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

放牧

放牧是家畜飼養方式之一。是使人工管護下的草食動物在草原上採食牧草並將其轉化成畜產品的一種飼養方式,也是最經濟、最適應家畜生理學和生物學特性的一種草原利用方式。家畜在草原上進行採食、踐踏和排泄糞尿,會對草原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放牧

正文

牧馬牧馬
家畜飼養方式之一。是使人工管護下的草食動物在草原上採食牧草並將其轉化成畜產品的一種飼養方式,也是最經濟、最適應家畜生理學和生物學特性的一種草原利用方式。在牧草生長季節放牧,可以獲得營養全面而豐富的新鮮牧草,同時家畜也可得到充分的日光和運動,從而有利於增進健康和提高其生產力。
放牧對草原的影響 家畜在草原上進行採食、踐踏和排泄糞尿,會對草原產生多方面的影響:①草群種類。家畜對牧草的採食有選擇性,當對某種牧草的採食量不超過植物體的50%時,對牧草影響小,並能促進牧草的分櫱、分枝和生長。但當放牧次數過多或放牧時期安排不合理時,適口性好的牧草會在草層中首先減少或消失;而適口性差的牧草和毒草則相應增多。②土壤結構。家畜在草原上走動、奔跑,對草層和表土有破壞作用。長期過度踐踏會使草原地面裸露,土壤通透性下降,造成水土流失。但合理放牧的適當踐踏,能使地面苔蘚和藻類形成的覆蓋層破碎,有利於自然散落的牧草種子獲得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還能使枯死的植物倒伏、破碎、加速分解,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③土壤肥力。在放牧過程中,家畜的糞尿是牧草的營養物質,一頭 500千克重的成年牛,一年排泄氮約7.5千克、磷約 3千克、鉀約4千克。因此放牧能使牧草和家畜相互提供營養物質,對草原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起促進作用。但如放牧的家畜密度過大,過多的糞尿排泄會污染牧草,對草原的利用產生不良影響。在放牧過程中,草原能耐受家畜採食、踐踏和糞污的能力稱為草原的耐牧性,它由牧草的生活力、再生性和草皮的彈性構成。在土壤含有機質多、結構好、通透性強的條件下,植物的根系稠密,與土壤結合形成彈性很強的草皮,草原的耐牧性就強。
放牧放牧
放牧制度和放牧方式 放牧制度可分為無系統放牧(自由放牧)和系統放牧兩類,包含下列幾種主要放牧方式:①連續放牧。家畜在全部放牧時期內,不受限制地放牧在一塊草地上,屬於自由放牧,是一種較原始的放牧方式。②固定放牧。在放牧時期的一個較長階段,使一定數量的家畜不受限制地放牧在一定面積的草地上。也屬自由放牧,但比前者進步。③輪流放牧。將草原劃分成若干區段,按一定的時間和順序輪迴放牧和休閒(見草原管理)。是系統放牧的主要形式,也是草原合理利用的主要方法。④混合放牧。將兩種或多種採食特性不同的家畜放牧在同一草原上,如牛、羊混群放牧或先放牛、後放羊。有計畫的混合放牧屬系統放牧。⑤隔欄放牧。容許幼畜通過隔欄間隙進入某一草原地段採食,而母畜不能進入的放牧方式,也屬系統放牧。中國北方和西南的一些農區,一戶或幾戶的混合小畜群利用小片零星草地、茬地放牧或用繩索系留放牧,一般屬於自由放牧。
現代以放牧為主舍飼為輔或舍飼為主放牧為輔的集約化肉用牛生產和季節性畜牧業生產,是一種高效率的放牧飼養制度。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