的原始氏族生活。關於遷徙生活的描寫,則與歷史記載大體相符,具有史料和學術研究價值。神話史詩《扎努扎別》,歌頌了巨人扎努扎別,敢於與天神厄莎作對,最後雖被厄莎害死,但卻體現出拉祜族人民征服自然,反抗壓迫,至死不屈的堅強性格。拉祜人稱他為“博海瓦海”,即最有智慧、最勤勞的英雄。民間故事多是拉祜族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的產物。如《拉祜族失印的故事》、《貪心的龍王》、《偷錢的土司》,反映了拉祜族社會階級的分化和鬥爭。

《孤兒與妻子》、《亞珠西與左亞米》、《張茶有與楊小大》等以愛情為題材的故事歌頌堅貞的愛情,批判喜新厭舊、忘恩負義,揭露土司、頭人、封建家長如何摧殘純貞的愛情。《孔雀與鵪鶉》、《老貓與麻雀》、《豹子和人比本事》等動植物故事,表現了拉祜族的道德觀念,富有哲理性。拉祜族民歌有情歌、習俗歌、家曲、山曲和排曲等,其中情歌、習俗歌尤具特色。情歌中最有民族特點的是《換花調》、《問路歌》、《搭橋歌》和《追蜂子》。《換花調》用鮮花比喻愛情,用贊花、換花、護花來象徵對愛情的忠貞。習俗歌中有大量的《祭祀歌》,祭歌中最有特點的是《叫魂歌》。《叫魂歌》常常按時序述說一年的生產過程,召喚魂魄去播種收穫;也有以節日的歡樂召喚魂魄歸家團圓的;還有敘述拉祜祖先起源和遷徙歷史,召喚魂魄不忘祖先回到人間的,其歌詞多用比喻,形象生動。

民族節慶

拉祜族的節日有春節、擴塔節、端午節、嘗新節,火把節、新米節、祭祖節、卡臘節、搭橋節、葫蘆節等。另外拉祜族還有別有趣味的風情,它們是拉祜族文化延續,傳播的主要載體,凝聚著拉祜族的文化心理,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

拉祜族擴尼哈尼

拉祜族拉祜族
春節,也叫過年,拉祜語稱“擴尼哈尼”。時間為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九,與漢族春節時間基本相同。不過,拉祜族過年分過大年和過小年。大年從正月初一至初五,也稱“女人的年”;小年從正月初七至初九,也稱“男人的年”。傳說過去只有大年,沒有小年。年前男人們總是集體遠行圍獵,回來時常常誤了年期。女人們為了慰勞遠途而歸的男人們,也總是一次次重新備辦酒肉食品,給他們補過新年,後來竟逐漸沿襲成習。因為這是為男人而補過的年,因此,就被稱為“小年”、“男人的年”。原來的年則稱為“大年”、“女人的年”。關於過兩次新年習俗的形成,也有的傳說,古代拉祜人常常遭受外族人的侵擾。為了狠狠打擊敵人,保衛自己的家園,有一次男人們離鄉遠征作戰。當他們凱鏇歸來時,年已過完。但為了慶祝勝利和萬家團圓,人們載歌載舞,又重新過了一次年,而且從此相沿成習,傳承至今。

搶新水和蘆笙舞會

“搶新水”和“蘆笙舞會”,是拉祜族春節期間重要而獨特的節日活動。“搶新水”是指新年第一天,即正月初一清晨搶先到山泉邊去接取“新水”。這是拉祜人極為重視的新年頭等大事。他們認為,新水是最聖潔的,是吉祥幸福的象徵。誰先接到新水,誰家的穀物、瓜果就會先熟,誰家就更有福氣。因此,每年正月初一凌晨,聽到雄雞的報曉聲,各家的代表便背起盛水的竹筒和葫蘆,迅速奔向泉邊,搶接新水。接回來的新水要先敬獻祖先,然後給老人洗臉。

擴塔節

擴塔節,是拉祜族人民間最隆重、最熱鬧、最歡樂的傳統年節。又稱為拉祜大年,時間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舉行,節期共九天。節前準備除夕這天,家家戶口把村寨內外收拾的煥然一新。人們殺豬、泡米,把舂好的粑粑放在犁杖、砍刀、鋤頭等農具上,表示它們辛苦了一年,應和主人分享節日的快樂,人們還為牛割草添美食,以示慰勞。

接新水

“接新水“習俗晚上,全家人沐浴潔身,各村寨鳴放三響火炮、火槍。新年的第一天凌晨,各村的青年男女爭先恐後奔往山泉邊“接新水”。拉祜人認為,一年之始,泉水最新最純,誰最先搶到新水,誰就是最幸福的人,按拉祜的風俗,初一日不準外人入寨,初二日才能走親訪友,互相拜年賀喜。節日狂歡節日期間,姑娘和小伙子們吹響葫蘆笙,跳起豐富多彩的民間舞蹈。晚上,看熱鬧的人們紛紛離去,山坡上升起了一堆堆篝火。一對對青年情侶在一起談情說愛,沉浸在幸福與歡樂之中。

火把節

火把節也別具民族情趣,屆時以松木為燎,火把齊燃,蔚為壯觀,身穿節日盛裝的青年男女在篝火旁載歌載舞,盡情歡歌,熱烈異常。

嘗新節

嘗新節是拉祜族人生慶祝收穫的節日,嘗新節期間,全寨殺豬煮酒,男女老幼休息兩天。節前將穀米收割一部分回家,先祭祀祖先,然後再正式開鐮收割。

葫蘆節

葫蘆節是拉祜族的傳統節日,拉祜語稱“阿朋阿龍尼”。每年農曆10月15日至17日3天為拉祜族的“阿朋阿龍尼”。每到此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和昆明等地拉祜族同胞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儀式。節日期間,要舉行傳統體育項目陀螺、射弩、鞦韆等比賽。擺舞、蘆笙舞、三踩腳等傳統舞蹈及所有包括“阿朋阿龍尼”在內的拉祜族大型節日的保留節目。

民族名人

拉祜族拉祜族

扎法(生卒年不詳),雲南孟連縣勐梭人,拉祜族氏族頭人,抗清起義將領。1891年他聯合傣族土司罕炳昭發動反清武裝起義,他領導拉祜族人民和傣族人民屢次打退了清軍,有力地打擊了清王朝的腐朽統治,最後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

李通明(1861—1901),原名扎俄,生於緬甸孟卯,1874年遷到西盟勐坎,到寺院拜佛,被三佛祖留在寺院放馬,當了和尚。他刻苦攻讀經書,後來又被三佛祖招為女婿,三佛祖病故後,由他繼位管理行政宗教事務。1890年英國殖民者從緬甸進入阿佤山區,用巨款收買李通明,被嚴辭拒絕。後來清政府封他為“ 西盟勐梭土目”,明確讓他管理西盟一帶。

李扎約(1943—),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人,拉祜族文化研究專家、舞蹈家。李扎約自幼酷愛民間藝術,拜拉祜族民間藝人為師,學習民間歌舞。建國後他編了《歡樂的山寨》、《快樂的姑娘》、《猴子舞》等近百種舞蹈。另外他還蒐集、整理的大量拉祜族的民間文學,如敘事詩《牡帕密帕》、遷徒詩《根古》等,以及大量民間故事,他為拉祜族民間文學、民間舞蹈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越南官方認定的54個民族

越南政府將境內民族劃分為54個,其中京族人口占87%,次者為岱依、泰、芒、高棉、華、儂、苗、瑤等民族;除京族外,其餘均定為少數民族。

中國56個民族名稱

官話拼音中文名稱人口
Hàn Zú 漢族1,230,117,207
Zhuàng Zú壯族16,178,811
Mǎn Zú滿族10,682,263
Huí Zú 回族9,816,802
Miáo Zú 苗族8,940,116
Wéiwúěr Zú 維吾爾族8,399,393
Tǔjiā Zú土家族8,028,133
Yí Zú彝族7,762,286
Měnggǔ Zú蒙古族5,813,947
Zàng Zú藏族5,416,021
Bùyī Zú布依族2,971,460
Dòng Zú侗族2,960,293
Yáo Zú 瑤族2,637,421
Cháoxiǎn Zú朝鮮族1,923,842
Bái Zú白族1,858,063
Hāní Zú哈尼族1,439,673
Hāsàkè Zú哈薩克族1,250,458
Lí Zú黎族1,247,814
Dǎi Zú 傣族1,158,989
Shē Zú畲族709,592
Lìsù Zú傈僳族634,912
Gēlǎo Zú仡佬族579,357
Dōngxiāng Zú東鄉族513,805
Gāoshān Zú 高山族458,000
Lāhù Zú拉祜族453,705
Shuǐ Zú水族406,902
Wǎ Zú佤族396,610
Nàxī Zú納西族308,839
Qiāng Zú羌族306,072
Tǔ Zú 土族241,198
Mùlǎo Zú仫佬族207,352
Xíbó Zú錫伯族188,824
Kēěrkèzī Zú柯爾克孜族160,823
Dáwòěr Zú達斡爾族132,394
Jǐngpō Zú景頗族132,143
Màonán Zú毛南族107,166
Sǎlá Zú撒拉族104,503
Bùlǎng Zú布朗族91,882
Tǎjíkè Zú塔吉克族41,028
Āchāng Zú阿昌族33,936
Pǔmǐ Zú普米族33,600
Èwēnkè Zú鄂溫克族30,505
Nù Zú怒族28,759
Jīng Zú京族22,517
Jīnuò Zú基諾族20,899
Déáng Zú德昂族17,935
Bǎoān Zú保全族16,505
Éluōsī Zú俄羅斯族15,609
Yùgù Zú裕固族13,719
Wūzībiékè Zú烏孜別克族12,370
Ménbā Zú 門巴族8,923
Èlúnchūn Zú 鄂倫春族8,196
Dúlóng Zú獨龍族7,426
Tǎtǎěr Zú塔塔爾族4,890
Hèzhé Zú赫哲族4,640
Luòbā Zú珞巴族2,96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