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烏地阿拉伯

沙烏地阿拉伯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阿拉伯語:مملكة عربية سعودية,英語:Kingdom of Saudi Arabia),位於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同約旦、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曼、葉門等國接壤。沙特是名副其實的“石油王國”,石油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沙特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產國,其海水淡化量占世界總量的21%左右。沙特實行自由經濟政策。麥加是伊斯蘭教創建人穆罕默德的誕生地,是伊斯蘭教徒朝覲聖地。沙烏地阿拉伯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麥進口國,年均進口約600萬噸。水果自給率達到60%。畜牧業主要有綿羊、山羊、駱駝等。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椰棗、柑橘、葡萄、石榴等。沙特的穀物自給率比較低,只有20%多,依靠大量進口才能滿足需求。沙烏地阿拉伯也使用大量外籍勞工。經濟發展以工業為重點,石油和石化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是主要的經濟來源。2017年6月5日,沙烏地阿拉伯政府聲明與卡達斷交。2018年6月24日,沙特正式開放女性駕車,全球唯一女性駕車禁令成為歷史。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早期文明

沙烏地阿拉伯沙烏地阿拉伯

阿拉伯民族是指源於阿拉伯半島、半沙漠地帶和南部葉門地區的居民,不論是根據猶太教的《聖經》和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中的記載,都認為他們和猶太人有血緣關係,語言分類中也同屬於閃含語系。原來都是一些分散在阿拉伯半島中的以家族為基礎的部落。

從6世紀後半葉開始,由於埃及的混亂以及拜占廷和波斯之間的連年戰爭,使得原先的波斯灣-紅海-尼羅河的商路無法通行,商人們改走更為安全的,通過阿拉伯半島的陸路。地處商路中段,東到波斯灣,西至紅海,北往敘利亞,南通葉門的交通樞紐,商業城市麥加因此而變得繁榮起來。

伊斯蘭教的興起

穆斯林認為是在公元610年開始,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開始奉真主之命而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教。隨著傳教逐漸公開,伊斯蘭教徒先從貧民開始增加,後來甚至一些商業貴族家族成員也加入進來,並引起以倭馬亞家族為核心的麥加統治集團的關注。為了自身的統治利益,倭馬亞等貴族開始對穆罕默德進行迫害。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遷往雅特里布城。雅特里布亦因穆罕默德的到來而改名為麥地那·納比,意為“先知之城”,簡稱麥地那

沙烏地阿拉伯沙烏地阿拉伯

到麥地那後,穆罕默德成功地調解了該城原有部落間的各種爭端,建立了更高的威望。待到時期成熟,便將計畫在套用在社會實踐,以麥加的穆斯林遷士和麥地那輔士為基本力量,組建起穆斯林公社烏馬(Umma ),並定製以伊斯蘭教原則定憲章,作為處理內部和外部事物的準則。

627年,穆罕默德以堅守之策,挫敗麥加萬人大軍對麥地那城的圍攻,穆斯林解除了新興政權面臨的軍事威脅。此後,麥地那軍隊愈戰愈強,屢戰屢勝,或通過派遣弟子宣揚伊斯蘭教,聯合周圍各部落,擴大伊斯蘭教的影響,使這個名叫麥地那的伊斯蘭國家成為當時阿拉伯半島上最強大的政治、宗教和軍事力量。

630年初,在半島上的伊斯蘭教勢力日漸鞏固後,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大軍兵臨麥加城下,雙方締結《侯德比耶和約》,兵不血刃下降服了麥加城,居民更主動接受伊斯蘭教,而麥加貴族在宗教上的優越地位也得以保持。

正統哈里發時期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在麥地那逝世。634年,正當兩大帝國因長期互相征伐而國力耗損,人心厭戰之際,奧馬爾一世(634—644年在位)當選第二任哈里發,稱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的繼承人”,從此開始擔任了穆斯林軍隊的總司令。他指揮將領率領貝都因人為主的穆斯林軍隊進入敘利亞地區,接連擊敗拜占廷軍隊,636年攻陷大馬士革,兩年後進軍耶路撒冷地區;繼而分兵東西兩路,展開全面進攻。東線接連攻破波斯軍隊防線,占領了伊拉克和波斯大部地區;西線繼續連敗拜占廷,順勢占領巴勒斯坦和埃及。

651年,薩珊王朝滅亡,阿拉伯帝國奪得呼羅珊、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等地。帝國西線大軍則繼續攻入北非利比亞的昔蘭尼加。661年,該派刺殺阿里,神權共和時代(正統哈里發時期)結束。

沙特女司機沙特女司機

倭馬亞王朝時期

公元661年,倭馬亞家族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即位哈里發,以大馬士革為首都,建立了倭馬亞王朝。他將哈里發改為世襲,實際上成為了帝國的君主,令當時的阿拉伯社會開始進入鼎盛時代,阿拉伯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政府檔案必須用阿拉伯語書寫。但同時造成穆斯林社會中不少紛爭,部分穆斯林學者認為此舉長遠來說是弊大於利。

8世紀初,倭馬亞王朝的政權鞏固以後,阿拉伯人開始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在東線、阿拉伯軍隊攻入中亞,占領喀布爾、布哈拉、撒馬爾罕和花拉子模等廣大地區,直至帕米爾高原,與中國唐朝相對峙。另一支東線軍隊向南攻入南亞次大陸的北端,占領印度信德一帶。在北線,倭馬亞王朝曾3次發兵,圍攻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西線的進攻最為猛烈,不僅占領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直到摩洛哥的馬格里布地區,還以新皈信伊斯蘭教的北非土著柏柏爾人為主力,於711年跨過直布羅陀海峽,攻入西歐的伊比利亞半島。消滅西哥特王國後,阿拉伯人翻越庇里牛斯山脈,攻入西歐法蘭克王國。732年,阿拉伯人在普瓦提埃戰役中失利,停止向西歐內陸的進攻。不過,他們在義大利和法國的地中海沿岸仍頻頻得手。到了8世紀中葉的倭馬亞王朝後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西臨大西洋,東至印度河,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軍事帝國。

阿拔斯王朝時期

747年,阿拔斯的後裔阿布·阿拔斯利用波斯籍釋奴阿布·穆斯林在呼羅珊的力量,聯合什葉派穆斯林,於750年(一說752年)推翻了倭馬亞王朝的統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旗幟多為黑色,故中國史書稱該王朝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大肆捕殺倭馬亞餘黨,殺害了阿布·穆斯林,並殘酷地鎮壓了呼羅珊人民起義。

公元8—9世紀時,帝國政治較為穩定,生產力發展較快,經濟和貿易繁榮,成為帝國的鼎盛時期。此間,帝國的科學文化也獲得許多重要成就,對東西方文化交流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公元850年帝國人口達到5000萬.

788年,北非摩洛哥又出現了什葉派的伊德里斯王朝。進入9世紀之後,人民起義遍及帝國全境,其中聲勢最為浩大的有巴貝克起義、黑奴起義和卡爾馬特起義。阿拔斯王朝因此國勢日衰。同時,9世紀中葉以後,從中亞來的突厥人逐漸取得權勢。突厥族將領掌握軍權,任意廢立甚至殺害哈里發。哈里發完全成為他們手中的傀儡。

10世紀以後,帝國四分五裂,實際統治區域僅限於巴格達及其周圍地區,名存實亡。由裏海南岸的德萊木人白益第三子阿里於934年占領法爾斯的都城設拉子;945年其弟艾哈邁德進入巴格達,哈里發穆斯台克非成為白益家族的傀儡。各地封建主擁兵割據,獨霸一方。1055年,另一支塞爾柱攻陷巴格達,解除了哈里發的政治權力,僅保有宗教首領的地位。

帝國滅亡

塞爾柱的到來,使阿拉伯帝國一度出現中興局面。當時,雖然帝國名義上的統治者還是哈里發,但是實權已經旁落到了塞爾柱土克曼的“蘇丹”手中。塞爾柱當權者十分尊重阿拉伯帝國的傳統,基本承襲了帝國以往的各種封建典章制度。帝國又暫時恢復了統一局面。

12世紀末年,中亞新興的花剌子模王朝取代土克曼人,控制了哈里發,但突厥諸邦分立的局面,未有大的改觀。

13世紀初,強大的蒙古帝國開始興起,第一次蒙古西侵就消滅了花剌子模。13世紀中葉,蒙古鐵騎沖入西亞大地。1252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奉其兄蒙哥汗之命西侵。他率領蒙古軍隊洗劫了波斯、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並於1258年摧毀帝國首都巴格達,1260年攻占敘利亞首府大馬士革。阿拉伯帝國滅亡。

1517年,奧斯曼帝國征服了埃及,時任哈里發的穆塔瓦基勒也被俘。1543年,穆塔瓦基勒死去,奧斯曼蘇丹蘇萊曼一世宣布自己繼承哈里發的職位,成為全世界穆斯林的領袖。

沙特建立

沙烏地阿拉伯始建於1750年的阿拉伯半島中部地區,一名名為穆罕默德·本·沙特(Muhammad bin Saud)的當地國王與一名伊斯蘭改革家穆罕默德·阿卜杜·瓦哈卜(Muhammad Abd Wahhab)一起建立了新的政體。在之後的150多年中,沙烏地阿拉伯家族的勢力時起時落,為爭奪半島的控制權不斷地與埃及(其實為奧斯曼帝國半獨立的一部分)、奧斯曼帝國發生衝突,並先後兩次失去政權。現代沙烏地阿拉伯是由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本·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勒沙特所一手建立的。

1902年阿卜杜勒·阿齊茲率領一隊人馬從其家族避難地科威特出發,從敵對的拉希德家族(Rashid)手中一舉奪回利雅得。在1913至1926年間,阿卜杜勒-阿齊茲相繼征服了內志(納季德)和漢志(希賈茲)兩部分領土。1926年,阿卜杜勒-阿齊茲成為其統治的領土上的國王。1927年簽署的《吉達條約》使得沙烏地阿拉伯正式脫離英國的統治獨立。1932年,沙烏地阿拉伯正式宣布統一。1938年在沙烏地阿拉伯地底下所發現的石油永遠改變了這個國家的命運。

伊本·沙特國王注意同鄰國結好;整頓行政機構,建立內閣制度,劃一全國行政;引進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發展交通、郵電、教育、醫療等公共事業。1933年,把面積93.2萬平方公里的石油開採權租讓給美國美孚石油公司,期限為66年。該公司於1938年在哈薩的達曼地區發現了大量石油。石油的發現和開採使沙特王國經濟結構逐漸發生了變化。1953年,伊本·沙特去世。沙特(1953~1958,1960~1964在位)、費薩爾(1958~1960,1964~1975在位)、哈立德(1975~1982在位)先後繼任國王。1982年 6月哈立德病逝,法赫德·伊本·阿卜杜勒·阿齊茲繼位。對內鼓勵私人投資發展經濟;對外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維護民族獨立,反對霸權主義,主張加強阿拉伯世界和伊斯蘭世界的團結。

行政區劃

政區

沙特行政區劃沙特行政區劃
全國分為13個地區(省):利雅得地區、麥加地區、麥地那地區、東部地區、卡西姆地區、哈伊勒地區、阿西爾地區、巴哈地區、塔布克地區、北部邊疆地區、季贊地區、納季蘭地區、朱夫地區。地區下設一級縣和二級縣,縣下設一級鄉和二級鄉。

首都

位於利雅得中心的王國中心大廈位於利雅得中心的王國中心大廈

首都為利雅得

另外,沙特的夏都為塔伊夫;外交之都為吉達。

主要城市
中文名 英文名 人口(單位:百萬,2013年數據)
利雅得 Riyadh 6.5
吉達 Jedda 3.9
麥加 Makka 1.8
麥地那 Medina 1.6
達曼 Dammam 1.3
塔布克 Tabuk 0.8

人口民族

沙烏地阿拉伯沙烏地阿拉伯

沙特人口2838萬(2013年),其中沙特公民1941萬,約占70%。沙特男性974萬;沙特女性966萬;外籍人約的7萬。

沙烏地阿拉伯主體民族為阿拉伯人。遜尼派穆斯林占人口大多數,分布在全國各地。什葉派人數極少,約占全國人口的10%,主要居住在東部地區。

中國在沙特華人華僑數量並無確切數據,估計在3-5萬之間,主要居住在西部的塔伊夫、吉達、麥加等地。在沙特的華人華僑中,絕大多數為維吾爾族;其次為回族,約1000-2000人;漢族約100人,部分已入外籍。 還有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等民族。除漢族外,其餘均屬穆斯林,信奉伊斯蘭教。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版圖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版圖

沙烏地阿拉伯位於阿拉伯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同約旦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阿曼葉門等國接壤。

海岸線長2437公里,領土面積位居世界第十四位。

地形

沙烏地阿拉伯地勢西高東低。全境大部為高原。西部紅海沿岸為狹長平原,以東為賽拉特山。山地以東地勢逐漸下降,直至東部平原。沙漠廣布,其北部有大內夫得沙漠,南部有魯卜哈利沙漠。

氣候

沙烏地阿拉伯西部高原屬地中海氣候,其他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夏季炎熱乾燥,最高氣溫可達50℃以上;冬季氣候溫和。年平均降雨不超過200毫米。

自然資源

沙烏地阿拉伯有金、銀、銅、鐵、鋁土、磷等礦藏。東部波斯灣沿岸陸上與近海的石油和天然氣藏量極豐。魯卜哈利沙漠東部的布賴米綠洲為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曼三國爭議地區。2005年,沙特石油產量5.26億噸,居世界第一位,出口石油4.3億噸,剩餘可采儲量363億噸(占全世界儲量的26%),三項指標均居世界首位。天然氣年產量640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儲量6.9萬億立方米,占世界儲量的4%,居世界第四位。沙還有金、銅、鐵、錫、鋁、鋅等礦藏。水資源以地下水為主。地下水總儲量為36萬億立方米,按用水量計算,地表以下20米深的水源可使用320年左右。沙烏地阿拉伯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產國,其海水淡化量占世界總量的21%左右。沙共有30個海水淡化廠,日產300萬立方米淡化水,占全國飲用水的46%。沙共有184個蓄水池,蓄水能力6.4億立方米。

國家象徵

國名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Kingdom of Saudi Arabia)。“沙特”取自於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的創始人伊本·沙特之名。而在阿拉伯語中,沙特是“幸福”的意思,“阿拉伯”則指“沙漠”,意為“幸福的沙漠”。

國旗

沙烏地阿拉伯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綠色的旗地上寫著伊斯蘭教的清真格言:“萬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主之使者”(這是最準確的翻譯)。下方繪有寶刀,象徵聖戰和自衛。綠色象徵和平,是伊斯蘭國家所喜愛的一種吉祥顏色。國旗的顏色和圖案突出地表明了該國的宗教信仰。

國徽

沙烏地阿拉伯國徽沙烏地阿拉伯國徽呈綠色。由兩把交叉著的寶刀和一顆棗椰樹組成。綠色是伊斯蘭國

家的喜愛的顏色。寶刀象徵聖戰和武力,象徵捍衛宗教信仰和保衛祖國的決心和意志;棗椰樹代表農業,象徵沙漠中的綠洲。另外,沙特人民最喜愛棗椰樹,並把它作為捍衛宗教信念r的象徵。

國歌

《我們敬愛的國王萬歲》

政治

沙烏地阿拉伯沙烏地阿拉伯

沙烏地阿拉伯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國家。也是目前仍然維持君主制度國家中少數國王仍擁有極大權力的國家,1992年開始施行的《治國基本法》規定,沙烏地阿拉伯是一個由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後代子孫所統治的君主制國家,而《古蘭經》則是國家的最高憲法。國家根據沙里亞法(Shari'a)行事。沙烏地阿拉伯國內沒有合法的政黨,至今僅在2005年舉行過一次地方選舉,投票權僅限於男性公民。理論上,國王的權力受到伊斯蘭教教法以及其他沙特傳統的約束。在作出重大決定時國王也必須取得其他王室成員、宗教領袖(ulema)以及其他沙特社會中有影響人士的共識。瓦哈比派(Wahhabism)是國家所奉行的官方意識形態。該伊斯蘭教派通過在全球各地建造清真寺與伊斯蘭學校來向全世界推廣自己的教義。根據2006年頒布的《效忠委員會法》,由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國王的所有獲承認的兒子或其繼承人組成效忠委員會,負責王位繼承人的選舉並監督國王和王儲的繼立。

2005年8月1日沙烏地阿拉伯國王法赫德在首都利雅得的醫院,以84歲的高齡逝世後,其同父異母弟、原王儲阿卜杜拉親王和同父同母弟、原第二副首相蘇爾坦親王分別獲王室支持繼位新國王和受封為王儲。但是,王位的繼承暫時仍然未能傳至王室第三代,相信是因為第三代的權位相爭情況嚴重,王室紛爭問題如未能解決,將會在王室第二代相繼離世後引發。

歷任沙烏地阿拉伯國王

順序 國王 簡稱 生卒年 在位時間 王儲 備註
1 阿卜杜勒-阿齊茲·本·阿卜杜-拉赫曼 伊本·沙特或阿齊茲國王 1876年-1953年 1932年-1953年 沙特王朝 創立者
2 沙特·本·阿卜杜勒-阿齊茲 沙特國王 1902年-1969年 1953年-1964年 伊本·沙特 長子,被廢黜。
3 費薩爾·本·阿卜杜勒-阿齊茲 費薩爾國王 1906年-1975年 1964年-1975年 伊本·沙特 第四子,被侄兒刺殺。
4 哈立德·本·阿卜杜勒-阿齊茲 哈立德國王 1913年-1982年 1975年-1982年 伊本·沙特 第五子,病逝。
5 法赫德·阿卜杜勒-阿齊茲 法赫德國王 1923年-2005年 1982年-2005年 伊本·沙特 第六子,1996年中風后由阿卜杜拉攝政,2005年病逝。
6 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齊茲 阿卜杜拉國王 1924年- 2005年- 伊本·沙特 之子,2005年至今。

人權

針對沙烏地阿拉伯的法令及人權紀錄,人權觀察、國際特赦組織及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等組織曾批判,尤其是針對女權問題:舉例:沙烏地阿拉伯是世上其中之一禁止女性駕車的國家。沙烏地阿拉伯政府通常將這類報導斥責為謊言,或以伊斯蘭的沙里亞法規證明它做的事合法。

在2002年,聯合國反酷刑委員會批評了沙烏地阿拉伯的鞭刑和截肢刑罰。沙烏地阿拉伯代表團則以伊斯蘭教傳統為由,拒絕了外人干預它的法律系統。

在2000年,政府通過了十月立法,宣布將履行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下的部份義務。基本法第五章第26條載明:國家按照沙里亞法規保護人權。

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在國內實施網路審查(過濾)。沙烏地阿拉伯的一名部落格作者Fouadal-Farhan因為批評沙烏地阿拉伯的政治、經濟和媒體人物,從2007年12月起遭到監禁。

2011年9月25日,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宣布,沙特婦女有權成為協商會議議員、有權參選市政委員會委員。這意味著一直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沙特婦女首次獲得了與男子同等的權利。

2018年6月24日,沙特正式開放女性駕車,全球唯一女性駕車禁令成為歷史。

軍事

沙特軍事沙特軍事

武裝部隊建於1964年,最高國防會議為國防最高決策機關。國王為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為穆罕默德·薩利赫·哈馬迪上將。軍隊分正規軍和國民衛隊。正規軍平時實行志願兵役制,戰時實行義務兵役制,一般兵種服役期兩年,特殊兵種服役三年。

武裝部隊總兵力約10.6萬人,其中陸軍約7.3萬人,編3個裝甲旅、1個空降旅、1個步兵旅、1個王室警衛團、23個炮兵營;海軍約1.1萬人,組成紅海和波斯灣兩支艦隊;空軍約1.8萬人,編攻擊機中隊、截擊機中隊等。此外還有國民警衛隊、邊防部隊、特種安全部隊和海上警衛隊等。2003年國防安全預算為180億美元,約占政府預算支出的30%。

國防體制

沙特將軍沙特將軍

國王為皇家軍隊統帥。最高國防決策機構為高級防務委員會,成員有國王、國防與航空大臣、財政與經濟大臣、通信與外交大臣和武裝力量總參謀長,由國王任主席。國防部為最高軍事行政機構。武裝力量由正規軍和準軍事部隊組成。正規軍分陸、海、空和防空軍四個軍種。最高軍事指揮機構為總參謀部。國王通過國防部和總參謀部對全國武裝力量實施領導和指揮。

軍事指揮領導人物

國王兼武裝力量統帥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齊茲(1982年即位)。國防與航空大臣蘇爾坦·本·阿卜杜勒·阿齊茲親王(1982年上任,1995年連任)。總參謀長薩利赫·本·阿里·穆海亞(1996年上任)。陸軍司令蘇爾坦·本·阿迪·穆塔伊爾中將(1996年9月上任)。海軍司令塔拉勒·穆夫迪中將(1994年1月上任)。空軍司令阿卜杜·阿齊茲·胡納迪中將(1994年1月上任)。防空軍司令馬吉德·本·塔勒哈比·本·哈馬德·奧塔比中將(1994年1月上任)。

武裝力量

兵力現役部隊12.65萬人

1、陸軍7.5萬人。編有3個裝甲旅,5個機械化旅,1個空降旅,1個王室警衛團,8個炮兵營,1個陸軍航空司令部。

軍事實力軍事實力

主戰坦克:M-lA2“艾布拉姆斯”315輛,AMX-30型290輛(50%庫存),M-60A3型450輛。

裝甲偵察車:AML-60和AML-90型300輛。

步兵戰車:AMX-10P型570餘輛,M-2“布雷德利”400輛。

裝甲輸送車:M-113型1750輛,M-3“龐阿爾”150輛。

牽引炮:105毫米100門,155毫米140門,203毫米8門。

自行炮:155毫米200門

火箭炮:“阿斯特羅斯”型60門。

迫擊炮:107毫米、120毫米400門。

反坦克飛彈:“陶”式、“龍”式和“霍特”式若干具(其中“龍”式1000具)。

無坐力炮:84毫米300門,90毫米100門,106毫米50門。

直升機:67架

地空飛彈:“紅眼睛”500部,“響尾蛇”和“毒刺”若干部。

2、海軍1.55萬人(包括陸戰隊3000人)。編有2個艦隊

飛彈護衛艦:4艘、輕型護衛艦:4艘、飛彈快艇:9艘、巡邏艇:17艘、反水雷艦艇:7艘、登入艇:8艘、輔助艦船:7艘、陸戰隊3000人。編有1個海軍步兵團,裝備步兵戰車140輛。

海軍航空兵裝備有AS-565、AS-332B和AS-332F型直升機31架,其中武裝直升機21架(AS-565型15架、AS-332B和AS-332F型6架)。

3、空軍2萬人。編有7個攻擊戰鬥機中隊,9個戰鬥機中隊,1個偵察機中隊,1個預警機中隊,2個改裝訓練機中隊,3個運輸機中隊,2個直升機中隊,9個教練機中隊。作戰飛機417架。

攻擊戰鬥機:F-5E型56架,F-5F型21架,“鏇風”IDS型76架。

戰鬥機:“鏇風”ADV型24架,F-15C型70架,F-15D型24架,F-15S型72架。

偵察機:RF-5E型10架。

預警機:E-3A型5架。

加油機:KE-3A型8架,KC-130H型8架。

改裝訓練機(具有作戰能力):F-5B型14架。

運輸機:C-130E型7架,C-130H型29架,L-100-30HS型3架。

直升機:AB-205型22架,AB-206A型13架,AB-212型17架,AB-41EP型40架(用於搜尋救援),AS-532A2型12架。

教練機:114架(其中50架具有作戰能力)

皇家專機:飛機23架,直升機4架。

4、防空軍1.6萬人。編有33個地空飛彈連

高炮:20毫米92門,30毫米50門,35毫米128門,40毫米150門。

地空飛彈:“夏安”141部,MIM-23BI“霍克”改進型128部,“響尾蛇”40部。

5、準軍事部隊11.55萬人。其中國民警衛隊10萬人(現役7.5萬人、部族部隊2.5萬人),編有3個機械化步兵旅、5個步兵旅、1個騎兵儀仗隊,裝備輕型裝甲車1117輛、裝甲輸送車730輛(另有庫存810輛)、牽引炮70門、迫擊炮和無坐力炮若干門、“陶”式反坦克飛彈若干具。

6、邊防部隊1.05萬人;海岸警衛隊4500人,裝備巡邏艇約34艘、氣墊船16艘、教練船1艘、王室遊艇1艘、小型武裝巡邏艇350艘;特種安全部隊500人,裝備裝甲輸送車若干輛。民防部門裝備直升機10架。

兵役制度

平時實行志願兵役制,戰時實行義務兵役制。18-35歲男子經批准參軍,服役期限一般為2~3年(普通兵種2年、特殊兵種3年)。

外國駐軍

“半島之盾”部隊約7000人,1個步兵旅(由海灣合作委員會成員國派出)。法國駐有170人,裝備飛機11架(“幻影”2000C型5架、F-ICR型3架、C-135FR型3架)。英國駐有約200人,裝備“鏇風”GR-lA型飛機6架。

美國駐有5720人,其中:常駐陸軍650人,編有1支“愛國者”防空飛彈部隊和1支通信部隊;常駐空軍4800人,裝備的飛機包括F-15、F-16、F-117、C-130、kC-135、U-2和E-3等;常駐海軍270人(其中陸戰隊250人)。

外交

外交政策

沙烏地阿拉伯奉行獨立自主、溫和務實、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主張國與國之間相互尊重、和平共處、互不干涉內政。將發展與美關係放在外交首位。重視發展與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關係,致力於阿拉伯團結和海灣合作委員會的一體化建設,積極參與地區熱點問題。大力開展多元化外交,加強與中國、歐盟、俄羅斯和日本等大國的關係。沙能源和伊斯蘭大國地位為各方看重。

外交立場

伊拉克問題:主張維護伊拉克的獨立、主權、領土完整和阿拉伯屬性。支持伊政治重建進程,希望將各派都納入該進程。支持打擊破壞伊安全與穩定的恐怖活動,認為伊武裝組織的行為不利於伊實現穩定和重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伊內政,呼籲伊周邊各國遵守不干涉伊內部事務的原則。沙在2003年召開的馬德里伊拉克國際捐助會議上捐款10億美元。

巴勒斯坦問題:強調全面、公正解決巴以衝突是實現地區和平的唯一途徑,巴勒斯坦問題的根源是以色列對巴領土的占領。支持中東和平進程,呼籲重啟“路線圖”計畫。要求以從所有阿拉伯被占領土撤軍。2002年阿卜杜拉王儲提出中東和平倡議,並成為同年阿盟首腦會議決議。沙特對2006年巴立法選舉表示歡迎,呼籲國際社會尊重巴人民的選擇和意願,給哈馬斯更多時間調整政策。沙反對孤立哈馬斯政府,反對停止向巴提供援助,反對為哈馬斯政府參與和談預設條件。

伊朗核問題:主張通過對話解決伊核問題。希望伊不發展核武器,與海灣國家一道致力於實現本地區無核化。希望伊遵守《聯合國憲章》,並採取措施增進互信,維護地區安全與穩定。反對對伊朗進行制裁或動武,認為這會給地區帶來災難性後果。願與伊在睦鄰友好、互利合作和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下進一步發展關係。

反恐問題: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認為恐怖主義是一種國際現象,是極端思想的產物,不屬於某一文明、宗教或民族。強調反恐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消除恐怖主義根源。2005年2月,阿卜杜拉王儲在利雅得國際反恐大會上倡議成立國際反恐中心。

敘黎問題:譴責黎巴嫩前總理哈里里遇刺事件,呼籲黎人民維護國家統一和穩定,通過對話解決分歧,避免分裂。沙為促進敘利亞與國際調查委員會合作積極斡鏇,認為在最終調查結束之前不應對敘採取行動。

蘇丹達爾富爾問題:歡迎蘇丹政府為解決達爾富爾問題所採取的行動,強調反對任何對蘇的武力干涉和制裁,希望國際社會給予蘇足夠的時間執行聯合國有關決議,避免使用可能導致問題複雜化的威脅。認為應集中精力解決達爾富爾地區的人道主義危機,支持向該地區派遣維和部隊。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支持建立包括海灣地區在內的中東無核區和無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區,已加入《禁止使用化學武器條約》。要求以色列簽署核不擴散條約,認為以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中東不穩定因素,國際社會應對以施壓。

國際油價:強調奉行平衡的石油政策,承諾保證石油供應。認為國際油價維持高位的原因並非市場原油短缺,而是煉油能力不足。呼籲主要石油消費國減少石油稅收以使消費者受益。

關於當前黎以、巴以衝突:譴責以色列對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暴力行動,要求國際社會採取行動制止以暴行,強調大國應負起政治責任,促使以和黎真主黨立即實現停火,要求國際社會特別是阿拉伯、伊斯蘭國家向黎人民提供幫助。同時,沙明確宣布要區別不計後果的冒險行為與合法抵抗運動,反對激進組織的“盲動”將阿拉伯世界拖入危險境地。沙國王宣布向黎巴嫩人民捐贈5億美元,向巴勒斯坦人民捐贈2.5億美元,並指示向黎中央銀行存入10億美元,以支持黎經濟。

對外關係

國家 建交時間 雙邊貿易額(美元)
英國 1927年 1998年220億里亞爾
法國 1936年 1997年137.88億里亞爾
德國 1997年29億
日本 1954年
中國 1990年 2011年644億
美國 1994年

2002年,沙特與多個阿拉伯國家就地區熱點問題不斷進行協調與磋商,高層互訪不斷,阿拉伯大國地位凸顯。1月,約旦首相拉吉卜訪問沙特;2月,黎巴嫩總理哈里里訪沙,同沙王儲阿卜杜拉就中東問題舉行了會談;3月、8月,敘利亞總統巴沙爾兩次訪問沙特,與沙方就中東和平問題舉行會談;9月,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訪沙,與沙王儲就伊拉克問題、巴以形勢等進行了磋商;11月,約旦國王阿卜杜拉訪沙,與沙方就中東問題舉行了會談。同年3月,阿卜杜拉王儲出席在黎巴嫩舉行的阿拉伯首腦會議,其中東和平建議獲一致通過;5月,阿卜杜拉王儲與埃及總統穆巴拉克、敘利亞巴沙爾在埃及舉行的三方首腦會,呼籲以色列以土地換和平;7月,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訪問敘利亞和黎巴嫩,向兩國領導人通過中東和平進程紐約四方會議情況;7月,沙王儲阿卜杜拉訪問埃及,與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就加強雙邊關係及中東和平進程舉行會談。2000年,沙特與埃及、敘利亞等國的關係進一步發展。2月,沙特王儲兼副首相、國民衛隊司令阿卜杜拉訪問了埃及、敘利亞和黎巴嫩,分別與三國總統舉行了會談,討論了恢復中東和談、加強阿拉伯國家的團結與協調,以及沙與三國的雙邊關係等問題。6月,阿卜杜拉王儲訪問埃及。7月,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訪問沙特,會見了法赫德國王和阿卜杜拉王儲,以協調在耶路撒冷問題上的立場。2月,敘利亞外長沙雷訪問沙特,分別會見了法赫德國王和阿卜杜拉王儲,並同沙外交大臣費薩爾共同主持了沙-敘混委會會議。7月,沙特王儲阿卜杜拉訪問敘利亞,與巴沙爾總統舉行了會談。10月,沙特王儲阿卜杜拉出席在開羅召開的阿盟特別首腦會議。2001年,沙特與埃及、敘利亞等國的關係進一步發展。1月、5月,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兩次訪問沙特,與沙就雙邊關係及地區形勢進行討論;7月,沙王儲阿卜杜拉訪埃,與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就加強雙邊關係及建立中東和平舉行會談;2001年1月,沙特第二副首相兼國防航空大臣蘇爾坦訪問敘利亞,會見了巴沙爾總統;2月,敘利亞總統訪沙,兩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和陸路交通協定;9月,敘利亞總統再次訪沙,與沙特國王就加強雙邊關係及有關地區和國際形勢交換了看法;4月、5月黎巴嫩總理兩次訪沙,與沙方就雙邊關係及地區形勢等問題交換了意見。

沙美關係

兩國簽有《共同防禦協定和吉達機場租借權協定》。海灣危機發生後,沙美關係加強。海灣戰爭後,沙同美就海灣地區戰後安全安排和召開中東和會問題相互協調立場。1990年海灣危機以來,沙同美先後簽訂購買價值約300億美元的武器契約。美是沙第一大貿易夥伴,沙是美第一大石油供應國,1999年,雙方貿易額約為168億美元。近些年來,沙美高層往來不斷。1998年,美副總統戈爾訪沙,美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亨利·謝爾頓和國防部長也分別訪沙。同年9月,沙特王儲訪問美國,會見了柯林頓總統和戈爾副總統,沙美雙方發表了聯合公報。1999年,美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和國防部長科恩訪沙。美國能源部長理查森訪沙,並簽署了兩國在能源領域進行投資與技術合作的協定。11月,沙第二副首相兼國防與航空大臣、軍隊總監蘇爾坦訪美。美國總統柯林頓和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會見了蘇爾坦,美國防部長科恩同蘇爾坦舉行了會談。

2000年9月,沙特王儲阿卜杜拉訪問美國,與柯林頓總統就中東形勢及雙邊關係等舉行了會談。2月,美國能源部長理查森訪沙,會見了阿卜杜拉王儲、外交大臣費薩爾和石油大臣納伊米。4月和11月,美國防部長科恩兩次訪沙。

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後,因主謀者本·拉登擁有沙烏地阿拉伯國籍,沙美關係十分尷尬。同時也受各國媒體的關注。2001年雙方重要往來有:2月,美國務卿鮑威爾訪沙;4月,美中央司令部司令托米上將訪沙;同月,美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訪沙;9月13日,法赫德國王致電美國總統,對“9·11”事件受害者表示慰問並譴責恐怖事件;20日,沙外交大臣費薩爾訪美,與美就反恐問題進行磋商;22日,沙協商會議副主席訪美,就“9·11”事件及沙反恐立場向美通報,支持美的反恐鬥爭;10月,美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訪問沙特並會見法赫德國王和阿卜杜拉王儲;11月,沙外交大臣費薩爾訪美,布希總統會見。

2002年8月,“9·11”事件後第一年,兩國關係走入低谷。2002年雙方重要往來有:4月,沙特王儲阿卜杜拉訪美國,向美總統布希就中東問題提出8點和平計畫;6月,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訪美,布希總統會見。3月,美國財政部長保羅和美國副總統切尼分別訪沙;10月,美國助理國務卿伯恩斯訪沙,法赫德國王會見。兩國領導人還多次出面駁斥媒體有關沙美關係陷入危機的報導,互通電話、信函,強調雙方盟友關係。

沙歐關係

2001年,沙特同英、法、德等西方國家的關係繼續發展。

英是沙第二大商品供應國和第三大投資國,在沙有合資企業90多家,總投資額35億美元。1999年2月,沙英商會成立。2000年6月,沙英投資論壇在倫敦舉行。4月,英國國防大臣霍恩訪沙,法赫德國王和阿卜杜拉王儲分別會見了霍恩,蘇爾坦親王與霍恩舉行了會談。6月,利雅得地區埃米爾薩勒曼訪問英國,伊利莎白二世女王會見了薩勒曼。2001年6月,沙外交大臣訪英,與英方就雙邊關係及中東和平進程問題舉行會談;7月,英國皇家海軍艦隊與沙皇家海軍部隊在吉達舉行為期兩天的軍事演習;10月,英國首相布萊爾訪問沙特,法赫德國王會見。

兩國合作關係不斷發展。至98年,法在沙投資達20億法郎,共有67個合資項目。法每年進口沙原油25億美元,占法消費量的1/4;向沙出口16億美元的工業設備、食品等。2000年2月,法國外長費德林訪問沙特,與法赫德國王、阿卜杜拉王儲、費薩爾外交大臣和薩勒曼親王分別進行了會晤或會談。6月,法國防部長里查德訪沙,同第二副首相兼國防航空大臣蘇爾坦舉行了會談。2001年6月,阿卜杜拉王儲訪問法國,與法國總統席哈克就雙邊關係及中東形勢交換意見;10月,法國外長韋德里納訪問沙特,會見了阿卜杜拉王儲。

德國是沙特在歐盟中的第三大貿易夥伴。1997年,雙邊貿易額為29億美元,沙向德出口8.45億美元,從德進口20.60億美元,德在沙合資企業總投資約為4億美元。2000年5月,沙特高教大臣安卡利訪問德國,雙方簽署了兩國教育和科技人員往來協定。2001年10月,德國外長訪沙,與沙外交大臣費薩爾就中東局勢和阿富汗問題交換了意見。

此外,沙特與歐盟的關係進一步發展。2001年4月,歐盟貿易專員拉米訪沙,與沙方就沙加入WTO問題舉行會談;9月,歐盟代表團訪沙,與沙特王儲就雙邊關係及中東形勢進行會談。2002年2月,歐盟負責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索拉納訪問沙特,與阿卜杜拉王儲舉行會談,討論其提出的中東和平方案;6月,沙王儲阿卜杜拉與索拉納再次舉行會談,強調沙堅持中東和平進程必須以沙和平計畫為基礎。

沙日關係

2000年2月,兩國有關續簽日在沙科中立區的阿拉伯石油公司開採權契約的談判歷時兩年多後,最終仍破裂,但雙方均表示,這將不會影響兩國關係。沙是日本主要原油供應國。沙特出口的原油占日本石油消費量的24.8%,日本精煉油的13.4%來自沙特。1998年日本平均每天從沙進口116萬桶原油。日本是沙第二大貿易和投資夥伴,1997年,雙邊貿易額達465億里亞爾,其中沙向日出口約390億里亞爾。在沙有33個日沙合資企業,總投資額為176億里亞爾。2001年9月30日,日本首相特使訪沙,向沙方通報了日對“9·11”後國際形勢的看法。

沙阿富汗關係

沙特曾是世界上與塔利班政權有外交關係的三個國家之一,“9·11”事件後,沙斷絕了與阿富汗塔利班的關係。塔利班政權倒台後,沙特為保持在阿的傳統影響力,沙積極謀求在阿重建中發揮作用,在國際援阿重建會議上,許諾向阿臨時政府提供2億多美元的經濟援助。2002年1月,阿富汗臨時政府總理卡爾扎伊抵沙朝覲,與沙國王法赫德、王儲阿卜杜拉舉行了會談,尋求沙對阿新政府的財政支持;7月,沙特向阿富汗提供13卡車價值100萬美元的藥品,後沙又向阿提供了1000萬美元食品、藥品及衣物;9月,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訪沙,與沙方商談沙對阿援助及在阿被捕的沙籍人員的安排問題。

沙伊關係

沙特與伊朗關係繼續改善。2002年8月,沙外交大臣費薩爾訪伊,與伊方就兩國關係、巴勒斯坦問題等舉行了會談;9月,伊朗總統哈塔米訪沙,與沙方就伊拉克局勢及伊沙關係交換了意見。

沙卡達關係

1992年9月30日,沙特與卡達發生武裝衝突。卡宣布中止1965年兩國邊界協定,兩國關係一度惡化。同年12月19日,經埃及總統穆巴拉克的調解,卡、沙兩國領導人共同簽署了“解決沙、卡邊界分歧協定”。卡遂於12月24日宣布取消中止1965年兩國邊界協定的決定,沙、卡關係得到明顯改善。1997年,埃及抵制在卡達召開的中東經濟首腦會議,兩國因此發生了新聞戰,經法赫德國王從中斡鏇,埃、卡決定終止兩國新聞戰,並實現和解。1998年5月,卡達外交大臣訪沙。11月,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訪問卡達,參加在多哈召開的第十六屆大馬士革宣言國外長會議。1999年4月和6月,卡達外交大臣兩次訪沙,轉交了埃米爾給沙王儲的信件。6月,沙卡最終確定兩國邊界。同月,卡達埃米爾哈馬德訪沙,同法赫德國王、阿卜杜拉王儲進行了會晤。2000年5月,沙特王儲阿卜杜拉訪問卡達,與卡達埃米爾哈馬德舉行了會談,雙方表示要加強業已存在的雙邊友好關係。2001年兩國關係進一步發展。3月,沙特外交大臣訪卡,與卡達簽署邊界最終協定;4月,卡達埃米爾訪沙,與沙方就加強雙邊關係等問題舉行了會談。

2014年3月5日,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巴林三國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從即日起召回各自駐卡達大使,以抗議卡達干涉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海合會)成員國內部事務。

2017年6月5日,沙特政府聲明與卡達斷交。沙特將關閉與卡達的航空、海域和陸地邊境。

沙中關係

中國和沙特友誼源遠流長。早在公元7世紀,穆罕默德的弟子就曾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傳播伊斯蘭教。公元15世紀,明朝著名航海家鄭和下西洋時曾到過沙特。

2006年1月,沙特國王阿卜杜拉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中沙兩國簽署能源等領域合作檔案。

2006年胡錦濤主席對沙烏地阿拉伯進行國事訪問。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期間,沙特政府向中國捐贈了5000萬美元的現金和1000萬美元的物資,是所有捐贈國家中捐贈數額最大的,各個阿拉伯國家的王室成員也積極組織捐款、義賣。

2008年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對沙烏地阿拉伯進行正式訪問,雙方建立了戰略性友好關係。

2009胡錦濤主席對沙特進行國事訪問。

2012年溫家寶總理對沙烏地阿拉伯進行正式訪問,兩國發表聯合聲明。

經濟

概況

沙烏地阿拉伯以“石油王國”著稱,是世界上石油儲量、產量和銷售量最多的國家之一。1984年,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500億噸,天然氣儲量為 34885億立方米。石油收入是國家最主要的經濟來源。1981年石油產量達 4.9億噸,收入1032億美元。1983年以來,受石油價格下跌影響,產量和收入銳減,1985年產量為1.65億噸,收入340億美元。巨額石油收入使沙烏地阿拉伯從傳統的落後的農牧業經濟迅速向以石油工業為基礎的經濟結構轉變,到70年代已成為世界上人均國民收入最高的國家之一。1984年國內生產總值約1090億美元,人均收入 30000美元。沙特政府利用石油收入,制定了龐大的經濟發展計畫。沙特政府實行經濟多樣化政策,重點發展現代工業和基礎工業,以逐步改變單純依賴石油收入的狀況,建立現代化、多樣化的國民經濟體系。

沙烏地阿拉伯是世界上繼加拿大之後第二大的已探明石油的儲備國(擁有全球已勘探石油總量的24%),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也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的主要成員國。石油產業的收入占全國總收入的大約75%,GDP的40%,以及出口收入的90%。GDP的大約40%來自於私有經濟。在1999年OPEC與其他石油輸出國調漲油價期間,沙烏地阿拉伯是主要的推動者,在這期間OPEC的成員成功地通過減少石油產量將石油價格推高到自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的最高水平。

目前沙特政府正不斷鼓勵私有經濟的發展,以減少國家經濟對石油出口的依賴,同時為快速增長的人口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水資源的短缺與迅速增長的人口有可能限制該國實現農產品自足的目標。

沙烏地阿拉伯也進用大量移住勞工。根據菲律賓政府統計,沙烏地阿拉伯是海外菲律賓人之中最多人就業的目的地。

石油工業是沙特經濟的主要支柱,為世界最大石油輸出國。沙受益於國際油價攀升,石油出口收入豐厚,經濟保持較快增長。政府大力建設和改造國內基礎和生產設施,繼續推進經濟結構多元化、勞動力沙特化和經濟私有化,努力擴大採礦和輕工業等非石油產業,鼓勵發展農業、漁業和畜牧業,積極吸引外資,保護民族經濟。2005年12月,沙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約39萬人從事遊牧,放養駱駝、綿羊、山羊、馬。約39萬人口從事農業,耕地不到全國面積的百分之一,散布在各綠洲中。農產品有椰棗、小麥、大麥、蔬菜、水果。工業有石油提煉、石油化工、鋼鐵、紡織、水泥等部門。國家政治、經濟重心為利雅得與哈薩區。漢志為第二重心,有行政中心吉達與伊斯蘭教聖地麥加、麥地那,正加速建設紅海沿岸的石油化工業。兩個重心區之間有公路以及長距離油管、液化氣管相通。出口主要為石油及其製品,占出口額的90%,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輸出國,還出口有椰棗、畜產品;輸入主要為糧食、糖、茶和紡織品等。從達蘭至黎巴嫩的賽達,築有中東最長的輸油管(長1,770公里),又修築了從東岸石油區到西岸的油管與液化氣管道。沙赫普爾港“霍梅尼港”的舊稱。

主要經濟數據
經濟指標 2009年 2011年
國內生產總值(GDP) 3696.71億美元 5806億美元
人均GDP 14486美元 2.4萬美元
經濟成長率 -22.3% 7%
出口額 1845.3億美元 3576億美元
進口額 896.5億美元 1174億美元

工業

沙烏地阿拉伯的海水淡化沙烏地阿拉伯的海水淡化

石油和石化工業是沙特的經濟命脈。2009年原油平均日產量920萬桶,石油出口收入1347億美元,約占財政收入的86%。沙政府充分利用本國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大力發展鋼鐵、煉鋁、水泥、海水淡化、電力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等非石油產業,依賴石油的單一經濟結構有所改觀。

沙烏地阿拉伯曾經是一個土地貧瘠、資源匱乏、地廣人稀的沙漠之國。1938年在達蘭地區發現了石油,沙特的歷史從此發生了根本變化。依靠對石油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沙特從一個貧窮的國家發展成為一個人均收入位居世界前列,實力雄厚的新興國家。

沙特的石油資源極其豐富,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居全球之冠,約占世界總儲量的1/4。不但如此,沙特的石油還具有品質多樣的特點,從重油到輕油品種齊全,可滿足世界各地煉油廠的需要。

高科技勘探

沙特的石油勘探工程中心是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科學研究設施之一,在中東地區更是首屈一指。廣泛使用的三維地震探測技術,可以準確地劃分新發現的油層的界線;運用橫向鑽探技術,使在困難地帶和近海勘探成為可能。

沙特最為成功的勘探是在中央阿拉伯地區。從這裡開採出來的原油基本不含硫,並且很輕,用很低的成本就可以將原油精煉成具有高附加值的輕型產品。

在盡力開發陸地原油生產潛力的同時,沙特還大力發展鑽井平台技術,努力挖掘海上石油生產潛力。從20世紀60年代大規模勘探以來,沙特已經發現了約70個油氣田,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佳沃油田和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薩法尼亞油田。

收集天然氣為了收集天然氣,20世紀70年代沙特建造了萬能天然氣系統。該系統每日可收集加工1.3億標準立方米的天然氣,相當於為世界能源市場每日增加100多萬桶的原油。紅海沿岸的延布工業區和地處海灣的朱拜勒工業區的燃料、原料以及重要的公用設施的電力均來自於該系統。

現代化運輸沙特石油管道輸送系統在國內縱橫交錯,連通所有的加工廠和散貨儲存中心。東西走向的管道是橫跨兩個海岸的大動脈,將原油和液化氣輸送到全國各地以及國內各個工廠和兩岸的裝卸碼頭。

沙特擁有世界上最新的原油運輸船隊,每艘船自重30多萬噸,原油總運載量達200多萬桶。

開拓性經營

除了向世界各地輸送原油外,沙特還開展了煉油和行銷業務,在海外投資建立公司。美國、菲律賓、韓國等很多國家都有沙特獨資和合資興建的石油公司,其中設在美國的“企業之星”公司從開業的第一天起就成為美國第六大石油銷售企業。

注重環保

沙特非常重視環境保護,提倡安全與無污染作業。1989年沙特還制定了環境作業評估計畫,對排氣、排水、地下水污染等進行持續追蹤調查。此外,沙特還實施了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固體和危險廢物計畫。

沙特還建有反應敏銳的環保系統,並定期進行演習。沙特在解決石油溢漏問題,提高應對溢漏能力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1991年治理海灣石油溢漏過程中,沙特回收了原油100萬桶,創下了世界漏油回收的最高紀錄。

農業

沙特十分重視農業發展。全國有可耕地3200萬公頃,已耕地360萬公頃。從業人員約為39萬,農業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7%。政府對農業實行優惠政策,鼓勵農作物特別是小麥的種植,調動了農民積極性。主要農產品有小麥、椰棗、玉米、水稻、柑橘、葡萄、石榴等。糧食自給率為98%,小麥已實現自給自足並出口。畜牧業主要有綿羊、山羊、駱駝等。政府還利用地方和私營企業力量興辦肉雞、蛋雞場,發展養魚業,鼓勵大公司建立各種農場。沙有自流水井4萬眼,飲用水井5.2萬眼,水壩220座,蓄水能力達8億立方米。

財政金融

沙烏地阿拉伯貨幣沙烏地阿拉伯貨幣

沙官方海外資產約1280億美元。2005年政府國內公債1266.7億美元,占GDP的41%。沙有商業銀行10家,其中國民銀行、利雅得銀行和拉吉希金融投資公司三家為本國銀行,其餘為合資銀行,分支機構1210家。資本約230億里亞爾,利潤約70億里亞爾。沙有七家證券交易所。

對外貿易

實行自由貿易和低關稅政策。出口以石油和石油產品為主,約占出口總額的93%,石化及部分工業產品的出口量也在逐漸增加。進口主要是機械設備、食品、紡織等消費品和化工產品。主要貿易夥伴是美國、日本、英國、德國、義大利、法國、韓國等。由於大量出口石油,沙對外貿易長期順差。2005年沙對外貿易總額2280億美元,出口額1570億美元,進口額527億美元。

文化

新聞出版

《烏姆·古拉》周刊是官方刊物。此外,全國還發行13種報紙、23種雜誌。阿拉伯文報紙主要有:《國家報》、《歐卡茲報》、《座談報》、《利雅得報》、《半島報》、《中東報》(在倫敦出版)等,英文報刊主要有:《阿拉伯新聞》、《沙特報》、《沙特商業》、《沙特經濟概覽》等。沙特通訊社簡稱沙通社,1971年1月成立。用阿、英、法文發稿。在華盛頓倫敦突尼西亞、貝魯特、開羅等地設有分社。利雅得廣播電台1965年建成,1962年在麥加建成《伊斯蘭召喚》電台,1972年建成《古蘭經》廣播電台。以上電台除用阿拉伯語廣播外,每天還用英、法、烏爾都、斯瓦希里、波斯和班加利語對外廣播。沙特1964年建立電視網,現有五個電視台。1965年開始播放黑白節目,1976年開始彩色播映。1983年開始播放英、法語節目。電視網已復蓋全國98%的地區。

沙特通訊社

簡稱沙通社,1971年1月23日成立,直接受新聞部領導。用阿、英、法文發稿。在華盛頓、倫敦、突尼西亞、貝魯特、開羅等地設有分社。

廣播電台

主要有3家,分別是1962年在麥加建成的《伊斯蘭召喚》電台,1965年建成的利雅得廣播電台和1972年建成的《古蘭經》廣播電台。以上電台除用阿拉伯語廣播外,每天還用英、法、烏爾都、斯瓦希里、波斯和班加利語對外廣播。

電視台

1964年建立電視網,現有五個電視台。1965年開始播放黑白節目,1976年開始彩色播映。1983年開始播放英、法語節目。目前全國各地有107箇中轉站,電視網已復蓋全國98%的地區。

信仰

沙烏地阿拉伯信仰信仰
沙特以伊斯蘭教為國教。遜尼派的瓦哈比派占穆斯林的大多數。什葉派人數極少,主要居住在東部地區,只占全國人口的10%。此外,還有貝都因人遊牧部落為主的沙斐儀派。沙禁止在公共場所從事除伊斯蘭教之外的宗教信仰活動。

沙特婦女始終保持著伊斯蘭教的傳統習慣,不接觸陌生男人,外出活動穿黑袍、蒙面紗。青年男女的婚姻由父母決定。沙特人衣著樸素。男人穿白色長袍,頭上戴白頭巾,用黑色繩圈壓著。許多人喜歡戴紅色格子的頭巾。社會地位高的人士,在白袍外邊穿一件黑色或金黃色鑲金邊的紗袍,王室成員和大酋長們都穿這種紗袍。夏季,一律赤足穿拖鞋。冬季有人穿皮鞋。

社交習俗

集會集會

沙烏地阿拉伯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沙特“麥加”有聲譽,伊斯蘭教發祥地;

宗教信仰教規嚴,注重祭典和禁忌;

禁止飲酒忌偶象,法定不準政象棋;

左手府為不乾淨,照象千萬別隨意;

國民一般很耿直,大方熱情重禮儀。

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沙特人在希吉拉歷10月1日至12月10日,公曆11月至12日,歷時70天,是麥加城舉行的穆斯林宗教祭典。“麥加”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地和創教發祥地。朝覲活動大致分為三朝,即:朝覲、朝謁、朝懷。朝覲活動主要有:受戒、巡禮、奔走與感恩儀式、進住阿爾法特山、謁陵與探泉。凡在麥加參加過朝覲大典的穆斯林,即祟稱為“哈吉”(朝覲者)。在沙烏地阿拉伯人的民族習慣中,一般人總喜歡拉著朋友的手在路上走,認為這是對朋友友好的表示。他們喜歡用咖啡敬客。客人接過咖啡最好一飲而盡,因為在他們的民族傳統習慣中,這樣才為禮貌之舉。飲過後,如想繼續飲用,拇指與食指捏住小盅不動,主人便會給你再斟,若不想再飲,應按他們的傳統習慣,將小盅左右一搖,主人便會知道你的意圖。他們非常喜歡藍色和綠色,視藍色象徵著希望,視綠色為生命之色。他們又把這兩種色彩看成是幸福與吉祥的色彩。

禮節禮儀

沙持阿拉伯人見面時、習慣首先互相問候說:“撤拉姆·阿拉庫姆”(你好),然後握手並說:“凱伊夫·哈拉夫”(身體好)。有的沙烏地阿拉伯人習慣伸出左手放在你的右肩上並吻你的雙頰,這是一種吻禮,沙烏地阿拉伯貝都印人問候方式很個別,男人見面時要用鼻子碰對方的額頭,再互相擁抱,表示友好和親密。

稱謂與問候

習慣上的見面禮節是很講究的。首先你說salaamalaykum(你好),接著是握手並說kaifhalak(你身體好嗎?),然後沙特人會把他的左手搭在你的右肩上並吻你的兩頰。

如果這位沙特人帶著婦女作伴,別指望與她握手,也別指望會把你介紹給她。

約會與準時

事先約會是必要的,但你可能會發現另有幾位生意人在場,主人在同時接待好幾起會見。

在沙烏地阿拉伯,準時赴約是受歡迎的。

款待與饋贈

如被邀請到阿拉伯商人家裡吃飯,可以省掉你赴約前的一頓飯,這樣你就會有很好的胃口。吃得越多就越能表示你讚賞主人的款待。

如果你的妻子也被邀請赴宴,她多半將分別就坐,與其他婦女一起進餐。

沙烏地阿拉伯沒有夜總會,也沒有電影院。

當你對東道主的手錶、襯衫袖口的鏈扣或其他用品表示讚賞時要留神。阿拉伯商人往往很慷慨大方。他可能當場把這些東西送給你,而你若不收下的話會傷他的感情。

送禮是受歡迎的,但並非認為必要。不要送酒類或伊斯蘭教禁止的物品,例如女人相片或塑像。

交談

應迴避的談話內容包括中東的政治和國際石油政治。

示意動作

如果一位阿拉伯商人與你攜手同行,不要馬上把手抽回。手拉手只是一種友好的表示,別無其他意思。

信仰忌諱

沙烏地阿拉伯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還有少數人信奉基督教。他們討厭別人用眼睛盯著他們,也反對別人送他們雕塑或女人照片之類物品。他們忌諱左手遞送東西或食物,認為這種舉動有污辱人的含義,所以一般人都討厭使用左手。

沙烏地阿拉伯人嚴禁崇拜偶象,在他們的心目中真主只有一個,所以不允許商店櫥窗中有模特及出售小孩玩的洋娃娃,而且任何人還不得攜帶人物雕塑等偶象進入公共場所。在他們的國內,如果有人違抗,不僅偶象要披立即砸碎、攜帶者還要受到制裁。他們對男女間的接觸很忌諱。在他們的國家裡,女性用房和男性用房是嚴格區分開來的。男性不準隨便進入女人房間,女人一般也不準在生人面前露面。男人間即使至親好友聊天,也絕不可提及對方老婆,否則會被認為存心不良。還有嚴禁飲酒之規定。如飲酒是要受以嚴刑制裁的。輕者一般要受六個月徒刑或鞭苔之刑的。如膽敢醉酒駕車或秘密制酒,抓著要受象首之刑的。他們還忌諱照像。尤其是未經許可拍照他們的鏡頭,是要受到他們反對的。沙烏地阿拉伯還禁止百姓下象棋。他們認為按照西洋棋的規則,車、馬、象,甚至兵卒。都可以進攻和消滅國王和王后,這其中含有扇動作用,故嚴禁下此類棋。

沙烏地阿拉伯的甸蠻人。把笑看作是一種不友好的行動,是對神明的褻瀆。他們反倒視不笑為對客人的友好或對長輩的尊敬和孝顧。在沙烏地阿拉伯,還有禁止吸菸之俗,這主要是其教規的限制。沙待阿拉伯人禁食豬肉及一切外形醜陋和不潔之物,如甲魚、螃蟹等。

商務禮俗

沙特女子沙特女子

沙烏地阿拉伯人打招呼的禮儀很講究,見面時首先互相問候,說:“撒拉姆,阿拉庫姆”(你好),然後握手並說“凱伊夫。哈拉克”(身體好)。有的沙特人會伸出左手放在你的右肩上並吻你的雙頰。

沙烏地阿拉伯各地由於人文和地理位置的原因,他們的風俗習慣有許多共同之處。要想成功地在沙烏地阿拉伯做好貿易工作,必須了解該國嚴格實行政教合一,尤須知道伊斯蘭教的一些習俗與規定,否則就可能給工作帶來許多不便,甚至使貿易活動失敗。例如,如向該國出口凍雞,不能用機械宰殺,更不能有血跡,有可能被退貨。其原因不是貨不好,而是賣方對雞的加工法違反了古蘭經的規定:只能人工宰殺,不可用機器。只許男人屠宰,不準女人動手。雞體及包裝不得有一點血污,否則就認為是不吉利。

沙烏地阿拉伯人崇尚白色(純潔)、綠色(生命),而忌用黃色(死亡)。國王身著土黃色長袍,象徵神聖和尊貴。一般人不能“皇袍加身”。綠色對穆斯林國家來說是吉詳的顏色。旗面上用白色的阿拉伯文書寫伊斯蘭教的一句格言:“世界除真主外,別無神祗,穆罕默德是先知、真主的使者”。在阿拉伯文句下面有一寶劍的圖案,象徵著聖戰和武力。各種設計忌用豬和類似豬的熊貓、十字架、六角星等作圖案。

按照沙特人的商務禮俗,冬日宜穿保守式樣的西裝。會會須先預約,但象其他阿拉伯國家一樣,會見鬆散不時。因此,即使是約定的時間去拜會,最好仍需在日程上留一點餘地。對方晚到15~30分鐘是常有的事。依公司類別而定,上班時間千差萬別,夜間上班的公司也很多。最好約對方到咖啡店單獨談判。在洽談業務時,沙特人員常被來往人員打斷。阿拉伯人認為這是“家庭”的延伸,不認為是失禮。遇到這種情況,一是耐心等待,二是預約到外面單獨洽談。當地商人多通曉英文,名片和說明宜用阿文和英文兩和種文字。來往信件人名前冠以職銜,如果來函用阿文,回函也亦以阿文為宜。如果你想給家中寫信,千萬不要說這也不好,那也不是,因為萬一信被檢查出來,你就很難在這裡呆下去了。

一般人在外多以握手問候為禮。如果雙方(指男子)信仰一致或比較友好,雙方左右貼面三次。有時候主人為表示親切,會用左手拉著對方右手邊走這說。交換物品時,用右手或用雙手,忌用左手。按穆斯林的習俗,該國以牛、羊為上品,忌食豬肉,忌食有貝殼的海鮮和無鱗魚,肉食不帶血。以前阿拉伯人多用右手抓飯,現在招待客人多用西餐具。

阿拉伯人熱情好客,應邀去主人家作客時可以帶些小禮品,如糖果、工藝品等。禁酒最為嚴格,別送酒類禮品,不能單獨給女主人送禮,也別送什麼東西給已婚女子。忌送婦女圖片及婦女形象的雕塑品。騎馬打獵用品在沙烏地阿拉伯很有用場,所以,若給這個父權國的“大丈夫”們送一月獵鷹,將會很吃得開。與阿拉伯人初次見面就送禮,可能被認為是行賄,切勿把用舊的東西送給他們。

節日節日

沙特人不相信談判代表,總要求與製造商直接談判。法律限定該國商業必須由本國商人經營。沙特商人總是身兼進出口,零售商經營商品種類奇雜。沙特商人往往兼營多種商品進出口,且善於討價還價,談生意需要細心又耐心。

在沙特,無酒、無電影、無夜總會,市面雖有香菸出售,但不能在公共場合、街上及主人宴會上抽菸,當地更沒有抽菸的習慣。到主人家時要脫鞋,除非主人提出不用脫鞋。不要隨便進入清真寺,入寺必先脫鞋。忌諱用鞋底後跟面對人,忌用腳踩桌椅板凳,因為這被認為是污辱人的表示。

一般會見和宴請的場合,往往只有男性,女性毫無社會地位。沙特婦女外出戴面紗,外面拋頭露面的婦女多為外籍人。事實上,你在沙特可能看到的女性,八或是鄰國(埃及、葉門、黎巴嫩)來的勞工。不要在沙特拍攝宗教過程的照片。更不要給婦女拍照,可能會給你帶來殺身之禍。

沙特戒律很嚴,小偷砍手,女性通姦則用亂石砸死。詢問他們太太近況、嗜好,都在嚴禁之列。在沙特慶祝聖涎節、做聖誕樹和女人車,都是禁忌。汽車司機超速行駛,監禁一月,鞭答80.酒後駕車,監禁一月。因此,沙特幾乎無犯罪。

到沙特,最好於11月至次年3月前往,天氣較好,夜晚甚冷。每年4月至10月太熱、太濕,工作時間短,放假多。3月至16月30日,朝聖至麥加者眾,吉達旅舍多客滿。麥加和麥地那不準非伊斯蘭教徒進入。飲水甚少,大多喝瓶裝水。

沙烏地阿拉伯禁郵一切偶像,如工藝品中的人物雕像、兒童玩具娃娃等。因為崇拜偶像與伊斯蘭教戒律背道而馳。在海關,對進出人員的物品檢查很嚴,連婦女帶的香水也要嗅之再三,唯恐是酒。

飲食習俗

阿拉伯人嗜好甜食和紅茶。甜食即點心,統稱為“哈爾瓦”。

阿拉伯人對紅茶情有獨鍾。他們在每杯紅茶里都要放進半杯甚至大半杯的白糖,再放幾片鮮嫩的薄荷葉,倒也清涼幽香。阿拉伯國家胖人多,似與過多進食糖類脫不了干係。

蘸奶油

沙烏地阿拉伯人每日習慣兩餐。早餐主要是“弗瓦勒”(一種高梁糊糊)蘸奶油,晚餐為正餐,通常吃烙餅,食用時抹上奶油、蜂蜜等,這是沙特人最愛吃的主食。“泡漠”也是他們常吃的主食,即是將高梁麵餅用手掰碎,澆上鮮牛奶或再加上奶油、糖,一起進食。在沙烏地阿拉伯,“羊眼”被視為極其珍貴的食品,就象中國的“熊掌”一樣,屬難得的一種珍品。沙烏地阿拉伯阿西爾人以小麥、奶油為主要食品,高粱面也是他們常用的糧食,肉食一般都在節假日或宴請賓客時使用。沙烏地阿拉伯貝都印人常把飲紅茶或咖啡當成是娛樂,每天必飲。主食以駝奶和椰棗為主,有時也宰羊,把肉和米煮在一起抓食。沙烏地阿拉伯國家雖嚴格禁酒,但滑稽的是,他們有些男子卻極喜歡喝酒,而且嗜酒如命。他們用餐慣於用手抓飯。他們愛品嘗中國菜餚。

沙烏地阿拉伯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①注重講究菜餚要色彩悅目,食品要保持鮮嫩。

②口味一般口味喜清淡。

③主食普通喜歡米飯,麵食愛吃大餅、麵條、也樂於品嘗燒麥、鍋烙及蒸餃。

④副食愛吃牛肉、羊肉、雞、鴨等;也喜歡黃瓜、土豆、元蔥、西紅柿等蔬菜;調料愛用番茄醬、胡椒粉、鹽等。

⑤製法對烤、炸、煎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

⑥中餐喜愛中國的川菜、清真菜和素菜。

⑦菜譜,很欣賞口蘑燴羊眼、香酥鴨子、手抓羊肉、番茄牛肉片、砂鍋羊頭、扒牛肉、燴二樣、乾炒牛肉絲、香酥雞、清燉牛肉、清燉雞、烤全羊等風味菜看。

⑧水酒普遍都喜歡喝紅茶、咖啡、礦泉水等飲料。有些男子愛喝啤酒或果酒。

⑨果品對水果中的香蕉、哈密瓜、西瓜、橄欖、杏、草莓、櫻桃等非常喜愛、乾果愛吃杏仁等。

民俗

沙特人始終保持著遊牧民族古樸殷勤好客的美德。沙特人尊重現行的國際禮節,對外賓一律以禮相待,對貴客更是關懷備至。沙特人重義氣,到沙特人家作客,如果客人不肯喝主人提供的茶或咖啡,主人可能會認為這是客人對他的不信任。沙特人喜歡以本國特有的咖啡待客。喝的時候用小杯子。由僕人拿一把咖啡壺,將咖啡精確地倒入杯中,僕人決不會讓客人和主人的杯子空著,沒等杯中的咖啡見底,就再次斟滿,直至客人示意不再喝(手拿小杯輕輕搖晃)為止。沙特富有家庭迎客和送客,喜歡用薰香和噴灑香水這種阿拉伯人的傳統待客方式,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和友好。沙特人家常飯一般是阿拉伯大餅、麵包,牛、羊肉,還有一種叫“黑米葉”的牛油炒飯,這種飯是蒸熟後,用牛油炒的,裡邊放葡萄仁和松子,因而味道很香。當地人趁熱用手抓著吃,抓一把飯,攥成團,送進嘴裡,用放在旁邊的清水涮一下手,再抓一把飯。

社會

教育

政府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實行免費教育。中、國小學制各為六年。全國共有各類學校2.28萬所,其 中綜合性大學8所,學院78所,高等宗教大學5所,其中沙特麥地那大學在伊斯蘭世界享有極高聲譽。現有教師33.96萬人,在校學生約480萬,其中大學生27.2萬人。每年約有7000名學生公費出國留學。在國內讀書的大學生,除免費住宿外,還享受津貼。比較有名的有利雅得大學。

沙特的主要的綜合性大學包括沙特國王大學阿布勒阿齊茲國王大學等大學。

沙特國王大學前身為利雅得大學,始建於1957年,於1982年進行大規模擴建,以應對沙特專業人才緊缺的狀況。大學硬體設施一流,師資力量強大,現設有文科院、理科院、管理科學院、藥學院、工程學院、食品和農業學院、教育學院、醫學院、套用醫學院、電腦科技學院、建築與環境學院、語言學院、護理學院等,學生數量超過24000人。

阿布杜勒阿齊茲國王大學坐落在沙特最大的海港城市吉達。1967年始建之初是私立大學,後於1971年轉為公立大學。大學現設有工程學院、醫學院、套用醫學院、藥學院、理科院、地球科學院、海洋科學院、氣象與農業學院、環境與設計學院、人文學院和信息科學等學院,在讀學生數量超過37000人。

傳媒

全國發行13種報紙、24種雜誌。阿拉伯文報紙主要有:《利雅得報》、《中東報》(在倫敦出版)、《半島報》、《國家報》、《烏卡茲報》、《座談報》等,英文報刊主要有:《阿拉伯新聞》、《沙特報》、《沙特商業》、《沙特經濟概覽》等。

沙特通訊社:簡稱沙通社,1971年1月23日成立,直接受新聞部領導。用阿、英、法文發稿。在華盛頓、倫敦、突尼西亞、貝魯特、開羅等地設有分社。

廣播電台:主要有3家,分別是1962年在麥加建成的《伊斯蘭召喚》電台,1965年建成的利雅得廣播電台和1972年建成的《古蘭經》廣播電台。以上電台除用阿拉伯語廣播外,每天還用英語、法語、烏爾都語、斯瓦希里語、波斯語和班加利語對外廣播。

電視台:1964年建立電視網,現有五個電視台。1965年開始播放黑白節目,1976年開始彩色播映。1983年開始播放英、法語節目。全國各地有107箇中轉站,電視網已復蓋全國98%的地區。

衛生

沙特無全國流行性傳染疾病。西部紅海沿岸城市吉達市及周邊地區由於濕度高,人口密度高和市政排污系統失修等原因,有登革熱大面積發生。但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

沙特基礎醫療系統完善,對本國公民實行免費醫療制度。外籍人士只能到私立醫院就醫,醫療費用昂貴。沙特大中型城市均分布有24小時藥店網點,可憑醫療保險卡和醫生處方購買處方類藥品,也可以個人自費購買非處方藥品。藥品多為歐美原品進口,價格偏高。沙政府規定,企業雇用外籍員工須為雇員交納醫療保險。

交通

公路

公路交通是主要運輸方式。2011年,沙特道路總長19.3萬公里,公路 總里程為5.5萬公里,其中主要公路1.5萬公里,支線公路30500公里,二 級公路9500公里。國際公路網與約旦、葉門、科威特、卡達、阿聯、 巴林等國相通。

鐵路

沙特現有鐵路是利雅得-達曼鐵路,全長590公里。正在建設的有南北 鐵路,全長2400公里。規劃建設的麥加、吉達、拉比格、麥地那等城市間 的朝覲鐵路,全長444公里,鐵路年運送旅客110萬人次,貨物350萬噸。

麥加—麥地那高速鐵路即將竣工通車,建成後乘客從麥加到麥地那只需2個小時左右即可到達,從吉達到麥加則僅需半個小時。

空運

截至2014年,沙烏地阿拉伯有機場27個,其中4個國際機場、6個地區機場、17個本地機場。4個主要國際機場是利雅得哈立德國王機場、吉達阿卜杜·阿齊茲國王機場、達曼法赫德國王機場、麥地那默罕默德·本·阿卜杜阿齊茲王子機場。年運輸旅客1890萬人次,飛行55895航次,貨物運輸38.2萬噸。自從2011年沙特民航局與沙特國防部脫鉤以來,民 航局按照計畫大力發展民航業,擴建國內機場,改善民航業基礎設施,大 力提升民航業服務水平。

水運

2014年沙特各大港口總共擁有183"卜泊位。總吞吐量達到了1.5億噸,其中進口貨物0.67億噸,出口貨物0.87億噸,占據了沙特進出口總額的95%。貨櫃每年裝卸總量200萬標箱,每年到訪沙特港口的船舶也達到1200艘 次。

沙特現有港口主要分布在紅海沿岸和阿拉伯海灣沿岸,分別為:西海岸-吉達港、吉贊港、延布港;東海岸-達曼港、朱拜勒港、拉斯坦努拉港 以及在建的扎瓦爾港。

旅遊

麥加

穆斯林的朝覲聖地麥加和聖城麥地那是沙烏地阿拉伯的兩張旅遊名片。但其它地方如瑪甸沙勒考古遺址的雕刻墓群等也值得一游。但沙烏地阿拉伯簽證審批十分嚴格,並且不歡迎美國人,所以也不向美國人發放簽證。

入境

(一)在沙特,走私毒品為死罪。如需攜帶中成藥或較大劑量個人用藥入境,建議提供醫生處方。

(二)切勿攜帶含酒精飲品(因為他們視酒精為只能外用的有毒物質)或豬肉入境,一經發現貨物沒收銷毀,攜帶者將遭拘捕並受高額罰款。

(三)勿攜帶暴露和淫穢內容的音像和印刷品。攜帶入境的光碟、移動硬碟等多媒體載體,時常會被海關扣留。

(四)護照上蓋有以色列簽證的人員需換髮護照,否則將被禁止入境。

(五)沙特禁止在公眾場合、景點拍照。未經本人許可,不能對人拍照,尤其是沙特的婦女。

(六)女子不得開車,外出須由父親、丈夫或兄弟陪同。外出時須披黑袍(ABAYA)、戴頭巾。不得與非婚姻或血親關係的成年異性(包括戀人)接觸,違者要受到拘禁和鞭打。男士不得袒胸露背或著短褲出入公共場所。通姦、同性戀均為死罪。

(七)沙齋月(回曆9月)期間,除病人、孕婦、餵奶的婦女和兒童外,從日出到日落禁止進食、喝水及吸菸。

(八)沙特政府經過連年有效的反恐鬥爭,安全形勢不斷好轉,但仍存在安全憂患,需保持警惕。

(九)在沙特,外籍婦女勞務人員地位低下,生活艱難。建議欲來沙工作的婦女,除通過正規大型勞務公司安排來沙工作的醫生、護士以外,不要輕易接受其它工作邀請,特別是不要通過非正規勞務公司或所謂熟人安排來沙工作。

簽證

沙實行嚴格的簽證制度,審批程式複雜,耗時較長。其簽證種類主要分為朝覲簽證、訪問簽證和工作簽證三種。要求護照有效期不得少於六個月;本人須在申請表上籤字,所有檔案須經中國外交部認證,家庭訪視簽證、常住簽證和工作簽證需獲得沙特有關部門預先批准。兩張清晰的白色背景照片。

具體辦理要求如下:

(一)朝覲簽證:每個伊斯蘭教曆年開齋節後直至11月25日,為中國公民辦理朝覲簽證。朝覲簽證通過中國伊斯蘭教協會集體辦理。

(二)訪問簽證:

訪問簽證分家庭訪視簽證和政府訪問簽證(含商務訪問簽證)兩種,均需提供沙有關部門批覆的附有訪問簽證號碼和日期的批准函原件或複印件。

家庭訪視簽證需提供個人身份證、戶口原件、結婚證、子女出生證明原件和複印件。親屬關係證明檔案均需經我官方機構公證和認證,並需經沙特駐華使館領事部認證。

商務訪問簽證是指為外國企業家和投資商發放的訪問簽證,申請人需提供個人身份證、職業證明、學歷證書及其複印件;經沙有關商工會認證的邀請函;本單位向沙特外交代表機構出具的公函,公函需說明本人商業級別、訪問目的和期限、被訪沙特公司名稱等。女性企業家訪沙須由其丈夫陪同。

(三)工作簽證:

工作申請須經沙特勞動部批准;申請人需持帶有工作簽證號碼和日期的批准檔案;本人護照所填寫的職業與工作簽證所填寫的職業須相符;專業技術人員則需提供經本國有關官方機構和沙特使館領事部認證的學歷證書複印件;須提供公認的醫院或衛生機構頒發的並經有關單位(衛生部和外交部)認證的體檢報告(需按照沙特外交代表機構指定的樣本製作)。

工作簽證所需檔案:業主出具的委託函、女性勞工監護人出具的同意旅行和工作的書面信函、所申請職業的從業資格證書、體檢報告等及以上檔案的複印件。

詳細要求請查閱沙特駐華使館網站。

勞務

中國企業在沙特主要從事工程承包、電信、能源、醫療衛生等行業的工作。在沙務工的中國人主要是通過中國勞務公司的勞務承包赴沙特工作,也有個別通過個人渠道來沙特進行零散服務業工作。

沙特實行擔保人制度,外國公民要到沙特工作或開設公司必須有一定經濟實力和商業資質的沙特人作為其作擔保,擔保人將從該外籍人的勞動報酬或公司盈利中提成。與擔保人的關係至關重要,在沒有擔保人許可的情況下,私自調換工作、打黑工、更換保人、擅自離境都將被視為違法行為處理。

沙特勞務市場競爭激烈,來自西亞北非、東南亞數以百萬計的外籍人員在此從事各種工種的勞動。由於沙特氣候炎熱乾燥,勞動條件較為艱苦,再加之宗教管制嚴格,社會文化生活單調,因此赴沙特務工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與生理上的準備。尤其是外籍婦女勞務人員地位低下,生活艱難,建議欲來沙工作的婦女,除通過正規大型勞務公司安排來沙工作的醫生、護士以外,不要輕易接受工作邀請,特別是不要通過非正規公司或所謂熟人安排的工作邀請。

政府改組

沙烏地阿拉伯沙烏地阿拉伯

2015年1月29日,沙特新國王薩爾曼(Salman)大規模改組政府,進一步鞏固權力。沙特已故國王阿卜杜拉(Abdullah)的兩名兒子都被辭退,情報部以及其他重要部門也在內閣改組中發生了人員調整。

根據29日頒布的國王令,前國王阿卜杜拉的兒子,哈立德(Khalid)王子國家情報總局主管的職務被撤。根據另一條命令,前國王阿卜杜拉的外甥班達爾(Bandar)王子也被從國家安全委員會主管的位置上撤下。阿卜杜拉的另外兩名兒子,掌管麥加(Mecca)地區的米沙勒(Mishaal)王子和掌管首都利雅得(Riyadh)的圖爾其(Turki)王子也被撤職。

20國集團成員

會標會標
20國集團(G20)是一個國際經濟合作論壇,於1999年9月25日由八國集團(G8)的財長在德國柏林成立,於華盛頓舉辦了第一屆G20峰會,屬於非正式對話的一種機制,由原八國集團以及其餘12個重要經濟體組成。宗旨是為推動已工業化的已開發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之間就實質性問題進行開放及有建設性的討論和研究,以尋求合作並促進國際金融穩定和經濟的持續增長,按照以往慣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列席該組織的會議。

亞洲國家

東亞北亞東北亞中華人民共和國 | 日本 | 朝鮮 | 韓國 | 蒙古 | 俄羅斯1
東南亞緬甸 | 汶萊 | 高棉 | 東帝汶2 | 印度尼西亞2 | 寮國 | 馬來西亞 | 菲律賓 | 新加坡 | 泰國 | 越南
中亞哈薩克斯坦1| 吉爾吉斯斯坦 | 塔吉克斯坦 | 土庫曼斯坦 | 烏茲別克斯坦

西亞/西南亞

阿富汗 |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1 |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13| 巴林 | 賽普勒斯1 | 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14| 喬治亞1 | 阿布哈茲15 | 南奧塞梯共和國 1 6 | 伊朗 | 伊拉克 | 以色列 | 約旦 | 科威特 | 黎巴嫩 | 阿曼 | 巴勒斯坦國7 | 卡達 | 沙烏地阿拉伯 | 敘利亞 | 土耳其1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葉門 | 埃及8 | 希臘1
備註1.地跨亞、歐兩洲或被認為是歐洲國家。
2.地跨亞、大洋兩洲或被認為是大洋洲國家。
3.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未被聯合國和絕大多數國家承認。
4.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未被聯合國和絕大多數國家承認
5.阿布哈茲共和國未被聯合國和除俄羅斯、尼加拉瓜以外國家承認。
6.南奧塞梯共和國未被聯合國和除俄羅斯、尼加拉瓜以外國家承認。
7.巴勒斯坦國疆域未定且大部分領土被以色列占領。
8.地跨亞、非兩洲或被認為是非洲國家。

阿拉伯國家首都

阿拉伯國家包括埃及、敘利亞、蘇丹、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伊拉克、約旦、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葉門、科威特、卡達、巴林、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索馬里、吉布地、茅利塔尼亞等亞非國家,總面積約140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總數約1.5億。

阿拉伯世界

伊斯蘭會議組織(OIC)

不結盟運動成員國及觀察員

成員國 阿富汗 | 阿爾及利亞 | 安哥拉 | 巴哈馬 | 巴林 | 孟加拉國 | 巴貝多 | 白俄羅斯 | 貝里斯 | 貝寧 | 不丹 | 玻利維亞 | 波札那 | 汶萊 | 布吉納法索 | 蒲隆地 | 高棉 | 喀麥隆 | 維德角 | 中非共和國 | 查德 | 智利 | 哥倫比亞 | 葛摩 | 剛果 | 象牙海岸 | 古巴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吉布地 | 多米尼加共和國 | 厄瓜多 | 埃及 | 赤道幾內亞 | 厄利垂亞 | 衣索比亞 | 加彭 | 甘比亞 | 加納 | 格瑞那達 | 瓜地馬拉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索 | 蓋亞那 | 宏都拉斯 | 印度 | 印度尼西亞 | 伊朗 | 牙買加 | 約旦 | 肯亞 | 科威特 | 寮國 | 黎巴嫩 | 賴索托 | 賴比瑞亞 | 利比亞 | 馬達加斯加 | 馬拉威 | 馬來西亞 | 馬爾地夫 | 馬里 | 茅利塔尼亞 | 模里西斯 | 蒙古 | 摩洛哥 | 莫三比克 | 緬甸 | 納米比亞 | 尼泊爾 | 尼加拉瓜 | 尼日 | 奈及利亞 | 朝鮮 | 阿曼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 | 巴拿馬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秘魯 | 菲律賓 | 卡達 | 盧安達 | 聖露西亞 |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沙烏地阿拉伯 | 塞內加爾 | 塞席爾 | 獅子山 | 新加坡 | 索馬里 | 南非 | 斯里蘭卡 | 蘇丹 | 蘇利南 | 史瓦濟蘭 | 敘利亞 | 坦尚尼亞 | 泰國 | 東帝汶| 多哥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突尼西亞 | 土庫曼斯坦 | 烏干達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烏茲別克斯坦 | 萬那杜 | 委內瑞拉 | 越南 | 葉門 | 尚比亞 | 辛巴威
觀察員
國家 安提瓜和巴布達 |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 | 波赫 | 巴西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哥斯大黎加 | 克羅埃西亞 | 賽普勒斯 | 多米尼加 | 薩爾瓦多 | 哈薩克斯坦 | 吉爾吉斯斯坦 | 墨西哥 | 黑山 | 塞爾維亞 | 烏克蘭 | 烏拉圭
組織 非洲聯盟 | 阿拉伯國家聯盟 | 聯合國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成員國

名稱地區國名加入時間備註
成員國中東 伊朗 1960年9月創始成員國
成員國中東 伊拉克1960年9月創始成員國
成員國中東 科威特1960年9月創始成員國
成員國中東 沙烏地阿拉伯1960年9月創始成員國
成員國中東 卡達1961年12月
成員國中東阿拉伯聯合酋長國1967年11月
成員國南美洲委內瑞拉 1960年9月創始成員國
成員國南美洲厄瓜多2007年1月1973年加入,1992年退出, 2007年重新加入
成員國非洲 利比亞1962年12月
成員國非洲阿爾及利亞1969年7月
成員國非洲奈及利亞1971年7月
成員國非洲安哥拉2007年1月
前成員國非洲加彭1975年-1995年1994年至1995年間退出。
前成員國亞洲印度尼西亞1962年-2008年2008年9月,暫時終止印度尼西亞的成員國資格。
觀察員國非洲蘇丹
觀察員國南美洲玻利維亞
觀察員國南美洲巴西

阿拉伯國家聯盟 – جامعة الدول العربية‎

歐佩克成員國

歐佩克標識 歐佩克標識
石油輸出國組織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 OPEC) ,簡稱“歐佩克”。 歐佩克共有12個成員國(括弧內為加入歐佩克的時間),它們是:
歐佩克成員國 歐佩克成員國
阿爾及利亞(1969年)、印度尼西亞(1962年)、伊朗(1960年)、伊拉克(1960 年)、科威特(1960年)、利比亞(1962年)、奈及利亞(1971年)、卡達( 1961年)、沙烏地阿拉伯(1960年)、阿拉伯聯合酋長國(1967年)和委內瑞拉( 1960年)、安哥拉(2007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