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鑼鑔

打鑼鑔

這種舞蹈名為打鑼鑔,但並不舞鑼和鑔,而是舞者雙手揮舞兩個竹扎紙糊的彩圈(名鑼鑔圈)。這種舞蹈的形成,與當地民眾崇拜“哪咤天尊”的信仰有關。打鑼鑔在春節耍燈隊伍中是開場節目,其他節目均在其後表演。出場的順序是:領頭是盞大號燈(形象是只大猴子),接著是十二屬相燈,之後是鑼鼓隊,緊接著便是打鑼鑔,再次為竹馬燈,男、女演員、首燈、排燈舞,火獅子,掃尾的是另一組鑼鼓隊。

簡介

打鑼鑔打鑼鑔

“打鑼鑔”僅流傳於西鄉縣白龍塘鄉貫溪村,原是寺廟舉辦神會時,為娛神而跳的一種帶有宗教色彩的舞蹈,後來演變成春節燈會中必不可少的表演節目。

這種舞蹈形式名為打鑼鑔,但並不舞鑼和鑔,而是舞者雙手揮舞著兩個竹扎紙糊的彩圈(名“鑼鑔圈”)作舞。這種形式的形成,可能和當地民眾崇敬“哪吒天尊”的信仰有關。

貫溪村位於白龍塘牧馬河南岸,距何家灣、紅岩壩兩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不遠。這裡在舊社會時,山荒水患,兵災匪擾,百姓過著貧窮的生活。為了祈求神靈保佑豐收,修廟祭祀已成為當地民眾的願望和習俗。據當地安靈寺內的石碑記載,清光緒時還舉行過大型的“演戲酬謝神靈,報答神恩”的活動。廟內迄今還殘存著“三顧茅廬”和“哪吒鬧海”的壁畫。而打鑼鑔就是演戲酬神鬧社火或耍燈時表演的一種雙人舞蹈。據藝人介紹,其表演有兩個作用,一是用於驅鬼鎮邪和求神賜福,二是為表演打開場地。究竟求的什麼神?根據舞蹈道具彩圈與哪吒使用的乾坤圈相似,加之安靈寺“哪吒鬧海”的壁畫,反映了當地民眾對哪吒天尊的崇拜。據老藝人劉代儒介紹,他在孩童時就聽爺爺劉寅說過“哪吒太子武藝高強,腳蹬風火輪,手執乾坤圈,能降妖伏魔。”打鑼鑔便是當地人藉助哪吒的神威來鎮鬼降妖的,根據打鑼鑔表演的實際了解,確有祈求哪吒驅鬼鎮邪的目的。

表演方式

打鑼鑔打鑼鑔

打鑼鑔在春節耍燈隊伍中是開場節目,其他節目均在其後表演。貫溪村出燈的順序是,領頭的是盞大號燈(形象是只大猴子),接著是十二屬相燈,之後是鑼鼓隊,緊接著便是打鑼鑔,再次為竹馬燈,男、女演員、首燈、排燈舞、火獅子,掃尾的是另一組鑼鼓隊。每當到達演出地點,號燈一插,十二屬相燈圍成一千圓圈。觀眾自動站在圈外觀看。第一個上場的便是打鑼鑔。接著是打小洪拳、跑竹馬、劈刀、打花鼓、小調演唱、地圍子,接著一段花鼓一段地圍子,反覆表演,直至天明。最終收場時,由男、女演員全體出動,盡情歡舞,將耍燈,推向高潮。當鼓炮齊鳴,彩花飛舞之時,突然火獅子在擊樂聲中衝出場,任憑觀眾用焰花噴射。達到最後的高潮時,火獅子猛衝出場,隨號燈而行,轉入另一演出場地。 

打鑼鑔演員為偶數,人數不限。據藝人講,最早是男女對打,人數在十對以上。後來隨著藝人的減少,一般有一兩對就行了。原有十套動作,現在只傳下來八套。每套動作稱一環,有固定的程式,每個動作要左右反覆做一遍。二人多做對稱的造型。舞蹈動律簡潔、明快、剛勁、有力,且具有民間拳術的風韻。常用的動作有“雙砍”、“單砍”、“背砍”、“抖鑔”、“單踢”以及“馬步”、“弓步”等,構成了熱情奔放,英姿勃勃的藝術風格。劉代儒講“打鑼鑔動作要求做得剛勁有力、乾淨利索,講究穩、準、狠三個字。穩,即腳步穩健;準,即出手、踢腿要準;狠,指出手、踢腿要有力。給觀眾留下一種揮拳舞劍的感覺。”全套動作的名稱是:佛手、洪拳、執圈鬧海、打鑔、砍圈、背圈和亮相退場。

從舞蹈風格來看,該舞蹈攙雜了濃郁的宗教色彩和武功特色。舞蹈一開始,舞者雙手合掌胸前,上體微前傾,神情虔誠。舞蹈中多次端腿、合掌,都使人聯想到僧人盤腿苦修的頌課姿勢

藝人表演時頭扎黃表紙花,腰圍戰裙。在激烈的擊樂聲中手執彩圈上下舞動,砍手和踢腿,都在小節後半拍的後半部分猛然用力,造成急促的效果,很像打拳,頗有武士風度。

音樂用鑼鼓伴奏,有堂鼓、小鑔、鉸子、馬鑼等。鑼鼓點以本地社火鼓點“三點水”為基礎,吸收了民間花鼓中的節奏,形成了瀟灑自如,歡快活潑的風格。 

打鑼鑔在貫溪村十分紅火,但並非人人都會跳。由於自古就沿襲著傳內不傳外的習俗,因而造成了一種封閉式的狀態,長期局限在一個村中流傳,未能廣泛普及。

歷史淵源

位於白龍塘鎮牧馬河南岸的貫溪村,距何家灣,李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不遠。舊社會這裡土地貧瘠,山荒水患,兵災匪擾,百姓生活十分貧苦。為了祈求神靈保豐收,求平安,修廟祭祀便成了當地民眾的願望利習俗。

打鑼鑔打鑼鑔

村落中現有安靈寺一座,據說始建於唐開元年間,現已三易其址,寺內鑲有碑石一塊,砷文載“先年風雨不調,五穀欠收,眾姓人等同立青苗土地冰雹將神會演戲酬謝神靈,報答神恩。”落款是:“經理首人劉寅……光緒二十八年六月十二日仝立。”廟內迄今還殘存著“三顧茅廬”和“哪吒鬧海”的壁畫。人們崇拜哪吒天尊,希望藉助哪吒太子的神威來鎮妖魔,保平安,每年都要舉辦廟會(船橋會)和春節燈會。當地俗話說:“三年不耍燈,人死馬遭瘟。”廟會、燈會有會首,會首由當地民眾選舉德高望重的長者擔任,由他指定燈頭,組織安排活動。燈會的收入就用於修廟,造船利架橋。廟會或燈會活動,開場戲便是打鑼鑔。這種舞蹈形式名為打鑼鑔,但並不舞鑼和鑔,而是舞者雙手揮舞兩個竹扎紙糊的彩圈(鑼鑔圈)。老藝人劉代儒講:孩童時聽爺爺(劉寅、清代秀才、出任過廟會,燈會會首)講哪吒太子武藝高強,腳踩風火輪,手執乾坤圈,能降妖伏魔。打鑼鑔便是當地人藉助哪吒太子的神威來鎮鬼降妖的。由此可見,打鑼鑔在清代便以盛行。.
《打鑼鑔》原為寺廟舉辦,神會娛神而跳的帶有宗教色彩的雙人舞蹈。後來演變成了春節燈會中必不可少的開場節目。
《打鑼鑔》在貫溪村十分紅火,但並非人人都會。由於自古就沿襲著“傳內不傳外,傳親不傳疏”的習俗,因而造成一種封閉式狀態,長期周限在一個村中流傳,未能廣泛普及。

基本特徵

打鑼鑔打鑼鑔

1、是典型的民間信仰活動,人們崇拜“哪吒天尊”,希望藉助“哪吒太子”的神威來鎮鬼降魔,消除災難,通過活動,表達了平民百姓為主體的人群祈福驅儺求平安吉祥的心愿。

2、自籌資金,自辦活動,共享娛樂。每年都要舉辦廟會、燈會,所得收入就用於修廟、造船、架橋。體現了民眾組織利協作能力,建立一種自發的民間社會秩序。

3、承載著一定的民俗事象,對早期民俗民風的考察存在有一定的價值。通過活動的舉辦“酬謝神靈,報答神恩”於娛神娛人於一體。

4、《打鑼鑔》套路多而靈活。原來十套動作,現只傳下來八套。每套稱一環,有固定程式;動律簡潔明快,剛勁有力,講究穩、準、狠、頗具拳術風韻。地方特點十分鮮明。

5、明顯的原生態性和完整性。獨特的地理環境,封閉式的傳承關係(傳內不外,傳親不外疏),師承關係十分清楚,為歷朝歷代師父所傳。整個陝南山區不見其蹤影,唯獨貫溪村長期流傳,經歷不衰。

主要價值

白龍塘鎮貫溪村打鑼鑔,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
一、歷史價值
在我國民間民族舞蹈藝術史上,像貫溪村打鑼鑔舞蹈這樣有著180餘年的歷史,且完成以原生態性完整保留至今的實屬罕風,因而它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二、文化價值
貫溪村打鑼鑔舞蹈套路較多,原有十套,現流傳下來的八套,有固定程式。歷朝歷代的師父們均沿襲這種原來套路和固定程式代代相傳至今。對保存中華民族民間優秀文化將起到積極作用。.
三、科學價值
貫溪村打鑼鑔舞蹈在180餘年的發展中形成了獨有的一整套知識和藝術體系,較好地反映了牧馬人舞蹈藝術的本質規律,其地域文化認同作用明顯。發掘、搶救、保護貫溪村打鑼鑔舞蹈對陝南地區乃至全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構建利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瀕危狀況

貫溪村打鑼鑔舞蹈,雖然在西鄉縣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下已經作了一些搶救,保護工作,並有了良好的開端,但仍然存在著一些難以解決的困難。
一、該舞蹈沿襲“傳內不傳外,傳親不外疏”習俗,只限於在一個村中流傳,未能普及。
二、許多藝人年事已高,都在70—90歲的高齡階段,且身體贏弱多病,很難上場獻藝。
三、隨著時代的進化,民間文藝活動逐漸淡化,子女和孫輩追隨經濟大潮,大都不願意從事此類活動,民間藝術形式後繼乏人,瀕臨失傳。
四、由於資金匱乏,民間文藝活動舉步艱難,保存、繼承利發展面臨困境,瀕危之狀很難改變。

保護計畫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l、七十年代初,西鄉縣文化局,縣文化館曾組織專業人員對縣域內的民族民間舞蹈進行了調查、登記。貫溪村的老藝人李厚壁與韓德煥等協手將《打鑼鑔》全套動作進行了系統總結,歸納出整套動作程式和動律,並授藝於後人。為《打鑼鑔》的發展和創新起到了推動作用。.
2、成立了《西鄉縣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導小組》,組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隊》,對縣域內的民族民間舞蹈展開了全面系統的調查、走訪,登記,組織老藝人演示,錄像、錄音、整理資料,建立資料檔案,進行保護搶救。
3、由文化館出面走訪老藝人,不定期召集老藝人座談,不斷挖掘、探討《打鑼鑔》的現狀與發展。
4、漢中市民眾藝術館副研究館員吳寶恆,西鄉縣文化館專業人員徐邦傑,經十幾年的調查研究,對貫溪村的《地圍子》、《打鑼鑔》、西鄉縣的《蓮花碗》等民族民間舞蹈著書出版,為西鄉縣域文化發展提供和保存了有價值的歷史資料。

保護內容

為保護貫溪村打鑼鑔舞蹈,特制定十年保護計畫。此計畫西鄉縣文化館組織實施。由西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和西鄉縣文體事業局負責管理監督。保護要點如下:
一、靜態保護:
l、進一步深入細緻地開展普查工作,弄清打鑼鑔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沿革,以及相關的組織形式,器具及價值的全部情況。
2、將普查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存檔。
3、深入開展理論研究工作,對打鑼鑔的舞蹈動律、擊樂鼓點進行立體研究,並將研究成果編輯出版。
二、動態保護:
l、建立貫溪村打鑼鑔舞蹈文化生態保護村,並對演藝人實施重點保護
2、建立貫溪村打鑼鑔舞蹈班,進一步做好挖掘、搶救、保護工作。.
3、舉辦一年一度的貫溪村打鑼鑔文藝演出。檢閱和促進貫溪村打鑼鑔的傳承和發展。
4、打鑼鑔舞蹈培訓班,開展打鑼鑔舞蹈學術研討會。
十年保護目標:
建立規範檔案,陳列室(模擬演示、音像展示)。建立貫溪村打鑼鑔舞蹈班和培訓班,建立貫溪村打鑼鑔生態村,申報“白龍塘貫溪村打鑼鑔”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讓貫溪村打鑼鑔舞蹈打破傳承舊習,廣泛普及,走向全國。

非物質文化之民間舞蹈

與“物質文化”相對,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本任務即盤點我國民間的舞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