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諾族

基諾族

基諾族是雲南省人口較少的7個特有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基諾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沒有文字,過去多以刻木、刻竹,記數、記事,通用漢語。基諾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民族鄉及四鄰的勐旺、勐養、勐罕,勐臘縣的勐侖、象明也有少量基諾族散居。1979年,基諾族被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基諾族總人口數為23143人。

基本信息

民族概況

(圖)基諾族基諾族——概況

基諾鄉舊稱為基諾山,清代文獻寫為攸樂山,都是以基諾族自稱而得名,足見基諾族是當地的古老居民。有關基諾族的漢文記載始於18世紀。基諾山因盛產普洱茶,明末清初即有漢族商人進入,推廣種茶制茶技術,對基諾族社會發展產生了影響。雍正七年(1729),清朝在基諾山思通(今司土寨)設攸樂同知,築了磚城,駐軍500人,欲在這裡建立滇南重鎮,但時隔6年因瘴氣厲害而裁撤,此後只在這裡委任基諾族首領為攸樂土目。後來傣族土司統治基諾山區。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地方政府在基諾山委任保甲長,保甲長與傣族土司任命的基諾頭人相結合,主要職責是為國民黨地方政府催繳貢賦。1941年10月至1943年4月,基諾族人民為了反抗國民黨地方政府的殘酷壓榨,在操腰的領導下,團結哈尼、瑤、漢等族人民,同國民黨地方政府的軍隊進行了英勇鬥爭,最終迫使雲南省地方政府把車裡縣長撤職查辦,3年內未在基諾山徵稅。基諾族現有人口1.8萬餘人,主要聚居在景洪市的基諾山區,其餘分散在景洪、勐海的一些地方。

歷史

(圖)基諾族基諾族——歷史

有關基諾族漢文獻記載史於清代。據考,因基諾山盛產普洱茶,明未清初有漢族商人進入,推廣種茶制茶技術,對基諾族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朝在基諾山司土寨設攸樂同知,築磚城,帶“馬步兵丁五百名”駐守。但六年之後,因瘴氣厲害而裁撤,委任基諾族頭目為攸樂土目,管理基諾山區。在清代以前,傣族土司對基諾山已實施統治,傳說傣族召片領曾拜認過司土寨的基諾族長老為乾爹,還娶過一個基諾族美女為妻,並生一子,後來此子當了召片領。傣族土司在基諾族村寨任命了叭、鮓、先級基層頭人,而且還以前、後半山為單位,任命兩個金傘大叭,各賜以金傘一把,鋩鑼一對,鎖鏈一條。每年這兩個大叭都要在金傘的張蓋下,在手持鐵鏈、大刀和鳴鑼開道的隨從簇擁下,巡遊各基諾族村落,以宣揚傣族召片領的統治權威。民國時期,地方政府在基諾山委任保甲長,保甲長與傣族土司任命的基諾頭人相結合,主要職責是為地方政府催繳貢賦。1941年11月至1943年4月,基諾族在操腰的領導下,聯合瑤、哈尼、布朗、漢等民族進行反抗,最終迫使雲南省地方政府把車裡縣長撤職查辦,3年內未在基諾山徵稅。

在1949年以前,基諾族社會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階段渡階段,由父系氏族製取代母系氏族制,大約也只有300餘年歷史,現在日常生活中母系氏族公社的遺俗還相當多。如在隆重的“上新房”儀式中,第一個手持火把登樓點燃火塘的是氏族內最年長的女性;在成語和古老的祭詞中有“母親是家長”的古訓;只有母親才有權為生病的子女殺雞“招魂”;村社長老雖已是男性,但至今人們仍沿用母系氏族公社時代的稱號“左米尤卡”,即村寨的老奶奶。
由父系公社取代母系公社,大約有300餘年的歷史。個別村寨在20世紀40年代尚有百餘人共居的大竹樓,這個父系大家庭公社雖然共居一處,但分居各房間的小家庭卻又是個體經濟,單獨生產和消費,呈現了父系大家庭公社末期的過渡狀態。這些原始社會古老遺蹟可謂基諾村社的特點之一。

社會經濟

(圖)基諾族基諾族——飲食

新中國成立前,基諾族社會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階段,還保留著許多古俗。如血緣婚的遺蹟依然存在,有的村寨並不禁止氏族內婚;有的村寨禁止氏族內婚,但不禁止氏族內的戀愛同居。母系氏族公社的遺俗也相當多,平時只有母親才有權為生病的子女殺雞“招魂”;在上新房的儀式上,第一個手持火把登樓點燃火塘的是氏族內最年長的女性;村社長老雖已是男性,但他們仍沿用母系氏族公社時代的稱號——“左米尤卡”,即村寨的老奶奶。由父系公社取代母系公社,大約有300餘年的歷史。個別村寨在20世紀40年代尚有百餘人共居的大竹樓,這個父系大家庭公社雖然共居一處,但分居各房間的小家庭卻又是個體經濟,單獨生產和消費,呈現了父系大家庭公社末期的過渡狀態。這些原始社會古老遺蹟可謂基諾村社的特點之一。

基諾族農村公社是由不同氏族成員共居的地緣村落(巴朵寨除外),每個村社就是一個獨立的村寨。村社各有其標有傳統界樁的土地界限,界內的土地歸村社所有,他人不可侵占。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是村社公有,其內部占有形式則分為村社共有、氏族或父系大家族公社公有、個體家庭私有3種,但公有制是主要的。在農業生產中盛行換工互助,狩獵中盛行原始平均主義的分配原則。原始租佃、僱工、借貸關係已經發生,但並未出現不勞而食的剝削者。村社一般有兩個長老,首席長老叫卓巴,次為卓生,他們由特定的古老氏族的最年長者充任,其職責涉及村社的生產、生活各個方面。

基諾族以刀耕火種的農業為主,農具基本上是鐵制的,有砍刀、鐮刀、小手鋤等。主要農作物是旱稻、玉米,種植棉花也有較長的歷史,盛產香蕉木瓜等亞熱帶水果。基諾山是出產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大牲畜有黃牛、水牛,但不用來耕地,而用以祭祀和肉食,還飼養家畜家禽。種茶、制茶業有一定發展。採集和狩獵仍是基諾族一項重要的家庭副業。手工業還沒有和農業分工,主要在農閒時進行,經營打鐵、竹篾編織、紡織、釀酒、木工等。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人民政府派工作隊進入基諾山,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幫助基諾族人民發展生產,在黨的領導下,通過發展生產和文化,使基諾族社會由原始社會的農村公社向社會主義直接過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基諾山因地制宜,實行多種經營的方針,採取以林為主,生產不斷發展,生活不斷改善。現在改變了過去刀耕火種的落後耕作方式,興修了水庫。建起了水電站基諾山寨有了電燈。開始使用拖拉機,農產品加工也用了機器。砂仁、茶葉、紫膠等經濟作物收入在總產值中的比重逐步增加。文教衛生事業也有了較大發展,多數適齡兒童能入學讀書,還有一些青年在大專院校深造。鄉建立了衛生所,保證了人民的身體健康

文化藝術

基諾族的文化藝術多姿多彩、民間流傳著豐富的神話傳說、故事和詩歌。在神話傳說中,流傳較廣的是《瑪黑和瑪妞》、《女始祖堯白》等。前者敘說的是基諾族的創世紀,洪水故事和兄妹成婚。

《基諾族》 陳玉先《基諾族》 陳玉先

後者敘說的是堯白造天地後,撒茶籽在基諾山,使基諾族以種茶謀生。民間故事有反映純潔愛情的《兩個小伙子》,有反映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寶刀和竹笛》、《猴子和人》、《大姐和四妹》。基諾族詩歌分敘事詩和抒情詩兩種,反映的內容廣泛,格調含蓄而真切,生活氣息濃郁。

基諾族民間音樂也相當豐富。民歌有敘事歌、山歌、賀新房歌、哄娃娃歌、兒歌等。主要樂器有口弦、“畢吐魯”——二洞簫和二胡、“七柯”(用7個竹筒組成,有7個音階)、“塞吐”(大鼓)、硭和等,基諾族人民喜愛歌舞,從國小習傳統曲調,成年即興填詞,對歌。在節日和一些重大儀式期間,載歌載舞,舞蹈動作一般較簡單。

基諾族還有精湛的刺繡藝術和竹編工藝藝術。基諾族婦女在衣飾、挎包、手帕及送給情人的腰帶上,刺繡上精美的圖案,做工精緻,花紋勻稱。

風俗習慣

服飾

(圖)基諾族基諾族——郵票

基諾族婦女上衣為無領對開,上半部多採用黑布或白布,下半部及衣袖用紅、藍、黃、白等7色布配製或刺繡而成,用紅色鑲邊,上衣背部縫一塊約3寸見方的白布,上面繡有圓形太陽花式圖案(基諾族稱月亮花);內衣為上部呈方形下呈菱形的兜肚式緊身衣,上部方形為鮮艷的條飾花紋,下部菱形繡著各式圖案。下身多著紅色鑲邊的黑色合縫短裙,並用一尺左右的黑布纏綁小腿。髮型為椎髻,婚前髻在腦後右方,婚後髻在前額正中。頭戴披風式尖帽,這種尖帽用長約60公分,寬23公分的豎線花紋土布對摺,縫住其一邊而成,戴時又在帽沿上折起一指許的一道邊。
男子著無領對襟上衣,多用白底直條紋土布製成,背部縫有繡在白色方塊布上的月亮花圖案,下穿寬大的褲子,長及膝處,用白色土布綁腿。頭上留三撮發,額前正中一撮,頭頂腦門心兩邊各一撮,但有的村寨只留一撮,有的在額正中,有的在頭頂上,長約寸許,用寬一尺長丈余的黑布纏頭。

基諾族男女都穿耳,並帶上竹木製或銀制的刻有花紋的耳鈴。新中國成立後。男子留三撮發和穿耳已不流行。男女都有染齒的習俗,方法是用燃燒後的梨木放在竹筒內,上面蓋上鐵鍋片,待鐵片上的煙脂成灰光的黑漆狀時,即用梨木煙脂染齒。染齒是一種互相愛慕和尊敬的表示,青年男女在一起時,姑娘常把鐵片端到自己愛慕的青年面前請其染齒。

飲食

基諾族喜吃野菜、喜吃酸、辣味,製作多以煮、包燒、舂為主,而且喜歡用竹筒芭蕉葉當鍋燒飯菜。

建築

基諾族住房一般為乾欄式竹樓,茅草覆頂,多是一個小家庭住一竹樓,包括一個父系家庭的全部成員。房屋因經濟條件規模各有不同:單身漢、寡婦或較貧窮者多為一層的平房或小柱子的樓房,房屋較窄小;富裕人家多建大柱子的樓房,房屋間架較高,寬敞舒適。人住竹樓上,樓下養牲畜及堆放雜物。房屋一般建在較平坦、背風、距水源近,便於飼養豬雞牲畜,便於打掃衛生的地方。建房地址初步選好後,太陽落山時,插上“達溜”(一種用篾編成的神器)。晚上建房的家長做到好夢,認為可以在此建房;若做惡夢,認為不可在此地建房。若夢中的情景不清晰,第二天還要插上“達溜”。這樣的儀式可以舉行3次,上山砍木料前一天,要殺一頭小、一隻雞,請毛丕(巫師)祈禱。然後上山砍一棵頂上帶著葉子的樹,拿回來作椽子,還要扎一捆篾、一把茅草供在老屋後。請寨父寨母和巫師吃飯。第二天請村社的老人上山選樹,先殺狗祭樹神、森林神之後,砍兩棵祭神時殺黃牛和剽水牛時拴牛的柱子。房梁、房柱砍夠了,曬在山上,然後請親朋好友們幫忙割草,扎草排。山上的房梁、柱子鑿眼後,眾人幫著抬回寨子,挖好地基,蓋房就正式開始了。立柱子時要殺狗,柱坑裡要放竹鼠的頭骨、狗的腳趾,還要把狗血塗在柱子上,以求驅除惡鬼。立柱必須在太陽落山前進行,以免人影被埋在柱洞內。柱洞內要埋些檳榔,3塊芋頭和3塊生薑,3個達溜和3塊銅。立柱那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殺豬、雞、狗祭神,把血塗在東南柱上,還貼上狗毛、雞毛。請巫師念經,請求地神保佑房主人清吉平安。新房建成後,舉行上新房儀式。

婚姻家庭

基諾族青年戀愛自由,但青年男女必須在舉行“成年禮”之後,才取得談戀愛的資格。男青年16歲,女青年14歲。舉行成年禮後,還要接受父母祝福,同時還要接受父母贈送的全套農具和成年人的衣飾——繡有月亮花徽的上衣,繡有月亮花徽和幾何花紋的筒帕。基諾族的戀愛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基諾語稱“巴漂”,即秘密的談情約會階段,這一階段,互相贈送禮物,如女子送檳榔、鮮花,男子回送草煙、精心刻制的刀把之類。第二階段,基諾語稱“巴寶”,即愛情由秘密轉入公開的階段。這一階段,互贈的禮物更多,而男子此時對女子最為尊貴的禮物是男子的母親向女子贈送的禮肉,大凡男方家中殺雞、殺豬、殺牛或獵到野獸時,男方的母親都要選一塊好肉用新鮮的芭蕉葉包成四方形,讓兒子交給自己的戀人。這一時期最主要的特點是夜晚參加“尼高左”(男女社交的公房)進行社交活動,其間男子編竹篾活,姑娘刺繡紡織,或相互對歌。女子可把沾有梨木煙脂的鐵片遞給男方,男方則用手指細心漆齒。第三階段,基諾語稱“巴里”,即請求同居。男方認為雙方的熱戀已達到了同居的程度時,便可秘密地直接告訴女方,在徵得女方的同意後,就可以進行同居,即使同居後,男子再到女家,如女方的房門戶沒有半開也不得任意闖入。同居時,男子天不亮即應離開女家。經過一段時間的同居後,雙方覺得應該組成家庭時,男子即在早上給女方家背水、掃地,即是向女方的父母表示也向世人申明,他要和這家姑娘結為夫妻。不久,男方的父母和證人便登門求親。迎親這天,新娘必須在迎親的隊伍到來之前,躲藏起來。屆時由親娘的舅舅和兄長找到,交給迎親的隊伍。在到新郎家的途中,還要舉行潑污水儀式,即青年男子將污水潑在新娘身上,這是原來和新娘相好,而且同居過的男青年,其中也包括血緣氏族內的夥伴(基諾族不少村寨允許血緣氏族內的戀愛和同居,但禁止正式結婚)。現在,她要到丈夫家生活,與夥伴們分離了,潑污水是對她的報復。

新娘來到新郎家,新郎的母親送新娘一個雞蛋,在她手上拴一根紅線,繞3圈,新郎的父親要給她一隻雞腳,並在她手上拴紅線。意為不但把姑娘的心拴住,連魂也給拴住了。村寨的長老“卓生”、“卓巴”也前來祝賀。結婚當晚,新娘不能外出,第二天清晨,新娘背水回家燒好洗臉水,請公婆洗臉,並正式稱呼他們為阿爹阿媽。男子婚後仍可以“竄”姑娘,而婦女婚後一般不參加社交活動。離異現象很少。

生育習俗

和其他許多民族一樣,基諾族在生育上也有許多忌諱和規矩。首先,婦女方面的禁忌:婦女懷孕後,砍柴時不能把斧子挾在柴中間,沒有出頭的芭蕉花不能吃,不能采白參、黃色菌和獨朵的雞棕,背柴時不能把竹子柴和樹木柴背在一起,否則會難產。成雙的果子不能吃,否則會生雙胞胎;獸頭上的肉和叫谷魂的豬頭不能吃,吃了會對生育和孩子的生長不利。不能看月蝕,否則孩子會眼斜。其次,丈夫方面的禁忌,丈夫打獵時不能砍黃棕樹,否則孩子的頭髮長不好;不能打猴子,否則孩子長得不漂亮;不能割岩蜂,割了自己會被叮。寨子裡的老人死了不能參加抬,不能打,不能爬樹摘果子,不能參加繃大鼓,認為違反其中任何一條,妻子都會難產,打獵時,鳥類要打最好、最漂亮的,妻子吃了,孩子才會長得漂亮。再次是夫妻雙方的共同忌諱,丈夫打獵回來的路上不能與妻子正面相遇,否則會生病;夫妻不能吵架,不然孩子長得醜。

丈夫在妻子懷孕2個月後,開始準備坐月子吃的東西,如打野雞、白鷳竹鼠田雞等,烤乾後留著產後吃。

產婦在自己的房間生產,若生男孩,準備生薑9片,女孩7片,用白線穿起來掛在孩子脖子上,認為可以把鬼魂嚇跑。孩子出生後,要立即取名,不然孩子就可能被鬼神搶走。實行父子、父女連名制。特殊情況如孩子生下時臍帶繞脖,就取名“沙”;若孩子生病請巫師(白臘魂)看,就隨巫師的稱謂取名,如“白臘腰”、“白臘妞”等。

產婦分娩後在火塘邊臨時搭的床上睡。產婦的餐具單獨放,不和大家的混在一起。生孩子的人家大門邊插兩支帶葉的桐樹尖,以示外寨的人不能入內。樓梯頭的門上放些竹葉和桐子葉,阻止鬼神進屋。

生產的當晚,要殺雞祭祖宗,保佑大人孩子清吉平安。妻子生頭胎,丈夫睡在火塘邊照顧妻子。產後13天,丈夫殺一隻小雞自己吃,生男孩殺公雞,生女孩殺母雞,這隻雞是獻給獵神的。產婦在火塘邊住滿13天后,就搬回原來的房間。父母對孩子唱歌只能白天唱,太陽落山後不能唱。孩子的尿片只能白天曬,不能在屋外過夜。

葬俗

基諾族實行獨木棺土葬。若寨子中有人去世,全村的男子就上山砍棵大樹,取其中一段,剖成兩半,挖空中間,入殮後兩半蓋起來。棺材上繞3道白線(有的是用死者生前曾相好過又不能結婚的女友編給的花邊)。人去世後,親人為其穿好衣服,一隻手放一個雞蛋,眼睛上放兩塊銀子,隨葬品有生前穿的衣服,筒帕、生產工具。如是老人,還要放把扇子,一條毛巾,意為讓他路上煽涼擦汗。然後用白布蓋上,順火塘的方向停放在客房。在屍體的上方房樑上掛兩塊白色砍刀布,一直垂到屍體上,這是死者結婚時,新娘用一天一夜織成送給新郎的,死者的兒子每人掛一個新筒帕在白布旁,每過幾小時,查看筒帕,裡邊有穀殼一類的東西,預示有好收成;若有一兩根獸毛,象徵會打到大野獸,若有篾屑,預示做篾活順手,如什麼也沒有,便是不利的象徵。

入殮時,要跳“花臉”和“竹竿舞”,由5個男子跳,花臉代表鬼要吃屍體,竹竿舞表示用竹竿驅鬼。出殯時要灑米、打槍,以驅跑鬼神。出殯隊伍前面是抬著各種顏色和白布人形長幡的人。據說人死後到蘇季左米(鬼居住的地方),路上有9個岔口,3道關,彩色幡是送給各道關的禮物,人形幡是送給“傑卓”官(傑卓是基諾族遷到基諾山後最先定居的地方)。出殯時準備好6個裝肉菜的竹筒和一個裝苦子湯的竹筒,苦子湯放在寨邊,獻給寨子神鬼,其餘6個帶到墳地,獻給各道關的官。送殯當天,要請親朋用餐,親朋送一碗菜飯,一斤酒,有的老人還送雞蛋,並用白線在死者家屬手腕上繞3圈,男左女右,意為拴住他們的魂,不要跟著死者走。

墓地為公社共有。墓坑只挖一米多深,坑挖好後要用樹葉在坑裡掃幾下,不然,挖坑者會得病。入殯時,當即敲死一條狗,放在棺材上一齊埋,據說狗可以在陰間給鬼魂帶路,墳上用草排和篾笆蓋間房子,叫墳墓棚。墓棚周圍插上塗過狗血的尖竹樁。據說這是讓一種會吃屍體的野人誤認為屍體已被吃掉了。送殯的親朋返回死者家中,要拖把草覆蓋腳印,防止陰魂跟到家。到房前,人群分兩邊,繞房一周,進了屋要用水沖洗手腳。親人每天早晚要到墓前獻飯兩次,13天為一輪。少則獻幾個月,多則要獻1~2年。

宗教信仰

(圖)基諾族基諾族——宗教信仰

基諾族過去盛行祖先崇拜,相信萬物有靈。巫師有兩種,一為“布臘包”,一為“莫丕”。遇有災禍降臨,請巫師殺牛、豬、雞、狗祭鬼神。巫師會比較簡單的占卜術,併兼行草醫。“卓巴”、“卓生”(村社長老)主持重大的祭祀活動時,往往舉行剽牛儀式。 基諾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有“祭大奄(龍)”、“火把節”、“新米節”租過年。過年時間不固定,一般由“卓巴”、“卓生”決定,當“卓巴”擂響”(大鼓)時,就意味著新的一年來臨,全寨男女老幼就涌到“卓巴”、“卓生”家旁邊載邊歌載舞,歡慶新年的到來。

基諾族尊敬長老,每個村寨都有一個“卓巴”(寨父),一個“卓生”(寨母)管理村社事務。

基諾族宗拜太陽,在基諾人的背心上,繡有太陽的圖案,能分辨村寨的主要飾物棗背包上,也繡有太陽的圖案。太陽鼓是基諾族的重要法器,太陽鼓舞是基諾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太陽鼓的正面似一輪太陽,鼓身插有17根木管,象徵太陽的光芒,基諾人在除夕敲之,據說能帶來吉祥。人們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反映出對太陽的虔誠和崇拜。

科技

曆法

基諾族有不成系統的太陰曆,它以月亮的圓缺紀月。一年分為12個月,民歌有“一年11個月,一月30天”的唱詞,實際多餘的那個月是基諾族的“過年月”,其天數是不固定的。其他11個月也沒有月份名稱。
基諾族的紀日、紀年根據創世神阿嫫杳孛創世造物的順序而立,每12天為一輪迴。第一天叫“伊搓”,意為水日;第二天叫“尼嫫”,即“阿嫫杳孛日”,意為“(造物)主日”;第三天叫“扎歐”,意為“太陽日”;第四天叫“布洛”,意為“月亮日”;第五天叫“尼”,意為“星星日”;第六天叫“冒”,天地合攏之意,意為“合日”;第七天叫“西”,可譯作“草日”;第八天叫“薩厄”,意為“風日”;第九天叫“色額”,意為“樹日”;第十天叫“布霍”,意為“雨日”;第十一天叫“西奪”,意為七個太陽的生日,也可譯為“七日”;第十二天叫“米芻”,意為“火日”。基諾族紀年以12年為一輪,有的基諾人用紀日的順序稱呼,因將周而復始的那一年也算進去,常有13年為一輪之說。
基諾族以初春的“特懋克”節為一年的開始,當樺皮樹、大麻嫫發出新芽,豆渣樹開花,小黑江長出青苔,瀾滄江水發亮(約相當於公曆1月),“特懋克”節就到了,各村寨開始進行隆重的“特懋克”節,並開始安排砍林地,修理樹枝,平整土地;待知了鳴叫時(約相當於公曆2月)就可舉行燒地的儀式,刈隔火道,燒地、揀楂、田坎、築地砍;知了的叫聲達到高潮時(約相當於公曆3月),開始種棉花、玉米,在地邊修建窩棚;滿山的“皆波”花盛開時(約相當於公曆4、5月間),可舉行播種儀式,種植旱谷、瓜豆,除草,打扎欄;地中雜草茂盛時(約相當於公曆6、7月間),老寨要舉行隆重的“喏嫫洛”祭,準備“好希早(吃新米)”儀式。人們除草、間苗、修扎欄;“阿咕幽”開始鳴叫,早稻成熟了(約相當於公曆8月),兒孫寨舉行祭始祖的“喏嫫洛”儀式,“吃新米”,收割早稻、守地護秋;中稻成熟(約相當於公曆9月),開始收割中稻,未種晚稻的人家舉行“叫谷魂”儀式;晚稻成熟(約相當於公曆10月),收割晚稻,收棉花、黃豆,堆谷堆;打穀子時(相當於公曆11月),背運穀子回家,舉行“叫谷魂”儀式,準備蓋新房;過年月,挑選山林地,開始“號地”,派人選牛買牛,準備過“特懋克”節的物品[1]。

教育

民國年間,國民政府曾在巴亞寨辦過一個學校,有2個教師,但因只有2名學生而無法辦學。
1953年西雙版納州成立後就著手興辦學校,1956年在巴亞寨,巴卡寨和巴來建立了3所國小,170名兒童走進學校,成為第一代基諾族學生。1957年在巴亞寨建立了基諾洛克中心國小。1960年基諾山國小發展到9所,在校生800多人。1962年基諾山有了首屆高小畢業生19人。1981年基諾山開辦了一所全寄宿制民族國小,邊遠村寨的兒童均有了入學的機會。1983年設立了一所初級中學,1996年基諾鄉通過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驗收,1998年基本完成全民掃盲工作。
到2003年,基諾山已有43所國小,1所初級中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9%,畢業率為97.02%。基諾鄉成為整個西雙版納州最早普及義務教育的民族鄉。

醫療

1957年,基諾山建立了衛生所,州人民政府派去了3名醫務人員。他們在基諾山巡回醫療,為各村寨培訓衛生員和接生員,積極發展和培養基諾族的民間草醫。
到1965年基諾山基本上建立了醫療衛生網點,並有了基諾族自己的醫生和初級衛生人員。在70年代,建立了合作醫療衛生事業。各村寨辦起了合作醫療室,有了能簡單行醫問藥的赤腳醫生。
20世紀80年代中期,基諾山衛生所建蓋了一所鋼混結構的門診大樓,設有中西醫門診室、婦科、外科手術室和30張病床。醫務人員從建所時的2人增加到19人,在衛生所醫生中,基諾族醫生占70%。他們依靠現代的醫療手段及醫療技術,一舉摘掉“瘴癘之鄉”的帽子。

節日

(圖)基諾族基諾族——節日

基諾族最隆重的節日是過年,約在春節前後。

打鐵節:基諾語稱“特毛切”,是基諾族最隆重的節日,一般於每年農曆十二月舉行,歷時三天。節日第一天上午要舉行剽牛儀式,午後寨子裡的長者敲響牛皮大鼓,人們情不自禁地隨著鼓點圍著大鼓跳起粗獷的舞蹈,這就是基諾人歡慶豐收的“太陽鼓”舞。太陽鼓是基諾族最神聖的祭器和樂器,每個村寨一般都有兩面,分公鼓和母鼓。他們視太陽鼓為神靈的化身和村寨的象徵。祭祀太陽鼓,目的是祈盼它能保佑全寨人丁興旺、五穀豐登。

新米節:亦稱“新米”。每年農曆七八月間,穀物即將成熟的時候,基諾族人就從田地里採集一些新穀子、蔬菜和瓜豆,再殺幾隻雞,請親戚朋友到家裡共同品嘗新米、陳酒、鮮肉、綠菜,同時舉行一些儀式。人們邊吃邊唱,歡樂的歌聲常常通宵達旦。

特懋克節:基諾族的傳統節日,在2月6日至8日舉行,人們除了殺豬宰羊,開懷暢飲外,還要舉行豐富多彩的民間體育活動,打起太陽鼓,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火把節:基諾族傳統歲時節日。每年農曆六月間擇日舉行。節前,由卓巴(寨父)、卓生(寨母)分派一些人上山砍松柏,把砍來的樹枝在寨內廣場上支起一高大火把。這天全寨人停止徵稅,男女老幼皆著節日盛裝,家庭主婦忙於準備節日會餐,親戚朋友互相拜訪。晚上,在塞外燒起火把,人們匯集到火把周圍,待卓巴向火把祈禱後,人們便縱情歌舞,老人們開懷飲酒。青年男女則合著鑼、象腳鼓三弦,盡情鼓舞,直至通宵達旦。

成年禮:基諾族傳統的交遊節日。基諾族認為男女青年在十五、六歲前,思想上、生理上都不成熟,不能承擔和享受公社成員的義務和權利,晚上不得隨便出門,禁止談戀愛,下地勞動只能算半勞力。只有到了十五、六歲,舉行了成年禮以後,他們才取得村莊正式成員的資格,才可以談戀愛。成年禮一般是在本寨上新房儀式中舉行。有些村寨對要舉行成年禮的男青年進行奇襲式的捕捉。上新房的那天,男青年的組織安排一些男青年先埋伏在收工的途中或房前屋後,乘其不備突然襲擊,然後把他挾持到上新房家的竹樓上,與大家一起吃喝,賀新房的人要給他敬酒,上新房的主人要送給他用芭蕉葉包成四方形的三塊牛肉。他收下這份肉,表示樂意參加“繞考”(基諾語)。突襲的目的是使他在被抓的剎那間產生恐懼,增加接受“成年禮”的神秘感,使受禮儀式在一生中留下難忘的印象。參加“繞考”組織的第二天,父母要送他全套的農具,銅製的裝檳榔的盒子,裝石灰的盒子還有背上繡有月亮花紋的新衣褲,繡著幾何圖案的筒帕、包頭巾、包腳布等物。在上新房的儀式上,長老們帶領大家歌唱史詩,歌唱傳統的社會生活的習慣法規、生產過程和古老的生活,還對接受成年禮者進行民族的傳統教育。

女青年舉行“成年禮”一般不經過突然捕捉的儀式,只要由女青年組織(基諾語稱“米考”)的認可就行,但父母同樣要贈與農具和衣服。這時女孩子的服裝顏色更加鮮艷,有的圍裙是兩層,髮式也改成一條獨辮。

參加“成年禮”是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從此,他們便成為村莊的一名正式成員,要承擔起社會的各種義務。他們要參加青年男女相互結交的社會組織,即“統考”和“米考”。男青年要巡邏放哨,維護村舍法規和寨子治安,調解糾紛,對違法的人進行教育和懲罰,同時他們可以享受村舍成員的一切權利,取得了談戀愛的資格。

文化遺產

生產文化遺產

採集

(圖)基諾族基諾族——文化遺產

基諾山位於橫斷山脈無量山末梢的丘陵地帶,屬亞熱帶邊緣山區。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形成了優異的自然生態,是我國動、植物資源最豐富的一塊寶地。這決定了採集是基諾族最普遍的生產生活方式,而這種活動一直延續到今天。基諾人常說,沒有肉吃的男人害羞,沒有菜吃的女人害羞。可見,在基諾人過去的生活中,吃肉靠狩獵,吃菜靠採集的生活方式是最基本的生產活動。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任何一個基諾婦女,在勞動之餘,總少不了在箐邊林中採摘些野菜野果,作為日常必需的菜蔬。而現在,上山勞動之餘順帶採集也是基諾人普遍的行為方式。

基諾族採集的食物大體可分為塊根、野菜、竹筍山菌野果昆蟲、魚蟹等七大類。採集使用的輔助工具十分簡單,就地取材,使用簡單的竹木器,基諾族有自己一套加工野果野菜的方法。

狩獵

在基諾山原始森林多層次的交錯中,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基諾人熟悉森林的動物就像熟悉自己的孩子,按照他們對動物的自然分類法,所有的動物分為3種,即梢、合、厄。基諾族使用的狩獵工具多數是自己製作的,如扣子、撲籠、夾子、彎弓、跳簽、壓木、彈弓、弩箭、地弩、弓箭等等。火槍的使用,是狩獵生產力顯著增長的標誌。但早先他們主要採用的是下扣子、支壓木、置地弩、拉彎弓、下竹籤、設陷阱、枝條粘、圍獵等狩獵方法。

這個石雕是基諾族的創世女神——阿嫫腰北這個石雕是基諾族的創世女神——阿嫫腰北

下扣子——就是設圈套的意思。在基諾族的狩獵中,下扣子是一種常用的狩獵方法。扣子是用竹篾編成的活扣。使用扣子多半是捕捉鳥類和松鼠類小動物。下扣子的地點一般是根據所要捕捉的獵物而定,在它們喜歡採食的植物或山箐間的過口附屬檔案安置。基諾族幾乎人人會做扣子,但在製作程式和材料選擇上都有差別,種類豐富。常用的扣子有連環扣、甩扣、脖扣等。基諾人平時上山打獵或去山地耕作時,一般在沿途下幾個扣子,回來時就可以帶回幾隻小鳥或松鼠。秋收時節,地里的莊稼成熟之際,是基諾人設扣子的最好時期。一般說來,基諾族下雀多用扣子,捕鼠常用地夾子、藤夾子。

支壓木——也是基諾族捕野獸的一種方法,至今仍保留著這種獨特的狩獵方法。壓木有大有小,對付小動物的壓木,是由凹月形的槽扣有一定重量的木棒組成。獵人在動物必經的地方放置壓木,壓木的凹月槽中中段處挖一個小孔,裝上機關。機關與牽繩相連,繩的一端懸起木棒。只要有獸踩上機關,牽動繩子,木棒就落下擊中動物。對付熊、虎、鹿等大野獸,所用的壓木往往是一根幾個人才能抬起的大木頭。只是壓木所壓的範圍始終有限。所以,先要人為的把周圍的道路封住,僅留下一條通往壓木的道口。捕壓大獸的機關很重要,基諾族使用雙柱支撐,用木梢將支撐柱穩住。一旦機關被踩中,木銷就會脫出,導致支撐柱跌落,壓木隨即墜下擊中野獸。

弩——基諾族使用弩來獲獵野獸是普遍的,弩是他們隨身攜帶之物。弩有弩身、弩臂、弩弦、箭槽、弩機等部分組成。弩身是用材質堅硬的樹木所制。弩臂的好壞代表著弩的特色,弩臂要選樹幹紋理流暢、直而少節的材料,經過烘烤蒸煮,再按傳統形狀彎曲定型,定型後削制、修整、磨光後方成。弩機是弩是否準確的關鍵,可控制弩箭的方向,一般用硬木製成。弩弦用牛筋製成。弩箭桿一般用硬竹削制。

農業

基諾族以農業為主,解放前至七十年代末,一直沿襲著刀耕火種、毀林開荒的生產方式。

砍地——刀耕火種的第一步是砍樹開荒,時間大約在農曆的一、二月間,要選吉利的日子。首先由村社長老代表各氏族或家族成員先砍3天,每天砍地之前都要各栽三塘姜和芋頭。據說在女始祖阿 堯時代就開始種姜和芋頭,而且這兩樣東西都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所以這種習俗一直延續下來。全寨長老砍地三天后,全寨各家才開始砍地,各家在砍地之前同樣要栽姜和芋頭。

燒地——砍地後,約半月左右,樹木曬乾,便進入燒地。燒地前,首先要砍一圈防火線,防止山火蔓延。燒地那天,全寨在寨父寨母帶領下,聚集在地頭山頂上舉行祭祀儀式。即砍兩棵樹,綁上“達溜”,栽在山頂上,然後殺狗、公母雞各一隻,念完禱詞後,將雞狗煮熟共餐,開始燒地。各村基諾族燒地按姓氏燒。點火則要請外姓人點。給點火人的報酬是祭品狗腿一條、雞腳一條。點火燒地之前,點火人要念禱詞,念完後就用火把點火,各小家庭也就點火燒自己的地。

搭窩棚——砍地、燒地後,就在地中搭窩棚。窩棚有兩種搭法:一種是兩根柱,上搭橫木,搭成偏廈。另一種立六根柱子,中間兩根高,其餘四根低,搭成房屋形式。窩棚由各家蓋,蓋好後,各家舉行祭窩棚儀式:窩棚前栽兩棵樹樁,各綁一竹編的“達溜”,同時立三棵酸棗果樹,樹桿上刻上龍圖案,然後殺雞,把雞血塗貼在樹桿和“達溜”上。窩棚的柱子腳洞內放鐵渣、竹鼠頭骨,基諾族認為這些東西可以把地下的惡鬼趕走。

播種——搭窩棚的第二天開始播種。先種棉花,種完棉花後種稻穀。撒種前都要由村寨長老先舉行祭祀儀式,念禱詞,意思是請地神保佑莊稼長得好,請已逝去的父母守衛著莊稼,不要讓鳥雀來吃。祭祀時還要殺雞。種棉花時殺白公雞,意思是白雞飛了,棉花開了;種稻穀時殺紅公雞。殺公雞都要看卦,預卜莊稼的豐歉。播種要選擇吉利的日子。播種時,男人用點播棒在前面打洞,婦女跟在後面撒種。棒起種落,兩個緊密配合,動作協調。一般是地頭種飯谷,靠菁邊、水邊的地腳種糯谷。地棚周圍要種金蕎、雞冠花芋頭生薑等。

田間管理——居住在基諾山區的基諾族在棉花除草時要殺白雞祭祀,祈求棉花多開花,多結果。稻穀長到一尺多高時要殺雞、扎“達溜”祭祀,祈求地神保佑莊稼不要遭災害,秋天獲得大豐收。若遇到乾旱天,便要舉行求雨儀式。求雨在龍潭旁舉行,殺豬,做飯、菜,備酒並扎“達溜”祭天、地、雲、霧神,祈求下雨保莊稼。然後在村寨長老帶領下,參加祭祀的人要卷褲挽袖作下水狀,用鋤頭和撮箕把水瑭內的爛泥挖出。

服飾文化遺產

砍刀布

基諾族婦女善於紡織。當你走進基諾山寨,隨處都可以發現:在村頭寨邊或田間的小路上,一個個基諾族婦女無不用紡錘捻著線,兩隻靈巧的手時開時合,時上時下,雪白的棉花霎那間就化為一根根均勻的銀絲。基諾族的布料用腰機手工紡織而成,名為“砍刀布 ”。織布時,婦女席地而坐,經線的一頭拴在自己的腰上,另一頭拴在對面的兩根木棒上,緯線繞在竹木梭上。操作時用雙手持梭來回穿行,每穿行一次用砍刀式的木板將緯線推緊,如此周而復始,一塊漂亮的“砍刀布 ”便織成了。

婦女服飾

基諾族婦女身材苗條,服裝剪裁得體,顏色協調,使人顯得既莊重又活潑。她們上身穿穿著藍、黃、紅、黑色無領對襟短開衫,開衫下部用紅、黃、綠、藍、黑、白布條拼成橫條花紋或繡少許圖案花紋,兩袖臂部、肘部及袖口都是對稱的各色條狀花紋;開衫裡面穿一件雞心形胸兜,有的上面裝飾著條紋花或繡花圖案,有的飾滿各種顏色的珠珠或各種形狀的銀飾品,胸兜閃閃發光,更使人容光煥發。下身系鑲紅黑邊的開合短裙,近幾年也有僅穿長裙的,裹綁腿赤足。

。

尖頂帽

居住在雲南省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女子,不論是未婚的還是已婚的,頭上都要戴一頂白底黑紋花的三角尖頂帽子;衣服袖口和裙子邊上鑲上紅、黑等色彩的花邊。男子的衣服背面正中縫一塊方形紅布,繡上一朵美麗的太陽花;褲腰的兩道縫口處要開三寸長的兩個口子。

白砍刀布小褂

基諾族的男子愛穿無領對襟白砍刀布小褂,小褂前襟、胸部、臂、腕部有彩色條紋。小褂背上縫著一塊約有六寸見方的黑布,上面用彩色繡著一朵圓形圖案的花,周圍有放射狀線條,似太陽光芒四射。有的還在圓形圖案旁加繡獸形圖案或花紋。基諾族稱這塊繡花黑布為“波羅阿波”,漢語意為太陽花或月亮花。

男褲

男子下身著白蘭色褲子,褲腰兩側各開約十五公分長的口子,並縫上一塊四方形的黑布。

包頭

青年男子包黑色包頭,包頭布的末端插著一朵用彩色絲線穿著紅豆子、綠殼蟲翅膀做成的花朵,這是他的戀人送給的珍貴的信物和裝飾品。

長髮長辮

補遠區的基諾族男子留長髮,編成一股長辮,有的長辮垂到腰部,纏黑布包頭,過去補遠寨基諾族的服裝與基諾山區的大致相同,現在則多穿漢式服裝

耳環

在基諾山寨,很少看見不戴耳環的人,即使是男子漢也如此。男女都要在耳垂上穿孔,戴耳環,耳環多為空心的軟木塞或竹管,一般不是在耳垂上掛上一個粗大的耳環,就是在耳環眼裡塞上一個紙卷,很有民族特色。然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他們的耳環眼。一般的耳環眼人略比針眼大一點,基諾人的耳環眼卻較大,初見時令人吃驚。原來,那眼孔的大小,是基諾人勤勞與否的象徵!他們從小就穿耳環眼,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擴大。一個人的耳環眼越大,就意味著他越勤勞、勇敢,就越得到人們的愛戴;反則,就是懶惰、懦弱。青年男女,在戀愛時,喜歡互相贈送花束,插在對方的耳環眼裡,年輕人長到十五、六歲時,當他們耳朵孔里插上芳香美麗的鮮花時,就標誌著可以談情說愛了。

染牙與文身

基諾族還喜歡染牙,這也是一種美,染牙大體有兩種方法:一是檳榔和石灰放在嘴裡嚼食,時間久了牙齒逐漸變黑,且經久不褪色,這種方法染的牙還能保護牙齒不被蟲蛀。另一種方法是把燃燒的花梨木悶在竹筒里,用熏出的黑汁塗在牙齒上。受傣族影響,基諾族也有文身的習俗,他們認為一個人如果不文身,死後就不能進鬼寨和祖先會聚,只能當野鬼,一般是家庭富裕的人或有文身愛好的人才文。由傣族有經驗者來黥刺。女的在小腿上黥刺,花紋與衣服上的邊飾圖案相仿;男的多黥在手腕、手臂上,花紋有動物、花草、星辰、日用器物等。,這種方法是年青姑娘們談情說愛或結婚打扮時喜用的辦法。1949年以來,隨著文化科學知識的普及和迷信思想的消除,文身繡腳的習俗逐漸減少,同時隨著文化交流的廣泛,漢族時裝也成為基諾族青年人喜愛的衣著。

挑花

婦女從國小挑花,常用彩色絲線在胸兜上、筒帕上挑出各種植物、雲彩、江河的圖案

雕刻

男子喜歡雕刻,常在耳環木上、鐮刀柄上、背東西的背板上、三弦柄上、口弦上雕出各種植物葉子和房屋的形象。他們還善於做篾活,能把蔑削得又薄又滑,編成精美的檳榔盒、煙盒、針線盒、手飾盒、錢盒、酒杯盒等,家庭中用的篾桌也是自己編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