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威特

科威特

科威特(阿拉伯語:الكويت),國號全名科威特國,(阿拉伯語:دولة الكويت ,英語:The State of Kuwait),是一個位於西南亞阿拉伯半島東北部、波斯灣西北部的君主制國家。在南部與沙烏地阿拉伯、北部與伊拉克分別接壤。科威特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該國首都科威特城與該國名稱同名。科威特的已探明石油儲量940億桶,約為世界總儲量的10% 。石油、天然氣工業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其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科威特的氣候不利於農業,幾乎全部農產品都需進口。近年來該國開始發展多種經濟,減輕對石油的依賴程度。

基本信息

地理

環境

美麗的科威特海灣美麗的科威特海灣

面積17818平方公里(包括阿拉伯半島的東北角及其附近的布比延、費萊凱等島嶼)。位於亞洲西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波斯灣西北岸,西、北與伊拉克為鄰,南部與沙烏地阿拉伯交界,東瀕波斯灣。海岸線長213公里。全境為一波狀起伏的荒漠,西南部的杜卜迪伯高平原海拔275米,為全國地勢最高的地方。北部有山地,西部有萊亞哈丘陵。東北部為沖積平原,其餘為沙漠平原,一些丘陵穿插其間。地勢西高東低。無常年有水的河流和湖泊。地下水資源豐富,但淡水極少,飲水主要來自伊拉克及淡化海水。有布比延、法拉卡等10多個島嶼。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年降水量25-170毫米。

人口

270萬(2002年)。其中科威特籍人口85萬,占總人數的38%。外籍僑民139萬,占62%。外國僑民主要有巴勒斯坦人、埃及人,其餘為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和其他阿拉伯人。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伊斯蘭教為國教,居民中95%信奉伊斯蘭教,其中約70%屬遜尼派,30%為什葉派

行政區劃

全國共分六個省:首都省、哈瓦里省、艾哈邁迪省、法爾瓦尼亞省、賈哈拉省、穆巴拉克·卡比爾省。東南同沙烏地阿拉伯交界處有中立區,面積5,700平方公里,富藏石油。1970年兩國對該區劃定界線,分別統治。

歷史

科威特科威特

公元7世紀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1581年起哈立德家族統治科威特。

1710年居住在阿拉伯半島內志的阿奈扎部落中的薩巴赫家族遷移到科威特,1756年取得統治權,建立了科威特酋長國。

1822年英國總督從巴斯拉遷至科威特。

1871年科成為奧斯曼帝國巴斯拉省的一個縣。

1899年英國強迫科簽署了英科秘密協定,英成為科的宗主國。

1939年科正式淪為英國的保護國。

1954年科成立了以酋長阿卜杜拉·薩巴赫為首的最高委員會。

1960年從英國人手裡先後接管了司法權和貨幣管理權。

1961年6月19日科威特宣布獨立。

1990年8月2日被伊拉克出兵侵吞,並由此而引發了海灣戰爭

1991年3月6日,海灣戰爭結束,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等政府官員返回科威特本土。

2006年1月15日,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艾哈邁德•薩巴赫去世,享年77歲。堂弟王儲薩阿德•阿卜杜拉•薩利姆•薩巴赫即位。1月21日,首相薩巴赫•艾哈邁德•賈比爾•薩巴赫主導的內閣會議決定啟動憲政程式,逼迫薩阿德遜位,讓首相薩巴赫繼任。然而薩阿德卻要求國會在第二天集會,讓他正式宣誓就職。1月24日薩阿德被迫放棄王位。1月29日,科威特國會無異議通過首相薩巴赫出任埃米爾案。首相薩巴赫隨後宣誓即位成為埃米爾“薩巴赫四世”。5月21日,埃米爾薩巴赫發布敕令,解散科威特國民議會,提前舉行議會選舉,因為部分議員就修改議會選舉法問題與首相發生爭執。6月29日,國民議會大選投票正式舉行,科威特女性有史以來首次行使選舉和被選舉權。

政治

科威特科威特婦女爭取平等政權

政體

科威特是君主世襲制酋長國,埃米爾是國家元首兼武裝部隊最高統帥,一切法律以及與外國簽訂的條約和協定均由埃米爾批准後才能生效,國內禁止一切政黨活動,內閣重要職務由王室成員擔任。科是一個完全獨立的阿拉伯國家,伊斯蘭教為國教,其教義是立法的基礎,埃米爾必須由穆巴拉克·薩巴赫後裔世襲。立法權由埃米爾和議會行使,埃米爾有權解散議會和推遲議會會期;行政權由埃米爾、首相和內閣大臣行使;司法權由法院在憲法規定範圍內以埃米爾名義行使;王儲的任命由埃米爾提名,議會通過;埃米爾任免首相,並根據首相提名任免內閣大臣等。國民議會為立法機構,一院制。其主要職能有:制定和通過國家的各項法令和法規;監督國家財政執行情況;行使各項政治權力,會由50名經全國選舉產生的議員和現任內閣大臣組成,每屆任期四年。政府由王儲兼首相和內閣大臣組成,負責執行國家的內外政策,向埃米爾負責。科威特內閣批准賦予婦女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法律修正案。

憲法

1962年11月12日正式頒布憲法。憲法規定,科是一個主權完整、獨立的阿拉伯國家;伊斯蘭教為國教,伊斯蘭教教法是立法的主要依據;埃米爾必須由穆巴拉克·薩巴赫家族後裔世襲;立法權由埃米爾和議會行使,埃米爾有權解散議會和推遲議會會期;行政權由埃米爾、首相和內閣大臣行使;司法權由法院在憲法規定範圍內以埃米爾名義行使;王儲由埃米爾提名,議會通過;埃米爾任免首相,並根據首相提名任免內閣大臣等。

議會

科威特國民議會於1963年1月23日成立,是立法機構,一院制。其主要職能有:制定和通過國家的各項法令和法規;監督國家財政執行情況;行使各項政治權力。議會通過的法案需經埃米爾批准才能生效,埃米爾有權否決或提請議會複議某項法案,但如議會仍以三分之二的多數通過或在以後某屆議會以簡單多數通過,該法案則自動生效。議會有權就政府的內外政策及有關事務向首相和內閣大臣提出質詢,要求其解釋有關情況;組成調查委員會對任何事務進行調查;自由表達其觀點和看法;通過對內閣大臣投不信任票罷免其職務;通過不與首相合作的決定等(在這種情況下,將由埃米爾選擇解散議會或解除首相的職務;如埃米爾解散議會後,新議會仍通過不與首相合作的決定,則首相自動被罷免)。

議會由50名經全國選舉產生的議員和現任內閣大臣組成,每屆任期四年。自1961年科舉行首屆議會選舉以來,迄今共舉行過10屆議會選舉。本屆議會於2003年7月5日選舉產生,親政府的部落議員在本屆議會中占有較大優勢,共獲24席,黨派背景的議員數量減少,其中自由獨立派3席、穆斯林兄弟會2席、薩拉夫派2席、科學薩拉夫派4席、什葉派1席,而獨立人士席位有所增加。議長:賈西姆·穆罕默德·胡拉菲(JASSEMMOHAMMADAl-KHOURAFI),1999年7月17日就任,2003年7月連任。

政府

首相和內閣大臣組成,負責執行國家的內外政策,向埃米爾負責。本屆內閣系科獨立後的第22屆內閣,於2006年2月9日組成,共有16名成員。主要成員有:首相:納賽爾·穆罕默德·艾哈邁德·薩巴赫(SHEIKHNASSERMUHAMMEDAL-AHMEDAL-SABAH);第一副首相兼內政與國防大臣:賈比爾·穆巴拉克·哈馬德·薩巴赫(SHEIKHJABERAL-MUBARAKAL-HAMADAL-SABAH);副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薩巴赫·薩利姆·薩巴赫(SHEIKHMOHAMMEDAL-SABAHAL-SALEMAL-SABAH);副首相兼內閣與議會事務國務大臣:穆罕默德·達伊夫拉·沙拉拉(MOHAMMEDDEIFALLAHSHARAR);能源大臣:艾哈邁德·法赫德·艾哈邁德·薩巴赫(SHEIKHAHMEDFAHADAL-AHMEDAL-SABAH);衛生大臣:艾哈邁德·阿卜杜拉·艾哈邁德·薩巴赫(SHEIKHAHMEDAL-ABDULLAHAL-AHMEDAL-SABAH)。

政黨

科禁止一切政黨活動。但海灣戰爭後,在科議會選舉中出現了幾個主要政治派別:

1、伊斯蘭憲章運動:1991年3月成立,為穆斯林兄弟會和傳統派組織,掌握許多金融和商業公司,財力雄厚。主張以溫和手段促使科成為更遵循伊斯蘭法的國家。

2、伊斯蘭聯盟:系什葉派組織,主張採取溫和的方式實施伊斯蘭法。

3、憲章聯盟:由商人富豪組成,多為科工商會會員。

4、民主論壇:1991年3月成立,成員多為知識分子,自稱是左派民族主義組織。強調人民權力,反對王室成員壟斷內閣職位,但不反對埃米爾世襲制。

5、自由獨立派:主張民主、自由和進行民主改革。成員主要是知識分子和文教、新聞界人士。

外交

科威特科威特外交

外交政策

奉行和平中立不結盟政策,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上同所有國家發展關係。強調應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國際間的爭端,致力於維護科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將維持對伊拉克制裁、尋求國際社會同情和保護作為其外交工作重點。與美等西方國家關係密切,並有美軍駐紮。積極維護阿拉伯國家團結,努力加強同伊斯蘭國家的聯繫,強調海灣合作委員會成員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裡的協調與合作,共同維護海灣地區的安全與穩定,主張與“大馬士革宣言”國在地區安全方面進行協調。在國際事務中,科主張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反對侵略擴張,認為聯合國應為維護世界的安全與和平發揮作用。主張解決第三世界債務問題。科是阿拉伯國家聯盟阿拉伯議會聯盟,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石油輸出國組織和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

與中國關係

1971年3月22日,科威特與中國建交。2004年7月,薩巴赫首相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兩國發表聯合新聞公報。

國際態度

科威特科威特

伊拉克問題:

科威特是伊拉克的鄰國,與伊有亡國之恨,視薩達姆政權為科安全和穩定的主要威脅,支持美、英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伊戰後,科率先承認伊臨時管理委員會,歡迎和支持其後組成的伊臨時政府和過渡政府,並接待伊一些政要訪科,2004年7月恢復了與伊的外交關係。科歡迎安理會關於伊拉克問題的1511號決議,認為有必要維護伊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支持制定結束美對伊占領時間表。科希望在相互信任、尊重聯合國決議和國際條約的基礎上與伊建立兄弟般的雙邊關係,願幫助伊人民擺脫苦難和進行戰後重建,並宣布向伊捐贈15億美元的援助。

中東和平問題

:科支持中東和平進程,認為“土地換和平”是公正解決巴以爭端的基礎,主張以色列應全面執行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有關決議,遵守同巴簽署的所有和平協定,從被占領土全面撤軍,停止改變耶城狀況和在被占領土建定居點等行徑,譴責以對巴人民的鎮壓和以“定點清除”方式殺害巴派別領導人,支持美國主導下的中東“路線圖”計畫,認為只有通過和平方式和直接對話才能解決巴以問題。

反恐問題:

科威特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完全支持國際社會為打擊恐怖主義並消除恐怖主義根源所做的努力,但反對將恐怖主義與特定的國家、民族或宗教掛鈎。科支持美打擊恐怖活動,並應美方要求向其提供反恐情報,同意美將負責指揮阿富汗行動的中央總部陸軍司令部從美本土移至科威特。

人權問題:

呼籲加強國際合作,確保聯合國憲章所規定的人權條款得到充分執行,認為各國政治、經濟等制度各有不同,但都應努力捍衛人權,使人類尊嚴得到保障,人民有言論自由權。

裁軍和無核化問題:

支持國際社會制止軍備競賽的各種努力,支持緩和世界各種爭端、熱點問題,特別是緩和中東、南亞、印支半島的緊張狀況。呼籲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採取切實有效措施,防止核武器擴散。呼籲國際社會努力使中東成為無核區並要求以色列加入核不擴散條約,歡迎已達成的有關消除化武和禁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禁止核試驗和核不擴散等條約。

聯合國改革

:認為聯合國現有機制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改革是大勢所趨。聯合國改革是整體改革,旨在加強聯合國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能力和作用,便於有效決策。聯合國大會安理會及其機構的改革都是聯合國改革的內容,僅僅關注增加安理會常任國不是科希望的結果。認為安理會擴大的原意不在於如何增加常任國。安理會應代表不同的宗教、民族和文化,以體現多樣性。支持阿拉伯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在安理會長期擁有席位。

經濟

科威特科威特海底氣田

科威特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現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968億桶,占世界儲量的10.8%,居世界第四位。南部的布爾乾油田為世界最大油田之一。天然氣儲量為1.498萬億立方米,占世界儲量的1.1%。石油是科威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和國民經濟的支柱,財政收入90%以上來自石油。其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占出口創匯的95%。

1978年產原油11,000萬噸(1991年為631.5萬噸),為世界主要產油國之一。除開採石油外,現正開採豐富的海底氣田。非石油生產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其中包括農、漁業0.4%,製造業13.3%,電氣、水0.1%,建築業2.7%,批發、零售6.3%,餐飲旅館業0.8%,運輸、倉儲和通訊4.6%,金融4%,保險0.2%,房地產和商務服務7.3%,社區社會服務22.4%等)。近年來,政府在重點發展石油、石化工業的同時,強調發展多種經濟,減輕對石油的依賴程度,不斷增加國外投資。工業以石油開採、冶煉和石油化工為主,其他工業有麵粉、建築材料、食品加工等。

科在OPEC中的出口配額為200萬桶/日,實際日產量為260萬桶。到2011年,科威特的原油日加工能力將從目前的93萬桶大幅提高到140萬桶。科威特的主要油田有大布爾乾油田,位於科威特東南部。大布爾乾油田是世界最大的砂岩油田,也是僅次於加瓦爾油田的世界第二大油田。科威特可耕地面積約14182公頃,只占全國面積的1%,無壤培植面積約156公頃。近年來,政府重視開發農業,但農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最高時只占1.1%。以生產蔬菜為主,農牧業產品主要依靠進口。漁業資源豐富,盛產大蝦石斑魚黃花魚。畜牧業主要飼養駱駝。對外貿易在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出口商品主要有石油天然氣化工產品,石油出口占出口總額的95%。進口商品有機械、運輸設備、工業製品、糧食和食品等。

資源

: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豐富。現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990億桶,占世界儲量的10%,居世界第四位。天然氣儲量為1.5萬億立方米,占世界儲量的1.1%。

科威特科威特工業

工業:

工業以石油開採、冶煉和石油化工為主。2003/2004年財政年度科石油收入為205億美元,占該財政年度總收入88.7%。2005年科日產石油約250萬桶。

農漁業

:可耕地面積約14182公傾,無土培植面積約156公傾。近年來,政府重視發展農業,但農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最高時只占1.1%。以生產蔬菜為主,農牧產品主要依靠進口。農牧業從業人口1.4萬,主要為外籍人。漁業資源豐富,盛產大蝦、石斑魚和黃花魚。年產量在1萬噸左右,產值約1300萬科威特第納爾。

交通運輸:

交通運輸十分發達。全國公路總長4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約300公里。汽車擁有量為96.8萬輛,其中私家車80萬輛。科威特有一座國際民用機場,兩座軍用機場。機場起降架次3.3萬次/年,客流量370萬人次/年,運貨量14萬噸/年。主要港口是舒威赫港舒艾巴港

教育

實行免費教育,全國國小、國中、高中均為四年制,國小和國中實行義務教育。全國現有各類學校1056所,其中公立學校613所,私立學校336所,其餘為成人教育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等。在校學生共46萬多,教師為3.7萬人。教育經費為國家預算的10%左右。政府重視掃盲,1982年頒布了義務掃盲法,建立了62個掃盲中心,文盲率已從1957年的54.5%降到2003年的6.46%。

軍事

科威特科威特
軍事兵力現役部隊1.55萬人。陸軍1.1萬人。編有3個裝甲旅、2個機械化步兵旅、1個偵察旅、1個炮兵旅、1個工兵旅、1個後備隊旅、1個阿米爾衛隊旅、1支特種部隊(正在組建中)、1個突擊營、1個高炮指揮部

主戰坦克:共368輛,其中M-84型75輛(另庫存有75輛),M-lA2型"酋長"218輛。步兵戰車:共450輛,其中BMP-2/-3型196輛、"沙漠武士"254輛。裝甲輸送車:共321輛,其中M-113A2型230輛、M-577型40輛、TH390"法赫德"40輛(庫存)、TPz-1"狐狸"11輛。火炮:共218門。其中,自行炮113門,包括155毫米M-109A3型23門、AU-F-1型18門(庫存)、F-3型18門、PLZ45型54門;多管火箭炮27門(300毫米"斯莫奇"9A52型);追擊炮共78門,包括81毫米60門、107毫米M-30型6門、RT-F1型12門。反坦克飛彈:118枚以上,其中"陶"式118枚(包括TOW-2型44枚、HMMWV型66枚、M-901型8枚),M47"龍"式若干枚。無坐力炮:84毫米約200門。地空飛彈:84枚。高炮:35毫米若干門。

海軍約2000人(含海岸警衛隊500人)。飛彈艇:10艘。登入艇:共6艘,其中機械化登入艇2艘、支援登入艇4艘。

空軍約2500人。飛機129架,其中作戰飛機80架、武裝直升機32架。

攻擊/戰鬥機:FA-18型39架(F/A-18-C型31架、F/A-18-D型8架),F-1CK(F-lC)/F-1BK(F-lB)“幻影”14架。防暴兼教練機:"圖卡諾人"16架以上,"霍克"MK64型11架。運輸機:L-100-30型3架、DC-9型1架。直升機:AS-332型4架、SA-330型9架。訓練/武裝直升機:SA-342型16架。武裝直升機:AH-64D型16架。

防空部隊編有15個連。

預備役部隊2.37萬人。

準軍事部隊國民警衛隊0.66萬人,編有1個裝甲營、1個特種兵營、3個預備役營、1個警察營,裝備裝甲偵察車20輛、裝甲輸送車92輛。海岸警衛隊500人,裝備掃雷艇/船30艘以上、海岸巡邏艇5艘、通用登入艇3艘。

兵役制度實行義務兵役制,義務兵服役期限2年(大學生1年),預備役期14年。

駐外兵力2005年5月1日,科威特外交大臣穆罕默德說,根據聯合國決議,科已決定派部隊參加聯合國在蘇丹南部的維和行動,以維護蘇丹的安全與穩定。隨後,蘇丹政府宣布,科威特計畫6月份派遣100至150名士兵參加聯合國在蘇丹的維和行動。外國駐軍美國英國德國在科威特駐軍約3萬人。據科威特媒體2005年12月21日報導,美國軍方將把科威特境內的多哈軍營交還科方。截至12月20日,美軍已將這座軍營中三分之二的人員和裝備撤往阿里夫堅軍營,其餘人員和裝備將於2006年撤出。(節選自《2006年世界軍事年鑑》

首都

科威特科威特城

科威特城(KuwaitCity)是科威特首都,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重要港口;也是波斯灣海上貿易的國際通道。位於波斯灣西岸,風光明媚、絢麗多姿,是阿拉伯半島一顆明珠。年最高氣溫55℃,最低8℃。面積80平方公里。人口38萬,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中70%以上屬遜尼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

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馬其頓王的艦隊東征後由印度洋經波斯灣回國,在現在科威特城的西岸建築了一些小城堡,這就是最初的科威特。18世紀中葉,科威特城從一個荒涼的村莊發展成有各種船隻往來的海港。1938年科威特發現石油,1946年開始開採。日益繁榮的石油經濟使國家面貌煥然一新,首都科威特城也得以迅速發展,20世紀50年代科威特城已初步成為一個現代化城市。1961年6月19日,科威特宣布獨立,成立了科威特國,並正式將科威特城定為首都。但伊拉克薩達姆政府對科威特獨立不予承認,堅持認為科威特是伊拉克領土的一部分。為此1991年爆發了“海灣戰爭”,最終美國領導的盟軍打敗了伊拉克,並且在科威特和周圍六個阿拉伯國家獲得了合法的駐軍基地。
市內到處都是具有伊斯蘭風格的高樓大廈,以國家元首辦公的劍宮法蒂瑪清真寺議會大廈新聞大樓電報大樓最為著名。造型美觀奇特的貯水箱和貯水塔是這裡最引人注目的建築設施,也是其他城市難以見到的景色。幾乎每家的屋頂上都有或方或圓的貯水箱;全市有幾十座貯水塔。科威特城最雄偉的是科威特大塔。大塔由3座造型各異的塔組成,高聳在市區東部岬角頂端的海灘上。右邊的主塔高187米,直徑32米,由上下相距40米的兩座球型建築串成,分別象徵地球月球。下方的大球除容納100萬加侖水外,還有一個可容納500人的餐廳和一個花園。花園內一年四季鮮花盛開,世界各地的名花在這裡爭奇鬥豔。

風雲人物

科威特薩巴赫
薩巴赫·艾哈邁德·賈比爾·薩巴赫(SABAHAL-AHMEDAL-JABERAL-SABAH),埃米爾。
生於1929年,曾任外交大臣,後兼任新聞、石油和內政大臣。
1992年10月-2003年7月任第一副首相兼外交大臣。2003年7月被任命為首相。
2006年1月25日繼任埃米爾。曾於1977年、1988年、1990年(8月和12月)和2004年訪華。努瓦夫·艾哈邁德·賈比爾·薩巴赫(SHEIKHNAWAFAL-AHMADAL-JABERAL-SABAH)。王儲。生於1937年,是薩巴赫 埃米爾的同父異母兄弟。
1962-1978年任哈瓦里省省長,1978-1988年,任內政大臣
1988-1991年,任國防大臣;
1991-1992年,任社會事務和勞工大臣,1994-2003年,任國民衛隊副司令(大臣級)。
2003-2006年,任第一副首相兼內政大臣。2006年2月被立為王儲。

納賽爾·穆罕默德·艾哈邁德·薩巴赫(NASSERMOHAMMADAL-AHMEDAL-SABAH),首相。生於1940年,是薩巴赫埃米爾的侄子。

1964年獲日內瓦大學政治經濟學學士學位。

1964-1979年,歷任科駐聯合國歐洲總部代表、駐伊朗大使、駐阿富汗大使。

1979-1985年,任新聞部次官。1985-1988年,任新聞大臣。

1988-1990年,任社會事務和勞工大臣。

1990-1991年,任外交及勞工事務國務大臣。

1991-2006年,任埃米爾宮廷事務大臣。2006年2月出任首相。

文化

風俗習慣

科威特科威特

風俗尊重科威特作為伊斯蘭教國家的信仰。

伊斯蘭教主要禁忌:禁酒和麻醉品,販賣者最高可判死刑;禁食豬肉和豬肉製品,禁用革製品;禁食死肉(非宰殺)和齋月期間禁止在公眾場合抽菸、飲水和進食,違者拘禁至月終為止;禁止西方保險品種如人身險和人壽險等。

迪瓦尼亞(TheDiwaniyah):迪瓦尼亞原意是“客廳”,是科威特居民開設的、貝都因男人與親朋好友聚會聊天的、單獨的帳篷或客廳,很早以來一直很時興,早期是漁民閒時交換魚情、天氣和家常生活的場所,現在流行經世濟民,針砭時弊和興務實業等熱點、焦點話題,類似研討會,已成為科威特社會商業和政治生活的核心。各家族迪瓦尼亞舉辦的時間,每周均在報上公布。除名流顯貴、女強人舉辦的迪瓦尼亞外,一般均無婦女參加。

飲食特色

科威特科威特

魚是科威特人的重要生活食用品,祖貝德魚最受他們的歡迎,並被認為是世界上味道最美的魚種這一。在科威特,許多家的牆上都掛有祖貝德魚的畫片,他們常以此來引為驕傲。他們很喜歡吃中餐。他們把中餐視為世界上最好的飯菜。他們用餐習慣席地而坐,用手抓飯吃。但近年來受外界的影響,很多人也使用起飯桌和椅子來。
科威特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①注重講究菜餚色香味美,注重菜餚質高最小。
②口味一般不喜太鹹,愛微酸、辣味。
③主食以米飯為主食,也吃蒸餃等麵食品。
④副食愛吃牛肉羊肉駱駝肉類肉及蛋類;蔬菜喜食西紅柿黃瓜南瓜、茄子、洋蔥、捲心菜、土豆等;調料愛用橄欖油丁香豆蔻鬱金粉芫荽等。
科威特美景科威特美景

⑤制對涼拌、燒、炒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然偏愛。

⑥中餐喜愛中國的清真菜川菜
⑦菜譜很欣賞酸味泡菜青燉牛肉乾炒牛肉絲香酥雞清燉雞爆荔枝炸茄夾雲片鴿蛋琥珀桃仁清蒸目魚段手抓羊肉、烤肉等風味菜餚。
⑧水酒喜歡喝茶中紅茶綠茶以及咖啡等飲料,凡含酒精的一切飲料均屬禁品。
⑨果品喜愛水果中的荔枝葡萄香蕉蘋果等;乾果愛吃核桃仁葡萄乾杏仁等。

禮儀

餐桌禮儀

科威特人多選擇飯店宴請外賓,吃的是西餐,如果要好的朋友則請到家中,用傳統飯菜招待。吃飯時,將準備的飯菜一次性上齊,賓主洗過手後,開始用手抓食物,待客的傳統飯菜有烤紅魚、烤羊肉、洋蔥炒米飯咖喱牛肉炒米飯三角包等。主人總是不時地將烤魚烤羊肉撕碎後放人客人面前的盤子裡,顯得異常親密友好。

科威特科威特

飯後,主人多要招待客人吃水果。科威特是沙漠國家,自然條件差,糧食、蔬菜、水果都要依賴進口,市場上價格一般比較貴,用水果招待,表示主人對待朋友的一番心意,客人即使吃得再飽,也要多少嘗一點,以領受主人的深情厚意。
客人起身告辭時,主人還要為客人舉行薰香告別儀式。主人遞上一盞銅製香爐,爐內的炭火燃燒著檀香木,冒著香噴噴的青煙,客人接過後,將香菸往自己懷裡扇幾下,回遞給主人。最後,主人拿出一杯香水,客人攤開手掌.主人往客人手掌里滴幾滴,客人將香水塗到臉上或脖子上,頓時渾身溢香。客人要再三誠懇地感謝主人的盛情款待,如果是第一次交往的朋友,可以說:“非常高興同您相識,希望我們相互間再有見面的機會。”“請代我向您全家人問好!”“歡迎您有機會到我家裡作客。”

客人離家時,主人總是要挽著客人胳膊,依依不捨地送到院門外,並要再一次握手、擁抱、親吻,客人也應握手、擁抱、親吻以回敬,最後相互道別。

商務禮儀
科威特科威特外交禮儀

科威特是政教合一的國家,政府積極參與伊斯蘭教活動,資助一些國家興建清真寺和文化中心。全國有100多座清真寺,現有的清真寺是居民的宗教和文化活動中心,平均不到1000人就有一座。目前還在大量修建清真寺,而且規模越來越大,裝飾更加華麗。宗教職業者地位很高。領取優厚的薪水,時常受到政府官員的接見。伊斯蘭教法很嚴,按傳統派伊斯蘭教學者的解釋,伊斯蘭教信徒不準喝酒,違者要嚴加懲處,飲酒或私通者,要當眾鞭打;偷盜者要斷其手指。現在科威特居民中,大約有6%的人信仰基督教,主要是僑民此地的歐洲人,還有部分黎巴嫩人、敘利亞人。少數人信仰印度教猶太教。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公元7世紀,科威特屬於阿拉伯帝國版圖,1871年為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所統治,1939年淪為英國的“保護國”。1961年6月19日宣布成為獨立的國家。西部有中立區,與沙烏地阿拉伯分別統治。現政府為君主立憲制,憲法於1962年11月16日生效。元首掌行政權,並任命內閣協助處理政務。國家元首由薩巴赫家族世襲,稱為埃米爾(原意為統治者),政府各部由統治家族中的一名謝赫任部長。國會成員50人,民選,任期4年。元首有權解散國會。首都科威特市(KuwaItCity),是重要港口,有國際航空站。石油是科威特的經濟命脈,國家財政收入的90%以上來自石油貿易。

科威特婦女一向很注重穿著,在不同場合穿不同衣服。女子隨年齡變化衣著也有變化。今天的科威特,從高級“賓士”轎車走出來一位頭戴頭巾頭箍,身穿白色大袍的官員或富商,手挽身著艷麗而時髦衣裙的太太的情景已屢見不鮮。按照科威特的商務禮俗,冬月往訪,宜穿保守式樣西裝。拜會政府機關或大公司須先訂約。和其他中東國家一樣,每次見面,至少得喝兩杯土耳其咖啡或兩份欽料。對方約會,往往不準時。科威特禁酒,有關酒的注意事項必須知曉。做生意時,銷售姿態宜低。宜持印有阿拉伯文對照之名片。

科威特有150~200家知名家族式貿易商,經銷各種工業品和消費品。科威特商人往往同時兼營進口、批發和零售。當地商人不高興接受你從沙烏地阿拉伯等鄰國派來的宙務代表。他們喜歡直接與製造商打交道。當地商人邀你赴宴,一定全是男性,帶個禮物去,但不要是送給有關他太太的。更不要詢問他太太、小孩的事。科威特的船旅館,在阿拉伯海灣地區名聞遐邇。它是利用早已退役的科威特古代商業大船改建而成的。經過潛心設計,改建的船旅館仍然保持古樸的特色。它坐落在景色秀麗的海濱,生意興隆,賓客如雲。

商務活動,最好於11月至翌年4月天氣較涼時前往,避免聖月往訪。當地假日年年不同,行前宜先查詢。當地飲水安全。

科威特人由於宗教的影響,青年男女的婚事亦多具宗教色彩。按照傳統的教俗,婚事必須由男女雙方的父輩包辦,由媒人說合而戍。婚禮通常要舉行10天,前7天在女家,後3天在男家,故有人稱之為“馬拉松式”的婚典。科威特人喜歡養鷹。由於當地氣候十分炎熱,一年只分冬夏兩季,冬季大約於12月份左右開始,可以持續兩個月或稍長一些時間,直至小草長出。從小草長出的夏季開始,科威特人的放鷹季節便開始了。這時,養鷹人帶上自己精心飼養的鷹離開城市。到南部沙漠,這些沙漠與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相連,伸延至阿聯。為了放鷹,科威特人越過國境是常有的事,不會被追究。鷹價錢昂貴,有的可高達3000科威特第納爾。因此,富有的人才能養鷹,有時,為了物色到上好的,他們不惜遠程旅行,到世界各地花重金購買。如果送給科威特人一隻好鷹,那可算是極為昂貴的禮物了。

科威特海關免稅香菸200支或雪茄50支,或菸草半磅。類嚴禁。各類貨幣出入無限制。計程車小費。飯店、旅店一般附加10%小費於賬單內。其他服務每次給50~100files小費。

傳媒

全國共有7家日報,其中阿拉伯文版5種:《輿論報》、《政治報》、《火炬報》、《祖國報》和《新聞報》;英文版有兩種:《科威特時報》和《阿拉伯時報》。各種雜誌56種,以上多為民辦。科威特通訊社系國家通訊社,建於1956年10月,1980年起用阿拉伯文、英文向國外發稿。科威特廣播電台建於1951年,用阿拉伯語、英語廣播。科威特電視台建於1962年12月,用4個頻道播放阿拉伯語和英語節目。還通過衛星接收站轉播埃及衛星電視節目。

其他

外僑之國

科威特科威特

科威特是阿拉伯半島上的一個富裕小國,人口總數183萬。有趣的是,科威特公民在自己的國家中竟是“少數民族”,只有68.2萬人,占人口總數的37.3%,而外僑卻有100多萬。這些外僑大多是移民來的勞工,其中44.8萬人是來自埃及的阿拉伯人,非阿拉伯人約57.6萬。

在科威特,許多賓館飯店都僱傭菲律賓姑娘做服務員,商店裡的售貨員多為印度、敘利亞黎巴嫩希臘亞美尼亞等國的人,而從事建築工作的則多為巴基斯坦孟加拉人。今日科威特已成為一個五光十色的多民族社會。
外籍勞動力作為移民大量流入,是由科威特經濟發展的需要所決定的。在“石油時代”到來之前,移民的流入量很有限。但隨著石油開採量的增加和當地工業的發展,對專家和熟練工人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因科威特本地人數量有限,科威特領導人意識到,如果不吸引外國勞工,縱使有巨大財力也無法迅速實現現代化。外來勞工招募最初是由外國石油公司來完成的,這決定了移民的民族構成。當時,它們在貝魯特、孟買和喀拉蚩開設代表處招募勞工並向科威特派遣,因此招募的外籍勞工多為敘利亞、黎巴嫩、印度和巴基斯坦人。科威特在獨立後更多吸引的是阿拉伯勞工,巴勒斯坦、約旦埃及人構成了移民的大多數。

因經濟需要而引發的第一次勞工移民是不加控制的。成千上萬的阿拉伯、伊朗、印度和巴基斯坦人為了掙大錢蜂擁而至。移民的大量流入也產生了不少社會問題,住房、學校和醫療機構都非常緊張。為此,70年代後期,特別是80年代,當石油價格下降而導致國家收入減少時,科威特政府曾試圖設法減少長期在科居住的移民,用亞洲國家,特別是那些遠離科威特並與之沒有任何歷史聯繫的國家的勞工來代替阿拉伯勞工。在此期間,不僅來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移民數量增加,而且斯里蘭卡菲律賓泰國韓國的移民也大量湧入。

科威特科威特美景

外國僑民在科威特有發財的機會,但也充滿辛酸和不如意。至今,移民中尚無一人能取得科威特國籍和得到科威特公民所能享受的待遇。據1962年的科威特憲法,只有其祖先自1920年起就在科定居的人才有資格成為享有充分權利的科威特公民。一但成為科威特公民,就意味著將擁有數不清的特權和福利。但目前科政府並不打算擴大這個獲得該國國籍及福利的圈子。

科威特曾不只一次提出用當地勞力代替外來勞動力的問題,但一直難以解決。原因之一是科威特本地人口數量有限,本地勞動力僅占勞動力總數的1/5。此外,大部分有勞動能力的青年人不僅在上學期間脫離勞動,從學校畢業後又多去政府機關或國有企業任職。而私營企業主更願意僱傭廉價的外國勞動力。

科威特政府現行的政策是要保持一定本國人口的比重以及本地和外國勞動力資源的平衡。它為此所採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改善國民的健康狀況並加強對婦女和兒童的保護。為增加本地幹部的人數,科政府還通過教育和職業培訓的多元化來完善教育體制,並在勞動力市場需求和高等學校招生之間建立直接聯繫。科當局還將採取一些非傳統的做法,比如說吸引婦女參與生產活動,以增加本地勞動力的數量。

奇特之處

科威特古陶罐形狀的飲水機
水比石油還金貴 造型奇特的科威特飲水機

在當今世界上,說水比石油還金貴,也許有人不相信,可對地處阿拉伯半島東北部的科威特來講,這卻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石油蘊藏豐富的科威特,除沿海地區有少部分平原外,其餘的國土全是浩瀚沙漠,淡水資源極度匱乏。
然而,像所有的阿拉伯兄弟一樣,從取水困難的遊牧時代開始,科威特人就用水罐盛滿清水放在帳房外,作為最珍貴的禮物,供遠方來客隨意飲用。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威特利用滾滾而來的石油美元,在全國人口最集中的首都科威特城城郊,興建了大型海水淡化工廠,並在王宮對面的海濱建起三座高聳入雲的大水塔,使科威特民眾從飲水困難中解脫出來。
即使如此,科威特人以水待客的古老傳統依然被保留下來,只不過現在的方式有所改變———科威特政府用現代化的飲水機,換掉了每家每戶門前擺放的原始陶罐。前不久,去科威特探親時,下車伊始便發現,不論是街頭還是巷尾,幾乎處處都擺放著造型各異的飲水機。

這些飲水機實際上是一台台有消毒過濾功能的自動化供水設備,通過管道連線上水龍頭。為保證衛生,防止疾病傳染,這些飲水機一律不配公用杯子,若正好口渴又沒帶喝水的杯子,就只能先把手洗淨,再用手去接水喝。

科威特城的飲水機造型豐富多彩,人們根據不同的環境將其裝飾成不同的式樣。既帶有濃 厚的阿拉伯色彩又彰顯現代氣息的飲水機,已成了科威特獨特的人文景觀。

在傳統的阿拉伯市場裡,飲水機是古陶罐形狀的;而那個高大的礦泉水瓶子,則是公共汽車站裡現代造型的飲水機;要是看到矗立街頭的飲水機被裝扮成古代糧倉和阿拉伯古堡的模樣,可千萬不要覺著奇怪,因為還有更新鮮的呢:都說“水火不相容”,可是這台飲水機偏偏就被做成了一盞馬燈的樣子,雖然不能點亮,但卻溫暖人心。

全球地雷最多的10個國家

據國外媒體報導,地雷是具有爭議性的東西,由於這些在戰爭中部署下的地雷在戰後仍然存在危險,它們會炸死炸傷百姓,數十年土地無法通行和使用。聯合國估計以目前的科學技術,清除世界上所有的地雷需要花費1100年的時間。
|

亞洲國家

東亞北亞東北亞中華人民共和國 | 日本 | 朝鮮 | 韓國 | 蒙古 | 俄羅斯1
東南亞緬甸 | 汶萊 | 高棉 | 東帝汶2 | 印度尼西亞2 | 寮國 | 馬來西亞 | 菲律賓 | 新加坡 | 泰國 | 越南
中亞哈薩克斯坦1| 吉爾吉斯斯坦 | 塔吉克斯坦 | 土庫曼斯坦 | 烏茲別克斯坦

西亞/西南亞

阿富汗 |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1 |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13| 巴林 | 賽普勒斯1 | 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14| 喬治亞1 | 阿布哈茲15 | 南奧塞梯共和國 1 6 | 伊朗 | 伊拉克 | 以色列 | 約旦 | 科威特 | 黎巴嫩 | 阿曼 | 巴勒斯坦國7 | 卡達 | 沙烏地阿拉伯 | 敘利亞 | 土耳其1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葉門 | 埃及8 | 希臘1
備註1.地跨亞、歐兩洲或被認為是歐洲國家。
2.地跨亞、大洋兩洲或被認為是大洋洲國家。
3.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未被聯合國和絕大多數國家承認。
4.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未被聯合國和絕大多數國家承認
5.阿布哈茲共和國未被聯合國和除俄羅斯、尼加拉瓜以外國家承認。
6.南奧塞梯共和國未被聯合國和除俄羅斯、尼加拉瓜以外國家承認。
7.巴勒斯坦國疆域未定且大部分領土被以色列占領。
8.地跨亞、非兩洲或被認為是非洲國家。

科威特行政區劃

阿拉伯國家首都

阿拉伯國家包括埃及、敘利亞、蘇丹、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伊拉克、約旦、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葉門、科威特、卡達、巴林、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索馬里、吉布地、茅利塔尼亞等亞非國家,總面積約140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總數約1.5億。

阿拉伯世界

伊斯蘭會議組織(OIC)

不結盟運動成員國及觀察員

成員國 阿富汗 | 阿爾及利亞 | 安哥拉 | 巴哈馬 | 巴林 | 孟加拉國 | 巴貝多 | 白俄羅斯 | 貝里斯 | 貝寧 | 不丹 | 玻利維亞 | 波札那 | 汶萊 | 布吉納法索 | 蒲隆地 | 高棉 | 喀麥隆 | 維德角 | 中非共和國 | 查德 | 智利 | 哥倫比亞 | 葛摩 | 剛果 | 象牙海岸 | 古巴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吉布地 | 多米尼加共和國 | 厄瓜多 | 埃及 | 赤道幾內亞 | 厄利垂亞 | 衣索比亞 | 加彭 | 甘比亞 | 加納 | 格瑞那達 | 瓜地馬拉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索 | 蓋亞那 | 宏都拉斯 | 印度 | 印度尼西亞 | 伊朗 | 牙買加 | 約旦 | 肯亞 | 科威特 | 寮國 | 黎巴嫩 | 賴索托 | 賴比瑞亞 | 利比亞 | 馬達加斯加 | 馬拉威 | 馬來西亞 | 馬爾地夫 | 馬里 | 茅利塔尼亞 | 模里西斯 | 蒙古 | 摩洛哥 | 莫三比克 | 緬甸 | 納米比亞 | 尼泊爾 | 尼加拉瓜 | 尼日 | 奈及利亞 | 朝鮮 | 阿曼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 | 巴拿馬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秘魯 | 菲律賓 | 卡達 | 盧安達 | 聖露西亞 |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沙烏地阿拉伯 | 塞內加爾 | 塞席爾 | 獅子山 | 新加坡 | 索馬里 | 南非 | 斯里蘭卡 | 蘇丹 | 蘇利南 | 史瓦濟蘭 | 敘利亞 | 坦尚尼亞 | 泰國 | 東帝汶| 多哥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突尼西亞 | 土庫曼斯坦 | 烏干達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烏茲別克斯坦 | 萬那杜 | 委內瑞拉 | 越南 | 葉門 | 尚比亞 | 辛巴威
觀察員
國家 安提瓜和巴布達 |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 | 波赫 | 巴西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哥斯大黎加 | 克羅埃西亞 | 賽普勒斯 | 多米尼加 | 薩爾瓦多 | 哈薩克斯坦 | 吉爾吉斯斯坦 | 墨西哥 | 黑山 | 塞爾維亞 | 烏克蘭 | 烏拉圭
組織 非洲聯盟 | 阿拉伯國家聯盟 | 聯合國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成員國

名稱地區國名加入時間備註
成員國中東 伊朗 1960年9月創始成員國
成員國中東 伊拉克1960年9月創始成員國
成員國中東 科威特1960年9月創始成員國
成員國中東 沙烏地阿拉伯1960年9月創始成員國
成員國中東 卡達1961年12月
成員國中東阿拉伯聯合酋長國1967年11月
成員國南美洲委內瑞拉 1960年9月創始成員國
成員國南美洲厄瓜多2007年1月1973年加入,1992年退出, 2007年重新加入
成員國非洲 利比亞1962年12月
成員國非洲阿爾及利亞1969年7月
成員國非洲奈及利亞1971年7月
成員國非洲安哥拉2007年1月
前成員國非洲加彭1975年-1995年1994年至1995年間退出。
前成員國亞洲印度尼西亞1962年-2008年2008年9月,暫時終止印度尼西亞的成員國資格。
觀察員國非洲蘇丹
觀察員國南美洲玻利維亞
觀察員國南美洲巴西

阿拉伯國家聯盟 – جامعة الدول العربية‎

歐佩克成員國

歐佩克標識 歐佩克標識
石油輸出國組織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 OPEC) ,簡稱“歐佩克”。 歐佩克共有12個成員國(括弧內為加入歐佩克的時間),它們是:
歐佩克成員國 歐佩克成員國
阿爾及利亞(1969年)、印度尼西亞(1962年)、伊朗(1960年)、伊拉克(1960 年)、科威特(1960年)、利比亞(1962年)、奈及利亞(1971年)、卡達( 1961年)、沙烏地阿拉伯(1960年)、阿拉伯聯合酋長國(1967年)和委內瑞拉( 1960年)、安哥拉(2007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