攆花

攆花

攆花,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為臨漳縣西街獨有的民間藝術。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俗簡介

攆花攆花

臨漳縣西街攆花起源於清朝康熙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

每逢春節廟會,臨漳城到外鬧社區,惟獨西街一無所有,居民們都感到臉上無光。為了給西街爭口氣,在西街以賣水餃為生的開封人劉子東,把自己知道的攆花中的小故事教於當時的西街村人王孟華(第一代)。從此,攆花便成為西街獨有的民間藝術。

舞蹈節目

攆花舞隊一般為一男一女組成一齣戲,扮成近似戲曲中的人物,並以戲曲劇目里的角色命名。如《千里送京娘》趙匡胤(紅臉)和京娘;《打漁殺家》即蕭恩和蕭桂英。還有《西遊記》中的“三打白骨精”、“牛魔王”等。人物按劇目所需,手執必要的道具,但無嚴格要求。舞隊中除眾多戲曲人物外,還有老道、包奎、傻小子(脖子掛一裝水夜壺)、琉璃鬼(花頭)、醜婆等。

舞蹈表演

攆花的活動時間主要在農曆正月。每年正月初一拜完年後,即集中排練,在領頭的指導下,舞者都要練習走“圓場步”,要求走得快、穩、漂,行如流水一般。“琉璃鬼”則要選擇腰、腿靈活的少年進行各種技藝的訓練。攆花表演分“串街”和“打場”兩種形式。串街舞隊成兩路縱隊,領頭手持令旗在舞隊之前。琉璃鬼隨後,面向舞隊走“半蹲平步”,手執鐵鏈倒退行進。老道、包奎在舞隊最後面(花尾)。老道手執拂塵走“跛子步”。其餘舞者大都按戲曲人物排列,男女相間,均走“小碎步”跑“編籬笆”隊形。此時樂隊用管樂演奏,小鑔隨管樂隊敲擊。舞隊走各種隊形,如“珍珠倒捲簾”、“卷白菜心”、“二馬分鬃”、“長蛇脫褲”、“八字”等。此時,琉璃鬼可隨意在場中央舞蹈並與舞隊中的丑角做些風趣滑稽的即興動作。打場表演時,其他角色繞場走“圓場步”,琉璃鬼和醜婆的表演是整個活動的高潮。主要特色動作有鑽凳子、鑽桌子、頭頂油碗燈、跪行、臥、翻、滾等,在桌子上則做“鳳凰展翅”、“探海”、“金雞獨立”等,待醜婆、琉璃鬼配合表演“大推磨”,樂隊伴奏速度加快,領頭高舉令旗,打場結束。攆花吹奏的樂曲多為抬花轎、快贊子及其他民間樂曲。由於許多角色為即興表演,故樂曲的長短、速度、強弱由演奏者緊密配合表演。 

傳說故事

相傳當時有開封人氏劉子東在臨漳西街以賣水餃為生,每逢過年,十五元宵節之際,為和老百姓一起湊熱鬧、鬧高興,就把自己懂的這些攆花中的小故事教於當時的西街村人王孟華(第一代),這八個故事都是有:1、三教門;2、趙匡印送京娘;3、打漁剎家;4、拾玉鐲;5、唐僧取經;6、錯斷閻羅教;7、抱盔;8、琉璃鬼頂燈。然後由王孟華在西街村組織起一個小型的攆花隊伍,一起熱鬧的演譯這內容豐富的八個故事和老百姓一起鬧元宵。從此,這個每逢元宵佳節攆花的風俗習慣就在西街村傳沿下來,從未間斷,每逢此時,不管老人還是小孩都興高采烈、有滋有味的爭相觀看,甚是喜慶和熱鬧,提升了不少的節日氣氛。

攆花習俗從產生至今從未間斷,一直在西街村傳沿下來,每有攆花表演,不管老人還是小孩都興高采烈、有滋有味的爭相觀看,甚是喜慶和熱鬧。

文化傳承

若干年後由王孟華傳給第二代傳人喬老大,喬老大又傳給了第三代吳延年,在流傳的同時,攆花的隊伍也在不斷的壯大,演員的技巧也越來越成熟,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多彩,解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指示下進行了改進(又叫摔腳舞),曾參加市級演出並獲獎,受到領導好評,到了90年代,又傳給了崔桂生、楊秀等人。之後幾年,由於經費緊張,從商人員增多,便停滯發展。2005年文化館又挖掘整理參加2005年邯鄲文化周並獲獎。

非物質文化之民間舞蹈

與“物質文化”相對,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本任務即盤點我國民間的舞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