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利咧

口簫,黎族吹奏樂器。黎語稱利列。流行於海南省黎族地區。外形和嗩吶桿相似。

概述

 口利咧(黎族) 口利咧(黎族)

海南島五批山區的黎族村寨里,流行著一種像小塔一樣的竹製豎吹樂器──口利咧。每逢傳統節日,民間藝人們常常吹著它從各個村寨來相聚。由於吹奏時有非常巧妙的換氣方法,有人甚至能沿途吹奏幾公里遠,樂聲也從不中斷。
 
口利咧為黎語音譯,又稱“口簫”,是黎族人民喜愛的單簧氣鳴樂器。相傳已有幾百年歷史。外形和嗩吶桿相似,是用若干節大小不同的短竹管,由小到大套接而成。每節上都開有一個圓形音孔。原始的口利咧僅有5孔,到了50年代, 流行於樂東、昌江和東方一帶的西路口利咧,多為六節六孔,全長約22厘米,在上端竹管上開有一個隙口,插入麥桿或樹葉等為簧片,可吹出8個音;流行於通什、保亭一帶的東路口利咧,則為七節七孔,但最上一孔作為裝飾用。吹口在最細的一節上,三面剖開隙口,中間的小薄片作為發音的簧片。目前,民間常用的口利咧,多為七節六孔。傳統的簧片是用竹片削薄後綁在竹管的背面,如今已改用蘆葦片。
口利咧多為吹奏者自製自用,因製作者取材和需要的不同,製成的口利咧也有六、七、八、九孔之別,調子也各異,其長短、大小也不一,既有像鋼筆那樣大的小口利咧,也有像低音嗩吶那樣長的大口利咧。使用的簧片,有的像西洋樂器單簧管的哨片,也有使用嗩吶哨的,真是多彩多姿。
口利咧的音色類似管子的高音區,明亮而富有特色,非常動聽,富於歌唱性,宜於表現歡快、熱烈的曲調。低音豐滿、圓潤,中音清晰、柔和,惟高音尖銳、單薄。吹奏口利咧,方法基本與小嗩吶相同,用氣息控制音準和音色,並吸收了單吐、雙吐、花舌、滑音、斷音、頓音等不同的技巧。民間常用於為女聲歌唱伴奏。
黎族人民非常喜愛口利咧,不論是在務農的路上,還是在放牧中,或是在喜慶的場合里,都要吹奏口利咧;在水稻下種以後更要吹奏,黎家認為它會使稻子長得茁壯,獲得好收成。黎族青年對口利咧更懷有特殊的感情,它是戀愛時必不可少的“紅娘”。

中國民族樂器

樂器類別樂器名稱
吹奏樂器木葉| 紙片| 竹膜管(侗族) | 田螺笛(壯族) | 招軍(漢族) | 吐良(景頗族) |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 口笛(漢族) | 樹皮拉管(苗族) | 竹號(怒族) | (漢族) | 尺八 | 鼻簫(高山族) | (漢族) | 排笛(漢族) | 侗笛(侗族) | 竹筒哨(漢族) | 排簫(漢族) | (克木人) | (漢族) | (漢族) | (藏族) | 展尖(苗族) | 姊妹簫(苗族) | 冬冬奎(土家族) | 蓽達(黎族) | 口利咧(黎族) | 嗩吶(漢族) | (漢族) | 雙管(漢族) | 喉管(漢族) | 芒筒(苗族) | (漢族) | 蘆笙(苗| 瑤| 侗族) | 確索(哈尼族) | 巴烏(哈尼族) | 口哨(鄂倫春族)
彈撥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 竹製口弦(彝族) | 樂弓(高山族) | 琵琶(漢族) | (漢族) | 月琴(漢族) | 秦琴(漢族) | 柳琴(漢族) | 三弦(漢族) | 熱瓦甫(維吾爾族) | 冬不拉(哈薩克族) | 扎木聶(藏族) | (漢族) | 古琴(漢族) | 伽耶琴(朝鮮族) | 豎箜篌| 雁柱箜篌
拉奏樂器梆子(漢族) | (高山族) | 叮咚(黎族) | 梨花片(漢族) | 臘敢(傣族) | 編磬(漢族) | 木鼓(佤族) | 切克(基諾族) | (漢族) | 鑼(漢族) | 雲鑼(漢族) | 十面鑼(漢族) |(漢族) | 碰鐘 | (漢族) | 編鐘(漢族) | 連廂棍(漢族) | 喚頭(漢族) | 驚閨(漢族) | (漢族) | 木魚(漢族) | 吾攵(漢族) | 法鈴(藏族) | 腰鈴(滿族) | 花盆鼓(漢族) | 銅鼓(壯| 仡佬| 布依| 侗| 水| 苗| 瑤族) | 象腳鼓(傣族) |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 漁鼓(漢族) | 塞吐(基諾族) | 京堂鼓(漢族) | 腰鼓(漢族) |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 太平鼓(滿族) | (藏族) | 撥浪鼓(漢族) | 揚琴(漢族) | 竹筒琴(瑤族) | 蹈到(克木人) | 薩巴依(維吾爾族)
打擊樂器樂鋸(俄羅斯族) | 拉線口弦(藏族) | 二胡(漢族) |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 三胡(漢族) | 四胡(漢族) | 板胡(漢族) | 墜琴(漢族) | 墜胡(漢族) |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 擂琴(漢族) | 二弦(漢族) | 大筒(漢族) | 馬頭琴(蒙古族) | 馬骨胡(壯族) | 艾捷克(維吾爾族) | 薩它爾(維吾爾族) | 牛腿琴(侗族) | 獨弦琴(佤族) | 雅箏(朝鮮族) | 軋箏(漢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