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戰爭[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

阿富汗戰爭[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

1979年阿富汗戰爭原稱“阿富汗戰爭”,1979年12月末,蘇聯入侵阿富汗導致的長達10年的戰爭。這次入侵被認為是蘇聯對外政策的重大失敗。1973年阿富汗共和國成立後,蘇聯即支持激進的政黨如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加緊使阿富汗在經濟上依賴蘇聯,反對同中國有密切關係的巴基斯坦。歷屆阿富汗政府雖然都曾試圖改革,但均由此而告終。1978年,人民民主黨激進分子推翻阿富汗政府,暗殺了第一任領導人,組織新政府,並由黨總書記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出任國家元首(革命委員會主席),但在1979年9月又被其副手部長會議主席哈菲佐拉·阿明所取代。同年12月27日,蘇聯人支持的另一名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在政變中上台。當卡爾邁勒推行俄國化的企圖遭到武裝反對時,他要求並接受蘇聯援助,對反對派進行鎮壓,導致阿富汗戰爭的爆發。

基本信息

戰爭簡介

阿富汗戰爭阿富汗戰爭
1978年4月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建立,塔拉基擔任革命委員會主席,併兼任總理。塔拉基在執政期間,國內矛盾錯綜複雜,政府重組不斷。1979年3月,阿明被任命為政府總理,但他不受蘇聯所歡迎。蘇聯企圖聯合塔拉基搞掉阿明,但阿明卻捷足先登發動政變,處死了塔拉基,自己兼任總統。阿明政府執政時期,國內政局動盪,而且人民黨內部也是互相傾軋。蘇聯認識到,阿明政權不能實現蘇聯在阿富汗的利益,決定實施南下戰略,除掉阿明。1979年蘇聯軍隊對阿富汗的全面入侵。70年代蘇聯為從陸路南下印度洋,對阿富汗進行滲透和擴張。1979年12月27日,蘇聯派遣8萬多人的現代化軍隊,大舉侵入阿富汗,占領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及其他大城市,處決9月通過政變上台的阿明,在蘇境內播發所謂阿富汗政府請求蘇聯援助的聲明。早已集結在邊境上的蘇軍大舉入侵,一周之內控制了主要城市和交通幹線,並扶植人民民主黨旗幟派頭目卡爾邁勒組成傀儡政權,由卡爾邁勒擔任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總書記、阿富汗革命委員會主席和政府總理等職。蘇聯入侵後,阿富汗人民奮起抵抗。十幾支穆斯林愛國武裝在喀布爾市郊、坎大哈、赫拉特和全國的山區要塞展開了抗蘇鬥爭。1981年,其中的幾個抵抗組織聯合成立了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並開始接受美國、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和埃及等國的軍事援助,在全國開展抵抗蘇軍入侵的鬥爭。蘇軍入侵阿富汗,還遭到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強烈譴責。1980年1月,聯合國第六屆特別會議通過了《要求外國軍隊無條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的決議。以後歷屆聯合國大會上,蘇聯都遭到各國的強烈譴責,要求蘇軍撤出阿富汗,實現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蘇軍的入侵,給阿富汗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蘇軍進入後,阿富汗遭到了極大破壞,大約100萬人死於戰火,600萬人被迫逃離家園,淪為難民。1986年2月,在阿富汗人民的頑強抵抗和世界輿論的強烈譴責下,蘇聯被迫表示,願意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5月,納吉布拉代替卡爾邁勒,擔任人民民主黨總書記一職。12月,納吉布拉被任命為革命委員會主席。第二年,又擔任了總統。1988年,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蘇聯、美國、阿富汗喀布爾政權和巴基斯坦四國外長在日內瓦簽署了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協定。協定包括四項檔案和一項關於聯合國提供監督的備忘錄,要求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喀布爾政權互不干涉內政、阿富汗難民自願返回家園,以及由美、蘇提供國際保護。協定還規定,蘇軍從1988年5月15日起,9個月內全部撤出阿富汗。1989年2月15日,蘇軍按照協定規定全部撤出了阿富汗。1991年5月,聯合國提出了阿富汗和平計畫,建議成立多黨政府。1992年4月16日,納吉布拉政權瓦解。28日,穆賈迪迪在喀布爾成立了阿富汗伊斯蘭國臨時政府。

戰爭起因

1979年阿富汗戰爭1979年阿富汗戰爭

1973年,阿富汗共和國成立後,蘇聯即支持激進的政黨如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加緊使阿富汗在經濟上依賴蘇聯,反對同中國有密切關係的巴基斯坦。歷屆阿富汗政府雖然都曾試圖改革,但均由此而告吹。

1978年,人民民主黨激進分子推翻阿富汗政府,暗殺了第一任總統,組織新政府,並由其領導人出任總統,但在1979年9月又被總理所取代。同年12月27日,蘇聯人支持的另一名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在政變中上台。當卡爾邁勒推行俄國化的企圖遭到武裝反對時,他要求並接受蘇聯援助,對反對派進行鎮壓,導致阿富汗戰爭的爆發。

戰爭經過

蘇聯入侵

1979年12月7日,蘇聯軍事顧問要求阿富汗武裝部隊的坦克和其他關鍵設備進行拆卸維修。與此同時,首都喀布爾同外地區的通訊聯繫被切斷。12月25日大批蘇聯空降軍部隊和地面部隊開始駐紮在喀布爾。與此同時,總統哈菲佐拉·阿明將辦公室搬到西南郊的達魯拉曼宮內,因為他相信這個位置十分安全。12月27日,700名包括了KGB和總參謀部的特種部隊及阿爾法小組在內的蘇聯部隊穿著阿富汗武裝部隊制服,占領了政府機關、軍隊和媒體的大樓。他們下一個目標是達魯拉曼宮。進攻在晚上7點15分開始。經過短促的激戰,蘇聯部隊很快制伏了宮門口防守的阿明衛隊,攻占了王宮,將阿明及其全家集中趕到阿明的辦公室。隨後一陣激烈的槍聲過後,阿明及其4個妻子、24個子女都靜靜地躺在了血泊中。蘇聯部隊指揮官在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廣播電台宣布,阿富汗已經從阿明的統治中被“解放”。同時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中央任命前副總理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出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總統兼總理。巴布拉克·卡爾邁勒要求蘇聯提供軍事援助。12月28日在距喀布爾以北約500公里之遙的蘇阿邊界上,裝備精良的蘇聯部隊開始越過邊界,向阿富汗境內開來。

1979年12月至1980年2月:第一階段攻勢

1979年阿富汗戰爭1979年阿富汗戰爭

第一階段戰鬥開始,蘇聯部隊首先打擊的是阿富汗境內的各種反對派團體。蘇聯部隊沿著三條線路,迅速控制了主要的城市、軍事基地和戰略設施。但是阿富汗全國的叛亂現象開始越來越多。蘇聯第40軍被調派負責對付叛亂者。因此,蘇聯軍隊發現自己捲入游擊戰漩渦里。

1980年3月至1985年4月:第二階段攻勢

戰爭已發展成為一個新的格局:蘇聯占領主要的城市和通信系統,而聖戰者發動游擊戰爭幾乎控制了80%的國土。蘇聯部隊的戰略領域在東北部地區,特別是控制著從泰爾梅茲到喀布爾的公路。蘇聯部隊會定期向聖戰者控制的地區發動攻擊。1981年4月蘇聯部隊與聖戰者在坎大哈展開激烈戰鬥。為了確保喀布爾的安全,從1980年到1985年,蘇聯部隊向戰略要地潘傑希爾谷地發動了9次攻勢,但政府控制區的治安沒有改善。激烈的戰鬥也發生在靠近巴基斯坦邊境的幾個省份。蘇聯部隊對這些無所不在的游擊隊開始感到有點力不從心。

1985年3月,新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巴契夫對阿富汗戰局感到不耐煩。他要求在一年內必須解決阿富汗戰局中的問題。因此,蘇聯向阿富汗增派了10.8萬名軍隊。在1985年4月以來的日子裡,阿富汗的民航飛機幾乎全部被迫改變航班時間,全國的機場每天只有四個小時對民航飛機開放,而且還往往是臨時指定為某個機場,其餘時間都被運兵的蘇聯運輸機占據,新增加進來的蘇聯兵力大部分是作戰力更強的特種部隊。此外,蘇軍進一步增加了先進的武器,其中包括Su-25攻擊機和BMP2步兵戰鬥車。蘇聯部隊的重點進攻方向在東南方的庫納爾省和帕克蒂亞省。1985年成了阿富汗戰爭中最血腥的一年。

1985年4月至1987年1月:相持階段

阿富汗的坦克墓地阿富汗的坦克墓地

蘇聯開始將打擊聖戰者的任務交給阿富汗政府軍,蘇聯僅限於提供炮兵,防空支持和技術援助。但一些大規模行動仍有蘇聯部隊來執行。在蘇聯的指導下,阿富汗政府軍總兵力在1986年擴充到30萬人。其中國防軍的兵力為13.2萬人,內務部的兵力為7萬人,國家情報局的工作人員人數為8萬。儘管人數眾多,但阿富汗政府軍記憶體在嚴重逃兵現象。在南部重鎮坎大哈,聖戰者頻頻向蘇聯部隊發動攻擊,使蘇聯部隊疲於奔命。1986年5月,阿富汗政府改組。國家情報局負責人穆罕默德·納吉布拉接替卡爾邁勒出任人民民主黨總書記。1987年起,阿富汗政府軍單獨向聖戰者控制區發起攻擊,儘管傷亡慘重,但仍沒有奪下聖戰者控制區。僅是在帕克蒂亞省,阿富汗政府軍獲得了短暫又得不償失的勝利。

1987年1月至1989年2月:蘇聯部隊撤離

在戰爭最後階段,蘇聯軍隊準備撤出阿富汗。1987年1月1日,阿富汗政府軍宣布單方面停火6個月,與聖戰者舉行談判。但因雙方分歧太大,雙方再度爆發激戰。蘇聯空軍多次越境轟炸巴基斯坦村莊。在1988年,蘇聯部隊和阿富汗政府軍成功奪取了從加德茲至霍斯特公路的主動權。同年第一批蘇聯部隊在5月15日開始撤離阿富汗。撤離工作基本上是和平的。為了確保全全通道,蘇聯與聖戰者達成停火協定。

20世紀80年代:起義及外國援助

1979年阿富汗戰爭1979年阿富汗戰爭

到1980年代中期,對阿富汗抵抗運動提供援助的國家有,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英國、中國,和其他國家。美國認為阿富汗的衝突是冷戰時期中對抗蘇聯的重要鬥爭之一。中央情報局在1979年執行鏇風行動,透過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作為中介,向聖戰者提供武器彈藥及資金,其中包括了著名的FIM-92刺針飛彈。該飛彈造成蘇聯空軍的作戰飛機大量損失。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從1979年到1992年訓練了10萬名聖戰者游擊隊。在一些穆斯林國家中,一些組織開始號召志願者到阿富汗參與打擊蘇聯部隊的作戰。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年輕沙烏地阿拉伯男子奧薩瑪·賓·拉登的組織最後演變成基地組織。聖戰組織領導人高度重視破壞行動,常見的類型包括破壞電線、油管、廣播電台、政府辦公大樓、機場、酒店、戲院等等。從1985年至1987年,平均一年這類破壞行動發生超過600件。在靠近巴基斯坦邊境的地區,聖戰者每天發射800枚火箭彈。1985年4月到1987年1月,聖戰者發動了超過2.3萬起針對政府機關的攻擊事件。聖戰者的陣地多是在鄉村內,這些鄉村則會遭到蘇聯部隊的殘酷報復。聖戰者擅長使用地雷,這些地雷大多被埋在橋上和路旁來攻擊車隊。在1982年3月,一枚炸彈在教育部爆炸,同時波及到周圍數座建築物。1985年9月4日,聖戰者游擊隊攻擊在坎大哈機場起飛的巴赫塔航空公司客機,造成52人死亡。1985年5月,七個主要的反叛組織成立了七黨聖戰者聯盟以協調他們的軍事行動。該集團活躍於喀布爾周圍發動火箭襲擊,並進行軍事行動、打擊共產黨政府。

戰爭結局

1979年阿富汗戰爭1979年阿富汗戰爭

10多萬裝備精良的蘇軍也未能擊敗阿富汗起義者,一些人稱阿富汗為“蘇聯的越南”。阿富汗政府軍士兵大批叛逃,喀布爾政權不得不於1984年強迫14歲的少年應徵。另一方面,由於古老部落之間的敵對情緒和語言障礙,阿富汗各游擊隊難以形成擊敗蘇軍和阿富汗政府軍的統一戰略。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1988年5月蘇軍開始從阿富汗撤軍,1989年2月蘇聯軍隊完全撤出阿富汗。

蘇聯死亡和傷殘1萬人,損失裝備如下:

118架戰機
333架直升機
147輛坦克
1,314輛裝甲運兵車
433門大炮和牽引車
1,138台無線電或指揮車
510輛工程車輛
11,369輛卡車和油罐車

使用武器

高炮卡車

西方軍界曾經預測蘇軍要想徹底消滅阿富汗游擊隊需要投入50萬兵力,這是根據美軍在越南戰爭中的經驗得出的結論。雖然蘇軍高層中也不乏有決心一舉蕩平阿富汗抵抗力量的鷹派人物,但是蘇軍在侵阿戰爭期間平均保持10萬左右的兵力,因為後勤保障能力始終是制約蘇軍投入更多兵力的“瓶頸”。七八十年代的蘇軍,一個參加作戰行動的摩步師每天需要補給700~800噸的物資,一個戰鬥直升機團每天需要補給近400噸。而阿富汗是個內陸山國,全國4/5的面積是山地,即沒有鐵路,也沒有海港。空運只能解決每天200~300噸的補給量,對10萬之眾的侵阿蘇軍無異杯水車薪。蘇軍絕大部分的後勤補給任物都依靠卡車運輸。

從蘇阿邊境到阿富汗腹地只有2~3條戰略公路。例如,從捷爾梅茲出發的蘇軍補給車隊要開400千米才能到達喀布爾,途中還必須經過許多險要得山地。一般來說,一輛滿載的軍用卡車開到80千米/小時是沒問題的,但是編隊行駛時速度能到50千米/小時就很不錯了。一個大型的補給車隊只能以20~25千米/小時左右的速度行軍,車距50米左右。而且在阿富汗這樣的高原地區,車輛通常只能裝載平原地區1/2的物資。即使再沒有民用車輛阻塞和游擊隊襲擊的理想狀態下,每天最大運輸量只能達到3000噸,而實際上蘇軍補給每天能有1500噸就很不錯了。這些物資只夠蘇軍維持2~3個師規模的持續作戰行動。

對阿富汗游擊隊來說,這些滿載彈藥和燃料的卡車隊是最好的打擊目標。蘇軍除採取武裝直升機、空降突擊部隊和步兵戰車掩護之外,還直接在ЗЦЛ-135卡車上安裝了雙聯裝23毫米ЗУ-23型高射炮。這是一種退役的老式武器,平時儲備在倉庫里,爆發大戰時用來裝備蘇軍後備軍。此炮仰角大,對山地目標斜射時最大射程為2500米,正好可以用來壓制高山上游擊隊的大口徑機槍。當時的蘇軍使用ЗСУ-23-4型四聯裝23毫米自行高炮(俗稱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北約綽號“炮盤”)作為標準野戰防空武器。不過這種雷達和計算機控制的自動化武器對付游擊隊顯然成本太高(一輛“石勒喀河”的成本相當於兩輛T-62主戰坦克!)。

由於高炮卡車和其它運輸卡車底盤相同,所以在機動性、燃料、維修保養等方面非常方便,而且必要時也可以用來裝載物資。而其它為車隊護航的步兵戰車、裝甲輸送車、自行高炮、坦克等動需要在車隊里安排幾名專門的技師(通常是準尉)以備戰鬥中進行搶修。蘇軍一般規定10分鐘內修不好就放棄,由於這些戰車脫離了作戰部隊,臨時配屬給運輸隊,因此野戰維護十分困難。

對於侵阿蘇軍而言,卡車是最重要的,假如沒有坦克、戰車、火炮、直升機、戰鬥機等等任何一樣武器,他們都可以繼續戰鬥在阿富汗。但是離開卡車,一天都過不下去

武裝直升機

著名的米—24直升機是蘇軍手裡最有效的反游擊戰武器。米—24D是專門為蘇聯的空降突擊隊而研製的,所以除了其它武裝直升機所共有的裝甲防護、串列座艙、鏇轉炮塔等特徵之外,米—24D還有一個能搭載8~12名士兵的乘員艙,這個設計給米—24D帶來很大的作戰靈活性,不但可以運輸空降兵和重要物資,還可以用來營救被擊落的飛行員。後期的米—24D在乘員艙里安排了一名機槍手,在機身後面安裝了7.62毫米機槍,專門用來在拉起時壓制游擊隊的高射火力。為對抗游擊隊的單兵防空飛彈(以美制“毒刺”單兵防空飛彈為主,採用紅外線熱感制導),米—24的發動機排氣口還安裝了發動機排氣冷卻系統,在戰鬥中可以短時間使用(最長不超過3分鐘)。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區作戰時,滿載的米—24做劇烈機動時,仍有發動機功率不足的現象。米—24的滑油箱、鏇翼和座艙防護能力比較差,容易被擊傷,特別是飛行員不使用座艙防彈鋼板時最危險。

米—24直升機的武器種類很多,除一般武裝直升機常用的反坦克飛彈、57毫米、80毫米、122毫米火箭,23、30毫米雙聯裝固定航炮和吊艙,12.7毫米4管加特林機槍以及30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外,還經常使用250千克炸彈、集束炸彈和空中撒布器,因為其它固定翼飛機在阿富汗險峻的山地使用這些武器時效果不佳。57毫米火箭彈最初是空對空武器,從擔負對地攻擊任務的要求看,採用爆破戰鬥部的57毫米火箭彈對付無防護目標效果較好(64枚齊射時對無防護目標殺傷面積為2900平方米),對付有土木工事掩護的目標效果則較差。阿富汗游擊隊在伏擊蘇軍車隊時,通常都在公路兩側的高山上預先構築陣地,以有效地保存自己。

於是蘇軍使用了裝有化學戰鬥部的57毫米火箭,實戰證明這種武器威力極大,被擊中的游擊隊陣地上不但無人生還,而且死者都如同被凍僵了一樣保持著戰鬥姿勢,說明是中毒後立即死亡,極有可能是蘇軍新式的“昏睡死亡”毒劑,這種毒劑致死速度要遠優於傳統的中等揮發性有機磷神經毒劑(例如甲基氟磷酸異丙酯,俗稱“沙林”,加壓貯存時為淡黃色油狀液體,常溫下有中等揮發性,無氣味,白鼠LD50靜脈注射致死量為1.5毫克/千克,從接觸到致死大約為10~15分鐘,除此之外還有“塔崩”、“梭曼”兩種同類毒劑)。

57毫米化學火箭和大口徑火炮及轟炸機的化學彈相比,使用突然性強,精度好,對己方部隊影響小,是一種有效的反游擊戰武器。但是這種武器和其它化學武器一樣,對氣象條件要求較高,特別是在阿富汗的崇山峻岭之間,風速和風向變化很大,不是總能找到合適的時機。80和122毫米火箭可攜帶燃燒空氣戰鬥部,特別適合殺傷洞穴和掩體裡的游擊隊。122毫米火箭彈還配有可穿透3米土層和1米混凝土的串聯戰鬥部。空中布雷用於封鎖阿富汗和伊朗、巴基斯坦的邊境,阻斷游擊隊的補給;在圍剿行動中,也用空中布雷來切斷游擊隊的退路。

蘇軍在阿富汗常年保持200架左右的米—24武裝直升機,但是機組人員定期輪換。使用範圍擴大到營級,作戰時空軍前進引導軍官(通常是直升機飛行員)攜帶通信工具隨摩步營或運輸車隊行動。米—24D最標準的戰術是“車輪戰”,即由多架米—24D從高空輪流向目標俯衝攻擊,然後從低空轉彎脫離,再重新拉起,如此循環作戰,不給游擊隊以反擊或逃走的機會。另一個常用戰術是一架在高空吸引游擊隊開火。其它數架在周圍山峰後面隱蔽,一旦游擊隊陣地暴露,就予以打擊。戰爭後期的蘇軍經常採用米—2直升機從高空引導米—24D攻擊,這種打法分工明確、合理,隱蔽性更強,非常有效。

還有一種米—24和迫擊炮協同戰術,即先用直升機把120毫米迫擊炮運到游擊隊營地附近的山頂,在夜間用迫擊炮轟擊游擊隊營地,黎明時再用米—24來打掃戰場,結束戰鬥。米—24D為補給車隊護航時經常使用“蛙跳戰術”,即一半米—24在車隊上空掩護,另一半米—24事先搭載少量空降兵占領車隊前方的制高點,待車隊通過後再收攏空降兵向下一個制高點跳躍前進。

步兵戰車

蘇軍歷來是把坦克作為攻擊的主力,但是在阿富汗的經驗證明,步兵戰車比坦克更有效。侵阿初期,蘇軍主要使用T—55、T—62型坦克。(由於中亞不是蘇聯軍隊的主要作戰方向,所以蘇軍臨時動員了幾個三類摩步師參戰,這些部隊平時只有軍官和骨幹,裝備也很陳舊,這樣的部隊本來是為打大規模常規戰爭準備的)。實戰中,蘇軍大量的坦克對游擊隊作戰效果並不好,在山地,由於蘇軍坦克炮俯仰角太小(-4°~+10°),不能有效射擊。而且由於坦克在山地磨損大,故障率高,油耗大反而成了蘇軍的負擔。所以後來蘇軍逐步把大部分坦克部隊撤回國內,留下的坦克主要用於火力支援。輪式裝甲輸送車(主要是BTR系列,以BTR—80為主)只有14.5毫米大口徑機槍,裝甲只能抵擋槍彈,火力和防護都很薄弱,其發動機在山地還有過熱問題。傘兵戰車(BMD系列)火力較強,但車體較輕,防護薄弱,而且穿越山間激流時非常危險。這兩種戰車戰鬥艙在車體前部,利於乘車突擊,但乘員在敵火力威脅下下車非常危險。所以用於山地反游擊戰都不理想。

蘇軍的БМП(北約代號BMP)系列步兵戰車火力強,特別是БМП—2型採用的30毫米自動炮仰角大,有效射程遠達4000米,改善了БМП—1步兵戰車的73毫米滑膛炮射程不足的缺點。БМП系列步兵戰車的正面裝甲防護可抗23毫米穿甲彈,足以抗擊游擊隊常用的大口徑機槍,後期還特別加強了炮塔前部和車體側面的裝甲。而且乘員艙在車後,步兵下車安全。由於上述優點,步兵戰車逐漸成為山地反游擊戰的主要突擊力量。侵阿戰爭後期БМП—2步兵戰車還取代了部分БМД傘兵戰車,用來裝備空降部隊。БМП系列步兵戰車的缺點是車內空間狹小,在阿富汗的蘇軍士兵大部分時間寧可坐在車頂上行軍,БМП系列步兵戰車對於士兵來說,更像一個流動的補給站和火力支援點。

在山地清剿作戰中,蘇軍改變了所謂“勇猛衝擊”慣用戰術,改為“交替躍進、相互掩護”,不再強調乘車突擊,而是越來越多的採取步兵下車作戰,戰車火力支援的戰法。在很多山間彎道上,步兵反倒要前出為戰車探路,因為每一個轉彎都可能隱藏著極大的危險。對於山間的溪流,蘇軍戰車也不敢輕易的涉入,因為游擊隊往往使用義大利製造的塑膠殼水雷和老式的英國鐵殼反坦克地雷封鎖水道。
自動迫擊炮
“矢車菊”82毫米自動迫擊炮裝備到蘇軍摩部營的迫擊炮連(6門),用來替換120毫米迫擊炮。面對飄忽不定的游擊隊,蘇軍不得不改變以往集中使用炮兵的習慣,而更多採用小分隊甚至單炮作戰。二戰以來的作戰經驗證明,對暴露人員射擊時,由於目標來不及隱蔽,前15秒的火力效能最高。“矢車菊”可以在1.5秒內發射4發彈夾中的炮彈,每分鐘120發的射速是非常可怕的,一個彈藥基數300發。“矢車菊”82毫米自動迫擊炮本來是一種牽引炮,但是前線的蘇軍把它裝到多種裝甲車輛底盤(如БМД傘兵戰車和幾種裝甲輸送車)上作戰,這種臨時改裝的辦法不符合蘇軍的常規,但確實有效。

燃燒炸彈

蘇軍在阿富汗使用了幾種特種燃燒彈,用來對付游擊隊出沒的村莊。這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使用,目的是消滅游擊隊的後勤補給基地,也說明蘇軍在阿富汗反游擊戰的升級,實際上是焦土政策。

美軍在越南經常採用鋁熱燃燒彈來達到同樣的效果,而蘇軍的手段更先進。蘇軍使用了幾種新型燃燒彈,當時雖然有部分隨游擊隊行動的戰地記者報導了一些片段,但直到蘇聯解體後,這些炸彈的廬山真面目才被揭開。其中一種是子母彈,彈體內裝有爆炸、燃燒等不同功能的子炸彈,從空中散布開後可以產生高溫,不但燒毀整個村莊,而且足以熔化石頭。還有一種被游擊隊稱為“火爆”的炸彈,採用2米長的棒狀固體彈芯,爆炸後可以消耗掉周圍的氧氣。

另一種是液體燃燒彈,但與凝固汽油彈完全不同,其淺褐色液滴散布在地面上,並不馬上燃燒,一旦有車輛和行人壓上後才開始發火,產生高溫和毒煙,並且難以撲滅。很顯然這是一種為封鎖歐洲某些特定地區(如機場、高速公路等)而研製的武器,但是用於阿富汗也同樣有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