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紙坊太獅

白紙坊太獅

“白紙坊太獅”在北京有260多年的歷史。為將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挖掘並發揚開來,宣武區為其創造了多次參加北京、全國及國際的展演和比賽機會;為其挖掘、整理出全套歷史資料與圖譜;將其在轄區居民和中國小校的體育課中推廣……今天的“白紙坊太獅”,不僅僅是北京印鈔廠的拿手好戲,也不僅僅是白紙坊居民家門口的精彩表演,它已經舞出了北京,舞向了世界。

簡介

白紙坊太獅白紙坊太獅

所屬地區:北京·宣武區

文化遺產名稱:白紙坊太獅

遺產編號:BJⅢ-7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宣武區文委

技藝介紹

白紙坊太獅白紙坊太獅

宣武區白紙坊地區的“太獅老會”成立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至清同治九年(1870)年,家居白紙坊地區的清朝火藥局局長陳子豪重整獅會,並任會頭,以“太”最大的涵義和獅子有“獸中之王”的美稱。正式成立了“白紙坊太獅老會”並對太獅進行了改裝(原獅子道具,身子和頭連在一起,長一丈三尺,背上無毛),陳子豪模仿故宮太和殿門口石獅子的神態和造型,重新設計了獅頭,並以大碑額頭,窩窩眼血盆大口,翻鼻孔的威武、兇猛的造型重塑了獅子的形象。在獅頭上綴七個大銅鈴鐺,約重七十八斤,身長一丈二。按照“黃毛獅子藍毛吼”的民間傳說,表演時一黃一藍兩隻太獅同時出場,以其“渣”“臥”“旋”“朴”及享譽京城的絕技“戲水”,形成了太獅老會“兇猛粗獷,形神兼備”的風格,具有鮮明的中國民間“北派”舞獅的特。

發展

白紙坊太獅白紙坊太獅

白紙坊太獅老會自其建立以來,二百多年經久不衰,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最為興盛,白紙坊“太獅老會”的傳人—劉德海,1944年在白紙坊印刷局當學徒,練太獅只能靠工余時間,常年來他勤學苦練,精益求精,掌握了太獅全部技藝和精華,成為絕技傳承的佼佼者。

新中國成立後,在1953年的全國文藝調演中,劉德海和他們同事們表演的白紙坊太獅一舉成名,但他們並不滿足已取得的成績,吸取了河北保定、四川川獅的獅子舞頭小身短,表演靈活,藝術欣賞性強的特點,使獅子在“美相”上表演的更具北獅的風采。

1985年全國第二屆工人運動會開幕式文藝演出;1985年,首屆“柯達杯”世界少年足球錦標賽開幕式;

1990年,首屆國際民間藝術節參賽並在開幕式上演出;

1990年,亞運會軟式網球比賽開幕式;慶祝建國35周年、40周年、45周年天安門廣場文藝晚會在金水橋前表演;

1992年,地壇廟會花會比賽獲一等獎;

1992年,大興縣“綠甜杯”花會比賽獲最佳獎;

1992年,參加了北京市第七屆職工運動會開幕式演出從1987年開始的“龍潭杯”花會大賽,北鈔廠獅舞七連冠,年年創新,摘得大獎。

1983年,為使白紙坊太獅隊後繼有人,廠工會對又招收第五代新生。現該地區有二、三百人練太獅。每逢年節或重大喜慶活動,都有太獅老會的身影和雄姿。北京印鈔廠舞獅都成為了最叫好的節目之一,現已成為宣南民俗藝術的代表隊之一。

歷史

清光緒末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在白紙坊創辦了我國第一家官辦新式印鈔企業--度支部印刷局(即北京印鈔廠的前身)。工人中習武之風甚盛,他們特別繼承了當地傳統走會中的“白紙坊太獅老會”活動,把這種民間獅子舞的表演作為一種娛樂健身形式,這種民間組織形式和表演技藝的傳承,一直保留到今天。

自清同治五年白紙坊太獅老會重整起,歷史脈絡清晰,傳承有序,其獅藝傳人第一代為“篩子劉五”;第二代為一陸姓人;第三代為陸某之子;第四代為原白紙坊印刷局工人何金玉;第五代為丁秉亮;第六代為著名的太獅藝人、北京印鈔廠退休工人劉德海;第七代為北京印鈔廠退休職工王建文。

隨著社會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多種娛樂形式的不斷出現,特別是廣大青年人業餘休閒方式的多樣性,使傳統的民間藝術受到了冷落,白紙坊太獅也出現了人才斷檔的危機。

現狀

白紙坊太獅白紙坊太獅
太獅老會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他們在道具和技巧等方面又有創新。宣武區文委十分重視舞獅隊的發展,不斷為他們創造參加全市、全國乃至國際的展演和比賽機會。區文化館工作人員集中時間,挖掘、整理出太獅老會的全套歷史資料及圖譜,學習舞獅動作,並用圖解標記下來,現《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北京卷》中有詳細的記錄。2003年,在區文化委,白紙坊辦事處,北京印鈔廠工會的支持下,新創作了現代京劇《太獅傳奇》並公演,受到各界的好評。

非物質文化之民間舞蹈

與“物質文化”相對,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本任務即盤點我國民間的舞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