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

俄國

俄國(俄語:Россия),指歷史上的俄羅斯帝國(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俄羅斯共和國、蘇俄,或指俄羅斯聯邦(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及蘇聯。

15世紀末,伊凡三世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1547年伊凡四世自稱沙皇,建立了沙皇俄國,並在1721年由彼得一世改稱俄羅斯帝國,對外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俄羅斯帝國曾吞併歐亞多個國家,領土不斷擴張。1914年8月,俄羅斯帝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了1917年二月革命的爆發。之後,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宣布了俄羅斯帝國的滅亡。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南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24年列寧去世後,喬治亞人史達林領導蘇聯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使蘇聯成為全歐工業生產值最高的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歷經4年激烈的戰事,最終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超級大國”。1955年蘇聯與其衛星國組成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峙。

基本信息

地理

人口

19-20世紀之交的俄國,總面積2200多萬平方公里,面積為歐亞兩大洲面積的42%,占整個地球面積的1/22,約占地球陸地面積的1/6。20世紀初俄國共有200多個民族,操146種語言和方言。但國家居民的主要部分——近80%,是由大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波蘭人和猶太人五個民族構成。大俄羅斯人占國家人口的44.3%(5570萬人);烏克蘭人(或小俄羅斯人)占17.8%(2240萬)和白俄羅斯人占4.7%(590萬),這三個俄羅斯民族(1917年革命前,“全俄羅斯人”這個術語包括三個主要的東斯拉夫民族——大俄羅斯人、小俄羅斯人和白俄羅斯人)的人口加在一起共占全國總人口的66.8%。

俄羅斯聯邦總人口約1.431億(2013年3月),民族193個。其中俄羅斯族占77.7%,俄羅斯是世界上人口減少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2002年至2010年俄人口下降至1.429億,與2002年的1.452億相比減少230萬人,降幅近1.6%。

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俄人口形勢持續惡化,到2030年俄人口將降至1.39億。俄羅斯政府總理普京在國家杜馬(議會下院)發表2010年度政府工作報告時說,俄政府將增加投入,繼續大力推行改善醫療、鼓勵生育等刺激政策,利用所有資源,為有孩子的家庭提供支持,以促進人口穩定增長。

根據初步預算,2011年至2015年政府將投入1.5萬億盧布(約合528億美元),使出生率比2006年提高25%至30%。通過實施人口政策,2010年俄居民平均壽命已從2005年的65歲提高至69歲,預計到2015年,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將增至71歲。此外,俄政府將繼續大力改善醫療服務水平,預計到2013年之前將投入1萬億盧布(約合352億美元),用於實施國家健康項目及改善地區醫療系統。

民族

俄全國有150多個民族,主要少數民族有韃靼、烏克蘭、楚瓦什、巴什基爾、白俄羅斯、摩爾多瓦、日耳曼、烏德穆爾特、亞美尼亞、阿瓦爾、馬里、哈薩克、奧塞梯、布里亞特、雅庫特、卡巴爾達、猶太、科米、列茲根、庫梅克、印古什、圖瓦等。人口分布極不均衡,西部發達地區平均每平方公里52人—77人,個別地方達261人,而東北部苔原帶不到1人。高加索地區的民族成分最為複雜,有大約40個民族在此生活。居民多信奉東正教,其次為伊斯蘭教。俄語是俄聯邦全境內的官方語言,各共和國有權規定自己的國語,並在該共和國境內與俄語一起使用。

自然地理

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其歐洲領土的大部分是東歐平原。它橫跨歐亞大陸,東瀕太平洋,西接波羅的海芬蘭灣,東西最長9000公里,南北最寬4000公里,領土面積約1707.54萬平方公里(占蘇聯領土面積的76%),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陸地鄰國西北面有挪威、芬蘭,西面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西南面是烏克蘭,南面有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斯坦,東南面有中國、蒙古和朝鮮。東面與日本和美國隔海相望。海岸線長33807公里。大部分地區處於北溫帶,氣候多樣,以大陸性氣候為主。溫差普遍較大,1月平均溫度為-1℃到-37℃,7月平均溫度為11℃到27℃。年降水量平均為150毫米—1000毫米。

俄羅斯聯邦領土俄羅斯聯邦領土

歷史沿革

早期歷史

俄羅斯民族的祖先是成長於東歐平原的東斯拉夫人的一支。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善於流動的民族,索洛維約夫稱之為具有“液態因素”。作為東斯拉夫人的一支,早期的俄羅斯人生活在西起德涅斯特河、東到第聶伯河以及黑海北岸的廣袤的東歐平原上。這塊土地的地理概貌是:森林與沼澤交錯、河流縱橫、土質以砂質黏土為主,同時遠離海洋、與大草原連線。

在公元初,東斯拉夫人還保留著氏族制,每個部落由幾個氏族組成。他們砍伐森林,平整土地,從事耕作,集體飼養牲畜,狩獵和打魚,一切問題由氏族大會決定。

基輔羅斯

(862年—1240年)

俄羅斯國家形成於9世紀末。862年,留里克統治諾夫格羅德。882年,留里克的親屬、諾夫格羅德公國的奧列格大公征服基輔公國和其他一些部落,逐步以基輔為中心建立起一個國家(史稱基輔羅斯),取得基輔大公稱號。伊戈爾(912年—945年);奧麗加(伊戈爾之妻945年—962年);斯維亞托斯拉夫(965年—972年);弗拉基米爾(978年—1015年在位)。從專制統治(862年—1132年)到采邑統治貴族時期。13世紀初,基輔羅斯衰落,封建制度與諸侯分立。

蒙古統治

(1240年—1480年)

1237年,金帳汗國入侵羅斯,攻占梁贊,1240年攻占基輔。諸侯割據與莫斯科公國的崛起。莫斯科大公伊凡·卡利達(1325年—1340年)取得弗拉基米爾及全羅斯大公稱號,史稱“伊凡一世”。伊凡二世(1341年—1359年在位)。1380年,德米特里大公(1359年—1389年在位)率軍在頓河平原擊敗蒙古軍,被尊稱為德米特里·頓斯科伊(亦即“頓河的德米特里”)。莫斯科的王公還有:瓦西里一世(1389年—1425年)、瓦西里二世(1425年—1462年在位),伊凡三世(1462年—1505年在位)。

莫斯科時期

(1480年—1703年)

伊凡三世(1462年—1505年在位)的歷史作用:1472年,娶東羅馬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非亞·巴列奧略格為妻,以雙頭鷹為國徽,開始自稱沙皇。開始恢復君主制。於1478年吞併諾夫戈羅德共和國。1480年迎戰蒙古軍隊,蒙古軍因嚴寒不戰而退,從此結束了長達二百四十年的異族統治,形成以莫斯科為中心的獨立的俄羅斯國家。開始逐步建立農奴制度。

瓦西里三世(1505年—1533年在位)。

伊凡四世(1533年—1584年在位),1547年正式加冕為沙皇,俄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綽號“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確立農奴制度。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在克里姆林宮戴上了羅馬皇帝使用過的王冠,成為俄國的第一個沙皇,在俄語中“沙皇”的意思就是“愷撒”。

費多爾·伊凡諾維奇(1584年—1598年在位),伊凡四世之子。

鮑里斯·戈都諾夫(1598年—1605年在位)

偽季米特里(1604年—1613年在位)“大動亂時期”,波蘭、瑞典的入侵。

1613年1月,全俄縉紳會議選舉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沙皇(1613年—1645年在位)。羅曼諾夫王朝建立。征服西伯利亞,並使農奴制度在法律上得以確立。

阿歷克塞(1645年—1676年在位),費多爾(1676年—1682年在位)。費多爾死後,他的兩個兒子伊凡和彼得同時登基為帝。伊凡(1682年—1696年在位)體弱多病,彼得年幼,實際權力掌握在長公主安娜手裡。彼得成年後,放逐了安娜,奪取了政權,並把首都遷到彼得堡,由此開始了俄國歷史的新時代。

俄羅斯帝國

(1703年—1917年)沙皇俄國晉升為俄羅斯帝國

俄國俄國

彼得一世(彼得大帝1682年—1725年在位)的改革與戰爭:通向西歐之路。對內勵精圖治,加強中央集權制,對外發展與西歐的關係,加強俄國的實力,從而使古老的俄國逐漸擺脫了中世紀封閉落後的狀態。1713年,彼得一世做出了一個對俄羅斯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決定,他放棄了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俄羅斯古老都城—莫斯科,在從瑞典手中奪來的涅瓦河口,重新建立了一個嶄新的首都—聖彼得堡。 1721年獲得皇帝稱號。1725年1月28日,彼得一世去世了。

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1725年—1727年)

皇帝彼得二世(1727年—1730年)

女皇安娜(1730年—1740年)

女皇葉莉莎維塔(1741年—1761年)

皇帝彼得三世(1761年—1762年被殺)

皇帝伊凡(1762年—1764年被殺)

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1796年)的開明專制。 1762年,一位33歲的女皇登上了沙皇的寶座,史稱葉卡捷琳娜二世。她在殺害丈夫彼得三世和競爭者伊凡之後,為爭取貴族的支持,解放貴族,免除貴族的兵役,但強化農奴制度。引起普加喬夫起義(1773年—1776年)。

保羅一世(1796年—1801年被殺)

亞歷山大一世(1801年—1825年)的自由主義的細微改革。與拿破崙的戰爭(1812年)。十二月黨人起義。俄國向何處去?

尼古拉一世(1825年—1855年在位),“黑暗王國”;克里米亞戰爭(1853年—1856年)。斯拉夫派與西歐派的形成,思想論戰。

亞歷山大二世(1855年—1881年在位),農奴制的廢除(1861年俄歷2月19日改革),革命民主主義的誕生和民粹派運動。

亞歷山大三世(1881年—1895年在位)的暴政;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

尼古拉二世(1895年—1917年在位)民粹派與無產階級革命派的論戰。

蘇聯時期

(1917年—1991年)

1917年11月7日,震動世界的十月革命爆發。以此為起點,這個占世界陸地面積近五分之一的國家,開始了一次對20世紀的歷史產生深刻影響的偉大實踐。最高領導人有:列寧(1917年—1924年);史達林(1924年—1953年);赫魯雪夫(1953年—1964年);勃列日涅夫(1964年—1982年);安德羅波夫(1982年—1984年);契爾年科(1984年—1985年);戈巴契夫(1985年—199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兼併了鄰國7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蘇聯重新占領了芬蘭東部和波羅的海三國,並再次獲得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蘇聯在同英、美等國的一系列關於戰後領土分配的談判中,又成功地贏得蘇聯在東歐的緩衝地帶。同時,蘇聯以參加對日作戰為條件,使盟國承認了外蒙古的獨立地位,並要求戰勝國中國的大連港國際化,還獲得了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等領土。

俄羅斯聯邦

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發表《國家主權宣言》,宣布俄羅斯聯邦在其境內擁有“絕對主權”。1991年8月,蘇聯發生八一九事件。9月6日,蘇聯國務委員會通過決議,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加盟共和國獨立。12月8日,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個蘇聯創始加盟共和國領導人在別洛韋日簽署《別洛韋日協定》,宣布組成“獨立國家國協”。12月21日,除波羅的海三國和喬治亞外的蘇聯11個加盟共和國簽署《阿拉木圖宣言》和《獨立國家國協協定議定書》。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至此,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並成為蘇聯的唯一繼承國。1993年12月12日,經過全民投票通過了俄羅斯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規定國家名稱為“俄羅斯聯邦”。

國旗

俄羅斯國旗俄羅斯國旗

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自上而下分別為白、藍、紅三色。俄羅斯幅員遼闊,國土跨寒帶、亞寒帶和溫帶三個氣候帶,用三色橫長方形平行相連,表示了俄羅斯地理位置上的這一特點。白色代表寒帶一年四季白雪茫茫的自然景觀;藍色既代表亞寒帶氣候區,又象徵俄羅斯豐富的地下礦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資源;紅色是溫帶的標誌,也象徵俄羅斯歷史的悠久和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白、藍、紅三色旗來自1697年彼得大帝在位期間採用的紅、白、藍三色旗,紅、白、藍三色被稱為泛斯拉夫顏色。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後取消三色旗。1920年蘇維埃政府採用新國旗,由紅、藍兩色構成,左邊為垂直的藍條,右邊的紅色旗面上有一顆五角星和交叉著的鐵錘和鐮刀。此旗後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後,國旗圖案作了修改,為一面紅旗,左上角有金色的五角星、鐮刀和鐵錘圖案。

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稱為俄羅斯聯邦,隨後採用白、藍、紅三色旗為國旗。

國徽

俄羅斯的國徽俄羅斯的國徽

本是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Flavius Valerius)設計的,公元1453年,“第二羅馬”君士坦丁堡淪陷。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城中戰死。他的侄女索非亞逃到了羅馬。長大成人後,於1472年嫁給了莫斯科領主伊凡三世。他在迎娶索非亞公主的同時,宣布自己是拜占廷帝國的繼承者,同時繼承了拜占廷帝國的國徽,並且宣布莫斯科為“第三個、也是永久的羅馬”。伊凡三世還給自己冠以“TSAR(愷撒的俄語發音)”的頭銜,因此,俄羅斯的“沙皇”稱號,也自其開始。1497年,伊凡三世頒布了全俄羅斯法典(Sudebnik),建立了古俄羅斯的政府機構。在這部法典中,規定了拜占廷帝國的雙頭鷹國徽為俄羅斯國徽,並且將其圖案刻在了俄國國璽上。同年,一面鍍金的雙頭鷹徽記被安放在了克里姆林宮的斯巴斯基塔樓(Spasskaya Chamber)上。俄羅斯獲得了象徵自己國家的標誌。

彼得大帝時期,俄羅斯國徽又發生了變化。1698年,環繞雙頭鷹的胸頸部,增加了聖徒安德烈的標誌——交叉的斜十字(在西方被稱為安德魯十字)。從這個時期開始,帝國雙頭鷹由棕色改為黑色。1721年,俄羅斯改為帝國。1726年,葉卡捷琳娜一世女皇規定雙頭鷹國徽的底色為黃色。一直到1856年,都沒有發生大的變化。1799年沙皇保羅一世簽署命令,將馬爾他十字的圖案加入到國徽中。他的兒子亞歷山大一世(可能在幕後策劃了這起事件)簽署命令,取消了這個國徽。1883年2月23日,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簽署命令,恢復舊國徽的使用。但是雙頭鷹頭頂上皇冠的顏色由金色變成銀白色。

蘇聯時代的國徽(1922—1991年)蘇聯時代的國徽(1922—1991年)

1917年“二月革命”後,俄羅斯成立臨時共和政府。皇室的雙頭鷹圖案因為凝聚了俄羅斯帝國450年的傳統,不好貿然宣布廢棄。但是,雙頭鷹上所有象徵俄羅斯帝制的皇冠、權仗、寶球、紋章、綬帶、徽記、聖符全部被取消了。日耳曼風格的雙頭鷹形狀,也恢復成傳統的拜占廷風格。這個圖案曾經用在臨時政府簽發的俄國護照封面上。甚至十月革命之後,直到1918年7月24日,革命後的蘇維埃俄國還在使用這個圖案。

1918年夏天,俄國布爾什維克黨決定和沙皇俄國決裂。新的國徽完全和歷史、傳統、民族決裂,變成政治性很強的符號。中央是紅色盾牌和鐮刀錘子的圖案,上書RSFSR(Russian Soviet Federative Socialist Republic)的大字,兩旁扶持盾牌的由天使長變成了小麥穗。下面的緞帶上是俄文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1972年,五角紅星——古代是火神伏爾甘的標誌——被加了上去。1992年,蘇聯滅亡前夕,就象東德滅亡之前從國旗上取消鐮刀錘子國徽的預兆一樣,俄羅斯國徽上的鐮刀錘子也被“俄羅斯聯邦”的單詞取代。

1990年11月5日,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政府成立特別委員會,開始著手設計新的國旗和國徽。1993年,葉爾欽總統簽署法令,正式將俄羅斯歷史上的白藍紅三色旗作為國旗,使用紅色背景的金色雙頭鷹為新的國徽。新國徽保留了許多不平凡的俄羅斯歷史標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1991年之後的俄羅斯是文化意義上的羅馬帝國傳承。

領土擴張

早期擴張

俄國領土擴張始於15世紀,從16世紀中葉沙皇伊凡四世執政,俄國才開始向東方擴張,逐步吞併了西伯利亞與遠東的大片領土,將疆域擴展到太平洋岸邊。在沙俄向東方擴張的過程中,首先遇到的障礙是與俄國毗鄰的西伯利亞汗國。

1556年,沙皇召見了與西伯利亞汗國毗連的斯特羅甘諾夫家族(斯特羅加諾夫家族),詢問邊境形勢,並授權他們抵擋西伯利亞汗國。令他們在西伯利亞汗國近處構築工事堡壘,招募軍隊,添置武器,伺機侵占西伯利亞汗國。

1574年,沙皇再次下令,準許斯特羅甘諾夫家族在烏拉爾山東側-鄂畢河及其支流圖拉河、托博爾河和額爾齊斯河等地建城募兵,就此俄國將其勢力直接擴張到西伯利亞汗國境內。斯特羅甘諾家族秉承沙皇旨意,多次進犯西伯利亞汗國,與汗國的人民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1579年,斯特羅甘諾夫家族派人與曾被沙皇處以重刑的哥薩克首領葉爾馬克聯繫,鼓動他入伙,去征服西伯利亞汗國,為沙皇拓殖疆土效勞。

1581年,經過長期準備後,葉爾馬克率領840人的隊伍,在斯特羅甘諾夫家族武器下,前去征討西伯利亞。沙俄軍隊沿水路前進,經過楚索瓦亞河,翻越烏拉爾山,跨越謝列布良卡河、塔吉爾河、圖拉河、托博爾河,最後侵入額爾齊斯河。

1581年10月26日,攻占了西伯利亞汗國首府卡什雷克。葉爾馬克一夥為俄國擴張立了下戰功。沙皇政府決定赦免葉爾馬克等人,表彰他們的行動並頒發了大量薪餉。斯特羅甘諾夫家族也受到鼓勵,得到兩座城池的獎賞。沙俄軍隊的侵略暴行,激起了西伯利亞汗國人民的極大憤努,他們奮力抵抗俄侵略者,一直堅持了20多年。

1598年,俄軍打敗了庫楚姆汗(庫楚汗),庫楚姆汗逃到大草原後不久身亡。至此,沙俄最後征服了西伯利亞汗國。其侵略勢力越過了烏拉爾山,葉爾馬克的遠征揭開了俄國向西伯利亞大規模擴張的序幕,到17世紀30-40年代,沙俄的侵略勢力已經跨越了葉尼塞河,到達勒拿河、楚科奇半島和鄂霍次克海。

染指亞洲

沙俄征服了西伯利亞汗國以後,派遣重兵,興建城堡,把持軍事據點,以鞏固新占領的地區。並以這些據點為大本營進一步染指巴拉賓大草原。沙俄為占領鄂畢河中下游地區,還揮師北大,相繼滅了彼雷姆酋長國和葉潘恰酋長國,在這裡建立了彼雷姆城和圖林斯克城。烏拉爾山脈北部和鄂畢河下游地區,俄國歷史上稱之為"尤格拉"和"伯紹拉"地區。這裡長期居住著薩莫耶德人、漢特人和楚德人等,他們的水產業和毛皮業非常出名,俄國人對這裡的財富覬覦已久。沙俄滅掉西伯利亞汗國後,為徹底征服鄂畢河下游地區鋪平了道路。

1593年,戰勝了治特人以後,沙俄在漢特人蘇格穆特瓦什城的舊址上,建立了別列佐夫城,並以此為根據地繼續向塔扎河流進軍,於1601年在塔軋河下流建立了曼加結亞城,這標誌著俄國已基本上占領了鄂畢河下游地區。與此同時,沙俄又加緊了向鄂畢河上游的推進,於托木河口建立了托木斯克城。在這一帶,俄軍又同當地蒙古和吉爾吉斯等民族發生了激烈鬥爭,並開始逼進中國西北邊疆。

從17世紀初,沙俄又繼續東擴,在20年代占領了葉尼塞河地區。沙俄東進主要是靠著西伯利亞的長川巨流,沿著縱橫交錯的大河小溪,從一條流駛入另一條河。在兩條相近的水、河流中間的地帶,俄國人稱之為"連水陸路"。冬季則可涉冰而行。"連水陸路"可以縮短許多路程。

到17世紀30年代初,俄國人已經占據了葉尼塞河中、下游和上游部分地區。在哥薩克的殖民過程中,已經探聽到了有關勒拿河的訊息。並獲得了一些前往勒拿河的路線資料。沙俄政府在占領了西伯利亞的兩大水系之後,還想占領第三大水系勒拿河。於是,他們從北方的曼加結亞和南方的葉尼塞斯克兩地同時派兵前去占據勒拿河。哥薩克軍隊主要是通過下通古斯卡河的北路、上通古斯卡河的南路和古代埃文基人所經常使用的古道,沿連水陸路,越過大小眾多河流來到勒拿河流域的。他們沿河上下掠奪財物,建立據點。先後建立了中維柳伊斯克、下維柳伊斯克和上維柳伊斯克。

1638年,俄國政府下令成立雅庫茨克督軍府,把勒拿河地區大片信封強行併入俄國版圖。雅庫茨克最初建於勒拿河右岸,1643年督軍戈洛文下令遷城於河的左岸。此後雅庫茨克成了沙俄進一步向東北亞地區遠征的指揮中心。東北亞的地理條件更為複雜,除了高山縱橫、河流密布外,還瀕臨北冰洋和鄂霍次克海。

從17世紀30年代末,俄國哥薩克開始了向東北亞的遠征。他信主要是從勒拿河口入北冰洋走海路、利用勒拿河及其支流或走旱路到達東北亞各地、或者是通過幾條不同的路線到達鄂霍次克海。在逐步向東推進的過程中,沙俄殖民主義在這一地區建立了不少城堡和冬營地。

例如,1638年在雅納河建立了維爾霍揚斯克,1642年建立了尼日涅揚斯克;在印迪吉爾卡河上建立了彼德什維爾斯克等。1645年,米哈伊爾斯塔杜欣等人到達科雷馬河,並先後建立了上、中、下科雷馬斯克3個冬營地。

1647年鄂霍次克堡建立。至17世紀50-60年代,哥薩克的足跡已遍及東北亞各地。接著,他們開始向堪察加半島挺進。這時的堪察加半島住著伊傑爾門人、科里亞克人、愛斯基摩人、受奴人等。他們在這裡從事捕鮃業和狩獵業,過著原始生活。

1695年雅庫茨在督軍派哥薩克到阿納得爾堡。其中一部分人於次年到過堪察加半島。1697年初,哥薩克五十人長阿特拉索夫集結120人的隊伍前去征服堪察加半島,在這裡與當地人進行了激烈的戰鬥,之後建立了上堪察加等城堡,並派人守衛。

到1711年,整個堪察加半島被征服,併入俄國版圖。俄國在占領了東北亞和堪察加半島以後,又加緊了向北太平洋的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島挺進。在俄國向西伯利亞與遠東的擴張過程中,也把侵略觸角伸到了貝加爾湖和黑龍江地區。

17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俄國以葉尼塞斯克和雅庫茨克為中心,分別從西部和北部兩個方向入侵貝加爾湖地區。哥薩克在安加拉河流域建立了巴拉乾斯克(1654年)和伊爾庫茨克(1652年),在勒拿河上游建立了維爾霍連斯克(1642年)。在貝加爾湖東北角由哥薩克建立了上安加爾斯克(1647年)和巴爾古津堡(1648年),於1652年又建立了巴翁托夫斯克堡。這樣,俄國軍隊大體上從北部用據點包圍了貝加爾湖,為進一步南下和東進打下了基礎。從貝加爾湖南岸,俄羅斯軍隊一路南下直逼中國的蒙古地區,一種東進抵達黑龍江上游的石勒喀河,進而入侵黑龍江。

俄國人在向東、向南的道路上,擇水陸要衝建若干城鎮堡。例如,1658年建立了涅爾琴斯克(尼布楚),1658年建立了捷連賓斯克,1665年建立了色楞格斯克,1666年建立了烏丁斯克等。這些城堡對此後俄國的軍事、外交、經濟活動,以及與中國的通商交往起到了重要作用。

17世紀40年代—50年代,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1643年哥薩克波雅爾科無走勒拿河支流阿爾丹河,再沿烏楚爾河流進入紐約姆卡河,然後翻越外興安嶺,走連山陸路,最後進入黑龍江支流精奇里江(結雅河)。另一條路線是,從奧廖克馬河起,沿其支流圖吉爾河到達黑龍江。哈巴羅夫遠征黑龍江走的就是這條路。為了加強管理,1656年俄政府在奧廖克馬河口設立了奧廖克明斯克堡。俄羅斯征服人遼闊的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隨即建立了行政、軍事機構加以控制,實施殖民統治。整個西伯利亞由中央的西伯利亞衙門管理。各地區分設督軍轄區和縣。督軍轄區共有4個,即托搏爾斯克、托木斯克、雅庫茨克和葉尼塞斯克,每個轄區下隸屬幾個縣。

17世紀,西伯利亞共有圖林斯克、秋明、塔拉等19個縣。各轄區和縣均置督軍,總攬所屬地區的軍事、行政、司法和經濟等一切權力。在四個半世紀之後,俄羅斯帝國的版圖竟然膨脹了近一百倍。1462年年輕的莫斯科公國的領土僅為24萬平方千米,到了1914年俄國的總面積已達2238萬平方千米。18世紀末這種擴張主要表現為對南部地區的吞併。前文已經提及,追隨馬澤帕離開故土的扎波羅熱哥薩克於1734年重返家園,建立了新塞契。到1770年在這片土地上已居住著20萬人(哥薩克只占其中的一部分),主要從事農耕、畜牧業和商業。沙皇政府在前後兩次對土耳其的戰爭中都利用了扎波羅熱哥薩克。

俄土戰爭

1775年俄國取得對土耳其的勝利後,趁參與這場戰爭為沙皇效力的哥薩克大部隊尚未及返回駐地之機,俄軍突然襲擊,踏平了新塞契。約5000名扎波羅熱哥薩剋死里逃生,進入土耳其,在多瑙河的狹口處棲身。為了造成一種力量平衡,沙俄政府於1784年將剩餘的扎波羅熱人遷移至布格河與德涅斯特河之間地區。八年後又將這些布格河哥薩克改稱"黑海部隊"並轉移至庫班河地區。1828年多瑙河對岸的部分哥薩克又返回俄國,融入庫班河哥薩克群體。這一群體從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20年代初被稱為“庫班哥薩克”。俄土戰爭結束,1774年夏的和約規定,土耳其終止其對克里木汗國的君主國關係,俄國則獲得了對克里木半島與黑海沿岸地區的實際控制權,而後於1783年徹底兼併了克里木汗國。葉卡捷琳娜二世終於實現了一個世紀以前俄國吞併克里木半島的夢想。

瓜分波蘭

沙俄領土及其勢力範圍沙俄領土及其勢力範圍

擁有1100萬人口和73.3萬平方千米領土的 波蘭立陶宛王國,由於社會經濟落後,政治又呈無政府式混亂狀態,在軍事上受到極大削弱。於是三個最具侵略性的鄰國--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便趁虛而入,在短短的23年中對波蘭立陶宛共和國進行了三次瓜分。1772年第一次瓜分中,俄國奪取了白俄羅斯的一部分,奧地利得到了東部加利奇亞和布科維納。1793年第二次瓜分中,右岸烏克蘭(波多利、沃倫、布拉茨拉夫和基輔等四個省)被劃入俄國版圖。

1795年第三次瓜分時,俄國又兼併了東部沃倫和西部白俄羅斯。Шляхами вiкiв: довiдник з iсторi? Укра?ни, Ки?в, 1993, 第93-94頁。這樣,前後延續了226年的 波蘭立陶宛王國覆滅了。俄國是最大的受益者,總共得到了這個被瓜分國家62%的領土和45%人口。奧地利獲得18%領土和32%人口,其餘的20%土地和23%人口落入普魯士之手。通過這樣三次瓜分,俄國控制了烏克蘭土地總和的80%。

侵略中國

1640年起,俄羅斯開始武力侵略黑龍江流域。在雅克薩一帶,俄寇甚至拿索倫人當食物,真是吃人的惡魔。1685年和1686年,中國清朝軍隊取得兩次雅克薩之戰的勝利。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邊界。

俄國逼迫中國簽訂《璦琿條約》俄國逼迫中國簽訂《璦琿條約》

1850年起,趁中國清朝衰微,俄軍攻占廟街,殘酷殺害當地的赫哲族和鄂溫克族居民,製造廟街慘案,並改名為尼古拉耶夫斯克;同時強迫清朝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搶占了黑龍江流域的100餘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包括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至庫頁島的大片領土。這片領土內居住的赫哲族被屠戮殆盡,結雅河的鄂倫春族被迫遷入大興安嶺,滿族、達斡爾族被迫遷入黑龍江以南烏蘇里江以西,最後俄羅斯移民成了當地的主體民族。江東六十四屯因為已經被漢人屯墾多年,故在璦琿條約中特別聲明由中國管理,成為中國在黑龍江北唯一的土地。

沙俄割占中國領土示意圖沙俄割占中國領土示意圖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俄國趁火打劫俄,悍然出動大批軍隊,驅趕並屠殺海蘭泡與江東六十四屯的中國各族居民,遇難者近萬人,製造了當時震驚中外的海蘭泡慘案與江東六十四屯慘案。10多萬俄軍渡過黑龍江,占領中國東北全境,實行殖民統治。江東六十四屯的被侵占,清朝、袁世凱、北洋軍閥與國民黨政權均拒絕承認,並堅持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1939年8月23日,蘇、德在莫斯科締結的互不侵犯條約。秘密協定書規定,立陶宛北部疆界為蘇德在波羅的海地區勢力範圍的界線;兩國在波蘭勢力範圍大體以納雷夫河、維斯杜拉河和桑河一線為界。於是,波蘭被蘇德二國瓜分。

蘇聯領土(二戰後)蘇聯領土(二戰後)

1945年,蘇聯從日本手中重新奪取庫頁島南部和海參崴,並占領整個千島群島(包括日本北方四島)。唐努烏梁海原來是外蒙古的一部份,但於外蒙古獨立之時,被蘇聯侵吞。現時唐努烏梁海仍然是俄羅斯聯邦的一部份,被併入西伯利亞聯邦區域。它地處外蒙古西北部、西伯利亞以南,北靠薩彥嶺,南抵唐努山,是位於兩山之間的狹長地帶,總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現時人們通常將唐努烏梁海指為圖瓦共和國。

聯邦制

十月革命後,俄國境內各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獨立國家或自治共和國。國內戰爭期間,為抗擊共同的敵人,俄羅斯聯邦同烏克蘭、白俄羅斯、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喬治亞建立了軍事政治同盟。隨著國內戰爭的結束和國民經濟恢復,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開始,為了統一進行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各蘇維埃共和國的共產黨提出了聯合問題。1922年8月,聯共(布)中央成立了由史達林主持的專門委員會,提出各蘇維埃共和國以自治共和國身份加入俄羅斯聯邦的方案。喬治亞領導人反對這一方案,遭到粗暴的對待。病中的列寧得知這件事後,立即寫信給中央政治局,嚴厲批評“自治化”方案和一些人的大國沙文主義錯誤。列寧建議各蘇維埃共和國接平等自願原則一起加入蘇維埃共和國聯盟。根據列寧的建議,1922年10月中央全會討論通過新的檔案,該檔案得到了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黨和蘇維埃機關的熱烈回響和支持。

1922年12月30日晚,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首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史達林在會上作關於成立蘇聯的報告。列寧因病未出席大會,被推為大會的名譽主席。大會通過了蘇聯成立條約。當時加入蘇聯的有俄羅斯、南高加索聯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等4個加盟共和國。大會通過的聯盟條約規定,聯盟蘇維埃代表大會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蘇聯人民委員會為執行機關。條約還特別規定,每個加盟共和國都保留有自由退出聯盟的權利。 1991年,蘇聯解體,俄國的歐洲領土退回到了葉卡捷琳娜一世當政時的範圍,沙俄—蘇聯時期許多名人出生地都不在現在的俄羅斯聯邦,生於喬治亞的有巴格拉季昂親王、史達林、奧爾忠尼啟則、貝利亞等,生於烏克蘭的有果戈里、勃列日涅夫、伏羅希洛夫、謝爾蓋·科羅廖夫等。

文化

俄羅斯領土跨越歐亞兩大洲,自然而然地融合了東西方兩種文化。俄羅斯重視發展文化事業,大量出版圖書和報刊,建立了許多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俱樂部等民眾性文化設施。俄還重視對博物館珍品和歷史建築文物的保護,擴建和新建了許多博物館。俄羅斯的博物館按專業可分為革命歷史博物館、歷史博物館、藝術博物館、各專業博物館以及其他博物館等。著名的大型革命歷史博物館有俄羅斯中央革命博物館、國家歷史博物館、克里姆林宮博物館、中央海軍博物館等。較大的藝術館有莫斯科科列季亞克夫國家繪畫陳列館。

俄羅斯文學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出現了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里、別林斯基、陀斯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高爾基、肖洛霍夫、法捷耶夫等世界馳名的大文豪和作家。俄羅斯的美術源遠流長,繪畫有著悠久的歷史,著名的藝術大師有列維坦列賓、蘇里柯夫、克拉姆斯科伊等。俄羅斯的宗教音樂和民間音樂有著深遠的歷史傳統,歌劇、交響樂和室內音樂具有鮮明的民族氣質,奔放豪邁。

俄羅斯的戲劇藝術體裁和形式多樣,最早出現在宮廷里,19世紀進入繁榮時期,果戈理的《欽差大臣》等社會戲劇充滿強烈的時代氣息,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同時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藝術大師。亞·尼·奧斯特羅夫斯基是19世紀50年代以後俄羅斯文壇眾多的戲劇作家中最傑出的代表,被稱為“俄羅斯戲劇之父”。俄羅斯的馬戲團在俄羅斯也很受人們的歡迎,馬戲團團員訓練有素,技藝精湛。俄羅斯人有卓越的民間藝術。實用裝飾藝術有金屬、獸骨和石頭的藝術加工,有木雕、木雕壁畫、刺繡、帶花紋的紡織品、花邊編織等。最有名的工藝品有木製套娃、木刻勺、木盒、木盤等木製品。

風俗

俄羅斯人交際時通常在三種情況下使用“你”:1、對16歲以下的兒童;2、近親之間與同事之間(年輕人之間);3、年輕人對年輕人。對老年人、陌生人(兒童除外)和領導人則稱“您”。

對兒童可直呼其名,而對老年人、陌生人和領導人則應呼其名字加父稱。在俄羅斯“先生”、“同志”、“公民”三種稱呼並存。一般在商業機構、新聞媒體和官方機構中人們習慣相互稱“先生”;在蘇聯時期普遍使用的“同志”,仍在在國營企業、軍隊、內務部門使用;而“公民”通常在公共場所使用,比如:火車站、商店等。

在公開發言時,一般在發言人的姓後面加上“先生”、“同志”或其相應職稱“教授”、“工程師”等,比如:“現在請扎羅夫教授講話”。在寫公函時,一般寫收件人名字加父稱;在非常正式的信函中收件人的姓前面應加上“先生”或其相應職稱。

大部分俄羅斯人都在家中用餐,只在上班的午休時間才去餐館。遇有喜慶或舉辦婚禮時,俄羅斯居民通常都在餐館舉行,由邀請人付費。朋友聚會一般在家庭環境下進行。客人通常都帶給主人小禮品(蛋糕、酒)和鮮花。

宗教信仰

(православие,Eastern Orthodoxy)

東正教信仰的確立

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978-1015年在位)娶拜占庭馬皇族公主安娜為妃,988年接受東正教,史稱“羅斯受洗”。

1037年設立羅斯(基輔)都主教,1037-1448年,基輔主教均由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任命;1448年,自行召開主教會議,選舉梁贊主教、俄羅斯人約納擔任都主教。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俄羅斯教會的權力逐步加強,莫斯科成為“第三羅馬”。1589年俄羅斯成為宗主教區(牧首區),取得了與君士坦丁堡、安提阿、亞歷山大、耶路撒冷平等的地位。

教權依附於皇權,教權和沙皇的世俗權力二位一體,形成“權力交響曲”,但合奏到彼得大帝為止。1650年建立修道院衙門,加強對宗教事務的控制。

莫斯科宗主教(牧首)尼康(1652——1667年在職)的宗教改革,企圖加強教會權力,使它高於皇權。遭到傳統派和沙皇權力的反對,導致教會分裂:正統派(尼康)和舊禮教派(分裂派)。1667年,宗教會議罷黜了尼康,確立了“沙皇權力高於牧首和一切主教”,但作為妥協,撤消了修道院衙門,承認教會有自主的經濟行政、司法權。

1701年,恢復設立修道院衙門,教會財產國有化。

1721年,彼得“詔書”和《宗教章程》決定按新教原則設立宗教委員會(主教公會),以取代牧首制。宗教委員會成員由皇帝任命。

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進一步強化了對教會的控制。同時,東正教會成為沙皇專制制度的支柱之一。

尼古拉一世(1825-1855年)時期,提出“正教、專制、民族精神”三位一體說。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70%的國民信仰東正教。

蘇維埃時期東正教的衰落與蘇聯解體後的正教復興。1918年宣布“政教分離”。1923年廢除牧首制。1943年恢復牧首制。

基督教(東正教)信仰使俄羅斯人充滿了基督教精神理想的救世主義和極端主義。地獄與天堂之間沒有煉獄。俄語中的христианин-крестьянин“基督徒—農民”。

俄羅斯東正教的特色

①堅持一成不變的教義正統性。沒有經過大的宗教改革。俄羅斯教會禮拜時使用教會斯拉夫語。1820年出版俄文版《新約》,1876年出版《聖經》俄文版全本。古代沒有產生重要的宗教哲學家。

②濃厚的苦修主義和神秘主義。“聖愚”問題。他們的聖徒不是宗教思想家,而是苦行僧和“聖愚”。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他的皇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把來自西伯利亞的農夫拉斯普京當作“先知”,把他奉為座上賓,事事聽他指點,不久之後就步這位癲僧的後塵消逝於虛無,還隨身攜帶著自己的寶座和整個俄羅斯帝國。

③聖像崇拜。843年宗教會議確認聖像崇拜合法。1493年建造的莫斯科克里木林宮的聖母升天大教堂的聖像是東正教特色的聖像崇拜。

④教權依附於王權。例如,1395年,君士坦丁堡宗主教給莫斯科大公瓦西里的信中說:“這個神聖的皇帝在教會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和其他統治者及別的地區的管轄者不一樣,因為是他從一開始就在所有人居住的地區建立和鞏固了真正的宗教……對基督徒來說,擁有一個教會而不擁有一個皇帝是不可能的。教會和皇帝具有偉大的統一性,同在一個偉大的共同體之中;他們不可能被相互分割開來。

行政區劃

俄羅斯共設89個聯邦主體,即:21個共和國、1個自治州、6個邊疆區、49個州、10個民族自治區(其中9個屬於行政區劃角度上的二級行政區)和2個聯邦直轄市。2000年5月13日按地域聯合成7個聯邦區——中央區、北高加索區、伏爾加沿岸區、烏拉爾區、西伯利亞區、遠東區。

下表中各行政區人口為1996年估計數字,各城市人口為1996年數字。

一級行政區,包括共和國、邊疆區、州、自治州和自治專區、聯邦直轄市,共80個。

序號 行政區名 面積(萬K㎡) 人口(萬人) 首府 首府人口(萬人)
共和國(21個)
01 阿迪格共和國 0.76 45.0 邁科普 17.7
02 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 14.36 408.9 烏法 109.4
03 布里亞特共和國 35.13 105 烏蘭烏德 36.7
04 阿爾泰共和國 9.26 20.1 戈爾諾-阿爾泰斯克 4.79
05 達吉斯坦共和國 5.03 209.7 馬哈奇卡拉 34.4
06 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 1.25 78.4 納爾奇克 23.3
07 卡爾梅克共和國 7.61 31.8 埃利斯塔 9.99
08 卡拉恰伊-切爾克斯共和國 1.41 43.4 切爾克斯克 11.9
09 卡累利阿共和國 17.24 78.4 彼得羅扎沃茨克 28.3
10 科米共和國 41.59 118.5 瑟克特夫卡爾 22.9
11 馬里埃爾共和國 2.32 76.6 約什卡爾奧拉 27.9
12 莫爾多瓦共和國 2.62 95.5 薩蘭斯克 32
13 北奧塞梯-阿蘭社會主義共和國 0.80 66.1 弗拉季高加索 31.2
14 薩哈(雅庫特)共和國 310.32 103.6 雅庫茨克 19.2
15 韃靼斯坦共和國 6.80 376.4 喀山 107.6
16 圖瓦共和國 17.05 30.9 克孜勒 9.46
17 烏德穆爾特共和國 4.21 163.6 伊熱夫斯克 65.4
18 哈卡斯共和國 6.19 58.4 阿巴坎 16.2
19 楚瓦什共和國 1.83 136.3 切博克薩雷 45.2
20 車臣共和國 1.93 123.5(1987年) 格羅茲尼 18.3
21 印古什共和國 納茲蘭 7.17
邊疆區(6個)
01 阿爾泰邊疆區 16.91 269.1 巴爾瑙爾 59.0
02 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 7.60 498.4 克拉斯諾達爾 64.7
03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 233.97 318.6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 87.1
04 濱海邊疆區 16.59 225.3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 62.4
05 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 6.65 263.8 斯塔夫羅波爾 34.3
06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 78.86 156.0 哈巴羅夫斯克(伯力) 61.4
州(49個)
01 阿穆爾州 36.37 103.0 布拉戈維申斯克(海蘭泡) 21.7
02 阿爾漢格爾斯克州 58.74 156.76 阿爾漢格爾斯克 38.1
03 阿斯特拉罕州 4.41 102.2 阿斯特拉罕 48.4
04 別爾哥羅德州 2.71 146.7 別爾哥羅德 32.4
05 布良斯克州 3.49 147.5 布良斯克 45.9
06 弗拉基米爾州 2.9 164.0 弗拉基米爾 33.7
07 伏爾加格勒州 11.39 270.3 伏爾加格勒 99.9
08 沃洛格達州 14.57 134.5 沃洛格達 29.7
09 沃羅涅日州 5.24 250.1 沃羅涅日 90.4
10 下諾夫哥羅德州 7.69 373.2 下諾夫哥羅德 137.2
11 伊萬諾沃州 2.18 126.3 伊萬諾沃 46.9
12 伊爾庫茨克州 76.79 293.1 伊爾庫茨克 58.3
13 加里寧格勒州 1.51 93.2 加里寧格勒 42.1
14 特維爾州 8.41 164.44 特維爾 45.2
15 卡盧加州 2.99 109.5 卡盧加 36.3
16 堪察加州 47.23 45.0 堪察加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 20.8
17 克麥羅沃州 9.55 305.8 克麥羅沃 49.9
18 基洛夫州 12.08 163.6 基洛夫 46.4
19 科斯特羅馬州 6.01 80.0 科斯特羅馬 28.8
20 薩馬拉州 5.36 330.9 薩馬拉 117.9
21 庫爾乾州 7.1 111.1 庫爾乾 36.7
22 庫爾斯克州 2.98 134.3 庫爾斯克 43.8
23 列寧格勒州 8.59 166.8 聖彼得堡 476.9
24 利佩茨克州 2.41 125.0 利佩茨克 47.3
25 馬加丹州 46.14 26.4 馬加丹 12.4
26 莫斯科州 4.7 655.03 莫斯科 857.2
27 摩爾曼斯克州 14.49 106.68 摩爾曼斯克 39.8
28 諾夫哥羅德州 5.53 75.1 諾夫哥羅德 23.1
29 新西伯利亞州 17.82 274.5 新西伯利亞 136.7
30 鄂木斯克州 13.97 217.8 鄂木斯克 116.0
31 奧倫堡州 12.4 222.4 奧倫堡 53.0
32 奧廖爾州 2.47 91.2 奧廖爾 34.4
33 奔薩州 4.32 156.2 奔薩 53.0
34 彼爾姆州 16.06 315.6 彼爾姆 102.9
35 普斯科夫州 5.53 83.1 普斯科夫 20.7
36 羅斯托夫州 10.08 440.9 羅斯托夫 101.3
37 梁贊州 3.96 132.7 梁贊 53.3
38 薩拉托夫州 10.02 273.8 薩拉托夫 88.9
39 薩哈林州 8.71 64.8 南薩哈林斯克 17.8
40 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 19.48 467.7 葉卡捷林堡 127.6
41 斯摩棱斯克州 4.98 116.8 斯摩棱斯克 35.3
42 坦波夫州 3.43 131.2 坦波夫 31.7
43 托木斯克州 31.69 107.8 托木斯克 47.3
44 圖拉州 2.57 180.9 圖拉 52.5
45 秋明州 143.52 318.7 秋明 49.5
46 烏里揚諾夫斯克州 3.73 149.1 辛比爾斯克 70.0
47 車里雅賓斯克州 8.79 368.3 車里雅賓斯克 108.3
48 赤塔州 43.15 137.1 赤塔 31.8
49 雅羅斯拉夫爾州 3.64 145.0 雅羅斯拉夫爾 62.3
自治州和自治專區(2個)
01 猶太自治州 3.6 20.8 比羅比詹 8.32
02 楚科奇自治專區 73.77 9.7 阿納德爾 1.39
聯邦直轄市(2個)
01 莫斯科市 0.0879 867.6
02 聖彼得堡市 0.0606 500.0

二級行政區包含9個民族自治區域,稱為自治區。

序號 名稱 隸屬 面積(萬K㎡) 人口(萬人) 首府 首府人口(萬人)
01 阿加布里亞特自治區 赤塔州 1.9 7.9 阿金斯科耶 0.92
02 科米-彼爾米亞克自治區 彼爾姆州 3.29 16.1 庫德姆卡爾 3.38
03 科里亞克自治區 堪察加州 30.15 3.3 帕拉納 0.42
04 涅涅茨自治區 阿爾漢格爾斯克州 17.67 4.7 納里揚馬爾 1.9
05 泰梅爾(多爾乾-涅涅茨)自治區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 86.21 4.7 杜金卡 3.4
06 埃文基自治區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 76.76 2.1 圖拉 0.61
07 烏斯季奧爾登斯基布里亞特自治區 伊爾庫茨克州 2.24 14.2 烏斯季奧爾登斯基 1.19
08 漢特-曼西自治區 秋明州 52.31 134.5 漢特-曼西斯克 3.56
09 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 秋明州 75.03 49.7 薩列哈爾德 3.07

註:

1.第一表中各個行政區的面積人口數據均包括第二表中各個自治區的面積人口數據。

2.第一表中,車臣共和國和印古什共和國原為一個共和國(車臣-印古什共和國),分置以後的數據不詳,暫列數據為分置以前的數據。

3.第一表中,莫斯科州和列寧格勒州的面積人口數據均不包括各自首府(莫斯科市和聖彼得堡市)的數據。

4.莫斯科市和聖彼得堡市的人口數據,與莫斯科州和列寧格勒州首府處所列人口數據不一致。資料原文如此,未作變動,原文照登。

5.印古什共和國首府已經遷移,舊都納茲蘭,新都英文為magas,俄文為Магас。

沙俄領土及其勢力範圍沙俄領土及其勢力範圍

重要人物

•彼得大帝(1672年—1725年):俄羅斯帝國的皇帝。1682年被立為沙皇,但實權掌握在他姐姐索菲亞手裡。1689年平定索菲亞發動的宮廷政變,親自執政,稱彼得一世。1697年隨“高級使團”出國到西歐考察,回國後進行全面改革,力圖改變俄國落後狀況。同時,為了打通波羅的海出海口,同瑞典進行長達二十一年的“北方戰爭”,於1721年擊敗瑞典。同年為俄羅斯帝國皇帝,是俄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帝王。

•葉卡捷琳娜二世(1729年—1796年):俄國女皇,原為德意志一公爵之女,1745年嫁給俄皇彼得三世。1762年參加宮廷政變,登上皇位。她對外兩次同土耳其作戰,三次參加瓜分波蘭,把克里木汗國併入俄國,打通黑海出海口,建立了龐大的俄羅斯帝國。

•普希金(1799年—1837年):俄國最偉大的詩人、浪漫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國民族意識高漲以及貴族革命運動在文學上的反映。

•赫爾岑(1812年—1870年):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政論家。生於莫斯科一個貴族家庭,早年在莫斯科大學求學,因組織革命小組被捕流放。1847年流亡西歐。1852年移居倫敦。通過建立“自由俄羅斯印刷所”(1853年)、出版《北極星》(1855年)和《鐘聲》(1857年)等刊物,鼓動人們反動農奴制度和專制制度。寫有著名的回憶錄《往事與回憶》。

•列夫·托爾斯泰(1828年—1910年):俄國作家。出身於貴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學東方語文系和法律系學習,接受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影響,1847年退學。1851年參軍,參加過克里木戰爭。主要作品有《戰爭與和平》(1869年)、《安娜·卡列尼娜》(1877年)、《復活》(1899年)等。晚年放棄貴族特權和財產,過著平民生活。

•弗拉基米爾·列寧(Vladimir Lenin,1870年—1924年)於1870年4月22日出 生在俄國伏爾加河畔的辛比爾斯克,列寧是他的化名。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聽到沙皇垮台的訊息以後,列寧立即返回俄國,積極準備發動武裝起義。在列寧的領導下,俄國人民終於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革命勝利後,列寧當選為第一屆蘇維埃政府主席,他領導人民粉碎了帝國主義的三次武裝進攻和國內的叛亂,使蘇俄的經濟建設逐步走上了正軌。列寧在晚年患了腦溢血症,但他在病中仍口授了《論合作制》等文章和信件。列寧的全部著述達55卷,所以有人說他是一位多產的作家。1923年,列寧病情開始惡化,第二年不幸與世長辭,終年54歲。

中俄關係

俄羅斯帝國原是歐洲國家,與中國並不接壤。沙俄自清代以來,通過戰爭、條約、調停法理擁有了中國的一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被沙俄占領的中國領土包括(自東向西):庫頁島、烏蘇里江以東土地、黑龍江北至外興安嶺土地、貝加爾湖以東土地、唐努烏梁海等。另外,蘇聯在外蒙古獨立事件中起了主導作用。

根據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中國收回半個黑瞎子島的主權,歸還中國174平方公里,當中第二大的島嶼銀龍島,因位處黑瞎島之西北,故此全部歸屬中國。俄羅斯保留大烏蘇里島(黑瞎子島)東半部份,包括有丘姆卡村和俄羅斯居民的別墅。俄方並已經開始拆除島上的防禦設施。黑瞎子島的勘界立新碑工作已於2007年底完成。

由於俄國的原因,蒙古以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許多土地也不再是中國的領土。俄國的行為造成中國領土主權的一些侵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