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後牛坊村花鈸大鼓

昌平後牛坊村花鈸大鼓

後牛坊村花鈸大鼓原名為“雷音聖會,子弟花鈸”,百姓俗稱“大鼓會”,屬花鈸中的“文鈸”。據傳,花鈸大鼓是清乾隆年間由一位山西洪洞縣逃荒到後牛坊的老人傳授給當地村民的。

基本信息

昌平後牛坊村花鈸大鼓昌平後牛坊村花鈸大鼓
文化遺產名稱:昌平後牛坊村花鈸大鼓
所屬地區: 北京 · 昌平區
遺產編號:BJⅢ-3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昌平區文委
遺產級別:市

概述

昌平後牛坊村花鈸大鼓 昌平後牛坊村花鈸大鼓

“花鈸大鼓”是後牛坊村的花會之一。同時,此表演形式在北京、河北、遼寧等地均有流傳。在昌平區現存的61檔二十多種花會中,“花鈸大鼓”可算是一支艷麗的奇葩。該村曾有多檔花會,如五虎棍、耍叉(開路)、舞帆、高蹺、花鈸大鼓等。但其他花會都已沉寂多年基本失傳,唯有“花鈸大鼓”碩果僅存。後牛坊村“花鈸大鼓”,屬花鈸中的“文鈸”,原名稱“雷音聖會,子弟花鈸”,百姓俗稱“大鼓會”,據傳是清朝乾隆年間,有一山西洪洞縣逃荒到後牛坊的白鬍子老人,教給當地村民的。由於後牛坊人也來自山西洪洞,出於對先人的懷念,便將這檔民間藝術世世代代地流傳下來。

表演形式

“花鈸大鼓”表演以鼓、鈸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時由8個成年人敲打鼓面直徑73cm,高36cm的大鼓。由8-12歲男女兒童12人,邊擊打直徑17cm的小銅鈸邊舞蹈。有“長行鼓”“老八架”“隆通通”“上調、下調”和“三鈸起鼓”等10餘種鼓譜,每套鼓譜都以“長行鼓”鼓點相串聯。音樂節奏有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五拍子等。配合鼓樂的節奏有彈跳、換跳、自轉、對鈸、扔腿接鈸等各種舞步,表演人多時可達幾百人。1957年3月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獲獎。

“花鈸大鼓”有較高的民間花會藝術及民俗文化保存價值,可為研究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提供相關資料。

主要道具

鼓面直徑為73厘米,高36厘米,銅直徑17厘米。表演時由8個成年人敲打大鼓,由12個8-12歲的男女兒童邊擊鈸邊跳舞。現存鼓譜有“長行鼓”、“老八架”、“隆通通”、“上調”、“下調”、“三鈸起鼓”等10餘套,每套鼓譜均以“長行鼓”鼓點相串聯。音樂節奏分為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五拍子等,以三拍子為主。配合鼓樂的擊鈸舞蹈套路動作有彈跳、換跳、自轉、三鈸起鼓、單對鈸、雙對鈸、扔腿接鈸等,其中“三鈸起鼓”輕鬆舒緩,“單對鈸”勁拔有力,“雙對鈸”熱情輕快,“扔腿接鈸”舒展開張,配合默契。表演陣容靈活多變,少則兩人,多則上千。

演出時,兒童演員頭戴“劉海兒”帽,腳穿軟幫抓地虎鞋,鞋面繡有“雲頭”、“蛾子”圖案。後牛坊村花鈸大鼓的主要特點是:鼓、鈸、舞同出一轍,聲、情、貌高度統一;鼓為指揮,又是伴奏樂器,鈸為伴奏樂器,又是舞蹈道具;鼓帶鈸聲,鈸追鼓點,節奏明快,變化自然靈活;演員表演騰挪穿插,顧盼相生,以情帶舞,以舞傳情;彈跳(即膝顫)的律動貫穿始終,輕盈灑脫,自由歡暢。
後牛坊村花鈸大鼓1957年曾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1958年由民眾文化專家采寫編輯出版《花鈸大鼓》一書,1982年入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北京卷》。

非物質文化之民間舞蹈

與“物質文化”相對,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本任務即盤點我國民間的舞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