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儲雙龍會

東儲雙龍會

東儲雙龍會起源於何時已不可考,據老會員講,是由王姓旺族組建,其祖輩有文字記載的可追朔到王維真(清光緒初年)當年負責掌管雙龍會。數百年間,時斷時續,鼎盛時期包括舞龍隊員和樂隊有一百多人在會。

簡介

東儲雙龍會東儲雙龍會

廊坊東儲雙龍會起源於何時不可考,據老會員講,是由王姓旺族組建。據記載,其祖輩可追溯到清光緒初年負責掌管雙龍會的王維真

數百年間,雙龍會的傳延時斷時續,歷盡曲折。鼎盛時期,舞龍隊員和樂隊達一百多人。清光緒年間,武秀才王洵(號子誠)在雙龍會歷史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健在的王國賢(88歲)、王品賢均師承於他。20世紀40年代,由於連年的戰亂和水災,致使雙龍會被迫中斷。直到1984年,在村黨支部、村委會的大力支持和現任會長王明賢及老一輩會員的共同努力下,停歇了四十多年的東儲村雙龍會才得以重新恢復,並多次參加各種文化活動,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活動介紹

東儲雙龍會東儲雙龍會

雙龍會舞龍隊約由三十餘人組成。因舞龍不僅要有技巧,而且運動強度大,所以隊員多為年輕體壯的青壯年。即使如此,還要分為兩至三班輪換,九節龍九人,另加舞龍珠一人。引龍者手舉龍珠,龍跟著龍珠動作,上下起伏,呈“S”形滾動,還有各種結花、解花的變化,或騰躍、或滾動,或盤起、或穿插,不斷展示扭、揮、仰、俯、跪、跳、搖等多種姿勢,其套路有打場子、二龍戲珠、龍擺尾、單鑽龍尾、雙鑽龍尾、蹭龍搭尾、龍搭頭、懶龍翻身、大小圈、刮鏇風、橫搭龍、別花柵欄、掃堂腿、金龍盤玉柱、盤龍、穿龍、單地掃堂腿、雙打掃堂腿、跳龍、掃場子等。如遇群龍並舞,其場面更加熱鬧壯觀,群情激奮。舞龍時配以民族打擊樂,由《瞎子放驢》、《竇娥》等十四首曲目組成。

舞龍的用意多為祈雨祈福、為娛神娛己、為彰顯力量、為興旺人丁。早在六朝時已有舞龍表演。在宋代民間,舞龍風氣日盛。時至今日,舞龍不僅是一項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的民俗活動,更成為全國及海外華人提高民族凝聚力、振奮民族精神、表達愛國熱情重要方式。

威武壯觀

東儲雙龍會東儲雙龍會

早年扎制的龍為五節紙制,經過改革在其原基礎上增為九節,龍頭、龍腹、龍尾皆用竹篾編紮成骨架,外罩用布剪出龍鱗縫製成龍身,龍頭製作精細,眼珠突出,下嘴巴會動,滾動時一張一合,形象逼真;舞龍必須有較大場地,多有鑼鼓配舞,以烘托舞龍氣氛。鼓號聲中一擎“珠”者上場,引龍起舞,龍身可以隨意滾動,它具有輕巧、柔順、靈活的特點,可以隨“龍珠”俯仰,時而上天,時而著地。
執龍珠者為全龍隊之指揮,整個龍隊表演是否生動,順暢,緊湊,全靠龍珠的領導,可說是靈魂人物。執龍頭者身材必須高大、魁梧、有力,舞動時龍頭隨著龍珠移動,龍嘴距離龍珠約1公尺左右,以表現吞吐之勢。舞動時,應該亦步亦趨跟隨龍珠,應注意配合跳動,方能表現生氣有力,最重要的是保持龍頭不停的擺動,展現威武環視之態。龍頭的舞法因龍頭的重量而不同,通常小龍可以左右前後大幅度的擺動,而中龍亦可以左右上下擺動,這兩種舞法在換手時,必須將龍頭儘量抬高,而左右放下時,應以嘴向下,在向上抬起,才能顯出追珠之勢。龍長5節或9節,舞時一人舉一節,舉龍珠者在前,珠引龍舞,上下起伏,成“S”形滾動,還有各種結花、解花的變化,其套路有:“二龍戲珠”、“龍擺尾”、“單鑽龍尾”、“雙鑽龍尾”、“蹭龍搭尾”、“懶龍翻身”、“刮鏇風”等。
東儲雙龍會以動作協調一致,氣勢壯觀見長,使人賞心悅目。在傳統節日時雙龍會總會為百姓奉獻熱鬧非凡的演出,其精彩的表演受到了廣大市民和中外友人的一致好評。

非物質文化之民間舞蹈

與“物質文化”相對,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本任務即盤點我國民間的舞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