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

伊拉克

伊拉克(Republic of Iraq)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與它接壤的國家眾多,在南方是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北方是土耳其,西北是敘利亞,伊朗和約旦各位於其東西兩側。阿拉伯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73%,庫德人約占21%。該國穆斯林約占人口的95%,其中什葉派穆斯林占54.5%、遜尼派穆斯林占40.5%。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北部庫爾德地區的官方語言是庫爾德語,東部地區有些居民講波斯語。 伊拉克Republic of Iraq所在的地區在歷史上曾被稱為美索不達米亞,是人類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之一。石油工業是伊拉克的經濟支柱,原油儲量排名世界第四,僅次於委內瑞拉、 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 2015年2月5日,鑒於伊首都巴格達安全局勢好轉,決定於7日開始解除巴格達長達數年的宵禁。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伊拉克有悠久的歷史,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公元前4700就出現了城邦國家,美索不達米亞的北部古稱亞述,南部為巴比倫尼亞,而巴比倫尼亞北部叫阿卡德,南部為蘇美爾。公元前2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先後建立阿卡德王國、烏爾帝國、被譽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550年為波斯帝國所滅。公元7世紀時被阿拉伯帝國吞併。16世紀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

1920年淪為英國“委任統治區”。1921年8月宣布獨立,成立伊拉克王國, 在英國保護下建立費薩爾王朝。1932年獲得完全獨立。1958年7月14日以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費薩爾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國。

1963年2月8日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推翻卡塞姆,建立以該黨為主的政權,但由黨外人士阿里夫任總統。1968年7月17日,以艾哈邁德·哈桑·貝克爾為首的復興黨軍官集團聯合阿卜杜勒·拉扎克·納伊夫青年軍官集團推翻了阿里夫,復興黨再度掌權,推行阿拉伯“統一、自由、社會主義”的綱領,貝克爾出任總統。

1979年7月貝克爾因病辭職,復興黨人薩達姆·海珊接任總統。1980年伊拉克因同伊朗邊界糾紛發動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

1990年,伊拉克人侵科威特引發海灣戰爭,受到聯合國制裁。

2003年3月 20日,美、英等國單方面發動伊拉克戰爭。4月9日,美軍攻占巴格達,薩達姆政權被推翻。5月1日,美國總統布希宣布伊拉克主要戰事結束。2011 年12月20日,美國實現從伊拉克的完全撤軍。

行政區劃

主要劃分

全國分18個省,省下設縣、鄉、村;首都是巴格達。

18個省是:安巴爾省(anbar)、埃爾比勒省(arbil)、巴比倫(babil)、穆薩納省(muthanna)、巴格達省(baghdad)、納賈夫省(najaf)、巴斯拉省(basra)、尼尼微省(neineva)、濟卡爾省(dhiqar)、卡迪西亞省(qadisiya)、迪亞拉省(diyala) 、薩拉赫丁(salahuddin)、杜胡克省(dohuk)、蘇萊曼尼亞省(sulaymaniya) 、卡爾巴拉省(karbala) 、塔米姆省(tameem)、米桑省(misan)、瓦西特省(wasit)。

重要城市

巴格達

巴格達是伊拉克首都,全國最大城市和經濟、文化、交通中心,重要的國際航空站。人口535萬。有煉油、鋼鐵、水泥、紡織、皮革、捲菸、食品等工業部門。市內穆斯坦西里耶書院始建於1227年,曾是阿拉伯世界最高學府之一。巴格達位於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中部,其古波斯語意為“神賜的地方”。4000多年前即為重鎮。公元762年成為阿拉伯帝國的都城。在長達數個世紀中,它是西亞、中東地區經濟、貿易、文化、交通的中心。此間幾經興廢。

巴斯拉

巴斯拉有伊拉克最大海港,可同時停泊20多艘萬噸以上海輪。有大煉油廠,郊區是椰棗主要產地。輸出石油和椰棗。市南郊建有烏姆蓋斯爾深水港。重要國際航空站。歷史悠久,《天方夜談》中的航海家辛伯達週遊世界就是從這裡出發的。

阿韋爾沼澤地

阿韋爾沼澤地位於伊拉克的南部,有一系列的湖泊。這裡煙波浩森、魚鳥騰越,古老的紙沙草高達3米。人們用古老的方法編築蘆葦房屋,蘆葦房成百上千,形成村鎮。

巴比倫

巴比倫世界著名占城遺址和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其名意為“神之門”。古巴比倫城規模宏偉壯美,出土有世界卜第一部法典《漢穆拉比法典》,現在已恢復了寧馬克神廟、仿古巴比倫城等古蹟。

人口民族

伊拉克庫德人伊拉克庫德人

伊拉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民族和宗教問題錯綜複雜。在這個以阿拉伯人為主的多民族國家裡,生活著約3258萬(2014年4月)伊拉克人,其中阿拉伯族占78%(什葉派占60%,遜尼派占18%),庫德族占18%,其餘為亞塞拜然人、亞美尼亞人等,巴格達人口約為575萬,北部城市摩蘇爾、埃爾比勒、蘇萊 曼尼亞及南部城市巴斯拉也是人口分布比較集中的城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伊拉克伊拉克

伊拉克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國土面積約43.7萬平方公里(包括924平方公里水域和伊拉克、沙特中立區伊拉克部分3522平方公里)。北接土耳其,東鄰伊朗,西毗敘利亞、約旦,南連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東南瀕波斯灣。

伊拉克出海口僅在東南端位於波斯灣頭的一小段海岸。海岸線長60公里。領海寬度為12海里。西南為阿拉伯高原的部分,向 東部平原傾斜;東北部有庫爾德山地,西部是沙漠地帶。

地形

伊拉克東北部有庫爾德山地,西部是沙漠地帶,高原與山地間有占國土大部分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絕大部分海拔不足百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東南貫穿全境,兩河在庫爾納匯合為夏台阿拉伯河,注入波斯灣。平原南部地勢低洼,多湖泊與沼澤。平原以東為扎格羅斯山系的西部邊緣。西南部為阿拉伯高原的一部分,分布有敘利亞沙漠。

氣候

伊拉克夏季最高氣溫高達50攝氏度以上,冬季最低氣溫為0攝氏度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由南至北為100至500毫米,北部山區達700毫米。伊拉克常年刮西北風,冬季涼爽、多雨,空氣潮濕,夏季炎熱乾燥,道都巴格達市夏季七、八月溫度45攝氏度左右,冬季一月溫度為4攝氏度。每年六至九月為最乾燥的季節,月平均降雨量為1毫米。最濕潤的季節在三月,平均降雨量為28毫米。

自然資源

伊拉克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石油、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石油工業是經濟主要支柱。2010年10月伊拉克石油部長稱已探明儲量1431億桶,在 歐佩克和世界已探明石油總儲量中分別占12.0%和9.8%,位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氣已探明儲量3.17萬億立方米,占世界已探明總儲量的1.7%,居世界第十位。磷酸鹽儲量約100億噸。

軍事

概況

2003年5月,美國在推翻薩達姆政權後,宣布解散伊拉克前政府軍。同年6月,美國開始著手組建新的伊拉克安全部隊。這支由國民衛隊、警察部隊、反恐部隊、海岸警衛隊和空軍部隊組成的伊拉克新軍從成立之初即被美國寄予厚望。但在2004年的費盧傑戰役中,伊拉克新軍首次亮相併配合美軍作戰。

伊拉克軍隊普遍只有輕型裝備,在對付包括路邊炸彈和自殺式炸彈等各類襲擊時常常損失嚴重。其使用的武器要么來自薩達姆時期,要么來自2003年伊拉克戰爭結束後一些東歐國家捐贈的俄制武器。儘管美軍也向伊拉克軍隊提供了一些新裝備,但其總體上,武器裝備匱乏落後、作戰經驗欠缺的狀況並未根本改變。

在美國的幫助下,伊拉克安全部隊已經從一支自由渙散、毫無戰鬥力的軍隊逐漸成長為一支職業軍事力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也正是因為如此,伊拉克軍隊在包括情報、空中支援、醫療以及後勤等方面十分依賴美軍,有時甚至到了離開美軍都不知該如何行動的地步。

軍種

伊拉克軍隊以陸軍為主,還有小規模的海軍和空軍,主要任務是打擊非法武裝和恐怖攻擊活動。伊拉克警察部隊以執行打擊恐怖攻擊活動任務為主,但以後將逐漸轉向維持地方治安、調查偵破刑事案件等方面。

軍力

新組建的伊拉克安全部隊包括軍隊和警察,分別隸屬國防部和內政部,至2007年底共有約57萬人(軍隊21萬人,警察36萬人)。

概況

國名

首都巴格達首都巴格達

伊拉克共和國(英文:RepublicofIraq,阿拉伯文:جمهوريةعراق),簡稱伊拉克。古代的巴比倫大致在當今的伊拉克共和國版圖內。代碼:IRQ。

政治

拉克名義上是民主的共和國政體。實際上直至2003年前都是由復興黨控制的專制體制,特別是薩達姆成為總統之後。在上一次總統選舉中,薩達姆獲得了99%以上的選票;而他是唯一的候選人。伊拉克議會為一院制,稱為國民議會或“Majlisal-Watani”,擁有250個議席,議員任期四年。

2003年薩達姆·海珊政權被推翻後,伊拉克開始政權重建工作。2005年5月3日,在美國的占領下,伊拉克過渡政府正式宣誓就職。

政黨

(1)伊拉克最高伊斯蘭委員會:1982年11月在伊朗德黑蘭成立,是伊拉克什葉派組織中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一個。2009年9月,什葉派領導人阿卜杜勒·阿齊茲·哈基姆之子阿馬爾·哈基姆擔任該黨新任領導人。

(2)達瓦黨:意為“號召黨”,其前身是1957年由穆罕默德·巴基爾·薩德爾創建的法蒂瑪黨,1974年改為現名。薩德爾派與伊拉克政治進程薩德爾:亂局梟雄。

(3)庫爾德斯坦民主黨:簡稱“庫民黨”,是伊拉克庫德人第一大政黨,其前身為庫爾德民主黨巴爾扎尼派。現任主席為馬蘇德·巴爾扎尼。

(4)庫爾德斯坦愛國聯盟:簡稱“庫愛 盟”,是伊拉克庫德人第二大政黨,其前身為庫爾德民主黨塔拉巴尼派。

外交

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是阿拉伯國家聯盟、阿拉伯議會聯盟、石油輸出國組織和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

伊拉克戰爭後,伊拉克奉行積極務實的外交政策,重視發展同大國關係,特別是同美、英的關係;尋求同周邊國家開展合作,為國內穩定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努力爭取國際社會為伊拉克戰後重建提供幫助。

2004年6月28日,科威特恢復與伊拉克的外交關係,美國與伊拉克恢復外交關係。目前(2009年),伊拉克已與中、美、俄、英、法、德、沙特、敘利亞等77個國家恢復或建立了外交關係,並恢復了在阿拉伯國家聯盟、伊斯蘭會議組織、聯合國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等地區和國際組織內的活動。

與中國關係

1959年8月25日中伊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2004年3月,伊拉克臨時管理委員會主席穆罕默德·巴赫爾·烏魯姆來華訪問。2007年6月,塔拉巴尼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他是中伊11958年建交以來首位訪華的伊拉克總統。2011年7月,馬利基總理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國旗

伊拉克伊拉克
伊拉克國旗為長方形,長寬之比為3:2。旗面由紅白黑三個平行長方形組成。白色中間有三顆綠色五角星,其間用阿拉伯文寫著“真主至高無上”四種顏色是泛阿拉伯顏色,分別代表穆罕默德後代的四個王朝。此外紅色代表勇猛和革命,白色象徵宏大和和平,黑色象徵聖戰勝利和石油,綠色象徵土地。三顆星象徵統一,自由,社會主義。

2008年1月12日,根據一項於12日提交給伊拉克議會的法案,伊拉克新國旗將刪除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在國旗上的手寫體,並更換為印刷體,國旗上三顆星星的象徵含義也將發生改變,改為和平、寬容和正義。

2008年1月22日,伊拉克議會通過有效期一年的修改國旗的臨時法案,將旗上代表復興黨口號的3顆綠星除去。

國徽

伊拉克國旗伊拉克國旗

伊拉克國徽大體框架形成於1965年,2008年進行了部分修改。伊拉克國徽國徽上的薩拉丁雄鷹是12世紀伊斯蘭聖戰中領導穆斯林抗擊十字軍東征的庫德族領袖的紀念物。雄鷹昂首挺胸,舒展雙翅,勇猛雄壯,英勇不屈,在阿拉伯世界中代表了崇高、勇敢和強悍,也像征人類歷史上最早期文明之一的巴比倫文明。胸部有一枚國旗圖案的盾徽,暗示著祖國永在伊拉克人心中。國徽基部綠色飾匾上用阿拉伯文寫著國名:“伊拉克共和國”。

國花

紅玫瑰的花徑16cm×5cm。花瓣6~8輪,邊緣淺齒裂;基部具深紫色暈;花梗較硬,花朵直上。中花品種。侏型中高,直立。枝較粗,‘年生枝節,中型長葉,較密;總葉柄長約12cm;斜伸小葉長橢圓形,端漸尖,葉面綠色。生長勢強,成花率高,分枝多,萌櫱枝多。

地理

伊拉克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北接土耳其,東鄰伊朗,西毗敘利亞、約旦,南連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東南瀕波斯灣。

伊拉克的大部分國土都是沙漠。但位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的地區宜於農耕,物產豐富。兩條大河每年將7千萬立方米的泥沙送入河口三角洲地區。伊拉克東南部有海岸線與波斯灣相接。臨海地區和阿拉伯河沿岸都曾是沼澤濕地,但很多濕地在1990年代被排乾。伊拉克的北部主要是山地,最高點為HajiIbrahim,海拔3600米。

當地氣候為熱帶沙漠氣候,冬季涼爽,夏季乾熱晴朗。北部山區冬季氣溫較低,偶爾會有大雪,甚至會由此引起水災。首都巴格達位於國家的中部,底格里斯河穿城而過。其他主要城市包括南部的巴斯拉和北部的摩蘇爾。

人口

伊拉克北部的庫德人伊拉克北部的庫德人

伊拉克人口於2013年估計約31,858,481人,於1878年時僅約200萬人,大約75%的伊拉克居民為阿拉伯人;居住在北部山區和東北部的庫德人是另一個主要民族,占總人口大約15%-20%;其他少數民族包括:亞述人,亞美尼亞人,土庫曼人,高加索人和波斯人等,組成了5%的伊拉克人口。阿拉伯語是國家的官方語言。庫爾德語則在北方廣泛使用。現代阿拉米語則在亞述人聚集區內使用。

在伊拉克,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大部分都屬於什葉派。遜尼派穆斯林在人口中也占很大比例。大多數庫德人是遜尼派穆斯林,但他們的語言服裝習俗都與阿拉伯人不同。

伊拉克有許多東儀的基督徒,分屬於東方亞述教會、迦勒底天主教會、敘利亞正教會、敘利亞天主教會和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等各個東方基督教派,其人口一度非常可觀。但自從2003年美軍占領伊拉克以後,伊拉克安全局勢不斷惡化,大量亞述基督徒被迫離開伊拉克,逃往鄰國或西方國家,導致伊拉克基督徒人口銳減。現在伊拉克的基督徒人口僅為60萬左右了。

此外,伊拉克北部還有雅茲迪教派(Yazidi)、沙巴克教派(Shabak)和阿里哈克教派(Ahl-eHaqq或Yarsan),伊拉克南部還有曼達教(Mandaeism)。這些宗教少數派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以後處境不斷惡化,大量信徒逃離伊拉克。尤其是伊拉克南部的曼達教徒(Mandaean),在伊戰以後其大多數人口逃到了伊朗西南部的胡澤斯坦地區。

行政區劃

全國分18個省,省下設縣、鄉、村。18個省是:安巴爾(anbar) 、埃爾比勒(arbil)、巴比倫(babil)、穆薩納(muthanna)、巴格達(baghdad)、納傑夫(najaf)、巴斯拉(basrah)、尼尼微(neineva)、濟加爾(dhi QAR)、卡迪西亞(qadisiyah)、迪亞拉(diyala) 、薩拉赫丁(salahuddin)、杜胡克(dohuk)、蘇萊曼尼亞(sulaymaniyah) 、卡爾巴拉(karbala) 、塔米姆(tameem)、米桑(misan)、瓦西特(wasit)。

省名 Muhafazat 面積(km2) 省會
安巴爾 Al-Anbār 1,023,736 138,501 拉馬迪 Ar-Ramādī
巴斯拉 Al-Basrah 1,556,445 19,070 巴斯拉 Al-Basrah
穆薩納 Al-Muthannā 436,825 51,740 塞馬沃 As-Samāwah
卡迪西亞 Al-Qādisiyah 751,331 8,153 迪瓦尼耶 Ad-Dīwānīyah
納傑夫 An-Najaf 775,042 28,824 納傑夫 An-Najaf
蘇萊曼尼亞 As-Sulaymānīyah 1,362,739 17,023 蘇萊曼尼亞 As-Sulaymānīyah
塔米姆 At-Ta'mīn 753,171 753,171 10,282 基爾庫克 Kirkūk
巴比倫 Bābil [Babylon] 1,181,751 6,468 希拉 Al-Hillah
巴格達 Baghdād 5,423,964 734 巴格達 Baghdād
杜胡克 Dahūk 402,970 6,553 杜胡克 Dahūk
濟加爾 Dhī Qār 1,184,796 12,900 納西里耶 An-Nāsirīyah
迪亞拉 Diyālā 1,135,223 19,076 巴古拜 Ba'qūbah
埃爾比勒 Irbīl 1,095,992 14,471 埃爾比勒 Irbīl
卡爾巴拉 Karbalā' 594,235 5,034 卡爾巴拉 Karbalā'
米桑 Maysān 637,126 16,072 阿馬拉 Al-'Amārah
尼尼微 Nīnawā [Nineveh] 2,042,852 37,323 摩蘇爾 Al-Mawsil
薩拉赫丁 Salāh ad-Dīn 904,432 24,751 提克里特 Tikrīt
瓦西特 Wasit 783,614 17,153 庫特 Al-Kūt

經濟

工業

工業主要有石油開採、提煉和天然氣開採。油氣產業在國民 經濟中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為伊拉克支柱產業。伊拉克於1973年實現了石油工業的國有化。兩伊戰爭結束到海灣戰爭之前,伊拉克平均日產原油350萬桶,最高時達450萬桶。

伊拉克70%的天然氣屬於石油伴生氣,主要產於北部基爾庫克油田和 南部魯邁拉油田。伊拉克有9個集氣站,日處理天然氣0.42億立方米。天 然氣通過管道輸送至位於祖拜爾和巴斯拉的液化處理站經液化供出口。北部油區通過油管在黎巴嫩、敘利亞與土耳其的地中海港口輸出原油,南部 油田通過油管至沙烏地阿拉伯的紅海岸延布油港輸出原油。伊拉克有煉油與石油化工以及紡織、食品、菸草等工業。

由於兩伊戰爭、海灣戰爭以及國際社會對伊拉克實施全面制裁,其石 油設施遭到嚴重破壞,經濟基礎設施也基本陷於癱疾。石油工業逐步走上正軌,石油產量及出口量穩步增長。2011年,伊拉克原油日產量 260萬桶,日出口量217萬桶,2012年伊拉克原油日產量約290萬桶,日出口量260萬桶。2013年伊拉克原油日產量約為300萬桶,日出口量240萬桶。

農牧業

農牧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兩河平原的灌溉農業 已有數千年歷史。主要農產品有小麥、黑麥、大麥、稻米、棉花、菸草、 溫帶水果與椰棗等。椰棗輸出量居世界首位。畜牧業偏重在東北部地區, 養殖牛、羊、驢、馬,西南部乾旱高原上有遊牧業。

伊拉克的可耕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27.6%,農業用地嚴重依賴地表水,主要集中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農業 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3,糧食不能自給。全國有椰棗樹3300餘萬株,平均年產椰棗約630萬噸。

旅遊業

伊拉克主要旅遊點有烏爾城(公元前2060年)遺址、亞述帝國(公元前910年)遺蹟和哈特爾城(俗名“太陽城”)遺址,位於巴格達西南90公里處的巴比倫是世界著名的古城遺址,盛傳的“空中花園”被 列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此外,底格里斯河沿岸的塞琉西亞、尼姆路德等,均是伊拉克著名古城名勝。

對外貿易

主要出口原油、天然氣、椰棗、化肥等,進口各種生產 資料、糧食等生活必需品。2012年伊拉克出口額882.7億美元,其中原油 出口超過80%,進口額568.9億美元。

文化

信仰

居民中95%以上信奉伊斯蘭教,其中什葉派穆斯林占54.5%、遜尼派穆斯林占40.5%,遜尼派穆斯林統治什葉派穆斯林。其鄰國伊朗則是什葉派穆斯林統治遜尼派穆斯林。支持北部的庫德人也信仰伊斯蘭教,他們多屬遜尼派,只有少數人信奉基督教或猶太教。

習俗

伊拉克人的餐桌上一般是看不見刀、叉、勺等餐具的,只有水杯、盤子等食具,他們習慣以右手抓飯入口。他們習慣食用熟透的菜餚,略有生口就不吃。伊拉克不像其他阿拉伯國家那樣,在那裡可以買到酒類飲料。伊拉克人不吃豬肉,伊拉克南部的什葉派穆斯林不吃兔肉。伊拉克人忌諱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他們視左手為骯髒之手,認為用骯髒之手來傳遞東西或食物,實際上是對人的一種污辱。他們忌諱客人赴宴餐畢不及時洗手告辭,認為飯店拖延或遲遲不走為貪吃和不禮貌的表現。

在伊拉克,南部各地的婦女大都穿黑色大袍,在什葉派的聖地,女伊斯蘭教徒不準穿戴西方服飾。到處可以看到穆斯林嚴格遵守伊斯蘭教傳統。 許多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被規定為國家節日,其間國家機關全部停止工作。

在伊拉克,綠色代表伊斯蘭教,黑色用於喪色。對三種色彩含有特殊意味,即客運行業用紅色作代表,警車用灰色作代表,喪事用黑色作代表。綠色是阿拉伯人喜愛的顏色。國旗的橄欖綠,在商業上是禁止使用的。這個國家有個民族叫亞茲迪人,是拜火教徒,因此對孔雀頂禮膜拜,他們甚至不吃公雞, 因為公雞像孔雀。他們認為魔鬼不喜歡藍色,藍色不吉利,伊拉克人忌諱藍色。禁忌以豬、熊貓、六角星做圖案。“13”為禁忌數字。

節日

真主誕生日(伊斯蘭教曆1月1日,放假1天)、穆斯林新年(伊斯蘭教曆2月17日,放假1天)、建軍節(公曆1月6日,放假1天)、 國慶節(公曆4月9日,薩達姆垮台日,放假1天)、五一勞動節(公曆5 月1日,放假1天)、開齋節(放假3天,每年根據伊斯蘭教曆確定,如2013 年,7月10日始為齋月,8月9日至11日為開齋節;宰牲節(放假4天,根 據伊斯蘭教曆確定,一般開齋節後40天為宰牲節);還有什葉派的阿舒拉節,一般放假一周。

音樂

伊拉克古典音樂木卡姆伊拉克古典音樂木卡姆

伊拉克地處美索不達米亞,是世界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從南部地區古蘇美爾人的王家墓地中發掘出來的公元前2000年烏爾時代的豎琴,以及從公元前800年左右亞述遺蹟中發現的泥板書上的楔形文樂譜,都說明伊拉克有著悠久的音樂文化傳統。

伊拉克的古典音樂屬阿拉伯古典音樂範疇,樂曲的結構也以木卡姆(調式)為基礎。常用的木卡姆有:伊卜拉欣、馬赫穆德、杜卡赫、拉斯特等。19 世紀中葉,伊拉克音樂家對本國的木卡姆即興曲加以整理,組合成套,形成了流行伊拉克的木卡姆套曲。傳統歌曲以即興演唱為主,歌唱家還使用豐富的裝飾音來自由地修飾鏇律。伊拉克的主要樂器有弦樂器烏德、交扎、卡龍、拉巴布、桑圖爾和坦布爾等;管樂器有納伊、米茲瑪爾、祖爾納和米特巴季等;打擊樂器有達夫和代爾布卡鼓等。民間器樂形式主要是合奏和為聲樂伴奏。古典音樂的器樂形式需遵從固有的傳統和演奏規則;獨奏帶有即興性。

20世紀以來,隨著伊拉克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音樂發生了較大變化。西方音樂在伊拉克的流傳越來越廣,許多人到歐美學習音樂,並運用西方音樂的創作技巧來創作本民族的音樂。同時,在伊拉克還成立了國家交響樂團。

飲食

伊拉克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1、注重講究菜餚鮮嫩,香味濃郁,注重飯菜要質高量小。

2、口 一般口味喜濃烈,偏愛辣味。

3、主食以饢為主食,愛吃甜點心。

4、副食愛吃牛肉、羊肉、魚、雞、鴨等;也喜歡土豆、甜菜、捲心菜、黃瓜、西紅柿、洋蔥等蔬菜。

5、調料愛用糖、胡椒粉、蔥、橄欖油等。

6、製法對煎、烤、炸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

7、中餐喜愛中國的清真菜。

8、菜譜什錦拼盤、炸八塊、手抓羊肉、香酥雞、乾燒牛肉絲、炒山芋、掛烤鴨子、番茄牛肉排等。

9、飲料愛吃雪糕,喜歡喝紅茶,慣用精巧的小壺煮,然後加上糖。有些人也喜歡喝啤酒。

10、果品愛吃桃、西瓜、哈密瓜、橄欖和香蕉等;乾果樂於品嘗蜜棗、杏仁和葡萄乾等。

伊拉克象大多數阿拉伯國家一樣,主要的食物是大米,最廣泛的食譜是炒飯。當然,也喜歡吃白麵包。伊拉克家家戶戶都會醃一大罐橄欖,每頓飯之前都嚼上幾個。

伊拉克人不太愛吃青菜,最常見的是黃瓜和西紅柿,一般是切碎了加點橄欖油和檸檬汁生吃。有時候直接把青菜稍微烤一烤就可以吃了。習慣把棗汁和牛奶、羊奶混在一起食用,並視之為美味佳肴。許多傳統菜餚非常接近敘利亞和黎巴嫩菜餚,如烤綿羊肉、烤羊肉串以及某些在爐膛中制的炸肉。伊拉克菜餚具有較濃烈的味道,使用很多辣椒、蔥、蒜以及各種各樣的辣根和香料。相當普遍吃用水果制的甜食、餡餅等麵食,以及優酪乳、酸乳渣和乳酪。伊拉克人不吃凝汁菜餚,很少飲用醇飲料。較普遍飲用的是含很多泡沫的優酪乳“些明”和各種的果汁類飲料,如扁桃汁。

交通

公路

國內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公路網遍布全國,總長約3.7萬公里,多數建於1991年之前。在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伊拉克公路和橋樑受損嚴重,多數公路已經修復,但一些能夠通行的路段路況較差。部分公路可通往土耳其、敘利亞、約旦及科威特等國。

鐵路

鐵路總長2272公里,主要有以巴格達為中心的3條幹線:巴格達-基爾 庫克-埃爾比勒線,巴格達-摩蘇爾-土耳其線,以及前蘇聯援建的巴格達-烏姆蓋斯爾港線。

歷經連年的戰亂、國際制裁以及美伊戰爭,伊拉克火車線路大部分被損毀,加之年久失修以及美伊戰爭後動盪的局勢下人為造成的破壞,使得 伊拉克今日的軌道交通已與上世紀70年代相比實在是相形見絀。儘管伊拉克的軌道交通在2009年年底已基本恢復,但安全難以保障、沿線站點不健全、時刻表不可靠和車票價格髙等因素,嚴重製約了軌道交通的發展。

雖然伊拉克戰後軌道交通的發展步履維艱,但交通主管部門認為,線 路、車站以及服務恢復是伊拉克軌道交通重回正軌的先決條件。部分線路已開始運行,但乘客不多。

法奧港的修建將帶動全國鐵路聯網工程,從巴格達至巴斯拉的 夜間客運線路已開通;巴格達至費盧傑以及什葉派聖城薩邁拉的每周一次 的列車也得以恢復;巴格達至摩蘇爾的線路已經開通。伊拉克還計畫修建和敘利亞、約旦、科威特和伊朗等4國的跨境鐵路。

空運

巴格達、巴斯拉、埃爾比勒、蘇萊曼尼亞、摩蘇爾、納傑夫有國際機 場,哈迪塞、基爾庫克有相對較小的民用機場。2003年,受戰爭影響,伊 拉克航空業陷於癱瘓。2004年開始恢復部分國際航班,巴格達有飛往杜拜、安曼、開羅、伊斯坦堡、阿布達比、多哈、法蘭克福等城市國際航線。中國和伊拉克尚未開通直航,經第三國轉機至伊拉克。

水運

主要有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和夏台阿拉伯河及人工運河(薩達姆河)等部分水道。主要港口有烏姆蓋斯爾港和貝克爾港。

旅遊

古蹟

巴比倫古城

始建於公元前3000年的巴比倫古城(意為“神之門”)是古巴比倫王國和新巴比倫的都城。漢謨拉比國王統治時期(公元前1792年-1750年),巴比倫文明達到鼎盛。世界第一部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就是在這個時期問世的。舉世聞名的“空中花園”誕生在新巴比倫王國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562年)時期。花園採用立體疊園法修建,高高的平台上,分層重疊,遍植奇花異草,並埋設了灌溉用的水管。整個花園有鑲嵌著彩色獅子的高牆環繞。

阿舒爾神宮

城西和城南有一系列堅固的防禦工事以及3座宮殿遺址。亞述帝國的王宮位於摩蘇爾東南的尼姆魯德,那裡有亞述王后和公主們的陵墓。尼尼微位於底格里斯河上游東岸、與摩蘇爾隔河相對,是亞述人的第三座都城。公元前705年成為亞述帝國的首都。尼尼微古城遺址由卡榮朱克和奈比尤尼斯兩個古丘組成,周圍有12公里的城牆圍繞,城內有薩爾貢二世(公元前721年-705年)的王宮。考古還發掘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和楔形文字泥板。

阿斯卡里清真寺

阿斯卡里清真寺位於底格里斯河東岸薩瑪拉城內,寺內有伊瑪姆阿里·阿斯卡里父子的陵墓,墓上的穹頂由7.2萬塊金板砌就。兩座鎦金尖塔各高36米,光彩奪目。南部宗教城市卡爾巴拉舊城內的海珊清真寺內建有遇害伊馬姆海珊的陵墓,墓上有許多鑲嵌寶石的金飾物。清真寺鍍金穹頂和3個高聳入雲的宣禮尖塔,遠望極為壯觀。

名人

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英籍伊拉克人建築師設計師,2004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她是世界上第一位普利茲克建築獎的女性獲得者。1977年畢業獲得倫敦建築聯盟碩士學位後加入大都會建築事務所,與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和埃利亞·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一道執教於AA建築學院,後來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1994年在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執掌丹下健三(Kenzo Tange)教席。

尤尼斯·馬赫穆德

出生於1983年2月3日,2002年3月第一次入選國家隊,2004年參加雅典奧運,奪得第四名。2006年,出戰多哈亞運會,尤尼斯射入三球並帶領球隊奪得了亞軍。2006年,尤尼斯奪得了亞洲年度最佳青年球員的稱號。

尤尼斯在2007年亞洲杯中大放光芒,他一共打進四球。並帶領伊拉克國家足球隊歷史性打入決賽。決賽中,尤尼斯射入唯一的進球助伊拉克以1-0擊敗對手,首奪冠軍。

艾哈邁德·拉迪

伊拉克足球歷史上最偉大的射手之一,代表國家隊出場73次打進42球。拉迪年輕的時候就表現出了足球天賦,當選1987年亞洲足球先生,但是由於伊拉克國內局勢,他的職業生涯受到很大影響。不過,在一些歐洲媒體看來,拉迪依然是上世紀亞洲最佳球員之一。

穆尼爾·巴希爾

穆尼爾·巴希爾Munir Bashir被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阿拉伯音樂家之一。幼童時被當時伊拉克著名音樂家沙里夫·穆黑·丁·海達爾·塔爾甘Sharif Muhyi Din Haydar Targan (1892 – 1967)收為入室弟子,21歲時他畢業於巴格達著名的Académie des Beaux-Arts 。在隨後的十幾年間他一直以他手中的Oud烏德琴向美索不達平原的人民傳送傳統而美妙的阿拉伯音樂,同時也在民間收集了許多音樂素材,為他以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73年回到闊別多年的祖國,他整理出一套Oud烏德琴的標準彈奏及指法技巧與樂譜。在隨後的二十多年中他不斷地發表作品,據有關方面統計上傳的專輯就有十多個。

人員撤離

美國國務院於2014年8月10日宣布,會從伊拉克庫德人控制城市埃爾比勒撤出部分外交人員。

美國國務院在聲明中稱,美國駐伊拉克埃爾比勒領事館將有部分外交人員撤離,美方此前也就伊拉克局勢發出旅遊警告。

美軍中央司令部9日曾宣布,當天又出動戰機和無人機對伊拉克境內極端武裝組織進行了四次空襲,先後摧毀了該組織正向平民開火的裝甲車隊和卡車。這些車輛多數是美軍留給伊拉克軍隊的裝備。

炸彈襲擊

2015年10月2日,聯合國伊拉克援助團發布公報說,2015年9月伊拉克境內發生的暴力衝突和恐怖攻擊造成717人死亡和1216人受傷。

2015年10月5日,伊拉克東部迪亞拉省、南部巴斯拉省和首都巴格達分別遭遇汽車炸彈襲擊,共造成至少51人死亡、92人受傷。

10月5日,伊拉克迪亞拉省首府巴古拜市北郊一座集市外的停車場當天遭遇汽車炸彈襲擊,造成至少37人死亡、54人受傷;受爆炸影響,附近許多車輛和商鋪遭不同程度損毀。一輛載有大量爆炸物的汽車當天在伊拉克南部城市巴斯拉祖拜爾鎮的一個集市被引爆,造成至少11人死亡、30人受傷;附近一些建築和車輛受損嚴重。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哈塞尼亞區當天也發生汽車炸彈爆炸,造成至少3人死亡、8人受傷。

尚無任何組織或個人宣稱製造了該3起襲擊事件。

美國的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

全球地雷最多的10個國家

據國外媒體報導,地雷是具有爭議性的東西,由於這些在戰爭中部署下的地雷在戰後仍然存在危險,它們會炸死炸傷百姓,數十年土地無法通行和使用。聯合國估計以目前的科學技術,清除世界上所有的地雷需要花費1100年的時間。
|

亞洲國家

東亞北亞東北亞中華人民共和國 | 日本 | 朝鮮 | 韓國 | 蒙古 | 俄羅斯1
東南亞緬甸 | 汶萊 | 高棉 | 東帝汶2 | 印度尼西亞2 | 寮國 | 馬來西亞 | 菲律賓 | 新加坡 | 泰國 | 越南
中亞哈薩克斯坦1| 吉爾吉斯斯坦 | 塔吉克斯坦 | 土庫曼斯坦 | 烏茲別克斯坦

西亞/西南亞

阿富汗 |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1 |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13| 巴林 | 賽普勒斯1 | 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14| 喬治亞1 | 阿布哈茲15 | 南奧塞梯共和國 1 6 | 伊朗 | 伊拉克 | 以色列 | 約旦 | 科威特 | 黎巴嫩 | 阿曼 | 巴勒斯坦國7 | 卡達 | 沙烏地阿拉伯 | 敘利亞 | 土耳其1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葉門 | 埃及8 | 希臘1
備註1.地跨亞、歐兩洲或被認為是歐洲國家。
2.地跨亞、大洋兩洲或被認為是大洋洲國家。
3.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未被聯合國和絕大多數國家承認。
4.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未被聯合國和絕大多數國家承認
5.阿布哈茲共和國未被聯合國和除俄羅斯、尼加拉瓜以外國家承認。
6.南奧塞梯共和國未被聯合國和除俄羅斯、尼加拉瓜以外國家承認。
7.巴勒斯坦國疆域未定且大部分領土被以色列占領。
8.地跨亞、非兩洲或被認為是非洲國家。

伊拉克政黨列表

伊拉克行政區劃

阿拉伯國家首都

阿拉伯國家包括埃及、敘利亞、蘇丹、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伊拉克、約旦、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葉門、科威特、卡達、巴林、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索馬里、吉布地、茅利塔尼亞等亞非國家,總面積約140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總數約1.5億。

阿拉伯世界

伊斯蘭會議組織(OIC)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成員國

名稱地區國名加入時間備註
成員國中東 伊朗 1960年9月創始成員國
成員國中東 伊拉克1960年9月創始成員國
成員國中東 科威特1960年9月創始成員國
成員國中東 沙烏地阿拉伯1960年9月創始成員國
成員國中東 卡達1961年12月
成員國中東阿拉伯聯合酋長國1967年11月
成員國南美洲委內瑞拉 1960年9月創始成員國
成員國南美洲厄瓜多2007年1月1973年加入,1992年退出, 2007年重新加入
成員國非洲 利比亞1962年12月
成員國非洲阿爾及利亞1969年7月
成員國非洲奈及利亞1971年7月
成員國非洲安哥拉2007年1月
前成員國非洲加彭1975年-1995年1994年至1995年間退出。
前成員國亞洲印度尼西亞1962年-2008年2008年9月,暫時終止印度尼西亞的成員國資格。
觀察員國非洲蘇丹
觀察員國南美洲玻利維亞
觀察員國南美洲巴西

阿拉伯國家聯盟 – جامعة الدول العربية‎

歐佩克成員國

歐佩克標識 歐佩克標識
石油輸出國組織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 OPEC) ,簡稱“歐佩克”。 歐佩克共有12個成員國(括弧內為加入歐佩克的時間),它們是:
歐佩克成員國 歐佩克成員國
阿爾及利亞(1969年)、印度尼西亞(1962年)、伊朗(1960年)、伊拉克(1960 年)、科威特(1960年)、利比亞(1962年)、奈及利亞(1971年)、卡達( 1961年)、沙烏地阿拉伯(1960年)、阿拉伯聯合酋長國(1967年)和委內瑞拉( 1960年)、安哥拉(2007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