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柵欄五斗齋高蹺秧歌

大柵欄五斗齋高蹺秧歌

五斗齋高蹺秧歌會原稱“萬壽無疆、隨意樂善、太平歌唱秧歌老會”,起會於清乾隆年間。五斗齋的高蹺秧歌在為慈禧六十歲祝壽表演時,慈禧對秧歌中“小頭行”的表演十分讚賞,特賜“太子冠”取代原本的“孩兒發”。

基本信息

大柵欄五斗齋高蹺秧歌大柵欄五斗齋高蹺秧歌

文化遺產名稱:大柵欄五斗齋高蹺秧歌

所屬地區:北京·宣武區

遺產編號:BJⅢ-8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北京宣武區文委

遺產級別:市

技藝概述

大柵欄五斗齋高蹺秧歌大柵欄五斗齋高蹺秧歌

歷史上大柵欄不僅是一個繁華的商業區,還有比較集中的娛樂場所和眾多的民間花會活動。五斗齋高蹺秧歌所指的“五斗齋”,原為大柵欄地區的一條街巷的名稱,今在該地區大耳胡同內。因該花會的創始人居住在五斗齋,故取名五斗齋高蹺秧歌,沿用至今。

五斗齋高蹺秧歌會原稱“萬壽無疆、隨意樂善、太平歌唱秧歌老會”,起會於清乾隆年間。五斗齋的高蹺秧歌在為慈禧六十歲祝壽表演時,慈禧對秧歌中“小頭行”的表演十分讚賞,特賜“太子冠”取代原本的“孩兒發”。五斗齋高蹺秧歌從此名聲大振。延至清末,由藝人寶三、項六、焦文漢為會頭。參加過各種廟會活動。市內活動最多的地區,當數坐落在今宣武區南橫街東口的江南城隍廟廟會。及至軍閥混戰時期,花會活動處於低潮,至民國二十幾年後又逐漸興旺。建國初,該會會頭李貴金去了新疆,行前把道具行頭變賣一空,花會活動中止。

20世紀50年代初,由宣武區大柵欄街道楊梅竹斜街的龍華刻字鋪、德勝軒茶館、雙順永麻刀鋪、忠信腳踏車鋪等四家商號發起,請蘇寶泉(1923年-2004年)、任豐瑞(1926年-1998年)等傳授秧歌技藝,繼承了原秧歌老會的傳統,重新置辦行頭道具,成立起一檔新會,會名為:“華德永信、合街公議、太平歌唱秧歌會”。“文化大革命”期間停止了活動。

1978年後,由會頭任豐瑞、張全增、王敬賢等人組織恢復起秧歌會,取名為“宣武區職工業餘高蹺隊”。至20世紀80年代末,由於無活動場地及後繼無人等問題,五斗齋老會在京城瀕臨絕跡的危險。

歷史

大柵欄五斗齋高蹺秧歌大柵欄五斗齋高蹺秧歌

據藝人蘇寶泉(1921年生)說,該會起於清乾隆年間,慈禧太后掌權時最為興盛。相傳當年慈禧做壽,或在京西藍錠廠東邊萬壽寺,或在頤和園內萬壽山東北角亭子上,觀看京郊的各路花會,在園外列隊表演。凡給慈禧祝壽走過會的,都賜與寫有“萬壽無疆”字樣的會旗。據守五斗齋的高蹺秧歌在慈禧六十歲祝壽表演時,慈禧對秧歌中“小頭行”(小二哥)的蹺功“蠍子勾”“抱月”等絕活表演大為讚賞,特賜頭戴“太子冠”(原來這一角色“孩兒發”),因此名聲大振。延至清末,由藝人寶三、項六、焦文漢為會頭。曾參加過三山(妙峰山、丫髻山、三台山)、五頂(東、西、南、北、中頂)的各種廟會活動。在市內活動最多的地方,當數坐落在宣武區南橫街東口的江南城隍廟廟會,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雲集各路花會百餘檔,其勢甚為壯觀。民國二十幾年後,又逐漸興旺起來。現在,秧歌傳人就只剩下蘇寶泉、任鳳瑞、王敬賢、張全增等幾個人了。

建國初期,由宣武區大柵欄街道,楊梅竹斜街和龍華刻字鋪、德勝軒茶館、雙順永麻刀鋪、忠信腳踏車鋪等四家商號發起,請蘇寶泉、任豐瑞等傳授秧歌技藝,繼承了原秧歌老會的傳統,成立起一檔新會名為:“華德永信、合街公議、太平歌唱秧歌會”。“華德永信”,是取上述四家商號的店名兒各一個字:“合街公議”,是指楊梅竹斜街一條街集資贊助、公議而成。參加了1954年的“普選”、1956年的“公私合營”等重大政治活動的慶祝表演,文革前中斷。

特點

大柵欄五斗齋高蹺秧歌大柵欄五斗齋高蹺秧歌

五斗齋的秧歌原是文蹺,以唱為主,故稱“太平歌唱秧歌老會”。主要唱段有:《白猿偷桃》、《步步交》、十三套“大轍”等。該會唱腔的特點是“京腔大韻”,聲音高亢、婉轉、韻味十足。唱詞的內容,多是勸人學好行善,或是神話傳說,還可以借景生情,即興作詞,諧趣幽默,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通過對唱表演,歌唱各行各業的特點和長處,預祝五穀豐登,盛世太平,反映了當時人民渴望國泰民安的良好願望。

高蹺中原有十個角色,大多以小說《水滸》中的人物妝扮,如:大頭行,武松打扮;小頭行,燕青打扮;武扇,施恩打扮;文扇,扈三娘打扮;樵夫,石秀打扮;二鑼為孫二娘、顧大嫂打扮;醜鼓,時遷打扮;俊鼓,李俊打扮。還有漁翁,蕭恩打扮。表演形式除綁蹺腿的地陣表演。

大柵欄五斗齋高蹺秧歌是北京民族民間文化的突出代表之一,兩百多年來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頗受百姓喜愛。這種紮根於民眾之中的民間民俗技藝是通過子承父業口傳心授的方式相傳至今,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民間民俗文化的發展,對於宣武區開展民間文化項目搶救與保護工作,通過身懷絕技的老藝人及其傳人的收徒授藝,進一步活躍社區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對於打造社區文化品牌,有著現實意義

根據北京市文化局的工作部署,宣武區啟動了民族民間文化的搶救工作,文化委員會制定了《宣武區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措施》,大柵欄街道辦事處將其作為保護和弘揚宣南文化的重要內容,當街道文教科幹部訪到五斗齋傳人張全增先生後,為了該項目後繼有人,街道辦事處和學明藝術團積極回響,承擔傳承工作。區文化館積極支持提供場地開展培訓。

2004年4月,五斗齋高蹺秧歌唯一的真傳弟子,76歲高齡的張全增老人在區文化館為新學員表演絕技教授學員。通過重新組合和培訓,五斗齋高蹺秧歌這一絕技將在宣南文化節,廠甸廟會及民眾文化活動中亮相,讓市民一飽眼福。

相關知識

宣武區大柵欄“五斗齋高蹺秧歌”

武區五斗齋(宣武區楊梅竹斜街內,原商號名稱)高蹺秧歌,原稱“萬壽無疆,隨意樂善,太平歌唱秧歌老會”。據藝人蘇寶泉(1921年生)說,該會起於清乾隆年間,慈禧太后掌權時最為興盛。相傳當年慈禧做壽,或在京西藍錠廠東邊萬壽寺,或在頤和園內萬壽山東北角亭子上,觀看京郊的各路花會,在園外列隊表演。凡給慈禧祝壽走過會的,都賜與寫有“萬壽無疆”字樣的會旗。據守五斗齋的高蹺秧歌在慈禧六十歲祝壽表演時,慈禧對秧歌中“小頭行”(小二哥)的蹺功“蠍子勾”“抱月”等絕活表演大為讚賞,特賜頭戴“太子冠”(原來這一角色“孩兒發”),因此名聲大振。延至清末,由藝人寶三、項六、焦文漢為會頭。曾參加過三山(妙峰山、丫髻山、三台山)、五頂(東、西、南、北、中頂)的各種廟會活動。在市內活動最多的地方,當數坐落在宣武區南橫街東口的江南城隍廟廟會,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雲集各路花會百餘檔,其勢甚為壯觀。民國二十幾年後,又逐漸興旺起來。現在,秧歌傳人就只剩下蘇寶泉任鳳瑞王敬賢張全增等幾個人了。
建國初期,由宣武區大柵欄街道,楊梅竹斜街和龍華刻字鋪、德勝軒茶館、雙順永麻刀鋪、忠信腳踏車鋪等四家商號發起,請蘇寶泉、任豐瑞等傳授秧歌技藝,繼承了原秧歌老會的傳統,成立起一檔新會名為:“華德永信、合街公議、太平歌唱秧歌會”。“華德永信”,是取上述四家商號的店名兒各一個字:“合街公議”,是指楊梅竹斜街一條街集資贊助、公議而成。參加了1954年的“普選”、1956年的“公私合營”等重大政治活動的慶祝表演,文革前中斷。
五斗齋的秧歌原是文蹺,以唱為主,故稱“太平歌唱秧歌老會”。主要唱段有:《白猿偷桃》、《步步交》、十三套“大轍”等。該會唱腔的特點是“京腔大韻”,聲音高亢、婉轉、韻味十足。唱詞的內容,多是勸人學好行善,或是神話傳說,還可以借景生情,即興作詞,諧趣幽默,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通過對唱表演,歌唱各行各業的特點和長處,預祝五穀豐登,盛世太平,反映了當時人民渴望國泰民安的良好願望。
高蹺中原有十個角色,大多以小說《水滸》中的人物妝扮,如:大頭行,武松打扮;小頭行,燕青打扮;武扇,施恩打扮;文扇,扈三娘打扮;樵夫,石秀打扮;二鑼為孫二娘、顧大嫂打扮;醜鼓,時遷打扮;俊鼓,李俊打扮。還有漁翁,蕭恩打扮。表演形式除綁蹺腿的地陣表演。
大柵欄五斗齋高蹺秧歌是北京民族民間文化的突出代表之一,兩百多年來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頗受百姓喜愛。這種紮根於民眾之中的民間民俗技藝是通過子承父業口傳心授的方式相傳至今,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民間民俗文化的發展,對於宣武區開展民間文化項目搶救與保護工作,通過身懷絕技的老藝人及其傳人的收徒授藝,進一步活躍社區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對於打造社區文化品牌,有著現實意義。
根據北京市文化局的工作部署,宣武區啟動了民族民間文化的搶救工作,文化委員會制定了《宣武區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措施》,大柵欄街道辦事處將其作為保護和弘揚宣南文化的重要內容,當街道文教科幹部訪到五斗齋傳人張全增先生後,為了該項目後繼有人,街道辦事處和學明藝術團積極回響,承擔傳承工作。區文化館積極支持提供場地開展培訓。

保護

五斗齋高蹺秧歌不僅僅是在藝術團里找到了傳人,北京市宣武區還打算把他引入到中國小的體育課當中去,讓他更加普及,真正地弘揚開來。實際上,不僅僅是對於五斗齋高蹺秧歌,北京市近年在挖掘搶救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越來越多的象五斗齋高蹺秧歌一樣的民間藝術得到了有效地保護並不斷地發展。相信,這些民族民間藝術所承載的民族文化的根脈將永遠不會斷絕,而且必將越來越壯大。 

大柵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注重創新“五斗齋高蹺秧歌”後繼有人

繼“大柵欄五斗齋高蹺秧歌”成功申報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作名錄後,大柵欄街道工委辦事處十分關注五斗齋高蹺秧歌后繼乏人的問題。文教科同志積極與地區中國小校聯繫,採取多種方式為該項目尋找傳承人。

就傳承發展工作,大柵欄辦事處提出具體措施:

1、大柵欄辦事處與區文化館、區圖書館聯合建立“五斗齋高蹺秧歌”檔案庫,整理文字材料和實物,並列為“宣南文化資料庫”條目。

2、協調轄區各中國小校,在體育課中開設秧歌培訓班,培養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達到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目的。同時添置適合青少年學習使用的服飾道具,培養新人,傳承發展。

3、發揮傳承單位北京學明藝術團的優勢,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再創編二至三套高蹺秧歌的套路,選派專人學習唱腔,恢復五斗齋以唱為主的文蹺表演形式。

非物質文化之民間舞蹈

與“物質文化”相對,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本任務即盤點我國民間的舞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