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抗英戰爭

阿富汗抗英戰爭

阿富汗抗英戰爭是19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初,阿富汗人民抗擊英國殖民入侵的戰爭。亦稱三次英阿戰爭。

簡介

英阿戰爭英阿戰爭

阿富汗地處中亞地區的交通要衝,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英國殖民者侵占印度後,不斷向中亞發展,企圖控制阿富汗,以此作為阻止俄國向印度洋擴張和確保印度領地安全的保障。為此,英國於1838年和1878年發動過兩次侵略阿富汗的戰爭,雖然都遭到強烈抵抗,並因種種原因被迫撤軍,但也取得了利用條約控制阿富汗對外關係的地位,把阿變成了它的勢力範圍。
1919年2月30日,阿富汗哈比布拉國王在守獵行宮遇刺身亡。28日,哈比布拉的第三個兒子阿曼努拉在青年阿富汗黨人的支持下繼任阿富汗國王。他即位時發表文告,宣布阿富汗在對內對外方面完全獨立,並寫信給英國印度總督,要求英國承認阿富汗獨立。英國不僅拒絕了阿曼努拉的要求,而且以此為藉口,公然發起了第三次侵阿戰爭。
1919年3月3日,英軍向開伯爾山口阿富汗邊防軍發動進攻。5月7日,阿曼努拉政府頒布動員令,向英國宣戰。戰爭在瓦西里斯坦和開伯爾山口等地激烈進行。阿軍約三萬人進行英勇抵抗,但英軍憑借約三十萬人的絕對優勢改變了局勢,並空襲賈拉拉巴德和喀布爾,阿軍被迫撤退。後來,由於蘇俄對阿富汗獨立的承認和道義聲援,由於印度革命運動正在高漲,特別是阿富汗軍民的頑強抗擊,戰爭進行一個月後,英軍無力摧垮阿方,被迫同意舉行停戰談判。
1910年6月3日,雙方簽署停戰協定,8月8日,進一步簽署暫訂和約,英國承認阿富汗在內政和外交上是“自由的主權國家”。以後,雙方進行了兩年多的談判,直到1922年10月22日才締結了最後和約,英國正式承認阿富汗獨立。阿富汗人民經過長期英勇鬥爭,最終擺脫英國控制而贏得了完全獨立。

戰爭詳情

第一次抗英戰爭

(1838~1842)1837年,伊朗在沙俄的慫恿和支持下圍攻赫拉特,英國派A.伯恩斯出使喀布爾,企圖促使阿富汗同英國人建立反對伊朗及俄國的同盟。在談判過程中,阿富汗方面要求英國人幫助它收復被錫克人侵占的原杜蘭尼王國領地白沙瓦,遭英國人拒絕,談判無結果。統治者多斯特·穆罕默德汗乃轉向俄國,接見俄國特使。英國以此為藉口發動戰爭。1838年11月,英國侵略軍開始向阿富汗推進,次年4月占領坎大哈,進逼喀布爾,多斯特·穆罕默德汗出走。1841年11月,被稱為“阿富汗之星”的阿克巴爾領導喀布爾起義,英國侵略軍陷於絕境,不得不答應撤離。1842年1月,英軍16500人開始撤退,不斷遭到截擊,幾乎全軍覆沒,僅數人生還。同年,英軍重新集結力量,再度占領喀布爾,對和平居民進行血腥報復,不久即撤出阿富汗

第二次抗英戰爭

(1878~1880)19世紀70年代,帝國主義者加緊爭奪殖民地。沙俄相繼占領中亞布哈拉、浩罕、希瓦3汗國後,派以斯托萊伊托夫將軍為首的軍事代表團到喀布爾,企圖勸說阿富汗國王希爾·阿里汗(1863~1879在位)與俄國結成同盟。英國人聞訊後,要求希爾·阿里汗接待以N.張伯倫將軍為首的英國代表團,為希爾·阿里汗拒絕。英國遂以此為藉口,又發動第二次侵略阿富汗的戰爭。
1878年11月,英軍入侵阿富汗,希爾·阿里汗向俄國求援,遭拒絕,憂憤而死。其子耶古卜汗放棄抵抗,於1879年5月與英國簽訂《岡達馬克條約》,條約規定阿富汗的對外關係由英國人控制,英國人在喀布爾設駐紮官,阿富汗的一部分領土和幾個重要山口劃歸印度。這個屈辱性的條約激起阿富汗人民的極大憤慨。同年9月,喀布爾爆發人民起義,不久,起義遍及全國。1880年在俄國慫恿和支持下,希爾·阿里汗之侄阿卜杜·拉赫曼汗從中亞回到阿富汗,組織軍隊,向喀布爾推進。英國急於從阿富汗脫身,乃同阿卜杜·拉赫曼汗進行談判,承認他為國王,並答應給他大量金錢和軍火,阿卜杜·拉赫曼汗則承認《岡達馬克條約》的主要條款,即由英國控制阿富汗的對外關係。

第三次抗英戰爭

1919年爆發了第三次英阿戰爭。19世紀末,阿富汗國內安定,經濟復甦,民族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牽制了英國很大力量;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國際國內形勢對阿擺脫英國外交控制,爭取徹底獨立十分有利。1919年2月,阿改革派代表人物控制政權後,宣布阿富汗獨立,不承認任何外國特權,並採取聯蘇抗英的政策。英殖民者拒不放棄它在阿享有的特權,在阿邊境集結兵力,準備發動新的侵略戰爭。

5月3日,英軍襲擊開伯爾山口阿邊防軍,接著,英國侵略軍3.4萬人分為三路入侵阿富汗,主力在北線經開伯爾山口向賈拉拉巴德方向進攻,一部在南線向防守薄弱的坎大哈出擊,另一部在科哈特地區取守勢。阿軍4萬人分三路在開伯爾、加茲尼和坎大哈迎擊敵人。英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還擁有少量裝甲車和作戰飛機;而阿軍訓練很差,裝備落後,刀、劍是主要兵器,為數不多的槍炮不但陳舊,而且彈藥不足,英軍在兵力兵器上占有絕對優勢。儘管如此,阿富汗人民為獨立自由而戰,士氣高昂,作戰英勇,並得到了印阿邊境少數民族起義軍的大力支援,扭轉了被動局面。5月6日,開伯爾方向阿軍以3個步兵營攻占了敵巴格要塞,搶占了朗迪科塔爾要塞周圍有利地形,但未乘敵兵力空虛之機攻下要塞,坐失戰機。英軍增援部隊迅即趕到,在英國皇家空軍的支援下,奪回了巴格要塞,阿軍且戰且退。英軍又集中轟炸了賈拉拉巴德和喀布爾,引起阿軍和市民恐慌。英軍正準備向賈拉拉巴德進攻時,得知阿軍在中路主動出擊,被迫分兵增援。

事件結果

加茲尼方向阿軍行動迅速,5月19日進至邊境重鎮馬敦,居高臨下,迫敵後撤。隨即抄小路直插塔爾城下,直接威脅敵設在科哈特的大本營,打亂了英軍部署。阿軍以炮火猛轟塔爾城,但由於步炮協同不利,未能攻下該城。英援軍趕到後,阿軍為保存實力,主動撤出戰鬥。南線阿軍取守勢,在優勢之敵進攻面前,頑強堅守,給敵以重大殺傷,迫其停止進攻。

阿軍的英勇抗擊和印度解放運動的高漲,使英侵略軍處境困難,被迫放棄了繼續作戰的計畫。6月3日,雙方停火,進行談判。1921年11月22日,英阿簽訂和約,英國承認阿富汗獨立。至此,阿富汗人民抗英戰爭取得了徹底勝利。

歷史評價

1839—1919年間,阿富汗進行的三次抗英戰爭是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的正義戰爭,是亞洲革命風暴和亞洲覺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次戰爭中,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居然一次又一次地被一個弱小落後的國家所擊敗,在世界歷史上實屬罕見。它雄辯地證明,任何強國要想以武力征服一個生命力旺盛,民族意識強烈,反抗精神頑強的民族,都是注定要失敗的。它也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樹立了榜樣。當然,英國在阿富汗進行的是殖民擴張的非正義戰爭,是必定要失敗的,但反思當時英國殖民者在世界各地到處得手,而在阿富汗卻碰得頭破血流,這不能不給人以歷史的啟迪。

從英國殖民者方面看,其不惜三番五次出兵一個貧窮的山地國家,企圖將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是出於與沙俄爭奪對中亞控制權的戰略需要。雖然英侵略軍在兵力裝備上占有絕對優勢,但其弱點也十分明顯。首先,英軍勞師遠征,後勤供應不濟,交通補給線長,易受攻擊,又無法就地籌措作戰物資,難於支持長期戰爭;其次,英軍對阿地形氣候不適應,不熟悉山地作戰,對阿人民的抵抗意志和各種困難估計不足,在實行外線作戰時,對活躍於深山密林的阿抗英游擊隊束手無策,處處被動挨打;第三,英軍士兵主要是僱傭兵,士氣低落,一有機會就逃跑甚至倒戈,戰鬥力不強。這些都是造成英軍不敢長期作戰和對阿實行軍事占領的重要原因。

5月歷史事件相關詞條補遺(二)

羅馬神話中的女神瑪雅,專門司管春天和生命。為了紀念這位女神,羅馬人便用她的名字---拉丁文Maius命名5月,英文5月May便由這位女神的名字演變而來。5月中發生了很多的重要歷史事件,如:毛澤東與朱德在井岡山會師、五四運動爆發、汶川大地震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