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箜篌

豎箜篌

豎箜篌(shù kōng hóu),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彈撥弦鳴樂器。又稱豎頭箜篌、胡箜篌,現簡稱箜篌。形制多樣,既有外形和西洋樂器豎琴相像的角形箜篌,也有琴頭加飾的鳳首箜篌和龍首箜篌,角形箜篌並有大箜篌、小箜篌之分。

基本信息

歷史

豎箜篌豎箜篌
豎箜篌亦稱‘擘箜篌”、“胡箜篌”原非華夏之器,大約在東漢後期傳入中土。《後漢書·五行志》:“靈堂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箜篌……京都貴戚皆競為之,此服妖也”。《通典》 :“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二弦(一作二十三弦),豎抱於懷,用兩手齊奏,俗謂之擘箜篌”。起源

它最初祖於亞述屬西亞系樂器,最先傳入西域,成為龜茲、疏勒、安國樂中的一員,並在那裡得以發展光大。伴隨著西域諸地同內地文化、貿易交流日益增多,特別是魏晉至隋唐間佛教及其造像藝術的大量湧入,豎箜篌也受到了華夏民族的青睞,風靡華夏。

東漢晚期的豎箜篌只見諸文獻,尚未發現實物,無法知道其確切的形制,魏晉時期的豎箜篌多留存在石窟雕刻與壁畫中。敦煌莫高窟431窟北魏壁畫中的豎箜篌,近似弓形,七弦,弦距不等。伎樂天右手及臂挾持其器,左手彈奏。雲岡石窟第16窟南壁拱額浮雕持豎箜篌的伎樂天,左手托器,右手彈奏,器高在大腿上部與額頭之間,呈D形。鞏縣石窟的豎箜篌形似前者,坐姿,豎箜篌高度在胸與頭頂之間,也為一手彈奏。到了北齊、北周,逐漸向實用、易於彈奏方向轉變。

北齊天保二年(551年)造像碑龕楣上的豎箜篌,十弦,等距,呈D,雙手彈奏,敦煌莫高窟297窟北周伎樂圖中的豎箜篌,與前者類似,所不同的是,前者坐,後者立。較之魏晉,長度增高,弦數增多,形制規短,易於演奏,且改單手彈奏為雙手彈奏,豎箜篌趨於成熟。

隋唐時期

進入隋唐,豎箜篌迎來了其歷史上最輝煌時期,第一,普及更為廣泛,並在隋唐音樂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其分布除西北(如甘肅陝西諸地)外。還向河北河南湖南諸地流傳,在隋唐十部使龜茲、西涼、疏勒、安國、高麗、高昌中都有其身影,幾乎能與所有的樂器配合,同台演奏,不僅在坐部伎、立部伎中演奏,有時還在“鼓吹”中擔任角色,敦煌莫高窟156窟“張議潮夫婦出行圖”中,便有一樂伎在行進中演奏豎箜篌的場景。唐玄宗李隆基設定左右教坊,其中便有專門學習豎箜篌的,當時被稱為“擋彈家”。第二,形制臻於完善,演奏水平與技巧有了更大幅度的提高。這一時期豎箜篌肘木和腳柱(架)有了改進。西安中堡村三彩駱駝載樂俑上的箜篌,為了保持平衡,在前部又增添了一個支架,似人的下肢,實用美觀,別具慧心。肘木上的皮槽,或施漆飾,或嵌螺鈿,有的周身裝飾,絢麗多彩,極盡精巧之能事。弦數也較前代增多,十條左右的雖有,但已成為少數,大多數在十六條以上。唐李壽墓石刻伎樂圖中立部伎所持箜篌,為十六弦,唐高昌故都遺址壁畫中三角形豎箜篌,可數弦十六,等距,敦煌莫高窟172窟《觀無量壽佛經變》中坐在僅彈琵琶伎樂右側演奏者所持豎箜篌,為二十二弦。盛唐148窟東壁北側藥師經變樂隊中的豎箜篌。二十一弦。日本正倉院保存有兩件豎箜篌殘件,其中一件為二十三弦。與杜佑《通典》“體曲而長,二十二弦(一作二十三弦)”記載相符,二十二弦與二十三弦,當為此樂器最高弦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演奏技巧的高超。

五代、兩宋時期

五代、兩宋的豎箜篌,沿襲隋唐余續,仍時常用之。王建墓石刻、敦煌榆林十六窟伎樂天壁畫皆有反映,但這已是強弩之末了。

近代

20世紀30年代以來,中國音樂界、樂器界的有識之士,開始了箜篌的復興工作。中國著名的民族音樂社團上海大同樂會,集中了當時頗有名望的器樂演奏家和樂器製作師,在他們製成的一套143件古今民族樂器中,曾對20件樂器進行了改革嘗試,其中就有一件是豎箜篌。這件豎箜篌,上半部與《清朝續文獻通考》所載之“豎箜篌”相同,設有琴柱,弦“上拴於 柄槽中之活軫”,下半部的窄匣形共鳴箱則改為琵琶形共鳴箱,這是前所未有、頗富開創性之舉。琴弦由“下拴於小音板”,改在琴箱右下方框線,在面板上(右側面)設有品柱,作為弦音的傳導體。這一改革嘗試,顯著地擴大了音量,豐富和美化了音色,使箜篌這一古老的樂器有了新的發展。遺憾的是,這架箜篌由於歷年戰火或其它原因未能流傳下來,現只留有樂器照片傳世,存於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中國民族樂器博物館中。

1959年,北京樂器研究所高級樂器工程師、著名小提琴製作家王玫和所長姚文林等人,曾參考古代樂器圖片和近代仿製品,並根據現代豎琴的造型和結構原理,設計和試製成一架框架式豎箜篌,但未能用於音樂實踐。

特徵

豎箜篌豎箜篌
豎箜篌狀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鳴槽,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並有腳柱和肋木,張著20多條弦,豎抱於懷,從兩面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時彈奏,因此唐代人稱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通典》記載:“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二弦,豎抱於懷中,而兩手齊奏,俗謂‘擘箜篌’”。根據古代壁畫和文獻記載,豎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數種。

發音原理

豎箜篌的發音原理並不同於臥箜篌,其主要通過肘木上部曲形的共鳴槽,共鳴槽一般為皮製,介於內外兩弦之間,撥弦引起共鳴。

彈奏

豎箜篌多豎置胸前,兩手齊奏,間有置於左脅或右脅的,演奏者或站或坐,百態千姿,美不勝收,特別是那些飄飄欲仙的伎樂天,儼然將人們帶入了清音妙曼的音樂王國

文化

黃釉畫彩彈豎箜篌伎樂女陶俑

女傭面部五官端正,墨畫眉眼,高顴骨,唇點朱紅,神態自然,頭梳墨色高髻,肩披紅色披帛,順體下垂至地,身著窄袖高腰長衣裙,裙擺曳地。伎樂女俑跪坐姿,雙手抱豎箜篌,作演奏狀,這件陶俑真實地再現了初唐時期中西文化的交流。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熱瓦普
熱瓦甫
蘆笙
月琴
琵琶
瑤族

堂鼓
象腳鼓
鋼琴

排鼓
骨笛
木鼓
木葉
碰鈴
腰鼓
葫蘆笙
銅鼓
蜂鼓
勒尤
洞簫
伽倻琴
腰鈴
豎箜篌
艾捷克
大鼓
葫蘆絲
胡西它爾
彈布爾
三弦
光攏
阮鹹
弓琴

木琴
巴烏
海螺
考姆茲
鷹笛
竹笛
二胡
豎笛
短笛
納格拉
小提琴
卡龍
四胡
獨弦琴
吉他

柳琴
高胡
板胡
京胡
京二胡
椰胡
墜胡
墜琴
葫蘆胡
革胡
管子
口笛

板鼓
奚琴
拍板
冬不拉
雅托克
馬骨胡
竹鼓
棒棒
火不思
琤尼
天琴
口琴
鐵簧
小鑼
鳳首箜篌
牙箏
鑼鼓
東布爾
三胡
揚琴
嗩吶
杖鼓
大鑼
手風琴
庫布孜
銅鏡
八角鼓
侗笛
牛腿琴




石磬
口弦

長鼓
中胡

小鈸
龍頭三弦
卡龍琴
咚咚喹
篳篥
大筒
長號
打溜子
尺八
馬頭琴
芒筒
蒙古四弦琴
叮咚
鼻簫
口弦琴
木魚
薩它爾
梆子

牛腱琴
土胡
口細
橫笛
寧寧
排簫
竹筒
竹琴
都塔爾
庫木日依
蘆管
曲項琵琶
鉤鑼
雙飛燕
溜子鑼
曼多林
姊妹簫
筆管
銅角
狍哨
單面鼓
竹口弦
銅鈸
方響
雲鑼
口簧
短簫


哈亞

玄琴
納格納鼓
低胡
苗族三弦
竹筒鼓
架鼓
悶笛
大金
鼻笛
小金
依姆欽
角胡
擂琴
銅鈴


篳魯
小二胡
阿烏
扁鼓
土塤
嚓拉器
革鼓
托布秀爾

木庫蓮

盤鈴
羌笛
手鼓

唎咧
嗶噠
陶塤
牛頭塤
葉笛
秦琴
喃嘟喝
宰靠

葦笛
羊角編鐘

單鼓
大廣弦

艾介克
甲鈴
柄鼓
葫蘆琴
達夫
四弦胡
都它爾
杵臼
拉阮
軋箏
築竹

達甫
梅巴
哩嚕
鋩鑼
切波
新笛
匏笙
四弦奚琴
吐良
鹿哨
蒙古琵琶
克亞克
南堂鼓

搏拊
五弦

恆格勒格
鼓板
羯鼓
渾圖日
尚庫布孜
橫簫
獨他爾
抱懷
批把胡熱
岡林
葉琴
銅鑼
多吉尺布
大瑪如
羊皮豉
亞加
虎鈕錞於
科詩耐依
響蔑
牛角號
四弦
響篾
迷迷
蘇那
鐵鼓
直笛
苗族二胡
修德日格胡熱
節特根
匹昌庫
化昌子
光囡
托立
黃嘎日特
光宰
光貫
光賓
光克拉
手鈴
鈸鑔
木鼓魚磬
光妥
羊角號
賓剎
統嘎
鋩聳
線木
臘港
嘎臘薩
麻短
墨克納
麻賓
麻闊
木魚兒
滿大林
郭墮
潘琅
銅羅
篳朗木叨
篳咪
篳羅木
庫波孜

熱布甫
塞依託爾
班羅
布蘭孜庫姆
篳嚕
匹麗麗亞
篳桂罕
巴利曼
篳提尤
蘇爾耐
喀什熱瓦甫
烏孜別克熱瓦甫
篳鈴埋
篳伙
薩帕依
恰克恰克
括朔克
篳粉
懷三
皮克利
篳南害
巴拉來卡
抱跛埋
魚磬
傣定
笓笓
四頁瓦
定旦
庫涅
拉比斯
二弦琴
手琴
曼佗林
定郭叨
破鼓
朋奴化
文土文
定郭埋
定郭拎
獨木鼓
哨葉
猴鼓

口弓
阮琵琶
裝嫪
口拜
克勒庫布孜
灼吧
牛角郎
雞婁鼓
六孔竹笛
四孔佤笛
瓦弱直笛
破口直簫
稻稈笛
單簧吹管
笛喔
色不孜克
白族小鼓
卡爾得乃
阿德爾那
斯爾那依
缺口簫
同肯
臀板
腳鈴
麥稈嗩吶
土笛
咪咪兒
木笛
鼻哨
膜笛
神鈴
哈爾馬力
扎比
俄比

來都嘎
篳斜
冊節
烏翁
阿塔
大皮鼓
展積
什鴉
蘇古都
期哩
板鈴
哇嗚
增疆
確索
彈撥爾
謝勒鐵爾
薩孜
坎吉

中國民族樂器

樂器類別樂器名稱
吹奏樂器木葉| 紙片| 竹膜管(侗族) | 田螺笛(壯族) | 招軍(漢族) | 吐良(景頗族) |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 口笛(漢族) | 樹皮拉管(苗族) | 竹號(怒族) | (漢族) | 尺八 | 鼻簫(高山族) | (漢族) | 排笛(漢族) | 侗笛(侗族) | 竹筒哨(漢族) | 排簫(漢族) | (克木人) | (漢族) | (漢族) | (藏族) | 展尖(苗族) | 姊妹簫(苗族) | 冬冬奎(土家族) | 蓽達(黎族) | 口利咧(黎族) | 嗩吶(漢族) | (漢族) | 雙管(漢族) | 喉管(漢族) | 芒筒(苗族) | (漢族) | 蘆笙(苗| 瑤| 侗族) | 確索(哈尼族) | 巴烏(哈尼族) | 口哨(鄂倫春族)
彈撥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 竹製口弦(彝族) | 樂弓(高山族) | 琵琶(漢族) | (漢族) | 月琴(漢族) | 秦琴(漢族) | 柳琴(漢族) | 三弦(漢族) | 熱瓦甫(維吾爾族) | 冬不拉(哈薩克族) | 扎木聶(藏族) | (漢族) | 古琴(漢族) | 伽耶琴(朝鮮族) | 豎箜篌| 雁柱箜篌
拉奏樂器梆子(漢族) | (高山族) | 叮咚(黎族) | 梨花片(漢族) | 臘敢(傣族) | 編磬(漢族) | 木鼓(佤族) | 切克(基諾族) | (漢族) | 鑼(漢族) | 雲鑼(漢族) | 十面鑼(漢族) |(漢族) | 碰鐘 | (漢族) | 編鐘(漢族) | 連廂棍(漢族) | 喚頭(漢族) | 驚閨(漢族) | (漢族) | 木魚(漢族) | 吾攵(漢族) | 法鈴(藏族) | 腰鈴(滿族) | 花盆鼓(漢族) | 銅鼓(壯| 仡佬| 布依| 侗| 水| 苗| 瑤族) | 象腳鼓(傣族) |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 漁鼓(漢族) | 塞吐(基諾族) | 京堂鼓(漢族) | 腰鼓(漢族) |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 太平鼓(滿族) | (藏族) | 撥浪鼓(漢族) | 揚琴(漢族) | 竹筒琴(瑤族) | 蹈到(克木人) | 薩巴依(維吾爾族)
打擊樂器樂鋸(俄羅斯族) | 拉線口弦(藏族) | 二胡(漢族) |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 三胡(漢族) | 四胡(漢族) | 板胡(漢族) | 墜琴(漢族) | 墜胡(漢族) |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 擂琴(漢族) | 二弦(漢族) | 大筒(漢族) | 馬頭琴(蒙古族) | 馬骨胡(壯族) | 艾捷克(維吾爾族) | 薩它爾(維吾爾族) | 牛腿琴(侗族) | 獨弦琴(佤族) | 雅箏(朝鮮族) | 軋箏(漢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