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阿富汗戰爭

第一次阿富汗戰爭發生在1979年,是指1979年12月末,蘇聯入侵阿富汗導致的長達10年的戰爭。 1979年12月中旬,蘇軍進入集結地域;27日入侵阿富汗,占領阿北部地區。 1989年2月15日,蘇軍按照協定規定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第一次阿富汗戰爭發生在1979年,是指1979年12月末,蘇聯入侵阿富汗導致的長達10年的戰爭。這次入侵被認為是蘇聯對外政策的重大失敗。
名稱:第一次阿富汗戰爭地點:阿富汗時間:1979年12月 參戰方:蘇聯 阿富汗 結果:蘇聯被迫接受日內瓦協定參戰方兵力:阿富汗國民軍100000人傷亡情況:5萬餘人,130多萬人

背景
據說俄國最著名的沙皇彼得大帝曾經有一份一直保存在保險柜中的遺囑,直到他死後50年,即1775年才公布於世。彼得大帝在這份遺囑中說,不論誰繼承他的王位,都應該向南推進到君士坦丁堡和印度。因為在他看來,“不管誰在那裡統治,誰就將統治世界。”他揚言:“當俄國可以自由進入印度洋的時候,它就能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軍事和政治統治。”彼得為他的後代構想了俄國南下的3條路線:一條是從黑海土耳其博斯普魯斯海峽地中海;第二條是從南高加索經伊朗到波斯灣;第三條是從中亞阿富汗阿拉伯海。 人們翻開地圖就會發現,在這三條路線中,經阿富汗這條通道為最近。彼得大帝的後繼者們可以說是不負先皇使命,拚命向印度洋方向擴張。在19世紀 下半葉和20世紀初,老沙皇們曾與老牌殖民帝國英國為爭奪阿富汗險些大戰一場。50年代,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圍繞著普什圖尼斯坦問題發生了嚴重的爭執,兩國戰火一觸即發。蘇聯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表示堅決支持阿富汗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趁機打擊親美的巴基斯坦,一下子把阿富汗拉入了蘇聯的懷抱。 到70年代末,蘇阿關係鬧到了要刀兵相見的地步。在70年代,美蘇爭霸出現了蘇攻美守的棋局。蘇聯繼承老沙皇南下戰略的衣缽,企圖以阿富汗為南下的基地,進而打通陸上通道直下印度洋,威脅中東產油 區和迂迴包圍歐洲,並與其太平洋戰略互相呼應,最終實現其世界稱霸的目的。可見,蘇聯悍然入侵阿富汗決不是偶然和局部的行動,而是它全球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 1978年 4月28日,一批親蘇的人民民主黨軍官在蘇聯的策動下發動了政變。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塔拉基在克格勃的支持下,成立了革命委員會,由他擔任主席兼總理,改國名為阿富汗民主共和國。這就是阿富汗歷史上所謂的1978年“四月革命”。1978年12月,蘇阿又簽署了重要的《友好睦鄰合作條約》,雙方開始在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全面合作”。 1979年 3月在阿富汗西部重鎮赫拉特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兵變,政府軍一個師反戈一擊,成千上萬的市民也參加了戰鬥,6 月份,在哈扎拉地區還爆發了人民起義。執政的人民民主黨有兩個派系,一個叫“人民派”,另一個叫“旗幟派”,兩派之間的爭鬥一直很激烈。後來“旗幟派”被清洗,但人民派內部矛盾又隨之爆發,兩個最高領導人塔拉基和阿明為爭奪權力明爭暗鬥。蘇聯這次是雞飛蛋打,無奈木已成舟,只好硬著頭皮對阿明表示“祝賀”,還違心地稱阿明是“蘇聯的一個忠實朋友”。阿明知道這是黃鼠狼給雞拜年,不但不買蘇聯的帳,還堅持要蘇聯召回大使,因為蘇 聯大使同塔拉基一道密謀策劃要搞掉他。 阿明還不許蘇聯操縱阿富汗的情報機關和秘密警察,不讓蘇聯控制其軍隊。這對蘇聯的刺激實在是太大了。蘇聯和阿明雖然表面上還維持著友好關係,實際上已是同床異夢,各懷鬼胎。蘇聯幾次“邀請”阿明訪問莫斯科,阿明都不肯賞臉。凡此種種,蘇聯感到既惱怒又害怕,因為阿富汗是一塊重要的戰略要地,一旦駕馭不住阿明就悔之晚矣。於是,一場大規模的入侵活動就這樣開始悄悄地準備起來 1979~1989年,蘇聯武裝入侵阿富汗,與阿抵抗力量之間展開的一場侵略與反侵略戰爭。亦稱阿富汗戰爭。概況

7 0年代,蘇聯推行L.I.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戰略,加緊與美
阿富汗戰爭
國爭奪世界霸權。為實現其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亞樞紐地區的戰略企圖,從1973年起對阿富汗進行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滲透。1978年4月,蘇支持阿人民民主黨軍官發動政變,奪取政權。1979年9月,阿人民民主黨內部發生火拚,政府總理 H.阿明殺死黨的總書記N.M.塔拉基,自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兼總理。阿明上台後試圖擺脫蘇聯控制,聲稱要與美國實現關係正常化。蘇擔心失去對阿富汗的控制,決定採取軍事行動並進行戰爭準備。1979年8~10月,蘇聯派遣陸軍總司令I.G.帕夫洛夫斯基等人赴阿進行實地勘察,並以援助為名向阿富汗派兵,控制馬扎里沙里夫、巴格蘭赫拉特等戰略要地;同時以檢查武器為名封存阿政府軍的輕武器,拆除重裝備,使其失去應付突變的能力。隨後,蘇軍在蘇阿邊境的鐵爾梅茲建立前方指揮部。1979年12月中旬,蘇軍進入集結地域;27日入侵阿富汗,占領阿北部地區。阿富汗人民在國際社會支持和援助下,與侵阿蘇軍和蘇聯扶植的政府軍展開曠日持久的戰爭。

過程

自1919年阿富汗獨立以來,雖然名義上一直是個獨立的國家,但蘇聯卻不斷干預阿富汗的內政。1976年,達烏德在蘇聯的支持下發動了政變,推翻了查希爾王朝,成立了阿富汗共和國。1977年,達烏德正式就任阿富汗共和國第一任總統。但達烏德企圖擺脫蘇聯的束縛,這引起了蘇聯的不滿。1978年4月,蘇聯支持以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為首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發動了軍事政變,推翻了達烏德政府。阿富汗國名被改為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塔拉基擔任革命委員會主席,併兼任總理。塔拉基政府繼續執行親蘇政策,被蘇聯拉入了“社會主義大家庭”。1978年年底,塔拉基訪問蘇聯,雙方簽訂了《友好睦鄰合作條約》,有效期20年。條約規定,雙方在平等、相互尊重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互不干涉內政的基礎上發展全面合作,為保證兩國安全、獨立和領土完整而進行磋商,經雙方同意後採取相應措施,繼續發展兩國間軍事領域的合作。締約雙方各自宣布,不參加旨在反對締約另一方的軍事聯盟或其他聯盟,不參加旨在反對另一方的任何國家集團以及行動或措施。 塔拉基在執政期間,國內矛盾錯綜複雜,政府重組不斷。1979年3月,阿明被任命為政府總理,但他不受蘇聯所歡迎。蘇聯企圖聯合塔拉基搞掉阿明,但阿明卻捷足先登發動政變,處死了塔拉基,自己兼任總統。阿明政府執政時期,國內政局動盪,而且人民黨內部也是互相傾軋。蘇聯認識到,阿明政權不能實現蘇聯在阿富汗的利益,決定實施南下戰略,除掉阿明。 1979年12月27日,蘇聯派遣8萬多人的現代化軍隊,大舉侵入阿富汗,占領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及其他大城市,處死了阿明。之後,蘇聯扶植卡爾邁勒組成了親蘇政權,卡爾邁勒擔任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總書記、阿富汗革命委員會主席和政府總理等職。蘇聯入侵後,阿富汗人民奮起抵抗。十幾支穆斯林愛國武裝在喀布爾市郊、坎大哈、赫拉特和全國的山區要塞展開了抗蘇鬥爭。1981年,其中的幾個抵抗組織聯合成立了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並開始接受美國、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埃及等國的軍事援助,在全國開展抵抗蘇軍入侵的鬥爭。 蘇軍入侵阿富汗,還遭到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強烈譴責。1980年1月,聯合國第六屆特別會議通過了《要求外國軍隊無條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的決議。以後歷屆聯全國大會上,蘇聯都遭到各國的強烈譴責,要求蘇軍撤出阿富汗,實現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蘇軍的入侵,給阿富汗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蘇軍進入後,阿富汗遭到了極大破壞,大約100萬人死於戰火,600萬人被迫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1986年2月,在阿富汗人民的頑強抵抗和世界輿論的強烈譴責下,蘇聯被迫表示,願意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5月,納吉布拉代替卡爾邁勒,擔任人民民主黨總書記一職。12月,納吉布拉被任命為革命委員會主席。第二年,又擔任了總統。1988年,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蘇聯、美國、阿富汗喀布爾政權和巴基斯坦四國外長在日內瓦簽署了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協定。協定包括四項檔案和一項關於聯合國提供監督的備忘錄,要求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喀布爾政權互不干涉內政、阿富汗難民自願返回家園,以及由美、蘇提供國際保護。協定還規定,蘇軍從1988年5月15日起,9個月內全部撤出阿富汗。1989年2月15日,蘇軍按照協定規定全部撤出了阿富汗。1991年5月,聯合國提出了阿富汗和平計畫,建議成立多黨政府。1992年4月16日,納吉布拉政權瓦解。28日,穆賈迪迪在喀布爾成立了阿富汗伊斯蘭國臨時政府。

階段

第一階段,蘇軍全面入侵(1979.12~1980.1) 蘇軍憑藉優勢兵力和現代化武器,以突然襲擊方式大舉入侵阿富汗。1979年12月 24~26日,蘇軍出動大型運輸機280架次向喀布爾國際機場和巴格蘭空軍基地空運5000多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裝備。27日晚7時30分,進駐喀布爾的蘇軍占領阿首腦機關、國防部、電台等,打死阿明,粉碎阿政府軍抵抗,將B.卡爾邁勒扶上台並宣稱阿富汗發生政變,蘇軍系"應邀進入阿境"。28日起,蘇軍集結在邊境的6個師分東、西兩路對阿富汗發動鉗形攻勢。東路3個師沿鐵爾梅茲—馬扎里沙里夫公路南下;西路3個師沿庫什卡-赫拉特公路南下。次年1月2日,東西兩路在坎大哈會師。一周內,蘇軍基本完成對阿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占領,並控制了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阿富汗與伊朗的邊境要地。在此階段,蘇軍共出動7 個師8萬人;阿明控制的阿政府軍(1個軍團、13個師,共10萬人)對蘇軍的入侵基本上未予抵抗,大部分繳械投降並歸順了蘇聯扶植的卡爾邁勒政權。 第二階段,蘇軍發動全面"掃蕩"和重點"清剿" (1980.2~1985.12) 蘇軍完成對阿富汗的占領後,將進攻矛頭指向以反政府武裝為主體的抵抗力量,先後於1980年2月、4月和6月發動三次大規模攻勢,對喀布爾、昆都士、巴格蘭以及庫納爾哈、楠格哈爾帕克蒂亞等省的抵抗力量游擊隊展開全面"掃蕩"。游擊隊利用熟悉地形等有利條件,廣泛開展山地游擊戰,使蘇軍摩托化部隊無法發揮其兵力兵器優勢,被迫停止全面"掃蕩"。 全面"掃蕩"失敗後,蘇軍改變戰術,在確保主要城市和交通線的同時,集中優勢兵力兵器對游擊隊主要根據地發動重點"清剿",企圖切斷游擊隊的外援渠道,殲滅游擊隊的有生力量。"清剿"的重點地區有潘傑希爾谷地、庫納爾哈、霍斯特、坎大哈等,其中對潘傑希爾的大規模"清剿"達8次之多。1982年5月和1984年4月,蘇阿軍隊出動1個師2萬餘人,採取全面封鎖、飽和轟炸、分進合擊、機降突襲等戰術,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下,向潘傑希爾游擊隊根據地發起猛烈進攻,一度占領該谷地。蘇軍和阿政府軍的重點"清剿"遭到游擊隊頑強抵抗,在付出沉重代價後雖占領游擊隊一些根據地,但未能重創游擊隊的有生力量。"清剿"結束後,游擊隊又回到根據地。經幾年戰鬥,游擊隊逐步發展壯大,武器裝備得到改善,戰鬥力明顯提高。至1985年底,侵阿蘇軍兵力達12萬人,喀布爾政府軍兵力為7萬人,游擊隊則發展到10萬人。在此期間,蘇聯在國際社會壓力下,被迫於1982年6月同意在聯合國主持下舉行日內瓦間接會談。至1985年底,喀布爾政權和巴基斯坦政府代表先後舉行六輪日內瓦間接會談,但未能在實質性問題上達成協定。 第三階段,雙方戰略相持(1986.1~1989.2) 曠日持久、邊打邊談的戰爭使蘇聯在政治、外交、經濟、軍事上承受巨大壓力。戰場上的屢屢失利,阿富汗游擊隊的不斷壯大,迫使蘇聯改變侵阿政策。1985年M.S.戈巴契夫任蘇共總書記後,決定逐步從阿富汗脫身。為實現這一目標,蘇積極推進阿富汗問題的政治解決進程,將戰爭規模保持在較低水平;同時加緊武裝並將"清剿"任務移交給阿政府軍,蘇軍主要負責防守城市和交通線。阿游擊隊為了把蘇軍趕出國土,推翻喀布爾政權,對城市和交通線頻繁發動攻勢,先後對喀布爾、昆都士、坎大哈、賈拉拉巴德、赫拉特等重要城市發起多次進攻。其中對喀布爾的進攻曾出動兵力5萬人,時間長達幾個月,對蘇軍和阿富汗政府軍造成嚴重威脅。但由於游擊隊內部政見不一,缺乏統一指揮,加上武器裝備落後,進攻屢屢受挫。阿富汗戰場出現了蘇軍控制主要城市與交通線、游擊隊控制廣大農村、雙方均不可能取勝的僵持狀態。在此情況下,蘇聯被迫接受1988年4月14日達成的日內瓦協定,並於同年5月15日~1989年2月15日分兩個階段撤出全部軍隊11.5萬人。至此,蘇聯侵阿戰爭結束。 阿富汗戰爭曠日持久,歷時九年多,給阿、蘇兩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阿富汗有130多萬人喪生,500多萬人流亡國外淪為難民;蘇聯先後有150多萬官兵在阿富汗作戰,累計傷亡5萬餘人,耗資450億盧布,削弱了國力,從而被迫改變其全球戰略,對國際戰略格局影響深遠。戰爭中,蘇軍使用大量先進武器,採取多種戰略戰術,但由於進行的是非正義戰爭,受到國際社會和蘇聯人民強烈反對。阿富汗人民抵抗力量雖然在兵力兵器等方面處於劣勢,但由於從事的是正義戰爭,受到廣大人民擁護和國際社會支持,部隊士氣高昂,加上成功地開展游擊戰,使強敵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並最終迫使侵略軍撤離國土。

後果

1979年底,蘇軍集結10個師的兵力,大舉入侵阿富汗,使阿富汗原來各派力量的流血軍事政變,衍變成阿富汗游擊隊與入侵的蘇軍之間的曠日持久的民族戰爭。在阿富汗戰爭中,蘇聯耗資200多億美元。1988年5月25日,蘇軍總政治部主任利濟切夫宣布:在阿富汗戰爭中,蘇軍死亡12210人,傷35478人,失蹤311人。阿富汗戰爭成了蘇聯日夜不停的“流血的傷口”。 由於入侵阿富汗,蘇聯不斷受到世界各國的譴責,承受巨大的外交壓力,處境孤立。由於入侵阿富汗,蘇聯與巴基斯坦交惡日甚。戈巴契夫當選蘇共中央總書記後,即開始尋求阿富汗問題的政治解決。 1988年4月14日,阿富汗納吉布拉政權與巴基斯坦簽訂了由蘇美兩國予以保證的解決阿富汗問題日內瓦協定。5月15日,蘇聯和阿富汗發表聯合聲明:根據日內瓦協定,蘇軍從今天開始撤離阿富汗,撤軍將在9個月內完成。1989年2月15日,蘇聯政府就從阿富汗撤軍結束髮表聲明:蘇聯從阿富汗撤軍已經結束,這一行動完全符合日內瓦協定。

武器

1、高炮卡車 西方軍界曾經預測蘇軍要想徹底消滅阿富汗游擊隊需要投入50萬兵力,這是根據美軍越南戰爭中的經驗得出的結論。雖然蘇軍高層中也不乏有決心一舉蕩平阿富汗抵抗力量的鷹派人物,但是蘇軍在侵阿戰爭期間平均保持10萬左右的兵力,因為後勤保障能力始終是制約蘇軍投入更多兵力的“瓶頸”。七八十年代的蘇軍,一個參加作戰行動的摩步師每天需要補給700~800噸的物資,一個戰鬥直升機團每天需要補給近400噸。而阿富汗是個內陸山國,全國4/5的面積是山地,即沒有鐵路,也沒有海港。空運只能解決每天200~300噸的補給量,對10萬之眾的侵阿蘇軍無異杯水車薪。蘇軍絕大部分的後勤補給任物都依靠卡車運輸。 從蘇阿邊境到阿富汗腹地只有2~3條戰略公路。例如,從捷爾梅茲出發的蘇軍補給車隊要開400千米才能到達喀布爾,途中還必須經過許多險要得山地。一般來說,一輛滿載的軍用卡車開到80千米/小時是沒問題的,但是編隊行駛時速度能到50千米/小時就很不錯了。一個大型的補給車隊只能以20~25千米/小時左右的速度行軍,車距50米左右。而且在阿富汗這樣的高原地區,車輛通常只能裝載平原地區1/2的物資。即使再沒有民用車輛阻塞和游擊隊襲擊的理想狀態下,每天最大運輸量只能達到3000噸,而實際上蘇軍補給每天能有1500噸就很不錯了。這些物資只夠蘇軍維持2~3個師規模的持續作戰行動。 對阿富汗游擊隊來說,這些滿載彈藥和燃料的卡車隊是最好的打擊目標。蘇軍除採取武裝直升機、空降突擊部隊和步兵戰車掩護之外,還直接在ЗЦЛ-135卡車上安裝了雙聯裝23毫米ЗУ-23型高射炮。這是一種退役的老式武器,平時儲備在倉庫里,爆發大戰時用來裝備蘇軍後備軍。此炮仰角大,對山地目標斜射時最大射程為2500米,正好可以用來壓制高山上游擊隊的大口徑機槍。當時的蘇軍使用ЗСУ-23-4型四聯裝23毫米自行高炮(俗稱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北約綽號“炮盤”)作為標準野戰防空武器。不過這種雷達和計算機控制的自動化武器對付游擊隊顯然成本太高(一輛“石勒喀河”的成本相當於兩輛T-62主戰坦克!)。 由於高炮卡車和其它運輸卡車底盤相同,所以在機動性、燃料、維修保養等方面非常方便,而且必要時也可以用來裝載物資。而其它為車隊護航的步兵戰車、裝甲輸送車、自行高炮、坦克等動需要在車隊里安排幾名專門的技師(通常是準尉)以備戰鬥中進行搶修。蘇軍一般規定10分鐘內修不好就放棄,由於這些戰車脫離了作戰部隊,臨時配屬給運輸隊,因此野戰維護十分困難。 阿富汗戰爭 阿富汗戰爭中的蘇軍反游擊戰武器 對於侵阿蘇軍而言,卡車是最重要的,假如沒有坦克、戰車、火炮、直升機、戰鬥機等等任何一樣武器,他們都可以繼續戰鬥在阿富汗。但是離開卡車,一天都過不下去 2、武裝直升機 著名的米—24直升機是蘇軍手裡最有效的反游擊戰武器。米—24D是專門為蘇聯的空降突擊隊而研製的,所以除了其它武裝直升機所共有的裝甲防護、串列座艙、鏇轉炮塔等特徵之外,米—24D還有一個能搭載8~12名士兵的乘員艙,這個設計給米—24D帶來很大的作戰靈活性,不但可以運輸空降兵和重要物資,還可以用來營救被擊落的飛行員。後期的米—24D再乘員倉里安排了一名機槍手,在機身後面安裝了7.62毫米機槍,專門用來在拉起時壓制游擊隊的高射火力。為對抗游擊隊的單兵防空飛彈(以美制“毒刺”單兵防空飛彈為主,採用紅外線熱感制導),米—24的發動機排氣口還安裝了發動機排氣冷卻系統,在戰鬥中可以短時間使用(最長不超過3分鐘)。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區作戰時,滿載的米—24做劇烈機動時,仍有發動機功率不足的現象。米—24的滑油箱、鏇翼和座艙防護能力比較差,容易被擊傷,特別是飛行員不使用座艙防彈鋼板時最危險。 米—24直升機的武器種類很多,一般武裝直升機常用的反坦克飛彈、57毫米、80毫米、122毫米火箭,23、30毫米雙聯裝固定航炮和吊艙,12.7毫米4管加特林機槍以及30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外,還經常使用250千克炸彈、集束炸彈和空中撒布器,因為其它固定翼飛機在阿富汗險峻的山地使用這些武器時效果不佳。57毫米火箭彈最初是空對空武器,從擔負對地攻擊任務的要求看,採用爆破戰鬥部的57毫米火箭彈對付無防護目標效果較好(64枚齊射時對無防護目標殺傷面積為2900平方米),對付有土木工事掩護的目標效果則較差。阿富汗游擊隊在伏擊蘇軍車隊時,通常都在公路兩側的高山上預先構築陣地,以有效地保存自己。 於是蘇軍使用了裝有化學戰鬥部的57毫米火箭,實戰證明這種武器威力極大,被擊中的游擊隊陣地上不但無人生還,而且死者都如同被凍僵了一樣保持著戰鬥姿勢,說明是中毒後立即死亡,極有可能是蘇軍新式的“昏睡死亡”毒劑,這種毒劑致死速度要遠優於傳統的中等揮發性有機磷神經毒劑(例如甲基氟磷酸異丙酯,俗稱“沙林”,加壓貯存時為淡黃色油狀液體,常溫下有中等揮發性,無氣味,白鼠LD50靜脈注射致死量為1.5毫克/千克,從接觸到致死大約為10~15分鐘,除此之外還有“塔崩”、“梭曼”兩種同類毒劑)。 57毫米化學火箭和大口徑火炮及轟炸機的化學彈相比,使用突然性強,精度好,對己方部隊影響小,是一種有效的反游擊戰武器。但是這種武器和其它化學武器一樣,對氣象條件要求較高,特別是在阿富汗的崇山峻岭之間,風速和風向變化很大,不是總能找到合適的時機。80和122毫米火箭可攜帶燃燒空氣戰鬥部,特別適合殺傷洞穴和掩體裡的游擊隊。122毫米火箭彈還配有可穿透3米土層和1米混凝土的串聯戰鬥部。空中布雷用於封鎖阿富汗和伊朗、巴基斯坦的邊境,阻斷游擊隊的補給;在圍剿行動中,也用空中布雷來切斷游擊隊的退路。 蘇軍在阿富汗常年保持200架左右的米—24武裝直升機,但是機組人員定期輪換。使用範圍擴大到營級,作戰時空軍前進引導軍官(通常是直升機飛行員)攜帶通信工具隨摩步營或運輸車隊行動。米—24D最標準的戰術是“車輪戰”,即由多架米—24D從高空輪流向目標俯衝攻擊,然後從低空轉彎脫離,再重新拉起,如此循環作戰,不給游擊隊以反擊或逃走的機會。另一個常用戰術是一架在高空吸引游擊隊開火。其它數架在周圍山峰後面隱蔽,一旦游擊隊陣地暴露,就予以打擊。戰爭後期的蘇軍經常採用米—2直升機從高空引導米—24D攻擊,這種打法分工明確、合理,隱蔽性更強,非常有效。 還有一種米—24和迫擊炮協同戰術,即先用直升機把120毫米迫擊炮運到游擊隊營地附近的山頂,在夜間用迫擊炮轟擊游擊隊營地,黎明時再用米—24來打掃戰場,結束戰鬥。米—24D為補給車隊護航時經常使用“蛙跳戰術”,即一半米—24在車隊上空掩護,另一半米—24事先搭載少量空降兵占領車隊前方的制高點,待車隊通過後再收攏空降兵向下一個制高點跳躍前進。 3、步兵戰車 蘇軍歷來是把坦克作為攻擊的主力,但是在阿富汗的經驗證明,步兵戰車比坦克更有效。侵阿初期,蘇軍主要使用T—55、T—62型坦克。 (由於中亞不是蘇聯軍隊的主要作戰方向,所以蘇軍臨時動員了幾個三類摩步師參戰,這些部隊平時只有軍官和骨幹,裝備也很陳舊,這樣的部隊本來是為打大規模常規戰爭準備的)。實戰中,蘇軍大量的坦克對游擊隊作戰效果並不好,在山地,由於蘇軍坦克炮俯仰角太小(-4°~+10°),不能有效射擊。而且由於坦克在山地磨損大,故障率高,油耗大反而成了蘇軍的負擔。所以後來蘇軍逐步把大部分坦克部隊撤回國內,留下的坦克主要用於火力支援。輪裝甲輸送車(主要是BTR系列,以BTR—80為主)只有14.5毫米大口徑機槍,裝甲只能抵擋槍彈,火力和防護都很薄弱,其發動機在山地還有過熱問題。傘兵戰車(BMD系列)火力較強,但車體較輕,防護薄弱,而且穿越山間激流時非常危險。這兩種戰車戰鬥艙在車體前部,利於乘車突擊,但乘員在敵火力威脅下下車非常危險。所以用於山地反游擊戰都不理想。 蘇軍的БМП(北約代號BMP)系列步兵戰車火力強,特別是БМП—2型採用的30毫米自動炮仰角大,有效射程遠達4000米,改善了БМП—1步兵戰車的73毫米滑膛炮射程不足的缺點。БМП系列步兵戰車的正面裝甲防護可抗23毫米穿甲彈,足以抗擊游擊隊常用的大口徑機槍,後期還特別加強了炮塔前部和車體側面的裝甲。而且乘員艙在車後,步兵下車安全。由於上述優點,步兵戰車逐漸成為山地反游擊戰的主要突擊力量。侵阿戰爭後期БМП—2步兵戰車還取代了部分БМД傘兵戰車,用來裝備空降部隊。БМП系列步兵戰車的缺點是車內空間狹小,在阿富汗的蘇軍士兵大部分時間寧可坐在車頂上行軍,БМП系列步兵戰車對於士兵來說,更像一個流動的補給站和火力支援點。 在山地清剿作戰中,蘇軍改變了所謂“勇猛衝擊”慣用戰術,改為“交替躍進、相互掩護”,不再強調乘車突擊,而是越來越多的採取步兵下車作戰,戰車火力支援的戰法。再很多山間彎道上,步兵反倒要前出為戰車探路,因為每一個轉彎都可能隱藏著極大的危險。對於山間的溪流,蘇軍戰車也不敢輕易的涉入,因為游擊隊往往使用義大利製造的塑膠殼水雷和老式的英國鐵殼反坦克地雷封鎖水道。 4、自動迫擊炮 “矢車菊”82毫米自動迫擊炮裝備到蘇軍摩部營的迫擊炮連(6門),用來替換120毫米迫擊炮。面對飄忽不定的游擊隊,蘇軍不得不改變以往集中使用炮兵的習慣,而更多採用小分隊甚至單炮作戰。二戰以來的作戰經驗證明,對暴露人員射擊時,由於目標來不及隱蔽,前15秒的火力效能最高。“矢車菊”可以在1.5秒內發射4發彈夾中的炮彈,每分鐘120發的射速是非常可怕的,一個彈藥基數300發。“矢車菊”82毫米自動迫擊炮本來是一種牽引炮,但是前線的蘇軍把它裝到多種裝甲車輛底盤(如БМД傘兵戰車和幾種裝甲輸送車)上作戰,這種臨時改裝的辦法不符合蘇軍的常規,但確實有效。 5、燃燒炸彈 蘇軍在阿富汗使用了幾種特種燃燒彈,用來對付游擊隊出沒的村莊。這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使用,目的是消滅游擊隊的後勤補給基地,也說明蘇軍在阿富汗反游擊戰的升級,實際上是焦土政策。 美軍在越南經常採用鋁熱燃燒彈來達到同樣的效果,而蘇軍的手段更先進。蘇軍使用了幾種新型燃燒彈,當時雖然有部分隨游擊隊行動的戰地記者報導了一些片段,但直到蘇聯解體後,這些炸彈的廬山真面目才被揭開。其中一種是子母彈,彈體內裝有爆炸、燃燒等不同功能的子炸彈,從空中散步開後可以產生高溫,不但燒毀整個村莊,而且足以熔化石頭。還有一種被游擊隊稱為“火爆”的炸彈,採用2米長的棒狀固體彈芯,爆炸後可以消耗掉周圍的氧氣。 另一種是液體燃燒彈,但與凝固汽油彈完全不同,其淺褐色液滴散布在地面上,並不馬上燃燒,一旦有車輛和行人壓上後才開始發火,產生高溫和毒煙,並且難以撲滅。很顯然這是一種為封鎖歐洲某些特定地區(如機場、高速公路等)而研製的武器,但是由於阿富汗也同樣有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