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口子高蹺秧歌

上口子高蹺秧歌

上口子的高蹺秧歌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它是一種民眾喜聞樂見,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

簡介

上口子高蹺秧歌上口子高蹺秧歌

高蹺秧歌也叫“高蹺”,是一種廣泛流傳於全國各地的民間舞蹈,因舞蹈時多雙腳踩踏木蹺而得名。高蹺歷史久遠,源於古代百戲中的一種技術表演,北魏時即有踩高蹺的石刻畫像;高蹺一般以舞隊的形式表演,舞隊人數十多人至數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個古代神話或歷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飾多模仿戲曲行頭;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絹、木棍、刀槍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場”兩種,撂場有舞隊集體邊舞邊走各種隊形圖案的“大場”和兩三人表演的“小場”,角色間多男女對舞,有時邊舞邊唱。各地高蹺所使用的木蹺從30厘米至300厘米,高低不一。從表演風格上又分為“文蹺”和“武蹺”,文蹺重扭踩和情節表演;武蹺重炫技功夫。

盤錦市西安鎮上口子具有300多年歷史的上口子高蹺秧歌,2006年6月被省政府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為使這一民間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永久傳承,市、縣兩級文化主管部門和西安鎮委、鎮政府高度重視,投資近6萬元,修建了約400平方米的藝術基地房舍和廣場。修膳後的藝術基地功能齊全,有電腦數據資料室、排練廳和服裝、器具存放室等。這個藝術基地的落成不僅為上口子高蹺秧歌的傳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成為全市民間文化工作的一大亮點。

歷史淵源

上口子的高蹺秧歌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它是一種民眾喜聞樂見,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素有“遼南一枝花”之稱,風格喜慶熱烈,表演技術精湛,令人嘆絕,深受民間喜愛,曾多次在省內外表演、獲獎,在國內享有盛譽。

追溯其源,上口子高蹺秧歌流傳至今,曾出現過很多知名的藝人,演技不斷完善,逐漸走向成熟。

早在清康熙十二年,上口子當時有位從關外來的青年蘭小二(藝名,真名無考),身懷高蹺技藝,在村里收徒,在上口子拉起了“蘭家班”,上場的有24人,蘭小二為會頭子。至此,上口子高蹺會成立。

在走南闖北的演藝生涯中,蘭小二積累了很多高蹺秧歌表演經驗,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們活躍於過年、廟會、店慶、辦喜事等喜慶場所。高蹺秧歌中身著夜行衣的叫做頭蹺,取材於小戲《張三趕會》,所以又名張三,是一個武丑的形象,是場上的指揮者,絕活是備馬。除了頭蹺,還有二蹺、上裝、下裝、老生和老擓(kuai上聲)等角色,老生取材於《打漁殺家》中的肖恩,老擓的扮相來源很多,既有戲曲中的,也有生活中的。高蹺秧歌的表演過程十分連貫,包括行進中的過街樓、打場之前的上象、前大場、小場和後大場。

至清光緒二十四年,上口子高蹺秧歌藝人高振鋒為會首,他對高蹺中的扭、浪、逗、相進行了有機結合,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融入耍孩兒,戈戈腔這些民間藝術和東北一些喇叭戲、二人轉,增加了孫悟空、豬八戒、唐僧、白骨精等《西遊記》人物角色,並在上象和前大場添加了一些複雜的造型動作。因為高蹺秧歌主要在節日和喜慶的日子演出,所以上象一般是給觀眾敬禮,拜年,還要唱一段頂鼓皮的秧歌帽,祝大家萬象更新。前大場則表現的是喜慶的場面,主要靠隊形的變換和人物的亮相來渲染火爆熱烈的氣氛。

民國時期,著名高蹺藝人杜顯文李萬富、王希儉、肖洪勛、齊守忠相繼接任上口子高蹺會會頭。杜顯文17歲開始學藝,他的絕活是袖頭玩的利索,肩肘耍的靈活。他的“拜身後退步”、“四頭望日”等動作十分漂亮。舊時,曾參加過岳州(營口)四十八家的對會,在本地區很有影響。李萬富,著名高蹺上裝藝人,綽號“小勝子”對上裝表演有很深的造詣,他的代表節目是《掛畫》。期間由於受遼河文化影響,又經幾代知名藝人口傳身授,上口子高蹺秧歌在兩三人的小場中增加了“落子腔”(評劇),在動作上增加了一些難度較大的雜技成份。蹺腿逐漸增高,演唱小戲有《打漁殺家》、《傻柱子娶媳婦》、《棒打薄情郎》等。每年高蹺秧歌會都要去小亮子溝順河市和三家子駕掌寺、田莊台關帝廟參加廟會。除此之外,還為有錢人家的商號或喜慶之事表演。

建國後,本地蹺會越來越多,一個村一個。春節前起會,參加各種比賽,服務於大戶人家,還參加商號、結婚、店慶、店壽等活動。演員有時踩蹺表演,有時兩演員下清場,演唱評劇、拉場戲等,活動範圍東到鞍山、南到營口、北到黑山、西到錦州。

至七十年代,上口子高蹺曾一度瀕臨失傳。粉碎“四人幫”後,已解散十年多的高蹺會在上口子國小教師趙亭凱的組織下,又重返鄉村舞台。高蹺會請村里著名的老藝人杜顯文、杜顯武、齊守忠前來授業。僅兩個月時間,就把蹺會拉了出去。後因教學任務繁重,趙老師離開了高蹺會。

1979年,35歲的高蹺藝人、生產隊隊長仉振和站了出來,接任上口子高蹺會會頭。仉振和擅演武丑,最拿手的高蹺戲是《備馬》。當時高蹺會只有十幾個剛入行的娃娃演員,四、五件簡單樂器。演員學蹺很辛苦,一不留神就摔跤,皮肉受傷是常有的事兒。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特別是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仉振和帶領上口子高蹺繼承和發揚民間優秀藝術傳統,在樂曲、服飾、表演技巧上有所創新。在表演上採用全體隊員駕象造型入場,然後邊舞邊加各種絕活技巧,最後全體隊員編龍造型退場。觀眾既看到優美的舞姿,又看到了高難度動作,使這支民間高蹺秧歌在藝術上錦上添花。年輕演員段洪嶺,入師門時只有11歲,非常有靈性。在老藝人的指導下,他最先學成了拿大頂、叼花、倒立。他還根據吳橋雜技研發出新的高蹺動作,就是帶蹺從三四層的人塔上高空下翻的絕活,至今全國沒有幾個高蹺藝人能作。他的另一個絕活是《鯉魚打挺》,這個動作,全國除他以外無人能表演。

八、九十年代,上口子高蹺創出了自己的品牌,表演技巧又有了新的突破,節目花樣翻新,表演內容獨樹一幟,曾演出《駕象》、《三環套月》、《金雞獨立》、《蠍子爬城》、《飛人》等優秀節目,這些節目融入了現代舞、現代雜技等表演形式,火爆熱烈,深受人們喜愛。

1988年,上口子高蹺秧歌憑藉高超的技藝在鞍山高蹺比賽中摘得金牌。

1992年9月,上口子高蹺代表遼寧省遼南高蹺秧歌隊參加天津舉辦的“南開杯”國際友好城市民間藝術廣場邀請賽,技壓群芳,榮獲最佳表演獎。

1992年12月參加北京文化部“群星杯”全國明星比賽,榮獲銅牌獎。

拿到了國際金獎後,上口子高蹺並沒有滿足,開始開發難度更大的高蹺動作。如《大飛輪》、《孔雀開屏》、《蓮花大頂》等,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不斷求索的精神讓上口子高蹺的名氣越來越大,每年春節前後,演出場次100多場。

近兩年,上口子高蹺秧歌接連被邀請參與十運會開幕式、F1汽車拉力賽開幕式等表演。隊里的名角段洪嶺、王大偉、馬奪、王哲長期被國內其他藝術團體借調,頻頻出國演出。

2006年春天,上口子高蹺秧歌申請遼寧省非物資文化保護遺產獲得成功,他們被邀請參加千山國際梨花節演出,其精湛的演技令人嘆為觀止。

現上口子高蹺秧歌有演員32人,平均年齡28歲,由傳承藝人張忠賢、孟召林組織。

近年來,在弘揚先進文化工作中,西安鎮本著傳承文化遺產、煥發民間文粹光彩的工作思路,在上口子高蹺申報遼寧省非物資文化保護遺產獲得成功之後,大力推進文化事業產業化進程,目前,正在積極促進上口子高蹺與遼河旅遊項目緊密結合,在綠水灣旅遊度假村開發文化旅遊項目,使之突破地域,為全國乃至世界領略“遼南一枝花”的風采。

項目特色

上口子高蹺秧歌素有“遼南一枝花”之稱,風格喜慶熱烈,每逢節假日、慶典、禮、老人祝壽等,隨時隨地都可以演出,也可以把高蹺隊伍分割開,進行分頭表演,不受時間、地點、環境的限制,具有靈活性、分散性、多樣性等特點,演出節目之多、內容之豐富,風格之各異,技術之精湛,令人嘆絕,深受民間喜愛。

傳承情況

上口子高蹺秧歌隊現有人員32人,平均年齡28歲。目前由傳承藝人張忠賢、孟召林組織演出,演藝活動比較頻繁,每年可演出30餘場,演出足跡遍布遼西多個城市,2008年曾授約到廣東、深圳、包頭、汕頭等地演出。

非物質文化之民間舞蹈

與“物質文化”相對,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本任務即盤點我國民間的舞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