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跳八仙

崇仁跳八仙

崇仁“跳八仙”,民間舞蹈跳八仙的一個分支,流行在崇仁縣一帶。跳八仙儺舞的一種,流行在江西東部的南豐縣與崇仁縣一帶。八仙是中國家喻戶曉的道教神仙,自唐以來,八仙有多種組合,到明代小說《東遊記》問世,八仙基本定型為:鐵拐李、漢鍾離、呂洞賓、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韓湘子、曹國舅。八仙雖不是同一時代的人,但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男女老幼,富貴貧賤,社會各色人等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基本信息

跳八仙隊伍跳八仙隊伍

文化遺產名稱:崇仁跳八仙

所屬地區:江西•撫州•崇仁縣

遺產編號:Ⅲ-7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撫州市崇仁縣

遺產級別:省

概述

崇仁“跳八仙”之藍采和與劉海崇仁“跳八仙”之藍采和與劉海

崇仁跳八仙俗稱“打把戲”,是崇仁縣巴山鎮前河、里河、詹家三村(原屬沙堤鄉)楊,詹兩姓祖傳的“跳儺”,屬儺舞。其緣起與位於前河等三村附近的梘頭廟有直接關係。據前河楊氏族譜記載和當地老人介紹,建自晉盛於唐的梘頭廟,五代、南北宋間,因社會動亂無人管理,一度蕩然無存;元初,楊氏先祖由左港金溪橋遷居前河,合族出資獨姓重建,並塑民間傳說中的戰神七爺之像供在廟內。未幾,由縣城衙前詹家遷至前河南偏東1公里處建基詹家村的詹姓,以及當地其他村莊諸姓,相繼參與擴建梘頭廟,並先後塑了他們崇拜的戰神八爺等數百個神像供立其中,到了明代洪武末年,因為廟內諸神“顯應益甚,傾支遠方,故興棟宇稍圮,爭自修飾,迎賽大神”。前河楊姓以開廟老祖自居,警告“他保不得與焉”。

經過多次協商,議定每隔十年舉辦兩屆“迎賽”,“跳八仙”與迎神賽會一起活動。楊、詹兩姓、各主辦一次,分別於每十載的第七、第八兩年農曆正月主持“迎賽大神”。第七年為楊姓主持,臘月廿七日請神,活動7天;第八年為詹姓主持,臘月廿八日請神,活動8天。楊姓八仙班2個,詹姓1個。

舞蹈內容

“迎賽”儀式

崇仁跳八仙表演崇仁跳八仙表演

“迎賽”儀式,楊姓的程式是:第一天請戰神“出殿”。清晨打掃廟宇,燃燭焚香,鳴銃祭祀,並狂跳《跳八仙》,再請主神下位出殿坐立廟前,最後由兩班人馬戴上四“天將”和“八仙”的面具,輪流在廟門外早已搭好的“將台”上演武與跳“八仙”;善男信女們則陸續前來求神還願,觀賞表演;四鄉百姓有的趕來看熱鬧,有的到此設攤擺點賣煙、茶、香、燭等物。入夜,至辦者事先派專人從南昌、上海等地請來的大戲班子,推出名角登台獻藝,讓香客和鄉親們大飽眼福。

第二至第六日“游鄉”。白天由“凡人”鳴鑼開道,四“天將”和“八仙”們揮拳起舞,列隊游村走巷。凡家有喜慶之事者,舞隊入室表演,俗稱“打把戲”,以求吉星高照,香菸不斷,福壽綿長;若遇遭災、喪親者相請,舞隊也會欣然進院獻技,大顯驅凶神趕惡煞之威。所到村戶,皆贈紅包致謝。晚上,仍請戲班演戲。

第七天“巡野”。清晨,青、壯農夫抬著七爺等戰神塑像,在本里、本保、本都或鄰都遊覽村舍和田野——起動,百餘人齊放神銃助威,數十人鳴鑼開道,四“天將”眾“八仙”各執兵器、法寶殿後護衛,莊重威嚴,浩浩蕩蕩。尾隨湊趣者結隊成群,絡繹不絕。午後歸來,讓諸神歸位,入夜照常演戲。


迎神大賽

跳八仙跳八仙

翌年詹家村的“迎神大賽”,做法與前河、里河大致相似,不同之處有二:一是他們只有一個跳儺班,沒辦法倒班出動;二為表明專門敬奉戰神八爺,特意增加一天祭祀活動,湊個“八”字,以示區別。當地曾有民謠歌其事云:“端上(即今前河)詹家人,十年兩屆神,戴起木面殼,笑煞幾多人。”

“迎神大賽”就是跳儺“跳八仙”,所裝扮的“八仙”名與扮相有:鐵拐李,身穿青摺子衣;呂洞賓,身穿黃摺子衣衫;曹國舅,宮廷衣裝;何仙姑,身穿粉紅宮裝;張果老,老道衣衫;韓湘子,青花摺子衣;藍采和,藍底白花摺子;劉海,粉紅摺子加腰裙。

與傳統“八仙”所不同的是,崇仁的“跳八仙”中沒有漢鍾離,而代之以劉海,類似湖南花鼓戲中的“砍樵”者劉海,但他表演的絕技不是砍樵,而是“戲蟾”。“戲蟾”的劉海手中拿木杖,杖頭上雕刻成“蟾頭”形狀,且下顎與舌頭為活動機關,能隨藝人手持上下晃動而發出如癩蛤蟆般的叫聲。這一奇特現象,或能旁證該舞最早源於唐朝。因為只是到了唐代,民間才出現了《劉海戲金蟾》的傳說故事(引文均見1987年4月18日南京《周末》第三版沈中堯所撰《劉海與留孩》)。倘若民間劉海的傳說,便讓他手持金蟾入舞,那是不合常情的。


舞蹈特點

鐵拐李鐵拐李

崇仁跳八仙歷來只在前河等三村兩姓間世代秘傳,一般是父傳子,所扮角色形象、動作不得隨意變更。平時面具、道具由各個角色的扮演者自己保管。每逢迎神大賽之年,都要提前一個多月重排,直至動作熟練,父輩點頭,方能在“諸神”之日“開儺”,嚴防變形走樣,可謂慎之又慎。前述各端說明:即使不再溯源,從明洪武年間至二十一世紀,崇仁跳八仙也有六百餘載歷史。

崇仁跳八仙所用的道具和面具,或選質地堅硬的樟木、雜木雕刻,或集多種竹子製作,工藝都比較複雜。象雕刻八位仙人的形象,以及他們所持的金蟾、拐棍等,一般木工就難勝任;再如笊籬、拂塵、笛子、道情筒、篾片條、芭蕉扇、小花籃等,尋常篾匠也無膽量承攬,非請能工巧匠不可。所以,族人十分愛惜,規定使用者不得損壞,妥為保管。

崇仁跳八仙雖然古仆莊重,卻與是常生活貼近,加之形象惹人捧腹,表演活潑幽默,因而每逢廟會搬演之日,都能招來八方鄉鄰。清末民初聲譽鵲起,常令縣城、府治轟動。


歷史發展

跳八仙何仙姑與張果老跳八仙何仙姑與張果老

建國後,1959年前,里河兩村村民聯合重排此舞來縣城參加慶祝建國十周年大遊行,沿途受到城鄉觀眾熱烈歡迎。此後,由於左的思想影響,被迫息影銷聲。十年動亂期間,面具、道具統統被焚,使之頻於危境。1983年崇仁縣文化館組織力量進行排練,參加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西卷》的錄像,並被收入全國藝術科學“九五”規劃重點項目《中華舞蹈志•江西卷》,方始重展丰姿。2006年,崇仁“跳八仙”被列入江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之民間舞蹈

與“物質文化”相對,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本任務即盤點我國民間的舞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