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結盟運動

不結盟運動

不結盟運動(Non-Aligned Movement)是一個鬆散國際組織,它成立於冷戰時期的1961年9月。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聯合國會員國,絕大部分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開發中國家,人口總和占世界人口的55%左右,在國際社會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截至2012年5月)擁有120個成員國、17個觀察員國和10個觀察員的,其成員國奉行獨立自主、不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中的任何一個結盟的外交政策。中國於1992年9月成為其觀察員國。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不結盟運動不結盟運動

不結盟運動(Non-AlignedMovement--NAM)1956年,南斯拉夫總統狄托、埃及總統納賽爾和印度總理尼赫魯舉行會談,針對當時東西方兩大軍事集團嚴重對抗殃及廣大中、小國家的情況,提出了不結盟的主張。1961年9月,首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勒舉行,25個國家的代表出席了會議,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

不結盟運動自成立以來,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的宗旨和原則;支持各國人民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以及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的鬥爭;堅持反對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一切形式的外來統治和霸權主義;呼籲開發中國家加強團結;主張國際關係民主化和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不結盟運動的成立是開發中國家走向聯合自強的新開端,在支持和鞏固成員國民族獨立和經濟發展、維護成員國權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力量。

不結盟運動不設總部,無常設機構,無成文章程。它定期召開首腦會議、部長級會議、協調局部長級會議及紐約協調局會議等。首腦會議為不結盟運動的最重要會議,自1970年起,首腦會議會期制度化,每3年舉行一次。不結盟運動各種會議均採取協商一致的原則。如有分歧,各成員國可採取書面形式向主席國正式提出保留意見,以示不受有關決議或檔案的約束。

發展歷史

古勒特邀出席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古勒特邀出席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

1955年舉行的萬隆會議上,與會的29個第三世界國家的領導人向世界表明自己不願意捲入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冷戰,而將反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自主、消除貧窮和經濟發展作為自己的目標。萬隆會議是不結盟運動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萬隆會議之後,亞非民族解放運動進一步高漲,新老殖民主義者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蘇聯也開始同美國爭奪亞非拉廣大中間地帶。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下,一些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不希望被捲入這些矛盾鬥爭,開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中立的不結盟政策。

1956年,南斯拉夫總統狄托、埃及總統納賽爾和印度總理尼赫魯南斯拉夫發表聯合聲明,擁護和平共處原則,堅持民族獨立,反對參加對立的軍事集團,主張各國之間開展經濟、文化合作,建立平等友好關係,從而奠定了不結盟運動的基礎。

在1960年一年中就有17個非洲國家宣告獨立。殖民體系最後崩潰成為歷史趨勢。同時,超級大國對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廣大地區的爭奪加劇,對這些地區國家的獨立、主權和安全帶來日益嚴重的威脅。一些中小國家,尤其是新獨立的國家,為了擺脫大國的控制,不被捲入對立雙方的衝突,主張團結起來,互相支持,反帝、反殖、反種族主義,捍衛民族獨立,走和平、中立、非集團、不結盟的道路。

1961年,狄托訪問非洲9國時建議各不結盟國家舉行首腦會議。在埃及(當時稱阿聯)、南斯拉夫印度尼西亞印度、阿富汗5國的發起下,不結盟國家會議籌備會議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9月,首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勒舉行,25個國家的代表出席了會議,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

1970年起,首腦會議會期制度化,每3年舉行一次。

機構組成

不結盟運動是一個十分鬆散的國際組織,不設總部及常設機構,起初甚至沒有定期的會議機制,直到後來才規定每3年舉行一次首腦會議,並由會議舉辦國擔任主席國,任期也是3年。截至2012年5月,不結盟運動共有120個成員國、20個觀察員國,還有非洲聯盟、阿拉伯國家聯盟和聯合國等11個觀察員組織。

成員國

不結盟運動關於南南合作不結盟運動關於南南合作

阿富汗、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巴哈馬、巴林、孟加拉國、巴貝多、白俄羅斯、貝里斯、貝寧、不丹、玻利維亞、波札那、汶萊、布吉納法索、蒲隆地、高棉、喀麥隆、維德角、中非共和國、查德、智利、哥倫比亞、葛摩、剛果、象牙海岸、古巴、剛果民主共和國、吉布地、多米尼加共和國、厄瓜多埃及、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衣索比亞、加彭、甘比亞、加納、格瑞那達、瓜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宏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牙買加、約旦、肯亞、科威特、寮國、黎巴嫩、賴索托、賴比瑞亞、利比亞、馬達加斯加、馬拉威、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里、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蒙古、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尼加拉瓜、尼日、奈及利亞、朝鮮、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卡達、盧安達、聖露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席爾、獅子山、新加坡、索馬里、南非斯里蘭卡、蘇丹、蘇利南、史瓦濟蘭、敘利亞、坦尚尼亞、泰國、東帝汶、多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西亞、土庫曼斯坦、烏干達、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烏茲別克斯坦、萬那杜、委內瑞拉、越南、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2004年5月19日,賽普勒斯退出不結盟運動;2006年5月接納其觀察員國安提瓜和巴布達、多米尼加兩國為新成員,都為開發中國家。

觀察員國

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巴西、中華人民共和國、哥斯大黎加、克羅埃西亞、薩爾瓦多、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墨西哥、塞爾維亞、黑山、烏克蘭、烏拉圭

觀察員組織

非洲聯盟、阿拉伯國家聯盟、聯合國

服務宗旨

自成立以來,不結盟運動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的宗旨和原則;支持各國人民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以及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的鬥爭;堅持反對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一切形式的外來統治和霸權主義;呼籲開發中國家加強團結;主張國際關係民主化和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不結盟運動的成立是開發中國家走向聯合自強的新開端,在支持和鞏固成員國民族獨立和經濟發展、維護成員國權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力量。

進入21世紀,不結盟運動在新形勢下著重強調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邊主義等原則,並為來自不發達地區的成員國在國際談判中爭取權益。

奉行原則

1、奉行以和平共處和不結盟為基礎的獨立的外交政策;

2、支持民族獨立運動;

3、不參加大國軍事同盟;

4、不與大國締結雙邊軍事協定;

5、不向外國提供軍事基地。

歷屆會議

第16屆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第16屆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

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倡議下,第一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勒舉行,25個國家的代表與會,會議發表了《不結盟國家政府首腦會議宣言》,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

1964年10月,第二次首腦會議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會議通過了《和平和國際合作綱領》。

1970年9月,第三次首腦會議在尚比亞首都盧薩卡舉行。會議通過了反對霸權的《關於和平、獨立、發展、合作和國際關係民主化的盧薩卡宣言》。

1973年9月,第四次首腦會議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舉行。會議決定在紐約成立一個協調局,以協調各成員國在聯合國內的立場。

1976年8月,第五次首腦會議在科倫坡舉行。會議通過了《政治宣言》《經濟宣言》和《不結盟國家和其他開發中國家經濟合作行動綱領》等。

1979年9月,第六次首腦會議在哈瓦那舉行。會議發表了《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宣言》。

1983年3月,第七次首腦會議在新德里舉行。會議通過了《政治宣言》《經濟宣言》《新德里檔案》和《集體自力更生宣言》等檔案。

1986年9月,第八次首腦會議在哈拉雷舉行。會議通過了《政治宣言》《經濟宣言》《關於南部非洲特別宣言》和《哈拉雷裁軍呼籲書》等檔案。

1989年9月,第九次首腦會議再次在貝爾格勒舉行,經濟問題成為此次會議關注的重點。與會各國提出了開啟南北對話以改善開發中國家地位及加強南南合作等主張。

1992年9月,第十次首腦會議在印尼首都雅加達舉行。這是不結盟運動在冷戰結束後首次召開首腦會議。會議通過了《雅加達文告》《最後檔案》以及關於索馬里、外債、人口、非洲基金、糧食安全、國際合作和聯合國改革等7個決議。

1995年10月,第十一次首腦會議在哥倫比亞海濱城市卡塔赫納舉行。會議通過了《最後檔案》,要求建立一個以和平、公正、平等、民主、完全尊重國際法則為基礎的新國際秩序。

1998年9月,第十二次首腦會議在德班舉行。會議發表了《德班宣言》。

2003年2月,第十三次首腦會議在吉隆坡舉行。會議通過了《最後檔案》《吉隆坡宣言》和關於伊拉克問題以及巴勒斯坦問題的兩項聲明。

2006年9月,第十四次首腦會議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舉行。與會各國就如何使不結盟運動重現生機,在國際社會中發揮更重要作用,以及聯合國改革,中東形勢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會議通過了《關於當前國際形勢下不結盟運動的目的、原則和作用的宣言》等5個檔案。

2009年7月,第十五次首腦會議在埃及紅海海濱城市沙姆沙伊赫舉行。中國作為觀察員國參加會議。會議的主題是“世界團結、和平發展”。大會通過了指引不結盟運動未來三年發展方向的最後檔案和行動綱領《沙姆沙伊赫宣言》。

第十六次首腦會議於2012年在伊朗舉行。屆時,伊朗將接替埃及成為不結盟運動的主席國。在首腦會議召開前,不結盟運動協調局部長級會議2012年5月9日在埃及紅海海濱城市沙姆沙伊赫召開,本次會議旨在回顧2009年不結盟運動峰會召開以來取得的成果,加強各成員國的溝通合作、共同應對全球各領域挑戰。會議討論的議題涉及領域十分廣泛,包括聯合國機構改革、地區爭端、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婦女權益、巴勒斯坦問題和人權保護等。會議形成了決議草案,將提交於伊朗在召開的峰會時審議。

2012年8月26日,第十六屆不結盟運動峰會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召開。來自100多個不結盟運動成員國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高級代表、以及觀察員國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將出席峰會。目前峰會超過300頁的經濟檔案已經制定。

與中國關係

中國於1992年9月正式成為不結盟運動的觀察員國。

伊斯蘭會議組織(OIC)

冷戰

1940年代雅爾達會議 - 波茨坦會議 - 國共內戰 - 杜魯門主義 - 希臘內戰 - 馬歇爾計畫 - 莫洛托夫計畫 - 柏林封鎖
1950年代韓戰 - 匈牙利革命 - 蘇伊士運河戰爭 - 越南戰爭 - 史潑尼克危機 - 廚房辯論
1960年代1960年U-2危機 - 豬灣入侵 - 建造柏林圍牆 - 古巴飛彈危機 - 布拉格之春 - 第一次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緩和政策- 文化大革命
1970年代第二次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 桌球外交 - 1972年尼克森訪華 - 1973年智利政變 - 安哥拉內戰 - 歐加登戰爭 - 柬越戰爭 - 中越戰爭 - 1979年阿富汗戰爭- 改革開放
1980年代1983年優秀射手演習 - 波蘭團結工聯運動 - 新思維(開放性 - 蘇聯經濟改革) - 1989年革命 - 柏林圍牆倒下 - 天鵝絨革命 - 羅馬尼亞革命
1990年代兩德統一 - 蘇聯解體
參看鐵幕 - 第三次世界大戰 - 紅色恐慌 -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 以阿衝突
組織北約 - 華約 - 中央情報局 - 克格勃 - 經濟互助委員會 - 歐洲共同體 - 史塔西 - 不結盟運動
競賽軍備競賽 - 核競賽 - 太空競賽
意識形態資本主義 - 帝國主義 - 共產主義 - 史達林主義 - 勃列日涅夫主義 - 毛澤東思想 - 鄧小平理論 - 主體思想 - 杜魯門主義 - 麥卡錫主義
人物美國杜魯門 - 艾森豪 - 甘迺迪 - 詹森 - 尼克森基辛格)- 福特 - 卡特 - 里根 - 布希
蘇聯史達林 - 馬林科夫 - 赫魯雪夫 - 勃列日涅夫 - 安德羅波夫 - 契爾年科 - 戈巴契夫 - 葉爾欽
歐洲邱吉爾 - 艾德禮 - 艾登 - 柴契爾夫人 - 戴高樂 - 龐畢度 - 季斯卡 - 密特朗 - 阿登納 - 勃蘭特 - 施密特-昂納克 - 杜布切克 - 華勒沙 - 納吉 - 齊奧塞斯庫 - 狄托 - 若望·保祿二世
亞洲蔣介石 - 嚴家淦 - 蔣經國 - 李登輝 - 毛澤東 - 周恩來 - 華國鋒 - 鄧小平 - 趙紫陽 - 胡耀邦 - 江澤民
李承晚 - 朴正熙 - 全斗煥 - 盧泰愚- 金日成 - 吳廷琰 - 阮文紹 - 胡志明
拉丁美洲卡斯楚 - 切·格瓦拉 - 阿言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