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頭上動土

太歲頭上動土

太歲頭上動土,比喻觸犯強暴有力的人。太歲又稱歲陰。是古代漢族人民在天文和占星中虛擬的一顆與歲星(木星)相對並相反運行的星。爾後,演變成一種神祇信仰。並且,漢族民間傳說太歲運行到哪,相應的方位下會出現一塊肉狀物,是太歲星的化身,在此處動土,會驚動太歲,所以漢族俗語有“不能在太歲頭上動土”一說。唐代《酉陽雜俎》一書記載:“有個叫王豐的人,於太歲頭上掘坑,見一肉塊,大如牛,蠕蠕而動,遂填,其肉隨填而長。豐懼,棄之。經宿,長塞於庭。豐兄弟奴婢數日內悉暴卒,唯一女存焉。”說的是王豐,在挖坑時,發現一塊和牛一樣大的肉,還會動,把肉割了還會長出來,王豐一害怕,就丟了,經過一晚上的忙碌後,那些被割下來的肉團埋在了自家的庭院裡,在之後的幾天,王豐的兄弟和奴婢全部突然死亡,只剩下一女。

基本信息

成語釋義

比喻觸犯強暴有力的人。

太歲頭上動土太歲頭上動土

成語出處

太歲頭上動土太歲頭上動土

成語出處:漢·王充《論衡·難歲篇》:“

移徒法日:‘徒抵太歲凶,伏太歲亦凶’。”

太歲是天上的木星,因為木星每十二個月運行一次,所以古人稱木星為歲星或太歲,它既是星辰,也是漢族民間奉祀的神祇之一。

據史料記載,太歲是古人假定的一個天體,它和歲星(木星)運動速度相同,而方向相反,

太歲到了哪個區域,相應的就在哪個方位地下有一塊肉狀的東西,它就是太歲的化身,

在這個方位動土就會驚動太歲。所以這就是“太歲頭上動土會有災禍”的由來。

而實際上的“太歲化身”確有其物,它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是生命進化過程中的原生質生物。或者說,太歲是一種黏菌,是介於生物和真菌之間的一種原質體生物,既有原生物特點,也有真菌特點。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之為“肉芝”,並稱其為“本經上品”。

古籍《山海經》稱“太歲”為“視肉、聚肉、肉芝”,描述它“食之盡,尋復更生”。

近些年來,中國各地不斷有發現該種生物。

成語延伸義

這句話的意思呢就是用雞蛋碰石頭,比喻觸犯那些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人和事,

有時也用來比喻敢於攻破科學禁區的精神和行為。

太歲頭上動土太歲頭上動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