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特

拉巴特

摩洛哥首都,位於摩西北的布雷格雷格河口,瀕臨大西洋,與菲斯、馬拉喀什、梅克內斯同是摩四大皇城之一,自1912年以來,一直是摩政治首都。拉巴特-薩累大區包括拉巴特、薩累和德馬拉-斯基拉特三省,人口約212萬。拉巴特始建於公元12世紀穆瓦希德王朝。現存老城為18世紀所建,新城於1912年摩成為法國保護國後興建。拉巴特瀕臨大西洋,有不少海濱浴場,是旅遊、消夏的好地方。拉巴特王宮、穆罕默德五世墓、烏達雅城堡和舍拉廢墟等是遊人參觀的名勝。

基本信息

地理

地理位置

摩洛哥首都拉巴特,位於該國西北的布雷格雷格河口,瀕臨大西洋,是摩洛哥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市區房屋整齊潔淨,街道寬闊筆直,市南大西洋岸,海灘平坦細軟,是夏季旅遊勝地。

氣候特點

拉巴特王宮拉巴特王宮

拉巴特屬非洲西北部亞熱帶地區,夏季乾燥炎熱,冬季溫和潮濕。但北部沿海受地中海影響,基本為地中海式氣候,四季溫和,西和西北部沿海受大西洋影響。一月份平均氣溫12°C,四月平均氣溫20°C,七月平均氣溫22-28°C。阿特拉斯山地區多雨雪,南部系撒哈拉沙漠,氣候炎熱,少雨。從北部到中部年均降雨量為800-200毫米。

市區組成

城市分新城、舊城兩部分。舊城沿河分布,有穆斯林古鎮和猶太人居住區,多阿拉伯式建築,有城牆圍繞,街道狹窄,居民密集,手工業眾多,傳統民族市場繁盛。新城位於舊城以北以東,為政府機關、金融、商業、科學研究等機構所在地,多現代建築,街道寬廣。

歷史

拉巴特拉巴特郊外
最早的居民是柏柏爾人。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進入,並於8世紀建立第一個阿拉伯王國。現在的阿拉維王朝建立於1660年,穆罕默德六世國王是該王朝的第23位君主。從15世紀起,西方列強先後入侵。1912年3月30日淪為法國保護國。同年,法國同西班牙籤訂《馬德里條約》,摩北部地帶和南部伊夫尼等地劃為西班牙保護地。1956年3月2日獲得獨立。1957年8月14日定國名為摩洛哥王國,蘇丹改稱國王。1961年2月穆罕默德五世國王逝世。3月,哈桑二世國王登基。1999年7月23日,哈桑二世國王因病逝世,王儲西迪•穆罕默德於同日即位,7月30日正式登基,稱穆罕默德六世。

經濟

拉巴特拉巴特街景

港口和城市周圍為富庶農業區,腹地廣闊,但河口泥沙逐年淤積,港口在地中海區的航運作用已減當年。全國陸路運輸和紡織工業中心。鐵路和公路南通達爾貝達(有高速公路)、馬拉喀什、薩菲;北通丹吉爾;東通非斯、烏季達和鄰國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城南設有國際機場。紡織工業和手工業以產毛毯、地毯和皮革製品著稱,有水果、魚類加工等食品工業和制磚、石棉、陶瓷、木材與軟木加工等多種手工、半手工小型企業。全國文化中心。市內多文物古蹟。有拉巴特王宮、卡斯巴烏達亞城堡、摩洛哥藝術博物館、考古博物館、古物博物館和眾多清真寺;最古老的清真寺為城東南的哈桑清真寺,建於1195年。拉巴特大學為摩洛哥最高學府。氣候終年溫和,海濱風光旖麗,文物古蹟誘人,吸引大量外國觀光遊客,為摩洛哥沿海主要旅遊中心。

旅遊

旅遊景點

拉巴特拉巴特海邊
拉巴特王宮
拉巴特王宮,位於拉巴特市中心,始建於1785年,占地2平方公里,是典型的阿拉伯宮殿建築。宮殿式樣各異,其中里雅德宮最為宏偉壯麗。
穆罕默德五世墓
位於拉巴特市中心。穆罕默德五世為前國王哈桑二世的父親,逝世於1961年。其墓1962年開始修建,1971年竣工。墓室內兩側分列為哈桑二世及其弟阿卜杜拉親王墓,並建有陳列館,藏有阿拉維王朝歷代君主畫像和五世遺物及其統治時期的歷史資料與文獻。墓左側建有清真寺,再左側為講經台。墓正面是拉巴特的象徵--哈桑塔及哈桑大清真寺遺址。哈桑大清真寺原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建於12世紀,長183米、寬139米,據說毀於1775年一場以里斯本為震中的著名大地震,從僅存的312根大石柱仍可想像其昔日的雄偉。哈桑塔保存較好,占地單邊長16米,高44米,四周雕刻圖案各異,具有摩傳統藝術特色。整個建築群莊嚴雄偉,風格典雅,體現了阿拉伯穆斯林優美的建築工藝和摩特有的建築風格和裝飾藝術。
拉巴特烏達雅堡烏達雅堡
烏達雅堡
烏達雅堡位於拉巴特老城以東,布雷格雷格河入海處,瀕臨大西洋,為一古城堡建築群。始建於12世紀柏柏爾王朝,後為阿拉伯王朝所用,曾被葡萄牙人和法國人占領。現存烏達雅堡對外開放區域分三部分:一是院內花園,為伊斯梅爾國王於17世紀所建,小巧玲瓏,幽雅精緻,花木繁茂,具有安達魯西亞園林建築的典型風格;二是博物館,分兩個展室,一是展出歷代珠寶樂器,另一個展出歷代民族服裝,包括柏柏爾人、撒哈拉人、摩洛哥猶太人服飾以及古代紅銅和土陶器皿;三是高空平台,為古時空中市場遺蹟。站在平台上可俯視布雷格雷格河入海口、拉巴特古港口和薩累市全景。烏達雅堡內保留著柏柏爾民居和街道,別具風格。堡旁靠海外的一組平房,原為葡萄牙軍事監獄,法國占領後改為飯館,至今一直開放。
拉巴特舍拉廢墟遺址

舍拉廢墟遺址

位於拉巴特王宮外。舍拉廢墟為舍拉古城和摩洛哥梅里尼德王朝時期皇家陵寢遺址,1980年被列為摩國家重點保護文物。舍拉古城原為腓尼基、迦太基和古羅馬帝國時代北非重要港口城市,與摩境內的沃呂比利斯古城和伯納薩古城齊名,公元五世紀荒廢。公元十二世紀,梅里尼德王朝君主“黑蘇丹”阿布•哈桑定都拉巴特城,修築城牆在古城遺址基礎上圈定皇陵。據考其愛妃以及他本人死後均葬於陵內。舍拉在1775年一場以里斯本為震中的著名大地震中被夷為廢墟,如今已成為樹木叢生和大量類的棲息處。舍拉廢墟遺址上古羅馬時期的台地園、凱鏇門、元老院、論壇、法院、公共浴池等建築群落依稀可見,梅里尼德王朝時期修築的外圍城牆、清真寺宣禮塔、王妃墓碑和放生池等基本保持了原貌。站在台地園可鳥瞰布雷格雷格河谷和舍拉古城遺址全貌,外圍城牆的正門上用古阿拉伯語記錄了當年修陵的情況,從王妃墓碑上遊人可以讀到王圮的生平概志,放生池偏居古遺址一隅,供養著被視若神明的銀鰻,遊人可向池中拋擲錢幣以乞福祗。

出入手續

拉巴特首都廣場
入境
拉巴特雖較其他回教國家開發,但民風仍保守,,若入境時服裝不整,狀似嬉皮,可能遭擋駕,入境時必須填具入境申請表,填明職業、停留地點,及停留時間。在海關,攜帶的行李一律都要打開接受檢查,但幾乎僅是形式,並不認真,但若攜行貨樣,仍應置於旅行箱,切勿用紙盒包裝,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另外,若持有新的高價物品,按使用的目的,也有要求課稅的情形,攜入限制為照像2台,軟片10卷,烈酒1瓶,葡萄酒1公斤,香菸200支或雪茄50支,但稍多帶些也可允許入境。

出境
僅填寫出境卡,沒有特別的規定,免出境稅、機場稅(AirportTax)為10迪拉姆。

文化

飲食風情

拉巴特拉巴特美食

飯後高潮 交流點心
在摩洛哥,每個婦女都會做幾樣自己的拿手點心,這些點心一般都在餐後上,會是整餐飯的高潮戲所在。因為在摩洛哥家庭觀念很重,也很重視親情,在每餐之後婦女們都要拿出自己做的小點心互相交流,而每當此時,正是交流親情的最好時候。“摩洛哥大餡餅”,把野核桃仁和雞肉碎包裹在薄餅之內疊成三角形煎熟的,皮很酥脆,裡面的餡料有一點點甜味,是餐桌上比較受歡迎的菜。此外還有一盤花樣很多的小點心,咬在嘴裡嘎蹦嘎蹦的很脆。
薄荷茶 講究儀式
摩洛哥用的餐具十分有特點,除了色彩鮮艷、造型奇特的鍋碗瓢盤,刀叉調羹都是手柄末端捲曲起來的厚重銀器,拿在手裡沉甸甸的很有質感。同樣的,摩洛哥的茶具也一樣的精美講究。摩洛哥喝的是薄荷和綠茶搭配出來的一種茶。在摩洛哥,喝茶通常都在白色的屋舍中進行。一群人席地而坐,專注地看著摩洛哥長者泡上一壺香香的薄荷茶,燒水、斟酌茶葉的多寡,通常在倒水時要把銀制摩洛哥壺舉得很高,邊看邊聽水以優美的弧度與鏇律落入杯中,之後再加上大量的糖,整個泡薄荷茶的專注過程講究得仿佛在進行一場神聖的儀式。

飲食習慣

拉巴特拉巴特烤全羊
摩洛哥人喜歡吃用小麥粉加上清水、橄欖油、肉湯、牛羊肉、蔬菜等做成的家鄉風味“古斯古斯”和鮮美郁的“烤全羊”、“烤魚”、“烤蝦”等,這些也都是他們迎待客的佳肴。他們習慣用鹽醃漬橄欖果,認為醃漬出來的橄欖果別有風味。他們酷愛飲茶,一般他們都喜歡在綠茶中加些白糖和新鮮的薄荷葉,每天要飲4至5次,每次的飲量還都挺大。他們對中國菜餚很喜歡;他們除在公共場合有時使用刀叉為餐具外,一般都習慣於用手抓飯吃。摩洛哥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1、注重講究菜餚的香、脆,注重菜餚的豐盛。
2、口味一般口味喜清淡,愛微辣味道。
3、主食以麵食為主,喜食摩洛哥式麵包
4、副食喜歡牛肉、羊肉、魚、蝦等;蔬菜喜歡黃瓜、西紅柿、洋蔥、土豆等;調料愛用橄欖油等。
5、製法對烤、煎、炸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
6、中餐喜愛中國的魯菜、川菜、粵菜。
7、菜譜很欣賞冷拼盤、番茄牛肉、烤鴨、烤羊肉串、煎牛肉扒、炒裡脊丁、糖醋魚、炒什錦、香酥雞、烤全關等風味菜餚。
8、水酒不飲酒,喜喝酸牛奶、咖啡、桔子汁等,尤為愛喝茶,最愛喝中國綠茶,如“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建甌水仙”、“碧螺春”等。
9、果品愛吃西瓜、香蕉、等水果;乾果愛吃花生米等。

禮節禮儀

拉巴特拉巴特舍拉廢墟遺址

摩洛哥人與客人相見和告別時,一般都慣施擁抱禮,握手禮也較為普及。摩洛哥女人與賓客見面時往往施屈膝禮。
1、一般禮儀:在進入摩洛哥人家裡前,你應主動提出脫鞋,在進入清真寺時則秘須脫鞋。
2、稱謂與問候:握手是習慣,不過朋友之間通常以親吻相迎。約會與準時事先約會是可取的,雖然摩洛哥人很少遵守時間。
3、款待與饋贈:摩洛哥商人會邀請你去他們家中作客,大擺筵席,持續吃上好幾個小時,但你很少會見到他們的妻子。最好不要對主人的某件所有物大加讚美,他可能會感到按社交慣例不得不把它奉贈給你。

信仰禁忌

拉巴特拉巴特
摩洛哥全國絕大多數人信奉伊斯蘭教,其餘人信奉摩洛哥和猶太教。摩洛哥人受宗教的約束,一般都不飲酒;也很少有人吸菸;進屋有脫鞋之俗,未經主人許可,不脫鞋是不是進入其宅屋的;進清真寺必須脫鞋。他們宴請賓客前後要上茶三次,以示禮貌。客人到這裡則應“入鄉隨俗”,否則,便會被認為不禮貌。他們對“13”有反感,認為“13”是個消極的數字。他們忌諱白色,認為白色象徵著貧窮,白色衣服最令人厭棄。摩洛哥的婦女只能偷偷地吃雞蛋。如果當著丈夫的面吃雞蛋,會被認為幹了一件敗壞風俗的醜事而遭到譴責。摩洛哥人禁食豬肉,也忌諱使用豬製品。他們一般不愛吃紅燴和帶汁的菜餚。

商業禁忌

拉巴特拉巴特街景

摩洛哥商人談生意的作風為阿拉伯及歐洲式的混合型,極重視個人的接觸及待客之道,拜會公私單位均事先約定安排.當地商人中有不少是外國人。由於摩洛哥外匯管制頗嚴格,與摩洛哥籍商人交易,一開始最好用現金,如用L/C,則需注意不可有瑕疵。法文為主要的商用語文,通曉英文者仍極有限,談生意態度宜保守、正式,不可操之過急,表現不耐煩的態度,將會被認為失禮,商業招待甚為殷勤,外籍商人多在飯店、夜總會與你聚餐,本國籍商人則喜歡邀你至家中宴飲,不過,無論在家或在外,多半極為豐盛,在家中宴客時,家眷多半迴避,用餐後,喝完第三杯薄荷熱茶,就應該起身告退,入屋舍內應脫鞋,登門造訪亦應準備禮品贈予主人。

其他

名稱由來

拉巴特首都廣場

拉巴特這個名稱源於阿拉伯語,含義不一,說法眾多。一種說法認為“拉巴特”是“捆綁”的意思。乍一聽,簡直讓人吃驚,一個國家的首都為什麼用這樣一個名稱呢?追根溯源,原來是這樣的:很早以前,拉巴特只是大西洋畔的一個小村子,當時的國王將逮捕的犯人和擄來的戰犯,用繩子捆綁起來,命令士兵將他們押送到這裡從事繁重的苦役,隨著被送來的人越來越多,村子逐漸擴大,以致形成城市,從而得到一個奇怪的名稱——拉巴特。另一種說法是:1150年,摩洛哥穆瓦希德王朝的統治者阿卜杜勒•阿里•穆明為了出兵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和渡海遠征西班牙,在沿海的古羅馬城市薩累的廢墟附近建立了一座軍事要塞,定名為“里巴特•法特赫”。這座軍事要塞便是烏達亞城堡,也稱烏達亞要塞,至今依然保存著。在阿拉伯語裡,“里巴特•法特赫”意為“勝利的營壘”,據說是為了紀念當年阿拉伯軍隊在阿拉科薩戰役中打敗西班牙人的勝利。後來,時代變遷,幾經滄桑,“里巴特•法特赫”這個軍事要塞逐漸擴展為一座規模宏大的城市,但仍沿用舊的名稱,簡稱“里巴特”,久而久之,“里巴特”演變成“拉巴特”,並作為城市名稱沿用到今天。

世界各國首都

首都,是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本國最繁榮的城市之一。在這裡可以心情領略不同的風土人情。

摩洛哥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