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

廟會

廟會,又叫“廟市”或“節場”,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節日風俗。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性活動。於是過年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過年內容。但各地區廟會的具體內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廟會流行於中國廣大地區,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和華人社區在春節期間也有廟會活動。

基本信息

簡介

廟會廟會上的表演
廟會,又叫“廟市”或“節場”,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節日風俗。與其他民俗一樣,廟會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早期的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屬於民間信仰的酬神活動,後來紛紛與佛、道兩教結合,從而成為重大的宗教節日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

起源

廟會的源泉在於遠古時期的宗廟社郊制度——祭祀。在遠古時期,祭祀是人們生活中一件經常而又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所以《左傳·成公十三年》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說祭祀和戰爭一樣,都是國家生活中的頭等大事。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過程中,人們聚集在一起,集體開展一些活動,如進獻供品、演奏音樂、舉行儀式等,這種為祭祀神靈而產生的集會可以看作是後世民間廟會的雛形。久而久之,“廟會”演變成了如今人們節日期間,特別是春節期間的娛樂活動。 實際上,從“廟會”兩個漢字本身也可以看出這點,“廟”最初就是指供奉神靈尤其是祖先神靈的建築。

沿革

廟會廟會

秦漢

與其它民俗一樣,廟會是社會發展的產物,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能夠體現出時代的色彩。在秦代時期,廟會的內容仍然單一而穩定,即祭祀祖先與神靈。在西漢時期,道教開始初步形成。廟會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響,內容開始出現了多元化的色彩,各種習俗也開始初步形成。如《西京雜記》一書中,描述了當時的祠廟祭祀習俗:“漢制宗廟,八月飲酎,用九醞,太牢”、“京師大水,祭山川以止雨,丞相御史二千石,禱祠如求雨法”。書中京師是指長安一地,從中可以管窺中原地區廟會文化的基本內容。
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與此同時,道教也已逐漸成形。兩教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並相互影響。

兩晉及南北朝

兩晉時期,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使得原本較為興盛的儒教開始衰落。飽經戰亂和欺壓的百姓,與政治遭受壓抑的名士紛紛皈依佛教或道教。而佛教又有了水路傳經,隨著理論的相關深化,佛道二教都獲得了較大的發展並開始系統化。在南北朝時各自都已站穩腳根。
六朝以後,佛教寺院,道教宮觀日漸增多,於是附於佛寺、道觀的廟會也就逐漸興盛了起來。北魏時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動就是如此。所謂“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陽後,每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夕,洛陽城內各寺院都將千餘尊佛像送至景明寺。沿途寶蓋幡幢,音樂百戲,諸般雜耍,非常熱鬧。

廟會祭祀

唐宋

到唐宋時期,兩教均達到了全盛時期,對社會產生了空前的影響。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出現了,如聖誕慶典、壇醮齋戒、水陸道場等等。其後在宗教儀式上慢慢加了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這樣,不僅吸引了信眾,更讓其他非信徒願意參觀。
佛教文化出現空前的大影響,甚至成為統治階級文化及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佛教廟寺林立,石窟大興,佛事盛行,崇佛成為民間信仰的主流,佛事滲入廟會,使廟會文化呈現出更大的宗教特徵。

元朝以喇嘛教為國教,其他宗教均受到打壓,佛道之間矛盾激化並引發辯論,行像之風開始衰落。

明代時期,許多廟會已經開始向市集的性質上轉變。大多數是遊玩觀光或購買商品,真正進行祭祀或拜謁的人並不多。

到了清代,廟會已經分為所謂的“多內涵型廟會”與“迎神賽會”。前者在宗教、娛神的同時有遊樂等活動,而後者則是把神像抬出廟外巡行,是沒有集市但有表演的廟會,如北京妙峰山廟會。同時也有部分地方無廟有市而也稱廟會,如北京著名的廠甸廟會,這些也統稱之為廟會。

特徵

民間的廟會有自己的核心特徵,即在經濟技術方面是百貨交易;在社會組織方面是“社”或“會”;在意識形成方面是禮神娛神。這是中國廟會能夠長期傳承的經濟基礎和民俗慣制。

廟會是把寺廟的節日變成了地方性的節日,把宗教的節日變成了世俗的節日,那些獨特的地方性求神活動、非宗教性的娛樂休息活動及集市活動才得以自然而然的融入廟會。因此,廟會也是地方性民眾節日活動,更能準確地反映廟會的本質屬性,準確地講這種多內涵型廟會可稱為節日型廟會。

時間

廟會的慶祝時間最初是在舉行各種宗教節日(佛道二教為主)慶典時,後來發展為某些固定日期,現代舉辦時間則多為春節元宵節等節日。

地點

由於舉行廟會最初屬於民間信仰的報賽酬神活動,紛紛與佛道神靈相結合。廟會主要分布在古時的各個寺廟周圍,如北京的隆福寺(已被拆除)和白雲觀京都賀茂御祖神社。也有無廟而會的地方,北京的龍潭湖廠甸以及大部分唐人街狀況都是如此。

經費

古代時,除由平時的香油錢收入做為支出,地方上還會依每戶男丁數認捐,俗稱收丁錢,由爐主或頭家挨家挨戶收取。在中國大陸,現代的廟會由於已發展成為一種集市,所以會有專門的管理者來組織和管理各個經營者及其商鋪,並收取一定的費用。春節前的攤位招商,據報導有的攤位拍賣經營權賣到數萬元。在唐人街,各種廟會是由當地華團組織。

活動

廟會廟會

廟會已發展為一種綜合性的民俗活動,關係到宗教信仰、商業民俗、文藝娛樂等諸多方面。這是由各地的歷史地理物質條件、民俗傳統和人們的審美標準決定的。各地的廟會又各有其特點,在幾個方面各有所側重,這就形成了各種廟會互不相同的生活美,但都分別表現了當時當地條件下人們認為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祭神儀式

廟會風俗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往往需要舉行祭神儀式。例如“行像”活動。“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陽後,大興佛事,每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陽城各寺都將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時,佛像有千餘尊。出行時的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後,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唐宋以後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一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展。並漸次推廣到四川、湖廣、西夏各地。元、明以後,行像之風才衰落,很少見於記載。 

祈子活動

廟會一開,八方來拜,敬神上香,祈願還家。這是圍繞“廟”和所祭之神而展開的活動,是傳統廟會的主題。其中帶有巫術意味的祈子活動,最典型地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這是由中國農業社會的性質決定的。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人們的生存環境基本上沒有發生改變,子孫後代的繁衍成為千百年來的頭等大事。所以,祈子這種遠古的巫術形式,便會附著於各種集會形式展現出來。這方面比較典型的廟會有河南淮陽的人祖廟會、天津的媽祖(天后宮)廟會、山西平遙的雙林寺廟會、北京的妙峰山和白雲觀走會等。

小吃

豆汁北京的傳統小吃——豆汁

在各種廟會中,都匯集了風味各異的特色小吃。

演出

廟會是與文化娛樂有關的節日活動,有各類民間藝人進行表演營生。

民間玩具

廟會上的玩具市場最為花哨。廟會中的民間玩具種類繁多,製作精巧,件件都稱得上是手工藝品。

其他民俗活動

在廟會上,有不少民俗活動,如:摸石猴、窩風橋打金錢眼等。在北京白雲觀廟門內的弧形石雕下方,有一石猴浮雕,老百姓認為摸一下石猴可以去病消災、延年益壽,於是競相觸摸。

各地廟會

廟會廟會

中國

中國大陸

在中國大陸,廟會主要在春節期間舉行,主要內容是大量的各色小吃,各種小商品和遊樂項目。廟會在中國北方保留的較為完好,在南方則在1949年後逐漸消逝,僅蘇州武漢成都等地尚存。
香港
2009年黃大仙祠的廟會香港著名的大角咀廟會,以供奉中國南方海神的古廟洪聖廟為中心推出的一個具有香港特色的大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特色攤位和廟會巡遊等娛樂以外,還涵蓋街頭時裝表演每屆吸引數萬人前來觀賞。
台灣

台灣的廟會非常之盛,大小廟宇逢神明誕辰、成道日,一年到頭都有不同規模的繞境、進香、刈香等祈福活動。廟會繞境的區域,往往呈現該廟宇的祭祀圈或信仰圈,而分靈廟回祖廟或莊廟前往人群廟進香,則代表不同廟宇的互動關係。
在廟會活動中、除各廟宇神轎外,會有儀仗、藝閣、陣頭,常綿延數公里之長。各藝閣、陣頭除職業表演團體外,仍有相當數量由各地方民眾組織而成。目前亦有各陣頭資深藝師前往國中、國小、大學或社區傳授宋江陣、十二婆姐、牛犁陣、官將首、八家將等傳統民俗陣頭。
在台灣南部盛行王爺信仰,廟會常結合王船醮儀舉行,如著名的南瀛五大香、東港王船祭,南鯤鯓代天府逢王爺誕辰則有連月的進香熱潮。台灣中部則以大甲媽祖繞境進香活動最為著名,北部則以艋舺青山王誕辰、霞海城隍廟廟會最為著名。

國外華人社區

廟會上的傳統婚禮廟會上的傳統婚禮

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和華人社區在春節期間均有大型活動,以文藝遊行為主,廟市為輔。文藝表演主要為鑼鼓腰鼓、張燈結彩、舞龍舞獅、古裝遊行等。由於遠離故土,春節這一古老而鼎盛的節日能帶來歸依感,唐人街廟會上的節日氣氛相比大中華顯得更為濃烈。
東南亞

馬來西亞新加坡在春節期間有新春花市和燈會
歐洲
法國巴黎市13區、3區及4區和19區等唐人街均有由華團組織的文藝遊行。表演包含鑼鼓腰鼓、舞龍舞獅隊、秧歌旱船、跑驢龍舟等。 英國的倫敦、愛丁堡和曼城等地亦有春節廟會,其中以倫敦規模最為龐大。舉辦地從最初的唐人街擴大到娛樂中心萊斯特廣場,2002年起更是進入大型活動中心特拉法加廣場舉辦。2008年參與人數約30萬,涵蓋藝術表演及民眾演出、特色工藝品小商品、各種小吃等。
美洲

每逢新春,美國紐約的三大華人區(包括曼哈頓中國城、皇后區法拉盛和布魯克林區第八大道)都會舉行活動,但主要為花車遊行。其中法拉盛的韓裔因同賀春節亦會加入到活動中來。美國西海岸的舊金山和洛杉磯除遊行以外有廟會街市,出售小吃和其他小工藝品。 拉美墨西哥城和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在節日期間也有廟會。
大洋洲
在澳大利亞這個多元文化的國家,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可以盡情慶祝自己的節日,中國的春節也是必不可少的。悉尼、坎培拉、昆士蘭以及達爾文等城市都建有大規模的面積唐人街。每逢春節,這些地區將舉行大型的廟會,其中包括表演京劇民歌、舞龍舞獅、民俗小吃、燃放爆竹和龍舟賽等,歡慶新年的到來。深受亞洲文化影響的達爾文則確實存在著中國寺廟,華人在新年到來之時會去那裡祈福許願。春節時期,在南半球實際是夏季,所以別有一番情致。
紐西蘭在春節期間會有新春花市。
南非
在南非的約翰內斯堡有春節廟會。1990年代之前的華人在很大程度上已接納了當地習俗,對華人傳統的春節不怎么重視。而近年來的慶祝活動,則是由於南非華僑的不斷增多和影響增大才變得愈發熱鬧。
泰國

在泰國曼谷,有由華社舉行的隆重盛大的鬧新春活動。各種節慶物品沿街兜售,各族人民蜂擁而來。泰國國家電視台甚至進行電視直播,連泰國的王室也會出席這一慶祝活動。詩琳通公主殿下曾前往唐人街恭賀新年。
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也有廟會這一節日活動。在其廟會的發展歷程中融入朝鮮自身的文化,成為較為與眾不同的朝鮮廟會。韓國人在春節時主要是拜年送禮,沒有廟會。但其他節日會有廟會,韓國人稱之為亂場(난장),比如端午節上元節
日本
日本原來也是同中國一樣慶祝農曆春節並舉辦廟會,日語把廟會中的攤販稱為“的屋”。日本明治維新五年後的1873年棄用農曆,改用格里曆,元日隨之改為格里曆1月1日。雖然如此,除了日期的改變外,日本仍然依照傳統方式慶祝傳統節日。節日的慶祝活動稱之為“祭”。每逢節日,均有各種廟會。但日本的廟會相對於中國的傳統廟會在形式上略有不同。較大的廟會有京都三大祭(葵祭祇園祭、時代祭)。因最初均為神道教節日,所以舉辦地都在神社。三大祭較為隆重,規模龐大。人們著舊時裝束,有巡遊、騎馬、舞蹈等表演。
越南
越南各地街頭、公園和公共娛樂場所,在新春期間都會舉行各種文娛活動,演出越南傳統戲劇、歌舞雜技武術摔跤等,還有盪鞦韆、下人棋、鬥雞、斗鳥等民間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