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黎波里[利比亞]

的黎波里[利比亞]
的黎波里[利比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的黎波里位於利比亞西北部,是利比亞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該國最大的城市和重要的海港。是利比亞的首都。的黎波里於公元前11世紀由腓尼基人創建,後長期由羅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統治,1951年利比亞獨立後被確定為首都。由於瀕臨地中海,陽光明媚、景色旖旎,的黎波里享有“地中海的白色新娘”的美譽。

基本信息

城市簡介

利比亞首都和最大港口的黎波里,位於國境西北部,瀕臨地中海南岸,自古便是重要貿易中心和戰略要地。利比亞是非洲地區領土遼闊的國家,但境內90%以上的土地是沙漠或半沙漠,素有“沙漠之國”的稱號。

的黎波里的黎波里

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則是地處撒哈拉沙漠北部邊緣、地中海南岸的一片綠洲,市區樹木繁茂,花草競生,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尤其是夏季遊覽療養的勝地,因此人們將這座城市稱為“沙漠中的旅遊城”。

如果說的黎波里的老城區保持著古老的阿拉伯東方色彩,而新城區則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現代化都市景象。新城座落在西市區,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街道寬闊筆直,兩旁棕櫚成蔭,街心公園眾多,園內綠樹錦簇,鮮花盛開,噴泉涌射,如一顆顆綠色珍珠散落在市區各處。新城區也有許多名勝古蹟,如羅馬天主教堂(於1970年改為清真寺)、座落在綠樹鮮花叢中的呈摩爾式建築的白色王宮以及羅馬時代的牆垣。

從海上瞭望市區,公元16世紀西班牙人建築的城堡歷歷在目。城市北部的港口,年吞吐量超過500萬噸。擁有150萬人口的的黎波里市,工業產值占全國總產值的一半以上。


歷史

利比亞首都和港口。阿拉伯語稱為“塔拉布盧斯·哥爾卜”(Tarabulusal-Gharb),即西的黎波里。人口100萬(1987)。西北部臨地中海南岸。是腓尼基人公元前814年時建立的古城,後由羅馬人,汪達爾人和拜占廷人所占領。645年,阿拉伯人占領該城,伊斯蘭教開始傳播,該城遂成為重要貿易中心,戰略要地和伊斯蘭文化名城。910年,什葉派法蒂瑪王朝占領該城。11世紀中期當地居民推翻了法蒂瑪王朝的統治,收回的黎波里,恢復了遜尼派的勢力,並承認阿拔斯哈里發的權力。16世紀被奧斯曼帝國占領,1912年淪為義大利殖民地,1951年為伊德利斯王國首都,1969年為共和國首都。該城保留有古老的伊斯蘭建築,城內外有28座著名的古清真寺,以阿慕爾·本·阿斯清真寺最為古老。還有早斯伊斯蘭王朝的文物,如用阿拉伯文庫法體書寫的墓碑和馬舒里古體書法書寫的墓碑。該城設有國際性的“伊斯蘭宣教協會”總部,利比亞大學設有阿拉伯語和伊斯蘭研究及教法等專業,出版的宗教學術刊物有《吉哈德》(聖戰)等。

的黎波里的古城堡——紅堡的黎波里的古城堡——紅堡

的黎波里作為城市名稱,有著一段漫長的歷史。的黎波里是一座擁有27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公元前7世紀,腓尼基人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建立起3座城市,這就是奧薩、布雷撒和萊普蒂斯,統稱為“的黎波里斯”。公元365年,地中海地區發生了一場嚴重的特大地震,3座古城中的布雷撒和萊普蒂斯在這次地震中被徹底毀滅,唯有奧薩古城幸免於難,雖然遭到相當程度的破壞,但整座城市還是存在,歷經滄桑,發展成為今天的的黎波里市。

公元前145年到公元450年,羅馬人占領奧薩城達600年之久;從公元450年起,汪達爾人侵占達80餘年;公元533年到645年,又被拜占庭統治了100餘年。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占領這座城市,以此作為定居點,將此地仍然稱為的黎波里,並在這裡傳播伊斯蘭教,使伊斯蘭文化在此地生根,進而在北非地區迅速發展。1510年西班牙人征服這座城市,1551被奧斯曼帝國占領,1919年到1943年成為義大利的殖民地,從1943年起由英國人統治。1951年,利比亞宣布正式獨立,的黎波里被定為首都。

的黎波里大雷普提斯古城中古羅馬劇場遺址的黎波里大雷普提斯古城中古羅馬劇場遺址

從當年的奧薩城發展到今天的的黎波里市,這座城市一直保持著濃厚的阿拉伯傳統風格和特色,舊城區最多的古蹟便是清真寺,有建於公元10世紀、重建於17世紀的最古老的查梅勒清真寺,有始建於1736年的最著名的卡拉曼利清真寺,有建於1883年的最大的古爾吉清真寺。舊城區也稱為“紅堡”,突出阿拉伯集市的特點,街道狹窄彎曲,貨攤排列擁擠,部分街道上面蓋有頂篷,防雨防曬,可以全天候售貨。古香古色的街道,繁華喧囂的集市,高牆深院的住宅,精雕細刻的古寺,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典型的阿拉伯古城的風景畫。

1911年9月30日

的黎波里的黎波里的死傷者
1911年9月30日,為爭奪對的黎波里的控制權,義大利土耳其宣戰,宣戰後義大利立即向土耳其發動進攻,數小時後炸毀土耳其在普雷韋扎港的一艘魚雷艇。由於義大利海軍位置有利,因此接著又封鎖了的黎波里。這是在土耳其拒絕了義大利要土耳其交出利比亞的最後通牒後發生的。

許多歐洲人都認為這一局勢將導致地中海大戰,奧斯曼帝國將會因此崩潰。現在人們關心的主要問題,是使戰爭局部化,將戰火限制在的黎波里地區。據報導土耳其對義大利沒有任何敵對行為,因此義大利的行徑被廣泛地譴責為魯莽草率之舉。英國的一家報紙說,義大利是“海盜”、“土匪”。可是義大利人民卻走上街頭表示支持參戰。

的黎波里港口

FUEL:AVAILABLE黎巴嫩商港。位於該國北部地中海岸阿里河口,港市之西。海路南距貝魯特港45海里,距塞達

的黎波里的黎波里的海濱晚景
(西頓)港74海里,西南距塞得港261海里,北距拉塔基亞64海里,梅爾辛港148海里,西距利馬索爾港131海里。港口分商港區和油港區兩部分。商港區在南,位於一岬角北側,東有陸向西北伸一大突堤兼防波堤,北部海域還有西南東北向的北防波陸岸,北東防波堤三面圍成港域,船舶由北東防波堤交會口的東北角航道入港。目前碼頭區主要在東突堤內側,兩個泊位,長604米,水深8-10米,突堤西頂端110米,水深10米,構成該港的雜貨碼頭,還將在港池西另建突堤與東突堤平行。油管區在北部沿海,有南北排列的5個海上泊位,水深11.6-20.1米,海底有輸油管與陸岸相連,最大能停泊25萬噸級船隻。五個泊位中有三個用於原,4號泊用於成品油,5號泊用於天然氣。油港原油主要來自伊拉克基爾庫克油田。因80年代初起敘伊不和,伊停止經敘利亞至黎出口的輸油管使用,改經土耳其地中海。目前有跡象表明伊將再次啟用黎巴嫩輸油港。

萊普蒂斯馬格納遺址

1982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6屆會議報告。萊普

的黎波里萊普蒂斯馬格納遺址
蒂斯馬格納是由塞普蒂斯烏斯塞韋羅擴建並設計裝飾的。他出生在那裡並成為那裡的國王。萊普蒂斯馬格納以其壯麗的公共紀念碑、人工港、市場、倉庫、商店、居住區成為羅馬帝國最美麗的城市之一。萊普帝斯馬格納遺址位於的黎波里城以東120公里處,它方圓約2.5平方公里,是地中海地區面積最大的考古場所之一。腓尼基港口城市萊普帝斯始建於公元前一世紀,它是當時與加達梅斯城之間進行貿易的主要橋樑。和其他的港口城市(如塞布拉塔)一樣,它的命運也同樣掌握在當時的統治者手中。公元二世紀塞佛留當上了羅馬帝國的皇帝,在他的治理下,萊普帝斯變成了羅馬最漂亮的城市。修建這座城市的建築師有自大狂的嫌疑,到過該城市以後,在到其他地方似乎再也沒有比這兒更大、更美、更豪華的建築了。他們用大理石代替灰泥,用花崗岩代替砂石,用斑岩代替玄武岩;他們用堡壘來連線圍牆;他們把街道擴地象廣場一樣寬。

公元前146年,在強大的羅馬帝國的壓迫下,迦太基王國漸漸衰退了。到了公元一世紀,萊普帝斯被併入羅馬帝國領土,並逐漸成為當時的穀物貿易中心。公元193年,在一系列政治和軍事活動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塞佛留登基稱帝。然而,萊普帝斯馬格納到了最強盛的時候,由於公元429年汪達爾人的入侵,羅馬帝國逐漸衰敗了。也就在這個時期,沙漠淹沒了整座城市。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政府派了一批有500人的探險隊來發掘這座地下古城,至此,萊普帝斯馬格納遺址終於重見天日了。萊普帝斯馬格納遺址被覆於其上的沙子完好的保存下來。二戰後,法國和英國的考古學家配合義大利人繼續發掘工作。但直到1982年萊普帝斯馬格納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以後,大規模的發掘活動才被展開。至今為止,已有300多處古蹟已被發掘出來,其中包括公共浴池、占地一公頃的學術論壇、港口、神廟、集市以及大劇場等。這些古蹟大都得到了很好的修復,其中能容納15000人的圓形大劇場的修復工作已基本完成,成千上百的雕件和鑲嵌圖案被轉移到的黎波里的博物館裡保存起來。遺憾的是,當時古羅馬人修建的大型防洪工程遭到嚴重破壞,已無法修復。1987年到1988年間,萊普帝斯馬格納遺址遭到了洪水的襲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了大量設備進行援助。然而,要恢復萊普帝斯馬格納遺址需要幾年的時間。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保護萊普帝斯馬格納遺址,提交了一項防洪計畫。自1994年,一隊英國考古隊在英國考古家黑爾臥爾德教授的帶領下在遠離中心的邊遠地區開始了新的一輪發掘活動;與此同時,由布納卡沙教授帶領的義大利考古隊和由安卓.拉隆德教授率領的法國考古隊也分別在市中心和港口處各自展開了一系列考古發掘活動。

利比亞百科

利比亞的主要城市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簡稱利比亞,是北非的一個國家。位於地中海南岸,與埃及、蘇丹、查德、尼日、阿爾及利亞跟突尼西亞相鄰。1990年利比亞重新劃分行政區域,將原來的13省合併為7個省,下設42個地區。2011年2月月15號以來,利比亞出現持續抗議活動,並引發流血衝突和人員傷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