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廟會

瑞金廟會

九月十二日這一天,不僅縣城萬人空巷,沿途人山人海,就連郊區農村以及靠近瑞金周邊縣的民眾也成群結隊前來參觀和趕廟會。三、蓮池會蓮池會,又稱孟蘭會。每年農曆七月初九至十五舉行,意在超度亡靈。

瑞金廟會瑞金廟會
過去的瑞金縣城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廟多。真可謂“抬頭見廟”。城內有城徨廟、文廟、武廟、候王廟、江東廟和七仙廟。當時因城防範圍小,大部分寺廟分布在城外和近郊。東部有東山寺東嶽廟平浪王廟;南部有龍山廟、南塔寺真武廟、仙太廟祖師廟康王趙王廟、觀音堂、玄壇廟、真君閣(又名萬壽宮)、天后宮(又名媽祖廟)、花神廟和水府廟;西部有關帝廟、土地廟、趙公廟、靈山廟、仙太廟、石婆廟、聖恩寺和龍珠寺;北部有英顯廟、廣平王廟和拱辰寺。一個縣城寺廟多達30餘處。
廟多帶來的是廟會多。雖然不是所有的寺廟都有廟會,但形形色色的廟會確有不少。客家人五彩繽紛的廟會文化是很美的。流光溢彩,繁花似錦,使人興奮,令人神往。許多人都想了解它們當年的規模和盛況,現選擇其中幾個較有代表性的廟會作一些簡介。

真君廟會

(一)真君廟規模狀況

真君廟,又名真君閣萬壽宮,座落在城南河背街西段。因廟宇巍峨,規模宏偉而遠近聞名,河背街又因名為真君閣街。此廟建於明成化中(公元1475-1477),由邑人劉芳孝捐地,縣民集資所建。雍正三年(公元1725)重修樓閣。乾隆四年(公元1738)前建亭,左建翼屋。五年(公元1739)閣後建僧房。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被火焚壞,1811年重修。由於歷代屢建屢修,廟宇軒昂,雄偉壯觀。

據傳說,真君姓許,名遜,字敬之,生於三國時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原籍河南,幼時隨父親來江西。晉初任過旌陽縣令(在四川省),政聲卓著。後棄官從吳猛學道,也從醫。住在南昌西山期間,對治理贛江和鄱陽湖作過很大貢獻,深受民眾愛戴,日後被人們神化為真君。

(二)廟會規模、路線和盛況

農曆七月三十日晚至八月一日為行會期。廟會將由此逐漸進入高潮。七月三十下午,廟會當屆總理帶領一班執事人員進駐廟會。到了晚上按擇定的吉期,執事人員點上香燭,燃放鞭炮,吹奏鼓樂,齋戒沐浴以後的當屆總理為真君菩薩洗臉抹身,除去灰塵和污垢,然後換上新的袍掛為紅色絲綢織物,繡有花卉,金絲滾邊。最後給真君菩薩戴一個重約0.5公斤的銀項圈和一頂重約1公斤的銀盔。一切就緒以後,神案上擺上十種全部用植物油製成的涼果糕點,燃起一支特製的重約15公斤有湯碗般粗的神香,這支香從當晚點燃,一直要燃到八月十五日廟會結束。當屆總理帶領全體執事人員頂禮朝拜。當晚全體人員坐在廟內守夜,主要是照顧燈火和保護現場物件。以後的值班保衛工作,由執事人員輪流擔任。

瑞金廟會瑞金廟會
八月初一上午大約九、十點,廟會正式行會。先舉行祭拜儀式。此時廟內三進大廳上跪滿了前來參加祭拜儀式的善男信女。殿上燭火通明,鞭炮和鼓樂齊鳴。祭拜儀式結束以後,真君出巡。大殿上真君菩薩不動,另有一座平時輪流供奉在沐恩信士家裡的小型的真君菩薩抬著出巡。前面有儀仗隊開道。儀仗隊由兩面金鑼,兩面避牌,兩面肅靜牌,兩對金瓜,兩對月牙(代表日月),一對金斧,一對戟和鐵矛木棍、十幾面彩旗組成。第二梯隊是鼓樂手。第三梯隊是“故事會”。一般是有四台童男童女扮演成戲劇人物的故事台組成。“故事台”各長寬約1.2米,高1米,木質結構,上立2-3名十一、二歲的男女兒童裝扮成歷史上某一故事場面。經常出現的有《桃園三結義》,由三個男童分別扮演劉備、關羽和張飛。《白蛇傳》由一名男童扮演許仙,兩名女童分別扮演白娘子和小青。《霸王別姬》,由一名男童扮演項羽,一名女童扮演虞姬。《呂布與貂嬋》,由一名男童扮演呂布,一名女童扮演貂嬋。本台上每個兒童的站立位置,均有鐵圈固定,以保證絕對安全。他們的服飾鞋帽,全部按照戲裝縮小比例精密加工製作而成,特別美觀大方。每台“故事台”由四個青壯年抬著,浩浩蕩蕩,精采紛呈。出巡隊伍最後是真君菩薩乘坐的大轎。大轎四周用雕花板格成,內嵌玻璃,紅漆,也是由四人抬著。出巡的路線是,出真群閣街,越雲龍士橋,進通盪街,轉西外大街過下街,到廖屋坪,再經菸葉街最後到雲龍橋北端結束。

八月初二至十五為朝拜期。縣城和附近農村的善男信女(多數是中老年婦女)領著自己的小孩,穿著乾淨的衣服,手提著裝有朝拜物品的小竹蘭,竹蘭里一般裝有數對規格不一的臘燭,一紮線香,一掛鞭炮,一對長幡(上書沐恩信士XXX敬叩)和若干果品或水果。這個時期真君閣真可謂人山人海。從四面八方湧入的朝聖者,一般是每天數百,多的時候上千。大殿內被臘燭、線香和鞭炮搞得煙霧迷漫。大殿前面一天井,天井內有一生鐵制的香爐,平時是用來點線香臘燭的。這段時期內最高潮竟有時會被臘燭、線香或紙錢燒得通紅,廟外大坪上則戲台鑼鼓鏗鏘,從初一到十五,廟會延請的戲班——祈劇緊鑼密鼓地進行。經常被延請的戲班子有“貴娥班子”和“賴婆班子”。或者請其中之一,或者通請。每天下午和晚上各演一場。朝聖者以及縣城居民,附近農民在這裡免費看戲。大廟和大坪四周還有許多做生意的、賣小吃的,甚至玩賭博的也不放過這一機會。人聲鼎沸,熱鬧非凡,直到八月十五日最後一場戲散場,廟會才算落下了帷幕。

馮候廟會

(一)馮候廟的由來及其規模狀況

瑞金廟會瑞金廟會
唐僖宗乾符至廣明年間(公元878-880),瑞金縣象湖鎮馮屋崗人馮祥興、馮社禎、馮祥兆兄弟三人,勤王有功,死得壯烈。宋代紹興年間,宋高宗褒獎其“皆英勇尚節義”,封馮祥興為明應候,仲弟馮祥禎為順應候,季弟馮祥兆為嘉應候,並賜建廟立祠紀念。最早建立的馮候廟在馮祥興犧牲地城南羅溪村,到元代正年間才遷入城內。此後縣民又陸續建了三座馮候廟,一處在北門街,一處在城外小舟坊,一處在城東三十里的壬田圩上,可見居民對馮候崇敬之盛。本節敘述的馮候廟,座落在北門街與竹頭下巷的結合部,坐東朝西,於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為邑人劉芳孝等倡眾所建(據清道光《瑞金縣誌、祠廟志》)。“廟為正殿五楹,後為寢室,前為參亭,棟宇雄偉,規模宏敞”。大殿正中為馮祥興坐像,左為馮祥禎坐像,右為馮祥兆坐像。三尊塑像均為木質,高約1.4米,神采奕奕,氣宇軒昂。兩側廊柱上有一副楹聯寫道:

馮候英勇護國人人敬仰,

福主靈威佑民戶戶同欽。

大門外還有一副楹聯,

羅溪橋上英靈顯,

馮屋崗前浩氣存。

點明馮候三兄弟為馮屋崗人,他們犧牲的地點在城南羅溪橋一帶。解放後此廟被廢。一度有關部門曾在此辦過福利工廠,近年被拆毀。

廟會概況

馮候廟會的行會日期是每年農曆九月十二日。大致分為二個階段進行。行會前幾天為籌備階段,九月十二日只行會一天。在籌備階段,也是由三姓中各推選出來的執事人員,在會首領導下,前往清掃廟宇和作好行會的各種準備工作。

瑞金廟會瑞金廟會
九月十一日晚,當屆會首以及執事人員要在廟裡舉行馮候下座儀式。按照擇定的吉期,點燃香燭,燃放鞭炮,吹奏鼓樂,執事人員當場獻牲,宰三隻大雄雞,將雞血灑在事先鋪墊在神像前的草紙(稱錢紙)上。在每座神像前陳設豬肉一份,雞一隻,魚一條(稱三牲),茶一杯,酒一杯,糕點三份,水果三份。陳設齊備以後,當屆會首以及全體執事人員向神像行三跪九叩大禮。禮畢,每尊菩薩由四人抬起,離座,抬到大廳內特製的披有虎皮的三張大木椅上。這時三個執事人員各端一個銅製臉盆,先給菩薩洗臉、抹身,然後脫去平時穿著的紅布衣袍,換上紅底繡花、金絲滾邊的新袍掛,燃放鞭炮,吹奏鼓樂,“馮候下座”儀式到此結束。

九月十二日為馮候廟會的行會期。這一天早晨由執事人員把三尊菩薩抬到城北,離廟約1公里的馮候家鄉——馮屋崗,接受當地居民殺雞殺鴨“血祭”。大約在午飯前抬回大廟,準備午後遊行。馮候廟會遊行的方式十分奇特,其熱烈隆重的場面不亞於真君廟會。

因馮候當過將軍,因此遊行中有三次抓旗的猛烈的衝刺活動,表示“斬關奪將”,俗稱“發轎”。馮候坐在特製的大木椅上,由八個人抬,六個人扶,椅背上還要站一個人抱定菩薩,免得在“發轎”時倒下。大轎椅前面還有兩人一手托著轎扛,空出一手準備抓前面擎旗狂跑人的旗尾。三面大旗的顏色為紅、黃、黑,旗高約3米,長約5米,周邊鑲有不同顏色的牙邊,均為綢布質布料製成。擎旗人多數是自報,也有眾人推選的身強力壯的中年男子。“發轎”的時候,擎旗人要在約定的時間、地段先向馮候左、右、左連招三下旗尾,然後舉起旗子在前面猛跑,後面抬菩薩的十幾個人待擎旗人最後一招旗,發一聲大喊“嗨!”抬著菩薩猛烈追趕。如果在約定的地段內,被菩薩前面兩個專習抓旗的任何一人抓住了旗尾,擎旗人在遊行後要買三掛鞭炮和香燭到大廟跪在菩薩面前“謝罪”。如果連續三次均未被抓到,則被視為擎旗英雄,記錄在卷,光前裕後。

遊行出發時間為午時三刻。遊行隊伍前面是12名手持雞毛帚的執事。因遊行有三次“發轎”抓旗,這些手持雞毛帚的執事負責維持秩序。接著擎旗大漢和三馮候三乘大轎椅。最後才是鼓樂手和其它執事人員。遊行路線是出廟往南經龍頸街轉鶴子樹下到縣署所在地,然後經西門口,轉西外大街,進大壙面到上陽大屋家,最後經官圳口到竹頭下巷前結束。

瑞金廟會瑞金廟會
三次“發轎”抓旗活動,第一次安排在縣署門前大街上,第二次安排在上陽村大屋家大坪上,第三次安排在遊行將要結束的竹頭上巷口大街。這樣安排,一是這三處地點比較開闊,便於展開活動,二是距離比較合適,相隔均為五百米左右。最後安排在竹頭下巷口大街是結束遊行前的總檢閱,是廟會的高潮。歷史上舉行過多次馮候廟會“發轎”抓旗活動,據說旗尾被抓的只有兩人次,其它均為擎旗英雄。

遊行隊伍到竹頭下巷口不是廟會結束,而是尾聲。竹頭下巷口距馮候廟約100米,但因巷口狹小,進出不便。因此遊行隊伍在竹頭下巷口大街舉行最後一次“發轎”抓旗活動以後,即以後隊為前隊,沿著竹頭下巷,倒著退入大廟,第三尊和第二尊菩薩先退回大廟門前,抬轎椅的人要抬著菩薩上下恍動,表示遊行的喜悅。待第一尊菩薩到了,也上下恍動一會以後,一起卸下轎椅上木槓,將菩將抬入大廳。稍事休息以後,到當天晚上舉行菩薩復位儀式。由昨晚抬下菩薩的四個人,將菩薩抬回座復位。當屆會首以及執事人員行三跪九叩大禮,鞭炮和鼓樂齊鳴。會首宣布馮候廟會結束。負責財務方面的執事還要進行一、二天財務清算,然後張榜公布。

馮候廟會因形式和內容特殊,極受市民關注。九月十二日這一天,不僅縣城萬人空巷,沿途人山人海,就連郊區農村以及靠近瑞金周邊縣的民眾也成群結隊前來參觀和趕廟會。

蓮池會

蓮池會,又稱孟蘭會。每年農曆七月初九至十五舉行,意在超度亡靈。地點在西外大街盡頭的聖恩寺(現瑞金市建築公司附近,現已不存。)這是一個極具中原風俗的廟會。《辭源》是這樣解釋的:“盂蘭盆,北宋祭祀主物,東京(開封)風俗。每年中元節,具素食祭祖先,編竹為盆,中置紙線,下以一竹竿支撐,用火燒,視盆之倒向,而占冬之寒溫。或以竹竿破為三腳、上織竹盆,稱為盂蘭盆,掛搭衣服,冥線於上燒之,貢素食,米飯,祭祖先以告秋成。”瑞金的蓮池會(盂蘭會)既有繼承又有發展。既有客家濃郁的傳統色彩,又有乏鮮明的變異。

聖恩寺大門外兩側,有一副長聯點明這裡是僧道合一,經常用來打醮的場所。

上聯:豎一指以參禪地敞黃金門開甘露五百尊同日修持悟色色空空鹹歸正果

下聯:現金身而說法座誦蓮花經翻具葉三千界即時喚醒願生生世世永證菩提

蓮池會不遊行,而是由會首主持,連續七天七夜地打醮。蓮池會有會產,為早年買的房產和田產,每年的房租地租則用來支付聖恩寺等常年燈油和蓮池會開支。會首是由佛界或道界有資望的人輪流擔任。行會第一天,要砍來一支篁竹,稱為“幡竹”,代表“盂蘭”,插在寺外大坪之中。寺內設一祭台,台上輪流由八個和尚和八個道士坐檯。和尚來自縣城東郊的東山寺,道士則來自縣城各個道觀。每日下午和晚上各念經三個小時,叫“做功課”。每做完一課,主持和尚或道士,帶著眾和尚和道士“走朝”一次,用右手的大姆指彈中指,將“法水”彈向東南西北各方,以示安慰之意。

瑞金廟會瑞金廟會
蓮池會的高潮在最後一天即七月十五日晚。打醮到這一天晚上,聖恩寺前的大坪上要擺二十桌素食。每台十碗菜。每碗下面放豆腐渣墊底,上覆以冬瓜蘿蔔茄子、豆腐等物做成象形象徵豬肉、魚、雞、鴨等物。此外,還有油炸粉乾和米槳作成的米果。再就是大米飯和水酒,舉行儀式請各姓各路亡靈前來用餐。在大坪的一個角落,還有一個直徑約1.41米的竹製簸箕放在地面上,簸箕內也擺與桌上相同的飯菜和米酒,旁邊插一枝濃葉樹枝。這一席取名“寒林舍”,意在招待不知名的“陰魂野鬼”。

素宴擺齊以後,燃放鞭炮,鼓樂齊鳴,廚師給每個空碗上斟酒,本屆會首,也就是主祭人對天地行跪拜禮,然後朗誦一張寫在黃紙上的祝辭。祝辭曰:“普天之下,后土之上,無不有人,無不有鬼神。人鬼之道,幽明雖殊,其理則一。故制有治人之法,即制有事神之道。念厥冥冥之中,無祀鬼神,昔為生民,未知何故而歿。其間有遭兵刃而損傷者,有死於水火盜賊者,有被人取財而逼死者,有因牆屋傾頹而死者,有死後無子孫者。此等孤魂,死無所依,最堪憐憫,或依草附木,或作妖為怪,徘徊於星月之下,悲號於風雨之中。今迎尊神以主此祭,謹設壇於城西,茲當屆月上中下元佳節,謹備牲醴羹飯,專祭本縣闔境無祀鬼神之眾,靈其不味,來享此祭。尚饗!”念後當眾焚化。

蓮池會到此進入尾聲。但還有最精彩的一幕是放河燈。河燈用色紙做成荷花狀,用油紙做底,中放一支特製的小臘燭。在七月十五日深夜,由會首帶領打醮的全體和尚、道士和執事人員,來到距廟會一里左右綿江河河岸。由執事人員點燃小臘燭,輕輕地放入河中,共放七七四十九盞。河燈順水悠悠飄流和天空中繁星點點相互輝映,十分好看。

花神廟會

在瑞金城南5里處有一名山叫烏仙山。山上有一名廟叫花神廟。此廟不知建於何年,它與眾不同的地方,不但名稱特殊,而且菩薩特殊。上面坐的是約1米高的一男一女兩個菩薩,叫花公花母。女菩薩懷裡還抱著數個小孩。廟門兩側有一副對聯:

萬悅千歡貴壽無極

五福四利喜慶大來

據說這一對菩薩是專管人間生育問題的。因而對久婚不生者,生女不生男者,以及小孩生下來多疾病,多災難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解放後此廟曾一度被廢,近年廟宇重修,菩薩重塑,香火日盛。

花神廟會行會日期是農曆每年六月初一至初六日。這幾天從縣城至烏仙山的路上,善男信女絡繹不絕。朝聖者中雖不乏夫妻配對的青年男女,但多數是中青年婦女。也偶有老年婦女代替她們的子孫兒媳求神或還願。朝聖者一般用一竹蘭,也有的用布袋。裡面裝有香燭、炮竹,還有一付長幡,上面寫有祈求什麼以及沐恩信士XXX。此外還有擺在香案里的糕點和水果等等。如果頭年許願達到了目的,第二年上山還願的人,就帶上他們曾經許願的物資,如食油,米果,台裙等,興高采烈地向菩薩表達慶功報喜。

仙太廟會

瑞金縣城有兩座仙太廟。一座在西外大街盡頭;另一座在城南高桂街口(又名橫街)。兩座仙太廟都是祀奉聖母宮裡的凌霄、碧宵和瓊霄三位仙太。據說她們是痘神,是專管人間痘花的。所以,仙太廟會只有清一色的婦女參加,這也是具有獨特內容,獨特形式的一種廟會。

仙太廟會的行會日期是農曆每年五月二十日。因有兩個仙太廟,城內以綿江河為界,河南、河北的婦女分別行會,不在一起參拜。古時候婦女很少有出門的機會,唯參加仙太會不可阻擋,所以特別熱鬧。參加此會的婦女,一般都心有所願,即希冀自己的兒孫痘花平安。有不少婦女是在仙太娘娘像前許過願的。仙太廟會也有是幾十、幾百人為一個團體行會,而是幾個或十幾個人,情投意合的結合在一起行會。她們都在參加會之始,就先交一定數量的基金,由會首交由米店或債權部門或存或放,獲取的利息,就用來支付行會的香燭以及一年一度的會餐。會首是由參加此會的成員推選的。有的家庭許願在仙太會唱一本或多本木偶戲的。這個期間,兩座仙太廟前都有木偶戲開台。木偶戲團多數來自福建省長汀、上杭和本省南城等縣。上演的節目多為民間傳說如《劈山救母》、《水淹金山寺》等等。西外大街盡頭的仙太廟,解放後移作他用,近年被拆毀。高桂街口的仙太廟,1953年焚於火,都已不存。

社稷壇廟會

如果說前述五個廟會都是民辦的話,社稷壇廟會是唯一官辦的廟會。

據清道光《瑞金縣誌》記載:“社稷壇,縣西半里,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知縣劉寅建。隆慶五年(公元1571)知縣呂若愚重建。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知縣徐友貞;雍正十年(公元1732)知縣徐希茂和知縣馬士奇均曾相繼重修。”

瑞金廟會瑞金廟會
社稷壇廟會的行會日期是農曆每年“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即“春社”日進行。漢代以前中國農村只有“春社”,漢以後“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為“秋社”。瑞金縣以前只祭“春社”,不祭“秋社”。

社稷壇廟會莊重而熱烈。社稷壇前有一副楹聯寫道:

作一方保障神恩施大地

侑四序平安厚土載群生

前祭一日,地方官要進行淨壇設壇。

祭之日,五鼓,主祭官,陪祭官各朝服,設壇北門外,升次序坐。茶二巡畢,陰陽官報聲鼓。鼓初,鼓再,鼓三,詣洗所,濯水,進巾,執事者各執其事,主祭官就位,陪祭官就位!毛血。上香,迎神,跪,三跪九叩首。興,行初獻禮,詣酒尊所,司尊者舉酌酒,執帛者執帛,執爵者捧爵,詣社神神位前,跪,獻帛,獻爵,叩首。興。詣稷神神位前,禮如前儀。主祭官詣讀祝文位,跪,陪祭官皆跪,讀祝文(附祝文於後)叩首,興,復位。行亞獻禮,亞獻禮畢,復位。行終獻禮,終獻禮畢,復位。欽福受胙。叩首,興,復位。謝胙跪,一跪三叩首,興,徹饌,送神,跪,三跪九叩首。讀祝文者捧祝,獻帛者捧帛,詣瘞所望瘞,復位。禮畢。祝文如下:

維年歲次朔,越祭日,瑞金縣某官某致祭於縣社稷神曰:維神奠安九土,粒食萬邦,分五色以表封圻,育三農而蕃稼穡。恭膺守土,肅展明,茲當仲春,敬修祀事,庶丸丸松柏,鞏盤石於無疆;翼之忝苗,佑神倉於不匱,尚饗!

整個儀式雖簡短而刻板,但莊重而熱烈。當縣官們像演戲一般祭祀社稷之神時,壇前壇後擠滿了觀看的百姓。待官員們祭祀儀式一結束,百姓們蜂湧而上,點燃香燭燃放鞭炮,整個社稷壇此時被煙霧籠罩。入晚,木偶戲開場,社稷壇前人們熙熙攘攘,互致道賀。社稷壇廟會濃厚的傳統色彩,給虔誠的百姓們留下了慶豐年,保平安的希望。解放後社稷壇舊址上蓋了工廠,社稷壇不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