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鼓

木鼓

木鼓,佤語稱“克羅克”,是佤族樂器和報警器具,更是佤族的象徵,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聖之物。他們認為,木鼓是“通神之器”、“通天之鼓”,“生命靠水,興旺靠木鼓”。因此,平時不能亂動,只有祭祀報警和節日喜慶等重大集體活動時才能敲打。木鼓,是佤、高山、苗、侗等族敲擊體鳴樂器。歷史久遠,形制古樸、發音低沉,套用廣泛。流行於雲南、貴州、台灣等地。

基本信息

(圖)木鼓木鼓

木鼓,佤語稱“克羅克”,是佤族樂器和報警器具,更是佤族的象徵,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聖之物。他們認為,木鼓是“通神之器”、“通天之鼓”,“生命靠水,興旺靠木鼓”。因此,平時不能亂動,只有祭祀報警和節日喜慶等重大集體活動時才能敲打。木鼓,是佤、高山、苗、侗等族敲擊體鳴樂器。歷史久遠,形制古樸、發音低沉,套用廣泛 。流行於雲南貴州台灣等地。

樂器起源

(圖)木鼓木鼓

《太平御覽》 (卷七八)引三國時東吳沈瑩《臨海水土志》有關“夷州”(今台灣)之文所載:“呼民 人為彌麟,如有所召,取大空材十餘丈,以著中庭,又以杵旁之,聞四、五里如鼓。民人 聞之,皆往馳赴會。”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木鼓就已在我國台灣省流行,被古代高山族人民用於集會號召。在雲南佤族,木鼓雖未寫入史籍,但從民間流傳的古老傳說可知,它的歷史也是非常悠久的。關於苗族侗族的木鼓,遠在晉代乾寶之《搜神記》《晉記》中就有“叩槽而號,以祭磐瓠”的記載。清代李宗昉《黔 記》:“鄰近諸寨,共於高坦處建造一樓,名聚堂。用一木竿,長數丈,空其中,以懸於頂,名長鼓。凡有不平之事,登樓擊之,各寨相聞。”清代佚名《苗民風俗圖》中也畫有男女立於木鼓兩旁,手執竹片敲擊的圖像。

勤勞智慧的佤族人民能歌善舞,他們聚居在祖國西南邊陲山高林密的阿佤山區。在西盟、滄源的每一個佤族村寨里,都至少有一對木鼓,供放在寨中高地的一間竹製木鼓房裡,左邊放母木鼓,右邊放公木鼓。在佤族人民的心目中,認為木鼓是通天神器,是最為尊貴而神聖的樂器,還把製作木鼓的日子作為佤族隆重的宗教活動,當作盛大的節日,稱為“拉木鼓”。屆時,全寨人一起出動,到深山老林里精選大樹。他們認為用懸崖峭壁上砍下的樹木製成的木鼓,才能給阿佤人帶來更大的吉祥。樹木砍倒以後,不僅全寨人盛裝前來拉原木,就是鄰村鄰寨的人也會聞訊而來,有的人系好藤條,在有節奏的聲和呼號聲中拉動原木,有的人則唱起拉木鼓歌,邊歌邊舞,為大家助興,這歡快熱烈的場面,後來便發展成為獨具佤族特色的拉木鼓舞。在拉木鼓途中,即使走在平坦的大路上,人們還是故意放慢腳步,以便大家開懷暢飲 、盡興歌舞。這一天,寨子裡還要鳴槍、剽牛,使人們盡情享受節日的歡樂。在寨門口還要舉行祭祀儀式,然後製成木鼓置於木鼓房中,作為召集呼喚的信號和大型歌舞活動的打擊樂指揮。

樂器傳說

(圖)木鼓木鼓

佤族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對木鼓有許多民間神話和傳說,均與先民們的神靈崇拜、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緊密聯繫,圍繞著木鼓而舉行的拉木鼓、跳木鼓房、敲木鼓和祭木鼓等一系列活動,構成佰族傳統的莊重而又熱烈的盛大節日活動,是佤族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每年12月(佤族的格瑞月)是拉木鼓活動的時節,整個過程一般需10天。[首先由頭人和魔巴帶領部分民眾,在黑夜到選定做木鼓的大樹,獻上貢品,鳴槍驅鬼,再由魔巴念咒祈禱並揮斧砍樹數下,接著人們輪流著徹夜把樹砍倒,撿三個石頭放在樹樁上,意即給樹鬼的買樹錢,然後截一段兩米多長的樹桿,鑿出樹耳,穿上藤條,便是要拉的木鼓了;次日清早,全寨男女老少穿戴盛裝來到山上,由魔巴揮舞樹枝領唱著作指揮,眾男子分兩邊手拉藤條,應聲合唱,拉動木鼓,婦女助威吶喊,老人和小孩送水、送酒、送飯,邊跳邊拉,把木鼓拉到寨門外;木鼓在寨門外要停留二至三天,待殺雞卜卦選好時辰後,舉行隆重的剽豬、剽牛儀式,全寨人一齊將木鼓樹拉到木鼓房旁的場地上,由工匠製作。

樂器簡介

(圖)木鼓木鼓

木鼓鼓面用牛皮製作而成,鼓面下面有20個木柄環繞鼓身。鼓身內部鑿有扁長狀音孔,裡面有鼓舌和鼓牙,可以製造回音效果。鼓身左右兩邊有一種中間窄、兩頭寬的音槽及方形音窗,原來木鼓裡面有那么多秘密,怪不得敲木鼓不同部位可發不同音響,它的聲音還能傳很遠呢。木鼓一般長約2米,直徑0.5到1米之間。分為公鼓、母鼓兩種。別看它們的外形看起來差不多,其實他們的材料、大小和音色都有很大區別。公鼓和母鼓相比,公鼓的音節偏低,音色粗重,用馬老鷹樹製作,長1.8米,直徑66厘米。而母鼓音節較高,音色清脆,用紅毛樹製作,長1.5米,直徑62厘米,比公鼓小一點。

打木鼓時用的兩根鼓棰,長約40~43厘米,兩頭粗、中間細,有點像平時見到的啞鈴。打鼓的時候,用手握著一棰中部,一邊跳舞,一邊敲擊木鼓兩側,木鼓就會發出“咚咚”的聲音,可傳到幾里之外。有的時候也可以用右手握一鼓棰,左手拿著竹片,兩手配合敲擊鼓的中部,發出“咚咚”與“啪啪”的音響,時而統一,時而交錯,節奏豐富多彩。

樂器形制

(圖)木鼓木鼓形制

木鼓,佤語稱庫洛、克拉,是用一整段粗大的原木製成,多採用紅毛樹、椿樹櫻桃樹等硬質的樹幹下部為材。傳統的木鼓,形體粗大,一般長150厘米-250厘米,較大者可達 300厘米-400厘米,粗端直徑50厘米-100厘米,較粗者可達150厘米。在原木中部縱向挖一狹長音孔, 距兩端各20厘米,中間狹窄處孔寬6厘米,兩端較寬10厘米-12厘米。音孔由兩端向中間挖成兩頭淺、中間深的鼓腹。

木鼓外表有的剝去樹皮,一般通體光滑無飾,有的則在一端雕刻出牛頭或人頭形,也有的通體刻以三角紋或斜紋等圖案為飾。雲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文化館收藏的一個木鼓,鼓長155厘米、粗端直徑50厘米、音孔長110厘米、寬10厘米。成對的佤族木鼓,雖外形和構造相同,但選材、大小和音響有別。

稍大的母木鼓,多用馬老鷹樹製作,發音較低而沉重;略小的公木鼓,常用紅毛樹製作,發音較高而明亮。20世紀80年代以來,雲南省西盟、滄源、瀾滄等縣的文工隊,將木鼓加以改革,出現了長125厘米、粗端直徑35厘米的小型木鼓。在原木中部挖一條兩頭寬、中間窄的音孔,音孔的兩頭留有對稱的稱為鼓舌的木牆,由兩端往下挖出兩頭淺、中間深的鼓腹。因鼓舌厚度和鼓腹深淺的差別,敲擊木鼓的不同部位,每個木鼓都能發出兩個音高不同的音響,音程相距為大三度或四度。木鼓常置於兩塊木板或兩個石塊上,使其離開地面有利振動發音。

制木鼓頗為講究。每年陽曆一月,是各部落、各村寨拉木鼓的季節。首先,由頭人或“魔巴”在原始森林裡選擇最好的大樹子(直徑在三米以上,以柚木、黃心狼木為佳)。然後,組織全村的男女老幼,把大樹砍倒,鋸下一節最好的樹幹,拉回寨里做木鼓。他們認為這是 做神器的樹木,拉運時必須走足路。於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千百人簇擁著一段巨木,推的推,拉的拉,熱鬧非凡。而且不管路途遠近,平坦崎嶇,必須在一天之內拉回寨子。樹幹拉回來,颳去皮子,挖空樹心,製成木鼓,架在寨邊的神林里,並專門為其蓋一座木鼓房。

樂器演奏

(圖)木鼓木鼓演奏

演奏時,使用兩根特製的木製鼓棰,棰長40厘米-45厘米,兩頭粗、中間細,與運動器械啞鈴大致相似。敲擊時,奏者兩手各執一棰中部,一邊跳舞,一邊向鼓身兩側杵擊,發出“咚咚”之聲,其音響可傳數里之外。有時奏者右手持一鼓棰,左手持一竹片,兩手配合敲擊音孔兩 側的鼓身中部,發出“咚咚”與“啪啪”的音響,時而統一,時而交錯,節奏豐富多彩。木鼓還可由兩人或四人合擊,奏出阿佤人熟悉的多種不同的鼓點,用以表達各種特定的內容。 木鼓的套用範圍非常廣泛,在佤族村寨,除逢年過節、宗教活動或盛大集會時演奏外,它的音響還常作為信號語言,用來傳達戰爭來臨或發生火災等訊息,以迅速集合民眾。

此外,當獵人們出獵獲豹歸寨時,人們也敲擊木鼓歡迎表示敬意。20世紀80年代,佤族的小型木鼓已登上文藝舞台,用它伴奏的佤族《木鼓歌》、 《佤族木鼓舞》《甩髮舞》 ,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表現出剛健豪放的民族精神,深受人們讚賞。如今,佤族木鼓常與象腳鼓、(芒)、鑔、葫蘆笙、竹笛和竹鼓等樂器組合在一起為歌舞伴奏,用於年節喜慶等活動中。

樂器風格

(圖)木鼓木鼓

台灣省高山族和貴州省苗族、侗族民間流傳的木鼓,它們的形式和佤族木鼓相似,也是木梆類型的節奏樂器。據台灣東海大學呂炳川教授《台灣土著民族之樂器》記述,高山族的木鼓用桑木製作,鼓長100厘米、直徑30厘米,流行於台灣省泰雅和阿美部族中,用於舞蹈伴奏。據台灣人類學教授凌純聲先生1953年調查,在花蓮的阿美部族中,還遺存有在大樹幹上縱向開一音孔的木鼓。苗族、侗族的木鼓,用栗木或楓木製成,鼓長100厘米-200厘米、直徑30厘米-40厘米,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用於喪葬、年節、祭祀等場合中,用杵棒擊奏,節奏變化多樣,常常邊舞邊奏。此外,在高山族和苗族中,還有一種用一段中空 (腐朽所致)的杉樹或桐樹幹製成的木鼓,兩端不封口,在樹幹上也開有一條縱向音孔(有的不開)。高山族阿美和平埔部族的鼓長70厘米、直徑20厘米左右;苗族的鼓長200厘米、直徑30厘米,多懸於樹上用木棒敲擊,此種木鼓用於傳遞訊息、召集村民或鼓舞士氣等活動中,不參加器樂合奏或歌舞伴奏

樂器形成

(圖)木鼓木鼓

木鼓是佤族人民的通天神器,是佤族人民的保護神

在以前,木鼓並不是樂器,而是一種祭器,是用來祭祀的,祈求木依吉保佑山寨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在阿佤山,基本上每一個村寨都有一間木鼓房,用於放置木鼓。木鼓房也是全寨人的宗教祭祀中心,相當於佤族人民的廟宇。當木鼓老了(舊了),就要製作新的木鼓來代替老的木鼓—即拉木鼓。

決定了要拉一個新木鼓後,首先要由魔八殺雞看卦,從看卦的情況決定上山選木鼓樹的日子。到了上山選樹的這一天,魔八再殺雞看卦,由雞卦的結果確定到哪個方向選木鼓樹。確定方向後,就上山選木鼓樹。通常要選3-5棵紅毛樹,然後將每一棵樹的樹皮割下一片帶回寨子。回到寨子後,再次殺雞看卦,決定選那一棵紅毛樹來製作木鼓。接下來,魔八再分別殺雞看卦,選好上山砍木鼓的日子及由哪一家做主祭戶(主祭祀戶,就是負責全寨子人拉木鼓時吃喝的人家。負責主祭戶可以是一家,也可以是二至三家,在拉木鼓期間,幾家人輪流著剽牛給全寨子的人吃。若是主祭戶較為困難,則由全寨子的人家提供米、菜、水酒及牛,主祭戶僅負責操辦)。主祭戶在被選中的當天要舉行祭阿依俄儀式,既祭男性家神。能被選做主祭戶,對阿佤人來說是莫大的喜事。

到了砍木鼓這天,魔八帶著寨子的青壯年來到選定的木鼓樹下,由魔八進行念咒驅靈。其內容是把周圍可能因為砍木鼓樹而可能傷害到的草靈、小樹靈請開,請它們換個地方;請要砍的木鼓樹靈和依附在它身上的其他神靈離開。然後,魔八圍著紅毛樹向樹上撒米、鹽之類的祭物,邊撒邊念祭語。重複念誦幾遍後,周圍的人們向樹上投剽槍之類的東西,以驅趕對人不利的壞靈。驅趕完畢,人們就開始安心的砍木鼓樹了。

(圖)木鼓木鼓

砍樹時,先由魔八在木鼓樹上砍下第一刀,然後再由周圍的青壯年在魔八砍第一刀處輪流著把木鼓樹砍倒。樹被砍倒後,魔八在樹樁上放一塊石頭,並念祭語,請求樹神讓人們順利地把木鼓拉回寨子。請求完畢,由魔八量好所需要的長度,再讓青壯年小伙子們砍斷,然後拉回寨子製作木鼓。

木鼓樹要在砍好的第二天才能拉回。拉木鼓的這一天,人們要穿著盛裝早早地來到山上,以表達對神的感激。拉木鼓前,先在樹段兩端各鑿一個鼓耳,用來穿拉木鼓的藤繩。拉動木鼓後,一個魔八在隊伍前撒米、水酒等祭品,另一個魔八則坐在木鼓上領唱拉木鼓歌,拉木鼓的人們以拉木鼓歌為號子,步伐整齊地向前走。主祭戶在路旁的大青樹下用稀飯、水酒招待拉木鼓的人們。

木鼓拉到寨門後,要把木鼓段調頭並在另一個頭打一個雞蛋,以表示木鼓已完全離開了原來的樹靈,將為阿佤人服務了。然後,木鼓被拉到木鼓房外,由技術高超的人鑿制木鼓,木鼓作成後,再放置到木鼓房中。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熱瓦普
熱瓦甫
蘆笙
月琴
琵琶
瑤族

堂鼓
象腳鼓
鋼琴

排鼓
骨笛
木鼓
木葉
碰鈴
腰鼓
葫蘆笙
銅鼓
蜂鼓
勒尤
洞簫
伽倻琴
腰鈴
豎箜篌
艾捷克
大鼓
葫蘆絲
胡西它爾
彈布爾
三弦
光攏
阮鹹
弓琴

木琴
巴烏
海螺
考姆茲
鷹笛
竹笛
二胡
豎笛
短笛
納格拉
小提琴
卡龍
四胡
獨弦琴
吉他

柳琴
高胡
板胡
京胡
京二胡
椰胡
墜胡
墜琴
葫蘆胡
革胡
管子
口笛

板鼓
奚琴
拍板
冬不拉
雅托克
馬骨胡
竹鼓
棒棒
火不思
琤尼
天琴
口琴
鐵簧
小鑼
鳳首箜篌
牙箏
鑼鼓
東布爾
三胡
揚琴
嗩吶
杖鼓
大鑼
手風琴
庫布孜
銅鏡
八角鼓
侗笛
牛腿琴




石磬
口弦

長鼓
中胡

小鈸
龍頭三弦
卡龍琴
咚咚喹
篳篥
大筒
長號
打溜子
尺八
馬頭琴
芒筒
蒙古四弦琴
叮咚
鼻簫
口弦琴
木魚
薩它爾
梆子

牛腱琴
土胡
口細
橫笛
寧寧
排簫
竹筒
竹琴
都塔爾
庫木日依
蘆管
曲項琵琶
鉤鑼
雙飛燕
溜子鑼
曼多林
姊妹簫
筆管
銅角
狍哨
單面鼓
竹口弦
銅鈸
方響
雲鑼
口簧
短簫


哈亞

玄琴
納格納鼓
低胡
苗族三弦
竹筒鼓
架鼓
悶笛
大金
鼻笛
小金
依姆欽
角胡
擂琴
銅鈴


篳魯
小二胡
阿烏
扁鼓
土塤
嚓拉器
革鼓
托布秀爾

木庫蓮

盤鈴
羌笛
手鼓

唎咧
嗶噠
陶塤
牛頭塤
葉笛
秦琴
喃嘟喝
宰靠

葦笛
羊角編鐘

單鼓
大廣弦

艾介克
甲鈴
柄鼓
葫蘆琴
達夫
四弦胡
都它爾
杵臼
拉阮
軋箏
築竹

達甫
梅巴
哩嚕
鋩鑼
切波
新笛
匏笙
四弦奚琴
吐良
鹿哨
蒙古琵琶
克亞克
南堂鼓

搏拊
五弦

恆格勒格
鼓板
羯鼓
渾圖日
尚庫布孜
橫簫
獨他爾
抱懷
批把胡熱
岡林
葉琴
銅鑼
多吉尺布
大瑪如
羊皮豉
亞加
虎鈕錞於
科詩耐依
響蔑
牛角號
四弦
響篾
迷迷
蘇那
鐵鼓
直笛
苗族二胡
修德日格胡熱
節特根
匹昌庫
化昌子
光囡
托立
黃嘎日特
光宰
光貫
光賓
光克拉
手鈴
鈸鑔
木鼓魚磬
光妥
羊角號
賓剎
統嘎
鋩聳
線木
臘港
嘎臘薩
麻短
墨克納
麻賓
麻闊
木魚兒
滿大林
郭墮
潘琅
銅羅
篳朗木叨
篳咪
篳羅木
庫波孜

熱布甫
塞依託爾
班羅
布蘭孜庫姆
篳嚕
匹麗麗亞
篳桂罕
巴利曼
篳提尤
蘇爾耐
喀什熱瓦甫
烏孜別克熱瓦甫
篳鈴埋
篳伙
薩帕依
恰克恰克
括朔克
篳粉
懷三
皮克利
篳南害
巴拉來卡
抱跛埋
魚磬
傣定
笓笓
四頁瓦
定旦
庫涅
拉比斯
二弦琴
手琴
曼佗林
定郭叨
破鼓
朋奴化
文土文
定郭埋
定郭拎
獨木鼓
哨葉
猴鼓

口弓
阮琵琶
裝嫪
口拜
克勒庫布孜
灼吧
牛角郎
雞婁鼓
六孔竹笛
四孔佤笛
瓦弱直笛
破口直簫
稻稈笛
單簧吹管
笛喔
色不孜克
白族小鼓
卡爾得乃
阿德爾那
斯爾那依
缺口簫
同肯
臀板
腳鈴
麥稈嗩吶
土笛
咪咪兒
木笛
鼻哨
膜笛
神鈴
哈爾馬力
扎比
俄比

來都嘎
篳斜
冊節
烏翁
阿塔
大皮鼓
展積
什鴉
蘇古都
期哩
板鈴
哇嗚
增疆
確索
彈撥爾
謝勒鐵爾
薩孜
坎吉

中國民族樂器

樂器類別樂器名稱
吹奏樂器木葉| 紙片| 竹膜管(侗族) | 田螺笛(壯族) | 招軍(漢族) | 吐良(景頗族) |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 口笛(漢族) | 樹皮拉管(苗族) | 竹號(怒族) | (漢族) | 尺八 | 鼻簫(高山族) | (漢族) | 排笛(漢族) | 侗笛(侗族) | 竹筒哨(漢族) | 排簫(漢族) | (克木人) | (漢族) | (漢族) | (藏族) | 展尖(苗族) | 姊妹簫(苗族) | 冬冬奎(土家族) | 蓽達(黎族) | 口利咧(黎族) | 嗩吶(漢族) | (漢族) | 雙管(漢族) | 喉管(漢族) | 芒筒(苗族) | (漢族) | 蘆笙(苗| 瑤| 侗族) | 確索(哈尼族) | 巴烏(哈尼族) | 口哨(鄂倫春族)
彈撥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 竹製口弦(彝族) | 樂弓(高山族) | 琵琶(漢族) | (漢族) | 月琴(漢族) | 秦琴(漢族) | 柳琴(漢族) | 三弦(漢族) | 熱瓦甫(維吾爾族) | 冬不拉(哈薩克族) | 扎木聶(藏族) | (漢族) | 古琴(漢族) | 伽耶琴(朝鮮族) | 豎箜篌| 雁柱箜篌
拉奏樂器梆子(漢族) | (高山族) | 叮咚(黎族) | 梨花片(漢族) | 臘敢(傣族) | 編磬(漢族) | 木鼓(佤族) | 切克(基諾族) | (漢族) | 鑼(漢族) | 雲鑼(漢族) | 十面鑼(漢族) |(漢族) | 碰鐘 | (漢族) | 編鐘(漢族) | 連廂棍(漢族) | 喚頭(漢族) | 驚閨(漢族) | (漢族) | 木魚(漢族) | 吾攵(漢族) | 法鈴(藏族) | 腰鈴(滿族) | 花盆鼓(漢族) | 銅鼓(壯| 仡佬| 布依| 侗| 水| 苗| 瑤族) | 象腳鼓(傣族) |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 漁鼓(漢族) | 塞吐(基諾族) | 京堂鼓(漢族) | 腰鼓(漢族) |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 太平鼓(滿族) | (藏族) | 撥浪鼓(漢族) | 揚琴(漢族) | 竹筒琴(瑤族) | 蹈到(克木人) | 薩巴依(維吾爾族)
打擊樂器樂鋸(俄羅斯族) | 拉線口弦(藏族) | 二胡(漢族) |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 三胡(漢族) | 四胡(漢族) | 板胡(漢族) | 墜琴(漢族) | 墜胡(漢族) |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 擂琴(漢族) | 二弦(漢族) | 大筒(漢族) | 馬頭琴(蒙古族) | 馬骨胡(壯族) | 艾捷克(維吾爾族) | 薩它爾(維吾爾族) | 牛腿琴(侗族) | 獨弦琴(佤族) | 雅箏(朝鮮族) | 軋箏(漢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