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

鑼是一種屬於金屬類的打擊樂器。鑼是用銅冶煉而成的,它的結構比較簡單,鑼身呈一個圓形的弧面,四周是以鑼身的框線固定,演奏者用木棰敲擊鑼身正面的中央部分,產生振動而發音。最早使用銅鑼的是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鑼面直徑50~70厘米的為中抄鑼,常為中、小型歌舞劇團、管弦樂隊或遊行慶典時所採用;80厘米以上的大抄鑼,為大型歌舞劇團和交響樂團所使用。鑼在崑曲伴奏中占有重要地位,據清代李斗《揚州畫舫錄》載,當時戲曲 歌舞中就用 到了雲鑼、小鑼、湯鑼和大鑼等。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鑼

繁體字:鑼
拼音:luó 
注音:ㄌㄨㄛˊ
簡體部首:釒,部外筆畫:8,總筆畫:13
繁體部首:金
五筆86&98:QLQY
倉頡:OPWLN
鄭碼:PLRS
筆順編號:3111525221354
四角號碼:86727
uniCode:CJK統一漢字U+9523

釋義

基本字義
●鑼
(鑼)
luóㄌㄨㄛˊ
◎一種樂器,銅製,像盤,用槌子敲打出來:~鼓經(戲曲打擊樂各種譜式的泛稱)。~鼓喧天。緊~密鼓。
詳細字義
◎鑼
鑼luó
〈名〉
(1)帶卷邊的青銅圓盤[gong],通常用槌子擊打就發出柔和而洪亮、能傳得很遠的聲音
鳴鑼聚眾。——《廣東軍務記》
(2)又
鳴鑼會集。
鳴鑼傳遞。

簡介

鑼
鑼身為一圓型弧面,多用銅製結構,其四周 以本身框線固定;鑼棰為一木棰。鑼身大小有多種規格,小型鑼在演奏時用左手提鑼身, 右手拿棰擊鑼;大型鑼則須懸掛於鑼架上演奏。 樂器特色:屬於金屬體鳴樂器,無固定音高。其音響低沉、宏亮而強烈,餘音悠長持久。通常,鑼聲用於 表現一種緊張的氣氛和不祥的預兆,具有十分 獨特的藝術效果。

結構組成

鑼
鑼由鑼體、鑼架(鑼繩)、鑼棰三部分組成(圖6)。鑼體銅製,因用“響銅”製成,故也有“響器”之稱。結構較簡單,鑼體呈一圓盤形,四周以本身框線固定,用鑼棰敲擊中央部分振動發音。
一般中央部分略凸,稱為臍、光或 堂,是發音的主要部分,臍的大小、厚薄與鑼的 面積比例,決定著音調的高低,也有中央部分平坦無臍或突起成半圓的球狀,這些都構成了 鑼的主要特徵。鑼臍與鑼邊之間稱為鑼面、“二位”或“內、外八字”,在鑼邊一側鑽有 兩個鑼孔,以穿系鑼繩,便於提攜或懸掛鑼架。 長期以來,經過各族人民不斷的精心創造,由於套用的地區和場合的不同,在中國形成了品 種繁多、各具異彩的鑼。據形制特徵可分為平型鑼、臍型鑼乳型鑼三類;按發音高低可分為低音鑼、中音鑼和高音鑼三類;按演奏形式又可分為單面鑼和組合鑼兩類。
在這些鑼中, 小的直徑僅有幾厘米,大的直徑達一米五以上。不僅它們的造型不同,而且音色和效果也各有特點。目前較常用的鑼,可簡單地分為大鑼、小鑼、掌鑼雲鑼四類。大鑼發音較低,鑼邊 鑽孔繫繩,左手提起或掛於架上,右手執棰擊奏;小鑼發音較高,鑼面呈坡形,鑼臍分大、中、小三種,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之分,鑼邊無孔,不系鑼繩,以左手食指關節處提鑼內緣 ,右手執鑼板擊奏;掌鑼是鑼中最小的一種,鑼面平坦無臍,形如盤狀,置於左手掌中,右 手執鑼板擊奏;雲鑼是鑼中可演奏鏇律的樂器,由十面小鑼組成,用繩繫於木架上,左手執 架柄,右手用鑼棰擊奏。20世紀60年代以來,這種組合型銅鑼發展很快,出現了套、排、編、琴、二十九音雲鑼、三十六音和三十八音雲鑼等新品種。
鑼是中國傳統的打擊樂器,鑼在中國的民族樂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套用範圍也很廣泛,它不僅在民族樂隊、民間器樂合奏、各種戲曲曲藝以及歌舞伴奏中使用,而且也是慶祝集會、賽龍舟舞獅子、歡慶豐收和勞動競賽中不可缺少的樂器。

簡單分類

鑼
中國的打擊樂器根據製作材料的不同,分為金屬、竹木和其它三種。鑼屬於金屬類的打擊樂器。鑼是用銅冶煉 而成的,它的結構比較簡單,鑼身呈一個圓形的弧面,四周是以鑼身的框線固定,演奏者用木棰敲擊鑼身正面的中央部分,產生振動而發音。 最早使用銅鑼的是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
到了公元前二世紀左右,隨著各民族文化交往的日益加強,銅鑼逐漸向中國內地流傳。那時候,銅鑼在戰爭中套用比較廣泛,古代的軍事首領們經常用銅鑼來指揮軍隊作戰。中國古代的軍事術語"鳴金收兵"中的"金"就是古代銅鑼的別稱。
長期以來,由於套用的地區和場合的不同,形成了各具類型的鑼約30餘種,其中常用的有大鑼和小鑼兩種。 大鑼是銅鑼類樂器當中體積最大的一種,直徑在30厘米到100厘米不等。
它的特點是發音寬宏,深沉而雄厚,音色柔和,餘音比較長;在大型樂隊中,大鑼往往起到渲染氣氛和增強節奏的作用,而在戲劇中則用以增強氣氛和突出人物性格等。 小鑼分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直徑在21至22.5厘米之間,小鑼是一種用途很廣的伴奏樂器,尤其被中國的戲劇京劇評劇梆子戲、花鼓戲等地方戲曲,以及曲藝話劇、吹打樂隊和民間舞蹈廣泛採用。

歷史發展

遠在春秋時期,中國西南的百濮人和江南的百越人,就以金屬冶煉而著稱。鑼是古代濮族人民和壯族先民駱越部族最早使用的樂器之一。雲南是中國古代銅鼓的發祥地,在晉寧石寨山古墓出土的銅鼓中,有的鼓面正中受擊處呈半球形隆起,和現今的十分相像,這是一種原始形制的鑼,鑼面上有舞蹈圖,邊沿有一銅環。在廣西寧明花山崖壁畫中,也保存著許多駱越人集合鳴鑼的珍貴形象資料。
1978年,從廣西貴縣(秦漢時稱布山縣)羅泊 灣一號 墓,還曾出土了一面西漢初期的百越銅鑼,該鑼近圓形,鑼面橫徑32.1厘米 、縱徑33.4厘米,鑼臍直徑22厘

鑼
米,鑼邊鑄有拱線紋一道,拱弦上系了三個等距的活環,鑼面上刻銘文“布”字。這是中國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銅鑼實物。可見,鑼在 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秦漢以後,隨著民族間的交往,銅鑼逐漸向內地流傳,公元6世紀前期方至中原,但見於記 載較晚。《舊唐書·音樂志》在“銅拔”條中有:“銅拔、亦謂之銅盤,出西戌及南蠻。… …南蠻國大者圓數尺,……”這圓之數尺的“銅盤”,是鑼見之於文字的最早記載。北宋陳在《樂書》中提及銅鑼在中原出現時說:“後魏自宣武以後,始好胡音。洎於遷都,…… 打沙鑼。”時當公元515年之後,將敲擊一種小鑼稱作打沙鑼。古代,鑼常用於禮儀和戰爭 ,曾稱為“金”。故有“鳴鑼開道”和“鳴金收兵”之說。到了宋代,鑼在民間音樂形式“ 鼓板”中被套用。
元代,除各少數民族的迎賽神社常常鳴鑼外,它還是雜劇的主要伴奏樂器。《蘭采和雜劇》中就有:“持著些……鑼、板和鼓……”之句。在《元史·禮樂志》中開始載有雲(即今之雲鑼),並記述了其形制和演奏方法,它除在宮廷宴樂使用外,也在民間流行,充分說明 當時鑼的製造和演奏已具有一定的水平。元代以後,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為鑼的運用開闢 了廣闊的天地。明、清以來,各種形制的鑼廣泛用於戲曲音樂、舞蹈音樂和傳統鼓吹樂、吹 打樂、鑼鼓樂中。
鑼在崑曲伴奏中占有重要地位,據清代李斗《揚州畫舫錄》載,當時戲曲 歌舞中就用 到了雲鑼、小鑼、湯鑼和大鑼等。我國的大鑼還西傳歐洲,在1791年,法國作曲家戈賽克開 始將大鑼用於管弦樂作品中。在中國廣大城鄉,鑼還曾是肩擔貿易小販和耍猴者沿街招攬生 意的工具,以鑼的特有音調代替叫賣、稱之為“喚頭”。20世紀以來,鑼已被各少數民族和 漢族廣泛用於民間娛樂、節慶活動、地方戲曲和民間音樂中,參加各種樂隊演奏。

引申內涵

鑼
鑼把鄉村所有殘缺的日子拼湊起來,拼成一個圓,讓夢在裡頭迴響。鑼聲是鄉村最樸素的語言。
鑼以一種純鄉土的韻腳,平鋪直敘地抒情。日出而作,太陽是鑼;日落而息,月亮是鑼。鑼是農人車輪留下的轍痕。走過了人生的風風雨雨,那崎嶇的鏇律和坎坷的節奏,把無數的昨天串成風俗色彩釅烈的客家民歌。星移斗轉,季節更替,鑼聲在鄉間小路迴旋,時而驟然變成守望的停頓,時而以熱情的調子感染遠方。救月是鄉村最壯烈的一頁。
從月缺到月圓,鑼歷經滄桑。鑼聲起起落落意味深長,村民用結繭的雙手通過鑼鍍亮最吉祥的日子。黝黑而忠厚的臉龐,油亮而不屈的脊背,農民在鑼聲中挺直躬耕之後的腰板,勤勞的品格在農事中磨鍊得像鑼一樣鋥亮。鑼聲鏗鏘有力撼人心魄,村莊從此不再藏在農曆里沉寂。誰握住命運的槌子,誰就能敲響心中嘹亮的夢,敲響生活的強音。

中國打擊樂

中國鑼鼓樂,這一民間傳統器樂演奏形式,以其悠久的歷史淵源,宏壯的民族氣派和獨特的東方神韻著稱於世。

鑼
從古至今,鑼鼓樂 無論是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是作為一種音樂類別,它始終伴隨著中國各族人民的生活與思想感情不斷繁衍、傳承和發展,成為人 民大眾喜聞樂奏的藝術品種而深深紮根於民間音樂沃土之中,並始終發揮著它那無可替代的社會精神效應。
近些年來。隨著人民生活的 普遍提高,文化藝術生活的復甦,作為與人民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鑼鼓樂,更加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活躍於全國各地,專業與業餘兩支隊 伍攜手並進,共同開創了中國鑼鼓樂的繁榮局面。專場鑼鼓樂表演在海內外舞台的積極展現;各地鑼鼓樂比賽活動的廣泛開展;一批優秀的打擊樂作品的相繼產生,可以說,中國鑼鼓樂自80年代以來,在演奏與創作方面得到空前發展,在音樂生活中獨樹一幟,可謂異軍 突起,令人刮目相看。譜寫中國鑼鼓樂新篇章,使其發展更具深度和廣度,還有賴演奏家們的樂曲表演、作曲家們的積極參與、音樂理論家的理論指導、教育家們的傳授培養。
對中國鑼鼓樂的理論研究,音樂界前輩及眾多同仁,在這方面已取得相當成果,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學習經驗。中國鑼鼓樂特性這一課題,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甚多,本文主要僅針對樂隊型態和功能特性與表現手法兩個方面,結合本人教學及演奏實踐,談談自己粗淺 體會,供大家商榷。
鑼

一、關於樂器分類
我們的先人早在周朝時代(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就創始了樂器的分類,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 俗稱“八音”,在以後漫長的歷史時期里,樂器的演變雖不斷發展,但大體上仍沿用這種“八音”分類法。中國古代音樂家並未特別對 打擊樂器再進行分類,所以打擊樂器散見於八音之中。近代中國音樂界,對打擊樂器的再分類,大致有如下幾種;
(一)《民族樂隊樂器法》中央音樂學院編,1964年3月人民音樂出版社)將打擊樂器分為五大類;鼓、鑼、鈸、板、星。
(二)《民族音樂概論》(中央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新編,1963年7月人民音樂出版社)將打擊樂器分為五大類;鼓類、鑼類、鈸 類、板梆類、其它類。
(三)《中國民族樂器分類》(簡其華《民族民間音樂》1985,四)將打擊樂器分為六大類;鼓類、鑼類、鐃鈸類、鍾類、竹板木 梆類、鐵板石片類。
(四)《中國樂器圖志》(劉東升、胡傳藩、胡彥久編著,1987年12月輕工業出版社)將打擊樂器分為三個類;皮膜類、金屬類、 竹木玉石類。
(五) 《中國樂器》 (趙 主編,1991年現代出版社),將打擊樂器分為二大類;體鳴樂器、膜鳴樂器。
(六)《中國樂器圖鑑》(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1992年7月山東教育出版社),將打擊樂器分為四大
鑼
類;皮膜類、竹木 玉石、綜合類。
(七 《中國打擊樂器圖鑑》李民雄主編,1996年2月第一稿,待出版),將打擊樂器分為五大類;鼓類、鍾類、鑼類、鐃鈸類、其它類
從以上幾種分類法可以看出,近代中國音樂界對中國打擊樂器的分類,並無統一定論,他們各自從不同角度考慮進行分類,一是按 中國民間傳統習慣分類。多種分類法本身說明目前任何一種分類法,都並非盡善盡美,對品種繁多的中國打擊樂器,如何進行系統的、 規範的、科學的分類,還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總結、完善。
二、樂隊型態
中國鑼鼓樂,就共樂隊型態可分為清鑼鼓樂隊和絲竹鑼鼓樂隊兩大類別。在樂器組合、演奏形式等諸方面,無論清鑼鼓樂隊 或絲 竹鑼鼓樂隊,因不同地區、不同樂種而呈現不同差異。也正是這些差異,形成它們自身所具有的獨特性。與此同時,不同地區、不同樂 種在諸多方面又有著他們外部和內部之間的共同性。

中國鑼的發展歷程

銅鑼銅鑼
最早,銅鑼是古代居住在滇池地區的濮族人和壯族先民駱越部族使用的樂器。在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墓中,還曾出土了漢代的百越銅鑼。可見,鑼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秦漢以後,隨著民族間的交往,銅鑼逐漸向內地流傳,公元6世紀前期才傳到中原,但見於史籍較晚。
到了元代,除民間的迎賽神社常常鳴鑼外,鑼還是雜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元代以後,戲曲藝術的不斷發展為鑼的運用開闢了廣闊的天地。鑼在明、清的崑曲伴奏中占有重要地位,據清代李斗《揚州畫舫錄》載,崑曲用到了雲鑼、小鑼、大鑼和湯鑼等。近百年來,鑼在地方戲曲、民間音樂、民間娛樂和節慶活動中被廣泛套用,甚至還成為小販和江湖藝人招攬生意的工具。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的銅鑼約有30種左右。在這些鑼中,小的直徑僅有幾厘米,而且它們的造型、音色和效果各有特色。目前較常用的鑼,可簡單地分為大鑼、小鑼、掌鑼和雲鑼四類。
大鑼大鑼

品種繁多的大鑼

打擊樂器。銅製,圓形扁平,直徑約3_0_公分,有鑼門(_即鑼心,直徑約1_0_公分的圓平面)_、鑼邊(_與鑼心相連的外圍斜面)_兩部分。奏時左手持鑼繩,使鑼面垂直,右手持擊槌,以槌頭(_用布裹成)_擊打鑼門或鑼邊而發音。鑼音高亢。京劇所用形體較小,稱京鑼。多用於武將或袍帶人物的上下場,或戰爭及配合突變的情感等。打法有重擊、輕擊、悶音、掩音、揣鑼、打邊等。
大鑼,是鑼類樂器中形體較大者,直徑30厘米左右。發音寬宏、深沉,音色柔和、渾厚,餘音很長。它常為我國民間器樂合奏及戲曲、舞蹈伴奏所採用。在歐美和東南亞一些國家,不論輪船下水、軍艦啟航,還是鬥牛賽馬,拳擊賽象,也常常要鳴大鑼助興。在西方國家大鑼還用於宗教儀式或歌舞伴奏。在東南亞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大鑼帶有神秘色彩,作為驅除魔鬼或祈天喚雨的聖靈,有時還是傳遞訊息的工具。
抄鑼抄鑼

名揚世界的抄鑼

抄鑼,又叫山鑼,因不刮鑼邊和鑼心並塗以黑漆標誌而有黑鑼之稱。它的沿用時間最長,使用範圍最廣。遠在古代,從皇帝上朝、宮廷聚會、將相出巡直到民間百姓的節日喜慶中,都少不了使用抄鑼。
現代的抄鑼,規格不一、用途各異。重量為1.5~44公斤,分為大、中、小三種:鑼面直徑30~45厘米的為小抄鑼,用於京劇和其他戲劇,它也常在民間婚事中起開道作用,故也稱開道鑼。鑼面直徑50~70厘米的為中抄鑼,常為中、小型歌舞劇團、管弦樂隊或遊行慶典時所採用;80厘米以上的大抄鑼,為大型歌舞劇團和交響樂團所使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中央樂團曾將大抄鑼作為珍貴禮物,贈送給前來我國演出、進行文化交流的前蘇聯、德、朝、波、美等國的一些著名樂團,被國外音樂界傳為友誼佳話。
開道鑼材料為銅製,聲音特別宏厚,且回音超長,純手工打造。重為30斤左右。古代官員出行時,差役們要在前面敲著鑼開道。鳴鑼開道很有講究的:縣官出行時鳴7下,意思是“軍民大家等人都要閃開”,府官出行時,鳴9下,意思是:“官史軍民人等齊閃開”。提督官員出行時鳴鑼11下,意思是“文武官員軍民人等閃開”。若是都統以上的官員出行時則要鳴鑼13棒鑼,意思是“大小文武官員軍民等閃開”。

音色各異的小鑼

小鑼,民間叫鏜鑼,北方一帶叫手鑼,武漢地區稱班鑼或回音班鑼,京劇中稱京小鑼,是鑼中形體較小者,小鑼
也屬鑼的一種,因鑼面較小而得名。銅製,圓形,直徑約22厘米,中心部稍凸起,不繫繩。演奏時用左手指支定鑼內緣,右手持一薄木片敲擊發聲。它的音色明亮 清脆。小鑼在京戲中也稱京小鑼,它與大鑼在京劇中隨著表演動作的節奏敲擊,起著襯托和加強效果的作用。它在鑼鼓曲時,除有時突出其音色特點外,也敲擊花點,起著豐富合奏的效果。小鑼
分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是京劇、評劇、梆子、花鼓戲等地方戲曲以及曲藝、話劇、吹打樂隊和民間舞蹈使用的伴奏樂器。過去北京街頭賣豌豆糕小販和耍木偶者,常用小鑼作為招攬生意的喚頭。也屬鑼的一種,因鑼面較小而得名。銅製,圓形,直徑約22厘米,中心部稍凸起,不繫繩。演奏時用左手指支定鑼內緣,右手持一薄木片敲擊發聲。它的音色明亮清脆。小鑼在京戲中也稱京小鑼,它與大鑼在京劇中隨著表演動作的節奏敲擊,起著襯托和加強效果的作用。它在鑼鼓曲時,除有時突出其音色特點外,也敲擊花點,起著豐富合奏的效果。

形如小盤的掌鑼

掌鑼,是鑼中形體最小者,只有手掌大小,直徑10厘米左右,鑼面平坦無臍,形如盤狀。品種有月鑼、湯鑼和馬鑼等多種,在民間非常流行,廣泛用於地方戲曲、民間音樂和鑼鼓隊中。

雲鑼藝術的發展

雲鑼,古名雲民間稱九音鑼,是銅鑼中能演奏曲調的樂器,常用於民間音樂、地方戲曲和寺廟音樂中。經過不斷改革,雲鑼擴大了音域,提高了音質、美化了音色,成為具有豐富表現力的獨奏樂器,為民族管弦樂隊所採用。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將音高不同的小銅鑼編排起來,用於音樂演奏。600多年前的元代,雲鑼不僅在民間流傳,並且在宮廷的宴樂中使用,當時稱為雲《元史·宴樂之器》中說:“雲制以銅,為小鑼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長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擊之”。簡述了雲鑼的形制和奏法。歷代雲鑼數量不一,從元代史籍和壁畫來看,就有10音、13音和14音雲鑼,清代前期曾發展到24音雲鑼。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常用詞組

鑼槌luóchuí。敲鑼用的有撞頭的桿
鑼鼓 luógǔ。(1)銅鑼與大鼓;(2)泛指打擊樂器,鑼鼓齊鳴,好不熱鬧
◎鑼鼓喧天luógǔ-xuāntiān鑼聲鼓聲直上九霄。形容氣氛熱烈;只見山坡後面,鑼鼓喧天,早撞出兩彪軍馬。——《水滸傳》
鑼齊鼓不齊luóqígǔbùqí〈方〉比喻人到不齊或是條件不具備。總是鑼齊鼓不齊的,不知道哪天才能開得成這個會

康熙字典

戌集上 【金字部】鑼
【廣韻】魯何切【集韻】【韻會】良何切【正韻】郞何切,

世界樂器

所謂的樂器又稱為器樂,是指演奏音樂用的器具,也是聲樂的相對語。樂器的源起可追溯到遠古之前,起初只是當作信號之用,當時並不是為了聆聽音樂而製造的,經過了幾千年的演進,人們開始講求樂器的材質、音色、技巧,才演變到現今我們所看到的樂器。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熱瓦普
熱瓦甫
蘆笙
月琴
琵琶
瑤族

堂鼓
象腳鼓
鋼琴

排鼓
骨笛
木鼓
木葉
碰鈴
腰鼓
葫蘆笙
銅鼓
蜂鼓
勒尤
洞簫
伽倻琴
腰鈴
豎箜篌
艾捷克
大鼓
葫蘆絲
胡西它爾
彈布爾
三弦
光攏
阮鹹
弓琴

木琴
巴烏
海螺
考姆茲
鷹笛
竹笛
二胡
豎笛
短笛
納格拉
小提琴
卡龍
四胡
獨弦琴
吉他

柳琴
高胡
板胡
京胡
京二胡
椰胡
墜胡
墜琴
葫蘆胡
革胡
管子
口笛

板鼓
奚琴
拍板
冬不拉
雅托克
馬骨胡
竹鼓
棒棒
火不思
琤尼
天琴
口琴
鐵簧
小鑼
鳳首箜篌
牙箏
鑼鼓
東布爾
三胡
揚琴
嗩吶
杖鼓
大鑼
手風琴
庫布孜
銅鏡
八角鼓
侗笛
牛腿琴




石磬
口弦

長鼓
中胡

小鈸
龍頭三弦
卡龍琴
咚咚喹
篳篥
大筒
長號
打溜子
尺八
馬頭琴
芒筒
蒙古四弦琴
叮咚
鼻簫
口弦琴
木魚
薩它爾
梆子

牛腱琴
土胡
口細
橫笛
寧寧
排簫
竹筒
竹琴
都塔爾
庫木日依
蘆管
曲項琵琶
鉤鑼
雙飛燕
溜子鑼
曼多林
姊妹簫
筆管
銅角
狍哨
單面鼓
竹口弦
銅鈸
方響
雲鑼
口簧
短簫


哈亞

玄琴
納格納鼓
低胡
苗族三弦
竹筒鼓
架鼓
悶笛
大金
鼻笛
小金
依姆欽
角胡
擂琴
銅鈴


篳魯
小二胡
阿烏
扁鼓
土塤
嚓拉器
革鼓
托布秀爾

木庫蓮

盤鈴
羌笛
手鼓

唎咧
嗶噠
陶塤
牛頭塤
葉笛
秦琴
喃嘟喝
宰靠

葦笛
羊角編鐘

單鼓
大廣弦

艾介克
甲鈴
柄鼓
葫蘆琴
達夫
四弦胡
都它爾
杵臼
拉阮
軋箏
築竹

達甫
梅巴
哩嚕
鋩鑼
切波
新笛
匏笙
四弦奚琴
吐良
鹿哨
蒙古琵琶
克亞克
南堂鼓

搏拊
五弦

恆格勒格
鼓板
羯鼓
渾圖日
尚庫布孜
橫簫
獨他爾
抱懷
批把胡熱
岡林
葉琴
銅鑼
多吉尺布
大瑪如
羊皮豉
亞加
虎鈕錞於
科詩耐依
響蔑
牛角號
四弦
響篾
迷迷
蘇那
鐵鼓
直笛
苗族二胡
修德日格胡熱
節特根
匹昌庫
化昌子
光囡
托立
黃嘎日特
光宰
光貫
光賓
光克拉
手鈴
鈸鑔
木鼓魚磬
光妥
羊角號
賓剎
統嘎
鋩聳
線木
臘港
嘎臘薩
麻短
墨克納
麻賓
麻闊
木魚兒
滿大林
郭墮
潘琅
銅羅
篳朗木叨
篳咪
篳羅木
庫波孜

熱布甫
塞依託爾
班羅
布蘭孜庫姆
篳嚕
匹麗麗亞
篳桂罕
巴利曼
篳提尤
蘇爾耐
喀什熱瓦甫
烏孜別克熱瓦甫
篳鈴埋
篳伙
薩帕依
恰克恰克
括朔克
篳粉
懷三
皮克利
篳南害
巴拉來卡
抱跛埋
魚磬
傣定
笓笓
四頁瓦
定旦
庫涅
拉比斯
二弦琴
手琴
曼佗林
定郭叨
破鼓
朋奴化
文土文
定郭埋
定郭拎
獨木鼓
哨葉
猴鼓

口弓
阮琵琶
裝嫪
口拜
克勒庫布孜
灼吧
牛角郎
雞婁鼓
六孔竹笛
四孔佤笛
瓦弱直笛
破口直簫
稻稈笛
單簧吹管
笛喔
色不孜克
白族小鼓
卡爾得乃
阿德爾那
斯爾那依
缺口簫
同肯
臀板
腳鈴
麥稈嗩吶
土笛
咪咪兒
木笛
鼻哨
膜笛
神鈴
哈爾馬力
扎比
俄比

來都嘎
篳斜
冊節
烏翁
阿塔
大皮鼓
展積
什鴉
蘇古都
期哩
板鈴
哇嗚
增疆
確索
彈撥爾
謝勒鐵爾
薩孜
坎吉

拼音是luo的漢字

管弦樂團樂器群組

管弦樂團是大型的音樂表演團體,一般用來演奏古典音樂。典型管弦樂團由四個樂器群組所所構成。
弦樂器小提琴[1] |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 豎琴| 鋼琴[2]
木管樂器短笛| 長笛[3] [4] | 單簧管 [5] | 雙簧管| 英國管| 低音管[6] | 倍低音管| 薩克斯[7]
銅管樂器短號 | 小號[8] | 長號[9] | 法國號[10][11] | 柔音號 | 上低音號[12] | 低音號[13] | 蘇沙低音號
打擊樂器定音鼓 | 小鼓 | 大鼓 | | | 鐵琴 | 木琴 | 管鍾 | 三角鐵 | 鈴鼓 | 響板 | 木魚 | 沙鈴 | 珠鈴 | 風鈴 | 鋼片琴 | 雷鳴板 | 刮葫 | 皮鞭……等(演奏現代曲目時,有時候應樂曲需要,也會加入爵士鼓拉丁鼓
註解1.管弦樂團內,小提琴一般常又再分為兩部: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
2. 十八、十九世紀管弦樂未把鋼琴列入管弦樂團基本編制(鋼琴與管弦樂合奏,則以“鋼琴協奏曲”形式登場),但二十世紀起許多現代音樂或電影配樂,則常配置鋼琴,擔任鏇律樂句的演奏,甚至以特殊技法磨擦琴弦以營造特殊驚聳效果
3.短笛、長笛今日雖然多已改用金屬製作,但一般均仍按照昔日的分類習慣,將其歸類於木管類之下
4.長笛也常被稱為橫笛
5.單簧管也常被稱為豎笛、黑管
6.低音管也常被稱為大管、巴松管、巴頌管
7.薩克斯風也常被稱為色士風
8.小號也常被稱為小喇叭
9.長號也常被稱為伸縮喇叭
10.法國號也常被稱為圓號
11.今日的法國號,實際上是由德國人改良並發揚光大的
12.上低音號有時也被稱為巴里東號
13.低音號有時也被稱為土巴號、大號、大喇叭、低音喇叭

西洋樂器

“八音”民族樂器列表

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中,發展出一系列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樂器,亦有依照樂器材質而形成的分類,古稱“八音”,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編鐘 | 特鍾) | 方響 | | 雲鑼 | 銅鼓 | | | | |
編磬 | 特磬
彈撥古琴 | | | 箜篌 | 琵琶 | 三弦 | | 柳琴 | 月琴 | 秦琴 | 獨弦琴
拉弦二胡 | 高胡 | 中胡 | 低胡 | 板胡 | 京胡 | 京二胡 | 馬頭琴 | 馬骨胡 | 牛腿琴 | 大廣弦 | 椰胡 | 墜胡 | 墜琴 | 大筒 | 大筒弦 | 葫蘆琴 | 葫蘆胡 | 土胡 | 角胡 | 三胡 | 四胡 | 擂琴 | 革胡 | 低音革胡 | 拉阮 | 奚琴 | 軋箏 | 胡琴
彈擊揚琴 |
笛子 | | 排簫 | | | 尺八 | 篳篥 | 管子 | 嗩吶 | 巴烏 | 芒筒 | 唎咧 | 口笛 | 新笛 | 侗笛
| | 蘆笙 | 葫蘆絲 | 葫蘆笙
|
| 大鼓| 板鼓 | 排鼓 | 南堂鼓 | 八角鼓 | 羯鼓 | |
木魚 | | | 鼓板 | 拍板 | 梆子
其他骨笛 | 口弦 | 木葉

中國民族樂器

樂器類別樂器名稱
吹奏樂器木葉| 紙片| 竹膜管(侗族) | 田螺笛(壯族) | 招軍(漢族) | 吐良(景頗族) |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 口笛(漢族) | 樹皮拉管(苗族) | 竹號(怒族) | (漢族) | 尺八 | 鼻簫(高山族) | (漢族) | 排笛(漢族) | 侗笛(侗族) | 竹筒哨(漢族) | 排簫(漢族) | (克木人) | (漢族) | (漢族) | (藏族) | 展尖(苗族) | 姊妹簫(苗族) | 冬冬奎(土家族) | 蓽達(黎族) | 口利咧(黎族) | 嗩吶(漢族) | (漢族) | 雙管(漢族) | 喉管(漢族) | 芒筒(苗族) | (漢族) | 蘆笙(苗| 瑤| 侗族) | 確索(哈尼族) | 巴烏(哈尼族) | 口哨(鄂倫春族)
彈撥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 竹製口弦(彝族) | 樂弓(高山族) | 琵琶(漢族) | (漢族) | 月琴(漢族) | 秦琴(漢族) | 柳琴(漢族) | 三弦(漢族) | 熱瓦甫(維吾爾族) | 冬不拉(哈薩克族) | 扎木聶(藏族) | (漢族) | 古琴(漢族) | 伽耶琴(朝鮮族) | 豎箜篌| 雁柱箜篌
拉奏樂器梆子(漢族) | (高山族) | 叮咚(黎族) | 梨花片(漢族) | 臘敢(傣族) | 編磬(漢族) | 木鼓(佤族) | 切克(基諾族) | (漢族) | 鑼(漢族) | 雲鑼(漢族) | 十面鑼(漢族) |(漢族) | 碰鐘 | (漢族) | 編鐘(漢族) | 連廂棍(漢族) | 喚頭(漢族) | 驚閨(漢族) | (漢族) | 木魚(漢族) | 吾攵(漢族) | 法鈴(藏族) | 腰鈴(滿族) | 花盆鼓(漢族) | 銅鼓(壯| 仡佬| 布依| 侗| 水| 苗| 瑤族) | 象腳鼓(傣族) |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 漁鼓(漢族) | 塞吐(基諾族) | 京堂鼓(漢族) | 腰鼓(漢族) |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 太平鼓(滿族) | (藏族) | 撥浪鼓(漢族) | 揚琴(漢族) | 竹筒琴(瑤族) | 蹈到(克木人) | 薩巴依(維吾爾族)
打擊樂器樂鋸(俄羅斯族) | 拉線口弦(藏族) | 二胡(漢族) |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 三胡(漢族) | 四胡(漢族) | 板胡(漢族) | 墜琴(漢族) | 墜胡(漢族) |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 擂琴(漢族) | 二弦(漢族) | 大筒(漢族) | 馬頭琴(蒙古族) | 馬骨胡(壯族) | 艾捷克(維吾爾族) | 薩它爾(維吾爾族) | 牛腿琴(侗族) | 獨弦琴(佤族) | 雅箏(朝鮮族) | 軋箏(漢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