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阿富汗戰爭

1979年阿富汗戰爭

1979年阿富汗戰爭原稱“阿富汗戰爭”,是指1979年12月末,蘇聯入侵阿富汗導致的長達10年的戰爭。這次入侵被認為是蘇聯對外政策的重大失敗。

基本信息

背景

1973年阿富汗共和國成立後,蘇聯即支持激進的政黨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加緊使阿富汗在經濟上依賴蘇聯,反對同中國有密切關係的巴基斯坦。歷屆阿富汗政府雖然都曾試圖改革,但均由此而告吹。1978年,人民民主黨激進分子推翻阿富汗政府,暗殺了第一任總統,組織新政府,並由其領導人出任總統,但在1979年9月又被總理所取代。同年12月27日,蘇聯人支持的另一名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在政變中上台。當卡爾邁勒推行俄國化的企圖遭到武裝反對時,他要求並接受蘇聯援助,對反對派進行鎮壓,導致阿富汗戰爭的爆發。

入侵原因

一輛蘇制伏爾加轎車駛過內戰前的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街道。一輛蘇制伏爾加轎車駛過內戰前的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街道。

要了解蘇聯侵阿的原因,必須考察某些歷史背景。19世紀英、俄爭奪中亞,由於勢均力敵,二強劃定勢力範圍,阿富汗成為“緩衝國”:英國未能向北更進一步,而俄國也未能實現讓其士兵“到印度洋洗靴子”的夙願。1917年1945年間,西方大國曾覬覦阿富汗,但並無斬獲,強大的蘇聯使阿富汗成為禁區。1945年之後,阿富汗成為所謂“中立國”,但實際上已是蘇聯的勢力範圍;而在“冷戰”格局下,阿富汗成為美蘇爭奪的戰場。

人民民主黨

蘇聯有對阿富汗擴張意識形態的動機。1978年4月,阿富汗爆發所謂“四月革命”,新上台的“人民民主黨”宣稱要走蘇聯道路,蘇斯洛夫(蘇共中央第二書記,主管意識形態)、波諾馬廖夫(蘇共中央國際處書記)等蘇聯領導人歡欣鼓舞,認為阿富汗將成為“又一個蒙古”,“世界革命”的壯麗圖景似乎重現眼前。如果阿富汗加入蘇聯陣營,蘇聯就可有新的平台,向南亞中東等地區推進。

蘇斯洛夫(右一)與史達林蘇斯洛夫(右一)與史達林

但是,共產主義意識形態與阿富汗社會脫節,“人民民主黨”的影響有限,只是由於其親蘇的外交路線,才在國內獲得政治動力。在蘇聯專家的援助下,塔拉基政府對該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實行土地改革、集體化,廢除伊斯蘭教的國教地位(伊斯蘭教被認為“只反映剝削階級利益”),鎮壓宗教上層;剝奪部族上層的權力、甚至實施肉體消滅;強行解除普什圖族的武裝(他們有攜帶武器的傳統),允許婦女不戴面紗、接受教育,等等。類似政策引起國民憤怒,“人民民主黨”成為眾矢之的。1979年9月,阿明發動政變,殺死塔拉基(蘇聯領導人對塔拉基頗有好感),取彼自代。他還不顧蘇聯的警告,實施“清黨”,原政府成員被免職或被殺,蘇聯在阿富汗面臨危機。蘇聯領導人擔心:如果放棄對阿富汗兄弟黨的支持,將會損害蘇聯的威望;而擔心阿明倒向美國,是引發入侵行動的直接原因。蘇軍的主要任務,就是推翻阿明,扶植和保衛以卡爾邁勒為首的代理人政權。

對抗美國

阿富汗局勢關乎蘇聯的邊疆安全和穩定。作為鄰國,蘇聯的中亞各族與阿富汗在語言、種族、宗教、文化等方面相近;如果阿富汗的共產主義政權被推翻,會影響到中亞的安定。

伊朗伊斯蘭革命的領導者 霍梅尼伊朗伊斯蘭革命的領導者 霍梅尼

出兵阿富汗也是蘇聯對抗美國的具體步驟。1979年3月,阿富汗國內連續發生叛亂,這些叛亂都有明顯的外國背景(1998年1月,布熱津斯基證實,1979年7月,美國特工即已滲透到喀布爾,支持反對派顛覆阿政府)。蘇聯領導人獲悉:在霍梅尼伊朗伊斯蘭革命”後被逐出伊朗的美國人已在阿富汗建了無線電監測站,可監聽蘇聯全境的電話內容;此外,蘇聯政府曾證實:如果蘇聯不出兵,美軍就會占領阿富汗——蘇軍只比美軍早到幾小時。

此外,蘇聯決定出兵阿富汗的日期(12月12日)與北約決定在歐洲部署美國中程飛彈的日期“巧合”,表明這是蘇聯在阿富汗方向對西方的強硬回應。

阿富汗局勢影響所有周邊國家。阿富汗“革命”政權曾引起巴基斯坦擔心,“人民民主黨”希望依靠蘇聯向巴基斯坦提出領土要求——因巴基斯坦有大量普什圖族;而蘇聯與巴基斯坦的對手印度存在友好關係。此外,蘇聯在本地區還有一個潛在競爭者:伊朗。如果伊朗向阿富汗等鄰國輸出“革命”,那么,蘇聯的中亞地區也將受到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影響。

遏制中國

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另一個目的是:對抗和威脅中國。從1950年代末中蘇關係惡化,開始了軍事-政治對抗。蘇聯領導人認為,出兵阿富汗可防止中美聯手反蘇。

因此,從各方面來看,蘇聯侵阿並非普通的侵略行動,其主要目的是完成地緣政治任務。

蘇聯入侵

前進中的蘇聯入侵者前進中的蘇聯入侵者

1979年12月7日,蘇聯軍事顧問要求阿富汗武裝部隊(Afghan Armed Forces)的坦克和其他關鍵設備進行拆卸維修。與此同時,首都喀布爾同外地區的通訊聯繫被切斷。12月25日大批蘇聯空降軍部隊和地面部隊開始駐紮在喀布爾。與此同時,總統阿明將辦公室搬到西南郊的達魯拉曼宮內,因為他相信這個位置十分安全。12月27日,700名包括了KGB和總參謀部的特種部隊及阿爾法小組在內的蘇聯部隊穿著阿富汗武裝部隊制服,占領的政府機關,軍隊和媒體的大樓。他們下一格目標是達魯拉曼宮。進攻在晚上7點15分開始。經過短促的激戰,蘇聯部隊很快制伏了宮門口防守的阿明衛隊,攻占了王宮,將阿明及其全家集中趕到阿明的辦公室。隨後一陣激烈的槍聲過後,阿明及其4個妻子、24個子女都靜靜地躺在了血泊中。蘇聯部隊指揮官在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廣播電台宣布,阿富汗已經從阿明的統治中被“解放”。同時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中央任命前副總理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出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總統兼總理。巴布拉克·卡爾邁勒要求蘇聯提供的軍事援助。12月28日在距喀布爾以北約500公里之遙的蘇阿邊界上,裝備精良的蘇聯部隊開始越過邊界,向阿富汗境內開來。

1979年12月至1980年2月:第一階段攻勢

第一階段戰鬥開始,蘇聯部隊首先打擊的是阿富汗境內的各種反對派團體。蘇聯部隊沿著三條線路,迅速控制了主要的城市,軍事基地和戰略設施。但是阿富汗全國的叛亂現像開始越來越多。蘇聯第40軍被負責來對付叛亂者。因此,蘇聯軍隊發現自己捲入游擊戰漩渦里。

1980年3月至1985年4月:第二階段攻勢

蘇聯入侵阿富汗蘇聯入侵阿富汗

戰爭現已發展成為一個新的格局:蘇聯占領主要的城市和通信系統,而聖戰者發動游擊戰爭幾乎控制了80 %的國土。蘇聯部隊的戰略領域在東北部地區,特別是控制著從泰爾梅茲到喀布爾的公路。蘇聯部隊會定期向聖戰者控制的地區發動攻擊。1981年4月蘇聯部隊與聖戰者在坎大哈展開激烈戰鬥。為了確保喀布爾的安全,從1980年1985年,蘇聯部隊向戰略要地潘傑希爾谷地發動了9次攻勢,但政府控制區的治安沒有改善。激烈的戰鬥也發生靠近巴基斯坦邊境的幾個省份。蘇聯部隊對付這些無所不在的游擊隊開始感到有點力不從心。1985年3月,新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的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巴契夫對阿富汗戰局感到不耐煩。他要求在一年內必須解決阿富汗戰局中的問題。因此,蘇聯向阿富汗增派了10.8萬名軍隊。在1985年4月以來的日子裡,阿富汗的民航飛機幾乎全部被迫改變航班時間,全國的機場每天只有四個小時對民航飛機開放,而且還往往是臨時指定為某個機場,其餘時間都被運兵的蘇聯運輸機占據,新增加進來的蘇聯兵力大部分是作戰力更強的特種部隊。此外,蘇軍進一步增加了先進的武器,其中包括Su-25攻擊機和bmp2步兵戰車。蘇聯部隊的重點進攻方向在東南方的庫納爾省帕克蒂亞省。1985年成了阿富汗戰爭中最血腥的一年。

1985年4月至1987年1月:相持階段

侵略者蘇聯士兵(背景有可能是著名的,已經被毀的巴米揚大佛)侵略者蘇聯士兵(背景有可能是著名的,已經被毀的巴米揚大佛)

蘇聯開始將打擊聖戰者的任務交給阿富汗政府軍,蘇聯僅限於提供炮兵,防空支持和技術援助。但一些大規模行動仍有蘇聯部隊來執行。在蘇聯的指導下,阿富汗政府軍總兵力在1986年擴充到30萬人。其中國防軍的兵力為13.2萬人,內務部的兵力為7萬人,國家情報局的工作人員人數為8萬。儘管人數眾多,但阿富汗政府軍記憶體在嚴重逃兵現象。在南部重鎮坎大哈,聖戰者頻頻向蘇聯部隊發動攻擊,使蘇聯部隊疲於奔命。1986年5月,阿富汗政府改組。國家情報局負責人穆罕默德·納吉布拉接替卡爾邁勒出任人民民主黨總書記。1987年起,阿富汗政府軍單獨向聖戰者控制區發起攻擊,儘管傷亡慘重,但仍沒有奪下聖戰者控制區。僅是在帕克蒂亞省,阿富汗政府軍獲得了短暫又得不償失的勝利。

1987年1月至1989年2月:蘇聯部隊撤離

在戰爭最後階段,蘇聯軍隊準備撤出阿富汗。1987年1月1日,阿富汗政府軍宣布單方面停火6個月,與聖戰者舉行談判。但因雙方分歧太大,雙方再度爆發激戰。蘇聯空軍多次越境轟炸巴基斯坦村莊。在1988年,蘇聯部隊和阿富汗政府軍成功奪取了從加德茲至霍斯特公路的主動權。同年第一批蘇聯部隊在5月15日開始撤離阿富汗。撤離工作基本上是和平的。為了確保全全通道,蘇聯與聖戰者達成停火協定。

20世紀80年代:起義及外國援助

“強烈譴責蘇聯入侵阿富汗”中國年畫“強烈譴責蘇聯入侵阿富汗”中國年畫

到1980年代中期,給阿富汗抵抗運動提供援助的國家有,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英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其他國家。美國認為阿富汗的衝突是冷戰時期一個對抗蘇聯的重要的鬥爭。中央情報局1979年執行鏇風行動,通過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作為中介向聖戰者提供武器彈藥及資金,其中包括了著名的FIM-92刺針飛彈。該飛彈造成蘇聯空軍的作戰飛機大量損失。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從1979年到1992年訓練了10萬名聖戰者游擊隊。在一些穆斯林國家中,一些組織開始組織志願者到阿富汗參與打擊蘇聯部隊的作戰。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年輕的沙特男子-奧薩瑪·賓·拉登的組織最後演變成基地組織聖戰組織領導人的高度重視破壞行動,比較常見的類型包括破壞輸電線路,油管,廣播電台,炸毀了政府辦公大樓,機場,酒店,戲院等等。從1985年至1987年,平均每年發生這類破壞行動超過600件。靠近巴基斯坦的邊境地區,聖戰者往往每天會發射800枚火箭彈。1985年4月到1987年1月,聖戰者發動了超過2.3萬起針對政府機關的攻擊事件。聖戰者的陣地往往會在鄉村中,這樣這些鄉村也會遭到蘇聯部隊的殘酷報復。聖戰者擅長使用地雷。這些地雷往往會被埋在橋上和路邊來攻擊車隊。在1982年3月,一枚炸彈在教育部爆炸,同時波及到周圍數座建築物。1985年9月4日,聖戰者游擊隊在坎大哈機場起飛的巴赫塔航空公司客機,造成52人死亡。1985年5月,七個主要的反叛組織成立了七黨聖戰者聯盟,以協調他們的軍事行動。該集團活躍於喀布爾周圍。發動火箭襲擊,並進行軍事行動,打擊共產黨政府。

結局

1988年蘇聯阿富汗撤軍儀式1988年蘇聯阿富汗撤軍儀式

10多萬裝備精良的蘇軍也未能擊敗阿富汗起義者,一些人稱阿富汗為“蘇聯的越南”。阿富汗政府軍士兵大批叛逃,喀布爾政權不得不於1984年強迫14歲的青年應徵。

蘇聯在阿富汗付出了慘重代價。從1978年到1990年,光是對阿富汗的各種援助、貸款等項就高達85億盧布,而用於戰爭的費用比這高得多。蘇軍參戰軍人先後達到62萬人,文職人員也有2.1萬名;其中近1.5萬名官兵陣亡,受傷人數為53753人(其中不少人成為殘廢),生病者達415932人。此外,阿富汗戰爭還引發蘇聯嚴重的制度危機。1991年12月,蘇聯崩潰;1992年,作為蘇聯帝國的延伸物,親蘇的納吉布拉政權也迅速倒台。
另一方面,由於古老部落之間的敵對情緒和語言障礙,阿富汗各游擊隊難以形成擊敗蘇軍和阿富汗政府軍的統一戰略。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1988年5月蘇軍開始從阿富汗撤軍,1989年2月蘇聯軍隊完全撤出阿富汗。

蘇聯撤軍蘇聯撤軍

除了死亡和傷殘1萬人外蘇聯還損失裝備:
118 架戰機
333 架直升機
147 輛坦克
1,314 輛裝甲運兵車
433門大炮和牽引車
1,138台無線電或指揮車
510輛工程車輛
11,369 輛卡車和油罐車

影響

阿富汗戰爭曠日持久,歷時九年多,給阿、蘇兩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阿富汗有130多萬人喪生,500多萬人流亡國外淪為難民;蘇聯先後有150多萬官兵在阿富汗作戰,累計傷亡5萬餘人,耗資450億盧布,削弱了國力,從而被迫改變其全球戰略,對國際戰略格局影響深遠。戰爭中,蘇軍使用大量先進武器,採取多種戰略戰術,但由於進行的是非正義戰爭,受到國際社會和蘇聯人民強烈反對。阿富汗人民抵抗力量雖然在兵力兵器等方面處於劣勢,但由於從事的是正義戰爭,受到廣大人民擁護和國際社會支持,部隊士氣高昂,加上成功地開展游擊戰,使強敵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並最終迫使侵略軍撤離國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